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上师教言
2025.03.31

每个人必须得面临死亡,而何时何地死亡也不一定,死亡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人的生命非常短暂,所以不要作过度长远的打算。

2025.03.30

在修行刚开始的时候,感受会很强烈,随着时间的延续,感受就会逐渐淡化,最后杂念也会纷纭而至。所以,在杂念生起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放松,而要立即开始重新观察思维。 修行当中最重要的,首先是安住在这种境界当中;其次是要从侧面去监督我们的心。

2025.03.29

刚出生时,我虽然有了这个身体,但是,作为婴儿的我是没有自理能力的,不可能依靠自己活下来,是母亲养育了我,而没有让我死去。这是赐予生命的恩德。

2025.03.28

用凡夫的感官结论来否定佛陀的观点是非常幼稚的。我们要相信,人的智慧是可以升级的。升级以后,就可以发现很多凡夫感官所看不见的东西。就像科学家的显微镜可以呈现微观世界的景象一样,佛陀的超凡智慧,也可以照见前世后世与因果规律。

2025.03.27

在我们生起出离心与菩提心后,也不是要立即不上班、不处理家务、放弃世俗的一切,只要对世间没有贪执之心,就可以在做世间工作的同时进行修行。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不但与平时的工作没有冲突,在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或者与他人发生利害冲突的关键时刻,真正的修行人反而会处理得更加完美。

2025.03.26

虽然作为一介凡夫,我自己都不得不流转于轮回之中,自然我也不会享有太多的幸福、具备很深的善根,而且令众生离苦得乐的能力也是很微弱的,但尽管如此,我仍然愿意把所有的善业和幸福都送给母亲。

2025.03.25

在面对与常识相悖的某些概念时,我们不能当即否认,而应深入观察研究。只有在仔细分辨剖析之后,才能断定是真是假。

2025.03.24

无论我们今天健康、长寿、发财,都不能归功于自己,也不能认为这纯粹是自己修来的福报。 菩提心的产生也是一样,第一需要有大乘的善知识,第二还是需要有众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会有菩提心。

2025.03.23

如果做了一点利益众生的善法,就希望其他人赞叹、夸耀自己,让自己美名远扬,这就违背了大乘佛法的宗旨。大乘佛法始终强调,所有的付出都不能求任何回报,如果求回报,就掺杂了自私心的成分。

2025.03.22

无论是心的现象也好,还是心创造的幻觉也好,反正外面的景象都不是独立的东西,而是与心有着密切关系的幻相。因为是幻相,所以既不能说它是物质,也不能说它是心,因为幻相就是虚妄的,不存在的。总而言之,从小乘到密宗都公认,外境是心创造的。 既然外境是心创造的,所以创造外境的心如果清净,它所创造出来的外境也是清净的。如果心不清净,它所创造的外境也不清净。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2025.03.21

如何做到自立自强?就是要闻思修行。通过闻思修行,就能明白很多道理,然后才会有体悟,如此一来,精神就会很强壮。精神强壮的人无论面对成功还是失败,都会感觉到幸福,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2025.03.20

佛陀曾经讲过,想成佛的人不要学太多,只需要学一个法,这个法就是大悲心。为什么只需学大悲心呢?如果有了大悲心,一切都很好办。如果没有大悲心,那么不要说为了自己现世的健康长寿,就是为了自己的解脱而闻思修,在大乘佛法中也没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