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丛书”栏目包括了《慧灯之光》系列及近年来堪布新著文章,按照内容进行分类,次第清晰,持续更新,助力寻找智慧的宝藏!
在我们的生命旅途中,会有很多的遗憾。比如,从世俗的角度来讲,错过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错过了良好的商机、错过了高薪工作的好时机等,都可以算是遗憾。但这些遗憾还算不上是很大的问题...
一生当中,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有些事情可做可不做,有些事情想做却做不到。作为佛教徒,有些事情必须要做。如果不做,就无法走上解脱之路,无法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
给初学者介绍出离心、菩提心等见解与修法,没有太高的要求,即使没有开悟的人也可以宣讲。但涉及到明心见性、大圆满、大手印等证悟境界的修法,则必须是证悟者才有资格宣讲。如果自己没有证...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能不能成为真正的修行人,都依赖于上师。依止有菩提心的人,久而久之也会染上慈悲菩提心。跟随证悟的上师,慢慢就可以证悟。反之,如果依止了一个没有慈悲心并且贪得无...
十一项不拒绝当中的前几项,是较高级别的境界,不是人人都可以对照而行的,此处讲清楚,以免误导读者。
十项所知,即佛教徒必须要了解和知道的十个问题。
学佛、皈依、发心之初,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放下所有的世俗观念,但要尽量通过闻、思、修、行往解脱的路上走,不要再回头进入轮回。
就像在上班工作之前,需要十几年的学习,学习且实习完毕以后,才能进入岗位一样,初学者像一张白纸,什么都茫然无知,只有一颗虔诚的心。此时需要认真去做的,是闻思——学习佛教的人生观、世...
十项鞭策,也即十项激励或十项鼓励。通过这十项鞭策,可以激励我们更加努力、认真地学习和修行。
学佛的人根机各异,有些人聪明,但对佛法的信心不足;有些人稍显迟钝,却对上师三宝信心满满。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要学会调整、平衡二者的关系。
所谓误区,即与正道之间看似相似,实际上却迥然有别的歧途。因为缺乏闻思,没有智慧,所以往往会南辕北辙。在整个学佛的过程中,误区不止十个,此处介绍的,是比较重要的十项误区。
在学佛的过程中,无论是在见解、修行,还是行为上,正确无误的事情肯定不止十个,但以下十个,是非常重要的正确无误的选择。
从解脱的角度来说,很多世俗的事情都没有意义。对修行人来说,有些事情更是特别没有意义。我们要尽量不做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而要把时间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上。在此讲了十四项“无意义”,每...
我们都号称自己是佛教徒,却经常会做出很多不如法的事情,这都是修行人的耻辱。本来修行人的耻辱有很多,但此论只讲了其中十八个耻辱。学习之后,我们要自我对照,发现问题,尽量断除。
信心有两种:迷信与智信。民间信仰与有些宗教,特别是一些原始宗教,其信徒的信心往往是在畏惧中产生的。很多无神论者在解释信仰的时候会说: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当人们的知识与能力还...
圣贤,世俗人通常是指道德才智杰出的人,而佛教所谓的“圣贤”,则除了道德与才智以外,还具有一定的觉悟和修养。圣贤是我们的楷模,我们要尽量学做一个圣贤。学佛不需要知识面很广。哪怕学到...
所谓“无济于事”,即从佛教的价值观看来,并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之事。
十项“自讨苦吃”中,绝大多数是讲修行上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到一些生活上的问题。为什么要讲世俗生活上的问题呢?因为修行人的生活与修行密切相关,生活问题处理得妥善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修行。
如果今生闻思修行卓有成效,在离开这个世界时,就能感觉到自己对自己的恩德,这叫做自给自恩。
第二十个内容,是从见解、修行、行为的角度分别讲述十项正确的法。见解、修行、行为分为上、中、下三等,共九项。最后一项,是所有见修行的成果或标志。
这里所说的修行人,是指已经进入佛门的人,不一定是指境界很高的成就者。因为进入佛门后,就应该闻思修。尽管修的程度参差不齐,但也不能随意放弃。
虽然在戒律、禅定、智慧,闻、思、修等各方面,修行人需要的不计其数,但最需要和不可缺少的,主要是以下几个内容。
十个“不需要”,都是菩萨的修行方法。其中第八和第十条我们现在随时都可以运用。还没证悟的时候,放下自己很难。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各种借口,来掩盖、解释自己的错误,希望把错误合理...
十个殊胜中,除了最前面的两个,后面讲的都是让我们尽快去修空性,不要一直停留在世俗修行的层面。世俗范围内的所有善法,都不能解决最终极的问题。要解决最终极的问题,必须修持超越世俗之...
舍弃所作,也即出家,舍弃世俗;不舍弃所作,也即有工作、家庭、事业等等。佛法融入内心的人,放不放弃事业都无关紧要。
如果没有佛法,就没有十善的概念。虽然十善不是佛陀制定的,无论释迦牟尼佛和佛法有没有出世,善恶因果都是始终存在的自然规律。但完整、深入、正确无误的因果学说,却是佛陀创建的。有了佛...
我们学习虚名十法之前,先需要了解一下基道果和二谛。
我们对快乐的认识和定义,是以感官接触外在世界而产生的感受来界定的。凡夫的感受,分为痛苦、快乐和无记三种。快乐,是源自于感官的舒适、安逸等;与之相反的,则是痛苦;无记,就是既不痛...
此《胜道宝鬘论》,是将自己于噶当派诸位大恩上师前,所聆听具无漏智诸上师、至尊度母等诸本尊授权于北方雪域开显佛法的具德阿底峡父子之无垢言传法脉教言、印度圣境如日月般闻名的大德那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