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受居士戒时,要选择受五条戒还是只受其中的两条或三条戒一样,受菩萨戒也有三种选择。上等根机的人可受比较广的二十条;中等根机的人受四条戒,但每一条又可分为两支,所以总共是八条戒;下等根机的人可以只受一条。这条戒是释迦牟尼佛为一位国王而特别宣说的,但并不是受这条戒的人都必须是国王,佛陀当时只是考虑到国王公务繁忙、时间有限的情况而制定了这条戒,所以,在时间、能力等不允许的条件下,每个人都可以受持这条戒。这条戒并不涉及行菩提心,只是一个愿菩提心。戒条的要求,就是在内心深处要有一个坚定不移的决心—从现在起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誓愿成佛!有了这个决心,就是最简单、最起码的一条戒,再加上发誓纵遇命难也不舍弃度众生的决心,这个决心就是愿菩提心的戒体。 发心与戒体该如何区别呢?前者—为了度化众生而誓...
凡夫就有这样的毛病:不愿意去寻找别人身上的优点,更不愿意传颂别人的功德;偏偏喜欢观察、谈论别人的过失。一发现别人的少许缺点,就幸灾乐祸地四处传播,并夸大其词。本来很小的事情,竟越传越严重。
我们不要以为,在成佛以后,就可以挣很多钱,就能让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贫穷之人过上富裕的生活,让年老的人能够老有所养,让身患重病之人能够痊愈康复,这就是成佛以后的事业。虽然大乘佛教也不排斥这些做法,但最根本、最重要的工作却并不是这些。我们可以想象,即使自己能让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变得很富有,又能怎样呢?仅仅解决了生活问题,就万事大吉了吗?就没有痛苦了吗?决非如此!这只是解决了暂时的问题,却没有根除更为可怕的生老病死之苦。 因此,我们不应以狭窄的目光来盯住眼前的暂时问题,而应具有一定的远见,尽力从根源上断除众生的生老病死之苦。一旦解决了生老病死的问题,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一直流转于轮回当中,没有得到解脱,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了无明,也即不了解心的本性。 轮回当中所有的幸福与自由都是相对的,要得到绝对的自由和幸福就只有解脱。要想从轮回当中得到解脱,首先要认识心的本性,这是最关键的。因为心的本性与我们的解脱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一定要去追求。
净土宗最关键的一部经典,就是《佛说阿弥陀经》。这是一部显宗的经典,同时有汉、藏文两种译本,但都是从同一部梵文版翻译过来的。经里讲,如要往生极乐世界,就必须远离两个违缘,并具备四个条件。就违缘来说,第一要远离造五无间罪,第二要远离舍法罪。阿弥陀佛也讲了,娑婆世界的众生如果发愿往生极乐世界都可以如愿,唯有造五无间罪与舍法罪的人无法往生。其他的如杀生、偷盗等或更严重的罪业,经由虔诚念佛的过程,则都可清净。但这里讲的两个违缘,即使念佛也无法消除,所以必须要远离。 再讲所要具备的四个条件:一要观想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二要广泛积累资粮;三要发菩提心;四要回向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在这些条件下一心不乱地念佛,就可往生极乐世界。这里并不是不强调菩提心,而是在有菩提心的基础上,再一心一意念佛。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需要有空性的念头;但藏传佛教早期的很多上师,又主张对空性不能有执着。包括不少印度论师在内的很多上师也认为:无论观察任何事物,当分析到空的时候,连空的念头都不能有。二者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什么是对空性的执着?就是认为空性是真实的、存在的。其实,宗喀巴大师的本意并不是这样,过去的上师们没有说错。宗喀巴大师也认为,这样耽着空性的念头是不准确、不究竟、不是实有的。 但在修行初期,宗喀巴大师说的是对的,要破除对物质的执着,但是对空性的执着可以保留。当对物质有执着的时候,建立一个空的念头、空的感受,就可以推翻我们对不空的执着。单空虽然不是高层的空性见,但它与轮回的根源是矛盾的,所以能断除轮回的根源。这样一来,对物质的实有执着就很容易推翻了。
就像学生不听老师的话,不恭敬老师,不会学到老师身上的优点一样。对上师没有信心,就得不到证悟。 当然,不具备法相的所谓上师,不是真正的上师,而是伪上师,我们不必把这种人当成佛来看待。即使自己号称是上师、成就者、高僧大德,我们也要再三观察。盲目依止、崇拜人格低劣的人,是非常危险的。
以前有一位上师燃指供佛,他的上师就问他:你有没有修成止观禅定?如果没有禅定境界,就会出问题——在燃指的中途,会因无法忍受痛苦而后悔。他回答说:我的止观比较稳定,应该没有问题。 这就说明,在进入禅定境界的时候,即使燃指供佛,也不会感觉到痛苦,但在没有到达这样的境界之时,燃指供佛就要承受难以想象的痛苦了。
几乎所有的居士家里都设有佛堂,基本上每天都要以礼拜、供灯、供水、供花等方式供佛。这些是大乘法还是小乘法呢?如果在供佛之际,我们的发心是为了一切众生的解脱,那么就算得上是大乘法;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解脱而供佛,就是小乘法。依此类推,平时的念诵佛经、烧香拜佛等等,也一定要有菩提心的摄持。只有有了菩提心,才能修持大乘的显宗和密宗;反之,一旦缺少了菩提心,大乘显宗和密宗的修法就根本无法修持。在没有菩提心的前提下,只能修世间法。稍好一点儿,也只能修持小乘佛法。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菩提心的修法,一定要了解菩提心的重要性,这是非常关键的。
就像秋天的花或树叶,只要一阵轻轻的风就能吹落;而春夏时节,即使刮更大的风,树叶也不会掉下。同样,人的根机成熟后,一句话也能让他明心见性。六祖听的和我们念的《金刚经》完全一样,他因一句话就可开悟,我们却没有,这就是因为根机还未成熟的缘故。所以,我们就需要修加行、正行这些系统的修法。 对修禅的人来说,六祖惠能大师的南传教派当然是最殊胜的;但相对绝大多数现代人来说,神秀大师的北传教派可能更合适。它就像加行,要一步步地修,最后才达到禅宗所讲的那种境界。惠能大师则不强调前面的部分,而只讲最高境界。所以禅宗虽然不说,但实际上也需要有出离心和菩提心。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佛教徒也应该重视自己的修行,具有一定能力的时候,再去度化众生、帮助众生,则利益众生的力度更大、效果更好,也是很有效的途径。 打一个比方,假如东门着火了,井水在西门,自己又在城中心。若要救火,就必须先赶往西门去打水。如果慌不择路,两手空空地去往东门,虽然似乎是在赶往火灾现场救急,但实际上根本起不到作用。而看似南辕北辙的前往西门,才真正是明智之举。帮助众生也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条件与工具。
大圆满中既包含了无相圆满次第,也含摄了生起次第。但是,大圆满的生起次第不是通过观想佛像,从外面看到本尊坛城,而是借由禅定,从内心向外发出佛的坛城。这是没有任何造作的、自然的、纯净的一种佛的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