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谓“慈”与“悲”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叫做“慈悲”,以及什么是“大慈大悲”。
譬如,当一个痛苦不堪的病人或者餐桌上挣扎的某个动物出现在眼前,虽然这是活生生的生命,但若是被一个没有慈悲心的人看到,他可能无动于衷,该做什么仍做什么,甚至依旧谈笑风生;若是被一个有慈悲心的人看见,他的反应则迥然不同,心里会特别难受、悲伤。
有人会问,这种难受是不是慈悲心?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很多时候这仅仅是一种同情心。
除了难受以外,如果发自内心地希望这个生命能够立即摆脱痛苦,而且这个想法非常强烈,这叫做大悲心;如果这个想法不是很强烈,但是有这个心念,就叫做悲心。这是根据它的深度来讲。
如果把针对的群体再扩大,比如扩大到地球上所有人、所有生命,乃至宇宙中无量无边的一切众生……凡是生命都有不同层次的痛苦,凡是有痛苦的生命,我们都希望他们远离痛苦!如果此时内心生起了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感受,这就叫做大悲心。这是根据它的广度来讲。
慈心,则是发自内心地希望对方拥有幸福;如果是希望天下所有生命不但今生能获得幸福,而且在乃至菩提之间都能获得幸福快乐——这不是口头上的宣言,而是深入骨髓的真情实感,这就叫做大慈心。
如果对所有生命都能一视同仁,做到像我们平时祝愿自己能永远幸福快乐、永不遭遇痛苦那样迫切的程度,就可以算是真正的慈悲心。
二、慈悲心的重要性
(一)对个人、家庭、社会的作用
1.心因慈悲而柔软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一个没有慈悲心、凡事特别自私的人,一般不会有什么幸福可言。尽管他可能极具才华,拥有很高的学历或社会地位,但是在一切围绕自己利益的私心下,其内心是黑暗的、孤独的,同时也是痛苦的。
此外,如果没有慈悲心,人会变得越来越麻木,以至于对人间的灾难和人类的死亡都无动于衷。譬如,我们每天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都能看到,各种瘟疫、自然灾害、战争、人员伤亡等新闻报道。虽然起初我们会有一点害怕或受到一些刺激,但看多了以后,慢慢也就习以为常,甚至熟视无睹了,除非有一天发生在自己身上才会有所触动。
假如看到有人受苦也没有什么反应,或者听到感人的故事也不感动,那这个人的心已经坚如磐石。这种麻木是最可怕的,我们都有可能会成为这样的人。因此,为了防止自己变成一个冷血动物,我们要修习慈悲心,让自己的心柔软一些。
就像气温在0℃以下的时候,水会结成冰,由液体变为固体;气温升高的时候,冰会融化成水,由固体还原成液体。同理,修慈悲心的时候,我们原本像石头一样坚硬、冰冷的心,也会渐渐地软化,开始懂得感动、感恩、慈悲,懂得感受美好的事物,让生命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2.每个家庭都需要慈悲心
从每个家庭的角度来看,家庭成员之间也需要相互关爱。
现在很多老年人感受不到儿女带来的温暖,即便住在同一座城市,许多儿女一年到头也难得看望一下父母,最多就是逢年过节时,写一个祝福卡片送给双亲,仅此而已。很多老人都寄住在养老院,享受着孤独的晚年,这种情况在西方特别普遍。
要知道,每一个人都会有衰老的时候。年老体衰之后,身体难免这里那里不舒服,因此得不到来自于健康的幸福感。过去身强体健时,吃喝玩乐可以带来某种程度的快乐和满足,但是当感官的功能衰退以后,再多的物质刺激也难以产生幸福和快乐,有时反而让人更加心烦意乱。
另外,尽管一辈子都在努力赚钱,但是到了晚年,金钱却未必能给人带来幸福感和安全感。此时能够让人感觉到幸福、快乐、安全的,往往就是精神上的东西了。因此,老年人在衣食住行方面一般不会有太多要求,更多的是需要别人,尤其是子女的关心和爱护,这样即使身体不健康,但是精神上的满足所带来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完全可以抵御身体衰退所造成的诸多不适。
如果我们不去关爱自己的父母,却对社会上的其他人大施爱心、大行慈悲,那很可能只是在做表面文章,慈悲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其他目的。如果连父母都不懂得关爱,怎么可能关爱其他非亲非故的人呢?
如果老人得不到社会、家庭成员,尤其是儿女的关爱,那么可想而知,他们的晚年会是多么的凄凉。据有关媒体报道,在某些地方,自杀群体中的老年人比例较普通人高3至7倍左右,有些老人在家中死去,很久之后才被发现。多么令人叹息!从物质文明的角度讲,可以说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但是从精神文明或人性的角度来看,则是不断在衰退。
3.物质社会更需要慈悲心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价值体系中的头等大事就是占有物质。尤其在接受现代教育以后,大家被灌输的理念都是:我要竞争!我要奋斗!我要成功!为了自我的成功可以不顾一切,其他再美好的东西都弃之如敝履。长此以往,人就变得特别物质、特别自私。
地球资源本来有限,如果每个人都贪得无厌,那么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必然会发生摩擦与冲突,甚至有可能导致地球被毁灭。作为始作俑者的人类也难辞其咎,所有的文明最后都可能重新归零。因此,从全球范围来讲,现代社会是最需要慈悲心的时候。
所以慈悲心非常重要,不管是个人、家庭、社会都需要慈悲心。
(二)慈悲心可以弥补现代文明的缺陷
现代文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种种便利,但同时它本身也有很多缺陷。
譬如,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发明出种种工具、仪器,但是,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使用它们,这些是它们自身无法决定的。于是,这些东西到底怎么用,最后还是由使用者来决定。假如人心自私、冷酷,则一定会把这些高科技发明用于谋取私利、争夺资源。如果人人都这样做,那最后的结局不言而喻。
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前,或者更早的时候,人们有没有烦恼?当然有,人类自古以来都有烦恼,这是与生俱来的。不过,由于当时的工具比较落后,即使做坏事,破坏力也相对较小。现在则完全不同,一旦这些先进的工具被错误地使用,所造成的破坏力将大大超过从前。
因此,无论有无信仰,人都不能丧失慈悲之心。尤其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必须以慈悲心来弥补现代文明的漏洞,用传统的佛教思想来弥补现代文明的缺陷。
三、慈悲心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世间人所追求的名声、财富、婚姻、感情等,虽然也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感,但它们并不稳定,一旦外境有所变化,我们的幸福感也会随之起伏,甚至一下子全部归零,届时就会无比痛苦。而慈悲心或者说利他心,它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是比较稳定的,并且随时随地都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利他与利己是一体的两面
人们通常认为,对其他人修菩提心、修慈悲心,是自己在对其他人付出。但实际上,真正的受益者不是他们,而是我们自己。
举例来说,假如我们诚心实意地帮助某人,然后把这个人所获得的收益放在一边,再将自己在此过程中所获得的收益放在一边,这两者谁获益更大?绝对是我而不是他!但是我们并未感受到这一点,还以为是我在帮助他、救济他,我为他做了什么什么……他接受我的帮助,他是受益者;这是在利他,不是利我。
佛教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单方面的利他,利他其实就是利己,所以佛教平时都讲自利利他。世界上如果有一个绝对的自利的话,那就是利他。除了利他,没有更好的自利。
而凡夫所谓的利己,实际上不是利己而是害己。为什么?因为凡夫不懂因果,为了利益自己,做了很多伤害他人的事情,最终自己反而成了受害者。比如,我去做某一件有害于人的事情,表面上看是我在害他,但其实自己才是受害者。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和自己受到的伤害、损失,两相比较之下,对自己的伤害要比对方严重得多。凡夫目光短浅,无法看到事情的两面,因此做事情很难成功且有很大的负面作用,其根源就在于此。
真正的利己,就是从投入利他事业的那一天开始。所以修慈悲心之前,必须要知道慈悲心的价值——慈悲心不仅仅是利他,而且是最好的利己。因此,佛教永远都把自利、利他这两个词放在一起讲,意思就是说,利他就是自利。
今天这个社会,如果告诉别人:“我们要关心他人,希望他们远离痛苦,获得幸福,要为大家修离苦得乐……”很多人会立刻反驳:“我自己的问题都没有解决,怎么去关心别人?我自己都还没有离苦得乐,凭什么去想别人离苦得乐?”还有许多人会质疑:“人类自己的问题都没有解决,还有时间去考虑动物的事情吗?”表面上看起来,这些话似乎理由充分、合乎逻辑,但实际上是个很大的错误,非但没有道理,而且还会误导他人。一直都这么想的人,永远无法使自己离苦得乐。为什么?因为他不懂得让别人离苦得乐,所以自己永远都不可能离苦得乐。
为什么迄今为止我们还未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就是因为我们不懂得解决别人的问题。不懂得解决别人问题的人,永远都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这就是因果,也是一种自然规律。发现这个自然规律的人,就是释迦牟尼佛。
(二)生命的真正价值在于利他
大多数人以为,如果一门心思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就一定会成功;倘若经常帮助别人,就会影响或不利于自己的成功。大乘佛教却反其道而行之——因为从利他的那一刻开始,其实就已经在利己了。这个自然规律一定要懂。
如果不相信的话,可以看释迦牟尼佛的传记。《入菩萨行论》里举了一个例子:释迦牟尼佛从来不考虑自己,为了让天下所有众生成佛,他放下了自己的一切,彻底投入到利他的事业中,但最后真正成佛的人是他自己。为什么成佛的不是我们?因为我们觉得先要自己幸福,然后才能再考虑别人的幸福,但是这样一来,我们永远都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当然,这并非让大家都去效仿释迦牟尼佛,能像他这样做当然很好,但目前我们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还是要循序渐进:先在一个比较好的环境里,我们边看手机、边喝咖啡、边听音乐,然后再去打坐……慢慢地就可以具备这样的能力。
如果从现在开始接受慈悲心的训练,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总有一天必定会成功。那时我们就会发现,原来生命的真正价值在于利他;我们会觉得生活很充实,一点都不空虚,即便生活在恶劣的环境里,内心也充满了幸福感。为什么?因为所谓的痛苦,只不过是肉体上的不适应而已。
比如,让一个没有慈悲心的人到艰苦的地方生活,他在精神上所受到的折磨,远比肉体所感受到的痛苦多很多倍;而有慈悲心的人则认为,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他可以做更多利他的事情,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更具价值。发现了这一点之后,他的内心产生了很大的满足感,这个满足感给他带来了更大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冲抵了他肉体上所感觉到的痛苦,因而能够做到以苦为乐。
所以我们不要以为,除了物质以外,其他都没有太大价值,这绝对是非常不成熟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在过去吃不饱、穿不暖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人们这样想情有可原,但是不能永远停留于此,否则我们的价值观无法成熟。
以上解释了为什么要利他的道理。这些道理我们先接受,然后再去训练慈悲心。佛教不但有慈悲心的理论,而且有具体的训练方式,尤其在大乘佛教中有数不胜数的方法,我们不但自己要用,还要将它推广出去。
从有了慈悲心的那一天开始,我们会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如果不相信的话,大家可以亲自试一试。如果觉得有道理,那就继续往前走;如果觉得不对,随时都可以放弃。
四、慈悲心的训练方式
肉体需要训练,精神更加需要训练。以上所讲的慈悲心属于普世价值,学佛的人可以修,信仰其他宗教的人士或者没有任何信仰的无神论者,也一样可以修。
慈悲心的具体训练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修知母、念恩、报恩;另一种是修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前者相对比较容易,如果能够接受佛教的轮回观念,就按照知母、念恩、报恩这三个步骤来修习。学习大乘佛教的人,可以把它作为修菩提心的基础训练;对于没有信仰或者有其他信仰的人来说,如果希望自己更具爱心的话,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自己。
(一)知母、念恩、报恩
1.知母
修知母的时候,首先要以一个陌生人为修习对象,进行以下思考:
从现世的角度来讲,这个人跟我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就是一个毫不相干的陌生人。然而在一两百年前,或者是五十年前,她却有可能是我的母亲,这是肯定的。
但由于人类的愚昧且自以为是,让我们无法认识到这一点。为什么这么讲呢?举例来说,比如我们极目远眺的时候,人的视力所及范围不过是前后4.6公里左右,其他更远的地方都无法看到,而我们眼里的这4.6公里是平面而不是弧形。因此,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人类一直都认为世界是平面的大地而非一个球体。
同样的,一个60岁的人,往回看,他可以看到自己过去60年的人生经验;往前看,也许还有一二十年的时光,除此之外,其余的都无法看到。因此他就误以为生命不过这么几十年,人并没有前生和后世。这种说法跟过去人们对宇宙的定义一样,古人因为看到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边落下,就认为太阳围绕着地球转,可事实正好相反。人类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错误,有些已经被科学家发现并公之于众,佛教也揭示了世界的真相,但是仍然有许多人不愿意接受。
以物质为例,有些人固执地认为,物质就是我们肉眼看到的这些东西,除此之外没有物质。可实际上,人类的眼睛能看到的物质,全部加起来也不到宇宙中所有物质的4%。也就是说,其他96%的物质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但是,由于过度相信自己的感官和感官所传递的信息,我们错误地认为眼睛看到的就是真理,然后自以为什么都懂,对这个那个下定论,尽管很多结论后来都被逐一否定。
轮回也是如此。倘若能够接受轮回的概念,便可以了知,我们的生命不仅仅只有这一世。譬如,我们的父亲或母亲去世以后,他(她)可能会投生为一只流浪狗或流浪猫。天气寒冷的时候,如果在大街上看到流浪狗或流浪猫,我们能否知道它是自己多年前去世的父母亲?根本就不知道。同样的道理,虽然我们不知道过去,也不知道未来,但其实一切都在因果中循环。
物理学家讲物质不灭或能量守恒定律。就像眼前的这朵花,一段时间后它就消失了,但构成这朵花的原子、分子不会消失,可能几个月之后,它会以另外一种植物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眼前,比如水果或蔬菜。我们以为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质,但其实二者只是表面形式不同,内在的成分还是一样,这叫做物质不灭。
生命也是如此,真正不灭的,是生命不灭。现在的某个人以某种身份出现在此处;一段时间以后,就可能以另一种身份出现在他方。我们以为前者死了,后来诞生的是另外一个人,但其实后者与前者是同一个人,他的内在成分并没有变,变的只是他的外在形式。
如果不是物理学家发现的话,我们根本不知道构成花的物质是如何转变的。生命就更加奥妙,一般人难以了解个中缘由。但佛知道这些道理,从佛教的观点来看,现在的某个陌生人,很有可能在许多年前是自己的母亲。尽管无法确定具体的时间、年代,但在漫长的轮回流转中,所有人绝对曾经做过自己的母亲,这就叫做知母。
2.念恩
第二个就是念恩。念恩就是忆念母亲的恩德,回忆小时候母亲对自己的抚育之恩。
从十月怀胎到长大成人,母亲为孩子付出了无数的心血。网络上有一篇文章,叫做《母亲的谎言》。作者在文中写到,小时候家里比较贫困,稍微有一点点营养的食物,比如鱼、肉之类,母亲舍不得吃,就夹给孩子吃。孩子不懂事,问母亲:“你怎么不吃呢?”母亲回答:“我不喜欢吃。”这当然不是事实,但她不会说出实情——因为我舍不得吃,所以让给你吃呀!
还有,母亲深夜里为孩子缝补衣服,她叫孩子早一点休息,孩子就问母亲:“你为什么不睡呢?”她回答:“我不想睡。”其实,母亲劳累了一整天,身体非常辛苦、困乏,当然很想睡,但是因为晚上还要做缝纫,所以没有时间休息。她没有把这个真相说出来,而是撒了一个谎,说:“我不想睡。”
最后在临终之际,她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儿女们问:“母亲,疼不疼?”她当然很疼、很痛苦,但是如果据实相告的话,她怕儿女们会伤心,所以,母亲说了此生最后一个伟大的谎言:“我不疼。”
我觉得这篇文章一定要看,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其实天下所有的生命,包括每个动物,一定都曾经对我们讲过这样伟大的“谎言”,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她们对我们付出的所有恩情,今天我们统统都忘掉了。
就像这一世的母亲,她去世之后很快就会重新投生。如果没有造下严重的罪业,她不会马上堕入地狱,一般还会回来。回来的时候,因为欲望的牵引,她不太容易投生到其他星球,多半还是回到故地。如果有机会做人,就会投生到故地做一个人;如果没有机会做人,就会在这个地方投生为动物,成为一只流浪猫、流浪狗,这是极有可能的。
然而,由于愚昧所致,我们的眼界始终非常狭隘、有限。而且,因为以为自己能够“看到”真理,所以我们也不会再去深入思考。因此,我们对陌生人很冷淡、漠不关心,如果有人教导要对陌生人发慈悲心,我们立即就会反问:“凭什么?为什么?”对此,佛教给出的答案就是——因为她曾经是我们的母亲!这就是事实。
总之,母亲在这一世是如何抚育自己,过去发生的事情要逐个地回忆,要忆念母亲对我们的深恩厚德,这叫做念恩。
3.报恩
第三就是报恩,即报答母亲的恩情。如果众生对我们有恩德的话,我们现在就应该报恩,那该怎么做呢?报答的方法是什么?
方法就是,在修慈悲心的基础上发菩提心:我一定要先成佛,成佛以后,我再来报恩!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方法。虽然亏欠了很多生命的恩情,但是没有关系,我很快就要去成佛,成佛以后再回来报答大家。
世间人也会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凡是对自己有恩的众生,都应该报恩。本来众生都曾经是自己的母亲,对自己恩重如山,所以我们理应对一切众生发菩提心。
以上就是知母、念恩和报恩,我们要这样来训练自己,这是一个比较好的训练方法。
(二)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
1.自他平等
同样是从生命的角度去思考:任何一个生命都必然会拒绝痛苦、追求幸福。不仅是很大的幸福,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快乐,我们都会希望拥有;不仅仅是大的痛苦,即便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不适,我们都会抗拒。从这个角度来讲,所有生命都一样,无一例外。
就像餐桌上的这些动物,我们不愿意接受痛苦,它们也不愿意;我们追求幸福,它们也追求。众生平等,这就是真相。但是由于环境、教育以及各种思想的影响,致使假相最终掩盖了真相。就像电影《黑客帝国》中所说:“在我们的眼前,母体制造了一个假相欺骗我们,使得我们无法看见真相。”
如果我们看到了“众生平等”这个真相,还有心情吃这些生命吗?吃起来还觉得好吃吗?根本不可能!但因为被自己的自私和欲望所蒙蔽,所以吃它们的时候,我们感觉很幸福、开心。正如《黑客帝国》里的一句台词“无知就是幸福,无知就是快乐”,因为我们愚昧无知,所以对这些众生的痛苦视而不见。
想一想,大家都同样地追求幸福、拒绝痛苦,为什么为了我的幸福,可以摧毁别人的幸福?为了消除我的痛苦,可以增加别人的痛苦?这里不需要涉及前生后世,只要将心比心就知道大家都是一样的,佛教称之为生命平等。既然大家都是平等的,那这么做就是不合理的,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
从这个角度思考之后,我们下定决心:从今以后,决不故意去伤害众生!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继续往下思考:不仅仅是不伤害,还应该适当地为他人着想。比如,因为希望获得幸福,所以我拼命工作、努力赚钱;因为不想承受痛苦,所以我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来避免这些风险。我会这么想、这么做,别人肯定也是如此。因为大家的感受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不能仅仅考虑自己,这就是自他平等。
2.自他相换
在科幻小说中,常常可以看到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情节。假如真的有一天,比我们的体积大10倍、100倍的外星人入侵地球,然后把我们变成餐桌上的“鸡鸭鱼蟹”等食物……也就是说,这些外星人来扮演我们现在的角色,而我们则扮演虾、蟹等小生命的角色,这样换位思考的时候,我们是否觉得这样做合理?绝对不合理!如果未来的他们这样做不合理,那么,现在我们的所作所为同样不合理。
无论是否信仰佛教,都不能缺少这种换位思考。人人都希望拥有幸福,假如有一天,我们的幸福被别人摧毁了,自己是什么感受?如果我们现在给其他生命制造痛苦,那他们的感受肯定也和我们一样!
人类历史上发生的种种悲剧,其根源就在于此。如果我们还不懂得修慈悲心的话,这些悲剧未来一定会反反复复地重演,使得人类永无安宁之日。因此,佛教让我们在源头上思考这些问题。
这是一个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思考,佛教里面称之为自他相换。有了这样一种思维,就会发现:当别人摧毁我的幸福时,我非常痛苦,其他生命也是一样;当别人给我带来幸福时,我特别开心,其他生命也是如此。所有生命都同样地希望拥有幸福、远离痛苦,所以我应该为大家创造一点幸福。
这种理论任何时候都是成立的,不管在什么样的文化、宗教背景下都是如此。但是,如果我们不接受这个理论,即便这是真理也无济于事。世界上有很多的真理,不都被我们拒之门外了吗?
如此显而易见的真理,为何我们却难以接受?不是因为我们不喜欢真理,而是因为我们的欲望和愚昧制造了一个假相,从而掩盖了真相。所以,佛教让我们先将这些遮蔽之物一一摧毁,然后再去看清真相、接受真相。接受之后,再去做适当的训练。
(三)直面真相,修习慈悲禅
简而言之,修慈悲心的过程就是这样,这就叫做“慈悲禅”。它从头到尾都是一个思维的过程,这种思维本身就是禅。
在思维的过程中,如果觉得比较疲倦,就静下来,让所有意识活动全部归零。也就是说,当大脑在认真思考、高速运作的时候,立即停下来,然后在停止的状态中感受一下它的平静,在这个平静的状态当中放松,这就叫做禅。
前面思维的部分叫做慈悲,后面寂止的部分叫做禅,所以叫做慈悲禅。或者,因为思维的过程本身就是禅,所以也可以叫做思维禅。
具体的方法,大家可以看网上的相关视频,比如慧灯之光网站,或者其他善知识的开示等。大乘佛教非常强调慈悲心,小乘佛教也有慈悲心的修法,他们讲的具体方法,我们都可以去听、去学。
总有一天,就像希望自己能够远离痛苦一样,我们会发自内心地希望其他生命远离痛苦,这时我们的悲心就训练好了;同样的,就像我们希望自己拥有幸福一样,我们也希望其他生命拥有幸福,这时我们的慈心已经训练好了。
五、在生活中践行
明白以上道理之后,最关键的就是要投入时间去力行。
希望大家在一个星期中,至少抽出20、30分钟的时间来修,就这么一点点时间也可以,总比不修好。更好的,比如说每隔一天、两天修一次,或者是每天都有10分钟、15分钟的时间静下来思考,这样保证我们很快就会变成一个懂得关爱他人的人。
首先从父母、家人做起,然后同事、同学……这个范围慢慢扩大。如果我们对身边的家人态度都这么恶劣,却说自己要利益天下所有的众生,这个是说不过去的。
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首先把自己的房间打扫干净,然后再去扫天下的其他地方。自己的房间都不打扫,说我要去打扫天下,这是不可能的。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虽然学佛学了很长时间,但是我们仍对身边的人态度特别恶劣、粗暴,这是不对的。所以我们要实实在在地去串习,努力改变自己的陋习。
很多人问我,家人反对我学佛,最好的解决方法是什么呢?答案就是:不要去对他们讲道理,要让他们看见你学佛后的变化。如果他们看到你的脾气越来越好,越来越懂得关心家人,他们还有理由反对你学佛吗?没有;他们还会反对吗?不会的。不管觉得佛教的道理是真还是假,至少他们看到学佛对你是有帮助的,从这个角度看,他们一定会接受。反之,假如我们学佛多年之后,态度越来越傲慢、冷漠,脾气越来越暴躁,这样的话,很多人就会觉得佛法学了也没有用。
总之,方法就是这样,希望大家每周或者每隔几天都修一修慈悲心。具体的修法,大家还要进一步去了解,然后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