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上师教言
2021.01.07

有些人会有疑问:虽然自己发了菩提心,但遇到具体事情的时候,却显得很自私,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很正常的,答案很简单,就是修行深度不够的表现。 在修行还没有到位时,打坐的时候,我们也许会觉得,无论发生了什么争论,自己也能不和众生计较、争论,心甘情愿地把胜利奉献给众生,自己甘当失败者,但在日常生活中真正面对时,要做到就很难了。

2021.01.06

平时我们认为,六字真言、金刚萨埵心咒等口中念诵的词,才是所谓的“咒”,但实际上“咒”并不一定是词,“咒”的本体,是证悟空性的智慧。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有广大神通、有神奇之力的咒语。修持般若波罗蜜多,就可以彻底断除可怕的轮回,获得佛果。

2021.01.05

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修法,基本上包含了所有的密宗修法。其中的生起次第可以用来推翻我们的不清净观念,而圆满次第则用来推翻我们实有的执著,两种方法都很快。

2021.01.04

萨迦派最兴盛的时期,是萨迦班智达时代。萨迦班智达等大德都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他们以卓绝的智慧撰著了大量而珍贵的论典,成功地指导着后学者的修行。从古至今,藏传佛教其他教派在戒律、《俱舍论》等论典的诠释方面,一直沿用萨迦派大德的著作。很多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都是萨迦派的弟子,包括宗喀巴大师的上师,和宗喀巴大师的两大弟子克珠杰和甲曹杰。萨迦派在藏传佛教当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不可估量的贡献,也由此可见一斑。

2021.01.03

经云:“未满二资粮,不证胜空性。”成佛的主因乃智慧,智慧不会无因无缘而证得,是从闻思修及福德资粮而生。积福资粮有很多不同方便,其中最殊胜的为供曼荼罗。福慧要双运,若无慧资粮,仅积福资粮也不能成佛,若不积福资粮也不能证悟空性。是故,首先要积累福资粮。

2021.01.02

阿罗汉不是没有慈悲心,他也有慈悲心,但他的慈悲心是怎样的呢?佛经里有两个恰如其分的比喻,充分地说明了大乘菩萨与声缘阿罗汉慈悲心的差异。阿罗汉的慈悲心,就像没有双手的母亲,当她的儿子被无情的巨浪淹没的时候,她虽然对儿子有很大的慈悲心,但因为她没有双手,所以无能为力,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儿子惨遭不幸。阿罗汉的慈悲心就如同软弱无能的母亲,当他看到众生遭受痛苦折磨的时候,也生起了悲悯之情,但是他却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去救度他们,只能寻求自己的解脱。 大乘菩萨的慈悲心,却如同勇敢的父亲,当他看到自己的儿子在战场上寡不敌众、命在旦夕的时候,知道如果不去救援,自己的儿子就会被敌人杀害,因此而生起了难以堪忍的慈悲心,所以就披挂上阵,奋不顾身地去拯救儿子。他不但有极大的慈悲心,而且有所向无敌的能力和...

2021.01.01

众生度我们,是建立在我们发菩提心的基础上的,这一点是我们自己的功德。如果我们不发菩提心,这些众生也不会给我们带来这些利益,这是善有善报的结果,也是佛陀在大乘经典中对菩提心赞叹不已的原因。有了众生,我们才可以做一件非常殊胜的事情—积累无穷无尽的资粮。所以,我们应当把众生当作如意宝。 你们不要认为:没有众生我也有办法积累资粮啊!我可以在自己家里供曼荼罗。供曼荼罗不是也可以积累资粮吗?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供曼荼罗的前提,仍然是菩提心。在具备菩提心的前提下供曼荼罗才能积累资粮,离开了菩提心,就没有什么功德,佛菩萨绝不可能缺少我们曼荼罗上的那么一点点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