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森班智达说:佛教永不改变的定义,就是智与悲。本文首先将人们对佛教的几个错误认识作了辨析,阐明了佛教的真正定义是“教”与“证”,或者是更加重要的“智”与“悲”,并介绍了智悲双运的修法。
本文以佛教显密中立的角度,从轮回诞生之际、每次死亡之后、每天睡眠之后、每个念头之初四个层面,讲述生命、物种、轮回皆起源于如来藏,“远在天边,近在眼前”,通过修行证悟,就能获得解脱。
本文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介绍了佛教世界观。其中讲述了一切有部、经部、唯识宗和中观派对微观世界的观点,重点针对世人对佛教宏观世界观的种种误解一一作了阐释,并解释了佛经中对宇宙有不...
本文主要呼吁尊重、珍惜和爱护所有生命。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可以随意杀害、啖食其他生命的观念,世界才能获得真正的和平。
三个差别,即佛教与外道、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大乘与小乘之间的差别。讲述的目的是让我们具备正知正见,放弃对世间的贪著和只愿利益自己的想法,发菩提心。这是对真正的大乘佛教徒的基本要求。
本文主要讲述有关因果的问题。包括什么是因果,认识因果需要分清的四种业,以及常见和断见产生的原因,病痛灾难是否完全由因果来决定等,最后回答了如何证明因果存在的疑问。
十二缘起就如同不停转动的车轮,让我们永无止境地循环轮转。本文首先介绍了让我们不断轮回的原因;接着讲解了十二缘起支的具体内容;最后介绍了如何让缘起还灭的方法,即通过证悟无我的智慧...
三殊胜(即动机殊胜、无缘殊胜和回向殊胜)是最基础的入门修法。所有善业无论大小,都不能离开这三种殊胜,否则就不能成为解脱之道。本文一一介绍了三个殊胜的具体修法。
生存的方式和生存的意义不能混为一谈,分清二者是学佛的第一个入口。本文讲述了佛陀对佛教徒生存方式的要求是少欲知足,且远离杀盗淫妄等十不善;生存的意义则应是:培养出离心,走上解脱道。
本文讲述了佛教徒究竟该怎样生活。释迦牟尼佛因为洞悉物质、金钱、欲望、幸福之间的关系,所以为我们量身定制了不堕两边、少欲知足的生活模式,作为佛陀的后学者,无论出家人、在家人都理应...
虽然当了多年的居士,但见解、修法和行为是否达到了一定标准呢?本文针对如何做一个标准的居士,讲解了居士三个层次的见解,其中着重介绍了深信轮回和因果的世间正见;讲述了居士修法的部分...
受持别解脱戒可以获得永久的解脱。本文首先介绍了别解脱戒的定义、种类、持戒功德等;接着详细讲解了居士五戒的内容以及犯戒的四个条件;如果能严格遵守五戒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行,就算得...
本文通过引述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讲的戒杀放生的概念以及功德,劝勉我们:佛教徒应当严格履行佛陀言教,将戒杀放生作为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
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广大无法衡量。本文详细阐述了八关斋戒的种类、差别、授戒者、受戒者、受戒时间、受戒方式、学处与功德这八个方面,其中详细介绍了八关斋戒的学处,并在最后附有八关斋戒...
如果在生病时进行修行,病痛也可以成为一种积累资粮、遣除障碍的方法。本文介绍了转病苦为道用的具体修法:视病痛为功德,从而清净罪业;视病痛为善知识,认真取舍因果;视病痛为修行顺缘,...
本文分别引用小乘、大乘显宗和密宗三者的观点,阐述了吃肉的过失和吃素的功德,尤其针对人们对于藏传佛教的诸多误解,进行了明确的解释。
如法地放生,功德不可思议。本文讲述了如何在放生中具足六度,从而使放生真正成为大乘菩萨的殊胜善行。
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就是利益众生,但面对不同的情况,该如何取舍呢?本文首先讲解了在饶益众生时进行观察的必要性,其次介绍了九种具体的观察方法,将其结合起来分析判别,就能做出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