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往往缺乏远见,其眼光总是非常狭窄,既看不到生命的过去,也看不到轮回的未来,只看到眼前短短的几十年,所以就不会为出离轮回的解脱着想,而只会考虑自己的衣食住行。当然,想在轮回当中过得好一些,让生活的质量再提高一些,也是无可厚非的。释迦牟尼佛也允许这样。但我们却应当将生存的方式与生存的目标区分开来,决不能将其混为一谈。比如说,住别墅洋房、开宝马奔驰,这并不是生存的目标和意义,而只是一种生存方式而已。如果把这些当作生存的意义,那就太不值得了。我们好不容易来到人世间,除了吃喝玩乐以外,还应当做点其他有价值的事情。 这些有价值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呢?在接触到佛法以后,依靠释迦牟尼佛传输给我们的智慧,使我们的眼界得以拓展,不会只看到眼前几十年的短暂利益,而是放长目光,制定出长远的修行计划——逐...
如同一斤黄金,可以做成戒指、耳环等等各种各样的首饰,虽然外表形状千奇百怪,但其本质——黄金,都是相同的。同样,从表面看,六道轮回形形色色,但从本质来讲,众生心的本性是别无二致的。即使是无神论者,他们心的本性也是如此,没有丝毫差别。所显现的差别取决于证悟与否,所谓佛与众生的差别,也就是证悟与无明的差别。
“大乘菩萨的原则,是既要超越轮回,又不能脱离轮回。”所谓“超越轮回”,是指再也不受轮回的影响,要从轮回当中解脱出来;所谓“不能脱离轮回”,是指不能在解脱以后,就自己一走了之,而要回头去关照、拯救其他众生,让更多的众生明白佛法的道理,让更多的众生走上解脱道,帮更多的众生解决生老病死的大问题。 所以,我们必须要超越轮回,否则就不能达到目的;但又必须不脱离轮回,如果脱离了轮回,那出离轮回的最终意义又何在呢?倘若自己的解脱不能给任何生命带来快乐,这样的解脱又有多大的价值呢?所以,大乘佛法是非常伟大的思想。
如果没有闻思修行,没有利益众生,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你们能不能找出,除了闻思修行以外,还有什么可取的人生目标?反正我想不出来。如果你们也找不到,就最好接受佛的劝告,将成佛利众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这个目标以后,就要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奋斗。什么是奋斗?修行就是奋斗!
普通人都认为实有的因和果是存在的。他们认为:物质肯定是实有的,因为烧火的时候就会冒烟,火就是因,烟就是果;有了火就会冒烟,没有火就不会起烟。稻种和稻芽的关系也同样被认为是一种因果关系。如果物质不存在或不是实有的话,这些因果关系怎么能成立呢?
大多数人的观点是:明年长出来的稻芽,在今年的稻种上是不存在的,只有当温度、湿度等所有的条件具备以后,才会产生一个以前不存在的新稻芽。这是宏观世界中常人很粗陋的观点,而微观世界已经超越了常人的概念。当我们在微观世界中去观察时,会发现微观世界中的所有物质都是一刹那一刹那地生灭:第二刹那时,第一刹那已经不存在了;而第一刹那时,第二刹那还没有诞生。那么,所有的物质的存在都仅仅是一个刹那而已。 这一点,很多学物理的人都知道。量子物理中的测不准原理就是来自于此。测不准原理是指:对于一个非常小的粒子来说,它的速度和位置是无法同时测量的。如果它的位置可以确定,它的速度就无法测量;如果它的速度能够测量,它的位置又无法确定。因为,速度=距离÷时间,而距离=终点位置-起点位置,时间=终止时间-起始时间;...
莲花生大师把伏藏埋在什么地方呢?藏在如来藏,也即证悟空性的智慧当中,因为这个智慧永远不会改变。 比如说,大海的海面是波涛汹涌、起伏波动的,而海底却基本上如如不动。同样,我们的第六意识就像大海表面的海浪一样不断生灭变化,但如来藏却像海底深处一样恒定不动,即使历尽生死轮回,也不会动摇如来藏,所以,莲花生大师才会把伏藏藏在如来藏的智慧中。 当开发伏藏的因缘聚集的时候,伏藏师只需进入证悟智慧的境界,伏藏的内容立即会全部显现出来。正因为如此,很多伏藏大师在写完了整个伏藏内容以后,也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
所谓“当下成佛”,也并非一刹那间成佛。密宗以及显宗较深入的部分宣讲“心的本性是佛,除佛以外别无他物”。很多居士也常说“佛祖在心上”,意即心的本性是佛。但是,心除了本性之外,还有其他不利的东西。正如大海除了浩渺宁静的海水之外,还有势不可挡的惊涛骇浪一样。虽然心的本性是佛,但针对未证悟者而言,心的现象却层出不穷。如果已经证悟,则无本性和现象之分。所谓“胜义”、“世俗”、“地道”等概念,也是针对未证悟者之分别念而言的。
现在内地有些出家人或居士认为,放生等善行都是执著,所以不能做。虽然从最高境界的角度来看,他们说得没错,但在凡夫的境界当中,一切都是执著,哪有不执著的呢?若凡是执著的都不能做,那么学佛、皈依、发菩提心、念咒、六度、四摄、五戒统统都是执著,难道都要放下吗?世间不学佛的人就更执著。作为凡夫,即使是“一了百了”,也无法做到“不执著”。所以这些都是不对的,修行是非常讲究次第的,这些次第千万不能乱了。 对初学者而言,首先要执著,特别要执著出离心和菩提心等善法;因为有了这些执著,就可以成功地走上解脱道并推翻“我执”。就像用香皂洗脸一样,虽然最后连香皂也要冲洗干净,但首先必须要用它来洗净污垢。同样的,首先可以有执著,以执著去推翻执著。若一开始就不执著,那就是大错误。
对一个修行人来说,平时我们认为好的不一定好,很多不好的反而是一种顺缘,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看我们怎样去利用这些机会,怎么样对待这些问题,这是很重要的。
大乘上师要有无造作的菩提心。据佛经所载,若某人有不造作的菩提心,即使他不是十全十美,在没有其他上师可寻时,我们也可依止他。我们依止上师,除了希望依靠他获得对解脱有利的智慧和方便外,别无所求。若他有不造作的菩提心,就多多少少会给我们灌输一些好的东西;也就是说,他绝不可能为获得个人的财产、名誉和地位而利用我们,只会尽己所能地来度化、引导我们。所以,我们多多少少会得到一些有用的东西。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所谓的仇人也是不一定的。我们也曾互为父子兄弟,只是现在回忆不起了。如果这些仇家能够回忆我们互为母子的经历,就绝对不会加害于我。例如,在两人打架打得最激烈的时候,他们若能猛然忆起前世母子拳拳、手足情深的情景,所有的仇恨就会瓦解冰消,他们会立即扔掉武器,停止打斗,这是肯定的。使我们相互敌视的罪魁祸首就是无明,正是它,使现世的仇敌无法回忆前世曾为父母亲友的场景;所以,即使现在他们害我,我也不能责怪他们。 这并不是精神上虚幻的寄托或安慰,事实就是这样。什么叫做仇人?什么叫做亲人?我们在轮回中流转,你、我、他都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光,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时是仇人,有时是亲人,亲怨都是不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