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上师教言
2021.12.31

在没有证悟一地的无我见解之前,凡夫随时随地都会冒出贪爱自利的念头——资粮道的时候比较严重,加行道后期会逐步淡化。证悟一地以后,虽然没有明显的自利心,但还有自私的种子、习气。所以,对凡夫来说,从低处入手比较切合实际,若是一下子要求太高,总看不到希望,久而久之,就可能产生对修习大乘佛法退失信心的危险性。所以,佛也没有这样要求初学者,而是要我们循序渐进、次第有序地学菩萨道、行菩萨道。首先把生存的目标建立起来,有了为一切众生而成佛的念头以后,就算是菩萨了。如果连这个最低标准都没达到,根本没有菩提心的影子,就说明自己还需要从头去修菩提心。

2021.12.30

就像衣服穿脏以后,可以洗得很干净,因为污垢不是衣服的本质,而是突然沾染到衣服上的。如果污垢是衣服的本质,则是没办法洗掉的。同样,我们的所有烦恼,都不是我们心的本性,所以可以清净、可以断除。如果烦恼是心的本性,那就无法改变了。

2021.12.29

我们不能认为,只有很遥远之前的轮回之始与整个轮回结束,才是从原始光明当中产生,又回归到光明中去的。其实,在时时刻刻,无论是轮回的起始到结束,众生从诞生到死亡,进入深度睡眠到苏醒,以及每一个念头的诞生直至消失,全部都是从原始光明当中产生,也是在原始光明当中消失的。但这对我们来说没有用,相当于一个传说,因为我们没有修行,所以感觉不到,这是一种解释方法。

2021.12.28

当出离心慢慢修出来以后,如果真的不想再参与世俗事务,也可以考虑出家,但还是要与亲友商议,最好是在父母家人同意的前提下,毫无后顾之忧地出家。现在有些人的出家,给父母、家人以及朋友都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与打击,虽然他们自己从此可以无牵无挂地修行了,但对他人却是很残忍的事情。作为修行人,我们还是要将这些事情安排好。

2021.12.27

如来藏是光明、不变、存在、不空、自我、清净,但这与外道讲的自我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如来藏同样也是空性的,其中不存在不空的物质或精神,但如来藏的空性不是像虚空一样没有光明的成分,而是存在着光明的现象。因为光明的现象始终存在、常住不灭,所以也是常有的、存在的,故而也可以叫做自我。

2021.12.26

往生极乐世界后,也要证悟空性;而且,如果不证悟空性,也就无法明心见性,更不能证悟密宗的境界。此话怎讲?现在念佛时是个普通人,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如是正常的往生,就能立即明心见性,立即开悟,也就是登地。极乐世界的菩萨们都是一地以上的菩萨。现在虽是普通人,往生极乐世界后一见到阿弥陀佛,当他将手放在我们头上加持时,阿弥陀佛的愿力和自己的资粮相结合,就能使我们立即开悟,开悟的程度就是到一地菩萨的境界。所以念佛也能间接地证悟空性,不然不能成佛。往生极乐世界后还只是菩萨,并没有成佛,必须通过修行才能成佛。往生极乐世界可以证悟,这是讲正常的往生。难道还有不正常的往生?有的。正因为如此,汉传佛教才会有“九品莲华”之说。

2021.12.25

有些人觉得密宗很神秘,这是因为对密宗的整个体系缺乏了解。其实,密宗一点也不神秘,只是它的方法很特别、很快速,做起来比较容易而已。

2021.12.24

随喜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一个非常善巧的积累资粮的方法。譬如在西藏,有些人会从很远的地方一路磕头到拉萨。如果有一个人这样去做,而另一个人虽然没有这做,但心中却真诚地替那个人高兴,就像是自己磕头到拉萨一样,那这两个人谁的功德较大呢?其实两人都有同等的功德,这是佛说的。显然有人会对此心生怀疑,但在因果关系上,除了佛以外,没有任何人能洞悉其中的奥妙。佛如此说,我们也没有任何根据能指出这是不了义的。 可是,当我们凡夫人看到佛三转法轮度化了无数众生,或看到后来的大成就者、大菩萨度化众生,从而生起欢喜心时,我们是否就会得到和佛一样的功德呢?不会的,由于我们是凡夫人的缘故。要是随喜就能得到佛所有的功德,那我们随喜之后不就成佛了吗?这显然不合理。但即便如此,我们随喜佛还是能得到相当大的功德。然而,...

2021.12.23

首先,我们不谈很多理论,只要求先把出离心和菩提心修起来,有了这两个基础,再修任何法都不会走太多弯路。若不修这两个法,而去追求许多其他的灌顶、修法,是会走错路的。暇满人身不会一次又一次获得,若这一次走错了,以后再想重返正途,是很难再有机会的。大圆满、时轮金刚等修法都非常殊胜,但是,若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它们就会成为世间法。因此,希望大家在修行初期,一定不要修太多的法,只修出离心和菩提心。只是偶尔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有感受至深的、稳定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才算得上是一个修解脱法的人。在这两个基础打好以后,我们再考虑其他的修法。

2021.12.22

在此提醒诸位,如果上师开许你可以不修前行,也就是开许你可以不解脱,因为前行所修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是解脱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这就像农民种庄稼,如果在种子、土壤、水分等条件当中缺少了一两个,就无法获得收成;或者像电脑,如果其系统程序被删除了一两个,就不能正常运行。如果缺少了出离心和菩提心,佛果决不会从天而降。没有因怎么会有果呢?决不可能!同样,如果没有修前行,出离心和菩提心也不会自然而然地生起。

2021.12.21

当生活美满幸福时,要想到:今生我既有舒适的生活,又有修行的机会,这是真正的福报。但这一切都是无常的,没有太大意义,我不能自认为高人一等而生傲慢,我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走上解脱的道路。能这样想,也算是有出离心。佛教徒也不一定要拒绝所有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到风景区旅游,到海边度假,到欧洲自驾,到咖啡厅喝咖啡,到茶馆喝茶,到电影院看电影等等,佛并没有要求我们排除一切金钱与物质享受,一定要像苦行僧一样生活。但我们不能当一个单纯的享乐主义者,不能把物质享乐作为生存目标,在拥有优裕生活的同时,也追求解脱、珍惜机会,积极闻思修行,这就是出离心的最低限度。

2021.12.20

其实,视师如佛的观点不是藏传佛教特有的,在显宗的《般若摄颂》里面,也有相似说法。如云:“贤善弟子敬上师,恒依诸位智者师。因智功德源于彼,随说般若波罗蜜,佛诸法依善知识,具胜功德如来语。”只是密宗比较强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