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上师教言
2023.09.22

判定上师的好坏,不是以外表、名气来判断,更不是以财产和社会地位来判断,而是要看对方是否具备出离心、菩提心与证悟空性的智慧。最低的限度,是要有标准的世俗菩提心。

2023.09.21

现在学佛的人越来越年轻化,这是好现象。早点学佛,具有正知正见,懂得遵循因果规律,就可以避免造很多罪业。若能努力用功,虔诚精进,则有可能很快证悟。

2023.09.20

并不是说,从发菩提心的第一天开始,就一定要把菩提心落实到所有的生活、工作等实际行动当中,这有一定的难度。但至少要往这个方向努力。譬如,放生做功德的时候,除了想到自己和家人,同时也要想到天下所有的众生,这样回向也有一定的功德。经过精神上的长期训练,就能逐步落实到生活当中。如果坚持不懈地努力,所有人都有机会在今生成为菩萨。

2023.09.19

我们都是走在菩提道上的同伴,都有自己的不足,虽然精神上愿意接受众生的痛苦,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就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我们的修行力度还不够,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不能对别人求全责备,对自己宽容开放。

2023.09.18

发了菩提心以后,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必须为众生着想。真正的菩提心生起以后,不需要提醒,我们一定会主动、积极、自然而然地利益众生。

2023.09.17

区分善与恶的标准,不是外在的行为,而是内在的发心。如果闻法的时候,因为讲课时间比较长,心里或身体受不了,一直希望讲课快点结束,心里十分厌烦和抗拒,这是非常不好的心态,会造作不善的罪业。如果发现自己有了这种心态,应该立刻离开现场。虽然闻思半途而废有点遗憾,但也没有厌倦、反感闻思所造的罪业严重。

2023.09.16

无论做任何善事,只有在法喜充满的情况下欢欣鼓舞地做,才能叫做精进。勉为其难地行善,都不敢判断究竟是不是善,因为内心已经播下一个厌恶行善的种子,其影响可能是很长时间无法遇到佛法,可见其后果相当严重。

2023.09.15

受居士戒、菩萨戒、密乘戒等,是一种承诺;发愿闻思修行,念多少遍经或咒等,也是一种承诺;如果做不到,就不要轻易承诺。一旦承诺了,就要言出必行。

2023.09.14

修行要有耐心与恒常心,否则将一无所成。只要方法没有错,早晚会有回报。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修行的力度。

2023.09.13

当修行方面没有任何体悟,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的认知时,不要失望,要有耐心。 做任何事情,包括工作、生意都是一样,不可能当即见效。赚钱、播种,都需要一个等待的过程,当机缘成熟的时候,才可以享受果实。

2023.09.12

有人会问:既然痛苦无法击退我们,不能给我们造成伤害,那证悟之后的我们是不是变成像石头、木头一样全然死寂呢?答案是我们不但不会变成麻木不仁的石头、木头,精神的灵敏度甚至会比过去强几十倍。之前,我们对轮回痛苦的认识,对众生的同情心、悲悯心都微不足道,证悟以后,我们对众生的慈悲心会比证悟之前强烈成千上万倍。

2023.09.11

没有智慧的禅定,就像动物的冬眠或发呆,不能解决生死问题,我们不要追求这些感受。即使有一些特殊的喜悦感受,也只是感受而已。这个感受叫做禅悦,外道修行人就喜欢追求这种感受。但这只是五蕴当中受蕴的一部分,不能让我们照见心的本性,所以没有用。佛教徒修禅定,不是为了这种感受,而是要断除所有的烦恼,最后解脱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