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布施波罗蜜多

六波罗蜜多的第一个,是布施波罗蜜多。

布施,梵文称作DANA。“布”,即分布、散布;“施”,即施与、给予。“布施”,就是把自己拥有的东西散布、给予需要的人。

为什么通过这个方法能够到达彼岸?是不是我们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布施完,或者解决了全世界70多亿人的贫困问题,就可以解脱了?当然不是,况且我们也做不到。就算我们有7000亿元人民币,平均分下去,每个人也才100元,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事实上,我们永远无法让所有人都富裕起来,也永远无法解决除了人类以外所有众生的温饱问题。因此,《入菩萨行论》中说:“若除众生贫,始圆施度者,今犹见饥贫,昔佛云何成?”

佛教的布施与世俗的给予和慈善,虽有共同之处,但在内容和层次上都有一定的区别。世俗的给予和慈善,是把财物送到需要的人手里,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这样就已经圆满了。但佛教的布施在此基础上还多了一层内容,就是通过这个方法来修自己的心。到达彼岸的,正是这个心。仅仅凭借物质的给予,永远到达不了彼岸,而通过给予的方法训练心,则完全可以。

到达彼岸的标准是什么呢?只要有人需要,只要能够帮助到人,就愿意把自己拥有的任何东西都送给他。把心训练到这种程度,我们给予的心就到达了彼岸,我们也就具备了布施波罗蜜多。正如《入菩萨行论》所云:“心乐与众生,身财及果德,依此施度圆;故施唯依心。”

佛教的布施既可以利他,也可以自利。用财物等帮助别人,这是利他;通过这个方法消灭吝啬心,提升自己的境界并积累福报,这是自利。吝啬是一种烦恼,必须要消灭。否则即使我们家财万贯,也无法让自己的心得到满足,总觉得拥有得太少,什么东西也不舍得送给别人。这样的后果,就是下一世非常贫穷,甚至会堕入饿鬼道。所以,我们要通过布施来消灭自己的吝啬心。

总之,布施波罗蜜多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用物质财富等帮助他人;二是通过这个方法训练自己的心,使之到达彼岸。衡量布施波罗蜜多的标准,不是看给予财物的多寡,而是看我们能否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东西送给需要的人。

布施有三种,即财布施、无畏布施、法布施。此外还有一种,叫慈布施或爱布施,它是三种布施的基础。

一、财布施

财布施,顾名思义就是布施物质和财富。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因为在财物数量上没有任何要求,只要有给予的心和帮助他人的心就可以。

(一)财布施对现实生活的重要作用

现代社会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物质空前发达,交通、通讯、生活等各方面极为便利,但人们却越来越没有满足感和幸福感,很多人都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各种心理问题也相继出现。

据可靠数据显示,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中国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增加了120倍,目前各类精神障碍患者超过了1亿。也就是说,30多年前,每100个中国人中有1个焦虑症或抑郁症患者,而现在每13个人中就有1个。这还是比较保守的数据,因为很多人不去看精神医生,无法进行全面的统计,所以实际人数应该更多。就连很多出类拔萃、前程似锦的大学生都说找不到自我,找不到生存的意义,甚至还有人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的确经常看到这种情况。许多令人羡慕的成功人士,虽然功成名就,内心却十分空虚,名利并未给他们带来快乐和满足。

究其原因,就是现代人的追求非常有局限性,在这么狭小的范围当中,即使实现了全部目标,也不会开心、满足,反而觉得非常空虚。所以,我们要把追求的范围再扩大一点,要有更高的理想。先不说“放下才能自在”这种佛教的高远志向,至少除了衣食住行和名利以外,应该再多一些追求。比如,发自内心地帮助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布施,等等,这样才能活得开心,活得有意义。

《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中说:“四洲庄严如唾沫,施喜得洲非如是。”如果一个菩萨拥有全世界四大洲的所有财富,对待它们就像对唾沫一样不执著,那么他将这些财富布施出去时的欢喜心,会超过获得这些财富时的欢喜心。不仅菩萨,普通人也是如此。无论学佛的还是不学佛的,有信仰的还是没有信仰的,如果亲手帮助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解决了他们的困难,同样会感到开心、快乐。不同的是,由于菩萨修过菩提心,因而他们的欢喜心会更加强烈。

所以,布施不是单方面的付出,布施者得到的利益比接受者还要大。对方只得到了一点物质上的资助,而我们却能得到精神上的收获,发现生命的意义,感受到幸福和满足。

有过亲身体验的人都知道,每当帮助了别人,并亲眼看到它的效果,自己从中获得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是在平常吃喝玩乐等任何事情中都无法得到的。且不说后面还有善有善报的结果,当下就会有这样大的收获。

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布施多少财物,仅仅一个微不足道的付出,就能收获这样的效果。比如,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五块钱根本不算什么,但若把它布施给流浪汉或乞丐,马上就能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欢喜。还有那些流浪猫、流浪狗,只给它们一点点食物,它们就会非常高兴。看到那些开心的面孔,就像接收到光的反射一样,我们的心也会随之欢欣喜悦的。

对于抑郁症和焦虑症等问题,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治疗。因为在每次布施以后,布施者都能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和喜悦,心理疾病就会逐渐治愈。诚然,大家的经济条件各不相同,但即便再困难,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布施的能力。因此,不管有没有信仰,大家都要学会财布施。

总之,布施等六波罗蜜多的方法,是我们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剂良方。即使没做到六波罗蜜多中的其他五个,只做到了布施,我们也能从中发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生活就会变得幸福、充实,富有安全感。

(二)两种财布施

1.不清净的财布施

不清净的财布施,是指所做的财布施不清净、不完美。导致这种财布施的原因有四个。

(1)动机不纯,发心不清净

如果布施的发心不是为了利他,而是为了自己的名声,这就是不完美的财布施。比如,某人为了获得大慈善家的名声去捐款,虽然能帮助很多人解决困难,但是他的动机不纯。

如果布施的动机是为了攀比,也是不完美的财布施。比如,两个人去捐款,其中一个人捐了1000元,另一个人为了超过他就捐了2000元。多捐1000元并不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而是为了把别人比下去,这就成了不清净的财布施。

不管是世间的慈善,还是建寺院、建塔、供养三宝等方面的捐赠,只要是为了名声和攀比,都会让财布施变得不清净。此外,如果表面上在做财布施,实则是为了伤害别人,这就更不好了。

有些人布施的动机是为了下一世能够拥有财富,虽然这个稍微好一点,没有考虑这一世的名利,但这种财布施也是有条件、求回报的,所以也不是很完美。

大乘佛教的目标是利他,所以我们在布施时一定要发心利益他人,其他的不要考虑。虽然不考虑,但该有的到时候都会有。如果现在求回报,反而一无所得。

(2)布施的财物会伤害对方

我们所布施的财物,一定要能帮助对方,不会伤害对方。比如布施毒品或武器,表面看起来是布施,实际上却是在害人。

所以,布施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我拿这个东西给他,他会不会用到一些不该用的地方;我给他的这个东西,会不会对他或间接对他人产生不利的结果。只要怀疑有这种可能性,那不管是物质还是金钱,都不能布施。

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的布施会导致对方越来越懒惰,即使有能力也不愿自食其力,而是坐等别人的给予或慈善机构的补贴,甚至采用欺骗手段进行索取。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停止布施。

大乘佛教的布施不是盲目的,不是为了布施而布施,为了给予而给予,所以必须要负责任,要考虑其结果是正面还是负面。虽然我们无法百分之百地确定,但如果负面的可能性不大,正面的可能性较大,就可以布施,反之则不能布施。现在的一些放生,只是为了放生而放生,根本不考虑生存环境和后续各方面的影响,这种做法本身就违背了大乘佛教的要求。

布施也需要智慧。应该布施什么,不应该布施什么,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布施等等,都需要审慎考虑。布施的目的是为了利他,倘若不能利益众生,反而有可能伤害到众生,那这个布施就失去了意义。

(3)布施的对境有偏差

对于布施的对境,也要认真地选择。我们要布施给真正有困难、有需要的人,而没有困难或不需要的人,就不是我们布施的对境。另外,对大乘佛教的布施进行试探的人,也不能布施。如果没有选择好对境,就会成为不清净的布施。

像职业乞丐这样的对境,该不该布施呢?这也需要经过考虑再做决定。虽然五块钱、十块钱,不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但若会间接地给对方带来一些不好的结果,那就不能布施。

如果对方确有困难,需要帮助,则不管他是什么身份,就算是动物,我们也应该布施;如果对方并没有困难,即便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也不必给。布施给那些真正需要的众生,才更有意义。

(4)布施的方法不正确

布施的方法,就是指布施的态度。如果在布施的时候很不高兴,或者以侮辱、轻视的态度布施,都是不对的。我们应该站在平等和尊重对方的立场上进行布施。

实际上,虽然对方暂时陷入困境,但并不代表他一无是处,说不定别的方面比我们更好。我们能够帮助他的只是这么一点财物,而在其他方面,或许我们还需要他的帮助。所以在布施的时候,我们的言行举止包括眼神,都不能带有侮辱和轻视,否则,哪怕布施了再多的财物,从大乘佛教的要求来讲,这个布施都已经不圆满了。

总之,倘若具有上述四个原因中的任何一个,就是不清净、不标准的财布施。这种布施不能成为波罗蜜多,它不能让我们到达彼岸,也不能让我们拥有幸福感和满足感。

2.清净的财布施

清净的、标准的财布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布施的对象清净

清净的对象有三种:佛法僧等具有功德的对象;父母等具有恩德的对象;病人、穷人等具有痛苦的对象。

(2)布施的物质清净

任何东西都可以拿来布施,包括自己的身体。佛经里讲,如果修行境界非常高,比如一地以上的菩萨,布施自己的躯干四肢、头目脑髓都没有问题;若尚未达到这个境界,则不能像他们那样做。不过,我们可以利用整个身体进行布施,也就是在一定时间内无条件地帮助他人,比如去照料没人照顾的老人、病人等。

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中记载,佛陀在因地时,有时会把自己的身体布施给饥饿的老虎。但作为普通的修行人,我们不能这样去做。

此处所讲的,主要是物质方面的布施。只要对别人有帮助,外在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拿来布施。

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做一件事情,就是定期清理家中的物品。在我们的衣柜、鞋柜、抽屉里,有许多东西可能自己一辈子都用不上,而对其他人来说却非常有用。这类物品堆积在家里,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会让自己很头疼、很烦恼。所以,我们要学会“断舍离”。

尽管大乘佛教讲,不能只布施自己不要的东西,而应布施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但这可以作为我们的目标,最初我们先做自己比较容易接受、比较容易做到的布施,先易后难,逐渐提高难度。现在经常有人在网上买二手物品,这些东西对卖家已经没有用处,但对需要它们又买不起新品的人来说,是非常有用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将自己不要的东西给予别人也是一种布施。

我们通过这些方法来修心,最后就可以让自己的心到达彼岸。那时,如果有人来要自己最好看的衣服、最贵重的物品,我们也能高高兴兴、轻轻松松地送给他。

(3)布施的方法清净

布施最关键的一个条件是,必须具有慈悲心和利他心,在此基础上,还要尊重对方。不管对方是什么样的人,拥有何种社会地位,从事哪种职业,哪怕是吸毒者,我们也要从“人”的角度去尊重他。

只要我们的发心是对的,想要诚心实意地帮助对方,那么,即使在帮助的过程中言行举止稍欠妥当,也没有太大问题。我们不是不尊重对方,只是没太注意说话、做事的方式。

做布施的时候,最好是亲历亲为,亲自参与。另外,要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及时布施,雪中送炭,否则帮助的效果就不会太理想。

做布施的同时,注意不要伤害到其他人。比如,家里人不同意的情况下,自己执意去捐款,导致家人很烦恼、很生气。这时,我们可以暂缓布施,等做通他们的工作后再去不迟。如果他们一直都想不通,那就不要做这项布施。

我们经常能看到或听到类似的事情,有些佛教徒做布施的本意是为了利益家人,但很多时候却不照顾他们的情绪,固执己见地去捐款、捐物。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若因此导致家庭矛盾伤害到家人,也是不对的。

我们可以先布施自己不太需要的东西或是少量的财物,将之控制在自己和家人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这样既不影响家人的情绪,也不影响自己的生活,不会让自己事后内疚后悔。

总之,清净、完美的财布施,不是单纯以财物多少来衡量,而是有一个综合性的标准,其中包括布施的动机、对境、结果、方法等等。倘若符合标准,即使只布施五毛钱、一块钱,也能成为完美的财布施。

(三)如何让财布施成为修行

我们做财布施,一方面是利他,更重要的则是自己在修行。那如何将每一次的财布施都变成佛教的修行呢?

首先,在布施之前先发菩提心。要让天下所有的生命解脱成佛,离苦得乐,可是自己尚未解脱,又怎能让其他众生离苦得乐呢?这时就要想:我一定要成佛,因为成佛以后能够轻松地度化无数众生;为了成佛,我要去做这个布施。

做完布施之后要发愿。除了我们平时发的各种愿,再增加一个比较特殊的:愿我生生世世拥有以财布施帮助别人的机会和能力。

最后还要回向。把自己做布施的功德,分享给天下所有的众生。

如此一来,我们所做的财布施就不仅仅是一个世俗的慈善行为,而是变成了大乘佛教的修行,这样就更有意义了。

其实无论是不是佛教徒,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需要有布施的行为。因为我们都很自私,这无形中给自己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尤其是精神方面的问题,基本上都来源于此。尽管我们现在还没有很高的修行境界,不能做到完全无私,但我们可以在爱自己的同时,经常想一想能给予别人什么,经常关心一下那些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人或动物,慢慢养成这样的习惯。

倘若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帮助别人的机会。比如,自己身边和网络上都有一些身处困境的人或动物。如果情况属实,自己也有条件,就不能无动于衷、视而不见,应尽量提供一些布施和帮助。

尽管我们所布施的财物,不能解决他们的所有问题,更不能解决所有众生的问题,但是借此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且让自己获益无穷。在利他的同时,我们还能得到快乐和满足,这在现代社会尤为难得。更重要的是,从修行的角度讲,我们积累了福报和善根,消灭了内心的贪欲、吝啬,断除了对外在物质的执著。当我们把心修到轻而易举就能舍去所有时,它就到达了彼岸。虽然别人得到了一些帮助,但最后到达彼岸的却是自己,而且我们会在生生世世中拥有更大的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众生。这即是“自利利他”,是大乘佛教的核心精神。

所以说,大乘佛教的布施与世间的慈善大有不同,而我们平时基于自私自利所做的一切事情,与之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大乘佛教布施的最高标准非常难,比如布施自己的身体等等,但对于初学者则没有那么高的要求,我们可以先从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布施开始。只要愿意去做,就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佛教的很多高深理论,与我们的生活有很远的距离,专业的打坐修行一时也很难运用于生活。但布施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因此我们应当尽早付诸行动,把它落实于实际生活,这对修行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无畏布施

无畏,即没有畏惧。无畏布施,就是救护众生的生命或消除众生的畏惧。

(一)无畏布施的方式

1.救护生命是最标准的无畏布施

人在一生中会遇到身体或精神上的各种威胁,比如生病、受伤,失去财产、名声、地位、权力等,而最令人畏惧的则是生命受到威胁。不仅人类,动物也是如此。求生畏死,是所有生命的本能。

当某个人或动物遭遇生命威胁的时候,我们在“屠刀”下解救其性命,消除其内心的恐惧,这就是标准的无畏布施。

其中,挽救人类的生命是最殊胜的。居士五戒中的不杀生,指的就是不杀人。当然并不是说可以杀动物,而是以戒除杀人为主。相对而言,挽救人的性命更具价值,但这样的机会不多,即使有,我们也未必具备这个能力。中外历史上在发生战争或自然灾害之时,一些仁人志士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这是非常伟大的壮举。我们平时不一定有这种机会,但我们可以去救护动物的生命,这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有办法做到的。这样的无畏布施,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有些人的角度看来,一只鸟、一条鱼、一头猪的生命也许一文不值,但从它们自己的角度而言,自己生命之珍贵,远超世上所有的一切。人类自身也同样如此,每个人都无比珍视自己的生命。所以,我们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判其他生命的价值,而应站在所有众生的角度,站在公平的立场去看待生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感同身受,才会了解那些被我们藐视的生命其实也很爱惜自己的性命。

因此,在不太影响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前提下,我们应当力所能及地去消除众生心中的畏惧。以慈悲、无私、不求回报的心去做这些事情,就是大乘佛教的无畏布施,这是非常崇高而伟大的工作。

2.以其他方式消除众生的畏惧

除了救护生命以外,通过佛教的方法消除众生的其他畏惧,也属于无畏布施。譬如有人面临困境或内心惶恐时,我们去疏导、安抚,助其远离心理恐惧。

有些职业,诸如医生、护士、护工等,其工作本身就是无畏布施。人在生病时难免会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若不幸罹患致命疾病,则更会加剧恐慌。医护人员为他们治病、护理,就可以减轻其恐惧之心。还有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他们面对的是老年人或临终者。很多老年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恐惧心理,而临终者大都身患绝症、趋近死亡,更需要特别的关怀。如果这些工作人员能尽职尽责,那他们的工作本身就是无畏布施。

工作本身既然是无畏布施,是否也是波罗蜜多呢?如果做这个工作只是为了薪水,那它仅仅是一件善事,而非波罗蜜多。因为虽然他们消除了很多人的畏惧,但并没有以此修持自己的内心,所以不能成为波罗蜜多。

如何把这些工作变成波罗蜜多呢?首先要发菩提心,然后在此基础上专心工作,最后回向。譬如外科医生,在每次做手术之前先发菩提心,然后以利他心来做手术,做完以后回向。这其实非常简单,工作本身不需要任何变化,只需内心稍作改变。这样一来,每天的工作就变成了波罗蜜多。

(二)如何做到完美的无畏布施

1.不故意杀害生命

作为佛教徒,我们绝不能故意杀人,也不能故意杀害其他生命。若能做到这一点,尽管我们没有去放生和解救生命,但无形中就成为了无畏布施。因为这意味着,我们不会故意让其他众生感到畏惧。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情况不属于故意杀生,如无意中踩死小动物,或开车时不小心碾死小动物、撞死人,等等。

佛教的修行和行为有很多层次和要求,我们现在不可能全部做到,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但是,有一个底线我们必须要做到,那就是不能故意杀害众生。

经常有人提出这样的疑惑:不杀人和别的动物可以理解,但是不能理解不杀蚊子、蟑螂、老鼠等害虫。其实没什么不好理解的,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从每个众生的角度考虑,就不会认为其他的生命不重要、不珍贵。从这一点上来说,所有众生完全平等,像区分物品的价值一样,把其他众生分成高低贵贱不同等级,是极其错误的做法。这样做的后果是,人类也会把自己分为三六九等,搞种族歧视乃至种族灭绝,这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所以,我们必须站在客观、公正、平等的立场,而不是站在某个人或某个种族的立场去评判其他生命。如果有这样的态度,我们就一定能理解为何不杀蚊子和蟑螂了。

总而言之,佛教徒要下决心、要发誓“从今以后我绝不故意杀害众生”,或者至少有一个“尽量不杀害众生”的表态。如果连这个态度都没有,那学不学佛就没什么区别了。如果我们已经下定决心,此生不杀害任何众生,那我们完全可以对所有的众生说:“请不要害怕,我不会伤害你们。”就某种程度而言,这就是给予众生无畏布施。

2.戒荤食素

若想做得再完美一点,除了不故意杀生以外,还要戒荤食素。这样就不会直接或间接地杀害生命,因而也就更加做到了无畏布施。

对于食素,小乘佛教不太强调,大乘佛教则非常重视。因为吃肉虽然不是直接杀害生命,但会间接产生这样的后果。能吃素肯定最好,如果暂时做不到,也不等于不能学大乘佛教。

如果实在做不到吃素,可以暂时吃三净肉,即没有看见、听说、怀疑为了自己而杀的动物的肉,比如超市、菜市场里冰冻的肉。这些动物的死虽与自己有间接关系,但没有直接关系,所以过失没有那么严重。佛教本来就有三净肉的说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允许吃的。

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要做到,就是绝不能吃活物,不能点杀。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不能称为佛教徒了。

实际上,食素有很大的功德。一方面,能够尊重生命、保护众生,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另一方面,对环保和个人健康也大有益处。

3.行持放生等善法

若在不杀生和戒荤食素的基础上,进一步行持放生等善法,那就是非常完美的无畏布施。

这三条当中,第一条是绝对的,后两条是相对的。也就是说,佛教徒绝不能故意杀害任何生命,而吃素、放生等则尽力去做,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

在放生的问题上,我们要做到科学放生,或者叫智慧放生。什么样的生命适合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都是有科学数据的,放生要依靠这些数据。同时,放生不能破坏生态平衡,也不能造成环境污染。

另外,大乘佛教的布施不能伤害到其他人。就像财布施中提到的,不经家人同意而强行捐款,会让他们伤心。同样,若不考虑放生是否会伤害到其他人,比如把毒蛇放在离人类生活环境很近的地方等等,这本身就违背了无畏布施的本意。虽然我们无法控制生物链里的弱肉强食,但也要尽量考虑周全,不要导致一些负面的后果。

一些放生团队是为了放生而放生。他们救护动物的发心没有错,但方法上有错误,如不依据科学,不注意生态平衡和环境污染,不考虑是否会伤害到其他人,等等。这样的放生,引发了很多社会舆论和媒体的负面报道。本来放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因为我们自己的不规范,最后发展成一提到放生,大家就会联想到一些负面的事情。

大乘佛教必须兼具慈悲和智慧,二者永远不能脱离。只有慈悲没有智慧,就一定会出现上述错误。做到智慧放生、科学放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无畏布施。

除了放生以外,还有大大小小很多种无畏布施,其中很多都是我们能够做到的。

诸如可以去医院、养老院当义工;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去灾区救灾;当朋友陷于困境,内心恐慌、不知所措时,为其做心理疏导;在大街上看到老年人摔倒了,我们主动去搀扶一下;有人掉到水里,我们要想办法救他的命,而不是只顾拿出手机来拍照……

再有,出去散步时,发现人行道上有小虫子走得很慢,有可能被人踩死,这时我们可以摘一片树叶,让小虫子爬到上面,再把它放到绿化带等安全之处;下雨时,看到水洼里拼命挣扎、快要淹死的小虫子,我们要想办法把它捞出来,放到安全的地方……

大家往往对这些事情视而不见、漠不关心,从今以后应该养成一个习惯,只要遇到这种情况,就去帮助它们。只需几十秒的时间,弯一下腰、伸一下手就可以拯救一条生命!

在面临自然灾害的时候,人和动物要互相帮助。动物不懂得这个道理,但人懂,所以我们应该向它们伸出援手。比如遇到洪水时,很多鱼被冲到街道上,即使我们平时吃鱼,这时也应该去救它们,把它们送回河里。

在藏区经常可以看到,由于搞建设改变了河道,原本生活在河里的鱼等小生命,因失去水源而被烈日暴晒,面临死亡,非常痛苦。这时,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以外的村民会开车过来,把它们全部送到有水的河里。藏区的老百姓基本都信佛,一旦发现这种情况,不需要有人组织,也没有人要求,他们会自发、主动地去解救那些被困的生命,这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

作为大乘佛教徒,我们应该对众生怀有慈悲心。如果看到一条生命在自己面前即将死去,却冷酷无情、漠不关心,这样的人根本不能称为大乘佛教徒。既无需花费时间、金钱,也无需跑到远处放生,举手之劳便能解救一条性命,为什么不做呢?就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事情看得高于一切,而对其他众生,连它们的生命都漠然不顾,就更不要说为它们做其他事了。

总而言之,我们平时应该尽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无畏布施,既能救护众生、消除他们心中的畏惧,又能提升自己的境界,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无畏布施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不管有没有信仰,有爱心应该是全人类公认的正确的价值观。缺少爱心,人就会感觉生活乏味,人生没有意义,甚至找不到自我。

这个“找不到自我”,与佛教讲的“无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佛教讲的“无我”,是指经过仔细观察找不到“我”的存在;而这个“找不到自我”,是指在芸芸众生中发现不了自己的任何优点,感觉不到自己的任何能力,体现不出自己的存在价值。若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通过无畏布施去帮助其他众生,则一定会发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找到自我。

现代生活不能缺少传统的思想理念,如果将其全部抛弃,去过一个全新的生活,刚开始可能会觉得新鲜,但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失望。我们曾经多次提到,人是由物质和精神组成的,二者有不同的需求,所以人类生活就有物质和精神两个不同的领域。如今这个时代,物质领域非常丰富,精神领域却几乎一片空白。当精神生活不能满足最基本的需求时,就会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所以,一些人虽然是物质上的亿万富翁,但可能是精神上的贫困户。很多富二代、官二代,尽管家境优越,生活富足,却并没有因此得到快乐,反而十分颓废和空虚。

对一个人来说,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非常重要,有些时候精神生活甚至更重要。所以,我们要在精神领域增加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裕了,才是真正的富裕。

目前,虽然我们做不到大乘佛教讲的“放下自我”,但是可以在关爱自己的同时,去关心爱护其他的生命,行持简单的无畏布施。这样,我们一定会活得更有意义、更充实、更幸福。

三、法布施

法布施就是布施佛法。佛法可以用“智悲”两个字来概括。“智”,即彻底了解世界和生命的本质、超越所有世俗聪明的智慧;“悲”,即慈悲。智慧和慈悲是大乘佛教最核心、最根本的内容,缺少任何一个都不是波罗蜜多。只有智悲双运,二者完美结合,才能成为波罗蜜多,才能让我们到达彼岸。

所以,法布施也就是布施智慧和慈悲。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一代代传承下来,传到了我们这里,我们也要尽自己的力量,从身边的人开始,把它们传递出去。

(一)现代社会更需要法布施

现代社会,人们内心的问题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严重,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对此却无能为力。实际上,这些问题恰恰是因为过度的物质刺激,以及高压的工作、生活所导致的,因此要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才能解决。

以前大多数人都认为,没有物质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要有足够的物质,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后来却发现并非如此。越来越多的事例证明,仅有物质是行不通的,如果长期忽视精神发展,其结果就是,即使拥有再多的物质财富,人们也不会感到幸福。

现在西方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禅修,正是因为它可以解决物质、权力乃至科学都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它起到的作用是其他东西无法替代的。因此,禅修在西方流行起来可谓势在必行。虽然西方流行的禅修来源于佛教,但这只是佛教最基础的禅修。除此以外,佛教还有更深广、更殊胜的禅修,以及其他很多方法,能够帮助人们解决更多的问题。

爱因斯坦有句话说得非常好: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瘸子。这是他晚年总结的经验之谈。他之所以会这样讲,是因为科学技术只能发明、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产品,却无法提供一个如何利用这些产品的标准。比如,什么时候可以用,什么时候不可以用;什么地方可以用,什么地方不可以用;等等。如果没有这些标准,科学技术就会给人类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甚至造成极大的灾难。这些标准属于价值观的范畴,所以,科学技术也必须由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

由此可见,即使科技再发达,物质再丰富,我们也需要佛法。当然,没有物质就无法生存,谁都不会否定物质的价值。但物质不是万能的,它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除了物质以外,我们还需要像智慧和慈悲这样的精神财富。因此,在亟需精神食粮的现代社会,法布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如何行持法布施

简单地说,法布施就是把佛的智慧和慈悲传递给其他人。那么,传递的方式有哪些?我们有没有能力和资格做法布施呢?

1.讲经说法

讲经说法是法布施的方式之一。讲法者首先要学习、消化佛经以及高僧大德们的著作,然后通过解释佛陀的思想,将佛陀的智慧与慈悲传递给更多的人,让他们也拥有这样的智慧,并以此作为人生指南走上正确的道路,让生命变得有意义。

如《俱舍论》所讲:“法施非为染污性,如实开示契经等。”法布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非为染污性”,即动机纯正、发心清净。

讲经说法的唯一目的,一定是为了饶益众生。

那什么是动机不纯正、发心不清净的法布施呢?

一是为名。讲经说法、灌顶传法、举办各种法会的目的,不是为了饶益众生,而是为了个人的名望,或是为了提高某个教派、法门、寺院的知名度等。这样的目的都是不正确的,所以都不是真正的法布施。我们现在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佛教活动,形式上搞得非常隆重,但没有实质内容,“含金量”不高。

二是为利。举办法会、灌顶传法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钱财。这些法会都有明码标价,参加要多少钱,坐什么位置多少钱,等等。还有的把道场分成内坛、外坛等不同等级,捐钱多的人才有资格进入内坛。其实进入内坛又怎样呢?比如灌顶时,并非靠得近得到的就多,而是只要自己具备接受灌顶的条件,无论坐得远还是近都能得到;若自己不具备条件,或者授灌顶的人不够资格,那么就算坐在他面前也得不到。还有一些佛教活动,寺院或主办方给捐赠较多的功德主发一些特殊服装,安排的座位也与普通大众不一样。这种做法,会让捐赠者增上傲慢的烦恼,而寺院或主办方则造了卖法的罪业。

这些商业性的法会根本不是法布施,而是拿佛法做买卖。在大乘佛教的经典中,佛陀早就预言:末法时代,一些非法的事情被包装得冠冕堂皇,佛法也沦为了交易的工具。在家人为佛教事业捐点钱、做点贡献是应该的,但若通过非法手段,则不仅贩卖了佛法,同时也损坏了佛教的形象。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佛教就是烧香拜佛、捐钱捐物,除此以外就没什么了。

所以,佛教徒一定要明辨正法与邪法。那些动机不纯的佛教活动,不管是藏传佛教的灌顶修法,还是汉传佛教的各种法会,只要是商业化、形式化的,都不是法布施。参加这样的法会毫无意义,它不能传递给我们智慧和慈悲。

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佛教活动都是如此,尤其是亚洲某些地方最为严重,那里几乎每个地方都存在这些问题。有些真正想学修佛法的出家人或在家人,根本没有条件闻思修行,因为道场一直在搞商业化活动。他们都很痛心,却又无可奈何。

在西方国家,佛教活动售卖门票的问题比较突出。门票从几百美元到几千美元不等,特别昂贵。这些都是我们佛教徒自己搞起来的,因为他们认为,西方人会觉得免费活动没有多少内涵,门票越贵就越让人觉得有意义。但这种做法已经违背了佛教的本意和原则。

有些时候,举办佛教活动会产生一些费用。比如在国外租借酒店或体育馆等场地传法,如果有捐助者,对他来说是一个累积福报的机会;如果没有捐助者,大家可以每人拿出一点钱,用来支付租金和活动宣传等费用。除了这种情况以外,通过佛教活动赚钱的做法都是不对的。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佛教的原则不能违背,这是底线。以前,法王如意宝每次传法时,都要求大家不要献哈达。一条哈达能值多少钱?就这么几块钱,法王都不接受。

法布施应该都是免费的。如果修建寺院需要资金,可以告诉大家,有人愿意捐就建;没有人捐,就暂时不建。千万不要用不如法的手段。虽然这样募集到了建寺院的资金,但对佛教是不利的。

总之,为了名利做一些表面上的法布施,其实就是在售卖佛法。大家务必要分清什么是售卖佛法,什么是布施佛法。我们做法布施时,一定要动机纯正、发心清净。

第二个条件,“如实开示契经等”,即通晓所讲之法,具备实修经验。

佛法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知识类,一是实修类。知识类的法,通晓了理论就可以讲;而实修类的法,不仅要懂得理论,还要有一定的实修经验。具备这样的条件,才有资格讲经说法。另外藏传佛教还要求,必须要有传承才能讲法。

像四外前行、慈悲心等对听众要求不高的法,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给大家分享,前提是至少自己在理论上要清楚。若是讲错了,会有一定的过失,如果不是故意讲错,过失就没有那么大。就像有人来问路,我们无意中指错了路,对他也是不利的。如果自己对佛法尚一知半解,就去给别人答疑解惑,后果就比较严重了。

虽然佛经都是佛讲的,但有时会出现一部经里这样说,另一部经里那样说,甚至两种说法互相矛盾的情况。这就需要传法者掌握一定的理论水平,才能正确领会、讲解。此外,传皈依、授戒、灌顶等都属于法布施,而且是法布施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所以,对于在佛学院或其他地方传法的法师,要求是相当高的。

普通人也可以做法布施,当然并非坐在法座上讲经说法,而是诸如道友之间相互分享、讨论,或者请学修比较好的师兄辅导,解释法义,等等。因此,只要具备较高的闻思修水平,无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可以做法布施。

2.念诵佛号、咒语

给人或动物念诵佛的名号或咒语,这是简便易行、所有人都能做的法布施。

比如在鱼市场、菜市场等地,给动物念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宝髻佛等佛的名号或咒语,能给它们带来极大的利益。我们放生仪轨里的佛菩萨名号和咒语,都是对动物最有帮助的。念诵时一定要确保它们能听到,以此使它们获得听闻佛号的功德和利益。同样,给人念,让人听到,也能给他们带来很大的益处。

有些时候,这种法布施说不定比讲经说法更好。为什么呢?因为给动物念佛号,其中不会有什么名利可图,不会掺杂太复杂的动机。像这样的法布施,大家随时随地都可以做。

在对人做这类法布施时,有一点需要注意,佛教规定必须尊重他人的信仰。如果对方不信佛或者不想听,我们不能用强迫性的手段让他听;如果对方感兴趣,愿意听,至少不排斥,我们才可以给他念。

3.回向功德

我们在每次行善之后,将自己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这也是法布施。这种法布施更容易,大家都能做得到。

4.通过各种方式传播佛法

虽然不能亲自讲经说法,但通过各种方式传播佛法,也属于法布施。

(1)协助讲经说法

协助讲经说法,就是为讲经、传法、灌顶、法会等搭建平台,提供各种帮助。讲经说法虽是一个人在讲,但组织、传播等其他工作需要很多人协助,在此过程中所做的一切,都属于法布施。

现在,通过网络平台传播佛法是较为常见的方式。参与佛教网站的工作,将佛的智慧和慈悲通过网络传递给更多的人,这本身就是法布施。如果这些网站的工作人员,不把自己的工作当成一个普通工作,而是当成法布施,就像前面提到的医生、护士、护工一样,每次上班前发菩提心,下班后做回向,等于每一天都在修行,每一天都在积累福报。

另外,教师的工作与法布施也有一点相似。虽然他们布施的不一定是佛法,但也是通过给予知识和智慧,消除人们的愚昧无知,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消除了不同程度的无明。所以,教师工作本身也是布施。如果有慈悲利他的发心,那这个工作也就变成了波罗蜜多。

所以,我们不要把自己的工作当成普通的工作,而要把它当作布施,这样一来,它确确实实就成了布施波罗蜜多。

(2)出资印刷、出版佛经

佛经里讲,为了传播佛法,出资提供笔墨纸张,用以书写佛经,是一种法布施。所以,我们出资印刷、出版佛经,包括免费结缘、赠送,都属于法布施。

(3)通过自媒体等平台传播佛法

在朋友圈或其他平台发布与佛法相关的内容,比如自己制作的一些佛经、佛菩萨教言的文字、图片、视频等,通过这种方式把佛的智慧和慈悲传递给更多的人。

传播这些内容时,要先发菩提心:我发这个帖子,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了利益别人,希望看到它的人能从中受益。发布以后再做回向。不要以为发帖子没有功德,其实这和我们打坐、念咒、念佛是一样的,只要有发心和回向,统统都是法布施,都是积累福报的好方法。

现在这个时代,做法布施的条件更加方便。只要动机纯正,平时信手拈来的一些事情,都可以变成法布施。

(4)分享学佛的收获和心得

我们可以通过交流讨论,将自己学佛的收获分享给身边的人,这也是大家都能做到的法布施。分享的动机应该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而不是为了炫耀自己,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让别人恭敬自己。

分享的内容可以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我们闻思了一些佛教理论,尽管缺乏一些实践经验,但把它分享给其他人是没有问题的。不过,有关大圆满、大手印这类高深大法的经验和体会,是不能分享的,需要保密。因为越是保密,智慧成长的速度越快;反之,会对自己的修行产生障碍,带来负面的影响。

其次,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学佛心得分享给身边的人。我曾经提过三个问题让大家思考:学佛让我得到了什么?放下了什么?改变了什么?我们可以思考之后分享给其他人。例如:学佛让自己放下了一些负面情绪;自己以前脾气不好,非常自私,喜欢斤斤计较,学佛以后逐渐有所改变,等等。虽然佛教比较赞成谦虚,不能过多地宣扬自己的功德,但在必要的时候也是可以讲的。因为这是以利他为出发点,是为了引导其他人学佛,让更多的人得到、放下和改变。

总而言之,法布施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无论出资还是出力,凡是为了传递智慧和慈悲所做的一切都是法布施。不要以为,只有坐在法座上传法、灌顶才叫法布施,其实法布施的机会是很多的。

做法布施可以积累资粮,具有极大的功德,甚至比财布施和无畏布施的功德更大。有些人说,我不求功德。大乘佛教的基本要求是不求回报地饶益众生,但我们也不要拒绝功德,在有功德和无功德的行为当中,我们要选择前者。因为有了功德,我们可以把它回向给众生,同时弘法利生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有福报和没有福报的人,去做同样利益众生的事情,在有无违缘和作用大小等很多方面,都会有所差别。佛经讲,有福报之人会心想事成。而心想事成可以成为饶益众生的助缘,可见福报的作用是很大的。

(三)法布施是大乘佛教徒义不容辞的责任

虽然财布施和无畏布施也能自利利他,但法布施更重要、更有意义。尤其在现代社会,由于缺乏佛法这样的智慧,人们都活得很迷茫,不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更不了解自己的未来。因此,即使物质再发达,人们也感觉不到快乐。

佛教讲轮回痛苦,但并不是说轮回只有痛苦。按照世俗的标准衡量,轮回中也有很多幸福和快乐。这一点佛不会否定,但佛同时又告诉我们,这些幸福快乐极为短暂,转瞬即逝。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绝对不可能一辈子都幸福快乐,没有任何烦恼。即便真是如此,最多也就是100年左右的时间。假如将整个轮回比作一天24小时,这100年连一秒钟的千万分之一都不到!由此可见,轮回中幸福的时间极其短暂,不幸的时间则非常漫长。况且,我们当下所感受到的幸福快乐中,也掺杂着很多不幸福的因素,会引发今后的痛苦,因而也不是纯粹的幸福快乐。佛教说的轮回痛苦,就是从这些角度来讲的。

佛教的层次非常高远,普通人视角所了解的生命和世界,与佛教观点有着天壤之别。在佛教看来,世人认为的一些聪明,实则是愚昧无知,其背后的实质是无明。所以,人类的认知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佛教的智慧。

实际上,只要投生为人,无论地位高低、财富多寡,无论何种环境、何种状况,只要有正确的选择和方法,每个人都可以过上幸福快乐、富有意义的生活。正因为我们选择错了,方法错了,才导致即使拥有优越的环境、丰富的物质,仍旧不开心、不幸福。因此,不管唯物论者还是有神论者,科学家还是哲学家,政客还是普通百姓,每个人都需要智慧和慈悲。

怎样衡量生命有没有意义呢?倘若这个生命的存在,能让更多的生命幸福快乐,那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反之,如果这个生命的存在,非但不能让其他生命幸福快乐,反而使其痛苦,那就没有价值。所以,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以能否利他来衡量的。当然,就生命个体而言,每个生命都是珍贵的,有价值的。

世界上有很多人,虽然拥有巨大的财富、权力、地位、名望,但最后既没有让自己得到幸福快乐,也没有帮助到更多的人,生命就结束了。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拥有大乘佛教的慈悲和智慧,那每个人都能找到很好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方向。所以,我们要尽力把佛法传播出去。

佛法里面有很多仪式和仪轨,如果不愿意接受,并不影响学佛。但如果没有智慧和慈悲,就没办法学佛了。因为没有智慧和慈悲,佛法就失去了内涵,只有外在的形式。

佛教规定不能强迫别人学佛,在对方不感兴趣、不愿意听的情况下,就不要给他讲佛法。包括对自己的家人,同样要注意方式方法。在很多家庭中,有人学佛,有人不学佛。如果学佛的人不懂得尊重,用过激的方法强迫父母儿女学佛,虽然出发点是为他们好,但这样做不仅会造成家庭矛盾,还会带来长远的不良影响。比如,有些孩子不想学佛、念经,但父母要求他每天必须念一个小时的《地藏经》,虽然孩子在父母的压力下不得不念,但内心已经对佛经和佛法产生了强烈的反感,留下了很深的阴影。他长大以后,一辈子都不想学佛,不想念经,最后的结果就是这样。

所有人都需要佛法,可这不意味着我们要像传教士那样去传播佛法。如果遇到合适的机会,自己又有能力,就应该去尽力帮助众生,这是每一个佛教徒的责任。而以大乘佛教的价值观来看,对众生利益最大的帮助莫过于法布施——让他们拥有智慧和慈悲,不仅对他们此生,而且让其生生世世都获益良多。

法布施比起禅定波罗蜜多、智慧波罗蜜多容易得多,我们都能做到,而且有很多机会去做。在这个网络时代,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很多人也有电脑。我们可以借助这些渠道,把从佛陀时代沉淀至今的那些正规的佛教思想和生活方式传播出去。

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每个人都有做法布施的能力和机会。尽管我们不具备像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那样饶益众生的能力,但我们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定要去做。否则,大乘佛教经常讲的饶益众生、普度众生,最后都变成我们的一个口号,一句口头禅,丝毫没有落到实处,那么很多机会就会白白地错过。

四、三种布施的基础——慈布施

以上三种布施,各有不同的作用。财布施是为了帮助众生的肉体,也就是满足他们身体的需求;无畏布施主要是为了保护、帮助众生的生命,消除他们的畏惧;法布施是为了帮助众生的内心,解决他们精神上所有的困扰和痛苦。从另一个角度讲,财布施、无畏布施可以解决众生这一世的问题,法布施可以解决他们生生世世的问题。

小乘佛教的《正法念处经》中讲,所有布施中无畏布施和法布施是最殊胜的。为什么呢?在我们遇到温饱问题时,有人出手解决了这个困难,对我们来说这是很大的帮助。在自己生命受到威胁时,有人救了我们的命,这个帮助就更大了。在我们生活优越富足却找不到生存的意义时,有人用佛法在我们心中点燃了一盏引路明灯,令我们找到人生的方向——不仅是此生,而且是生生世世的方向,那这个帮助就更大、更重要了。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无畏布施和法布施的确是最殊胜的。

一般来讲,布施就包括以上三种。如果再分开来讲,还有第四种,即慈布施或者叫爱布施。这种布施给予的是什么呢?不是财物、无畏,也不是法,而是慈悲和爱,也就是对一切众生都有慈悲心,爱所有的众生。

慈布施是所有布施的基础,任何一个布施都离不开它。我们之所以要做财布施、无畏布施和法布施,就是因为我们对众生怀有慈悲心。因此,在做任何布施之前,都要先给予慈悲,也即在慈悲的基础上布施财物、无畏和佛法。

做到真正的慈布施难度比较大,好在佛教有方法,能让没有慈悲心的人拥有慈悲心,这就是慈悲心的修法——四无量心。好比我们通过工作可以从贫穷变得富裕一样,四无量心的修法可以让我们很快拥有慈悲心。

有了对众生的慈悲心和爱心,在此基础上,再做财布施、无畏布施、法布施,就更完美、更圆满了。

五、把布施波罗蜜多落到实处

布施是大乘修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菩萨证得一地以后,主要的工作就是布施。在达到一地境界之前,布施也是我们主要的修行方法——在给予的同时,修持自己的心。从修心的角度讲,布施是自利;从给予帮助的角度讲,布施是利他。可见,布施能够实现自利利他。

六波罗蜜多当中布施之所以排在第一位,是因为布施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只要愿意去做,一定有适合我们做的布施。比如财布施,虽然做不到布施自己的身体,但布施一般的财物大家都可以做到,因为对布施财物的数量没有要求;无畏布施,我们也都有能力、有机会去做;法布施的级别虽然稍微高一点,但也是有机会做的。

容易做到的,我们就先去做,千万不要忽视这些简单易行的修法。如果能做的不做,反而一直高攀大法,在基础尚未打好的情况下,我们的心与那些法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法再殊胜,对我们也没有任何帮助和作用。对大圆满、大手印这些法感兴趣、有信心是非常好的,但一定要在根机与之相应时,才能去修这些法。如果不按照这个次第,能做的不去做,想修的又不能修,我们就夹在中间,永远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修法。因此,先提升自己的境界,成熟自己的根机,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要让自己养成一个习惯,经常思考一下,我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予别人?我有什么能力可以帮助别人?找到之后,就要付诸行动。生活中这些点点滴滴的修行,对我们有很大的益处,可以让我们的根机越来越成熟,当提升到与大圆满相应的层次,就有可能在听到大圆满时顿然证悟。所以,我们要从布施开始学习,并将其落实于行动中。

如果没有实际行动,就会像大学宗教专业的老师或学生那样。有些大学教授教一辈子佛学也不一定有信仰,因为这只是他们为了生存而从事的工作。或许他们也觉得佛教讲得很有道理,但从未考虑要信仰佛教。他们不是也学习佛法,甚至精通很多理论吗?所以,如果我们没有落实于行动——不打坐,也不在生活中行持,仅仅学习理论,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还有一些佛教徒,甚至连学都不学,闻思修一个都不做,只会烧香拜佛。当然,众生的根机不同,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必须做到一致。但不管怎样,今生若有闻思修的机会,就一定要抓住,毕竟这是佛教最核心、最重要的方法。错过这一次,何时再有这样的机会就很难讲了。

佛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它能改变人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人生方向,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若是让人学习、掌握了很多知识,却没有给人带来丝毫改变,这样的教育就是失败的。

佛教与其他宗教以及传统文化的理念,在某些方面存在相同之处,如儒家所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世俗伦理道德的准则,佛教也同样尊崇。但佛教有一个优点,就是它不仅提供了理论,而且提供了实操方法。将理论落实于实践,有行之有效的方法非常重要。心跟身体一样是可以训练的,通过训练,能让没有出离心的人变得有出离心,让没有慈悲心、自私自利的人变得有慈悲心、有爱心,让愚昧无知的人变得有智慧。只要我们愿意接受这种训练,佛教就一定能让我们得到改变,还能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到,我们是从哪里来,该往哪里去,当下又是什么……这些都是佛教的成功之处。

通过佛教的方法,我们可以逐渐提升自己的境界。只要精进努力,进步就会与日俱增,这是我们自己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

对一个人而言,物质固然重要,却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此外还需要精神财富。就像汽车,除了汽油还需要空气和电力。如果我们在拥有智慧和慈悲等精神财富的同时,也拥有很多物质,这当然非常好;如果没有太多的物质,但因为我们拥有智慧和慈悲,同样会很幸福、很开心,人生也会非常有意义。过去,无论藏地还是汉地,大部分修行人拥有的物质都不多,甚至非常匮乏,但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也过得非常幸福,甚至比现在的亿万富翁更幸福、更开心。所以,即便坐拥再丰富的物质,若缺少了智慧和慈悲,也根本不能称为完美的生活或人生。

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这不仅在现实生活中能感受得到,科学研究数据也已经提供了证明,释迦牟尼佛的智慧更是早就告诉了我们。所以,我们的价值观必须要有所改变,在追逐物质和名利的同时,也要追求智慧和慈悲。

在有生之年找到一个正确的目标,并不断地提升自己,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工作和生活压力都很大,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非常有限。如何在短暂的时间里,消化大乘佛教的理论,提升自己的境界,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以上就是六波罗蜜多的第一个——布施波罗蜜多。大家一定要尽力去做,不要求每个人必须做得很好,但至少从现在开始,要从三种布施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并将其落实于实际行动,这就是生活中的波罗蜜多。

如果把波罗蜜多与生活分开,我们就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修行。既然如此,何不把它们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工作生活,又可以修行,生活变成了波罗蜜多,波罗蜜多也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一举两得!

第一章  布施波罗蜜多

六波罗蜜多的第一个,是布施波罗蜜多。

布施,梵文称作DANA。“布”,即分布、散布;“施”,即施与、给予。“布施”,就是把自己拥有的东西散布、给予需要的人。

为什么通过这个方法能够到达彼岸?是不是我们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布施完,或者解决了全世界70多亿人的贫困问题,就可以解脱了?当然不是,况且我们也做不到。就算我们有7000亿元人民币,平均分下去,每个人也才100元,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事实上,我们永远无法让所有人都富裕起来,也永远无法解决除了人类以外所有众生的温饱问题。因此,《入菩萨行论》中说:“若除众生贫,始圆施度者,今犹见饥贫,昔佛云何成?”

佛教的布施与世俗的给予和慈善,虽有共同之处,但在内容和层次上都有一定的区别。世俗的给予和慈善,是把财物送到需要的人手里,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这样就已经圆满了。但佛教的布施在此基础上还多了一层内容,就是通过这个方法来修自己的心。到达彼岸的,正是这个心。仅仅凭借物质的给予,永远到达不了彼岸,而通过给予的方法训练心,则完全可以。

到达彼岸的标准是什么呢?只要有人需要,只要能够帮助到人,就愿意把自己拥有的任何东西都送给他。把心训练到这种程度,我们给予的心就到达了彼岸,我们也就具备了布施波罗蜜多。正如《入菩萨行论》所云:“心乐与众生,身财及果德,依此施度圆;故施唯依心。”

佛教的布施既可以利他,也可以自利。用财物等帮助别人,这是利他;通过这个方法消灭吝啬心,提升自己的境界并积累福报,这是自利。吝啬是一种烦恼,必须要消灭。否则即使我们家财万贯,也无法让自己的心得到满足,总觉得拥有得太少,什么东西也不舍得送给别人。这样的后果,就是下一世非常贫穷,甚至会堕入饿鬼道。所以,我们要通过布施来消灭自己的吝啬心。

总之,布施波罗蜜多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用物质财富等帮助他人;二是通过这个方法训练自己的心,使之到达彼岸。衡量布施波罗蜜多的标准,不是看给予财物的多寡,而是看我们能否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东西送给需要的人。

布施有三种,即财布施、无畏布施、法布施。此外还有一种,叫慈布施或爱布施,它是三种布施的基础。

一、财布施

财布施,顾名思义就是布施物质和财富。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因为在财物数量上没有任何要求,只要有给予的心和帮助他人的心就可以。

(一)财布施对现实生活的重要作用

现代社会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物质空前发达,交通、通讯、生活等各方面极为便利,但人们却越来越没有满足感和幸福感,很多人都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各种心理问题也相继出现。

据可靠数据显示,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中国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增加了120倍,目前各类精神障碍患者超过了1亿。也就是说,30多年前,每100个中国人中有1个焦虑症或抑郁症患者,而现在每13个人中就有1个。这还是比较保守的数据,因为很多人不去看精神医生,无法进行全面的统计,所以实际人数应该更多。就连很多出类拔萃、前程似锦的大学生都说找不到自我,找不到生存的意义,甚至还有人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的确经常看到这种情况。许多令人羡慕的成功人士,虽然功成名就,内心却十分空虚,名利并未给他们带来快乐和满足。

究其原因,就是现代人的追求非常有局限性,在这么狭小的范围当中,即使实现了全部目标,也不会开心、满足,反而觉得非常空虚。所以,我们要把追求的范围再扩大一点,要有更高的理想。先不说“放下才能自在”这种佛教的高远志向,至少除了衣食住行和名利以外,应该再多一些追求。比如,发自内心地帮助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布施,等等,这样才能活得开心,活得有意义。

《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中说:“四洲庄严如唾沫,施喜得洲非如是。”如果一个菩萨拥有全世界四大洲的所有财富,对待它们就像对唾沫一样不执著,那么他将这些财富布施出去时的欢喜心,会超过获得这些财富时的欢喜心。不仅菩萨,普通人也是如此。无论学佛的还是不学佛的,有信仰的还是没有信仰的,如果亲手帮助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解决了他们的困难,同样会感到开心、快乐。不同的是,由于菩萨修过菩提心,因而他们的欢喜心会更加强烈。

所以,布施不是单方面的付出,布施者得到的利益比接受者还要大。对方只得到了一点物质上的资助,而我们却能得到精神上的收获,发现生命的意义,感受到幸福和满足。

有过亲身体验的人都知道,每当帮助了别人,并亲眼看到它的效果,自己从中获得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是在平常吃喝玩乐等任何事情中都无法得到的。且不说后面还有善有善报的结果,当下就会有这样大的收获。

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布施多少财物,仅仅一个微不足道的付出,就能收获这样的效果。比如,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五块钱根本不算什么,但若把它布施给流浪汉或乞丐,马上就能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欢喜。还有那些流浪猫、流浪狗,只给它们一点点食物,它们就会非常高兴。看到那些开心的面孔,就像接收到光的反射一样,我们的心也会随之欢欣喜悦的。

对于抑郁症和焦虑症等问题,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治疗。因为在每次布施以后,布施者都能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和喜悦,心理疾病就会逐渐治愈。诚然,大家的经济条件各不相同,但即便再困难,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布施的能力。因此,不管有没有信仰,大家都要学会财布施。

总之,布施等六波罗蜜多的方法,是我们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剂良方。即使没做到六波罗蜜多中的其他五个,只做到了布施,我们也能从中发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生活就会变得幸福、充实,富有安全感。

(二)两种财布施

1.不清净的财布施

不清净的财布施,是指所做的财布施不清净、不完美。导致这种财布施的原因有四个。

(1)动机不纯,发心不清净

如果布施的发心不是为了利他,而是为了自己的名声,这就是不完美的财布施。比如,某人为了获得大慈善家的名声去捐款,虽然能帮助很多人解决困难,但是他的动机不纯。

如果布施的动机是为了攀比,也是不完美的财布施。比如,两个人去捐款,其中一个人捐了1000元,另一个人为了超过他就捐了2000元。多捐1000元并不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而是为了把别人比下去,这就成了不清净的财布施。

不管是世间的慈善,还是建寺院、建塔、供养三宝等方面的捐赠,只要是为了名声和攀比,都会让财布施变得不清净。此外,如果表面上在做财布施,实则是为了伤害别人,这就更不好了。

有些人布施的动机是为了下一世能够拥有财富,虽然这个稍微好一点,没有考虑这一世的名利,但这种财布施也是有条件、求回报的,所以也不是很完美。

大乘佛教的目标是利他,所以我们在布施时一定要发心利益他人,其他的不要考虑。虽然不考虑,但该有的到时候都会有。如果现在求回报,反而一无所得。

(2)布施的财物会伤害对方

我们所布施的财物,一定要能帮助对方,不会伤害对方。比如布施毒品或武器,表面看起来是布施,实际上却是在害人。

所以,布施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我拿这个东西给他,他会不会用到一些不该用的地方;我给他的这个东西,会不会对他或间接对他人产生不利的结果。只要怀疑有这种可能性,那不管是物质还是金钱,都不能布施。

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的布施会导致对方越来越懒惰,即使有能力也不愿自食其力,而是坐等别人的给予或慈善机构的补贴,甚至采用欺骗手段进行索取。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停止布施。

大乘佛教的布施不是盲目的,不是为了布施而布施,为了给予而给予,所以必须要负责任,要考虑其结果是正面还是负面。虽然我们无法百分之百地确定,但如果负面的可能性不大,正面的可能性较大,就可以布施,反之则不能布施。现在的一些放生,只是为了放生而放生,根本不考虑生存环境和后续各方面的影响,这种做法本身就违背了大乘佛教的要求。

布施也需要智慧。应该布施什么,不应该布施什么,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布施等等,都需要审慎考虑。布施的目的是为了利他,倘若不能利益众生,反而有可能伤害到众生,那这个布施就失去了意义。

(3)布施的对境有偏差

对于布施的对境,也要认真地选择。我们要布施给真正有困难、有需要的人,而没有困难或不需要的人,就不是我们布施的对境。另外,对大乘佛教的布施进行试探的人,也不能布施。如果没有选择好对境,就会成为不清净的布施。

像职业乞丐这样的对境,该不该布施呢?这也需要经过考虑再做决定。虽然五块钱、十块钱,不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但若会间接地给对方带来一些不好的结果,那就不能布施。

如果对方确有困难,需要帮助,则不管他是什么身份,就算是动物,我们也应该布施;如果对方并没有困难,即便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也不必给。布施给那些真正需要的众生,才更有意义。

(4)布施的方法不正确

布施的方法,就是指布施的态度。如果在布施的时候很不高兴,或者以侮辱、轻视的态度布施,都是不对的。我们应该站在平等和尊重对方的立场上进行布施。

实际上,虽然对方暂时陷入困境,但并不代表他一无是处,说不定别的方面比我们更好。我们能够帮助他的只是这么一点财物,而在其他方面,或许我们还需要他的帮助。所以在布施的时候,我们的言行举止包括眼神,都不能带有侮辱和轻视,否则,哪怕布施了再多的财物,从大乘佛教的要求来讲,这个布施都已经不圆满了。

总之,倘若具有上述四个原因中的任何一个,就是不清净、不标准的财布施。这种布施不能成为波罗蜜多,它不能让我们到达彼岸,也不能让我们拥有幸福感和满足感。

2.清净的财布施

清净的、标准的财布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布施的对象清净

清净的对象有三种:佛法僧等具有功德的对象;父母等具有恩德的对象;病人、穷人等具有痛苦的对象。

(2)布施的物质清净

任何东西都可以拿来布施,包括自己的身体。佛经里讲,如果修行境界非常高,比如一地以上的菩萨,布施自己的躯干四肢、头目脑髓都没有问题;若尚未达到这个境界,则不能像他们那样做。不过,我们可以利用整个身体进行布施,也就是在一定时间内无条件地帮助他人,比如去照料没人照顾的老人、病人等。

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中记载,佛陀在因地时,有时会把自己的身体布施给饥饿的老虎。但作为普通的修行人,我们不能这样去做。

此处所讲的,主要是物质方面的布施。只要对别人有帮助,外在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拿来布施。

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做一件事情,就是定期清理家中的物品。在我们的衣柜、鞋柜、抽屉里,有许多东西可能自己一辈子都用不上,而对其他人来说却非常有用。这类物品堆积在家里,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会让自己很头疼、很烦恼。所以,我们要学会“断舍离”。

尽管大乘佛教讲,不能只布施自己不要的东西,而应布施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但这可以作为我们的目标,最初我们先做自己比较容易接受、比较容易做到的布施,先易后难,逐渐提高难度。现在经常有人在网上买二手物品,这些东西对卖家已经没有用处,但对需要它们又买不起新品的人来说,是非常有用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将自己不要的东西给予别人也是一种布施。

我们通过这些方法来修心,最后就可以让自己的心到达彼岸。那时,如果有人来要自己最好看的衣服、最贵重的物品,我们也能高高兴兴、轻轻松松地送给他。

(3)布施的方法清净

布施最关键的一个条件是,必须具有慈悲心和利他心,在此基础上,还要尊重对方。不管对方是什么样的人,拥有何种社会地位,从事哪种职业,哪怕是吸毒者,我们也要从“人”的角度去尊重他。

只要我们的发心是对的,想要诚心实意地帮助对方,那么,即使在帮助的过程中言行举止稍欠妥当,也没有太大问题。我们不是不尊重对方,只是没太注意说话、做事的方式。

做布施的时候,最好是亲历亲为,亲自参与。另外,要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及时布施,雪中送炭,否则帮助的效果就不会太理想。

做布施的同时,注意不要伤害到其他人。比如,家里人不同意的情况下,自己执意去捐款,导致家人很烦恼、很生气。这时,我们可以暂缓布施,等做通他们的工作后再去不迟。如果他们一直都想不通,那就不要做这项布施。

我们经常能看到或听到类似的事情,有些佛教徒做布施的本意是为了利益家人,但很多时候却不照顾他们的情绪,固执己见地去捐款、捐物。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若因此导致家庭矛盾伤害到家人,也是不对的。

我们可以先布施自己不太需要的东西或是少量的财物,将之控制在自己和家人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这样既不影响家人的情绪,也不影响自己的生活,不会让自己事后内疚后悔。

总之,清净、完美的财布施,不是单纯以财物多少来衡量,而是有一个综合性的标准,其中包括布施的动机、对境、结果、方法等等。倘若符合标准,即使只布施五毛钱、一块钱,也能成为完美的财布施。

(三)如何让财布施成为修行

我们做财布施,一方面是利他,更重要的则是自己在修行。那如何将每一次的财布施都变成佛教的修行呢?

首先,在布施之前先发菩提心。要让天下所有的生命解脱成佛,离苦得乐,可是自己尚未解脱,又怎能让其他众生离苦得乐呢?这时就要想:我一定要成佛,因为成佛以后能够轻松地度化无数众生;为了成佛,我要去做这个布施。

做完布施之后要发愿。除了我们平时发的各种愿,再增加一个比较特殊的:愿我生生世世拥有以财布施帮助别人的机会和能力。

最后还要回向。把自己做布施的功德,分享给天下所有的众生。

如此一来,我们所做的财布施就不仅仅是一个世俗的慈善行为,而是变成了大乘佛教的修行,这样就更有意义了。

其实无论是不是佛教徒,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需要有布施的行为。因为我们都很自私,这无形中给自己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尤其是精神方面的问题,基本上都来源于此。尽管我们现在还没有很高的修行境界,不能做到完全无私,但我们可以在爱自己的同时,经常想一想能给予别人什么,经常关心一下那些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人或动物,慢慢养成这样的习惯。

倘若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帮助别人的机会。比如,自己身边和网络上都有一些身处困境的人或动物。如果情况属实,自己也有条件,就不能无动于衷、视而不见,应尽量提供一些布施和帮助。

尽管我们所布施的财物,不能解决他们的所有问题,更不能解决所有众生的问题,但是借此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且让自己获益无穷。在利他的同时,我们还能得到快乐和满足,这在现代社会尤为难得。更重要的是,从修行的角度讲,我们积累了福报和善根,消灭了内心的贪欲、吝啬,断除了对外在物质的执著。当我们把心修到轻而易举就能舍去所有时,它就到达了彼岸。虽然别人得到了一些帮助,但最后到达彼岸的却是自己,而且我们会在生生世世中拥有更大的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众生。这即是“自利利他”,是大乘佛教的核心精神。

所以说,大乘佛教的布施与世间的慈善大有不同,而我们平时基于自私自利所做的一切事情,与之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大乘佛教布施的最高标准非常难,比如布施自己的身体等等,但对于初学者则没有那么高的要求,我们可以先从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布施开始。只要愿意去做,就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佛教的很多高深理论,与我们的生活有很远的距离,专业的打坐修行一时也很难运用于生活。但布施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因此我们应当尽早付诸行动,把它落实于实际生活,这对修行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无畏布施

无畏,即没有畏惧。无畏布施,就是救护众生的生命或消除众生的畏惧。

(一)无畏布施的方式

1.救护生命是最标准的无畏布施

人在一生中会遇到身体或精神上的各种威胁,比如生病、受伤,失去财产、名声、地位、权力等,而最令人畏惧的则是生命受到威胁。不仅人类,动物也是如此。求生畏死,是所有生命的本能。

当某个人或动物遭遇生命威胁的时候,我们在“屠刀”下解救其性命,消除其内心的恐惧,这就是标准的无畏布施。

其中,挽救人类的生命是最殊胜的。居士五戒中的不杀生,指的就是不杀人。当然并不是说可以杀动物,而是以戒除杀人为主。相对而言,挽救人的性命更具价值,但这样的机会不多,即使有,我们也未必具备这个能力。中外历史上在发生战争或自然灾害之时,一些仁人志士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这是非常伟大的壮举。我们平时不一定有这种机会,但我们可以去救护动物的生命,这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有办法做到的。这样的无畏布施,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有些人的角度看来,一只鸟、一条鱼、一头猪的生命也许一文不值,但从它们自己的角度而言,自己生命之珍贵,远超世上所有的一切。人类自身也同样如此,每个人都无比珍视自己的生命。所以,我们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判其他生命的价值,而应站在所有众生的角度,站在公平的立场去看待生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感同身受,才会了解那些被我们藐视的生命其实也很爱惜自己的性命。

因此,在不太影响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前提下,我们应当力所能及地去消除众生心中的畏惧。以慈悲、无私、不求回报的心去做这些事情,就是大乘佛教的无畏布施,这是非常崇高而伟大的工作。

2.以其他方式消除众生的畏惧

除了救护生命以外,通过佛教的方法消除众生的其他畏惧,也属于无畏布施。譬如有人面临困境或内心惶恐时,我们去疏导、安抚,助其远离心理恐惧。

有些职业,诸如医生、护士、护工等,其工作本身就是无畏布施。人在生病时难免会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若不幸罹患致命疾病,则更会加剧恐慌。医护人员为他们治病、护理,就可以减轻其恐惧之心。还有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他们面对的是老年人或临终者。很多老年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恐惧心理,而临终者大都身患绝症、趋近死亡,更需要特别的关怀。如果这些工作人员能尽职尽责,那他们的工作本身就是无畏布施。

工作本身既然是无畏布施,是否也是波罗蜜多呢?如果做这个工作只是为了薪水,那它仅仅是一件善事,而非波罗蜜多。因为虽然他们消除了很多人的畏惧,但并没有以此修持自己的内心,所以不能成为波罗蜜多。

如何把这些工作变成波罗蜜多呢?首先要发菩提心,然后在此基础上专心工作,最后回向。譬如外科医生,在每次做手术之前先发菩提心,然后以利他心来做手术,做完以后回向。这其实非常简单,工作本身不需要任何变化,只需内心稍作改变。这样一来,每天的工作就变成了波罗蜜多。

(二)如何做到完美的无畏布施

1.不故意杀害生命

作为佛教徒,我们绝不能故意杀人,也不能故意杀害其他生命。若能做到这一点,尽管我们没有去放生和解救生命,但无形中就成为了无畏布施。因为这意味着,我们不会故意让其他众生感到畏惧。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情况不属于故意杀生,如无意中踩死小动物,或开车时不小心碾死小动物、撞死人,等等。

佛教的修行和行为有很多层次和要求,我们现在不可能全部做到,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但是,有一个底线我们必须要做到,那就是不能故意杀害众生。

经常有人提出这样的疑惑:不杀人和别的动物可以理解,但是不能理解不杀蚊子、蟑螂、老鼠等害虫。其实没什么不好理解的,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从每个众生的角度考虑,就不会认为其他的生命不重要、不珍贵。从这一点上来说,所有众生完全平等,像区分物品的价值一样,把其他众生分成高低贵贱不同等级,是极其错误的做法。这样做的后果是,人类也会把自己分为三六九等,搞种族歧视乃至种族灭绝,这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所以,我们必须站在客观、公正、平等的立场,而不是站在某个人或某个种族的立场去评判其他生命。如果有这样的态度,我们就一定能理解为何不杀蚊子和蟑螂了。

总而言之,佛教徒要下决心、要发誓“从今以后我绝不故意杀害众生”,或者至少有一个“尽量不杀害众生”的表态。如果连这个态度都没有,那学不学佛就没什么区别了。如果我们已经下定决心,此生不杀害任何众生,那我们完全可以对所有的众生说:“请不要害怕,我不会伤害你们。”就某种程度而言,这就是给予众生无畏布施。

2.戒荤食素

若想做得再完美一点,除了不故意杀生以外,还要戒荤食素。这样就不会直接或间接地杀害生命,因而也就更加做到了无畏布施。

对于食素,小乘佛教不太强调,大乘佛教则非常重视。因为吃肉虽然不是直接杀害生命,但会间接产生这样的后果。能吃素肯定最好,如果暂时做不到,也不等于不能学大乘佛教。

如果实在做不到吃素,可以暂时吃三净肉,即没有看见、听说、怀疑为了自己而杀的动物的肉,比如超市、菜市场里冰冻的肉。这些动物的死虽与自己有间接关系,但没有直接关系,所以过失没有那么严重。佛教本来就有三净肉的说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允许吃的。

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要做到,就是绝不能吃活物,不能点杀。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不能称为佛教徒了。

实际上,食素有很大的功德。一方面,能够尊重生命、保护众生,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另一方面,对环保和个人健康也大有益处。

3.行持放生等善法

若在不杀生和戒荤食素的基础上,进一步行持放生等善法,那就是非常完美的无畏布施。

这三条当中,第一条是绝对的,后两条是相对的。也就是说,佛教徒绝不能故意杀害任何生命,而吃素、放生等则尽力去做,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

在放生的问题上,我们要做到科学放生,或者叫智慧放生。什么样的生命适合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都是有科学数据的,放生要依靠这些数据。同时,放生不能破坏生态平衡,也不能造成环境污染。

另外,大乘佛教的布施不能伤害到其他人。就像财布施中提到的,不经家人同意而强行捐款,会让他们伤心。同样,若不考虑放生是否会伤害到其他人,比如把毒蛇放在离人类生活环境很近的地方等等,这本身就违背了无畏布施的本意。虽然我们无法控制生物链里的弱肉强食,但也要尽量考虑周全,不要导致一些负面的后果。

一些放生团队是为了放生而放生。他们救护动物的发心没有错,但方法上有错误,如不依据科学,不注意生态平衡和环境污染,不考虑是否会伤害到其他人,等等。这样的放生,引发了很多社会舆论和媒体的负面报道。本来放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因为我们自己的不规范,最后发展成一提到放生,大家就会联想到一些负面的事情。

大乘佛教必须兼具慈悲和智慧,二者永远不能脱离。只有慈悲没有智慧,就一定会出现上述错误。做到智慧放生、科学放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无畏布施。

除了放生以外,还有大大小小很多种无畏布施,其中很多都是我们能够做到的。

诸如可以去医院、养老院当义工;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去灾区救灾;当朋友陷于困境,内心恐慌、不知所措时,为其做心理疏导;在大街上看到老年人摔倒了,我们主动去搀扶一下;有人掉到水里,我们要想办法救他的命,而不是只顾拿出手机来拍照……

再有,出去散步时,发现人行道上有小虫子走得很慢,有可能被人踩死,这时我们可以摘一片树叶,让小虫子爬到上面,再把它放到绿化带等安全之处;下雨时,看到水洼里拼命挣扎、快要淹死的小虫子,我们要想办法把它捞出来,放到安全的地方……

大家往往对这些事情视而不见、漠不关心,从今以后应该养成一个习惯,只要遇到这种情况,就去帮助它们。只需几十秒的时间,弯一下腰、伸一下手就可以拯救一条生命!

在面临自然灾害的时候,人和动物要互相帮助。动物不懂得这个道理,但人懂,所以我们应该向它们伸出援手。比如遇到洪水时,很多鱼被冲到街道上,即使我们平时吃鱼,这时也应该去救它们,把它们送回河里。

在藏区经常可以看到,由于搞建设改变了河道,原本生活在河里的鱼等小生命,因失去水源而被烈日暴晒,面临死亡,非常痛苦。这时,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以外的村民会开车过来,把它们全部送到有水的河里。藏区的老百姓基本都信佛,一旦发现这种情况,不需要有人组织,也没有人要求,他们会自发、主动地去解救那些被困的生命,这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

作为大乘佛教徒,我们应该对众生怀有慈悲心。如果看到一条生命在自己面前即将死去,却冷酷无情、漠不关心,这样的人根本不能称为大乘佛教徒。既无需花费时间、金钱,也无需跑到远处放生,举手之劳便能解救一条性命,为什么不做呢?就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事情看得高于一切,而对其他众生,连它们的生命都漠然不顾,就更不要说为它们做其他事了。

总而言之,我们平时应该尽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无畏布施,既能救护众生、消除他们心中的畏惧,又能提升自己的境界,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无畏布施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不管有没有信仰,有爱心应该是全人类公认的正确的价值观。缺少爱心,人就会感觉生活乏味,人生没有意义,甚至找不到自我。

这个“找不到自我”,与佛教讲的“无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佛教讲的“无我”,是指经过仔细观察找不到“我”的存在;而这个“找不到自我”,是指在芸芸众生中发现不了自己的任何优点,感觉不到自己的任何能力,体现不出自己的存在价值。若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通过无畏布施去帮助其他众生,则一定会发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找到自我。

现代生活不能缺少传统的思想理念,如果将其全部抛弃,去过一个全新的生活,刚开始可能会觉得新鲜,但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失望。我们曾经多次提到,人是由物质和精神组成的,二者有不同的需求,所以人类生活就有物质和精神两个不同的领域。如今这个时代,物质领域非常丰富,精神领域却几乎一片空白。当精神生活不能满足最基本的需求时,就会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所以,一些人虽然是物质上的亿万富翁,但可能是精神上的贫困户。很多富二代、官二代,尽管家境优越,生活富足,却并没有因此得到快乐,反而十分颓废和空虚。

对一个人来说,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非常重要,有些时候精神生活甚至更重要。所以,我们要在精神领域增加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裕了,才是真正的富裕。

目前,虽然我们做不到大乘佛教讲的“放下自我”,但是可以在关爱自己的同时,去关心爱护其他的生命,行持简单的无畏布施。这样,我们一定会活得更有意义、更充实、更幸福。

三、法布施

法布施就是布施佛法。佛法可以用“智悲”两个字来概括。“智”,即彻底了解世界和生命的本质、超越所有世俗聪明的智慧;“悲”,即慈悲。智慧和慈悲是大乘佛教最核心、最根本的内容,缺少任何一个都不是波罗蜜多。只有智悲双运,二者完美结合,才能成为波罗蜜多,才能让我们到达彼岸。

所以,法布施也就是布施智慧和慈悲。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一代代传承下来,传到了我们这里,我们也要尽自己的力量,从身边的人开始,把它们传递出去。

(一)现代社会更需要法布施

现代社会,人们内心的问题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严重,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对此却无能为力。实际上,这些问题恰恰是因为过度的物质刺激,以及高压的工作、生活所导致的,因此要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才能解决。

以前大多数人都认为,没有物质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要有足够的物质,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后来却发现并非如此。越来越多的事例证明,仅有物质是行不通的,如果长期忽视精神发展,其结果就是,即使拥有再多的物质财富,人们也不会感到幸福。

现在西方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禅修,正是因为它可以解决物质、权力乃至科学都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它起到的作用是其他东西无法替代的。因此,禅修在西方流行起来可谓势在必行。虽然西方流行的禅修来源于佛教,但这只是佛教最基础的禅修。除此以外,佛教还有更深广、更殊胜的禅修,以及其他很多方法,能够帮助人们解决更多的问题。

爱因斯坦有句话说得非常好: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瘸子。这是他晚年总结的经验之谈。他之所以会这样讲,是因为科学技术只能发明、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产品,却无法提供一个如何利用这些产品的标准。比如,什么时候可以用,什么时候不可以用;什么地方可以用,什么地方不可以用;等等。如果没有这些标准,科学技术就会给人类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甚至造成极大的灾难。这些标准属于价值观的范畴,所以,科学技术也必须由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

由此可见,即使科技再发达,物质再丰富,我们也需要佛法。当然,没有物质就无法生存,谁都不会否定物质的价值。但物质不是万能的,它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除了物质以外,我们还需要像智慧和慈悲这样的精神财富。因此,在亟需精神食粮的现代社会,法布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如何行持法布施

简单地说,法布施就是把佛的智慧和慈悲传递给其他人。那么,传递的方式有哪些?我们有没有能力和资格做法布施呢?

1.讲经说法

讲经说法是法布施的方式之一。讲法者首先要学习、消化佛经以及高僧大德们的著作,然后通过解释佛陀的思想,将佛陀的智慧与慈悲传递给更多的人,让他们也拥有这样的智慧,并以此作为人生指南走上正确的道路,让生命变得有意义。

如《俱舍论》所讲:“法施非为染污性,如实开示契经等。”法布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非为染污性”,即动机纯正、发心清净。

讲经说法的唯一目的,一定是为了饶益众生。

那什么是动机不纯正、发心不清净的法布施呢?

一是为名。讲经说法、灌顶传法、举办各种法会的目的,不是为了饶益众生,而是为了个人的名望,或是为了提高某个教派、法门、寺院的知名度等。这样的目的都是不正确的,所以都不是真正的法布施。我们现在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佛教活动,形式上搞得非常隆重,但没有实质内容,“含金量”不高。

二是为利。举办法会、灌顶传法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钱财。这些法会都有明码标价,参加要多少钱,坐什么位置多少钱,等等。还有的把道场分成内坛、外坛等不同等级,捐钱多的人才有资格进入内坛。其实进入内坛又怎样呢?比如灌顶时,并非靠得近得到的就多,而是只要自己具备接受灌顶的条件,无论坐得远还是近都能得到;若自己不具备条件,或者授灌顶的人不够资格,那么就算坐在他面前也得不到。还有一些佛教活动,寺院或主办方给捐赠较多的功德主发一些特殊服装,安排的座位也与普通大众不一样。这种做法,会让捐赠者增上傲慢的烦恼,而寺院或主办方则造了卖法的罪业。

这些商业性的法会根本不是法布施,而是拿佛法做买卖。在大乘佛教的经典中,佛陀早就预言:末法时代,一些非法的事情被包装得冠冕堂皇,佛法也沦为了交易的工具。在家人为佛教事业捐点钱、做点贡献是应该的,但若通过非法手段,则不仅贩卖了佛法,同时也损坏了佛教的形象。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佛教就是烧香拜佛、捐钱捐物,除此以外就没什么了。

所以,佛教徒一定要明辨正法与邪法。那些动机不纯的佛教活动,不管是藏传佛教的灌顶修法,还是汉传佛教的各种法会,只要是商业化、形式化的,都不是法布施。参加这样的法会毫无意义,它不能传递给我们智慧和慈悲。

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佛教活动都是如此,尤其是亚洲某些地方最为严重,那里几乎每个地方都存在这些问题。有些真正想学修佛法的出家人或在家人,根本没有条件闻思修行,因为道场一直在搞商业化活动。他们都很痛心,却又无可奈何。

在西方国家,佛教活动售卖门票的问题比较突出。门票从几百美元到几千美元不等,特别昂贵。这些都是我们佛教徒自己搞起来的,因为他们认为,西方人会觉得免费活动没有多少内涵,门票越贵就越让人觉得有意义。但这种做法已经违背了佛教的本意和原则。

有些时候,举办佛教活动会产生一些费用。比如在国外租借酒店或体育馆等场地传法,如果有捐助者,对他来说是一个累积福报的机会;如果没有捐助者,大家可以每人拿出一点钱,用来支付租金和活动宣传等费用。除了这种情况以外,通过佛教活动赚钱的做法都是不对的。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佛教的原则不能违背,这是底线。以前,法王如意宝每次传法时,都要求大家不要献哈达。一条哈达能值多少钱?就这么几块钱,法王都不接受。

法布施应该都是免费的。如果修建寺院需要资金,可以告诉大家,有人愿意捐就建;没有人捐,就暂时不建。千万不要用不如法的手段。虽然这样募集到了建寺院的资金,但对佛教是不利的。

总之,为了名利做一些表面上的法布施,其实就是在售卖佛法。大家务必要分清什么是售卖佛法,什么是布施佛法。我们做法布施时,一定要动机纯正、发心清净。

第二个条件,“如实开示契经等”,即通晓所讲之法,具备实修经验。

佛法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知识类,一是实修类。知识类的法,通晓了理论就可以讲;而实修类的法,不仅要懂得理论,还要有一定的实修经验。具备这样的条件,才有资格讲经说法。另外藏传佛教还要求,必须要有传承才能讲法。

像四外前行、慈悲心等对听众要求不高的法,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给大家分享,前提是至少自己在理论上要清楚。若是讲错了,会有一定的过失,如果不是故意讲错,过失就没有那么大。就像有人来问路,我们无意中指错了路,对他也是不利的。如果自己对佛法尚一知半解,就去给别人答疑解惑,后果就比较严重了。

虽然佛经都是佛讲的,但有时会出现一部经里这样说,另一部经里那样说,甚至两种说法互相矛盾的情况。这就需要传法者掌握一定的理论水平,才能正确领会、讲解。此外,传皈依、授戒、灌顶等都属于法布施,而且是法布施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所以,对于在佛学院或其他地方传法的法师,要求是相当高的。

普通人也可以做法布施,当然并非坐在法座上讲经说法,而是诸如道友之间相互分享、讨论,或者请学修比较好的师兄辅导,解释法义,等等。因此,只要具备较高的闻思修水平,无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可以做法布施。

2.念诵佛号、咒语

给人或动物念诵佛的名号或咒语,这是简便易行、所有人都能做的法布施。

比如在鱼市场、菜市场等地,给动物念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宝髻佛等佛的名号或咒语,能给它们带来极大的利益。我们放生仪轨里的佛菩萨名号和咒语,都是对动物最有帮助的。念诵时一定要确保它们能听到,以此使它们获得听闻佛号的功德和利益。同样,给人念,让人听到,也能给他们带来很大的益处。

有些时候,这种法布施说不定比讲经说法更好。为什么呢?因为给动物念佛号,其中不会有什么名利可图,不会掺杂太复杂的动机。像这样的法布施,大家随时随地都可以做。

在对人做这类法布施时,有一点需要注意,佛教规定必须尊重他人的信仰。如果对方不信佛或者不想听,我们不能用强迫性的手段让他听;如果对方感兴趣,愿意听,至少不排斥,我们才可以给他念。

3.回向功德

我们在每次行善之后,将自己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这也是法布施。这种法布施更容易,大家都能做得到。

4.通过各种方式传播佛法

虽然不能亲自讲经说法,但通过各种方式传播佛法,也属于法布施。

(1)协助讲经说法

协助讲经说法,就是为讲经、传法、灌顶、法会等搭建平台,提供各种帮助。讲经说法虽是一个人在讲,但组织、传播等其他工作需要很多人协助,在此过程中所做的一切,都属于法布施。

现在,通过网络平台传播佛法是较为常见的方式。参与佛教网站的工作,将佛的智慧和慈悲通过网络传递给更多的人,这本身就是法布施。如果这些网站的工作人员,不把自己的工作当成一个普通工作,而是当成法布施,就像前面提到的医生、护士、护工一样,每次上班前发菩提心,下班后做回向,等于每一天都在修行,每一天都在积累福报。

另外,教师的工作与法布施也有一点相似。虽然他们布施的不一定是佛法,但也是通过给予知识和智慧,消除人们的愚昧无知,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消除了不同程度的无明。所以,教师工作本身也是布施。如果有慈悲利他的发心,那这个工作也就变成了波罗蜜多。

所以,我们不要把自己的工作当成普通的工作,而要把它当作布施,这样一来,它确确实实就成了布施波罗蜜多。

(2)出资印刷、出版佛经

佛经里讲,为了传播佛法,出资提供笔墨纸张,用以书写佛经,是一种法布施。所以,我们出资印刷、出版佛经,包括免费结缘、赠送,都属于法布施。

(3)通过自媒体等平台传播佛法

在朋友圈或其他平台发布与佛法相关的内容,比如自己制作的一些佛经、佛菩萨教言的文字、图片、视频等,通过这种方式把佛的智慧和慈悲传递给更多的人。

传播这些内容时,要先发菩提心:我发这个帖子,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了利益别人,希望看到它的人能从中受益。发布以后再做回向。不要以为发帖子没有功德,其实这和我们打坐、念咒、念佛是一样的,只要有发心和回向,统统都是法布施,都是积累福报的好方法。

现在这个时代,做法布施的条件更加方便。只要动机纯正,平时信手拈来的一些事情,都可以变成法布施。

(4)分享学佛的收获和心得

我们可以通过交流讨论,将自己学佛的收获分享给身边的人,这也是大家都能做到的法布施。分享的动机应该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而不是为了炫耀自己,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让别人恭敬自己。

分享的内容可以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我们闻思了一些佛教理论,尽管缺乏一些实践经验,但把它分享给其他人是没有问题的。不过,有关大圆满、大手印这类高深大法的经验和体会,是不能分享的,需要保密。因为越是保密,智慧成长的速度越快;反之,会对自己的修行产生障碍,带来负面的影响。

其次,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学佛心得分享给身边的人。我曾经提过三个问题让大家思考:学佛让我得到了什么?放下了什么?改变了什么?我们可以思考之后分享给其他人。例如:学佛让自己放下了一些负面情绪;自己以前脾气不好,非常自私,喜欢斤斤计较,学佛以后逐渐有所改变,等等。虽然佛教比较赞成谦虚,不能过多地宣扬自己的功德,但在必要的时候也是可以讲的。因为这是以利他为出发点,是为了引导其他人学佛,让更多的人得到、放下和改变。

总而言之,法布施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无论出资还是出力,凡是为了传递智慧和慈悲所做的一切都是法布施。不要以为,只有坐在法座上传法、灌顶才叫法布施,其实法布施的机会是很多的。

做法布施可以积累资粮,具有极大的功德,甚至比财布施和无畏布施的功德更大。有些人说,我不求功德。大乘佛教的基本要求是不求回报地饶益众生,但我们也不要拒绝功德,在有功德和无功德的行为当中,我们要选择前者。因为有了功德,我们可以把它回向给众生,同时弘法利生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有福报和没有福报的人,去做同样利益众生的事情,在有无违缘和作用大小等很多方面,都会有所差别。佛经讲,有福报之人会心想事成。而心想事成可以成为饶益众生的助缘,可见福报的作用是很大的。

(三)法布施是大乘佛教徒义不容辞的责任

虽然财布施和无畏布施也能自利利他,但法布施更重要、更有意义。尤其在现代社会,由于缺乏佛法这样的智慧,人们都活得很迷茫,不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更不了解自己的未来。因此,即使物质再发达,人们也感觉不到快乐。

佛教讲轮回痛苦,但并不是说轮回只有痛苦。按照世俗的标准衡量,轮回中也有很多幸福和快乐。这一点佛不会否定,但佛同时又告诉我们,这些幸福快乐极为短暂,转瞬即逝。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绝对不可能一辈子都幸福快乐,没有任何烦恼。即便真是如此,最多也就是100年左右的时间。假如将整个轮回比作一天24小时,这100年连一秒钟的千万分之一都不到!由此可见,轮回中幸福的时间极其短暂,不幸的时间则非常漫长。况且,我们当下所感受到的幸福快乐中,也掺杂着很多不幸福的因素,会引发今后的痛苦,因而也不是纯粹的幸福快乐。佛教说的轮回痛苦,就是从这些角度来讲的。

佛教的层次非常高远,普通人视角所了解的生命和世界,与佛教观点有着天壤之别。在佛教看来,世人认为的一些聪明,实则是愚昧无知,其背后的实质是无明。所以,人类的认知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佛教的智慧。

实际上,只要投生为人,无论地位高低、财富多寡,无论何种环境、何种状况,只要有正确的选择和方法,每个人都可以过上幸福快乐、富有意义的生活。正因为我们选择错了,方法错了,才导致即使拥有优越的环境、丰富的物质,仍旧不开心、不幸福。因此,不管唯物论者还是有神论者,科学家还是哲学家,政客还是普通百姓,每个人都需要智慧和慈悲。

怎样衡量生命有没有意义呢?倘若这个生命的存在,能让更多的生命幸福快乐,那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反之,如果这个生命的存在,非但不能让其他生命幸福快乐,反而使其痛苦,那就没有价值。所以,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以能否利他来衡量的。当然,就生命个体而言,每个生命都是珍贵的,有价值的。

世界上有很多人,虽然拥有巨大的财富、权力、地位、名望,但最后既没有让自己得到幸福快乐,也没有帮助到更多的人,生命就结束了。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拥有大乘佛教的慈悲和智慧,那每个人都能找到很好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方向。所以,我们要尽力把佛法传播出去。

佛法里面有很多仪式和仪轨,如果不愿意接受,并不影响学佛。但如果没有智慧和慈悲,就没办法学佛了。因为没有智慧和慈悲,佛法就失去了内涵,只有外在的形式。

佛教规定不能强迫别人学佛,在对方不感兴趣、不愿意听的情况下,就不要给他讲佛法。包括对自己的家人,同样要注意方式方法。在很多家庭中,有人学佛,有人不学佛。如果学佛的人不懂得尊重,用过激的方法强迫父母儿女学佛,虽然出发点是为他们好,但这样做不仅会造成家庭矛盾,还会带来长远的不良影响。比如,有些孩子不想学佛、念经,但父母要求他每天必须念一个小时的《地藏经》,虽然孩子在父母的压力下不得不念,但内心已经对佛经和佛法产生了强烈的反感,留下了很深的阴影。他长大以后,一辈子都不想学佛,不想念经,最后的结果就是这样。

所有人都需要佛法,可这不意味着我们要像传教士那样去传播佛法。如果遇到合适的机会,自己又有能力,就应该去尽力帮助众生,这是每一个佛教徒的责任。而以大乘佛教的价值观来看,对众生利益最大的帮助莫过于法布施——让他们拥有智慧和慈悲,不仅对他们此生,而且让其生生世世都获益良多。

法布施比起禅定波罗蜜多、智慧波罗蜜多容易得多,我们都能做到,而且有很多机会去做。在这个网络时代,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很多人也有电脑。我们可以借助这些渠道,把从佛陀时代沉淀至今的那些正规的佛教思想和生活方式传播出去。

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每个人都有做法布施的能力和机会。尽管我们不具备像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那样饶益众生的能力,但我们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定要去做。否则,大乘佛教经常讲的饶益众生、普度众生,最后都变成我们的一个口号,一句口头禅,丝毫没有落到实处,那么很多机会就会白白地错过。

四、三种布施的基础——慈布施

以上三种布施,各有不同的作用。财布施是为了帮助众生的肉体,也就是满足他们身体的需求;无畏布施主要是为了保护、帮助众生的生命,消除他们的畏惧;法布施是为了帮助众生的内心,解决他们精神上所有的困扰和痛苦。从另一个角度讲,财布施、无畏布施可以解决众生这一世的问题,法布施可以解决他们生生世世的问题。

小乘佛教的《正法念处经》中讲,所有布施中无畏布施和法布施是最殊胜的。为什么呢?在我们遇到温饱问题时,有人出手解决了这个困难,对我们来说这是很大的帮助。在自己生命受到威胁时,有人救了我们的命,这个帮助就更大了。在我们生活优越富足却找不到生存的意义时,有人用佛法在我们心中点燃了一盏引路明灯,令我们找到人生的方向——不仅是此生,而且是生生世世的方向,那这个帮助就更大、更重要了。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无畏布施和法布施的确是最殊胜的。

一般来讲,布施就包括以上三种。如果再分开来讲,还有第四种,即慈布施或者叫爱布施。这种布施给予的是什么呢?不是财物、无畏,也不是法,而是慈悲和爱,也就是对一切众生都有慈悲心,爱所有的众生。

慈布施是所有布施的基础,任何一个布施都离不开它。我们之所以要做财布施、无畏布施和法布施,就是因为我们对众生怀有慈悲心。因此,在做任何布施之前,都要先给予慈悲,也即在慈悲的基础上布施财物、无畏和佛法。

做到真正的慈布施难度比较大,好在佛教有方法,能让没有慈悲心的人拥有慈悲心,这就是慈悲心的修法——四无量心。好比我们通过工作可以从贫穷变得富裕一样,四无量心的修法可以让我们很快拥有慈悲心。

有了对众生的慈悲心和爱心,在此基础上,再做财布施、无畏布施、法布施,就更完美、更圆满了。

五、把布施波罗蜜多落到实处

布施是大乘修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菩萨证得一地以后,主要的工作就是布施。在达到一地境界之前,布施也是我们主要的修行方法——在给予的同时,修持自己的心。从修心的角度讲,布施是自利;从给予帮助的角度讲,布施是利他。可见,布施能够实现自利利他。

六波罗蜜多当中布施之所以排在第一位,是因为布施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只要愿意去做,一定有适合我们做的布施。比如财布施,虽然做不到布施自己的身体,但布施一般的财物大家都可以做到,因为对布施财物的数量没有要求;无畏布施,我们也都有能力、有机会去做;法布施的级别虽然稍微高一点,但也是有机会做的。

容易做到的,我们就先去做,千万不要忽视这些简单易行的修法。如果能做的不做,反而一直高攀大法,在基础尚未打好的情况下,我们的心与那些法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法再殊胜,对我们也没有任何帮助和作用。对大圆满、大手印这些法感兴趣、有信心是非常好的,但一定要在根机与之相应时,才能去修这些法。如果不按照这个次第,能做的不去做,想修的又不能修,我们就夹在中间,永远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修法。因此,先提升自己的境界,成熟自己的根机,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要让自己养成一个习惯,经常思考一下,我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予别人?我有什么能力可以帮助别人?找到之后,就要付诸行动。生活中这些点点滴滴的修行,对我们有很大的益处,可以让我们的根机越来越成熟,当提升到与大圆满相应的层次,就有可能在听到大圆满时顿然证悟。所以,我们要从布施开始学习,并将其落实于行动中。

如果没有实际行动,就会像大学宗教专业的老师或学生那样。有些大学教授教一辈子佛学也不一定有信仰,因为这只是他们为了生存而从事的工作。或许他们也觉得佛教讲得很有道理,但从未考虑要信仰佛教。他们不是也学习佛法,甚至精通很多理论吗?所以,如果我们没有落实于行动——不打坐,也不在生活中行持,仅仅学习理论,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还有一些佛教徒,甚至连学都不学,闻思修一个都不做,只会烧香拜佛。当然,众生的根机不同,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必须做到一致。但不管怎样,今生若有闻思修的机会,就一定要抓住,毕竟这是佛教最核心、最重要的方法。错过这一次,何时再有这样的机会就很难讲了。

佛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它能改变人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人生方向,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若是让人学习、掌握了很多知识,却没有给人带来丝毫改变,这样的教育就是失败的。

佛教与其他宗教以及传统文化的理念,在某些方面存在相同之处,如儒家所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世俗伦理道德的准则,佛教也同样尊崇。但佛教有一个优点,就是它不仅提供了理论,而且提供了实操方法。将理论落实于实践,有行之有效的方法非常重要。心跟身体一样是可以训练的,通过训练,能让没有出离心的人变得有出离心,让没有慈悲心、自私自利的人变得有慈悲心、有爱心,让愚昧无知的人变得有智慧。只要我们愿意接受这种训练,佛教就一定能让我们得到改变,还能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到,我们是从哪里来,该往哪里去,当下又是什么……这些都是佛教的成功之处。

通过佛教的方法,我们可以逐渐提升自己的境界。只要精进努力,进步就会与日俱增,这是我们自己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

对一个人而言,物质固然重要,却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此外还需要精神财富。就像汽车,除了汽油还需要空气和电力。如果我们在拥有智慧和慈悲等精神财富的同时,也拥有很多物质,这当然非常好;如果没有太多的物质,但因为我们拥有智慧和慈悲,同样会很幸福、很开心,人生也会非常有意义。过去,无论藏地还是汉地,大部分修行人拥有的物质都不多,甚至非常匮乏,但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也过得非常幸福,甚至比现在的亿万富翁更幸福、更开心。所以,即便坐拥再丰富的物质,若缺少了智慧和慈悲,也根本不能称为完美的生活或人生。

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这不仅在现实生活中能感受得到,科学研究数据也已经提供了证明,释迦牟尼佛的智慧更是早就告诉了我们。所以,我们的价值观必须要有所改变,在追逐物质和名利的同时,也要追求智慧和慈悲。

在有生之年找到一个正确的目标,并不断地提升自己,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工作和生活压力都很大,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非常有限。如何在短暂的时间里,消化大乘佛教的理论,提升自己的境界,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以上就是六波罗蜜多的第一个——布施波罗蜜多。大家一定要尽力去做,不要求每个人必须做得很好,但至少从现在开始,要从三种布施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并将其落实于实际行动,这就是生活中的波罗蜜多。

如果把波罗蜜多与生活分开,我们就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修行。既然如此,何不把它们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工作生活,又可以修行,生活变成了波罗蜜多,波罗蜜多也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