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是一个著名的禅宗偈语,这里以此为题来阐述一个重要的理论:凡是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想象到的万事万物,包括外在的物质世界和内在的精神世界,全部都是由自己的感官和意识所创造出来的。对此我用两篇文章来说明,本文主要围绕的是物质世界,《万里无云万里天》一文则将探索我们的精神世界。
为什么需要了解这个理论?了解之后,对我们的今生和来世有什么利益?对他人又有哪些帮助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为何要探究世界的真相
(一)烦恼源于不了解世界的本质
首先,因为我们不了解世界的本质,所以我们不清楚自己眼中的世界,到底是不是它真正的样子。
实际上,所有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接触到的,无论内在的精神世界还是外在的物质世界,都只是这个世界的表象。一方面,我们从未触及到物质世界的最深处,因此我们不知道物质的真正结构到底如何;另一方面,我们所感受到的各种情绪,无论良好的情绪还是负面的情绪,都只是精神世界的表面现象,它最深的地方,我们也一无所知。
因为不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故而我们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烦恼、疑问,以及愚昧和无明;在无明的驱使下,我们造了杀盗淫妄等很多罪业;这些业又使得我们流转生死……如此不断地恶性循环、永无停息,这便是轮回。
如果我们想让轮回停止,首先要去寻找其恶性循环的原因。它为什么辗转不息?其原动力何在?我们必须从源头上寻找答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二)想让轮回停止,必须超越常识
其次,要知道万事万物都是由我们的感官和意识所创造出来的。刚开始听到这个观点时,大家可能会感到难以接受,因为这个观点只有佛教才有,而且属于佛教里比较高端的课程。
就像我们平时经常提到的菩提心,起初很多人也不太适应,觉得无法理解和接受。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早已被自私自利所占据,再没有空间容纳其他观念;而菩提心太伟大了,它所包含的内容非常深广,且与自私自利的思想有直接的冲突,所以必然会被拒绝和反抗。但这也属于正常现象,多数人一开始的时候都是这样,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
通常我们都认为,世界是世界,人的意识是人的意识,这两者之间没有谁创造谁的关系。这个常识在我们内心当中已经根深蒂固、牢不可破。因此,现在要去接受一个新的观点——外面的世界是我自己创造出来的,确实与之前的常识有相当大的冲突,所以肯定会遭到排斥。此外,包括万事万物是空性等很多佛教理念广博而精深,都令我们感到难以理解。
因此,要真正接受这些观念没有那么简单;接受了之后,要学习、消化也有难度;消化以后再真正去体悟——不是停留在理论阶段,而是要转化为自己的感受,这就更难了。这一切都是高难度的功课。
平时大家都能做到的,比如做一点好事,帮助别人,这种行善很容易,只要有一点信仰的人都愿意去做;即使没有信仰的人,只要心地善良,也愿意去做。这叫做人天福报,做起来并不难。但是正因为不难,所以它也不会给我们带来很满意的结果。也就是说,它无法让轮回停止下来。
当然,如果暂时不考虑解脱、成佛,仅仅希望下一世继续做人,享受人天福报,那就不需要了解这些道理,也不需要发菩提心等等,因为这些与享受人天福报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如果真的想要脱离轮回、超越轮回,那就必须接受这些高难度的功课,这是非常重要的。
(三)想要解除痛苦,必须断除执著
另外,我们这一生中所受的痛苦,多半都源于自己的执著。如果没有执著,除了肉体上的痛苦外,绝大多数的痛苦都不会产生。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举例来说,如果我对一个人特别执著,那么这个人的一举一动对我必然有相当大的影响,一旦他的言谈举止稍微不符合我的要求,我一定会感到非常痛苦;如果执著的是一个物品,假如有一天失去它,我肯定会痛心疾首。反言之,如果自己没有那么执著,那么即便失去了这个东西,我也不会觉得太难过;同样还是这个人,只要我的内心不怎么在乎他,即使他的言行不符合我的要求也无所谓,我不会因此而伤心、失望。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切身体会到的感受。
由此可知,原来所有的痛苦,并不是某个人或某个物质带给我们的,而是因为我们对他(它)的执著而产生的。这些道理并不神秘,现实生活当中就是这样,只不过我们平时没有这样去思考、分析,现在只需稍许佛教思想将我们的智慧开启之后,自己很快就能想明白。
此外,即使再有钱,再有名声、地位,但终归有一个东西,总是让我们不满足、不悦意,无法获得真正的轻松与自在。它是什么呢?还是我们的执著。
那执著是如何产生的呢?可以说,由于我们把某个人或者某个物品认为实有存在,因此便产生了执著。那么,是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执著的呢?其实,这两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当我们的意识将某个物品当作是真实的之后,这个物品立即就变成了真实的东西——至少对我们而言是真实的。由此它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也绝不亚于真实的东西。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在有蛇出没的地方,一间灯光昏暗的房屋内有一条花绳子,在打开房门的瞬间,如果我将这条花绳子误以为是蛇,那么一定会感到惊恐万分。虽然绳子根本不是蛇,但是,当我把它看成一条蛇时,内心所产生的恐惧丝毫不亚于看到真正的蛇!因此,我们是否会产生烦恼,不是以事物本身来决定,而是由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来决定的。
又如做梦的时候,虽然梦境并非真实存在,但是,因为我们对梦境的执著,所以它给我们带来的各种情绪、烦恼和痛苦,与现实生活中完全相同。这就说明,只要我们把这个世界当作是真实的,然后去执著它,就一定会产生痛苦。
那该如何解决呢?当我们的心执著一个东西的时候,如果发现这个东西并不真实存在,对它的执著便会开始减轻,烦恼和痛苦也会逐渐减少,乃至最后彻底断除。所以,佛让我们不要盲目相信这个世界真实存在,必须去了解它的本来面目,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这些道理的原因。
这些内容比较深奥,我们需要逐步学习,然后修行。否则的话,我们很多时候都会质疑:为什么佛教说这个世界不存在?知道世界不存在有什么用处?所有人都认为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忙于发展各自的事业,做想做的事情,唯独佛教说这个世界不存在,到底有没有这个必要?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便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物质世界的真相
(一)“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含义
本文的题目“千江有水千江月”,该如何理解呢?
“江”指的是人、众生;“千江”就是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千”并非指一千个,而是代表数量非常之多;“水”指我们的精神世界,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意识;“有水”,意思是每一个众生都有视觉、听觉、意识等精神世界。
只要有水,水面便会有月亮的倒影——月影。月影代表什么?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大自然、太阳系、银河系、宇宙等。如同镜子里可以映照出各种各样的影像一样,精神世界也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其中可以显现出形形色色的万事万物。
如果江河里都没有水,就不会出现月影。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内在的精神,也就没有外面的世界。譬如桌椅,它们没有精神,所以就看不到这个世界。每一个拥有视觉、听觉等感官觉受及意识的人,才可以看到、听到、感受到外面的世界。
(二)《三摩地王经》中的八个偈子
“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内容与空性有很大的关系。简单地说,如果一个东西是空性的,那么它就等于不存在。但是,毕竟我们的眼睛看得到,耳朵听得见,这是人所共知、毋需置疑的,如果这一切都不存在的话,那它们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在大乘佛教中,有一部地位尊崇的经典,叫做《三摩地王经》,也被称为《月灯三昧经》,无论在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中,它都被公认为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佛经。藏传佛教在阐释空性时,也常常引用《三摩地王经》里的内容。下面选取了其中八个偈颂,逐一讲解。
第一个偈颂:“犹如水聚沫,暴流之所漂,观之无坚实,诸法亦复然”。
“犹如水聚沫,暴流之所漂”,水里会产生并积聚很多泡沫,水流湍急时,泡沫会漂浮在水面上。远远望去,这些泡沫犹如白色的石头一般,有颜色,有形状,似乎是真实的东西。
但是往近处一看,“观之无坚实”,它并非坚硬、实在的东西,只是一堆泡沫,里面空空如也。“诸法亦复然”,万事万物就和这些水上的泡沫一样。
表面上看,这个世界的存在似乎真实不虚。不往深处去思考的话,我们从出生直到死亡,一辈子都不会发现它有任何虚假的成分,因为这个世界设计得如此天衣无缝,看不出丝毫破绽。
为什么看不出来?因为我们从来都没有怀疑它的存在,也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们一辈子都在泡沫般的世界里活着,直到离开之际都未能发现它竟然是不真实的!就像晚上做梦,假如一直都没有醒来,那我们从始至终都不会发现,自己其实处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只有醒来回到现实生活中,才知道原来这一切只是一场空!
第二个偈颂:“如天雨水上,各各有泡起,随生寻散灭,诸法亦复然”。
“如天雨水上”,天上降下的雨点打到水面上;“各各有泡起”,湖面、河面上被雨水击起了一个个小水泡;“随生寻散灭”,这些水泡在诞生的时候,随即破灭,也就是说,它们在产生的瞬间就消失了。
下雨的时候,因为空气进入水中,所以我们会在湖面上看到很多水泡。远远望去,这些水泡有形状、有颜色,看起来似乎非常真实,但实际上里面空无一物,而且随生随灭,特别无常。“诸法亦复然”,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第三个偈颂:“譬如春日中,晖光所焚炙,阳焰状如水,诸法亦复然”。
“譬如春日中,晖光所焚炙”,比如春天的时候,天气炎热,在炽热的阳光与地面空气共同作用之下,人容易产生一种错觉,叫做阳焰;“阳焰状如水”,看远处出现的阳焰,其形状就像一条河流。
这种现象比较容易出现在沙漠里,动物们常常误以为那是一条河,跑过去找水喝,到了跟前才发现不是河水,而是自己的错觉。此外,在柏油路上也可以看到:在阳光的照射下,热空气会在远处的路面上呈现出一小片波光粼粼的湖水,就像海市蜃楼一样。“诸法亦复然”,万事万物都是如此,看起来似乎非常真实,但深入去了解时却并非如此。
第四个偈颂:“如湿芭蕉树,人折求其坚,内外不得实,诸法亦复然”。
“如湿芭蕉树”,就像湿的芭蕉树;“人折求其坚”,人们把芭蕉树剥开,想要寻找它坚实的部分。一般的树剥开后,里面会有坚实的部分。而芭蕉树不同,它就像洋葱一样,可以一层一层地剥开,剥开后里面并没有坚实的东西,全部剥完以后,这棵芭蕉树就消失了。此时“内外不得实”,芭蕉树的里里外外都得不到一个真实的东西;“诸法亦复然”,万事万物皆是如此。
第五个偈颂:“如幻作多身,谓男女象马,是相非真实,诸法亦复然”。
“如幻作多身,谓男女象马”,此处的“幻”指魔术师。在佛陀的时代,印度有许多非常厉害的魔术师,他们可以幻化出各种众生的身体,男的、女的、大象、马等。“是相非真实”,这些人、大象等都不是真实的,而是被幻化出来的。
美国著名的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他可以把白宫移到其他地方,在没有飞机的地方幻化出一架飞机,还可以把波音747移走……这些在我们看来,似乎就是真实的白宫、飞机,但实际上,这些只是我们视觉中产生的错觉,是魔术师制造出来的视觉效果,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
魔术师幻化出来的东西是假的,但是这个世界肯定是真实存在的,很多人都会这么认为。然而,如果往深处观察,一定会发现二者其实一模一样,都是不真实的,所以说“诸法亦复然”。
第六个偈颂:“譬如有童女,夜卧梦产子,生欣死忧戚,诸法亦复然”。
“譬如有童女,夜卧梦产子”,比如有个小女孩,夜里梦见自己生了一个宝宝。
“生欣死忧戚”,梦见孩子生下来的时候,特别开心;之后梦到孩子死了,便十分难过。有些时候我们做了特别不开心的梦,流下的眼泪把枕头都打湿了,所以梦里的感受是真真切切的。
虽然梦里感受的开心和痛苦都是真实的,可是,让我们产生这些感受的梦境却是假的。如同梦里的宝宝,他从来没有真正出生,自然也就不会真正死去。小女孩一觉醒来后,才发现所有的欢喜和悲伤都是一场空。“诸法亦复然”,所有事物都是如此。
第七个偈颂:“如净虚空月,影现于清池,非月形入水,诸法亦复然”。
“如净虚空月”,比如没有一丝云彩的晴朗夜空中,挂着一轮明月。
“影现于清池”,月亮的影子显现在一个非常清净的水池里,水池中的月影与空中的月亮一模一样。
“非月形入水”,水中显现的只是月亮的影子而已,并非月亮落入水中;“诸法亦复然”,万事万物都是这样。
再如,特别清澈的湖面上,倒映着湖边的建筑物、山峦、花草树木。风平浪静的时候,水中的倒影看起来和实物一模一样,从照片里根本无法分辨哪一个是实物,哪一个是倒影。然而,即便画面再逼真,倒影也只是一个影像而已,湖里面根本没有真正的建筑物。如果深入地去思考,所有事物都是这样。
第八个偈颂:“如人饮酒醉,见地悉回转,其实未曾动,诸法亦复然”。
“如人饮酒醉”,比如人喝醉酒以后;“见地悉回转”,看见整个大地都在旋转;“其实未曾动”,然而大地从来没有动过,是因为自己头晕才觉得天旋地转;“诸法亦复然”,一切法都是如此。
以上八个偈语讲的都是佛教的空性理念。那么,怎样证明这八个偈子讲的是真的?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这些内容呢?下面通过一组照片,可以比较容易地让大家了解到,这个世界确实是不存在的。
(三)世界就是旋火轮
1.一组旋火轮的照片
以下几张照片,拍的都是正在旋转的激光笔所发射出来的光,只是相机的快门速度各不相同。
第一张照片的快门速度是四秒,也就是说,照相机把激光笔在四秒钟内的十五次转动,全部记录了下来。
照片中这些红色的圈在佛教里有个专有名词,叫旋火轮。佛经中经常讲,这个世界就像旋火轮一样。旋火轮和这个世界有什么关系呢?有很大的关系,看到后面就会知道。
虽然照相机拍下了旋火轮,可它不是真实的东西,只是一个错觉。难道照相机也有错觉吗?照相机肯定没有“觉”,但它也可以记录错误的东西。因为我们把快门速度调得很慢,所以它就把原本的一个光点连成串,记录了下来,最后呈现出这些环形。那实际上有没有这样的环形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下面将照相机的快门调得稍快一些,第二张照片里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旋火轮,但它只有一圈。
为什么第一张里有十五个圈,第二张才一个圈呢?因为第一张记录的是四秒内发生的全部转动,有十五个圈;而第二张的快门速度要快很多,只有六分之一秒,也就是说,在六分之一秒的时间内,激光笔仅转了一圈,所以相机只记录下了一个圈。这说明,刚才十五个圈中的十四个圈都是不存在的,都是错误的记录。为什么不存在的东西能被记录下来呢?这是因为相机的快门速度慢,所以它把前后的画面全部连成了串。我们的眼睛看东西时也同样如此。
那这一个圈是否真实存在呢?
接着我们把快门速度继续调快,调到百分之一秒时,原来的圆圈都不见了,只剩下一截短线。
拍摄时间缩短之后,当下真正存在的就只有一条短线。因为缩短了拍摄时间,拍摄的精准程度得以提高,故而刚才出现的圆圈,也即错误的部分,现在不见了。那么,这张照片中的短线里是否也有错误的成分呢?
现在把快门调得更快,就能看出真相了。当快门速度达到四百分之一秒时,照片中只留下一个红色的光点,原先的圆圈、短线全都消失无踪了。
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现象呢?其实,当下存在的只有这个光点,除此之外都不存在。之前看到的圆圈、短线,都是这个点移动的速度导致的错觉。
那旋火轮是怎么出现的呢?旋火轮看起来似乎是一个环形,但它真实的部分只是一个点,根本没有任何环形的物体。因为我们眼睛的灵敏度不高,所以,当一个光点快速转动的时候,眼睛无法分辨出它在移动,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环形的东西。只有当它放慢速度时,我们才会发现原来只是一个红色的点。
所以,无论是相机拍摄下来的旋火轮,还是我们肉眼所见的旋火轮,其实都不是真正存在的,当下真正存在的仅仅是一个光点。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也是如此,并不真实存在,都是自己的视觉所创造出来的,而真实的东西我们根本就没有看到。首先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
2.旋火轮与物质世界的关系
那旋火轮与真实的物质世界又有什么关系呢?
众所周知,椅子、桌子等物质是由无数的分子组成的,分子又由原子构成。所以,如果原子不真实,分子也就不真实,以此类推,桌椅等物质肯定也是不真实的。
这是一张原子的科普图片,中间的红色球体是原子核,原子核周围蓝色的点都是电子,环形的线则是电子转动的轨道。这些线就和前面照片里的红色圆圈一样,电子高速转动时,就会形成这样的环形线条。实际上这些线条就是无数个旋火轮,它们和激光笔快速转动时显现的圆圈一样,都是不真实的。
我们平时认为真实的物体,其实就是这么多的电子高速运转所变化出来的现象。在原子里面,真实的部分只有中间的一点点,其余都是假的。换言之,一个原子的99.9999999%都是假的,只有百分之零点几才是真实的。我们暂且说这个百分之零点几是真实的,若是进一步深入了解,把它继续分解之后,就会发现其实它也不存在。
再看两张原子的示意图。
原子中心的点是原子核,原子核周围都是高速转动的电子所组成的电子层。假如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原子,那我们看到的一定是这样一个状如豌豆的小颗粒,但这个原子根本就不是真实的,而是由无数个错觉——旋火轮所构成的。
这个错觉从何而来呢?就是从我们的视觉中产生出来的。就好像电风扇在运转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整片风轮,而不是每一片扇叶;同样,我们也看不到电子在高速运动时的种种细节,只能看到它留下的痕迹,错觉就是这样产生的。
如果原子是视觉创造出来的,那么再往上,分子也是这样,物体当然也同样如此。这就好比说,一栋房子的墙都是用砖头砌的,而砖头的材料是某种土,这样的话,就相当于这栋房子所有墙的材料都是这种土。同样,因为原子里面绝大多数的成分,都是我们感官所制造出来的错觉,这也就意味着,分子乃至物质都是由错觉构成的。
在量子力学中,电子是以电子云的形式围绕着原子核,这样电子就没有了运行速度的概念,而是电子在轨道空间中的出现概率。这与佛教的观点更接近,佛教讲原子的生灭,生灭就是出现和消失,因生灭的速度快,产生了错觉。
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就可以说:凡是我们见到的椅子也好,桌子也罢,所有物体都是由无数个不真实的东西,也就是无数个错觉所组成的。
(四)世界只有在你看它的时候,它才存在
1.形状不存在
既然原子、分子、物质都是由错觉构成的,那么就出现了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如果没有人去看这个原子,它还会是小颗粒或点状的吗?根本就不是。譬如一栋楼,我们的眼睛看到它之后,它才变成了一栋楼;同样,我们看到的所有物体,都是因为视觉参与之后,才成为了现在的样子。
这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试想一下,当激光笔转动的时候,如果我们的视觉参与了,它就是一个环形的东西;如果视觉不参与,没有人去看它,它还是环形的吗?答案就是,当我们看了以后,它才是环形的;如果不看,它就不是环形的。
再如,房间里有一把椅子,所有人都出去之后,它的形状是否还是一把椅子呢?绝对不是。但所有人一定都会认为,无论是否有人在看,椅子的形状始终不变。可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那没有人看的时候,它是什么形状呢?
仍以旋转的激光笔为例,虽然我们看到的是红色的圆圈,但若是所有人都不看它,它就是一个红色的光点,环形、短线等都不存在。原子也是一样,正因为我们在看,所以在我们的眼里,原子才变成豌豆状的一个小颗粒;如果我们都不看它,就不存在电子的转动轨迹所造成的错觉——没有人看,当然也就没有错觉,那么豌豆状的小颗粒便无法成立。
同样的道理,虽然我们眼前的椅子是这个形状,可是没有人看的时候,它一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不过,我们肯定会说没有变啊,因为我们回到房间的时候,椅子不还是老样子吗?没错,当我们回来一看它,在我们眼里它就是椅子的形状,但只要不看,它就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所以,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有水才有月影;如果没有水,就不会有月影。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江,我们的视觉、听觉都是水。因为我们拥有视觉、听觉,所以便可以看到、听到、感受到外面的世界。如果我们不看、不听了,外面的世界也就不复存在。无论能不能接受,真相便是如此。
旋火轮的道理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把原子看成小颗粒也是科学家发现的,所以我们也只能接受。但是,说我们不看一个物体的时候,它就变成另外一个东西,这个观点恐怕就没那么容易接受了。比如,我们花了很多钱,把房子装修得漂漂亮亮,还买了那么多心仪的家具,可是一旦我们出去了,房间里的一切全都变了样!这太不可思议了!但是没有关系,因为我们回来以后,房间里依旧还是老样子,我们只要达到这样的视觉效果就满足了。最重要的是明白这个道理:这个世界正是我们的视觉参与之后,才呈现出现在这个样子。
相信不少人读到这里,一定在心里打了巨大的问号:世界难道真的是这样的吗?我出门以后,家具真的变形了?产生这样的疑问也是很好的,它会促使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发现真正的世界。
2.颜色、声音等不存在
除了形状以外,颜色也是不存在的。很早以前物理学家就告诉我们,一切物质都是没有颜色的,所有的颜色只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之中。所谓的颜色,只不过是大脑里的画面而已。
这就更令人难以置信了。我们一直都以为物质是有颜色的,比如花是红色的,叶子是绿色的……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所看到的这些颜色会不存在。但事实就是如此,颜色也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
此外,耳朵听到的声音也不存在。这个观点,学物理的人都会认同。我们说话的时候,因为左右声带振动,所以嘴巴周围的空气中就产生了压力波。这个压力波,就像往静静的湖里扔了一块石头,湖面上荡出的一圈圈波纹。只不过,因为空气是透明的,所以我们无法看见它。
当这个压力波最后传到耳朵里,振动耳膜,振动之后,科学家说大脑里就产生了一个画面,佛教说耳识里产生了声音的感受。实际上,除了耳膜的振动之外,并没有什么所谓的声音。所以,声音根本就不存在,只是我们自己的感觉罢了。
3.感官和意识创造了世界
声音不存在,是听觉创造的;颜色也不存在,是视觉创造的;形状如前所述,所有的物体都是旋火轮,也是不存在的。那还有什么东西不是我们创造出来的呢?没有了,一切都是由感官和意识创造出来的,与梦境完全相同,最后什么也得不到。
经过这样深入地分析,最终我们明白了:因为有视觉、听觉等的参与,我们的眼前才呈现出这样一个世界,也可以说,万事万物就是我们的视觉、听觉等创造出来的。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像西方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但其实两者截然不同。佛教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
在这方面,物理学家经过研究之后,也得出了和佛教同样的结论。科学的发现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物质世界,但他们发现的只是简单的空性——单空,远未达到中观和密法中所讲的非常深奥的空性,尤其是还未触及到精神世界的空性。
虽然与普通人相比,科学家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刻、层次更高,但他们却没有像佛陀那样,通过这种方法深入思考,进而推翻执著,所以他们没有证悟空性,也无法断除烦恼。
目前科学家还在继续研究物质的构成,他们已经把物质分解到了极微小。再继续分解下去,相信有一天它一定会在科学家的眼前消失。最后大家就会知道,原来所有的物质都是不存在的,一切只是我们的感官和意识所创造出来的影像而已!那时便是彻底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世界就像水中的月影一样,因为有水,才有这样的月影;如果没有水,月影便不复存在。
这就是之前讲的,如果所有人都不看这把椅子的话,就没有这把椅子;只要我们的眼睛看它,这把椅子就会出现。对于这个观点,佛教可以通过各种逻辑来证明,如果我们深入地去寻找,最后得到的结论一定也是这样。
当然,仅仅想学人天佛教、不想深入了解的人,就没有必要去观察这些,只需做一个好人,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至于这个东西是视觉产生的还是听觉产生的,都不用管,反正可以拿来使用就足够了。所以,学人天佛教的人无需理会这些道理。
(五)区分现象和实相
以感官的角度来看,我们见闻觉知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从这个层面讲,俗话常说的“眼见为实”是正确的;但如果从更深的层面去观察,我们的所见所闻就并非真实的了,这个之前已经做了分析。
尽管它们不真实,可是却能够起到真实的作用。譬如,梦见自己在高速路上遇到车祸,和现实生活中一样我们也会受伤、流血,也会疼痛难忍。所以,从感官的层面看,这些都是真实不虚的。
因此,佛教将这个世界分为世俗谛和胜义谛两个层次。“谛”就是真实的意思,胜义谛是万事万物真实的层面,也就是空性;世俗谛则是现实生活,即我们感官的层面。虽然从空性的角度讲,世俗谛不真实;但是从感官的角度讲,它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后面也加了一个“谛”字。
我们一定要将真实的层面与感官的层面区分开。现在常常有人对大乘佛教的空性产生误解,就是由于没有区分二谛所导致的,这些误解主要集中在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是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世界的本质,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真相。但实际上,如果往最深层的地方去了解便会发现,我们所看到的仅仅是现象而已,现象和实相这两者有天壤之别。西方哲学家罗素在《哲学问题》一书中,对“现象与实在”进行了论述。他认为,现象是物质的表面现象,实在则是其真实的一面。换言之,现象即“世俗谛”,实在即“胜义谛”。
另一个极端是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不真实。这当然也不对,在感官的层面,渴了喝水,饿了吃饭,再真实不过了。如果一辆车冲过来的时候,我们说它是假的,然后站在车前面的话,那一定会被撞死。所以这也是一个极端。
佛教的观点则远离这两个极端,它处于这两者的中间,因此称为“中观”。
佛教认为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在世俗谛里,建筑物、人等万事万物都是存在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不虚”也是完全正确的,所以我们要分清楚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包括学佛,出离心、菩提心也全都在这个层面,这些叫做“缘起”。缘起就是有因有果,种什么因,长什么果,也就是俗话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这个层面不会种瓜得豆、种豆得瓜。在世俗谛里,这一切都是真实的。
那它的真实程度有多可靠呢?只要我们的感官没有变化,并且意识也盲目地支持感官的结论,那么对我们而言,万事万物就一直是真实的,这就是没有证悟的时候。因为没有证悟,所以我们现在就生活在世俗谛中,一举一动都无法突破这个范围。即使证悟了,如果修行境界不高,只是初步证悟的话,依旧只能在世俗的范围当中生活,无法超越。如果将空性放到这个层面分析,那么善恶因果等所有的一切都会错乱、混淆。
“性空”又是什么呢?缘起的本性就是空性,而空性的现象则是缘起,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理念。缘起和性空实际是一个东西,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永远都分不开。
不过,从缘起进入到性空需要一个过程。今天我们都在缘起的层面上,还未达到性空的层面,暂时也没有能力去感受和体悟空性,所以我们就不要动辄去提空性,而应该遵循善恶因果的法则,踏踏实实地去闻思修行。有一天,当我们的觉悟真正有所提升,那时候整个世界和自己都会发生颠覆性的巨大变化,就如同从梦中彻底醒来一般。
佛教的理论确实非常深奥,它不仅可与相对论、量子力学等最顶级的物理学相互解释,甚至还远远超过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然而,深奥的道理如果被用错了地方,也会导致一些不好的后果,因此大家一定要审思明辨。
三、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最后我们得到的结论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所谓“有为法”,就是指一切有因有缘的东西。凡是有为法都如同梦境一样,都是由我们自己的精神所创造出来的,因此说它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露”就是露水,太阳一出来,露水立即就会蒸发成空气,消失殆尽。“应作如是观”,我们应该这样看待这个世界。
虽然这些都是理论,但我们不要轻视理论,理论是非常重要的。真正想要证悟空性的人,就要在理解这些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去学习、修行。
证悟空性只有两个方法。一个是不依靠理论,只需打坐,直接明心见性。但这个方法只适用于极少数的人,像六祖惠能大师等历史上的高僧大德,以及善根非常成熟的人才用得上。另一个方法,就是次第地学习、修行,把自己的执著,尤其是严重的执著,用各种方法一个个推翻;等到执著断除得差不多的时候,再去修大手印、大圆满,这个时候就有可能证悟,真正感受到“万里无云万里天”。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样稳扎稳打才是最安全可靠的。
只要能够证悟空性,至于中间过程用什么方法并不重要,藏传佛教也好,汉传佛教也好,都没问题。无论采用哪种方法,第一都要修出离心;第二要修菩提心;第三忏悔罪过;第四积累福报;第五修禅定;第六就是修本文所讲的内容,通过思维这些内容以打破众多的局限和执著;最后,用禅宗的明心见性,或者藏传佛教的大圆满、大手印等方法证悟。以上的每一步,显宗和密宗里面都有很多的方法可以选择。
所以,修行的次第不能颠倒。本文中所讲的理论大家可以提前了解,但是具体做的时候不是先修这个,而是先修出离心、菩提心等等。如果学藏传佛教,那就先修四加行,再修五加行;汉传佛教没有四加行、五加行这种说法,但是出离心和菩提心也必须要修,像《华严经》等公认的佛经中都是这样宣讲的。
如果修行的次第颠倒了,就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我们做任何事情,包括生活和工作,都要按照次第去做才能得到好的结果,否则便很难成功。除非是天才,可以自己发明与众不同的方法,但那是例外。一般情况下,一定要按照次第去做,这样成功的几率就会很高,我们的修行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