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灯·问道》“生活篇”第1期

 

H  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这一期的《慧灯·问道》节目。这些年我们不时会听到这样的消息:某高校高材生放弃了留学而选择出家;一些歌星和影星也皈依了佛门,甚至开始出家修行;像《大唐玄奘》《大话西游》和《三打白骨精》这样的与佛教相关的影视剧作品,也陆续被搬上了荧幕;聚会时,会得知一些朋友和亲人低调吃了全素,身边信佛和学佛的人越来越多了。而今天在座的观众朋友们,也大多是刚刚对佛法产生了兴趣,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来到了我们的现场。

那么,佛教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能够让这么多人喜欢它?学佛有什么意义,又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今天这期节目的主题就是“佛法与生活”。有请五明佛学院的慈诚罗珠堪布。

现场的大多数观众朋友因为刚刚对佛法产生了兴趣,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家首先特别想知道,堪布您当年学佛和出家的原因是什么,而且也想请您给大家讲一讲学佛到底学什么,学了会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好处?

1984年,我去五明佛学院开始真正的学佛。在这之前,我很小的时候就对佛教有信心,那时就想:如果有一天有机会,我要去出家学佛。这个想法可能一方面是受到了父母的影响;另外一方面,我个人认为也有一些以前的影响在。

在那个年代,那么小的年纪就学佛,我身边这样的人不是太多。尽管父母信佛,但当时也没有什么佛教活动,包括家里都不会有。所以,在我小时候的生活中,佛法没有什么内容给我留下过深刻的印象。那么,我能够想去学佛,有些方面是来自以前的一些影响,还有些方面是来自家庭父母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去五明佛学院依止了法王如意宝,然后就开始了正式学佛。在此之前,我只知道佛教好,要去学,是抱着一个这样的想法,但是还不知道佛教的真正意义。到学院以后我就很认真地去学习了,一直到现在。

在这三十多年的学习中,我个人的第一个体会就是,佛教最重要的内容是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尤其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佛教的核心见解和观点。

我遇到过很多外国科学家、哲学家和学其他宗教的朋友,通过和他们交流,我觉得我的选择是没错的。我所学到的佛教智慧,无论放在科学的领域还是哲学的领域,在什么样的领域当中,我觉得都是站得住脚的。

此外,我在学佛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佛教的观点,还学到了相关的方法。佛教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死板,一些很具体的方法,如果放在出家人的生活当中,那就是出家人真正的修行方法;如果放在现代都市人的生活当中,也可以解决很多人心灵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这条路没有走错。

虽然我在学佛的道路上,谈不上有很大的成就,但这些都是我学佛后的体会。今天有机会和大家分享这方面的一些知识,我也感到非常高兴。我想,现在的社会从物质的角度来讲已经非常丰富了,但精神方面还没有得到满足。这样就不能给我们带来满足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所以很多人非常迷茫。因为在物质生活领域,我们需要什么都很明白。肚子饿,我们知道要吃饭,但在精神方面到底需要什么呢?大家都不是很了解,总觉得缺了什么东西,但到底欠缺了什么,却不是很清楚。

我们本以为,物质财富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是我们跟物质有一定距离的时候会有的想法,但是当我们跟物质财富零距离接触,充分了解物质本身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不可以带来什么的时候,我们过去的想法就会有很大的转变。过去认为物质财富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现在有了物质财富后,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剩下的没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该怎样来解决,这些方面我们都不是很清楚。

虽然心理学家进行了研究,想用很多简单的方法来解决我们内心的问题,比如很多时候靠吃药这种物质的方式来解决,不过最终还是一条失败的路,是一条走不通的路。其实佛教里的一些东西可以用到他们的生活当中,比如一些佛教的观点、理念,不全盘接受也没关系,但有些方法用到生活当中,却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像美国的学校和医疗机构都广泛地在进行禅修,他们所进行的禅修一部分来自南传佛教——缅甸和泰国的内观禅;另一部分来自于藏传佛教,藏传佛教里的禅修主要是慈悲禅,还有自他交换之类的禅修。进行这些禅修的人不一定是学佛的,但是很多的科学实验发现:禅修,尤其是慈悲禅和内观禅,可以解决人们的很多心理问题。从佛教的角度来讲,只要能够帮助到人,那肯定是再好不过。所以,我认为佛教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也无论是什么样生活方式的人,都有一定的帮助。

H   那学佛主要学习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A   佛教的内容很多,但是整个大乘佛教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两个字——“智”“悲”。“智”就是智慧,“悲”就是慈悲心。为什么是智和悲?首先,大乘佛教认为,在六道轮回中,人间或者天人虽然有幸福快乐,但这些幸福和快乐都是短暂的、相对的,无论我们在这个轮回当中走得多远、多高,最后还是要回来。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超越和突破。那么用什么方式来突破?并不是用烧香拜佛或修庙捐钱的方式来突破,超越和突破唯有依靠智慧。

我们为什么突破不了轮回?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我们无法超越轮回呢?佛教认为没有造物主、万能神,一切都是大自然的规律,在规律中运转,所以佛教是无神论者。用佛教的话来讲,人在轮回中的主要原因是我们自己的无明,也就是无知。我们的无知和愚昧让我们不了解世界的真相,也不了解我们自己人生的真相,这样就导致了一系列的轮回。如果要从源头上解决轮回,就要把无明、无知断除掉。这不是用烧香拜佛、修庙捐款的方法就能断掉的,唯一需要的是超凡的智慧。佛教认为,需要一个能超越轮回的超凡智慧,才能够让我们从轮回当中走出去。

当我们从轮回当中走出去后,就是《华严经》里面非常著名的两句话,第一句的含义是我们要超越轮回;第二句的含义是我们不脱离轮回。

这就是大乘佛教的原则。我们要超越轮回,超越以后又不脱离轮回。“不脱离”是指超越后,虽然没有烦恼、没有生老病死的痛苦,但这就解决所有问题了吗?根本不是,这只是一个开头。后面的是什么?后面是要把自己超越轮回的方法告诉更多的人,并不是我自己超越以后就到西方极乐世界等地方待着去了,而是还要回到这个世界、回到这个轮回当中,让更多的人超越,这就是不脱离。只有有了慈悲心才可以做到不脱离。所以大乘佛教认为,只要有智慧和慈悲心,就能够超越轮回,同时也可以不脱离轮回,这就够了。所以我们可以把大乘佛教的所有内容归纳为这两个。

学佛也是这样。我们首先是信佛,相信佛菩萨可以保佑我们,或者相信我烧香拜佛是有功德的,在这背后就有供佛和求佛,但这些都还不是学佛。真正的学佛是什么?学佛就是向释迦牟尼佛学习。那么向释迦牟尼佛学习什么呢?向释迦牟尼佛学习两个东西:一个是智慧,另一个就是慈悲。我们先向释迦牟尼佛学习智慧,然后向释迦牟尼佛学习慈悲,这才是真正的学佛。

H   非常感谢慈诚罗珠堪布给我们的讲解,相信一定能解决很多人对于佛教的疑问。刚才您提到了智慧和慈悲,今天我们现场有很多观众朋友,大家都是带着问题来的,而且是迫不及待地要跟您交流。所以我现在能做的智慧和慈悲的事,就是交出话筒、交出话语权,让大家跟您一对一地交流,希望通过跟您的对话,大家也可以获得智慧、获得慈悲、获得喜悦。哪位观众朋友先发言?

 

1

 

Q  堪布,您好!我的问题是:佛法一直在劝我们放下,不要去执着。可是我觉得学佛本身也是一种执着呀,包括吃斋、念佛,这点我理解不了。

A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问题。佛教的确让我们放下很多执着,但对这些执着的放下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说当下就必须放下所有的执着,这根本不可能。你说得对,我们现在暂时先去吃斋受戒,然后诵经学习等,这些全部都是执着。但通过这些执着,逐渐可以达到没有执着的地步,最终会将包括吃斋受戒、诵经学习在内的所有执着都放下。但这是到了机缘成熟时才放下,或者是你的境界到达一定程度时才可以放下。好比我们坐船渡河,船到河中间时是不能放弃的,只有等你到了彼岸才可以不要这个船。包括我刚才讲的菩提心在内,如果没有了这些各种各样的执着,我们学佛就没有动力了。

学禅宗的平时讲放下比较多,学净土的平时就是很虔诚地念佛。有些人就不理解,到底是要放下,还是要虔诚地念佛?如果要放下,那念佛也是执着,我要去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一种执着;如果我不执着的话,那就没办法很虔诚地念佛,没办法祈请阿弥陀佛来迎接我。那到底应该怎么做?虚云老和尚在著作里讲过,净土和禅宗是可以圆融的,叫作禅净双修,即禅和净两个都可以修。意思是我们通过禅来证悟,逐步达到放下的目标,但在还没有这么高的境界时,我们可以通过吃斋念佛等方法来提升自己的境界。所以,这两个是相互帮助的,是不矛盾的。总而言之,最终要放下,但放下是有过程的,不是现在就放下。

 

2

 

Q   您好堪布,您讲得特别好!要学习慈悲心,但是这个太难了。工作压力这么大,我以慈悲心把客户让给竞争对手,我自己就没有业绩了,工资也会比别人低。这样的话我该怎么办呢?

H   我理解,他的意思是如果他有慈悲心,那别人就会利用他,而他自己就挣不到钱。

A   是的。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如果你把所有的机会全部让给别人,不去竞争,这样肯定会导致你自己没有业绩,然后薪水也就随之降低,最后出现生活上的问题。这样学佛肯定是很难了。但其实慈悲心不等于放弃,也不等于软弱、消极,正当的竞争是没有问题的。比如你和一个同事去做一个项目,如果这个项目本来是他的,而你用很多世俗的手段把他的项目抢过来,这样可能不对。但如果是大家都可以做,并不属于某一个人,你去竞争,这就是正当的竞争,不违背佛教的慈悲心。

“慈悲心”就是别人痛苦的时候,你希望他没有痛苦;在平时你希望别人拥有幸福快乐。但在很多时候,比如竞争等,并不是说你要把全部的机会让给别人,所以竞争本身没有问题。在家学佛的人不能做的事情有十条,我们称为“十不善”。“十不善”里面最根本的就是四个:杀、盗、淫、妄。你只要没有去做这些事情,在生活和工作中做的很多事情都没有问题,也不是那么严重。如果佛教徒不能竞争,全部都要让给别人,那就没人敢学佛了,所以正当的竞争没问题。

Q   谢谢您。那如果与我竞争的人挤压我,给我“穿小鞋”,我还要保持慈悲心吗?

A   你不能恶意去整对方,不要去整人,只要做到我刚才讲的正当的竞争,都是没有问题的。所以这个时候你去竞争,不等于你没有慈悲心。

H   也就是说,只要是正当的竞争,凭自己的能力把项目做得更好,这样竞争还是可以有的。 

A   你们两个人去竞争,如果你愿意放弃,把机会让给别人,这当然是很好的事情。但如果你有家人,也许还有公司的其他员工,那么利益就不是属于一个人的。这样的话,他是为了他人,也就是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我也是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利益。 

H   都不是个人利益。 

A   对,在这种情况下,他背后有那么多人要吃饭,我这边的人也要吃饭,大家都一样。从这个角度讲,我去竞争完全是没问题的,这不需要担心,没问题的。 

 

3

 

Q   您好堪布!我身边有很多学佛的师兄,习气特别重,爱搬弄是非,个人作风也有问题。不学佛的话也就无所谓,但在学佛的团体里有这样的人,我就很烦恼。跟这样的人相处的时候,我该怎么办呢?

A   在佛教团体里,不一定每个人的素质都很高,不要有这样的要求。大家都是学佛的,但是学佛的人有不同的层次。有些人学佛的时间比较久,可能素质稍微高一点,修行也就修得稍微好一点,脾气也可能会好一点。这种人在一个团体里面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可能刚刚学佛,或者是学佛没有多久的,还有虽然已经学佛十年、二十年,但所谓的学佛实际上根本就不是学佛。就像我刚才讲的,他们一直停留在信佛、求佛和供佛的阶段。也就是他自从学佛到现在,一直都在烧香拜佛,又没有去学习、又没有去打坐、又没有去修行,那么这些人的素质就不一定很高。

另外,刚刚进入佛门的人一开始即使真正地学佛,有学习、有修行,但毕竟才刚刚开始,还在努力,境界都不是很高。因此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不一定控制得住自己的烦恼。所以我觉得,佛教团体里有各种各样的人,这是比较正常的现象。但是按理来讲,学佛学了一段时间后还是没有任何变化的话,那可能要思考学佛的方法是不是有问题,因为学了一段时间以后应该是有变化的。

那我们应该怎么看这些现象?首先是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还有就是理解这些人,这很重要。因为他们都想学佛、想修行,但因为时间的关系,他们现在境界不是很高。这个时候,就一定会把社会上的习气带到这个团体里,比如说喜欢搬弄是非等。要把这些已经根深蒂固的东西一下子放下来也不是很容易,所以首先要理解对方,另外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这样应该是比较好。

H   都是初学佛者,难免会有这方面的问题,多包容一些就好了。

A   对,多包容一些。

 

4

 

Q   堪布,您好!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合法且能够赚更多钱的机会,而佛法教育我们要少欲知足,那么在我学佛之后是否还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赚钱呢?

A   学佛之后去赚更多的钱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你花太多的时间去工作赚钱的话,基本上就没有学习和修行的时间了,如果是这样,那你还是要考虑一下。如果不需要花太多时间,赚钱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最终还是要看时间的分配,你要把握好,这样就没问题了。

H   感谢慈诚罗珠堪布今天给大家进行答疑和解惑。也感谢各位观众朋友们的热情提问。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期节目要先告一段落了。感谢大家!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编者注:因本书根据《慧灯·问道》节目编纂整理而成,收录慈诚罗珠堪布、主持人和观众等人的谈话内容。为避免重复,此处只标示缩写。其中,H(Host/hostess)代表主持人,A(answer)代表堪布,Q(question)代表提问者,即观众。

 

《慧灯·问道》“生活篇”第1期

 

H  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这一期的《慧灯·问道》节目。这些年我们不时会听到这样的消息:某高校高材生放弃了留学而选择出家;一些歌星和影星也皈依了佛门,甚至开始出家修行;像《大唐玄奘》《大话西游》和《三打白骨精》这样的与佛教相关的影视剧作品,也陆续被搬上了荧幕;聚会时,会得知一些朋友和亲人低调吃了全素,身边信佛和学佛的人越来越多了。而今天在座的观众朋友们,也大多是刚刚对佛法产生了兴趣,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来到了我们的现场。

那么,佛教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能够让这么多人喜欢它?学佛有什么意义,又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今天这期节目的主题就是“佛法与生活”。有请五明佛学院的慈诚罗珠堪布。

现场的大多数观众朋友因为刚刚对佛法产生了兴趣,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家首先特别想知道,堪布您当年学佛和出家的原因是什么,而且也想请您给大家讲一讲学佛到底学什么,学了会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好处?

1984年,我去五明佛学院开始真正的学佛。在这之前,我很小的时候就对佛教有信心,那时就想:如果有一天有机会,我要去出家学佛。这个想法可能一方面是受到了父母的影响;另外一方面,我个人认为也有一些以前的影响在。

在那个年代,那么小的年纪就学佛,我身边这样的人不是太多。尽管父母信佛,但当时也没有什么佛教活动,包括家里都不会有。所以,在我小时候的生活中,佛法没有什么内容给我留下过深刻的印象。那么,我能够想去学佛,有些方面是来自以前的一些影响,还有些方面是来自家庭父母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去五明佛学院依止了法王如意宝,然后就开始了正式学佛。在此之前,我只知道佛教好,要去学,是抱着一个这样的想法,但是还不知道佛教的真正意义。到学院以后我就很认真地去学习了,一直到现在。

在这三十多年的学习中,我个人的第一个体会就是,佛教最重要的内容是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尤其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佛教的核心见解和观点。

我遇到过很多外国科学家、哲学家和学其他宗教的朋友,通过和他们交流,我觉得我的选择是没错的。我所学到的佛教智慧,无论放在科学的领域还是哲学的领域,在什么样的领域当中,我觉得都是站得住脚的。

此外,我在学佛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佛教的观点,还学到了相关的方法。佛教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死板,一些很具体的方法,如果放在出家人的生活当中,那就是出家人真正的修行方法;如果放在现代都市人的生活当中,也可以解决很多人心灵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这条路没有走错。

虽然我在学佛的道路上,谈不上有很大的成就,但这些都是我学佛后的体会。今天有机会和大家分享这方面的一些知识,我也感到非常高兴。我想,现在的社会从物质的角度来讲已经非常丰富了,但精神方面还没有得到满足。这样就不能给我们带来满足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所以很多人非常迷茫。因为在物质生活领域,我们需要什么都很明白。肚子饿,我们知道要吃饭,但在精神方面到底需要什么呢?大家都不是很了解,总觉得缺了什么东西,但到底欠缺了什么,却不是很清楚。

我们本以为,物质财富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是我们跟物质有一定距离的时候会有的想法,但是当我们跟物质财富零距离接触,充分了解物质本身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不可以带来什么的时候,我们过去的想法就会有很大的转变。过去认为物质财富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现在有了物质财富后,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剩下的没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该怎样来解决,这些方面我们都不是很清楚。

虽然心理学家进行了研究,想用很多简单的方法来解决我们内心的问题,比如很多时候靠吃药这种物质的方式来解决,不过最终还是一条失败的路,是一条走不通的路。其实佛教里的一些东西可以用到他们的生活当中,比如一些佛教的观点、理念,不全盘接受也没关系,但有些方法用到生活当中,却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像美国的学校和医疗机构都广泛地在进行禅修,他们所进行的禅修一部分来自南传佛教——缅甸和泰国的内观禅;另一部分来自于藏传佛教,藏传佛教里的禅修主要是慈悲禅,还有自他交换之类的禅修。进行这些禅修的人不一定是学佛的,但是很多的科学实验发现:禅修,尤其是慈悲禅和内观禅,可以解决人们的很多心理问题。从佛教的角度来讲,只要能够帮助到人,那肯定是再好不过。所以,我认为佛教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也无论是什么样生活方式的人,都有一定的帮助。

H   那学佛主要学习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A   佛教的内容很多,但是整个大乘佛教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两个字——“智”“悲”。“智”就是智慧,“悲”就是慈悲心。为什么是智和悲?首先,大乘佛教认为,在六道轮回中,人间或者天人虽然有幸福快乐,但这些幸福和快乐都是短暂的、相对的,无论我们在这个轮回当中走得多远、多高,最后还是要回来。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超越和突破。那么用什么方式来突破?并不是用烧香拜佛或修庙捐钱的方式来突破,超越和突破唯有依靠智慧。

我们为什么突破不了轮回?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我们无法超越轮回呢?佛教认为没有造物主、万能神,一切都是大自然的规律,在规律中运转,所以佛教是无神论者。用佛教的话来讲,人在轮回中的主要原因是我们自己的无明,也就是无知。我们的无知和愚昧让我们不了解世界的真相,也不了解我们自己人生的真相,这样就导致了一系列的轮回。如果要从源头上解决轮回,就要把无明、无知断除掉。这不是用烧香拜佛、修庙捐款的方法就能断掉的,唯一需要的是超凡的智慧。佛教认为,需要一个能超越轮回的超凡智慧,才能够让我们从轮回当中走出去。

当我们从轮回当中走出去后,就是《华严经》里面非常著名的两句话,第一句的含义是我们要超越轮回;第二句的含义是我们不脱离轮回。

这就是大乘佛教的原则。我们要超越轮回,超越以后又不脱离轮回。“不脱离”是指超越后,虽然没有烦恼、没有生老病死的痛苦,但这就解决所有问题了吗?根本不是,这只是一个开头。后面的是什么?后面是要把自己超越轮回的方法告诉更多的人,并不是我自己超越以后就到西方极乐世界等地方待着去了,而是还要回到这个世界、回到这个轮回当中,让更多的人超越,这就是不脱离。只有有了慈悲心才可以做到不脱离。所以大乘佛教认为,只要有智慧和慈悲心,就能够超越轮回,同时也可以不脱离轮回,这就够了。所以我们可以把大乘佛教的所有内容归纳为这两个。

学佛也是这样。我们首先是信佛,相信佛菩萨可以保佑我们,或者相信我烧香拜佛是有功德的,在这背后就有供佛和求佛,但这些都还不是学佛。真正的学佛是什么?学佛就是向释迦牟尼佛学习。那么向释迦牟尼佛学习什么呢?向释迦牟尼佛学习两个东西:一个是智慧,另一个就是慈悲。我们先向释迦牟尼佛学习智慧,然后向释迦牟尼佛学习慈悲,这才是真正的学佛。

H   非常感谢慈诚罗珠堪布给我们的讲解,相信一定能解决很多人对于佛教的疑问。刚才您提到了智慧和慈悲,今天我们现场有很多观众朋友,大家都是带着问题来的,而且是迫不及待地要跟您交流。所以我现在能做的智慧和慈悲的事,就是交出话筒、交出话语权,让大家跟您一对一地交流,希望通过跟您的对话,大家也可以获得智慧、获得慈悲、获得喜悦。哪位观众朋友先发言?

 

1

 

Q  堪布,您好!我的问题是:佛法一直在劝我们放下,不要去执着。可是我觉得学佛本身也是一种执着呀,包括吃斋、念佛,这点我理解不了。

A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问题。佛教的确让我们放下很多执着,但对这些执着的放下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说当下就必须放下所有的执着,这根本不可能。你说得对,我们现在暂时先去吃斋受戒,然后诵经学习等,这些全部都是执着。但通过这些执着,逐渐可以达到没有执着的地步,最终会将包括吃斋受戒、诵经学习在内的所有执着都放下。但这是到了机缘成熟时才放下,或者是你的境界到达一定程度时才可以放下。好比我们坐船渡河,船到河中间时是不能放弃的,只有等你到了彼岸才可以不要这个船。包括我刚才讲的菩提心在内,如果没有了这些各种各样的执着,我们学佛就没有动力了。

学禅宗的平时讲放下比较多,学净土的平时就是很虔诚地念佛。有些人就不理解,到底是要放下,还是要虔诚地念佛?如果要放下,那念佛也是执着,我要去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一种执着;如果我不执着的话,那就没办法很虔诚地念佛,没办法祈请阿弥陀佛来迎接我。那到底应该怎么做?虚云老和尚在著作里讲过,净土和禅宗是可以圆融的,叫作禅净双修,即禅和净两个都可以修。意思是我们通过禅来证悟,逐步达到放下的目标,但在还没有这么高的境界时,我们可以通过吃斋念佛等方法来提升自己的境界。所以,这两个是相互帮助的,是不矛盾的。总而言之,最终要放下,但放下是有过程的,不是现在就放下。

 

2

 

Q   您好堪布,您讲得特别好!要学习慈悲心,但是这个太难了。工作压力这么大,我以慈悲心把客户让给竞争对手,我自己就没有业绩了,工资也会比别人低。这样的话我该怎么办呢?

H   我理解,他的意思是如果他有慈悲心,那别人就会利用他,而他自己就挣不到钱。

A   是的。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如果你把所有的机会全部让给别人,不去竞争,这样肯定会导致你自己没有业绩,然后薪水也就随之降低,最后出现生活上的问题。这样学佛肯定是很难了。但其实慈悲心不等于放弃,也不等于软弱、消极,正当的竞争是没有问题的。比如你和一个同事去做一个项目,如果这个项目本来是他的,而你用很多世俗的手段把他的项目抢过来,这样可能不对。但如果是大家都可以做,并不属于某一个人,你去竞争,这就是正当的竞争,不违背佛教的慈悲心。

“慈悲心”就是别人痛苦的时候,你希望他没有痛苦;在平时你希望别人拥有幸福快乐。但在很多时候,比如竞争等,并不是说你要把全部的机会让给别人,所以竞争本身没有问题。在家学佛的人不能做的事情有十条,我们称为“十不善”。“十不善”里面最根本的就是四个:杀、盗、淫、妄。你只要没有去做这些事情,在生活和工作中做的很多事情都没有问题,也不是那么严重。如果佛教徒不能竞争,全部都要让给别人,那就没人敢学佛了,所以正当的竞争没问题。

Q   谢谢您。那如果与我竞争的人挤压我,给我“穿小鞋”,我还要保持慈悲心吗?

A   你不能恶意去整对方,不要去整人,只要做到我刚才讲的正当的竞争,都是没有问题的。所以这个时候你去竞争,不等于你没有慈悲心。

H   也就是说,只要是正当的竞争,凭自己的能力把项目做得更好,这样竞争还是可以有的。 

A   你们两个人去竞争,如果你愿意放弃,把机会让给别人,这当然是很好的事情。但如果你有家人,也许还有公司的其他员工,那么利益就不是属于一个人的。这样的话,他是为了他人,也就是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我也是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利益。 

H   都不是个人利益。 

A   对,在这种情况下,他背后有那么多人要吃饭,我这边的人也要吃饭,大家都一样。从这个角度讲,我去竞争完全是没问题的,这不需要担心,没问题的。 

 

3

 

Q   您好堪布!我身边有很多学佛的师兄,习气特别重,爱搬弄是非,个人作风也有问题。不学佛的话也就无所谓,但在学佛的团体里有这样的人,我就很烦恼。跟这样的人相处的时候,我该怎么办呢?

A   在佛教团体里,不一定每个人的素质都很高,不要有这样的要求。大家都是学佛的,但是学佛的人有不同的层次。有些人学佛的时间比较久,可能素质稍微高一点,修行也就修得稍微好一点,脾气也可能会好一点。这种人在一个团体里面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可能刚刚学佛,或者是学佛没有多久的,还有虽然已经学佛十年、二十年,但所谓的学佛实际上根本就不是学佛。就像我刚才讲的,他们一直停留在信佛、求佛和供佛的阶段。也就是他自从学佛到现在,一直都在烧香拜佛,又没有去学习、又没有去打坐、又没有去修行,那么这些人的素质就不一定很高。

另外,刚刚进入佛门的人一开始即使真正地学佛,有学习、有修行,但毕竟才刚刚开始,还在努力,境界都不是很高。因此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不一定控制得住自己的烦恼。所以我觉得,佛教团体里有各种各样的人,这是比较正常的现象。但是按理来讲,学佛学了一段时间后还是没有任何变化的话,那可能要思考学佛的方法是不是有问题,因为学了一段时间以后应该是有变化的。

那我们应该怎么看这些现象?首先是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还有就是理解这些人,这很重要。因为他们都想学佛、想修行,但因为时间的关系,他们现在境界不是很高。这个时候,就一定会把社会上的习气带到这个团体里,比如说喜欢搬弄是非等。要把这些已经根深蒂固的东西一下子放下来也不是很容易,所以首先要理解对方,另外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这样应该是比较好。

H   都是初学佛者,难免会有这方面的问题,多包容一些就好了。

A   对,多包容一些。

 

4

 

Q   堪布,您好!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合法且能够赚更多钱的机会,而佛法教育我们要少欲知足,那么在我学佛之后是否还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赚钱呢?

A   学佛之后去赚更多的钱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你花太多的时间去工作赚钱的话,基本上就没有学习和修行的时间了,如果是这样,那你还是要考虑一下。如果不需要花太多时间,赚钱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最终还是要看时间的分配,你要把握好,这样就没问题了。

H   感谢慈诚罗珠堪布今天给大家进行答疑和解惑。也感谢各位观众朋友们的热情提问。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期节目要先告一段落了。感谢大家!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编者注:因本书根据《慧灯·问道》节目编纂整理而成,收录慈诚罗珠堪布、主持人和观众等人的谈话内容。为避免重复,此处只标示缩写。其中,H(Host/hostess)代表主持人,A(answer)代表堪布,Q(question)代表提问者,即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