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悟空性也是这样,在修了一段时间以后,能发自内心地体会到一切都是虚幻、空性,无论是外在的物质,还是内在的精神,都虚无不实。这种感受不是来自于文字或推理,而是切身的体悟,此时至少在短时间内不要做别的功课,要尽力培植这种千载难逢的感觉,把能用的所有时间,都投入到修行当中,抓住这得之不易的机会,千万不要让它消失。
在修了一段时间以后,开始有一点点与过去不一样的感受,比如感恩心不再是勉强、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能发自内心地将天下所有的众生当作自己的父母。就像黎明前的曙光一样,能感受到菩提心苗头的萌生,此时一定要抓紧时机培养、灌溉,让它快速成长。若此时放弃修持菩提心,转而去做其他事情,就有可能前功尽弃,而让得之不易的菩提心慢慢淡化。
没有任何法门不需要精进用功,可以守株待兔地混一混便坐享其成。要记住,即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没有什么感受,也一定要坚持不懈,这样成功才会向我们招手。
若能适当地调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就有机会过上开心、幸福的生活。一方面可以修行,另一方面也可以幸福且有意义地生活,同时还可以帮助别的生命。
判定上师的好坏,不是以外表、名气来判断,更不是以财产和社会地位来判断,而是要看对方是否具备出离心、菩提心与证悟空性的智慧。最低的限度,是要有标准的世俗菩提心。
现在学佛的人越来越年轻化,这是好现象。早点学佛,具有正知正见,懂得遵循因果规律,就可以避免造很多罪业。若能努力用功,虔诚精进,则有可能很快证悟。
并不是说,从发菩提心的第一天开始,就一定要把菩提心落实到所有的生活、工作等实际行动当中,这有一定的难度。但至少要往这个方向努力。譬如,放生做功德的时候,除了想到自己和家人,同时也要想到天下所有的众生,这样回向也有一定的功德。经过精神上的长期训练,就能逐步落实到生活当中。如果坚持不懈地努力,所有人都有机会在今生成为菩萨。
我们都是走在菩提道上的同伴,都有自己的不足,虽然精神上愿意接受众生的痛苦,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就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我们的修行力度还不够,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不能对别人求全责备,对自己宽容开放。
发了菩提心以后,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必须为众生着想。真正的菩提心生起以后,不需要提醒,我们一定会主动、积极、自然而然地利益众生。
区分善与恶的标准,不是外在的行为,而是内在的发心。如果闻法的时候,因为讲课时间比较长,心里或身体受不了,一直希望讲课快点结束,心里十分厌烦和抗拒,这是非常不好的心态,会造作不善的罪业。如果发现自己有了这种心态,应该立刻离开现场。虽然闻思半途而废有点遗憾,但也没有厌倦、反感闻思所造的罪业严重。
无论做任何善事,只有在法喜充满的情况下欢欣鼓舞地做,才能叫做精进。勉为其难地行善,都不敢判断究竟是不是善,因为内心已经播下一个厌恶行善的种子,其影响可能是很长时间无法遇到佛法,可见其后果相当严重。
受居士戒、菩萨戒、密乘戒等,是一种承诺;发愿闻思修行,念多少遍经或咒等,也是一种承诺;如果做不到,就不要轻易承诺。一旦承诺了,就要言出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