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社会的悲哀
17世纪,欧洲诞生了近代文明。18世纪,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之后,科学技术给我们创造了空前丰富的物质财富。可以说,如今这个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物质生活最发达的时代。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很多问题:
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一直在下降。虽然我们的文化程度越来越高,知识积累越来越丰富,但道德水准却越来越没有底线,我们似乎越来越不会做人了。
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期间,美国人和英国人的信任度下降了28个百分点。
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当中,人与人之间的可信度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滑坡?这是因为,大多数人已经变得不够真诚。当人的真诚度下降以后,信任度自然会一落千丈。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幸福指数也一直在下降,而离婚率、自杀率与犯罪率却在不断上升,抑郁症更是大行其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想,佛教哲学对此应该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佛教理论的现代意义
(一)尊重因果,行持十善
1.什么是因果
释迦牟尼佛当年,给我们宣讲了因果的道理:现实生活中的所有幸福与痛苦,都不是鬼神的安排,也不是无因无缘,而是由两种因缘导致的。其中第一种因缘,叫近缘,也即最近发生的因缘。另外一种因缘,叫远缘,也即比较长远的过去所产生的因缘。远缘和近缘两相结合以后,就会产生它们的果,这叫因果。
不了解因果的人,会觉得因果很神秘,宗教色彩非常浓厚。其实这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如果我们稍稍注意就会发现,我们身边的一切事物,无论是动物、植物等大自然的一切现象,乃至人类,都在因果的网络当中循环,都离不开因果。有什么样的因,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
古人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是一个很客观的因果理论。虽然我们的肉眼不能观察到因果之间的细微关系,但我们可以从理论上证明因果的存在。如今的很多高科技新发现,不都是肉眼看不见,曾被大家认为是不存在的东西吗?因果规律也不例外,即使看不见,却仍然存在。
因果里面没有教条性的东西,它不是释迦牟尼佛制定的,也不是释迦牟尼佛创造的,而是一种自然规律,只是被释迦牟尼佛发现了,并将其广而告之而已。
正如《佛说稻秆经》中所说:“如来出现若不出现,法性常住。”意思是,佛出现于人间也好,不出现也罢,事物的自然规律是永远存在的。
佛教与其他宗教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在于,佛教认为:因果规律是自然规律,即使是佛陀,也无法改变因果。无论是释迦牟尼佛,还是其他所有的佛,都不是万能的。
2.因果的形成过程
做任何事情,无论杀生、偷盗,还是放生、布施等,虽然在事过之后,我们的肉眼再也看不到它的存在,但却有一种能量,会贮存到我们最底层的意识——阿赖耶识当中。阿赖耶是梵文音译,意即贮存东西的地方。它就像电脑硬盘一样,可以贮存很多的信息。
不仅如此,包括上一世所学的东西、人的性格、生活环境所带来的差别等所有信息,都可以通过阿赖耶识这个载体,带到下一世。
阿赖耶识,是最基本的意识。其他的识,诸如第六意识等都会时有时无,比如,在深度睡眠的时候,在身体受到外界强烈刺激而晕倒了的时候,它都是不存在的。但阿赖耶识以及阿赖耶识上贮存的行善造恶的种子,却一直完好无损。在它暂时还没有成熟的时候,我们发现不了,到了一定的时候,它就会成熟果报。此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3.相信因果,利己利他
虽然佛教讲的绝大多数理论,可以用逻辑去推理。但有些理念,却需要佛陀那样的超级智慧才能发现。释迦牟尼佛传法的时候也曾说过:对因果问题,普通人不容易观察和理解。所以,在智慧没有达到一定水准之前,最好不要观察因果。因为即使观察,也得不到什么结果,还反而有可能让我们对因果持怀疑态度。一旦对因果有怀疑,就会为了一些今生的利益,而不顾忌法律与道德,抱着其他任何人不可能发现的侥幸心理,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来。如果发自内心地相信因果,对因果有敬畏感,则无论如何也不敢做这些违背因果的事情。因为因果与是否被人发现没有任何关系,只要做了,种子一定会贮存下来,总有一天它会成熟。成熟的时候,谁都跑不掉。有因,就一定会有果,这是客观事实。如果没有因果的自我约束,则伦理道德会越来越下降、衰退,甚至沦丧到没有底线的程度,这只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很多社会问题也会应运而生。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因果,行持十善①。
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文化背景中,十善的任何一条都永远不会过时。杀人、偷盗、破坏别人家庭等恶行不可能得到社会的允许,因为这些都是世人公认的坏事。
假设全人类都能从骨子里去相信因果,世上就不会有杀人、妄语、偷盗等恶劣风气,没有暴力,没有战争,每个人都很真诚,就不可能出现地沟油、瘦肉精、毒奶粉等问题。所以,佛教的因果学说对现代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少欲知足
少欲知足,也是佛教徒的生活原则。佛对弟子的要求,就是过少欲知足的生活。
比较现代人而言,古代的人们算是少欲知足的。科学技术本身就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它既可以给我们创造丰富的物质生活,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欲望膨胀的负面影响。为了随顺欲望而无限度地消耗资源,终将威胁人类自己的生存。譬如说,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过上美国人的生活,就需要三到五个地球的资源才能满足。这是多么令人担忧的事情啊!我们总共只有一个地球啊!
尽管有些人在不遗余力地提倡节约资源、环境保护,他们的行为非常令人佩服,但即便如此,也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要解决地球资源的短缺,最根本的问题,是抑制人类无限滋生的欲望。所以,现代社会的人,更需要少欲知足。
欲望的特性,就是无限度地膨胀。今年的奢侈品,明年、后年就变成了必需品,一定要拥有,否则就觉得大家会瞧不起自己。再过两三年,这些当年的奢侈品就被淘汰了。欲望就像跑步机,我们的脚步永远跟不上欲望这个跑步机的速度。如果在欲望无限膨胀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持续性的幸福,那也可以理解,毕竟资源消耗所导致的枯竭是后代的事情,我们暂时还不会面临这些问题,但是,在欲望无限膨胀的过程当中,我们自身能不能感受到幸福呢?感觉不到!因为幸福是建立在满足感的基础之上的,当欲望无限膨胀的时候,即使有满足感,那也是短暂的。
比如,一个高科技新产品出来以后,我们第一时间买到了,当时觉得很满足,但科技却在不断更新,不断推出二代、三代等新产品,这时候,我们原以为了不起的东西,现在已经不时兴了。原有的满足感与幸福感,也随着新产品的问世而渐渐消失。
包括我们学佛也是一样:有些人刚开始学佛的时候,很兴奋、很认真,一两年过去以后,原有的兴奋感被厌倦心取而代之,逐渐地,学佛修行也不怎么努力、不怎么认真、不怎么投入,越来越落后了。因为人类的天性就是这样,喜新厌旧、虎头蛇尾,总是喜欢追求新鲜的东西,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与猎奇心。
所以,我们只能强制性地控制自己的贪欲心。虽然“欲望是发展的原动力”的说法原则上没有错。没有欲望,就不会去做任何事情,包括学佛也需要欲望。但如果欲望过度以后,就不但不是发展的原动力,反而变成了威胁我们生存的公害。
虽然很多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但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这就需要心灵的训练。训练的方法,即佛教的禅定。
(三)放下
禅宗尤其强调放下。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我们都有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怎么能够放下呢?这只是字面上的错误理解而已,是把放下理解为放弃了。其实放下并不是放弃,只是让我们放下对金钱、事业等任何东西过多的执著。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不可能不在乎亲人,不在乎物质。但如果执著超标,就会带来翻倍的痛苦。
现实生活的各种痛苦,都有其因缘,但一切因缘的源头,就是我们自身的执著。在此问题上,很多现代的心理学家,也一直在向我们传递着这个信息。弗洛伊德等哲学家的观点,也与此一致:越是注重、执著、强调金钱上的成功的人,越不开心、越痛苦。在不放弃的前提下,放下不必要的执著,不但不会障碍我们的事业,反而往往会出其不意地令我们的事业更成功。人活得也会更自由、更开心、更幸福。
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去放下执著呢?佛教提供了两种方法:
1.证悟
证悟是什么呢?就是彻底明白人生的本体,世界的本体。证悟以后,我们的智慧可以升级到最高的级别。当然,不修行的人肯定对此会一无所知,因为多数现代人的内心,是非常浮躁的。在非常浮躁的生活当中,我们根本无法去开发内在的功能,也无法去提升本身的智慧。但我们还是应该每天抽一些时间去学习、去训练。人的意识在还没有被开发、没有接受任何训练的时候,会非常脆弱。这时候,物质的力量往往会超过内心的力量。随着训练的逐步提升,我们的内心也会变得越来越坚强。当训练到极点,也即智慧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就叫做成佛。其实,佛教所讲的成佛、得到佛的果位等一点都不神秘,它其实就是把人的智慧训练到巅峰的状态。
但身为普通人的我们,目前对自己的要求并不需要这么高,我们只需把自己的智慧稍稍提高一点点,这样就可以对现实生活当中的很多压力应付自如。如果能够善用佛陀的这些方法,我们就可以在痛苦当中学到很多东西,人就会变得更坚强、更有智慧。佛教有一句话,叫“痛苦转为道用”,意思是说,虽然轮回世间有生老病死等无法逃避的痛苦,但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以便轻松自如地去面对。此处所谓的“道”,与道教提到的道差不多,就是修行。用俗话来讲,“转为道用”,就是用善巧的方法利用痛苦,在痛苦中训练自己。最好的方法,是证悟空性。但遗憾的是,很多人不但不愿意训练自己,反而想尽一切办法规避所有的痛苦。
2.观无常
世人总是喜欢活在假想当中,把世界、生活、人生理想化,认为世界是美好的。没有任何危机意识,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但终究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即使每个人都不想老、不想死,只希望健康长寿,但这都是不可能的。世界本身就有它的自然规律,我们的主观意识必须配合客观规律,如果背道而驰,不接受、不面对,就会非常痛苦。所以,用正确的眼光去看世界,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世界,才能让我们变得更坚强。
宇宙、银河系、太阳系,乃至包括微观世界中的最小粒子在内的任何东西,都在变化的过程当中。变成什么样,取决于当下的因缘,而不是由它自己决定。包括变化者本身在内,都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但因缘却不可能永远都是好的,有好的因缘,也有坏的因缘。我们无法预料,什么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因缘。比如,一个人现在是好好的,但下一个月,或再过一年,哪怕再过一个小时之后,这个人会变成什么样,谁都说不清楚,因为里面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我们最爱的、最执著的很多东西,都有可能在一个小时、一个月或一年以后离开我们,这都是因缘,是不可更改的自然规律。
对任何东西的期望越高,失望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所以,我们需要有危机意识。用佛教的语言讲,就是修无常。若能用平静的心态去对待任何事物,把握好执著的分寸,这就是佛说的放下。当然,真正高标准的放下,是明白人生的一切,都像昨晚所做的梦一样,没有任何真实的成分,要彻底地断除执著。但这种高标准的要求,我们暂时还用不上,也不可能做到。但是,只要能依靠佛陀的方法去训练我们的内心,我们的承受能力就能逐步增强。
(四)感恩
若能用感恩的眼光、感恩的心态,去面对世界、面对整个人类,乃至整个生命,我们就会感到极大的幸福和快乐,从此以后,我们的生命也会变得更有意义。因为在心存感恩的无形当中,就不会再有抱怨、仇恨、嗔恨等心态,老板和员工之间、同事之间、家庭亲友之间都会相处得非常好。
怎样就能做到以感恩的心态去看世界呢?如果能接受佛教的理念,那就非常容易。虽然有的人不接受佛教的轮回观念,但我们却有非常充实的证据,来证明轮回的存在。只要能接受轮回的观念,那就应该能推导出,从无始以来至今,所有的人都做过我们的父母。在做我们父母的时候,都与现世的父母一样,对我们恩重如山。只是因为在转世投胎、身体转换的特殊过程中,曾经的很多美好记忆,都被胎障等过滤掉了。即便如此,过去世的很多东西,仍然会以潜在的方式存在。我们前世的母亲,很有可能就是我们的宠物——狗狗、猫猫等,有可能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也有可能是大街上的一条流浪狗、一只流浪猫……
如果接受了这种理念,就可以把自己训练到视所有众生为自己亲人的高标准,佛教称之为菩提心。从此变成一个有爱心、有慈悲心的人。一举一动、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一切生命而奉献。这种奉献,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做给别人看的。退而求其次,即使不学佛的人,也可以增强自己的包容心,至少能做到,在受到外来刺激的时候,即使一时冲动生起了嗔恨心,也能立即意识到自己的不对,然后立即改正,不让嗔恨心持续下去。
当然,如果不接受轮回的观念,想生起感恩之心就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仍然可以这样说服自己:如果一个人想成功,就离不开很多人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和支持。同样,若想成佛,也需要所有生命的帮助。比如,佛教所有的修行,可以归纳为六种事情,也即六度,六波罗蜜多。其中第一个,是布施。拿钱去帮助穷人,就是布施的一部分,属于钱财的布施;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无条件地分享给大家,不带任何私人目的,也是一种布施,这属于知识方面的布施;用慈悲心去面对所有生命,这是慈悲的布施。如果没有这些生命,那我们对谁做布施?必须依靠众生,我们才有机会提升自己,才有机会成佛,所以,我们要感恩所有的生命。
(五)思维轮回是苦
一提到轮回是苦,很多人就会认为,佛教的这些说法很悲观、很消极。其实根本不是这样。释迦牟尼佛也不会否定世间的短暂幸福。在六道轮回中,人、天人、非天,都是比较高级的生命。投生此三道,都是过去行善的结果。善的结果,自然就是幸福。但是,佛也告诉我们,如果进一步深层次去观察,我们的所谓幸福,实际上只是当下暂时没有感觉到痛苦而已,是非常短暂的、相对的幸福,而不是绝对的幸福。在这些幸福当中,也有很多的不幸。更不要说,就轮回生命的整体而言,多数的生命,都是痛苦无边、苦不堪言的。所以佛认为,用幸福来形容轮回,有点不恰当;用痛苦来形容轮回,则是恰如其分的。
如果能对世界有一种痛苦的概念,对轮回、对世界、对人生有危机意识,我们就会有所准备,就会想方设法采取措施摆脱这一切,因为命运是可以被改变的。
(六)饶益他人
用佛教的语言来讲,叫普度众生。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日趋激烈,每个人都变得越来越自私,不考虑其他人、其他生命的感受。自私的结果,又加重了压力的强度。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都不可能幸福。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一个企业或者是一个人赚钱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自己,那即使成功了,钱赚到手里了,但金钱所能带来的,也只是短暂的满足,之后就是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而这些负面影响,却无法用金钱解决,最后便会招致很大的痛苦。
有一本书的名字,叫《穷得只剩下钱》。我想,不太了解金钱本质的人看到这个书名,可能会觉得有点别扭。但真正了解金钱实质的人,比如释迦牟尼佛,或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富翁看到这个书名,就会深有同感、万分赞同。
在我们以前的概念中,有钱就是富裕,没有钱就是贫穷。当然,没有钱算是贫穷的一部分,有钱也是富裕的一部分。但仅仅有钱,并不是富裕的全部内容;没有钱,也不是贫穷的全部内容。有些人虽然有钱,但内心却很空虚、很无聊,没有寄托,只能以疯狂购物来弥补内心的空虚,但这只是短暂的麻痹,而不是标本兼治的有效方法。这个时候,如果能有一些利他精神,心灵空虚的问题就会不治而愈。
当然,在佛教里面,又分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二者对待金钱的观念有点不一样。小乘佛教认为:出家人不能接受别人供养的金钱,甚至不能去触碰金银珠宝。信仰南传佛教地方的僧侣到现在都是这样,不会用手去碰钱,不会去碰金银珠宝。因为小乘佛教的修行人是为了自己的解脱而修行,为了自己而接受金钱,是不合理的。
而大乘佛教却认为:如果不接受别人供养的金钱,虽然没有违反根本戒,却违背了一个细微的分支戒。因为标准的大乘佛教,就是利益一切众生。如果有人供养自己金钱,自己应该给他们积福的机会,金钱的本质并不邪恶,问题在于我们怎么样去对待。同时还要想到:我不是金钱的主人,而只是保管、分配这笔钱的执行人,谁需要这笔钱,我就分给谁,我是管理者、分配者,而不是拥有者。
我想,一个企业家或成功人士如果能想到这一点,金钱就不但不会让他的欲望无限膨胀,同时也能避免在他赚到钱以后,只剩下心灵空虚的无穷遗憾,而且还有机会利用钱财利益更多的生命。
与利他相关的一个重要观念是,要把所有的生命看作一个整体。把自己和众生的关系,看成情同手足的关系。脚有困难了,手去帮助它;左手有什么困难,右手去帮助它,都是理所当然、义不容辞的,没有什么值得考虑或挑三拣四的。这样一来,则即使是一个陌生人,或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的一条生命,我们都愿意付出,这就是整体概念的作用。
通过佛教的方法去训练自心,即使非常自私的人,也能变成无私忘我的人。从此以后,就再也不会把工作当负担、当压力,再也不会感到心灵空虚了。
(七)自我提升
1.必要
如今的很多人,都缺乏内在的东西,当自认为所拥有的物质、名声、地位、权力等一切身外之物被抛开以后,自身便一无所有。对物质的过度依赖,已经让现代人的内心,远远比过去的人更加脆弱,没有任何能力去承受外在的压力。空前发达的物质生活,让我们每个人都变得非常浮躁。打个比方,如果让我们不看电视、不玩手机、不上网,静下来一个小时,很多人都做不到,都觉得很枯燥、很痛苦、很无聊,这就是物质生活导致的负面影响。如果有一天,现实生活中的身外之物远离而去,我们根本没有能力去承受这个打击,必将陷入极度的痛苦。用佛教的语言来讲,这叫变苦。
开发高科技产品的人,都知道要不间断地提升自己产品的级别。很多人也知道要设法提升自己的身外之物——收入、官位、名声、房子、车子,等等的级别,却很少人想到要提升自己心理的级别。然而,当身边的所有物质都升级了,而自身心理的级别却原地踏步,就肯定会酿成痛苦。
佛陀告诉我们,痛苦可以转化为解脱。从这个层面来说,痛苦并不是很坏的东西。如果能够善用痛苦,痛苦可以让我们成长。用佛教的语言来讲,这叫痛苦转为道用,道就是修行,意即痛苦转化为修行。
所以,自我升级非常重要。自我升级当中,包含了很多佛教的观念与修法。其中对学佛或不学佛的人来说都非常重要的,就是禅定。下面给大家介绍几个简单的缓解、减少压力的禅定方法。
2.禅定的具体修法
提前处理好所有的杂事,在打坐的过程当中,关上电话、门窗,然后坐下来。
坐的时候,要保持全身每个部位都很放松,不能闭着眼睛。有些人喜欢闭着眼睛打坐,因为闭着眼睛看不到东西,相对来说心里没有那么多杂念,比较平静。这样虽然刚开始的时候比较容易静下来,但十分钟、二十分钟以后就会昏沉,甚至会睡着,所以要睁开眼睛。
禅定的利益及前期的毗卢七法与排浊气,请参见《慧灯之光》,此处不再赘述。
(1)一缘专注法。排浊气之后,让自己的眼和心,都专注在前面的一个物体上。
这个所缘物,可以是一个图像,比如自己随便画的一个圆圈。图像不能画得太大,要画小一点。如果是学佛的人,就可以专注于释迦牟尼佛的佛像等。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图像上面,尽量少眨眼,心里不要有任何其他念头。善的念头,恶的念头,都要放下。这个时候,我们的情绪,就可以回归到相对自然的状态,并在这个状态中停止。
(2)气流冥想法。将一个字母或一个字作为所缘境冥想在鼻尖,呼气的时候,观想所缘境跟着气流出去;吸气的时候,观想所缘境又回到鼻尖上。这样反复观想,保持一段时间。
(3)数息法。见《慧灯之光》。
这是最初步的禅定。当我们这样静下来的时候,有些时候自己根本没有发现,还以为自己在修禅定,但一些细微的念头已经产生了,所以,我们必须要监督,一旦发现心没有专注在所缘物上面,而是在胡思乱想,就要立即让它回来,继续保持专注。如果没有监督,很可能一会儿就会散乱,再也回不来了,后面的打坐都是充斥着杂念,这样就没有效果了。
如果在上述修法的前面,加一些佛教的特殊仪轨,就是佛教的禅定。如果抛开前后的发心回向等步骤,只留下中间的内容,就与佛教或其他任何宗教都没有关系,只是调整精神的一种方法而已。
或许刚刚开始的时候,这种状态只能保持一分钟左右,在状态比较好——心里非常安静,很舒服,没有任何压力、烦恼,所有的烦恼、压力,都融化在这个境界当中的时候,必须要停下。如果再不停下来,后面一定会出现一些混乱的状态。在混乱状态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停下来,立即又去专注,更有利于修行。
如果准备静坐一个小时,则可以在前二十分钟当中,修数息法,后四十分钟,则修观想气流冥想法或一缘专注法等。如果修得比较投入,一定会见效。当然,如果不投入,一曝十寒、断断续续,效果就不一定很理想。
3.修禅的条件
(1)环境。禅宗寺院经常会打禅七。所谓禅七,就是七天一个阶段的修禅。相当于我们治病的疗程,可以修一个禅七、两个禅七,等等。利用长假去打禅七,哪怕只有一个星期,也会对我们有很大帮助。
禅定不仅可以在寺院里面修,也可以在自己家里修。若有专门修行的佛堂,就在佛堂里面打坐。
(2)心态。每天早上起来的时候,必须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今天我一定要做出对其他生命有意义的事情,然后再修禅定。每天晚上临睡之前的最后一个念头,也不要带有报怨、仇恨,不要去想不开心的事情。通过禅定,把所有的压力、报怨、仇恨、不开心都融化掉,以清净的心态去睡觉,这样不仅睡眠质量会有所改善,心境也会逐步好转,身体状况、工作效率、思维能力都会有所改善。
(3)时间。在每天的二十四小时当中,有两个时候对我们的修行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是入睡之前,另外一个是早上刚刚起床的时候。
专业的佛教修行人,会把一天分成四个阶段:早上起床之后、上午、下午、晚上临睡之前。上班的人没有这么多时间,则可以在早上起床之后与晚上睡觉之前禅修。每个阶段保持30分钟到两个小时。开始的时候,30分钟就可以了,适应以后,时间可以延长,但不要超过两个小时,超过以后,就会有疲倦、反感等负面影响,那样就适得其反了。修行不在于一时的努力,能每天坚持,是最好的。
4.提示
平时除了在学习、考试的时候,会高度集中注意力以外,我们从来没有去控制过自己的思想,一直任凭它胡思乱想、任意驰骋,所以思维一直在波动,而且波动的幅度相当大。现在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以后,意识波动的幅度就可以减少很多。
从小到现在,我们一直都习惯于往外探索、思维、判断。现在往回一看就可以发现,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可修、可专注的东西。我们以往用于探索、思维、判断的所谓精神,既不存在于大脑里面,也不存在于心脏里面,其实它根本不存在。
西方人为了减压,也盛行开设心灵训练的课程,实质内容,就是禅修。譬如在八周当中,每天都接受训练。八周结束以后,通过脑部观察,发现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周,禅修者的左右脑比提升了。很多参与训练的人在回去以后,都发现对现实生活的调剂,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哪怕只有八周的效果,都可以让这种正能量持续好几个月,但如果之后没有继续训练,这种正能量就会慢慢衰退,所以,长期的训练是必须的。
禅定,就像是自我提升的基本功。通过禅定,就能让白天堆积的所有不开心,以及不好的念头融化消失。同事之间,老板、员工之间的关系,不会像以前那么糟糕。当然,真正的自我升级,就没有那么容易。要证悟,要断除所有的烦恼,才是真正的自我提升。
①十善: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两舌。七不恶口。八不悭贪。九不嗔恚。十不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