六、通达十二缘起的结果
接下来讲,若精通、证悟了《佛说稻秆经》所讲的十二缘起,会得到什么结果。
(一)了知生命的真相,断除各种偏见、邪见
“尊者舍利子!若复有人能以正智,常观如来所说因缘之法,无寿、离寿、如实性、无错谬性、无生、无起、无作、无为、无障碍、无境界、寂静、无畏、无侵夺、无尽、不寂静相、不有、虚、诳、无坚实、如病、如痈、如箭、过失、无常、苦、空、无我者。”
然后弥勒菩萨说:尊者舍利子,如果有人以证悟或闻思修的智慧,经常观察、正确理解如来所讲的因缘法(即十二缘起法),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无寿”至“无侵夺”等内容,在前文阐释因缘之法时已作讲解,此处不再赘述。
“无尽”,即缘起性空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不有”,即除了五蕴以外,没有独立存在的自我。
“虚”,即所谓的“我”是虚拟的、不真实的。
“诳”,即欺骗。自我是虚拟的,但我们认为它是真实存在的。对于凡夫来说,自我具有欺骗性,所以叫诳。
“无坚实”,从表面看,自我是存在的,但在分析观察时,却找不到自我。如同芭蕉树,从表面上看与别的树一样,但若把它的皮一层层剥开,最后什么也没有。同样,我们把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一层层拆解之后,根本找不到“我”的存在,所以叫做无坚实。
以上是从胜义的角度讲,我们学习了十二缘起以后就会明白的道理。下面再从世俗的角度来讲。
“如病”即变苦,“如痈”即苦苦,“如箭”即行苦。对没有证悟的人来说,五蕴像病痛、肿瘤、利箭一样,给我们带来诸多痛苦:不想衰老也得衰老,不想生病也要生病,不愿死亡也得死亡。
小乘佛教的修行人认为五蕴是痛苦之源,所以非常厌烦自己的五蕴,希望尽快摆脱它。他们希望证得阿罗汉果位之后,永远不再回来。大乘佛教也认为,五蕴的确会给普通人带来很多痛苦。
“过失”,即罪过。因为有五蕴,所以就会有烦恼,烦恼驱使造业,如此就会产生罪过。
“无常、苦、空、无我者”,五蕴是无常的、痛苦的,当然也是空性的、无我的。
以上就是“能以正智,常观如来所说因缘之法”的结果。换言之,具有闻思修智慧的人,以智慧去观察世界和人生时,就会得到上述结论。反之,若是缺少智慧,以世俗人的人生观看世界、人生,那得到的结论都与此截然相反。
(二)解答千古难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学了十二缘起之后,对于困扰人类的三个千古难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也能给出非常完美的答案。
“我于过去而有生耶?而无生耶?而不分别过去之际。于未来世生于何处,亦不分别未来之际。此是何耶?此复云何?而作何物?此诸有情从何而来?从于此灭而生何处?亦不分别现在之有。复能灭于世间沙门、婆罗门不同诸见,所谓我见、众生见、寿者见、人见、希有见、吉祥见、开合之见。善了知故。如多罗树,明了断除诸根栽已,于未来世证得无生无灭之法。”
“我于过去而有生耶?而无生耶?而不分别过去之际。”我过去是出生过还是没有出生过呢?我们学好了十二缘起之后,就不会对过去产生这两种分别念。
为什么它们是分别念呢?首先,从世俗的角度讲,我过去出生过是合理的,但这不是绝对正确的,只是相对于未证悟的人而言是这样。其次,我过去没有出生过也是相对的。如果认为,哪怕从世俗谛的角度讲,我也从来没有诞生过——这也是一个错误的极端。所以,有生、无生这两个极端的观念都不正确。
1.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那正确的是什么呢?是中立的观点,亦即将二谛区分开。从世俗的角度说,“我”过去当然诞生过,有了无明,就有行、识,而后便产生了这一生的名色。从胜义的角度讲,“我”从未诞生过。为什么?因为“我”根本不存在,所以不可能诞生。这样分开而论,两个问题都解决了,这就是极其殊胜的中观见解。
分别念有很多种,有些不是很严重,有些则非常严重,完全不符合实际,佛教称之为邪见。
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到底有没有轮回转世?如果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多方面分析,前世今生是存在的。
最简单、直接的证据,就是人类对于这一生命现象的记载。从人类发明最早的文字开始,距今已有悠久的历史。早期的文字要记录一些深奥、复杂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我们现在能够看到并且非常确定的,就是从佛陀住世到现在近三千年的记载。(虽然印度教也承认有前生后世,但不像佛教讲得这么系统。)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很多孩童从小就记得自己的前世,刚会说话时就能说出自己前世是谁,前世的父母叫什么名字,对以前的生活细节记忆犹新。尤其重要的是,虽然他的身体是这一世父母所生,但因为过去的记忆没有抹掉,而且与现世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很短,所以他与现世父母无法建立亲情,对前世父母的感情却念念不忘。两三岁的孩子,没有任何人教,怎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这充分说明这是生命的自然现象,而不是人为的。
这种现象过去有,现在也有。有人认为,这些事情只发生在有佛教信仰的地方,或者比较偏僻的乡村。但事实并非如此,全世界都有这种现象,也屡屡出现在排斥轮回理论的家庭中。
对于这个现象,科学家们以严谨求实的态度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美国科学家研究了50多年,现在已经有2500多个案例。我本人也对此做过专门调查,并记录于《前世今生论》这本书中。
在2015年和2016年,我与美国科学家的研究团队进行过交流。我问他们:你们研究了半个多世纪,对这个研究结果是越来越相信还是越来越怀疑?他们是科学家,不会断言已证实轮回的存在,他们回答:研究的结果是,支持人死后还有一个东西继续存在,我们越来越相信这个结果。
那么,是什么东西存在呢?当然是人的意识。他们有2500多个案例,但凡有一个这样的个案成立,都会造成很大的问题。也就是说,地球上的70多亿人当中,只要有一个人是这样投胎过来的,那么,之前的结论都无法套用在这个人身上,原有的逻辑将彻底崩塌,而且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他是怎么投胎过来的?人死后大脑就毁掉了,如果能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投生的话,那是否所有人都是如此?如果不存在轮回转世,这个人也不可能被发现,而这些案例足以证明人是有前世的。
可是,如果真有前世,那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呢?其中的原因是,胎儿在母亲腹中的9个月,尤其是前期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昏迷状态。昏迷这么久,前世的所有事情都会忘掉。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从深度睡眠中醒来时,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连东南西北都分辨不清。那么,昏迷数周或数月就更记不得了。
但也有些人由于自己的业力,或身体结构的细微差别,尽管昏迷了几周或几个月,也没有忘记前世。人的意识的功能并非千篇一律,这就好比学生背书一样,有的人背得快,有的人背得慢;有的人背完很快就忘了,有的人却一辈子铭记于心。对此民间也有很多解释,比如“孟婆汤”的说法,但它们不一定符合佛教和科学的理论。
科学家们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所有拥有前世记忆的孩童都有一个共同规律,即他们的前世记忆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消失,而且这个规律没有国家、民族、肤色之别,全人类都是如此。所以,这完全是生命的自然现象,绝非偶然事件。
除了上述证据以外,还有很多证据可以证明人的前世是绝对存在的。
物理学中有物质不灭、能量守恒的定律。不仅像桌子之类的物质是不灭的,生命也是一种能量,同样也守恒。物质不灭我们能看得到,而生命不灭我们却无法亲眼见到。实际上,真正不灭的是我们的生命。
比如,很多人在远古时期可能是一只恐龙,后来逐渐投生为人。虽然身体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内在有一个东西是永恒不变的,这就是生命。就像一张桌子的形状、颜色随时都可以变,但其中的原子不会有任何改变,同样,生命的形式随时都可以变,但生命的本质永远不变。生命不会消失,因为它同样遵循能量守恒的定律。
(1)正确理解生命的过去
所以,我们应当正确理解此处所讲的这两句话。“我于过去而有生耶”,如果说“我”过去是存在的,那也要看以什么样的形式,如幻如梦地存在是可以的。但如果说有一个真实不虚的“我”存在,那么,别说过去,现在都没有一个这样的自我。“而无生耶”,因为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所以“我”从未诞生过,这样讲是可以的。但如果从世俗的角度,说自我从来没有诞生过,那是不合理的。
世俗人对生死的观点有两个极端,要么说自我根本没有出现过,要么说自我过去、现在、未来一直都真实不虚地存在。这些都是错误的,我们不要有这样的分别心。我们要建立一个正确的生死观,用佛教的话讲就是不堕两边,这样才能解决对过去的错误认识。
(2)正确理解生命的未来
“于未来世生于何处,亦不分别未来之际。”我们又会产生这样的分别:会不会有来世?来世我将生于何处呢?
这时也会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认为根本就没有来世,人死之后一切都结束了。美国科学家研究了半个世纪,得到的结论是死后还有东西存在。我们手里有这么多案例吗?我们分析研究过吗?都没有的话,凭什么下这种断言?根本没有资格!虽然相不相信是个人的选择,但不能因为不相信,就否定这个生命现象。要否定就必须拿出非常有说服力的证据,否则就仅是个人的主观臆断。佛教在任何问题上都非常尊重真理,我们从佛教经论对真理的探究方式中也会发现这一点。所以,生不生,不是由我们来决定,这是自然的规律,一定会投生;但生于何处,则是由我们的业力来决定。第二个极端就是认为有一个真实不虚的自我,从这一世投生到下一世。
前面所讲的内因缘法的五个原则,其中的不移就是指,实质上没有什么东西移动,但从世俗角度看,我们从一个地方移动到了另一个地方,如梦如幻的生命永远都会延续。
与如何看待过去一样,我们对未来也要建立一个中立的人生观:不否定生命未来还会延续,也不认为有一个真实不虚的“我”投生到来世。这就是佛教的生命观、生死观。
(3)正确理解生命的现在
接着是对现在的分析——“此是何耶?此复云何?而作何物?”有人会问,那我现在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呢?我现在所做的是什么?其实这也是很多人都解不开的疑惑。我们同样可以通过上面的方法进行观察:从世俗的角度讲,“我”现在是六道轮回中的一个众生;“我”现在所做的,是无明之后的三种业,即善业、恶业、不动业,以及其他的日常生活。
所以,我们对现世也要建立一个正确的、不堕两边的人生观。这样就能解决我们对现世的疑问,消除对现世的分别念。
“此诸有情从何而来?从于此灭而生何处?亦不分别现在之有。”“现在之有”中的“有”,是指我们现在的这个轮回。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的众生,地球上的70多亿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些人将来从地球上消失以后,会去什么地方呢?学习了《佛说稻秆经》后,对过去和未来都不会有这样的分别,对现在也不会有。
为什么没有这样的分别呢?从胜义的角度讲,70多亿人和其他更多的众生,都是没有自我的,只有当下的五蕴;从世俗的角度讲,自他所有众生都会投生到下一世。下一世去什么地方,以各自的善业、恶业、不动业来决定。
总之,对过去、未来、现在共有六个极端的人生观,通过学习《佛说稻秆经》,我们就否定了这些不正确的人生观,建立起三个中立的、正确的人生观。不仅如此,我们还能否定其他人的各种不合理观点。
2.推翻不合理的观点
否定其他人的什么观点呢?
“复能灭于世间沙门、婆罗门不同诸见”。“灭”即否定。“沙门”,狭义上指出家修行人,广义上则涵盖了在家、出家的所有修行人。佛教、外道都有在家和出家的修行人,都叫做沙门。“世间沙门”就是没有证悟的凡夫修行人。“婆罗门”即印度教的前身。这句话的意思是,明白十二缘起的道理后,就能否定世间沙门和婆罗门教的各种错误见解。
“所谓我见、众生见、寿者见、人见、希有见、吉祥见、开合之见”,此处列举了几个有代表性的见解。“我见”,即认为有自我存在的见解。“众生见”,认为众生都是真实不虚的。“寿者见”,认为有自我,并且万事万物都有寿命。“人见”,认为人是真实不虚的。“希有见”,即对世俗的哲学、艺术、技艺(如绘画)等的种种见解。“吉祥见”,即看风水、选吉祥日子等方面的见解。最后一个是“开合之见”。
什么是“开合之见”呢?当年外道向释迦牟尼佛提出了四个问题,每个问题又延伸出四个问题,一共是十六个问题。这些问题在佛教中被称为“十六无记”或“十四无记”。所谓无记,有时指不善不恶,此处的意思是保持沉默,不予回答的问题,也就是不明显宣讲的问题。
为什么佛陀不回答呢?因为这十六个问题都是建立在有自我的基础上。如,人、自我、世界有没有终极?延伸出四个问题: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又如,佛圆寂后会不会再出现?也延伸出四个问题: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对于这十六个问题,佛陀当然是可以回答的。之所以不回答,是因为这些外道的出发点错了,他们认为世界和自我都是真实不虚的。如果佛陀在此基础上回答,比如人、自我、世界有始有终,那不是等于承认自我存在了吗?如果按照实际回答,你提问题的方式不对,根本就不存在自我,没有自我哪来的始终?对方既不能理解,也无法接受。所以佛暂时什么都不说。
佛在回答一个人的问题,或给大家讲法的时候,并不是以自己的见解来讲,而是观待对方能否接受。如果对方不能接受,那就暂时不讲,等时机成熟时再讲,否则会让他产生更多的疑问,甚至产生邪见,继而诽谤、造罪。
因为佛没有作答,所以那些外道就认为佛不是遍知。但佛教认为,正因为佛是遍知,所以才不回答。为什么?因为佛知道对方的想法,也知道回答的后果,所以就保持了沉默。
这十六个疑问,或者说十六个见解,其中有两个是开见和合见。简单地说,开见比较开放,合见比较保守。开见是裸形外道的见解,他们认为自我和世界既有边又无边(边即终),他们一个都不否定,两个都接受。这样的观点比较开放,所以叫做开见。合见则是犊子派的见解,虽然他们后来皈依了佛教,从皈依的角度讲他们属于佛教徒,但他们仍保留了外道的见解,是持外道见解进入佛门的一个宗派。他们认为自我是存在的,但既不是有边也不是无边,它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回避了有边和无边的问题,所以叫做合见。
开见和合见,实际上代表了十六个无记的问题,外道的很多问题也是从这里延伸出去的。我们学好了《佛说稻秆经》之后,就可以否定开见、合见等各种见解。
“善了知故。”如果我们把十二缘起学好了,正确了知了外在大自然的因果规律以及内在的生命规律,就可以铲除不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如多罗树,明了断除诸根栽已,于未来世证得无生无灭之法。”多罗树即棕榈树。棕榈树的叶子都生长在顶部,如果把顶部砍掉,棕榈树就不能再生长。如果我们清楚地了知十二缘起的规律,就像棕榈树的顶部被砍掉后再也无法生长一样,上述的各种观点就可以彻底从根源铲除。这样的话,未来就能证得无生无灭的法,即证悟空性。
(三)获得佛陀授记
“尊者舍利子!若复有人具足如是无生法忍,善能了别此因缘法者,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即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尊者舍利子!若复有人具足如是无生法忍,善能了别此因缘法者”。“无生法忍”属于六度中的安忍,是三个安忍之一。很多根机不成熟的人听到无我、空性,根本就无法接受。如果我们听到了非常深奥的、无生无灭的空性法而能接受,这也是一种安忍,而且是非常殊胜的安忍。
这句话是说:尊者舍利子,如果有人具足这样的无生法忍,能够了解、识别十二缘起法,这样的人会怎样呢?“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即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那么佛陀一定会予以授记,授记什么呢?“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觉佛。
从“如来”到“世尊”都是佛的名号。其中,“明行足”是指一个人有眼睛、有腿,才可以走路,而佛的见解、智慧像眼睛一样,行为、修行像腿一样,两者都圆满具足。“善逝”,就是成就了佛果的意思。“世间解”,是了解世间的一切。“调御丈夫”,“调”即调伏所有众生的烦恼;“御”是指佛就像舵手、司机一样,能够引领大众走上解脱道。这些名号都是佛的功德,也即佛的特点。阿弥陀佛、药师佛、释迦牟尼佛等一切诸佛都具足这些功德。
简言之,谁证悟了十二缘起,佛陀就会授记他很快成佛。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说是语已,舍利子及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犍闼婆等,闻弥勒菩萨摩诃萨所说之法,信受奉行。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说是语已”,摩诃萨就是大菩萨,一般八地以上的菩萨叫做摩诃萨。这句话是说,弥勒菩萨讲完了缘起法。
“舍利子及一切世间”,舍利子是当时在场的最主要听众,除了舍利子以外,还有其他的世间人。
“天、人、阿修罗、犍闼婆等”,犍闼婆是一种非人,有时犍闼婆也叫做乾闼婆,是欲界天人的乐师。在佛讲法时,他们经常来听法。
“闻弥勒菩萨摩诃萨所说之法,信受奉行”,大家听了弥勒菩萨讲的法后,都非常相信,也非常接受,然后虔敬奉行。
至此,《佛说稻秆经》的内容就全部讲完了。这是极其重要的一部佛经,它文字不多,内容却相当丰富。十二缘起对所有的佛教徒,尤其对初学者来说非常重要。所以,大家应当反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