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里都有怒气,它通常处于潜在状态,一旦遇到合适的外界条件,立即就会发作,一般情况下很难控制。想要有效扼制甚至消灭愤怒,需要一定的方法,此次就给大家介绍几种。这些方法虽然源自佛教,但无论是否有信仰,任何人都可以拿来使用。

一、自心的问题最棘手

即使文化水平再高,学历再顶级,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圆满解决自身遇到的所有问题。对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上的问题,通常大家知道如何处理;对于自己身体的问题,也可以请医生医治;然而令我们最感棘手的还是自己内心的问题,对此往往无计可施,其他人也很难完全帮助解决。譬如愤怒,所有人都不愿意发怒,可是根本控制不住,无论科学家、哲学家,还是巨贾大亨、社会名流,无一例外。

为什么自己内心的问题最难解决呢?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不了解,它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一旦它出现问题,我们会茫然无措,不知该如何应对。对于身体的研究,科学家早已深入到细胞、分子、原子甚至更细微的地步,可谓相当透彻;然而在意识方面,心理学家们却停滞不前,对意识的内部结构、变化规律等一无所知。就像300年前人们不了解物质,今天我们对物质的结构已经非常清楚,可是对意识依旧不怎么了解。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意识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举例来说,假如人是一台计算机,那身体和大脑就相当于硬件,而意识就如同软件。现在我们对硬件已经基本了解,对软件却所知甚少,因此难以有效地操控这台计算机,故而常常感到苦恼。这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难题。

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也许我们可以转换一下思路和途径,将目光投向一个古老的文化和智慧——佛教,看看能否从中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困扰已久的内心问题。

二、怒气的本质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愤怒的本质,佛教认为愤怒是三毒之一。为何称其为毒?人的肉体中毒之后会生病;同样,精神出现愤怒后也会变得不健康。肉体中毒后,需要治疗才能痊愈;精神若不健康,也要有相应的治疗方法才能够康复。所谓的三毒,第一是贪婪,主要指过度的欲望;第二是愤怒;第三是无明,亦即愚昧无知。贪嗔痴三毒的根源是无明,都源于我们不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如果我们彻底明了世界和生命的真相,就不会有贪婪和怒气。

大乘佛教拥有十分庞大的理论体系,以及浩如烟海的佛经论典,然而其所有的内容都可归纳为两个字——智悲,即智慧与慈悲。所谓学佛,便是学习佛的智慧和慈悲,修行也是修这两者。不可否认我们现在也拥有一定的智慧与慈悲心,但是它们非常有局限性。可以说每个人先天即有智慧和慈悲的种子,不过需要予以培养,使其不断成长、壮大。

目前我们的慈悲心、爱心的范围极为狭小,往往仅限于父母儿女、亲戚朋友等有限的对象。现在的慈悲心,如同装在瓶子里的一盏灯,它的光被封锁在瓶子内部,无法透到外面,只有打碎瓶子才可以照耀周边的一切。那么约束困顿我们慈悲心的那个“瓶子”是什么呢?或者说到底是什么在阻挡我们的爱和慈悲心?是自己的愚昧无知。正是愚昧和无知,让我们在人与人之间设置了许许多多的界限,诸如不同的种族、信仰、国度,等等,从而牢牢阻隔着我们的慈悲心,使其无法遍及所有的生命。倘若通过佛教的方法,以智慧化解愚昧无知,慈悲心便可以冲破重重壁垒,照亮所有的生命。

三、怒气的危害

如同吸毒必然损害健康,只要心中存有愤怒,一定会给人们带来危害。具体来讲,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愤怒会破坏幸福感,使内心失去欢欣与喜悦。只要一生气,所有的人和事都会变得不顺眼,所见所闻全部成为负面。

第二,不仅白天愁眉不展,晚上也会思绪翻腾,越想越郁闷,从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第三,毁掉亲情、友情等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即使平常我们对某个人多有付出,若是经常对他发脾气,也会让其原有的感恩之心消失殆尽。比如,父母是世界上对我们恩德最重的人,即便如此,倘若父母整天向我们发火,我们也会与之逐渐产生距离,甚至最终远离。父母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朋友!

第四,扰乱内心的宁静。因为心怀怒气,整天思索种种不开心的事,从而心烦意乱,难以平静,人也会感觉疲惫不堪。

第五,从佛教的角度而言,纵然我们做过许多善事,而一旦产生严重的愤怒,当下便能使以往行善的诸多功德毁于一旦。

第六,更为严重的是,愤怒不仅破坏自己的安乐,还能摧毁他人的幸福乃至生命。像美国多个公共场所发生的枪杀事件,其中有多达四五十人惨死,就是因为肇事者在社会上遇到诸多不平,情绪激愤一时无法排解,故而引发后续一系列令人唏嘘之事,毁掉了很多无辜的生命。

综上所述,愤怒的负面作用实在太大,不仅损害自己,还危及他人,称之为毒一点都不为过。

四、引发愤怒的因素

(一)九个原因

细致分析愤怒产生的缘由,大致有三种情况,每种按时间又可分为三个,共计九个原因。

第一种,我认为他过去伤害过我,或者现在正在伤害我,或者未来会伤害我;

第二种,我认为他对我的家人及朋友,过去曾伤害过他们,或现在正在伤害他们,或未来将伤害他们;

第三种,我认为他过去对我的仇人好,或现在对我的仇人好,或未来将对我的仇人好。

前两种情况显而易见,容易理解;最后这种情况也比较常见,俗话说“敌人的朋友就是我的敌人,而敌人的敌人则是我的朋友”,其道理就在于此。

(二)归结为一:自我

深入分析引起愤怒的九个原因,发现其实可以归结为一个,就是“我”。心中有了“我”的概念,必然会有“他”,我们会把二者的界限划分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还会将“我”摆得高高在上,而把其他人、其他生命置于低处,这样一来,“我”和“他”之间的位置高下便相去悬殊,从而种种不满甚至愤恨也应运而生。如果能将两者的界限稍微模糊化,或者将彼此的地位稍加平衡,那么很多烦恼就会随之减少,甚至消失无踪。

可以试想,若是抛却心中的“我”,也就是断掉“我”的概念,会是什么状况?也许很多人认为这不符合现实、不可能,我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明明在这里,怎么可能没有“我”的概念?其实这并非异想天开,有一种方法就完全可以将自他之间的界限一笔勾销。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自我概念,佛教早在2500多年前便已发现并公之于众。举例来说,假如将500人分成10组,各组的人都来自于一个国家的不同的城市,如果我属于第1组,那么我对本组之人自然有一种情感,会称之为“我们”;对其他各组则称呼“他们”。我希望同组人称心如意,不要遭遇困难;而对其他各组则漠不关心、毫不在乎。然而,如果10组人一同去往其他国家,那么各组之间的界限便会逐渐模糊起来,因为大家同属于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就是“我们”的范畴。原本我认为只有第1组的50人才是“我们”,而现在500人都变成了“我们”。

一位研究脑电波20多年的美国脑神经科学家告诉我,他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一种现象。如果用针扎一个人的身体,其大脑的某个部位会发出一种脑电波;当这个人看到自己的好友被扎时,其大脑的同一部位也会发出同样的脑电波,跟自己被扎时一样。可是,当他看到陌生人被扎的时候,就不会发出这种脑电波。

我跟他说,这种现象源于意识的执著。倘若我有10个朋友,我的意识会将这10个人认作“我们”,而将其他人当作“他们”。当“我们”被扎时,我担心他们会疼,从而发出与自己被扎同样的脑电波;而当“他们”被扎时,我并不关心,自然也就不会出现这种脑电波。假如地球上的70多亿人一起前往火星,当遇到外星生命,这时我一定会将这70多亿人都认作“我们”,其中任何一个人遇到危险,我都会心疼而发出与自己被扎时一样的脑电波。我建议他们应该做一个这种逐步跨越族群界限的试验。他听了很高兴,立即鼓掌说:“我们正想做这种试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将不同的相关人员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如亲戚朋友、同乡、同学,等等,群体之内当然是“我们”,群体之外则是“他们”,彼此之间界限分明,我们的爱和慈悲心也被牢牢锁定在这有限的范围之内,难越雷池一步。这些群体的范围越小,爱和慈悲心的空间也就越小,我们对此范围之外的人或生命也越容易生起烦恼,引发愤怒。如果此范围内只有区区几人,若再继续缩小,最终可能只剩自己独自一人,除了自己谁都不爱,对谁都没有慈悲心。

因此,佛教要求我们将慈悲和爱心的范围逐渐扩大,最后将所有的人和生命都纳入其中,只有这样,愤怒才能慢慢减少。这有可能吗?我们的慈悲心能遍及全世界70多亿人乃至所有生命吗?完全可以!虽然世所公认慈悲和爱极具价值,但是人们却不清楚如何才能对所有的生命报以慈悲和爱。要知道人的意识是可以被训练的,佛教中有各种训练慈悲心的方法,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去了解。

 五、控制愤怒的方法

尽管谁都不喜欢生气、不愿意生气,然而有时还是很难扼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对此,佛教有许多相应的解决方法,大家可以尝试。总体而言,这些方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临时性的,暂时将愤怒控制住;另一类是永久性的,彻底将愤怒从内心断除。下面给大家介绍四个方法,其中前三个属于第一类,最后一个属于第二类。

这些方法需要平时稍加训练,练好之后随时可以用。相关的理论非常简单,但若只明白理论而缺乏训练,需要之时就派不上用场。比如我告诉大家如何控制愤怒,但是如果我自己没有训练过,那也无非是纸上谈兵而已。

(一)方法一:理解对方

当有人向我发怒或者做了令我气愤之事,当时一般很难心平气和、保持冷静——除非经过一定的训练,并且在之后的几天里,情绪可能都无法平复。遇到这种情况,在情绪激动片刻之后,还是要竭力克制、尽力反思,通过一些方法将愤怒化解。

被激怒的当下,我们一贯的反应是:对方是不对的,他不该这么说、不能这么做。我们会反过来指责对方,丝毫不考虑自己是否有问题。这样做的结果,非但不能平息他的怒气,而且会使矛盾激化,甚至搞得越发不可收拾。实际上这个时候,我们应当尽量让自己平静下来,而后尝试着去理解对方。想必很多人会对此心存质疑:他做了不应该的事,为什么我还要理解他呢?其实无论谁做任何事情,必定有其一定的客观因素,“他为什么这样说?又为什么这么做?究竟跟我有没有什么关系?”——我们应该这样冷静地进行思考。

思考的结果无外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发现确实有自己的原因,我曾做过对他不利的事情,那么理解对方就是理所当然的。另一种,跟我没有丝毫干系,我没有做任何导致他这样说或这样做的事情,是他误解了我;可是他毫不知情,所以才做出了令我不开心的事,可见他并非故意。这样一想,我也可以理解他了。难道我就永远不犯错吗?谁都会犯错,所以应该宽容以待。实际上我们的种种激动和愤怒,绝大多数都源于当时的盲目和冲动,根本未经观察和思考。如果能够很快理解对方,自然也就控制住了自己的愤怒。

但理解并不等于认可,我们不认为他是对的,更不鼓励他再这样做。毕竟他犯了错误,从理论上讲是不对的。理解他的目的是为了消除自己对他的愤怒。所以我们要理智地分析,就能够从中找到真正的原因。正是这些客观或主观的因素,让他当时失去了自控能力,他是在不由自主、身不由己的情况下做出的事情,所以也不能完全怪这个人。同时我们还要爱他、慈悲他,这样一来,对方心中的怒火也很快就会熄灭。我们用慈悲心和爱心消除了对方的愤怒,实际上就等于消灭了自己的敌人。

这里讲的仅仅是一个框架。大家掌握这个方法之后,要根据具体情况深入思考,最终便能够理解对方,我们心中的怒气也会大为减少。

(二)方法二:以爱和慈悲熄灭怒火

假如有人拿木棍打我,此时直接给我带来疼痛的是什么?是这个人手中拿的木棍。可我们不会对木棍动怒,只会对这个人发火,因为我们认为木棍是被动的,实际操控者是这个人。由此可见,我们是否对其动怒,取决于对方究竟是主动还是被动。如果这个道理是正确的,那么我们也不应该怨恨这个人,因为他也是被动的,并非主动。他也不想生气,不想做出激怒我的行为,可是烦恼、怒气牢牢操纵着他,因此他管不住自己的嘴巴,爆出粗语;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动手打人。

由此可见,当我们与别人产生矛盾时,真正的敌人并非这个人,而是他心中的愤怒;我们要消灭的也不是这个人,而应是他心中的怒气。当他心里的怒火没有了,还会对我恶语相向吗?还会跟我闹矛盾吗?当然不会;非但不会,我们还有可能成为好朋友。

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容易动怒。像前面提到的,对无辜群众开枪射击、拿刀乱砍等暴力事件发生时,大众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愤恨不平、纷纷谴责。但是要知道,愤怒是无法消灭愤怒的,只会制造出更多的愤怒,就像火不能灭掉自己一样。当一栋楼失火时,若再施加更多的火,不仅会使火势更加猛烈,而且还会蔓延到周围的建筑,所以必须要用水等其他东西来灭火。因此,如果我们不希望愤怒蔓延,就不要用愤怒去对抗愤怒,否则,非但不能将其消灭,还会令其加倍,使得原本两人之间的矛盾引发的怒气,逐渐扩展到二十人、两百人,乃至两千人——如此下去,整个世界到处都会充斥着愤怒,甚至有可能演变为战争。

发生流血暴力事件时,大部分的民众都会同情、关爱无辜死伤者,对肇事者则表示不满甚至愤恨。又如,当看到有人虐待或宰杀动物时,一些动物保护人士立即会站在动物的立场,将施虐者视为对立方,并对其心怀仇恨。但从佛教的角度而言,这种态度和做法是有失偏颇的。大乘佛教认为,这两方的人或动物一样值得我们同情。为什么呢?因为被杀、被伤害的一方,正在遭受当下的痛苦;而实施暴力的人,则正在种下未来痛苦的种子,将来会感受痛苦的结果。这两者,一个是现在正在受苦,一个是将来会受苦,都没有脱离痛苦的深渊,所以理应都是我们慈悲的对象。后者的行为虽然匪夷所思,但至少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他们因内心烦恼剧烈无法控制自己,以致做出了异常行为,从这点上说也值得怜悯。

人人都有烦恼,也都有可能因此行为失控。烦恼尤其怒气就像剧毒,一旦侵入内心,任何人随时都会失去对自己的控制。对个人而言,生命弥足珍贵,没有人会轻视自己的生命。然而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2000万人自杀未遂,难道这些人不爱自己、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这2100万人,平时也同样非常珍视自己,可能连打针都怕疼,却能从二三十层高的楼上一跃而下!这充分说明他们当时被烦恼所逼陷入了失控状态,以致连最珍贵的东西都不在乎了,都可以轻易放弃!试想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敢于以这样残酷的方式断绝自己的生命,更何况是其他人的生命?

尽管平时大家看起来很正常,可是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愤怒爆发时不会失控;而一旦失控,后果谁也无法估量。如此换位思考我们便会意识到,如若有一天我也情绪失控,很有可能也会做出极端的事情。因此,我们不要谴责和仇视那些制造暴力的人,而应该谴责并且想方设法消灭他们心中的毒药——愤怒。

怎样才能消灭人们心中的愤怒呢?就需要找到与愤怒直接矛盾冲突的东西,如同灭火要用跟火对立的水一样,能够克制愤怒、感化愤怒的唯有慈悲心。我们对被害者及施暴者应该给予平等的慈悲心,发自内心地希望两者都远离痛苦。因为就遭受痛苦这一点,无论被害者还是施暴者都是一样的,只是感受时间早晚不同而已。当那些施暴者心中的怒火消失了,并且拥有了慈悲心,以慈悲和爱取代了愤怒,从此他们也可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大乘佛教尤其密法中,常常见到很多佛像手持刀、剑等古代兵器,甚至成百上千只手中都持有不同的兵器,这些兵器并非针对任何人或生命,而是用以消除众生心中的烦恼,它们是慈悲和智慧的象征。大乘佛教通过观察得出结论,摧毁敌人的最佳方法,并非世界上的某种武器,而是慈悲心,它超过了世界上最先进、最厉害的武器。如果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心怀这种爱和慈悲心并付诸实践,便可从源头上消灭那些令人费解的暴虐行为,届时全世界杀伤力最强的核武器也将丧失威力,全无用武之地。当然这对于目前的我们来说还无法企及,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我们按部就班地训练,最终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都可以拥有真正广大的慈悲心。

(三)方法三:思维前因后果

第三种方法对于不信佛的人来说,也许不太容易接受,但是没关系,可以先暂时用前两种方法。

前面分析过发怒的原因,可以说我们的怒气通常来自于某个人。那么这个人为什么伤害我?为什么说我的坏话?其中势必有一定的原因,而不仅仅是他恨我、他人品不好这么简单。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源于许许多多的因缘,其中一部分我们看得见,而另一部分则看不见。实际上有些原因往往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可能过去我曾以这样的方式伤害过他,因此,如今他反过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我,这就是佛教讲的因果。这一世我伤害了你,下一世你又来伤害我,在此过程中又会产生不计其数的烦恼,恶性循环,了无尽头,这便是轮回。

我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地遭人中伤,看起来我没有任何过失,都是别人的错,然而若是回顾从前,便会发现有可能是我犯错在先。因为我过去的错误,使得他现在做出这样的事情,所以是我的烦恼引发的过错迫使他这样去做,并且导致他也造了罪业,这个罪业以后又会让他遭受痛苦。因此,他不仅是被迫的,而且是真正无辜的受害者。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极为有限,尤其对于生命轮回更是所知甚少,所以当遇到不公平待遇时,往往简单粗暴地认为一切都是别人的错,从来不考虑自己的问题。倘若以上述因果的方式进行观察,便可发现并不能排除自己的因素。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一味地指责乃至仇恨对方,而应理智地自我反思。

以上是暂时控制愤怒的三个方法。利用这些方法,就可以轻而易举、轻轻松松地控制住怒气,从此无论何时、面对何事,我们都能够避免失控、淡定应对。

(四)方法四:以证悟彻底断除怒气

最后是可以彻底断除愤怒的方法——觉悟,不过这个方法目前绝大多数的人还无法使用,只能作为一个未来的目标。觉悟就是彻底了解自我,也即彻底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只有彻底了知内心的本来面目,才能从本质上断除愤怒。

比如阳光、灯光等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光,只能照射到物体的表面,无法深入内部,所以我们只能看到皮肤表层或衣服外表;而X光能够穿透衣服和肌肉,借助它我们可以看到身体内部的结构,甚至每一节骨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同样,如果我们用现在的这种意识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根本不可能看到心的最深处,所以需要从意识中提炼出智慧。我们的意识中蕴含着智慧,只不过这个智慧被意识所遮盖,我们目前还无法触及,更谈不上使用,而通过佛教的方法可以将其提炼出来。这种智慧犹如X光一般,能够穿透意识的所有层面,直抵内心世界的最深处,以此我们便得以看见内心最原始的本来面目。到那时我们将会发现,所有烦恼都处在意识最表面的层次,而最深层面则没有任何愤怒、贪婪等烦恼,是一个绝对纯洁的存在,禅宗称之为本来面目。通过这些发现我们会深深体会到,烦恼的本质根本不存在,也就是说烦恼并非真实的东西;彻底明白了内心的秘密,也就从本质上断掉了所有烦恼的根源。

我们的内心世界犹如天空,乌云弥漫之时,从地面上望不见蓝天和太阳,只能看到漫天的乌云,而那并非天空的本质;如果我们乘飞机穿越到云层上方,便可以看到碧蓝如洗的天空。我们的内心又如大海,即使海面狂风大作、波涛汹涌,海底却依然如如不动。当我们的心烦乱、浮躁,或者狂怒时,一如天空乌云密布、大海波涛翻滚,此时倘若我们通过智慧观察,穿透层层烦恼,发现心的本质清净纯洁,立即便会恍然大悟。用佛教的话讲,所有的烦恼如幻如梦,犹如幻觉、梦境一般。

外面的物质世界也非常奇妙。我们以为看到了物质,但其实从未见过真实的物质,其真正的结构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科学家发现物质的结构之后,可以借此创造出众多高科技的产品,造福人类。同样,意识的构造乃至心的本性,也根本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换言之,我们不曾了解也从未感受到意识的真实结构及其本质。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了心的本性,它便会给我们提供种种方法,以此可将日常生活中所有的烦恼从本质上铲除,从而一样可以造福于人类。不过在此之前需要进行一些训练,只要肯下一番功夫,拨开云雾见天日,所有人都有机会见到自己内心的本质。

每个人心里都有怒气,它通常处于潜在状态,一旦遇到合适的外界条件,立即就会发作,一般情况下很难控制。想要有效扼制甚至消灭愤怒,需要一定的方法,此次就给大家介绍几种。这些方法虽然源自佛教,但无论是否有信仰,任何人都可以拿来使用。

一、自心的问题最棘手

即使文化水平再高,学历再顶级,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圆满解决自身遇到的所有问题。对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上的问题,通常大家知道如何处理;对于自己身体的问题,也可以请医生医治;然而令我们最感棘手的还是自己内心的问题,对此往往无计可施,其他人也很难完全帮助解决。譬如愤怒,所有人都不愿意发怒,可是根本控制不住,无论科学家、哲学家,还是巨贾大亨、社会名流,无一例外。

为什么自己内心的问题最难解决呢?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不了解,它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一旦它出现问题,我们会茫然无措,不知该如何应对。对于身体的研究,科学家早已深入到细胞、分子、原子甚至更细微的地步,可谓相当透彻;然而在意识方面,心理学家们却停滞不前,对意识的内部结构、变化规律等一无所知。就像300年前人们不了解物质,今天我们对物质的结构已经非常清楚,可是对意识依旧不怎么了解。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意识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举例来说,假如人是一台计算机,那身体和大脑就相当于硬件,而意识就如同软件。现在我们对硬件已经基本了解,对软件却所知甚少,因此难以有效地操控这台计算机,故而常常感到苦恼。这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难题。

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也许我们可以转换一下思路和途径,将目光投向一个古老的文化和智慧——佛教,看看能否从中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困扰已久的内心问题。

二、怒气的本质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愤怒的本质,佛教认为愤怒是三毒之一。为何称其为毒?人的肉体中毒之后会生病;同样,精神出现愤怒后也会变得不健康。肉体中毒后,需要治疗才能痊愈;精神若不健康,也要有相应的治疗方法才能够康复。所谓的三毒,第一是贪婪,主要指过度的欲望;第二是愤怒;第三是无明,亦即愚昧无知。贪嗔痴三毒的根源是无明,都源于我们不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如果我们彻底明了世界和生命的真相,就不会有贪婪和怒气。

大乘佛教拥有十分庞大的理论体系,以及浩如烟海的佛经论典,然而其所有的内容都可归纳为两个字——智悲,即智慧与慈悲。所谓学佛,便是学习佛的智慧和慈悲,修行也是修这两者。不可否认我们现在也拥有一定的智慧与慈悲心,但是它们非常有局限性。可以说每个人先天即有智慧和慈悲的种子,不过需要予以培养,使其不断成长、壮大。

目前我们的慈悲心、爱心的范围极为狭小,往往仅限于父母儿女、亲戚朋友等有限的对象。现在的慈悲心,如同装在瓶子里的一盏灯,它的光被封锁在瓶子内部,无法透到外面,只有打碎瓶子才可以照耀周边的一切。那么约束困顿我们慈悲心的那个“瓶子”是什么呢?或者说到底是什么在阻挡我们的爱和慈悲心?是自己的愚昧无知。正是愚昧和无知,让我们在人与人之间设置了许许多多的界限,诸如不同的种族、信仰、国度,等等,从而牢牢阻隔着我们的慈悲心,使其无法遍及所有的生命。倘若通过佛教的方法,以智慧化解愚昧无知,慈悲心便可以冲破重重壁垒,照亮所有的生命。

三、怒气的危害

如同吸毒必然损害健康,只要心中存有愤怒,一定会给人们带来危害。具体来讲,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愤怒会破坏幸福感,使内心失去欢欣与喜悦。只要一生气,所有的人和事都会变得不顺眼,所见所闻全部成为负面。

第二,不仅白天愁眉不展,晚上也会思绪翻腾,越想越郁闷,从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第三,毁掉亲情、友情等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即使平常我们对某个人多有付出,若是经常对他发脾气,也会让其原有的感恩之心消失殆尽。比如,父母是世界上对我们恩德最重的人,即便如此,倘若父母整天向我们发火,我们也会与之逐渐产生距离,甚至最终远离。父母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朋友!

第四,扰乱内心的宁静。因为心怀怒气,整天思索种种不开心的事,从而心烦意乱,难以平静,人也会感觉疲惫不堪。

第五,从佛教的角度而言,纵然我们做过许多善事,而一旦产生严重的愤怒,当下便能使以往行善的诸多功德毁于一旦。

第六,更为严重的是,愤怒不仅破坏自己的安乐,还能摧毁他人的幸福乃至生命。像美国多个公共场所发生的枪杀事件,其中有多达四五十人惨死,就是因为肇事者在社会上遇到诸多不平,情绪激愤一时无法排解,故而引发后续一系列令人唏嘘之事,毁掉了很多无辜的生命。

综上所述,愤怒的负面作用实在太大,不仅损害自己,还危及他人,称之为毒一点都不为过。

四、引发愤怒的因素

(一)九个原因

细致分析愤怒产生的缘由,大致有三种情况,每种按时间又可分为三个,共计九个原因。

第一种,我认为他过去伤害过我,或者现在正在伤害我,或者未来会伤害我;

第二种,我认为他对我的家人及朋友,过去曾伤害过他们,或现在正在伤害他们,或未来将伤害他们;

第三种,我认为他过去对我的仇人好,或现在对我的仇人好,或未来将对我的仇人好。

前两种情况显而易见,容易理解;最后这种情况也比较常见,俗话说“敌人的朋友就是我的敌人,而敌人的敌人则是我的朋友”,其道理就在于此。

(二)归结为一:自我

深入分析引起愤怒的九个原因,发现其实可以归结为一个,就是“我”。心中有了“我”的概念,必然会有“他”,我们会把二者的界限划分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还会将“我”摆得高高在上,而把其他人、其他生命置于低处,这样一来,“我”和“他”之间的位置高下便相去悬殊,从而种种不满甚至愤恨也应运而生。如果能将两者的界限稍微模糊化,或者将彼此的地位稍加平衡,那么很多烦恼就会随之减少,甚至消失无踪。

可以试想,若是抛却心中的“我”,也就是断掉“我”的概念,会是什么状况?也许很多人认为这不符合现实、不可能,我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明明在这里,怎么可能没有“我”的概念?其实这并非异想天开,有一种方法就完全可以将自他之间的界限一笔勾销。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自我概念,佛教早在2500多年前便已发现并公之于众。举例来说,假如将500人分成10组,各组的人都来自于一个国家的不同的城市,如果我属于第1组,那么我对本组之人自然有一种情感,会称之为“我们”;对其他各组则称呼“他们”。我希望同组人称心如意,不要遭遇困难;而对其他各组则漠不关心、毫不在乎。然而,如果10组人一同去往其他国家,那么各组之间的界限便会逐渐模糊起来,因为大家同属于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就是“我们”的范畴。原本我认为只有第1组的50人才是“我们”,而现在500人都变成了“我们”。

一位研究脑电波20多年的美国脑神经科学家告诉我,他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一种现象。如果用针扎一个人的身体,其大脑的某个部位会发出一种脑电波;当这个人看到自己的好友被扎时,其大脑的同一部位也会发出同样的脑电波,跟自己被扎时一样。可是,当他看到陌生人被扎的时候,就不会发出这种脑电波。

我跟他说,这种现象源于意识的执著。倘若我有10个朋友,我的意识会将这10个人认作“我们”,而将其他人当作“他们”。当“我们”被扎时,我担心他们会疼,从而发出与自己被扎同样的脑电波;而当“他们”被扎时,我并不关心,自然也就不会出现这种脑电波。假如地球上的70多亿人一起前往火星,当遇到外星生命,这时我一定会将这70多亿人都认作“我们”,其中任何一个人遇到危险,我都会心疼而发出与自己被扎时一样的脑电波。我建议他们应该做一个这种逐步跨越族群界限的试验。他听了很高兴,立即鼓掌说:“我们正想做这种试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将不同的相关人员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如亲戚朋友、同乡、同学,等等,群体之内当然是“我们”,群体之外则是“他们”,彼此之间界限分明,我们的爱和慈悲心也被牢牢锁定在这有限的范围之内,难越雷池一步。这些群体的范围越小,爱和慈悲心的空间也就越小,我们对此范围之外的人或生命也越容易生起烦恼,引发愤怒。如果此范围内只有区区几人,若再继续缩小,最终可能只剩自己独自一人,除了自己谁都不爱,对谁都没有慈悲心。

因此,佛教要求我们将慈悲和爱心的范围逐渐扩大,最后将所有的人和生命都纳入其中,只有这样,愤怒才能慢慢减少。这有可能吗?我们的慈悲心能遍及全世界70多亿人乃至所有生命吗?完全可以!虽然世所公认慈悲和爱极具价值,但是人们却不清楚如何才能对所有的生命报以慈悲和爱。要知道人的意识是可以被训练的,佛教中有各种训练慈悲心的方法,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去了解。

 五、控制愤怒的方法

尽管谁都不喜欢生气、不愿意生气,然而有时还是很难扼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对此,佛教有许多相应的解决方法,大家可以尝试。总体而言,这些方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临时性的,暂时将愤怒控制住;另一类是永久性的,彻底将愤怒从内心断除。下面给大家介绍四个方法,其中前三个属于第一类,最后一个属于第二类。

这些方法需要平时稍加训练,练好之后随时可以用。相关的理论非常简单,但若只明白理论而缺乏训练,需要之时就派不上用场。比如我告诉大家如何控制愤怒,但是如果我自己没有训练过,那也无非是纸上谈兵而已。

(一)方法一:理解对方

当有人向我发怒或者做了令我气愤之事,当时一般很难心平气和、保持冷静——除非经过一定的训练,并且在之后的几天里,情绪可能都无法平复。遇到这种情况,在情绪激动片刻之后,还是要竭力克制、尽力反思,通过一些方法将愤怒化解。

被激怒的当下,我们一贯的反应是:对方是不对的,他不该这么说、不能这么做。我们会反过来指责对方,丝毫不考虑自己是否有问题。这样做的结果,非但不能平息他的怒气,而且会使矛盾激化,甚至搞得越发不可收拾。实际上这个时候,我们应当尽量让自己平静下来,而后尝试着去理解对方。想必很多人会对此心存质疑:他做了不应该的事,为什么我还要理解他呢?其实无论谁做任何事情,必定有其一定的客观因素,“他为什么这样说?又为什么这么做?究竟跟我有没有什么关系?”——我们应该这样冷静地进行思考。

思考的结果无外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发现确实有自己的原因,我曾做过对他不利的事情,那么理解对方就是理所当然的。另一种,跟我没有丝毫干系,我没有做任何导致他这样说或这样做的事情,是他误解了我;可是他毫不知情,所以才做出了令我不开心的事,可见他并非故意。这样一想,我也可以理解他了。难道我就永远不犯错吗?谁都会犯错,所以应该宽容以待。实际上我们的种种激动和愤怒,绝大多数都源于当时的盲目和冲动,根本未经观察和思考。如果能够很快理解对方,自然也就控制住了自己的愤怒。

但理解并不等于认可,我们不认为他是对的,更不鼓励他再这样做。毕竟他犯了错误,从理论上讲是不对的。理解他的目的是为了消除自己对他的愤怒。所以我们要理智地分析,就能够从中找到真正的原因。正是这些客观或主观的因素,让他当时失去了自控能力,他是在不由自主、身不由己的情况下做出的事情,所以也不能完全怪这个人。同时我们还要爱他、慈悲他,这样一来,对方心中的怒火也很快就会熄灭。我们用慈悲心和爱心消除了对方的愤怒,实际上就等于消灭了自己的敌人。

这里讲的仅仅是一个框架。大家掌握这个方法之后,要根据具体情况深入思考,最终便能够理解对方,我们心中的怒气也会大为减少。

(二)方法二:以爱和慈悲熄灭怒火

假如有人拿木棍打我,此时直接给我带来疼痛的是什么?是这个人手中拿的木棍。可我们不会对木棍动怒,只会对这个人发火,因为我们认为木棍是被动的,实际操控者是这个人。由此可见,我们是否对其动怒,取决于对方究竟是主动还是被动。如果这个道理是正确的,那么我们也不应该怨恨这个人,因为他也是被动的,并非主动。他也不想生气,不想做出激怒我的行为,可是烦恼、怒气牢牢操纵着他,因此他管不住自己的嘴巴,爆出粗语;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动手打人。

由此可见,当我们与别人产生矛盾时,真正的敌人并非这个人,而是他心中的愤怒;我们要消灭的也不是这个人,而应是他心中的怒气。当他心里的怒火没有了,还会对我恶语相向吗?还会跟我闹矛盾吗?当然不会;非但不会,我们还有可能成为好朋友。

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容易动怒。像前面提到的,对无辜群众开枪射击、拿刀乱砍等暴力事件发生时,大众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愤恨不平、纷纷谴责。但是要知道,愤怒是无法消灭愤怒的,只会制造出更多的愤怒,就像火不能灭掉自己一样。当一栋楼失火时,若再施加更多的火,不仅会使火势更加猛烈,而且还会蔓延到周围的建筑,所以必须要用水等其他东西来灭火。因此,如果我们不希望愤怒蔓延,就不要用愤怒去对抗愤怒,否则,非但不能将其消灭,还会令其加倍,使得原本两人之间的矛盾引发的怒气,逐渐扩展到二十人、两百人,乃至两千人——如此下去,整个世界到处都会充斥着愤怒,甚至有可能演变为战争。

发生流血暴力事件时,大部分的民众都会同情、关爱无辜死伤者,对肇事者则表示不满甚至愤恨。又如,当看到有人虐待或宰杀动物时,一些动物保护人士立即会站在动物的立场,将施虐者视为对立方,并对其心怀仇恨。但从佛教的角度而言,这种态度和做法是有失偏颇的。大乘佛教认为,这两方的人或动物一样值得我们同情。为什么呢?因为被杀、被伤害的一方,正在遭受当下的痛苦;而实施暴力的人,则正在种下未来痛苦的种子,将来会感受痛苦的结果。这两者,一个是现在正在受苦,一个是将来会受苦,都没有脱离痛苦的深渊,所以理应都是我们慈悲的对象。后者的行为虽然匪夷所思,但至少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他们因内心烦恼剧烈无法控制自己,以致做出了异常行为,从这点上说也值得怜悯。

人人都有烦恼,也都有可能因此行为失控。烦恼尤其怒气就像剧毒,一旦侵入内心,任何人随时都会失去对自己的控制。对个人而言,生命弥足珍贵,没有人会轻视自己的生命。然而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2000万人自杀未遂,难道这些人不爱自己、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这2100万人,平时也同样非常珍视自己,可能连打针都怕疼,却能从二三十层高的楼上一跃而下!这充分说明他们当时被烦恼所逼陷入了失控状态,以致连最珍贵的东西都不在乎了,都可以轻易放弃!试想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敢于以这样残酷的方式断绝自己的生命,更何况是其他人的生命?

尽管平时大家看起来很正常,可是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愤怒爆发时不会失控;而一旦失控,后果谁也无法估量。如此换位思考我们便会意识到,如若有一天我也情绪失控,很有可能也会做出极端的事情。因此,我们不要谴责和仇视那些制造暴力的人,而应该谴责并且想方设法消灭他们心中的毒药——愤怒。

怎样才能消灭人们心中的愤怒呢?就需要找到与愤怒直接矛盾冲突的东西,如同灭火要用跟火对立的水一样,能够克制愤怒、感化愤怒的唯有慈悲心。我们对被害者及施暴者应该给予平等的慈悲心,发自内心地希望两者都远离痛苦。因为就遭受痛苦这一点,无论被害者还是施暴者都是一样的,只是感受时间早晚不同而已。当那些施暴者心中的怒火消失了,并且拥有了慈悲心,以慈悲和爱取代了愤怒,从此他们也可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大乘佛教尤其密法中,常常见到很多佛像手持刀、剑等古代兵器,甚至成百上千只手中都持有不同的兵器,这些兵器并非针对任何人或生命,而是用以消除众生心中的烦恼,它们是慈悲和智慧的象征。大乘佛教通过观察得出结论,摧毁敌人的最佳方法,并非世界上的某种武器,而是慈悲心,它超过了世界上最先进、最厉害的武器。如果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心怀这种爱和慈悲心并付诸实践,便可从源头上消灭那些令人费解的暴虐行为,届时全世界杀伤力最强的核武器也将丧失威力,全无用武之地。当然这对于目前的我们来说还无法企及,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我们按部就班地训练,最终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都可以拥有真正广大的慈悲心。

(三)方法三:思维前因后果

第三种方法对于不信佛的人来说,也许不太容易接受,但是没关系,可以先暂时用前两种方法。

前面分析过发怒的原因,可以说我们的怒气通常来自于某个人。那么这个人为什么伤害我?为什么说我的坏话?其中势必有一定的原因,而不仅仅是他恨我、他人品不好这么简单。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源于许许多多的因缘,其中一部分我们看得见,而另一部分则看不见。实际上有些原因往往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可能过去我曾以这样的方式伤害过他,因此,如今他反过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我,这就是佛教讲的因果。这一世我伤害了你,下一世你又来伤害我,在此过程中又会产生不计其数的烦恼,恶性循环,了无尽头,这便是轮回。

我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地遭人中伤,看起来我没有任何过失,都是别人的错,然而若是回顾从前,便会发现有可能是我犯错在先。因为我过去的错误,使得他现在做出这样的事情,所以是我的烦恼引发的过错迫使他这样去做,并且导致他也造了罪业,这个罪业以后又会让他遭受痛苦。因此,他不仅是被迫的,而且是真正无辜的受害者。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极为有限,尤其对于生命轮回更是所知甚少,所以当遇到不公平待遇时,往往简单粗暴地认为一切都是别人的错,从来不考虑自己的问题。倘若以上述因果的方式进行观察,便可发现并不能排除自己的因素。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一味地指责乃至仇恨对方,而应理智地自我反思。

以上是暂时控制愤怒的三个方法。利用这些方法,就可以轻而易举、轻轻松松地控制住怒气,从此无论何时、面对何事,我们都能够避免失控、淡定应对。

(四)方法四:以证悟彻底断除怒气

最后是可以彻底断除愤怒的方法——觉悟,不过这个方法目前绝大多数的人还无法使用,只能作为一个未来的目标。觉悟就是彻底了解自我,也即彻底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只有彻底了知内心的本来面目,才能从本质上断除愤怒。

比如阳光、灯光等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光,只能照射到物体的表面,无法深入内部,所以我们只能看到皮肤表层或衣服外表;而X光能够穿透衣服和肌肉,借助它我们可以看到身体内部的结构,甚至每一节骨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同样,如果我们用现在的这种意识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根本不可能看到心的最深处,所以需要从意识中提炼出智慧。我们的意识中蕴含着智慧,只不过这个智慧被意识所遮盖,我们目前还无法触及,更谈不上使用,而通过佛教的方法可以将其提炼出来。这种智慧犹如X光一般,能够穿透意识的所有层面,直抵内心世界的最深处,以此我们便得以看见内心最原始的本来面目。到那时我们将会发现,所有烦恼都处在意识最表面的层次,而最深层面则没有任何愤怒、贪婪等烦恼,是一个绝对纯洁的存在,禅宗称之为本来面目。通过这些发现我们会深深体会到,烦恼的本质根本不存在,也就是说烦恼并非真实的东西;彻底明白了内心的秘密,也就从本质上断掉了所有烦恼的根源。

我们的内心世界犹如天空,乌云弥漫之时,从地面上望不见蓝天和太阳,只能看到漫天的乌云,而那并非天空的本质;如果我们乘飞机穿越到云层上方,便可以看到碧蓝如洗的天空。我们的内心又如大海,即使海面狂风大作、波涛汹涌,海底却依然如如不动。当我们的心烦乱、浮躁,或者狂怒时,一如天空乌云密布、大海波涛翻滚,此时倘若我们通过智慧观察,穿透层层烦恼,发现心的本质清净纯洁,立即便会恍然大悟。用佛教的话讲,所有的烦恼如幻如梦,犹如幻觉、梦境一般。

外面的物质世界也非常奇妙。我们以为看到了物质,但其实从未见过真实的物质,其真正的结构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科学家发现物质的结构之后,可以借此创造出众多高科技的产品,造福人类。同样,意识的构造乃至心的本性,也根本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换言之,我们不曾了解也从未感受到意识的真实结构及其本质。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了心的本性,它便会给我们提供种种方法,以此可将日常生活中所有的烦恼从本质上铲除,从而一样可以造福于人类。不过在此之前需要进行一些训练,只要肯下一番功夫,拨开云雾见天日,所有人都有机会见到自己内心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