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外因缘法的五种规律

“应以五种观彼外因缘法,何等为五?不常,不断,不移,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与彼相似。”

接下来,佛陀宣讲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外缘起法的五种规律。哪五种呢?前三个分别是“不常”“不断”和“不移”,第四个是“从于小因而生大果”,第五个是“与彼相似”,即指因和果是相似的。

(一)不常——没有什么恒常不变

“云何不常?为芽与种各别异故。彼芽非种,非种坏时而芽得生;亦非不灭而得生起。”

“云何不常”,什么是“不常”呢?“为芽与种各别异故”,因为芽和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彼芽非种”,芽并不是种,二者的形状、颜色及性质等都截然不同。比如,一颗豌豆生出豆芽,从种到芽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变化,因此称为“不常”。相反,“常”即不能出现任何变化,这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

“非种坏时而芽得生;亦非不灭而得生起”。“坏”即毁灭,并不是种子毁灭后才产生了芽,也不是种子存在的时候产生的芽。

古代汉语并没有现在的这些标点符号,我们现在看到经文中的这些句号都是后来加上去的。现在人们常用的标点符号,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佛说稻秆经》的原文没有现代汉语统一的标点符号,因此也增加了理解上的难度。

“种坏之时而芽得生,是故不常。”

为什么前面刚说“非种坏时而芽得生”,后面又说“种坏之时而芽得生”呢?此处仍需区分理解,否则就会显得矛盾。

前面两句,“非种坏时而芽得生;亦非不灭而得生起”,是从微观世界而言,芽既不是种子毁灭以后产生的,也不是种子存在的时候产生的。后面这句“种坏之时而芽得生”,是从宏观世界的角度宣讲的,在宏观世界中,确实有种子毁灭后芽诞生的现象。从种子的消失,到芽的诞生,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了变化,就不能称之为“常”,所以是“不常”。

(二)不断——世界是完美的错觉

“云何不断?非过去种坏而生于芽;亦非不灭而得生起;种子亦坏,当尔之时如秤高下而芽得生,是故不断。”

什么是不断呢?芽既不是种子毁灭之后诞生的,也不是种子还存在的时候产生的,二者皆不成立。

我们前面分享过,再简单回顾一下:二者为何不成立?因和果要么同时存在,要么先后存在,没有其他可能性。首先,如果因还没有灭的时候,果就产生了,也就是因果同时存在,同时存在的事物之间,是无法建立因果关系的。其次,如果因果先后存在,即因毁灭后,果才诞生。也就是说,因存在的时候,果还不存在。任何一个存在的事物,是无法对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发挥作用的。种子有再多能量,也无法传递给一个不存在的事物。

但在宏观世界即世俗谛中,种子坏灭的同时,芽就产生了,就像天平的两端,一边高时,则另一边低。因灭果生,这个果又成为了因,当它坏灭时,又会诞生下一个果,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叫做不断。

这就是宏观世界的相续,而相续并不是实有的物质。如前所述,万事万物都是由无数微小的“旋火轮”堆砌而成。我们所看见的一切物质及其变化,只不过是视觉的错觉而已。

宏观世界中一切物质的变化,比如食物变质、衣服褪色、动植物生长等,也都是由无数细微的相续变化组成的。这些细微的相续变化,在一秒钟的千万分之一内发生,是我们的肉眼无法捕捉到的。

实际上,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由错觉组成的世界中,是我们的感官创造了这个天衣无缝的世界。如果没有佛陀的智慧与教导,我们到死也发现不了它的漏洞——不仅到死,乃至生生世世都突破不了这些自己创造出来的错觉。

因为我们把它当作一个真实的世界,于是就产生了无数的烦恼、恐惧与痛苦。对此,有一个比喻:在一个山区的茅草屋里,有一条绳子,由于山区经常有蛇出没,当时光线又比较昏暗,一个人进入了这间屋子后,就把绳子误认为是一条蛇,于是产生了极大的恐惧。虽然屋里并没有蛇,但他对假蛇的恐惧,与对真蛇的恐惧一模一样。

还有一个更好的例子,就是梦。众所周知,梦中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但梦里的任何一个感受,却与现实生活同样真实。因为我们做梦时,把梦中的一切当真了,所以它给我们带来的感觉也与真实世界别无二致。

外在的世界并不真实存在,但我们却误认为它们是真实的,因此才会产生无数执著与烦恼,这是佛陀的智慧告诉我们的。明白这些道理并不难,只要了解一些科学理论就可以了。但想要突破和摆脱这个虚拟的世界,就没那么容易了——必须要证悟。当然,证悟之后仍然需要继续修。因为初步的证悟还不稳固,对空性的体会也并不深刻,所以还要继续修。随着证悟境界的稳固,对空性的体会也会越来越清晰,最终就能通达这个世界的如梦如幻。那时,我们就能轻而易举地消灭内心所有的恐惧、焦虑和烦恼了。

如前所述,在世俗谛层面,从种到芽的过程,不停发生着变化,这是“不常”;种子灭后,芽便诞生,芽灭叶生,继而茎、花、果等一系列因果都会随之而来,循环往复,则是“不断”;即佛法中所说的“不常不断”。

佛教认为,常见与断见是两种最大的错误观点。常见即认为事物会永恒不变;断见即断灭见,认为人死如灯灭,事物消失后就什么都没有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把一张桌子毁掉,桌子的形状已经不存在了,但组成它的粒子和能量并未消失,它们会以其他形式继续存在,物理学中称之为物质不灭。同样,生命也是如此,并非“人死如灯灭”,表面上这个人死了,但他也还将继续以另一种生命形式而存在。善业和恶业也是一样,它不会无故消失,只要因缘成熟,就会产生善报或恶报。

我们许多固有的观念都建立在感官结论上,然而感官却没有任何可信度,因此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都十分简单、幼稚,总爱自以为是地对许多事物下定义,甚至很多都是自己的猜测,对于真相根本一无所知。虽然现代科学已经揭露了真相世界的冰山一角,许多结论都与佛法相吻合,但佛陀深广的智慧,尤其是空性的智慧,仍是科学无法企及的。

以上是第二种规律——不断。

(三)不移——位移无法改变事物的本质

“云何不移?芽与种别。芽非种故,是故不移。”

什么叫做“不移”呢?“移”即移动之意。种子生芽,是不是位移的改变导致的呢?比如,种子原本在A点,移动到B点时就产生了芽。这显然是不成立的,我们把一个物体从左边移到右边,其本质上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此处讲到,芽与种别,芽非种故,芽和种子有本质上的区别。因此,从种到芽的变化,不仅仅是位移的改变。

在宏观世界,它们是因果关系。但进一步观察时,因果关系根本不存在。就像彩虹一样,假如我们进入到彩虹之中,是什么都找不到的,只有远远望去,才能看到彩虹,万事万物皆是如此。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个现象而已,即“唯现象”“唯缘起”,它是我们感官的错觉,经不起任何观察与推敲,永远也无法找到其本质。

令人遗憾的是,虽然佛陀和现代科学都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虚幻的、不存在的,但我们仍然深陷其中,把它当作是真实的,并随之产生苦乐等一切情绪和烦恼。其实,我们内心所感受的恐惧、忧虑或者幸福、快乐等等,并不是由外在的物质世界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我们内心对待它们的态度。

现代人改善生活质量、获取幸福的方法,就是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然而佛陀教导我们的方法,是改变自己的内心世界,从内在的世界中获得满足感与幸福感,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选择。

显而易见,世俗的方法是一个死胡同,是行不通的。如今,人们的房子越来越大,车子越来越好,浑身上下都是名牌,琳琅满目的商品唾手可得……可是内心真的幸福吗?如果我们内心的态度不改变,改变外在的物质世界是没有用的。如果物质财富能够带来幸福,全世界就不会有那么多抑郁症患者,自杀率也不会居高不下。拥有的名声再大、地位再高、财富再多,并不一定能为我们带来幸福感。相反,没有这些也未必过得不幸福。

佛陀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人类如果一直在外在的物质世界中寻找幸福,肆意破坏环境,不顾一切地造作各种各样失去道德底线的丑事……最终的结果,就是大自然中连一口纯净的水和空气都没有了,人们内心的伦理道德也丧失殆尽,内在与外在的世界全部被摧毁无余!人类付出沉重的代价换取到了物质财富,可拥有的再多,却始终得不到幸福,最后在怨恨中抱憾离世。

佛陀认为这是十分可怜、可悲的,是完全错误的选择。当然,佛并没有要求我们彻底摒弃物质,如果没有基本的物质保障,人们也无法生存。佛陀认为,人类应该努力改变自己内在的世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幸福感、满足感,乃至更高层次的智慧与慈悲,都会悉数获得。

佛陀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打破、消灭我们以往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把这些错误的观念全部摧毁之后,再为我们重建全新的“三观”。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人并不了解佛教,认为学佛就是烧香拜佛,并且还有许多教条上的约束,让人不自由,倍感压力。其实,这是对佛法极大的误解。恰恰相反,佛法能够让人从内心当中获得真正的自由自在。与之相比,物质世界所谓的“自由自在”根本不值一提。

以上道理知易行难,但只要我们肯下功夫,循序渐进地修行,就能离真正自由自在的境界越来越近。

(四)因小果大——因果中的蝴蝶效应

“云何小因而生大果?从小种子而生大果,是故从于小因而生大果。”

“从于小因而生大果”,即十分微小的因,便能产生很大的果。正因如此,农夫才愿意辛勤耕耘,如果播种与收获同样多的话,就没人去种地了。比如,许多树木的种子都十分微小,但却能生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气象学界有个名词,叫做蝴蝶效应,即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由于蝴蝶扇动翅膀产生的微弱气流,就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气象系统的极大变化。这些“从于小因而生大果”的例子,在生活当中比比皆是。

由此可见,一个微小的善业,就能让我们在未来的五百世中,获得健康长寿等善果;而一个极小的恶业,也足以让我们在未来五百世,甚至更漫长的岁月中,感受短命、多病等恶果。所以,我们一定要严谨地取舍因果,“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哪怕再微小的罪业,也不能忽视,如有违犯便立即忏悔;哪怕再小的善业,也要十分重视,有机会就要尽量行持。这一点非常重要。

以上是第四个因果规律,下面讲最后一个。

(五)与彼相似——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云何与彼相似?如所植种生彼果故,是故与彼相似。”

因和果是相似的。何为相似呢?是形状,还是颜色?其实都不是。种与芽的形态虽然不同,但种什么因就会得什么果,也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之间不会颠倒,这也是因果规律之一。

我们任何一个善的念头、语言或者行为,其果报成熟时,都将是正面的幸福安乐;相反,任何一个恶的言论、念头和行为,其结果一定都是负面的痛苦与衰败。所以,大家要珍惜现在的机会,多多行持善法,避免造作恶业。

既然以上五种是大自然的规律,那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理所应当、天经地义的事情。比如,杀生的行为缩短了其他众生的寿命,其结果就是自己的寿命会受到影响,这就是“与彼相似”。不仅如此,如果杀害了一条生命,其果报不止要偿还一次,而是三百次、五百次,这就是“从于小因而生大果”。

大自然中的一切都遵循着这些因果规律,但人们却只愿意相信自己眼睛看得见的那部分,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对肉眼不可见的部分,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肯相信、不以为然。

既然万事万物都要遵循因果规律,为什么善与恶就能够例外呢?凭什么杀盗淫妄就不在其中呢?在世间犯法,就会受到法律的惩罚,这也是一种因果。如果我们能够客观理智地进行思考,是没有任何理由否认善恶因果的。

如果要否定一个观点,就应该拿出足够的论据、充分的理由,信口开河是毫无说服力的。虽然信与不信是自己的选择,但必须要知道,盲目地否认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是以五种观外因缘之法。”

我们应当用这五种规律来观察外在的因缘法,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规律。

以上我们分享了外因缘法的因相应与缘相应,总结而言:一方面,从宏观世界即我们感官的层面而言,万事万物有因有果,因果有五种规律。它们并非某个人或神创造、制定的,而是大自然的法则。另一方面,从微观世界而言,一切都是我们感官的错觉,万事万物的本质是空性的,因果关系也无从建立。事物的本质是空性的,但现象是存在的,这就是“缘起性空”,也是佛教的世界观。

这五种因果规律至关重要,且意味深远,仅仅看一遍不一定有什么作用,也许过几天就忘记了,很难获得属于自己的见解。因此,希望大家能进一步思考,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去修行。

佛法留给了我们无穷的探索空间,这些结论都是可以通过推理验证的。往往佛经中的只言片语,便能延伸出丰富的理论和推理,比如龙树菩萨的《中论》,月称菩萨的《入中论》等,全都是从佛经中的一两句话延伸而来的。仅仅依靠这些思维,也能让我们明白自己究竟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中。

所以,我们经常强调闻思修的重要性。当然,并不是说不需要烧香、拜佛、诵经、磕头等,这些善法的功德毋庸置疑,但其重要性不如闻思修。因为只有通过闻思修,才能够让我们看到世界的真相。如果我们不去学习、思考、实践,仅仅是念《金刚经》《心经》,也许念一辈子也无法领悟其中奥义。佛法的核心是智慧与慈悲,闻思修才是学佛的重点,烧香、拜佛等善法虽然也需要去做,但却是次要的,这一点希望大家务必重视。

当然,在实修之前,我们需要先掌握理论知识,这一点十分重要。通过学习《佛说稻秆经》,虽然不一定能让我们立即证悟,对空性有真实的体会,但佛陀宣讲的这些理论,一针见血、鞭辟入里,能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对证悟大有裨益。

像六祖惠能大师以及藏传佛教中的许多高僧大德那样的利根者,的确不需要太多理论上的学习,因为他们过去世已经积累得足够了,根机已经成熟,仅凭简单的一两句话,甚至一个表示就能证悟。但我们这些普通人,就必须一点一滴地积累,通过对法义的深入思维,把以往积习难改的错误观念逐一击破,才能最终获得证悟。

这个过程就像伐木,我们那些错误的观念就像树干上的枝丫,需要逐一清除干净。如果以人工去砍光这些树枝,就需要一个一个慢慢去除;然而像六祖惠能大师等利根者,他们就像拥有伐木机,把整颗大树放进去,几分钟内,树枝就全部脱落了,这就是二者之间的差别。因此我们必须对以上道理反复思维,把修行的基础打牢,如果基础不稳固,最终将一无所得。

三、外因缘法的五种规律

“应以五种观彼外因缘法,何等为五?不常,不断,不移,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与彼相似。”

接下来,佛陀宣讲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外缘起法的五种规律。哪五种呢?前三个分别是“不常”“不断”和“不移”,第四个是“从于小因而生大果”,第五个是“与彼相似”,即指因和果是相似的。

(一)不常——没有什么恒常不变

“云何不常?为芽与种各别异故。彼芽非种,非种坏时而芽得生;亦非不灭而得生起。”

“云何不常”,什么是“不常”呢?“为芽与种各别异故”,因为芽和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彼芽非种”,芽并不是种,二者的形状、颜色及性质等都截然不同。比如,一颗豌豆生出豆芽,从种到芽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变化,因此称为“不常”。相反,“常”即不能出现任何变化,这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

“非种坏时而芽得生;亦非不灭而得生起”。“坏”即毁灭,并不是种子毁灭后才产生了芽,也不是种子存在的时候产生的芽。

古代汉语并没有现在的这些标点符号,我们现在看到经文中的这些句号都是后来加上去的。现在人们常用的标点符号,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佛说稻秆经》的原文没有现代汉语统一的标点符号,因此也增加了理解上的难度。

“种坏之时而芽得生,是故不常。”

为什么前面刚说“非种坏时而芽得生”,后面又说“种坏之时而芽得生”呢?此处仍需区分理解,否则就会显得矛盾。

前面两句,“非种坏时而芽得生;亦非不灭而得生起”,是从微观世界而言,芽既不是种子毁灭以后产生的,也不是种子存在的时候产生的。后面这句“种坏之时而芽得生”,是从宏观世界的角度宣讲的,在宏观世界中,确实有种子毁灭后芽诞生的现象。从种子的消失,到芽的诞生,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了变化,就不能称之为“常”,所以是“不常”。

(二)不断——世界是完美的错觉

“云何不断?非过去种坏而生于芽;亦非不灭而得生起;种子亦坏,当尔之时如秤高下而芽得生,是故不断。”

什么是不断呢?芽既不是种子毁灭之后诞生的,也不是种子还存在的时候产生的,二者皆不成立。

我们前面分享过,再简单回顾一下:二者为何不成立?因和果要么同时存在,要么先后存在,没有其他可能性。首先,如果因还没有灭的时候,果就产生了,也就是因果同时存在,同时存在的事物之间,是无法建立因果关系的。其次,如果因果先后存在,即因毁灭后,果才诞生。也就是说,因存在的时候,果还不存在。任何一个存在的事物,是无法对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发挥作用的。种子有再多能量,也无法传递给一个不存在的事物。

但在宏观世界即世俗谛中,种子坏灭的同时,芽就产生了,就像天平的两端,一边高时,则另一边低。因灭果生,这个果又成为了因,当它坏灭时,又会诞生下一个果,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叫做不断。

这就是宏观世界的相续,而相续并不是实有的物质。如前所述,万事万物都是由无数微小的“旋火轮”堆砌而成。我们所看见的一切物质及其变化,只不过是视觉的错觉而已。

宏观世界中一切物质的变化,比如食物变质、衣服褪色、动植物生长等,也都是由无数细微的相续变化组成的。这些细微的相续变化,在一秒钟的千万分之一内发生,是我们的肉眼无法捕捉到的。

实际上,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由错觉组成的世界中,是我们的感官创造了这个天衣无缝的世界。如果没有佛陀的智慧与教导,我们到死也发现不了它的漏洞——不仅到死,乃至生生世世都突破不了这些自己创造出来的错觉。

因为我们把它当作一个真实的世界,于是就产生了无数的烦恼、恐惧与痛苦。对此,有一个比喻:在一个山区的茅草屋里,有一条绳子,由于山区经常有蛇出没,当时光线又比较昏暗,一个人进入了这间屋子后,就把绳子误认为是一条蛇,于是产生了极大的恐惧。虽然屋里并没有蛇,但他对假蛇的恐惧,与对真蛇的恐惧一模一样。

还有一个更好的例子,就是梦。众所周知,梦中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但梦里的任何一个感受,却与现实生活同样真实。因为我们做梦时,把梦中的一切当真了,所以它给我们带来的感觉也与真实世界别无二致。

外在的世界并不真实存在,但我们却误认为它们是真实的,因此才会产生无数执著与烦恼,这是佛陀的智慧告诉我们的。明白这些道理并不难,只要了解一些科学理论就可以了。但想要突破和摆脱这个虚拟的世界,就没那么容易了——必须要证悟。当然,证悟之后仍然需要继续修。因为初步的证悟还不稳固,对空性的体会也并不深刻,所以还要继续修。随着证悟境界的稳固,对空性的体会也会越来越清晰,最终就能通达这个世界的如梦如幻。那时,我们就能轻而易举地消灭内心所有的恐惧、焦虑和烦恼了。

如前所述,在世俗谛层面,从种到芽的过程,不停发生着变化,这是“不常”;种子灭后,芽便诞生,芽灭叶生,继而茎、花、果等一系列因果都会随之而来,循环往复,则是“不断”;即佛法中所说的“不常不断”。

佛教认为,常见与断见是两种最大的错误观点。常见即认为事物会永恒不变;断见即断灭见,认为人死如灯灭,事物消失后就什么都没有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把一张桌子毁掉,桌子的形状已经不存在了,但组成它的粒子和能量并未消失,它们会以其他形式继续存在,物理学中称之为物质不灭。同样,生命也是如此,并非“人死如灯灭”,表面上这个人死了,但他也还将继续以另一种生命形式而存在。善业和恶业也是一样,它不会无故消失,只要因缘成熟,就会产生善报或恶报。

我们许多固有的观念都建立在感官结论上,然而感官却没有任何可信度,因此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都十分简单、幼稚,总爱自以为是地对许多事物下定义,甚至很多都是自己的猜测,对于真相根本一无所知。虽然现代科学已经揭露了真相世界的冰山一角,许多结论都与佛法相吻合,但佛陀深广的智慧,尤其是空性的智慧,仍是科学无法企及的。

以上是第二种规律——不断。

(三)不移——位移无法改变事物的本质

“云何不移?芽与种别。芽非种故,是故不移。”

什么叫做“不移”呢?“移”即移动之意。种子生芽,是不是位移的改变导致的呢?比如,种子原本在A点,移动到B点时就产生了芽。这显然是不成立的,我们把一个物体从左边移到右边,其本质上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此处讲到,芽与种别,芽非种故,芽和种子有本质上的区别。因此,从种到芽的变化,不仅仅是位移的改变。

在宏观世界,它们是因果关系。但进一步观察时,因果关系根本不存在。就像彩虹一样,假如我们进入到彩虹之中,是什么都找不到的,只有远远望去,才能看到彩虹,万事万物皆是如此。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个现象而已,即“唯现象”“唯缘起”,它是我们感官的错觉,经不起任何观察与推敲,永远也无法找到其本质。

令人遗憾的是,虽然佛陀和现代科学都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虚幻的、不存在的,但我们仍然深陷其中,把它当作是真实的,并随之产生苦乐等一切情绪和烦恼。其实,我们内心所感受的恐惧、忧虑或者幸福、快乐等等,并不是由外在的物质世界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我们内心对待它们的态度。

现代人改善生活质量、获取幸福的方法,就是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然而佛陀教导我们的方法,是改变自己的内心世界,从内在的世界中获得满足感与幸福感,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选择。

显而易见,世俗的方法是一个死胡同,是行不通的。如今,人们的房子越来越大,车子越来越好,浑身上下都是名牌,琳琅满目的商品唾手可得……可是内心真的幸福吗?如果我们内心的态度不改变,改变外在的物质世界是没有用的。如果物质财富能够带来幸福,全世界就不会有那么多抑郁症患者,自杀率也不会居高不下。拥有的名声再大、地位再高、财富再多,并不一定能为我们带来幸福感。相反,没有这些也未必过得不幸福。

佛陀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人类如果一直在外在的物质世界中寻找幸福,肆意破坏环境,不顾一切地造作各种各样失去道德底线的丑事……最终的结果,就是大自然中连一口纯净的水和空气都没有了,人们内心的伦理道德也丧失殆尽,内在与外在的世界全部被摧毁无余!人类付出沉重的代价换取到了物质财富,可拥有的再多,却始终得不到幸福,最后在怨恨中抱憾离世。

佛陀认为这是十分可怜、可悲的,是完全错误的选择。当然,佛并没有要求我们彻底摒弃物质,如果没有基本的物质保障,人们也无法生存。佛陀认为,人类应该努力改变自己内在的世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幸福感、满足感,乃至更高层次的智慧与慈悲,都会悉数获得。

佛陀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打破、消灭我们以往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把这些错误的观念全部摧毁之后,再为我们重建全新的“三观”。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人并不了解佛教,认为学佛就是烧香拜佛,并且还有许多教条上的约束,让人不自由,倍感压力。其实,这是对佛法极大的误解。恰恰相反,佛法能够让人从内心当中获得真正的自由自在。与之相比,物质世界所谓的“自由自在”根本不值一提。

以上道理知易行难,但只要我们肯下功夫,循序渐进地修行,就能离真正自由自在的境界越来越近。

(四)因小果大——因果中的蝴蝶效应

“云何小因而生大果?从小种子而生大果,是故从于小因而生大果。”

“从于小因而生大果”,即十分微小的因,便能产生很大的果。正因如此,农夫才愿意辛勤耕耘,如果播种与收获同样多的话,就没人去种地了。比如,许多树木的种子都十分微小,但却能生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气象学界有个名词,叫做蝴蝶效应,即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由于蝴蝶扇动翅膀产生的微弱气流,就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气象系统的极大变化。这些“从于小因而生大果”的例子,在生活当中比比皆是。

由此可见,一个微小的善业,就能让我们在未来的五百世中,获得健康长寿等善果;而一个极小的恶业,也足以让我们在未来五百世,甚至更漫长的岁月中,感受短命、多病等恶果。所以,我们一定要严谨地取舍因果,“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哪怕再微小的罪业,也不能忽视,如有违犯便立即忏悔;哪怕再小的善业,也要十分重视,有机会就要尽量行持。这一点非常重要。

以上是第四个因果规律,下面讲最后一个。

(五)与彼相似——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云何与彼相似?如所植种生彼果故,是故与彼相似。”

因和果是相似的。何为相似呢?是形状,还是颜色?其实都不是。种与芽的形态虽然不同,但种什么因就会得什么果,也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之间不会颠倒,这也是因果规律之一。

我们任何一个善的念头、语言或者行为,其果报成熟时,都将是正面的幸福安乐;相反,任何一个恶的言论、念头和行为,其结果一定都是负面的痛苦与衰败。所以,大家要珍惜现在的机会,多多行持善法,避免造作恶业。

既然以上五种是大自然的规律,那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理所应当、天经地义的事情。比如,杀生的行为缩短了其他众生的寿命,其结果就是自己的寿命会受到影响,这就是“与彼相似”。不仅如此,如果杀害了一条生命,其果报不止要偿还一次,而是三百次、五百次,这就是“从于小因而生大果”。

大自然中的一切都遵循着这些因果规律,但人们却只愿意相信自己眼睛看得见的那部分,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对肉眼不可见的部分,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肯相信、不以为然。

既然万事万物都要遵循因果规律,为什么善与恶就能够例外呢?凭什么杀盗淫妄就不在其中呢?在世间犯法,就会受到法律的惩罚,这也是一种因果。如果我们能够客观理智地进行思考,是没有任何理由否认善恶因果的。

如果要否定一个观点,就应该拿出足够的论据、充分的理由,信口开河是毫无说服力的。虽然信与不信是自己的选择,但必须要知道,盲目地否认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是以五种观外因缘之法。”

我们应当用这五种规律来观察外在的因缘法,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规律。

以上我们分享了外因缘法的因相应与缘相应,总结而言:一方面,从宏观世界即我们感官的层面而言,万事万物有因有果,因果有五种规律。它们并非某个人或神创造、制定的,而是大自然的法则。另一方面,从微观世界而言,一切都是我们感官的错觉,万事万物的本质是空性的,因果关系也无从建立。事物的本质是空性的,但现象是存在的,这就是“缘起性空”,也是佛教的世界观。

这五种因果规律至关重要,且意味深远,仅仅看一遍不一定有什么作用,也许过几天就忘记了,很难获得属于自己的见解。因此,希望大家能进一步思考,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去修行。

佛法留给了我们无穷的探索空间,这些结论都是可以通过推理验证的。往往佛经中的只言片语,便能延伸出丰富的理论和推理,比如龙树菩萨的《中论》,月称菩萨的《入中论》等,全都是从佛经中的一两句话延伸而来的。仅仅依靠这些思维,也能让我们明白自己究竟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中。

所以,我们经常强调闻思修的重要性。当然,并不是说不需要烧香、拜佛、诵经、磕头等,这些善法的功德毋庸置疑,但其重要性不如闻思修。因为只有通过闻思修,才能够让我们看到世界的真相。如果我们不去学习、思考、实践,仅仅是念《金刚经》《心经》,也许念一辈子也无法领悟其中奥义。佛法的核心是智慧与慈悲,闻思修才是学佛的重点,烧香、拜佛等善法虽然也需要去做,但却是次要的,这一点希望大家务必重视。

当然,在实修之前,我们需要先掌握理论知识,这一点十分重要。通过学习《佛说稻秆经》,虽然不一定能让我们立即证悟,对空性有真实的体会,但佛陀宣讲的这些理论,一针见血、鞭辟入里,能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对证悟大有裨益。

像六祖惠能大师以及藏传佛教中的许多高僧大德那样的利根者,的确不需要太多理论上的学习,因为他们过去世已经积累得足够了,根机已经成熟,仅凭简单的一两句话,甚至一个表示就能证悟。但我们这些普通人,就必须一点一滴地积累,通过对法义的深入思维,把以往积习难改的错误观念逐一击破,才能最终获得证悟。

这个过程就像伐木,我们那些错误的观念就像树干上的枝丫,需要逐一清除干净。如果以人工去砍光这些树枝,就需要一个一个慢慢去除;然而像六祖惠能大师等利根者,他们就像拥有伐木机,把整颗大树放进去,几分钟内,树枝就全部脱落了,这就是二者之间的差别。因此我们必须对以上道理反复思维,把修行的基础打牢,如果基础不稳固,最终将一无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