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上师教言
2020.08.31

我们一定要知道,自己心里显现出来的金刚萨埵,实际上就是真正的金刚萨埵,而不能认为,现在我心里显现出来的佛像,是我看了很长时间唐卡以后的记忆,像投影一样,只是影子而已,实际上金刚萨埵肯定在另外一个清静刹土当中。 密宗还认为,“嗡班匝尔萨埵吽”这个咒语,实际上就是金刚萨埵,但我们往往认为,咒语肯定不是金刚萨埵,咒语只是我自己的声音,是属于我的一部分。这些想法都是不对的。

2020.08.30

“体皆离彼此,非深复非浅。”法界本体远离一切彼此,以及用“彼此”二字所代表的高低、左右、大小等所有分别。所以法界既不是深也不是浅,因为法界当中根本不存在深和浅的概念与分别。 如果想用人类的语言来形容法界光明,几乎只能借助于否定词——不是此、不是彼、不是深、不是浅、不是左、不是右、不是轮回、不是涅槃等等。想从正面的角度去描述它,就只能说空性、光明,另外再也找不出更恰当的词汇了。对没有修行的人来说,空性、光明也是很含糊的概念,真正要体会其境界,只有通过修行而证悟。通过闻思智慧而从字面上大概了解的东西,还不是真正的证悟。

2020.08.29

作为凡夫,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把自私心、我慢、我执等清扫得干干净净,但至少应当有所进步,当出现一些坏念头的时候,就要马上意识到:这是不好的想法,我不该有这样的念头,我的想法是错误的!我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有一点儿钱、有一点儿权、有一点儿名利,都没有什么了不起,金钱、权利、名望,都是合合离离的身外之物,没有一个会永远属于我。如果因为这些东西而傲慢,我们就堕入了无明的网。要想真正做一个大乘修行人,就要这样严格要求自己。

2020.08.28

在忏悔罪业的时候,必须依止某一个对境才能进行忏悔,所以叫做依止力。依止力分内外两种,即外在依止力和内在依止力。外在依止力是观想金刚萨埵;内在依止力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大悲心以及对三宝的信心。在这两种依止力中,最重要的是内在依止力。前面我们讲过,一旦生起菩提心,仅仅在一刹那间,就可以清净往昔所造的一切罪孽。所以,菩提心是非常殊胜的。

2020.08.27

我们现在看到的,不是佛的境界,不是物质的绝对真相,而只能说是相对的真相。即使我们的眼睛视力很好,没有什么障碍,也只能看到比较粗大的东西,所以也可以说这个结论是准确的,但要超过这个境界,比如说原子、电子、核子等等,我们就看不见了。所以,这些都是相对的,只有佛陀,才掌握了绝对的真理。 从这个推理可以得知,我们看到的一切,最终既不是心,也不是物质,而是如来藏。显宗的最高境界认为,外境虽然不是实有的,但无常、如幻如梦的外境却是存在的;密宗却认为,当我们心里的无明断除了以后,外境就会随之而改变,心就有这样的力量,不需要去管外境,它自己会变得越来越清净,最后是佛的坛城。

2020.08.26

伏藏品并不真正需要什么外缘,在外境发生转变的时候,如果因缘具足,伏藏品一样可以保留下来。 比如,假如出现湖泊干涸或消失等情况,原本放在湖泊里面的伏藏会自然而然地自行迁移到另外一个地方。事实上,伏藏并不需要湖泊和森林等载体,即使是空中,都可以藏伏藏品。 法王如意宝的传记中有记载:在我们还没有去学院的时候,就在十几个人做荟供的当下,法王从空中取出一个宝箧。这不是神话故事,是一件真实发生的事情。

2020.08.25

金刚萨埵修法,是忏悔罪过最殊胜的方法。此法不但是忏悔罪过的修法,而且也是本尊及上师瑜伽的修法。因为修金刚萨埵时,金刚萨埵的本体观想为自己的根本上师。金刚萨埵又是一切佛和菩萨本尊的总体,所以,修金刚萨埵的修法,也就是修一切本尊坛城;念诵百字明和六字金刚萨埵真言,也就是念诵一切本尊之坛城的密咒。续部云,多世累劫中没有积累福资粮的众生,不但修不成金刚萨埵,而且也听不到、遇不到金刚萨埵的修法,因此,我们能遇到此修法,也是一个很大福德的果报。

2020.08.24

无论从大乘的阿毗达摩(《俱舍论》)入手,还是小乘的阿毗达摩入手,再到唯识、中观等等,然后就是密乘,如果有机会,这些系统的知识都应当去学;学完以后才能彻底了解轮回、人生是怎么一回事。只有在这些佛法经典里,才能找到这些答案。其他世间的书籍虽然成千上万、浩如烟海,但即使你黾勉不倦、坐以待旦地攻读到韦编三绝的程度,都始终无法探询到这些答案。所以,学习这些理论对于我们树立正知正见,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能依照佛所说的去做,就能断除轮回的根源。这种信任就叫做信心。

2020.08.23

即使全世界的财产现在可以任我挑选,我也不会有一点儿占有欲。因此,你们以后不要拿很多的财物来跟我结缘,没有任何必要。我只希望你们能努力地行善,并劝勉他人行善。

2020.08.22

看到他人闻思修法、行善积德时,要生起欢喜心,而非嫉妒心。随喜是一种强而有力的积累资粮方法。譬如,假如有人供斋给僧众,旁人虽然没有供斋,但如果能诚心诚意地随喜,则双方得到的善根功德是完全一样的;反之,有些人见到别人作功德时,不仅不欢喜,更由忌生恨,到处去数落此人的不是,如此非但没有功德可言,还造了不少恶业。本来可借由随喜替自己积累同样的功德,却由于忌妒而使自己失去了大好机会,这实在是可惜。

2020.08.21

所有的游戏玩家都知道,电脑游戏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一个虚幻的世界,一个电脑程序而已,但他们还是放不下执著。你们想想,为什么放不下?为什么会为此自杀呢?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个新问题。其实,我们所在的世界也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我们出生于这个虚拟的世界,死的时候还是在这个虚拟的世界当中死去,下一世又会从这个虚拟世界中诞生。我们的今世,并不是生命的开头,而有前世、前世的前世等等,因为从无始以来我们都习惯了,所以,当我们刚生下来一睁开眼睛的时候,就会执著于这个庞大的虚幻世界,从诞生直至死亡,都没有办法从这个虚幻的世界当中跳出去。 怎么样才能跳出去呢?比如说,一个天天上网打游戏的人,如果能提醒自己:游戏中的角色并不是真实的自己,我为什么要把他当成“我”?为什么要为他痛苦呢?这样就能消除自己的执...

2020.08.20

“圆寂”有好几个层面的意思。我们往往认为释迦牟尼佛、上师、高僧大德去世,就称为圆寂。圆寂实际上不是指去世,而是显现的化身融入法身,或者是现前了法身。 圆满的寂静,是指如来藏具备了所有的佛的功德,所以是圆满。又没有任何不净的烦恼,所以是清净,故叫做寂静。这也是自性圆寂或本性圆寂。真如、如来藏与法性,都可用圆寂来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