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上师教言
2020.05.31

格鲁派的特点:一是整个僧团的每一个出家人的持戒都非常清净,要求也非常严格;二是深广地闻思经教,几乎每个格鲁派的小寺院都会为僧众安排闻思的内容;三是着重强调单空的修法。

2020.05.30

藏传佛教的中观见分自空的中观和他空的中观,他空中观特别强调的,就是如来藏。密宗有从密集金刚到大圆满的一系列修法,虽然具体修持方法不一样,但殊途同归,所有修法最后唯一的共同目标,就是证悟自然光明,也就是明心见性。 我们修加行的目标也是这样,即使现在对我们来说,离证悟空性还有一定的距离,因为很多人现在连外加行都没有修,自然谈不上内加行,更遑论修无我、空性、光明等等。 虽然从无我、空性、光明的角度来看,不存在什么加行、因果、轮回,但这是最后才能达到的境界。我们现在只能有这样的分别,也需要有这样的分别,以分别心走向无分别心,从有戏论走向无戏论,最后当然是修光明。但是现在还言之过早,我们只能高处落眼、低处着手,循序渐进、脚踏实地地走上去,一步一步地走上去,才是最踏实的修法,所以要修...

2020.05.29

显宗,特别是唯识宗经典都承认有八识。在获得八地果位时,除了阿赖耶识没有转换以外,其他的七识都已经转换了。过去不清净的烦恼,基本上已经通过修行而转化成了清净的现象——佛的智慧。 密宗告诉我们:通过修行,最后我们的意识可以变成清净的佛智。这一点没有争论,是肯定的。但实际上,在我们有烦恼、有无明的时候,烦恼本身就是清净的,那时就已经是佛的智慧、如来藏了,但那个时候因为我们有烦恼、有无明,修行不到位,所以我们感觉不到。

2020.05.28

供修曼荼罗时,不要过分注重数量,而应该强调质量。如果匆匆忙忙地为了完成数量而没有观想,则即使外在曼荼罗已经圆满了十万遍,但因为没有供内在曼荼罗的缘故,就如同没有要捎的口信,却在手指上拴一根线一样,是没有用的。因此,最关键、最重要的,是内在曼荼罗。 观想的时候,要尽量做到清清楚楚、认认真真,如果能专心致志地供修,即使供一次曼荼罗,也可以积累非常大的资粮。如果心里没有观想,只是匆匆忙忙地完成了一个表面的数量,虽然不能说没有功德,但却只能起到事倍功半之效。正如我们刚才所说的一样,外在曼荼罗要供十万遍,但内在曼荼罗也需要供十万遍,如果内在曼荼罗不足十万遍,积累资粮的能力就不够强大,甚至极其微弱。

2020.05.27

《极乐愿文》云:“八百一十万俱胝,那由他佛之佛刹,功德庄严皆合一,愿生胜过诸刹土,无上殊胜极乐刹。”也就是说,阿弥陀佛在行菩萨道时,曾将千百万净土的功德汇集一处,并发愿:我成佛时的净土,将成为这样的净土。如今,阿弥陀佛的心愿已经实现了,只要我们发愿,就肯定比其他任何刹土都更容易往生。有些刹土虽然可以往生,但功德却不是很大。比如说,人间的五台山、普陀山,虽然也是刹土,但却是为凡夫众生而现前的,所以相对来说没有太大功德。往生极乐世界,不但身无疾病、心无痛苦,而且没有生老病死的折磨,以及贪嗔痴等烦恼;唯有快乐,寿命也很长。《极乐愿文》中也说过:“彼刹阿弥陀佛尊,住无数劫不涅槃。”总之,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就只有快乐而没有痛苦。

2020.05.26

“色即是空”当中的空性,就是这样一步步逐渐深入的:首先,在将粗大的东西推翻以后,我们就会有这样的感觉——一切不是有,而是无,只有空性才是准确无误的。然而,当进一步思维的时候,才知道空性也不是最终的答案,因为空和不空都是观待而成的分别妄念,实际上都不存在。那个时候,就进入到比较好的境界了,但对诸法的究竟本性,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当证悟心的本性的时候,才真正明白了心的本性、空性、光明的内涵。

2020.05.25

也许有人会提出:虽然密宗强调明空无别,但显宗也认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二谛无二无别啊!无二无别怎么会仅仅是密宗的特点呢? 关于这个问题,要从显宗两种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划分说起。第一种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划分,是说空性的部分就是胜义谛,除了空性以外的,都叫做世俗谛;第二种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划分,就是将光明如来藏归入胜义谛,其他的不清净显现归入世俗谛。也就是说,尽管显宗第三转法轮所讲的如来藏见解与密宗不相上下,但显宗唯一的问题,是仍然区分了二谛:光明如来藏、心的本性是清净的;烦恼是不清净的。密法却将二者统一起来,认为二谛是无二无别的。

2020.05.24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虽然很多人自以为了不起,实际上个个都在为了生活而匆匆忙忙,奔波劳碌一辈子,生活的乐趣都被忙碌带走了。所以,在物质生活上要知足少欲,多给自己一点自由,不要因竞争攀比而让欲望随心所欲地无限膨胀,从而失去自由。自由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感觉轻松舒服;如果没有自由,即使住别墅、开洋车,也体会不到幸福。

2020.05.23

在《宝性论》里面,首先是用三种证据或逻辑,来推测心的本性是光明,所有众生心里都有如来藏,然后用了十种比喻来形容如来藏,其中多数最关键的内容,是用比喻来描述的。 《赞法界颂》也采用了同样的方式——用大量的笔墨来比喻如来藏,因为在涉及到如来藏的真正本性之际,佛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论典中的逻辑,对真正证悟人而言是站得住脚的。但对根本没有证悟的人来说,这些逻辑也不能说明问题。因为没有任何逻辑可以真正让我们认识心的本性是光明如来藏。 如果真正想体悟如来藏,唯一的方法就是修行,自己去证悟。在证悟以后,就会知道:哦!原来说了半天,心的本性光明就是这样的!

2020.05.22

今生能遇到大乘佛法,是非常不容易的。虽然我们仍有贪、嗔、痴等烦恼,以及很多不好的陋习,但我们遇到了大乘佛法,并极其向往菩提心和大乘的成就,这种来之不易的机遇,使我们的人生变得非常完美、圆满而有意义,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

2020.05.21

在暂时不能完全断除杀生的情况下,针对个别众生,我们也可以发誓。比如发誓从此以后不杀鱼、不杀猪等等。对于那些我们想杀也杀不到的动物,比如现在已经从地球上绝迹的恐龙,若能发誓不杀,也有相应的功德。因为恐龙是以前存在过的生命,我们曾经也应该杀过,现在能这样发誓,同样也可以清净屠杀恐龙的罪孽。另外,对于很多我们不能接近也不可能宰杀的生命,比如像老虎、狮子等等,也可以发同样的愿。当然,这只是一种不得已的权宜之计,我们无权鄙视任何一种生命,所有的众生都应该是慈悲的对境,都应该一视同仁,没有任何众生应该遭受生命被剥夺的命运。作为一名修行人,就更应该发誓彻底断绝杀生行为。

2020.05.20

皈依佛的时候,就要发誓:第一,我从今天起生生世世乃至成佛之间,释迦牟尼佛等佛为我的导师。导师是什么呢?就是引导我们奔赴解脱的人。我们就要听释迦牟尼佛的教诲,他给我们怎么指路,我们就怎么走。第二,除了释迦牟尼佛以外,其他世间的鬼神、造物主,都不是我们的导师。必须有这两种决心才会有皈依的戒体。我们受居士戒的时候也是一样,如果心里没有发誓不杀生,虽然受居士戒的时候,你也跟其他受戒的人坐在一起,却不能得到居士戒。因为你心里没有发誓,没有下决心从此以后不杀生。同理,皈依也是要从内心深处皈依以后,才算真正的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