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般若波罗蜜多的意义
(一)大乘佛教的精华即智悲双运
何谓“般若波罗蜜多”?般若即智慧,波罗蜜多即到达彼岸,意思是智慧到彼岸。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智慧达到巅峰。另外,这个般若波罗蜜多既不在外面,也不存在于肉体,它就在我们心中,因此称之为“心中的般若波罗蜜多”。
心中拥有般若波罗蜜多,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如果有了般若智慧,很多问题无需等到来世,在打坐修行两三年之后一定会看到结果。虽然我们在学校可以学到各种知识和技术,但这种智慧唯独佛学里才有。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慈悲心。心中的般若波罗蜜多是智慧道,菩提心则为方便道;智慧道和方便道的结合,叫做智悲双运,这是整个大乘佛教的精华。我们学习大乘佛教,其实就是学这两个字——智悲。
智慧和慈悲可以从源头上解决所有问题。比如,遇到精神上的问题时,用心理学的训练方式或者外道的治疗方法,虽然能控制一段时间,却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如果想从源头上断除烦恼及生老病死的痛苦,就要学习智悲双运。
然而,目前多数佛教徒所谓的学佛,仅仅是烧香拜佛或者参加各种各样的法会,所求的目标不过是现世的健康长寿、工作顺利等,这令人深感遗憾。今生难得有这么好的机会学习菩提心等甚深佛法,我们却对此不感兴趣。世间人通过世俗手段谋求健康长寿,我们则以佛教的方法去追求,手段虽不同,目标却一样。如果学佛的目标与世间人相同,这根本不叫学佛!因此,学佛应该学佛教的精华,这点非常重要。
(二)般若波罗蜜多的殊胜功德
在藏传佛教中,许多出家人和在家居士经常念诵《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此经又名《般若摄颂》,与汉传佛教《金刚经》一样,都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讲的佛经,尽管文字不多,但内容非常重要。
对我们来说,今生遇到般若波罗蜜多意味着什么?这部佛经用几个比喻作了说明。
第一个比喻。“又如人行深恶道,忽见边界牧牛人”,譬如有人在原始森林迷了路,被困在危途中行走了很久,终于有一天,他忽然看到一群放牧人。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已经走到了森林的边缘。因为放牧人往往在森林边缘活动,不会来到森林深处,所以,尽管迷路人此时尚未彻底走出森林,但遇见放牧人后,就等于自己即将离开森林。“心得安隐无贼怖,知去城郭而非遥”,他知道自己现在距村庄已经很近,离城市也相去不远,不用再担心有贼偷袭,心里的恐惧感立即消失了。
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若闻最上般若已,复得乐求佛菩提”,任何人听闻到般若波罗蜜多,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等般若经,同时又非常欢喜地去修行,追求佛的果位的话;“如获安隐得无怖,心超罗汉缘觉地”,虽然此时还未完全脱离轮回,但他的内心已经无所畏惧,这样的心已经超越了小乘佛教阿罗汉和缘觉的最高境界,从此以后不会再希求小乘果位。为什么呢?因为听闻般若波罗蜜多之后,一定会很快解脱——不是小乘阿罗汉、缘觉的解脱,而是大乘菩萨道的解脱——他一定会很快成佛!
仅仅听闻般若波罗蜜多,即有如是不可思议之功德。今天大家有机会学习般若波罗蜜多,这就意味着,尽管仍处于轮回之中,但我们已经来到轮回的边缘,一定会很快走出轮回。
第二个比喻。“譬如人往观大海,先见大山大树林”,比如有人想去看大海,刚刚出发的时候,看到的是大山、树林,离大海还很遥远;临近大海的时候,这些景象就逐渐消失不见了。“见此所爱祥瑞境,必达大海知非远”,对他来说,看不见大山、树林是祥瑞之兆,因为这意味着离海边越来越近,很快就可以看到大海了。
这个比喻说明什么?“菩萨若发最上心,闻此般若波罗蜜”,如果菩萨发菩提心,听闻般若波罗蜜多之后——仅仅是听闻,还不是学习、修行、证悟;“虽未授记于佛前,此证菩提亦非远”,尽管佛陀未曾给予授记,但是,听到了般若空性,就等于释迦牟尼佛授记此人离证悟不远了。授记,即佛陀给予菩萨或发心修行之人将来何时、何地证果及成佛的预记。
由此可见,学修般若波罗蜜多比什么都重要。烧香、拜佛、持咒、诵经等善事都很好,但都不如学般若空性有意义。能够学习般若波罗蜜多是非常难得的事情,我们要诚信佛语。
第三个比喻。“如见春生诸草木,知有华实而非遥”,春天见到草木发芽、生长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它们很快便会开花、结果。“若人手得此般若,得证菩提亦非远”,同样,如果我们手中得到了般若波罗蜜多的经文,并且有机会听闻,说明自己离证悟不会很远了。
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已经在轮回中流转了数不清的时日,现在终于接近尾声,就像到了早上五六点钟,天将破晓,漫长的暗夜就要结束。尽管每个人的善根成熟程度有高有低,根机利钝参差不齐,但有机会听到般若波罗蜜多的人,漫长的轮回真的快结束了。虽然佛陀并未给我们授记,但遇到般若波罗蜜多的结果就是如此,如果大家再精进下点功夫,那么很快便能从轮回中解脱。
解脱后是什么样子?解脱之后,我们内心的烦恼、焦虑等全部消失殆尽,慈悲心和智慧趋至圆满;以此修行的力量,最终我们可以摆脱生老病死的痛苦——达到这样的境界时,就叫做超越轮回。超越轮回之后,立即回来帮助其他轮回中的众生渡过苦海,这就是大乘佛子的职责。
证悟空性之后,人并没有消失,仍然会经历生老病死。因为只要有皮肤、骨骼、肌肉、血液等构成身体的物质,就一定会逐渐衰败、消亡,所以还会有身体上的生老病死。但是,由此所带来的痛苦将不复存在。
即便佛陀也示现了生老病死,但他没有真实的生老病死和痛苦——有生,但没有生的痛苦;有死,却没有死的痛苦。为了让众生觉得佛陀跟他们一样,没有距离感,佛有时也会示现生病。但实际上,佛陀从本质上断除了烦恼,所以他不会有任何烦恼。
我们无需等到成佛,如果证悟了空性,在此基础上修个一两年,烦恼必定大大减少。这个变化并不神秘,自己就能看得见、摸得着。因此,只要方法正确,稍微投入一点,不必等到来世,不需要经过百千万年,这一生就能感受到学佛带来的显著成效。
第四个比喻。“亦如女人怀其妊,十月满足必诞生”,女人怀孕快满十个月的时候,意味着一个小生命将要诞生了。“菩萨若闻宝德藏,速成正觉之祥瑞”,菩萨如果听闻到宝德藏(即《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这就是他快要成佛的祥瑞之兆。我们有机会听到这部经,这充分说明我们也离解脱不远,也快要成佛了,这是一个吉祥的前兆!此为佛陀的真实语。
大家在学习空性方面要努力下功夫,这样每个人都有机会证悟,这是非常有希望的。但如果我们不珍惜,错过这个机会之后,就很难说什么时候再有这样的机会了。另外,学习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不一定要听这部经,听《金刚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任何一部般若经都可以,都有这样的效果。
我们这一世确实非常有福报。有的佛教徒看到别人有钱、有地位,就认为他有福报,其实真正的福报是这个。没有福报不可能听到般若经,听到般若经,就说明有福报。
很多佛教徒非常喜欢烧香拜佛,为什么?就是为了培植福报。简单地说,就是为了健康、长寿,尤其是发财等现实的利益。而我们学修般若波罗蜜多的功德,将远远超过烧香拜佛。烧香拜佛再努力、再用功,所积累的善根根本无法与听闻般若波罗蜜多的功德相提并论。
除了上述几个比喻之外,《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中还说,“若人于佛灭度后,建七宝塔以供养”,佛陀圆寂后,如果有人建七宝塔来供养佛的舍利,“如是圆满千倶胝,佛刹恒沙等佛塔”。“倶胝”是古印度的一个数量名词,用来表示数目庞大,可理解为一千万(也有不同的说法:十万、百万、亿),“千倶胝”表示非常漫长的时间;“恒沙”指印度恒河里的沙子,其数量多到无法衡量、不可计数。意思是,在无比漫长的时间里,于等同恒河沙数的佛国刹土中,修建了无数座佛塔。“众生无边千倶胝,以妙香华涂香等,供养三世无边劫”。“劫”是时间单位,有小劫、大劫,一个大劫为十三亿多年,表示时间极其漫长。意思是,成千上万的众生,以各种各样的美妙供品,在无量长的时间中供养无数的佛塔。“所有功德之数量,不及书写于佛母”,建造、供养这些佛塔的所有功德加起来,也比不上抄写般若经的功德。
为什么抄写般若经的功德如此之大?因为“诸佛由此而得生”。过去、现在、未来的所有佛都是因证悟般若空性而诞生,并非由修塔、供养、烧香拜佛而成佛,因此,般若波罗蜜多可谓是十方三世诸佛之母,学习般若经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若受持读诵供养,功德倍胜于佛塔”,听闻、受持、读诵、供养般若波罗蜜多经的功德,超胜于建造、供养佛塔千万倍。可见,如果希望自己有福报,最好的方法就是少烧香拜佛,多修学般若波罗蜜多——听闻、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才是最有福报的。
此外,“佛灭供养于舍利,不及供养于般若”,佛灭度以后,供养佛的舍利不如供养般若经功德大。
在大乘佛教尤其是密法里面,般若佛经被称为法身舍利,而我们平时看到的佛身舍利属于化身舍利。很多人非常崇拜佛身舍利,比如佛牙舍利、佛顶舍利、佛骨舍利、佛指舍利等,认为十分罕见、稀有,极其了不起;而般若佛经唾手可得,在座几乎人手一册,所以并不觉得有多可贵。但藏文版的《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里说得很清楚,如果把充满整个世界的舍利放在一边,般若波罗蜜多佛经放在另一边,佛说他会选般若经,不选舍利。为什么?因为有了般若经才有舍利,而不是有了舍利才有般若经,所以充满整个世界的舍利,都比不上一本般若经。因此,我们一定要珍视《金刚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每一部般若波罗蜜多经。
如果让我们来选择,可能绝大多数人会选舍利,因为舍利很稀少,而般若波罗蜜多经随处可见;但释迦牟尼佛说他不选舍利,而是选般若波罗蜜多经。他还进一步解释,自己并非对舍利不恭敬,舍利很好,可它无法与般若经相提并论。
然而,因为般若佛经很容易得到,所以我们往往不当一回事。任何东西都是如此,物以稀为贵,多了就不被珍惜。但要知道,我们之所以能轻易地得到般若佛经,是因为我们现在拥有珍贵的人身;只有得到这样的人身,才有机会听闻、学修般若波罗蜜多,六道轮回中的其他众生则不具备这样的机会。比如天人,他们的生活非常优裕,物质条件远远超过人间,可是由于耽著享乐,反而没有学习的机会,因此佛说人身难得。大家真的应该去学般若波罗蜜多,莫错失良机、徒留遗憾。
那么,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多?文字上的般若波罗蜜多,实际上还不是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当我们理解、体会、证悟了文字般若波罗蜜多之后,才变成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也就是说,心中的般若波罗蜜多才是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
当然,文字般若波罗蜜多也很重要。心中的般若波罗蜜多,有赖于文字般若波罗蜜多,若没有文字,我们就无法学修。然而,文字般若波罗蜜多,亦是由佛心中的般若波罗蜜多所生。可见,最为重要的,仍是心中的般若波罗蜜多。
“若乐受持供养者,是人速得证解脱”,如果有人欢喜受持、供养般若波罗蜜多,此人很快就会证悟、解脱。这是佛陀亲口宣说的功德。
《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很容易获得,但很多人未必会字字句句、认认真真地学习,这的确非常可惜。希望大家以后把学佛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修般若波罗蜜多,少部分时间花在烧香、拜佛上。要知道,我们之所以给佛烧香、磕头,是因为佛证悟了般若波罗蜜多;如果我们也证悟了,就不需要向佛磕头、烧香了。
“若求声闻缘觉等,乃至佛果亦复然,不住此忍不可得,如渡大河不见岸。”如果我们想得到声闻、缘觉、阿罗汉,乃至于佛的果位,全都在于这个“忍”。此处的“忍”,不是指普通意义上的忍辱,而是指我们的心能够包容、理解、通达般若波罗蜜多。《入菩萨行论》中讲,六度里的安忍有三种含义,法忍是其中之一。比如,一般人无法接受深奥的空性理论,若能接受空性,证悟空性,即为法忍。简单地说,“忍”就是不排斥般若波罗蜜多,并且能够理解、证悟般若波罗蜜多。
“不住此忍不可得”,如果没有这样的安忍,无论是声闻、缘觉,还是佛的果位,都不可能得到。可见,想要获得大小乘果位,都必须证悟空性,否则连小乘佛教的阿罗汉果位都无法得到,更何况是佛果。
“如渡大河不见岸”,就像渡一条大河,如果看不见岸边,或者根本没有河岸,那么将永远漂泊于茫茫水上;反之,如果看得见对岸,那么只要一点点靠近,最后必能到达彼岸。意思是,若不能证悟空性,则无法脱离无边无际的轮回苦海。
以上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般若波罗蜜多的功德:第一,我们今天有机会听闻般若波罗蜜多,说明自己即将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佛以此鼓舞大家,令大家生起欢喜心和信心,并对般若波罗蜜多产生兴趣。第二,很多学佛人非常在乎福报,如果希望获得福报,也应该去学般若波罗蜜多。第三,如果想要解脱,无论是阿罗汉、缘觉,还是佛的果位,都需要证悟般若波罗蜜多。简言之,若不学般若波罗蜜多,一是不能解脱,二是在世俗中得不到广大的福报。
以上几句偈颂摘录于《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希望大家有时间去阅读、念诵全篇原文。就像念诵《金刚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样,如果能够每天念诵一遍这部经,功德利益不可思议。但光是诵读,不学也没有太大意义。如果没有时间每天诵读,可以阅读、学习这部经的其他内容。
二、般若波罗蜜多释义
那么,到底什么是心中的般若波罗蜜多?
“有为无为黑白法,如微尘等不可得”。“有为”即有为法,也就是人为的或者人以外的因缘创造的事物。凡是因缘所生的,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在佛教里都属于有为法。“无为”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东西,而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概念。比如,在人们的想象中,既然有“无常”,就应该有“常”,但常住不灭的事物在现实生活中永远也不会有,所以“常”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简言之,有为法指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万事万物,无为法则是仅存于人们想象中的不生不灭、永恒的东西。
“黑白法”即善与恶,黑法指恶法,白法指善法。“微尘”,非常细微的尘土,这是传统的说法;现在则分为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等,名称不一样,实际上就是微尘,或者叫基本粒子。“不可得”,它是得不到的,因为本来就没有,所以不可得。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是现实中的有为法,还是想象中的无为法,善法或者恶法,当我们通过智慧去观察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最后连微尘许都得不到。这在现代物理学里已得到大部分印证,但物理学对此尚未研究透彻。也许再过三五十年,科学和佛学将殊途同归,届时物理学家一定会承认,世界只存在于我们的视觉、听觉中,独立于精神之外的世界并不存在。
科学家一度认为,构成物质世界的基础是基本粒子,就像一堵墙是由砖头砌成的一样。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发现所谓的基本粒子并不存在,这只是一种视觉上的错觉。因为显微镜或者摄像头灵敏度不高,所以无法分辨清楚;如果分辨度够高,一定能够证明这些基本粒子就像旋火轮一样虚幻不实——这就是著名的弦理论和量子理论。
实际上,最小的基本粒子根本不是点状的物质,它就像扎头发的橡皮圈一样,随着不同的振动频率,显现出不同的基本粒子,如果振动速度非常快,那我们的眼睛根本无法看到。比如一根琵琶或古筝的弦,当它快速振动的时候,在我们的视觉中就会变成模糊的一整片。这个道理与佛教里讲的旋火轮一样:旋火轮静止不动的时候是一个点,当它快速旋转的时候,因为我们的肉眼无法识别,所以看到的就是一个环形的光圈。
由此可见,整个世界都是由我们的错觉构建出来的。如果视觉不参与,那么眼前的椅子绝对不是我们看到的样子。尽管我们一直认为椅子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跟视觉、听觉、意识等没有任何的关系,但这其实是最大的错误,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如果我们的视觉不参与,一个光点会是环形的光圈吗?根本不会。所以这些都是我们的错觉。佛教早已了知其中的道理,因此说“有为无为黑白法,如微尘等不可得”。
“智慧观照如虚空”,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万事万物,用智慧去观察时,就像虚空一样不存在。因此佛教讲不增、不减,不来、不去。当然,这是从本质上讲。
对此,西方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罗素称之为实在与现象。实在是什么?是事物的真实面目、真相;现象则不是真实的,尽管它看上去是这个样子,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比如我们看到一个红色的激光点,这叫做真实;当我们晃动激光笔,看到红色的环形光圈,这叫做现象。
佛教把实在和现象分得非常清楚。现象就是现实生活,它以我们的感官来判断真假,此时我们不能说这张桌子、这栋楼房等等不存在。如果认为现实生活中的车子不存在、我也不存在,所以无所谓的话,那站在高速公路上一定会被车撞死,一切都会乱套!
但是,如果我们想了解真相的话,它确实不是我们看到的样子。今天我们看到的都是这个世界最表面的现象,而且这些还必须要有视觉的参与,否则根本不是这样。实际上,我们从未见过世界的真正面目。这个理论虽然有点难以理解,但只要认真思考一下,相信所有人都会想得明白。
然后我们就会知道,原来这世界至少有99%以上的事物都是自己感官参与导致的错觉,这些其实并不真实存在。那么,剩下的不到1%是否存在呢?进一步观察时,最后会发现这1%也不存在,“如微尘等不可得”,甚至连最小的微尘都不存在。
某一天,我们打坐时会突然间恍然大悟,就好像把心整个打开了一样,顿时发现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这是一个绝对平静、绝对纯洁的世界!此时我们会发现,原来各种各样的执著、烦恼都是无中生有,本质上根本不存在。这时我们就体悟到“如微尘等不可得”,这叫做证悟。
在《华严经》里,常常两句话后面就有一个“不可得”,这几个字在大乘佛经中出现了成千上万次。为什么不可得?因为原本就没有,所以得不到。就像梦里见到的一切,醒来之后都得不到,这叫做不可得。
“故名般若出世间”,因为这样的智慧能够让我们从轮回中解脱出来,所以称之为般若。
此外,《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里还有一句,“色性自性如虚空,平等无二无分别”。“色”指物质,“自性”指物质的本质。意思是,物质的本性就像虚空一样,如大众熟知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譬如,一把椅子由木头构成,木头由分子、原子构成,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原子核又分成中子、质子等,最后是最小的基本粒子——夸克,现在又提出弦理论。弦理论中的“弦”是什么?物理学家讲,所谓的“弦”其实并不真实存在。佛教支持此观点,不但这个点状的基本粒子不成立,连“弦”本身都不存在。最后有什么东西存在?没有任何东西存在。我们所看到的物质这样分解之后,最后统统都消失了。
但是退一步看,一切都会恢复原样:未经观察时,万事万物都是存在的,有山水、日月、星辰……这个时候,我们要承认这些都是真实的、正确的,“眼见为实”是人们的共识;若进一步观察,则眼见不为实,一切犹如虚空一般,没有任何东西真实存在,这时我们就走进了世界的最深处,也就是它的真相。
比如旋火轮,它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因为速度一快,我们的视觉跟不上晃动的速度,在我们眼里就变成一条线,但其实它只是一个点。简言之,退一步看,就是一条线;进一步看,就是一个点。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大家必须要清楚。
所以“色性自性如虚空”,物质的自性犹如虚空,从来没有存在过,一切都是自己的错觉——这是一个由我们的感官所创造的世界!电影《黑客帝国》将这个理念表达得十分精彩,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看。
不过,假如自己不想思考这么复杂的问题,既不需要智慧,也不需要解脱,只追求健康、长寿,然后心情愉快地过着幸福的生活,那就不需要学这些,学习人天佛教便足矣。
无论如何,世界的本质永远都是这样,“色性自性如虚空,平等无二无分别”。为什么平等?因为虚空一无所有,物质的本质跟虚空一模一样,所以两者是平等的、无二无别的。当然,物质的表面跟虚空是不同的,这里说的是它的本质。
现在,我们可以做一个选择:如果想生活在物质的表面世界,不想认识真相,那学习人天佛教就可以了。只要相信前世后世,相信善恶因果,尽量地断恶行善,就可以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此时我们可以相信自己的眼睛、耳朵等,也可以讲眼见为实,这些都是对的,一切都与我们的常识没有任何冲突。
但是,如果不想活得这么茫然,一定要看清楚真相,想知道自己到底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那就要多花点时间了解般若波罗蜜多。最后我们会发现,世界的本质与虚空平等无别。明白此理之后,所有烦恼都将从本质上消失殆尽,尽管那时生老病死还未立即消失,但是可以逐渐地从中得到解脱。
三、结语
以上就是心中的般若波罗蜜多,希望大家进一步阅读《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原文,还要多了解般若波罗蜜多的含义。不过,书本上的知识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想要解决问题,就一定要去体会、证悟。
希望大家从现在就开始修行,不管学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都可以。修行的次第非常重要,如果学藏传佛教,就要从人身难得、死亡无常等四加行开始踏踏实实地修,由出离心、菩提心等一步步循序渐进,这样一定会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