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谛与二谛(世俗谛及胜义谛)有什么不同呢?二谛是见解的对境;四谛虽然也有见解对境的成分,但主要是以修持方法为重点,始终围绕着如何修持才能获得解脱的主题而宣讲的。所以二谛与四谛在佛教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常识,如果能够了解,就会对自己的修行有一定的帮助。当然,如果不广学二谛或四谛等佛教的太多理论,而只是在学到适当的理论后便专修也可以,但除了一些极利根的人以外,就很容易出差错。

譬如,如果只知道人身难得、轮回痛苦的道理,往往在修行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些疑问:我修这些到底能不能得解脱?如何得解脱?修的是不是正法?这些疑问一旦出来,由于没有闻思的智慧,自己就无法解决并由此产生困扰,从而成为修行的违缘。但是,智慧却可以帮助和鼓励我们,所以,作为修行人,还是应该有一些应有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实修的人来说,不但是需要,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常识。

一、概述

四谛的修法就是从出离心、菩提心开始。出离心让我们超越轮回,菩提心让我们在超越轮回后却不离轮回。这二者之间是否矛盾呢?并不矛盾。如果没有出离心、不能超越轮回,我们就与六道众生无异,谁也没有能力去度化他人。如果要超越轮回,就必须断除贪欲轮回的念头,但在超越之后,却不能脱离这个轮回世界。所谓“脱离”的意思,就是得到涅槃后不度众生,只追求自己的解脱。声闻、缘觉就是不但超越而且脱离了轮回,他们安住在灭定中,因定力有限,所以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愿望度化众生。

但大乘佛法则要求超越却不能脱离轮回。因为大乘菩萨不论是修空性、无我或大悲心,其目的并不是要逃避轮回的痛苦,而是为了具有更强大的能力,能够更有效、更完整地去利益众生,能够更无私地付出。凡夫因为没有超越轮回,所以没有任何选择余地,他们身不由己地要流转轮回。而大乘菩萨虽然超越了轮回,却自愿不离轮回,因为他们深知,要度化众生就必须身处其中,因为在涅槃中并没有众生,所以大乘菩萨不能脱离轮回。在这点上最重要的,是要将世俗谛与胜义谛分开来看。

何为四谛?就是苦、集、道、灭。为何不是五谛或三谛呢?因为一切所知,或所有存在的东西可以分为两种:涅槃和轮回,在这之间没有第三种存在可言。轮回有它的因果,涅槃也有因果,两对因果加起来就是四谛,佛教的四谛就是以因果来解释轮回和涅槃。

凡夫为什么流转于轮回,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这个不朽问题的答案,只有佛才能阐释,即使其他人精通了世间的所有学科,在面对该问题时,脑海中都只能是一片茫然。

佛陀以其无碍的智慧,将这个问题的答案向我们一语道破:不论是做人或做畜生,都有各自存在的因,既不是偶然,也不是造物主的安排,这个因叫做集谛。而苦谛,就是轮回的果。为什么取“谛”字呢?“谛”就是真实的意思。这是否意味着轮回是真实的呢?并非如此。之所以称之为真实,是从圣者的角度而言的。因为凡夫的所见与圣者的所见有云泥之别,凡夫因被种种无明所遮障,所看到的只是虚假的幻觉,而圣者看到的则是真实的,所以,“谛”字并不是依凡夫而取的名称。

那么,究竟有多少真实的东西呢?有四个。轮回的因是集谛,果是苦谛;涅槃的因是道谛,果是灭谛。灭就是通过修行之道而消灭所有的业障、痛苦,远离轮回一切不清净的现象。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用了一个恰如其分的比喻来诠释四谛:从一个人生病、看病、吃药,到最后重获健康,医生治病的过程一般有四个步骤:①必须知道病的本质;②必须要断除病源,如果不将病源根治,想直接阻止病痛是没有用的;③给药;④药到病除。任何医生给人治病,都必须经历这四个阶段。首先,如果不知病因就无法下药,知道病因但没有药、不懂药理,或下错药也起不到作用,所以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必须从知道病因入手。同样,四谛也和治病的四个步骤相对应:“苦谛”是所知,“集谛”是所断,“道谛”是所修,“灭谛”是所获。

我们首先也必须知道轮回到底是什么?人的生老病死以及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以上所有的问题都可归纳为两个字——苦谛。了解苦谛以后,就对如何解决生老病死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它们的根源就是集谛,要断除这个根源,该采取何种方法呢?生理上的病症需要适当的药物,医治生老病死则需要修习正法。对治烦恼执著,必须利用某种与它针锋相对、尖锐对立的东西去将它推翻,不然起不了作用,这就是道谛。其结果就如同对症下药后病人能重拾健康一样,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小乘修行人只希望解决个人的生老病死;大乘菩萨的发心,是不仅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更要解决所有生命的生老病死。

要完全做到这点是极其困难的,单凭个人的力量去度化所有的众生,即使是佛陀,在一世之中都无法完成。但佛的能力和愿力是永无止尽的,他时时刻刻都在度化有缘众生,即便如此,佛也无法度尽所有众生。能否度尽不是首要问题,关键在于是否在为此而奋斗。四谛就是为达到这些目的而宣说的。

二、广述

(一)苦谛四种行相的重要性

关于对苦谛的认识,无论是显密两宗,还是大小二乘,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此处就讲显宗大小乘共同的观点。四谛中的每一谛都有四种行相,行相是《俱舍论》中的专用名词。四谛与行相是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打一个比喻,假如脸是四谛的话,脸上的五官就是行相。《俱舍论》讲,苦谛有四种行相:无常、痛苦、空性、无我。比较笼统地讲,苦谛就是轮回中一些不好的、不清净的现象。如从细节去看,就有所谓的四个行相。虽然密法在不共的见解上不承认此行相,但无论显宗的小乘、大乘,在此问题上的观点却是一致的。

以前提到过,除了一些菩萨以外,没有一个有智慧的生命是自愿流转轮回的。虽然现在有些人在被催眠时,会说他们是故意投生于轮回的,但这么说可能是撒谎或出于自己的幻觉,实际上每个人都是在毫无选择的情况下来的。为什么非来不可呢?就是因为由业力而产生了烦恼的缘故。就像农民种庄稼,种子本身是无情,不会思维要生出何种果实,但在适当的温度与湿度的条件下,果实就产生了。同样,人在中阴时也是漫无目的,没有任何具体的想法要做什么,但还是来了,这就是因为已经有了转生轮回的因,无论是否愿意,他们都别无选择。如果真的有选择,又有谁会愿意去做牛做马或过痛苦的日子呢?

之所以要认识苦谛并非出于好奇,而是要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就像医生为了治病而去观察、分析病的来源一样,认识苦谛就是为了能断除它,具体的方法,就是先要找出我们流转轮回的原因。

对此有种种说法:无因无缘、造物主的安排等。但这些说法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只有单方面的认可不能算是证据,只有被有智之士一致公认为是理性的、合乎逻辑的论点,才能算是根据。而这些立论又都是缺乏强有力的证据来说服他人的。

凡夫流转轮回的根本原因就是我执,由我执而产生贪、嗔、痴。因为有了我执,就会想方设法利益自己,为一己之利而奔忙。如果没有我执,就不会产生利己的念头,也就没有接踵而来的种种善恶之行。

有些宗教喜欢说神论鬼,佛教虽然不否认鬼神的存在,但却认为潜藏在每个人心中的我执,才是世界上最大的魔鬼。外在的魔障最多只能影响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例如生病或不顺遂,却无法将我们束缚于轮回,就算集中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鬼,也无法使我们流转轮回,唯有我执有此能耐。但我们却一直没有意识到,这个常时存在于心中,并深得自己欢心的家伙竟然是个魔鬼。如果我们不想再继续走轮回的路,就必须先将此魔消灭,之后才能过得自由自在,不再受到它的扰乱。

既然找到了轮回的根源,该如何消灭它呢?烧香、磕头、念咒能办到吗?如果有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帮助也许有一定的效果,出离心可以帮助我们处理一些比较粗大的问题,再由世俗菩提心来解决较细的枝节。但最细微的我执,唯有无我和空性的修法才能尽除,所以四种行相必须有无我和空性。那么无常和痛苦为什么包括在四种行相中呢?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对轮回产生厌离,不再追求轮回中的圆满。

归根结底也就是说,无常与痛苦这两个行相能让我们生起出离心,无我与空性则让我们有无我的见解,这四种行相,将轮回的真面目彻底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使我们能够一目了然,从而产生超越的愿望、勇气和能力。

以前没有佛的教导,对轮回没有正确的认识,对世俗的金钱、名利常存非分之想,不计后果地贪婪追求。如果有人对此表示没兴趣,反而被认为是不正常,所以一般人也就随波逐流,成为了金钱、名利的奴隶。学佛以后,佛教打破了我们牢固的成见,给予了我们超越常人的,对世界、对人生的全新认识,虽然这些知识,会遭到世人的反驳,但它却是任何理论都无法战胜的。

佛也说过:“我不跟世间人争论,但世间人要跟我争论。”意思就是说,佛能理解世俗人的贪欲和执著,而世俗人一旦听到佛讲无常、空性、无我就不能接受,就要提出反驳。其实反驳是正常的,因为这些知识不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听过、没有想过的事情,而且和他们平时的想法也大相径庭,所以肯定是要反对的。但反对归反对,世上究竟的真理只有一个,世俗人首先会反对,最后还是要接受的。这里讲的世俗人并非指无神论者或唯物主义者,而是指还没有学佛、没有证悟空性的我们,就是我们所持的陈旧观念在反对这些新的知识。

所以,我们要推翻的,并非外道或无神论的观点,而是要推翻自己的执著。自己的执著一旦消灭,任何外道的论点都无法伤害我们,不论他们说得如何天花乱坠,对一个已经证悟的人来说都是徒然,没有任何影响。能彻底推翻这些执著的方法,就是出离心、菩提心,以及至关重要的空性见解。

为什么空性有这样的能力呢?因为,导致我们流转轮回的根源不是外在的某种物质,而是内在的观点和执著,是一种念头,而念头是可以被推翻的。但也不是所有念头都可以被推翻,那些有根据的、合乎逻辑的念头就很难被推翻。而我执是有根据、有理性的吗?并非如此。

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认为有我的存在,现在回头看看,到底我是不是存在的呢?如果是的话,又是怎么样存在的呢?如果我们回头详加观察,就会发现:原来我是不存在的。可是为什么现在又觉得我是存在的呢?这一切都是一种颠倒的幻觉。就像人在生病发高烧时,视线中、脑海里常会出现一些稀奇古怪的景象和念头一样,这是因为内在已经具备了出现这些景象和念头的因,所以不论是眼睛所见,还是心中所想,都只不过是这些因所造成的幻觉而已。又如服用某些中草药以后,也会看见一些本来不存在的东西,并不是外在真正存在这些东西,而是我们内在已经具有形成这些幻觉的因而已。

知道这一切的真相后再去修练,就会清楚地了知我是不存在的。从开始修练到认知无我的这一系列过程,就是道谛。刚开始修道谛时,修行的力量不是很明显,在打坐观想时会深深体会到无我的存在,但出定后仍然要吃、要穿、要生活,别人骂自己时仍然会懊恼。对此,《入菩萨行论》的智慧品中也讲过,并不是证悟空性起不到作用,而是其目前的能力很微弱的缘故,所以必须要使其不断地发展、增长,一旦这个能力足够强大的时候,情况就会改观,这一点极为重要。

(二)只讲苦谛四种行相的原因

苦谛本身包含了轮回所有的有情和无情。森罗万象的器情世间,其行相何止千万种,但为什么佛只讲四种呢?这是因为其他行相与我们的修行关系不大。佛在《妙法之王大乘经》中讲过一个比喻:一人被毒箭射中,如果不及时处理,毒素就会蔓延全身而致命。如果此时旁边的人却只管研究这支箭是从哪个方向射来的、是什么材料做的、由谁做的,而没有想到将毒箭拔出,那么这人还来得及救吗?答案可想而知。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拔箭救人,而不是研究箭的来龙去脉。

这个故事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从中箭到死亡这短短的几分钟,就好比我们生命的几十年,在这短暂的生命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是去研究日月的运行?还是外层空间的星球?很多人都曾做过这些研究,但他们都在研究尚未完成前就死去了,其他星球上有无生命或水,对死去的人已无关紧要。所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将短暂的生命用在其他的研究上是不值得的!在上面的比喻中如果有一个旁观者,一定会觉得这些人不救人反去研究箭,是极为愚蠢、荒唐之至的;同样,如果只是将精力用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面,而不致力于修行,也一样是不智之举。

无论是太空或微观世界中的现象,都是苦谛行相的一部分,化学、物理、哲学也都是苦谛的行相,但这些对于我们的解脱并没有太大关系。凡事都应分个先后顺序、轻重缓急。首要的先做,其他的等以后再谈也不迟。在家人为了生存而必须做的事,并不能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而与解脱有关系的就只有苦谛的四种行相,所以,其他的就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一旦证果之后,无需做任何实验,轻轻松松地就能了悟其他种种纷繁复杂的问题。即使要做研究,也要等解决了生老病死的问题以后再说,目前就只谈这四种行相。

世间的所有学科,都只是为了生存而已,对彻底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没有任何帮助,一旦生命受到威胁,都只有无奈以对。大家只需回顾一下非典流行时期世人的种种心态和行为,就可以心照不宣了。这就是为什么佛只讲无常、痛苦、无我、空性这四种行相的原因。

下面就四谛各自的行相做比较细节的说明。

1.苦谛

苦谛本身,包括外面山河大地的器世界,与六道众生的有情世界。也就是说,六道有情众生,以及从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接触到的所有现象,都属于苦谛的范畴。因为经常接触到,所以苦谛离我们最近,人的自身也包含在苦谛中。虽说离得最近,但凡夫对苦谛却从来没有准确的认识。由于缺乏认识,就导致了很多痛苦。所以,认识苦谛是至关重要的。

苦谛的四种行相:无常、痛苦、无我、空性,为什么会对解脱轮回有深远的影响呢?因为,平时我们因贪、嗔、痴所造的杀、盗、淫等罪业,都是因为对这四种行相没有正知正见而造成的。

与无常相违的见解,就是认为万法常住不灭的常见。常见是与生俱来的,世间的人们总是认为世间形形色色的东西是常住不灭的,并对它们萌生出贪心或嗔恨心。但是,如果某人对无常有一定认识,就不会对他人怀有深仇大恨,因为他明白,仇人不会永远是仇人。从更细微的角度来看,仇人也是刹那刹那生灭的,真正去寻找时,这个仇人也无处可寻。贪心也是一样,一般人以为金钱名利是靠得住的,所以百般追求。如果人们知道它们是无常的、是靠不住的,还会如此绞尽脑汁、不遗余力地追求吗?

《普贤上师言教》中有一个典型的公案:有位修行人在山洞中闭关了九年,在他闭关的洞口有丛荆棘。每次出去时,荆棘都会挂到他的衣服,使他感到极不方便。正当他想把它砍掉之时,忽然转念一想,也许以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洞里了,还不如去做点有意义的事,就放弃了原来的打算;进到洞里时衣服又被挂到,他又想把荆棘砍掉,但一想到以后不一定还会再出洞,与其砍伐荆棘,不如在洞里修心,就仍然没有去砍。就这样经历了九年,直至他获得成就,洞口的荆棘还在原地未动。正是因为他内心强烈的无常观,才使他能够珍惜生命的每一刻,不将时间浪费在无有意义的事情上,而只用于修行。这一切,并不是因为他证悟了空性,而是由于体会到无常的结果。

如果我们能深深体会到世间万法的无常性,就不会再愿意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上面。但是,除了那些菩萨和真正的修行人以外,现在的世间人都在盲目地追求物质生活上的所谓圆满。究其原因,就是世人认为物质财富是靠得住的,并以这样的错误观点而导致了诸多问题。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推翻自己的常见。而通过修习无常,就可以推翻我们的常见,当我们能深切体会到世事无常时,就不再是昔日的自己了。

为什么苦谛的第二个行相是痛苦呢?因为,一般人认为生命中也有很多快乐的元素,不觉得轮回是痛苦的。我们之所以会主动地、热情地投入到世间利益及荣耀的追逐中,是因为我们相信其中有幸福快乐。这样的认知,都是由于我们相信人天果报是快乐的而引起的。佛要求我们视所有的轮回现象为苦,这不仅是佛的要求,事实也是如此。反之,如果佛所说的不是事实,则无论佛有没有要求,我们都无须照做。虽然在现实生活中随时可看到、体会到轮回的苦,但因为有一个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就使得我们时而体察到痛苦,时而又忘却了痛苦,对我们体认轮回的真相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佛才教导我们要视轮回为苦。

有人会反问:轮回怎么会是痛苦的呢?我们的亲身经历可以证明,轮回中确有快乐啊!之所以有这些感觉,都是因为自己被一些表面的、暂时的现象所蒙蔽的结果。如果我们能够了知这些所谓快乐的真相,就会对自己目前所处的岌岌可危的现状生起强烈的忧患意识。

佛陀一针见血地指出,苦可以分为三种。

(1)苦苦。两个苦字说明了痛苦中的痛苦,真正的痛苦,也就是常人都能觉察的苦。它很明显、很粗大。苦苦主要存于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当中。

(2)变苦。这种苦开始不是很明显,但后来可以变成痛苦。譬如在街上看到陌生人出车祸死亡,不会感到很悲痛。但如果死者是自己的父母亲人,则立即会有强烈的痛苦感受。因为对亲人有感情,所以会引起伤痛。如果在亲情当中没有潜伏着痛苦的话,就不可能有痛苦的感受。另外,一些世俗中所谓的快乐也有可能会变成痛苦。譬如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就感觉身心舒畅;一旦面临分手,就会黯然神伤。如果当初在一起的时候不觉得快乐,分手之时也就不会有什么痛苦。所以快乐和痛苦在此是成正比的。

这种“苦”,表面上看似快乐,实际上随时都可能变成痛苦。如果没有先前的快乐,就不会有后来的痛苦。就像我们在商场等公共场所中,虽然与成批的陌生人萍水相逢,又各奔前程,却既不快乐也不痛苦一样。因为没有先前的快乐,所以没有后来的痛苦。在这种先前的快乐中,隐藏着后来的痛苦,所以称之为“变苦”。变苦通常存在于欲界的人和天人道中。

(3)行苦。因为它很细微,所以我们的感官对它的生灭没有明显的反应。但它却像火车的车头一样,牵引着后面的痛苦,也就是说,它有能力导致其他痛苦的产生,因为它是有漏法。行苦主要存在于色界与无色界中。

佛就是如此全面地给苦作了定义,如果轮回中只有苦苦的话,那么人间也是有快乐幸福的。不止天和人,包括畜生也会有快乐的感觉,但这只是片面的想法。不论世界多么五彩缤纷、绚烂夺目,万法最终还是离不开痛苦的。因为佛所看到的,是轮回的全貌,而不只是片面的一部分。在他将苦的粗细层面都观察到以后,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轮回中充满了痛苦。

人的痛苦,不要说与地狱或饿鬼道的众生相比,就是与畜生相比,都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又有多少人愿意重新再过这一生?并不多。因为大家都觉得活得太累,太辛苦,生活压力太大了。即使在人世间找不到太多苦苦,但这并不表示人生没有痛苦,人们的痛苦往往来自于精神上的空虚和恐慌。譬如,大生意人的最终目标,也就是希望自己有好日子过,但随着事业而来的却是无比的压力,甚至有人会因无力承担而走上绝路。

没有修学佛法的人,年轻时还不太在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心中没有依处而产生的空虚感便与日俱增。身强力壮时为了防老去拼命挣钱,面对老病和死亡时,一辈子累积的财富却派不上用场。或许有人会寄希望于人,但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亲友的关怀、儿女的孝顺,比如陪伴于身边或以书信或电话的方式给予安慰,都不能抵御心灵上的惶恐。最终只有单枪匹马孤军奋战,但即便使出浑身解数,又怎能战胜实力强大的瘟神、死神呢?此时此刻,心中的恐惧与懊恼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多数人就选择忘记或回避这个现实,转而投入尽情地享乐中,但这种挥之不去的结局却随时在展示着威胁的面孔,让我们始终无法忘怀,因为这个现实太沉重了。

年轻人也不例外,虽然他们整日逍遥自在、纵情欢乐,但如果能静下来思维:人是为什么而活?以后会怎样?以前又是如何?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就能深切地意识到,生命的源头和尽头都是很模糊的,思维、视线所能触及的,只是眼前短暂的时光。许多人无法直视这个令人惶恐的结论,就只有掩耳盗铃地将这个问题弃置一旁,视而不见。

物质生活就像麻药,只能暂时将我们麻醉,但生老病死却是无论如何都逃不掉的现实。如果现在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以后等待我们的会是怎样的处境就很难说了。这不是夸大其词的威胁,而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以上这些都是变苦侵扰人类的结果。

当然,有的人由于文化背景的影响或自身温饱都未能解决,所以目前还没有条件考虑这些。但只要有条件,就不如早作打算,让自己能尽早苏醒过来。如果执迷不悟,整天只是顾着享乐,就真对应了从前修行人称此类人“无异于畜生”的说法。畜生所关心的就是温饱、玩乐而已,我们看重的它们不在意,我们看它们苦,它们倒不以为苦。那些只知及时行乐的人,的确与畜生没有高下之分。前人所下的结论,将此种情况描绘得极为真切,实在并不过分。

《普贤上师言教》中提到的八种痛苦,都是我们亲身经历过的,具体细节可以看书了解。有些人认为生死问题无关紧要,眼前的衣食住行才是最重要的,解决生活问题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都是因为没有意识到痛苦与无常的缘故。

为什么眼前的事重要,以后的问题就不重要呢?后世的问题难道真的可以摆在一边不管?下一世、再下一世所要面对的,为什么不需要解决?我们有什么理由只看眼前而不看其他呢?没有理由。或许有人会说后世是不存在的,因为有科学的论证。但后世存在与否,我认为是哲学而非科学的问题,没有任何科学可以证明前、后世不存在,一些所谓的证据,只不过是少部分人的一种不成熟的想法而已,所以并不能推翻前世来生的存在。我们不但没有借口不去思考这个现实问题,而且要更深层次地去思维轮回的真面目。只看表面的后果,就是让我们从无始以来流转轮回至今,可以说我们是被蒙骗了,所以要赶快醒过来。以上讲的是第二种行相。

下面是空性和无我两种行相。空性是指精神和肉体都没有受到一个“我”的支配;无我是指肉体和精神都不是“我”。不论其概念有何差别,但二者都是讲无我的。

为什么要思维无我呢?因为这是最关键的。通过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修法,使我们减少了许多贪心、嗔心……但没有空性的见解,就不能绝对性地解决根本的问题——我执,它就像一根钢丝将我们的精神和肉体联结在一起,使我们生生世世都被束缚在这个肉体中,而不得自由自在。肉体的要求也很高,为了养活它、满足它的种种要求,我们的精神就受制于肉体,成了肉体的奴仆。这根钢丝一天不断,我们就一天不得自在,所以必须截断这根钢丝。一旦挣脱钢丝的束缚,我们的精神就可以自在地翱翔,像断了线的风筝一般在法界的天空中任意飞扬,我执就再也无法去操纵它了。

要断掉这根钢丝,唯有证悟空性一途,除此别无他法。证悟空性后就不存在你我他的分别,也就不存在自私心,就不会为了利己而去做杀生、偷盗的恶行,也不会对害己之人起嗔心,或对中意的物和人起贪心。从小乘的角度看,这些烦恼消失后就算是解决了生老病死的问题,自己从轮回中已经找到出路,到达了目的地。所有的痛苦都已消失,从此再不必轮回。而大乘菩萨却是以此为起点,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饶益他众。因为证悟空性后打破了自私心,从此就可以无私地奉献,无条件地利益众生。所以,不论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的解脱,都必须要证悟空性。否则,以其他的修法,虽然可以减少粗大的烦恼,但根本问题仍会继续存在。

佛法的一切见解与修持都不神秘,是符合逻辑与事实的,任何人只要能理解,肯定都会赞同。我们已经找到一条逃离轮回的出路,而且是一条很安全的出路,但是否选择从这个出口走出去则是另一个问题。不走,就永远只能在出口徘徊。这就涉及实际的修行了。

苦谛第三、第四个行相的具体修法就是空性与无我;第二个行相痛苦的具体修法,可以参看《普贤上师言教》外加行中所讲的轮回过患;至于无常的修法,从目前看来,能导致许多烦恼的常见不是很细微的,而是比较粗大的常见。要推翻这种常见就要修习《普贤上师言教》中的寿命无常。这些修好以后,我们就可以生起非常坚定的出离心,这对于解脱是很有帮助的。

其实,学法、修行对世上所有的生命来说都很重要,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是很大的错误。众生皆具佛性,相信经过诸佛菩萨们时刻不断的努力,最终能让人们理解这一点,只是过程要长一些,所以我们自己也必须努力。

尽管在家人平时要处理很多繁琐的家务事,但每天能从24小时中,早、晚各抽出一小时思维这些问题,其余22小时都花在世俗杂务上应该是能够做到吧!修行人需要有正知正见,但更需要修法。能信佛固然是千载难逢的机缘,在现在这种时代就更难得,可是没有具体修法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就算有朝一日能解决,也要经过极漫长的时间,所以不管是为己为人,都要早点开始修行。

除了这四种行相以外,其他科学的课题,哲学的观点,以及传统的文化等都属于苦谛的行相,如此来说,苦谛的行相有成千上万种。但有限的人生不允许我们对所有的行相都进行研究,因而仅选这四种来帮助我们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如果为了要有生活能力而去学一技之长,是有其必要的,但这不是为了解脱,不是我们生存的目的,只是暂时如此罢了。也不是说一旦学佛,就什么都不学不做了,要是这样,佛教也无法长远流传下去。佛教一向就有出家与在家两种传统,出家人是专门修行的,在家人则既要修行也要做一些世间事务,但对世俗的事不能像一般人那样投入,只需适当地参与就可以了。

2.集谛

“集”有两种:一是烦恼,诸如贪、嗔、痴、慢等;二是以贪、嗔、痴、慢等所造的业,无论是善业或恶业都是集谛。为什么叫集谛?因为它是让我们流转轮回的因素。“集”的意思等同于全部、所有、一切,也就是说我们在轮回中所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由业及烦恼而产生的。

我们要明白,六道轮回不是造物主或任何人格化的神所创造或安排的,也不是无因无缘的一种偶然,而是存在着因果关系的。其中最重要的因就是我执。我执是什么呢?比如,当我们头疼时,就会说:“我的头好痛啊!”这个意识中有个“我”字。又譬如在骑车时,如果突然有辆车从前面闪过,人们就会悚然一惊,这个念头里也有我。所有这些产生“我”的根源,是一种盲目的执著,虽然是盲目的,它却完全控制了世上所有的人,包括我们所敬佩的很多伟人们。

我执的作用就是让每个人都重我轻他,虽然有时表面上以他人为重,实质上还是利己为先。由我执而产生贪、嗔、痴等烦恼,贪心让我们去偷盗,嗔心让我们去杀人,如此而造的业就是因,此因也肯定会有果,因为世间万物,包括微观世界中我们看不见的事物,都有其特殊的因果循环规律。所以杀、盗、淫业一定是有果的,它们的果就是轮回中的种种痛苦。这些产生痛苦的因就是“集”。眼前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断除产生痛苦的因,方法就是要修行、要有正知正见,并通过证悟空性而达到目的。

3.道谛

涅槃的因也即解脱的因,就是道谛。道谛在《俱舍论》中也有四种行相,但此处我们不广讲。道谛的主旨,都包含在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论》中,其内容涵盖了显、密所有关键的问题。

第一是出离心,就是不将物质生活的追求当成生存的目标。发起出离心以后,就不能再像常人一般,用生命的代价去换取生活中的享乐,而是要树立起崇高的生存目标——希求解脱。甚至应该像大乘菩萨般发菩提心,为了度化众生而生存。如果活着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老病死问题,而不是为了吃喝玩乐,就具备了出离心。第二是菩提心,就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生存。这与一般报章杂志等媒体上所宣传的好人好事不一样,真正的菩萨仅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利益他人而活。第三是证悟空性。

一言以蔽之,道谛所讲的不出这三条。我也一再强调过,在没有生起出离心与菩提心之前,不要修任何其他的法。并不是没有更殊胜的法可修,而是在根机不适应时,再怎么修也是枉然。道谛可以彻底断除集谛中所有的烦恼,如同病根尽除之后,病痛也随之而消失一样,集谛的烦恼断除后,痛苦也不复存在。

对凡夫而言,眼识是极具说服力的,眼见为凭。譬如,要将石墙观想为透明的就很困难,因为眼睛看不到透明的墙。但当修行达到某种层次时,外界的影响就会变得很微弱,我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去改变或控制外在的现象,使它们逐渐淡化甚至消失,但这种境界离现在的我们还有一段距离。有些人会怀疑这种境界的可能性,但这种境界不仅在佛经中有记载,我们有论证,更有许多高僧大德亲身的经历足以证明,只是目前离我们的境界还相当远,所以要从最基础的出离心开始做起。

4.灭谛

灭谛就是断除了一切烦恼,就像乌云密布的天空被一阵风吹过后,露出清澄的蓝天一样。同样,当烦恼和业被出离心、菩提心以及空性的见解断除以后,剩下的就是佛的智慧——光明如来藏。这是灭谛,也是我们修行的最终结果。那么,证得光明如来藏是否为修行唯一的目标呢?并非如此。证悟此境界后,我们就可以更完整、更有力地去度化众生,这才真正是大乘佛法的最终目标。

以上介绍了四谛,其中苦谛讲得广一些,其他三谛相对略些。具体修法在《普贤上师言教》中已经讲得比较完整,大家可以看书修习。修行是很重要的,但不要太过追求神秘,而是要走佛指点给我们的踏踏实实的路,这样一路走上去,绝对会有结果的,希望大家能精进不懈!

四谛与二谛(世俗谛及胜义谛)有什么不同呢?二谛是见解的对境;四谛虽然也有见解对境的成分,但主要是以修持方法为重点,始终围绕着如何修持才能获得解脱的主题而宣讲的。所以二谛与四谛在佛教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常识,如果能够了解,就会对自己的修行有一定的帮助。当然,如果不广学二谛或四谛等佛教的太多理论,而只是在学到适当的理论后便专修也可以,但除了一些极利根的人以外,就很容易出差错。

譬如,如果只知道人身难得、轮回痛苦的道理,往往在修行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些疑问:我修这些到底能不能得解脱?如何得解脱?修的是不是正法?这些疑问一旦出来,由于没有闻思的智慧,自己就无法解决并由此产生困扰,从而成为修行的违缘。但是,智慧却可以帮助和鼓励我们,所以,作为修行人,还是应该有一些应有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实修的人来说,不但是需要,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常识。

一、概述

四谛的修法就是从出离心、菩提心开始。出离心让我们超越轮回,菩提心让我们在超越轮回后却不离轮回。这二者之间是否矛盾呢?并不矛盾。如果没有出离心、不能超越轮回,我们就与六道众生无异,谁也没有能力去度化他人。如果要超越轮回,就必须断除贪欲轮回的念头,但在超越之后,却不能脱离这个轮回世界。所谓“脱离”的意思,就是得到涅槃后不度众生,只追求自己的解脱。声闻、缘觉就是不但超越而且脱离了轮回,他们安住在灭定中,因定力有限,所以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愿望度化众生。

但大乘佛法则要求超越却不能脱离轮回。因为大乘菩萨不论是修空性、无我或大悲心,其目的并不是要逃避轮回的痛苦,而是为了具有更强大的能力,能够更有效、更完整地去利益众生,能够更无私地付出。凡夫因为没有超越轮回,所以没有任何选择余地,他们身不由己地要流转轮回。而大乘菩萨虽然超越了轮回,却自愿不离轮回,因为他们深知,要度化众生就必须身处其中,因为在涅槃中并没有众生,所以大乘菩萨不能脱离轮回。在这点上最重要的,是要将世俗谛与胜义谛分开来看。

何为四谛?就是苦、集、道、灭。为何不是五谛或三谛呢?因为一切所知,或所有存在的东西可以分为两种:涅槃和轮回,在这之间没有第三种存在可言。轮回有它的因果,涅槃也有因果,两对因果加起来就是四谛,佛教的四谛就是以因果来解释轮回和涅槃。

凡夫为什么流转于轮回,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这个不朽问题的答案,只有佛才能阐释,即使其他人精通了世间的所有学科,在面对该问题时,脑海中都只能是一片茫然。

佛陀以其无碍的智慧,将这个问题的答案向我们一语道破:不论是做人或做畜生,都有各自存在的因,既不是偶然,也不是造物主的安排,这个因叫做集谛。而苦谛,就是轮回的果。为什么取“谛”字呢?“谛”就是真实的意思。这是否意味着轮回是真实的呢?并非如此。之所以称之为真实,是从圣者的角度而言的。因为凡夫的所见与圣者的所见有云泥之别,凡夫因被种种无明所遮障,所看到的只是虚假的幻觉,而圣者看到的则是真实的,所以,“谛”字并不是依凡夫而取的名称。

那么,究竟有多少真实的东西呢?有四个。轮回的因是集谛,果是苦谛;涅槃的因是道谛,果是灭谛。灭就是通过修行之道而消灭所有的业障、痛苦,远离轮回一切不清净的现象。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用了一个恰如其分的比喻来诠释四谛:从一个人生病、看病、吃药,到最后重获健康,医生治病的过程一般有四个步骤:①必须知道病的本质;②必须要断除病源,如果不将病源根治,想直接阻止病痛是没有用的;③给药;④药到病除。任何医生给人治病,都必须经历这四个阶段。首先,如果不知病因就无法下药,知道病因但没有药、不懂药理,或下错药也起不到作用,所以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必须从知道病因入手。同样,四谛也和治病的四个步骤相对应:“苦谛”是所知,“集谛”是所断,“道谛”是所修,“灭谛”是所获。

我们首先也必须知道轮回到底是什么?人的生老病死以及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以上所有的问题都可归纳为两个字——苦谛。了解苦谛以后,就对如何解决生老病死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它们的根源就是集谛,要断除这个根源,该采取何种方法呢?生理上的病症需要适当的药物,医治生老病死则需要修习正法。对治烦恼执著,必须利用某种与它针锋相对、尖锐对立的东西去将它推翻,不然起不了作用,这就是道谛。其结果就如同对症下药后病人能重拾健康一样,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小乘修行人只希望解决个人的生老病死;大乘菩萨的发心,是不仅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更要解决所有生命的生老病死。

要完全做到这点是极其困难的,单凭个人的力量去度化所有的众生,即使是佛陀,在一世之中都无法完成。但佛的能力和愿力是永无止尽的,他时时刻刻都在度化有缘众生,即便如此,佛也无法度尽所有众生。能否度尽不是首要问题,关键在于是否在为此而奋斗。四谛就是为达到这些目的而宣说的。

二、广述

(一)苦谛四种行相的重要性

关于对苦谛的认识,无论是显密两宗,还是大小二乘,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此处就讲显宗大小乘共同的观点。四谛中的每一谛都有四种行相,行相是《俱舍论》中的专用名词。四谛与行相是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打一个比喻,假如脸是四谛的话,脸上的五官就是行相。《俱舍论》讲,苦谛有四种行相:无常、痛苦、空性、无我。比较笼统地讲,苦谛就是轮回中一些不好的、不清净的现象。如从细节去看,就有所谓的四个行相。虽然密法在不共的见解上不承认此行相,但无论显宗的小乘、大乘,在此问题上的观点却是一致的。

以前提到过,除了一些菩萨以外,没有一个有智慧的生命是自愿流转轮回的。虽然现在有些人在被催眠时,会说他们是故意投生于轮回的,但这么说可能是撒谎或出于自己的幻觉,实际上每个人都是在毫无选择的情况下来的。为什么非来不可呢?就是因为由业力而产生了烦恼的缘故。就像农民种庄稼,种子本身是无情,不会思维要生出何种果实,但在适当的温度与湿度的条件下,果实就产生了。同样,人在中阴时也是漫无目的,没有任何具体的想法要做什么,但还是来了,这就是因为已经有了转生轮回的因,无论是否愿意,他们都别无选择。如果真的有选择,又有谁会愿意去做牛做马或过痛苦的日子呢?

之所以要认识苦谛并非出于好奇,而是要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就像医生为了治病而去观察、分析病的来源一样,认识苦谛就是为了能断除它,具体的方法,就是先要找出我们流转轮回的原因。

对此有种种说法:无因无缘、造物主的安排等。但这些说法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只有单方面的认可不能算是证据,只有被有智之士一致公认为是理性的、合乎逻辑的论点,才能算是根据。而这些立论又都是缺乏强有力的证据来说服他人的。

凡夫流转轮回的根本原因就是我执,由我执而产生贪、嗔、痴。因为有了我执,就会想方设法利益自己,为一己之利而奔忙。如果没有我执,就不会产生利己的念头,也就没有接踵而来的种种善恶之行。

有些宗教喜欢说神论鬼,佛教虽然不否认鬼神的存在,但却认为潜藏在每个人心中的我执,才是世界上最大的魔鬼。外在的魔障最多只能影响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例如生病或不顺遂,却无法将我们束缚于轮回,就算集中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鬼,也无法使我们流转轮回,唯有我执有此能耐。但我们却一直没有意识到,这个常时存在于心中,并深得自己欢心的家伙竟然是个魔鬼。如果我们不想再继续走轮回的路,就必须先将此魔消灭,之后才能过得自由自在,不再受到它的扰乱。

既然找到了轮回的根源,该如何消灭它呢?烧香、磕头、念咒能办到吗?如果有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帮助也许有一定的效果,出离心可以帮助我们处理一些比较粗大的问题,再由世俗菩提心来解决较细的枝节。但最细微的我执,唯有无我和空性的修法才能尽除,所以四种行相必须有无我和空性。那么无常和痛苦为什么包括在四种行相中呢?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对轮回产生厌离,不再追求轮回中的圆满。

归根结底也就是说,无常与痛苦这两个行相能让我们生起出离心,无我与空性则让我们有无我的见解,这四种行相,将轮回的真面目彻底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使我们能够一目了然,从而产生超越的愿望、勇气和能力。

以前没有佛的教导,对轮回没有正确的认识,对世俗的金钱、名利常存非分之想,不计后果地贪婪追求。如果有人对此表示没兴趣,反而被认为是不正常,所以一般人也就随波逐流,成为了金钱、名利的奴隶。学佛以后,佛教打破了我们牢固的成见,给予了我们超越常人的,对世界、对人生的全新认识,虽然这些知识,会遭到世人的反驳,但它却是任何理论都无法战胜的。

佛也说过:“我不跟世间人争论,但世间人要跟我争论。”意思就是说,佛能理解世俗人的贪欲和执著,而世俗人一旦听到佛讲无常、空性、无我就不能接受,就要提出反驳。其实反驳是正常的,因为这些知识不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听过、没有想过的事情,而且和他们平时的想法也大相径庭,所以肯定是要反对的。但反对归反对,世上究竟的真理只有一个,世俗人首先会反对,最后还是要接受的。这里讲的世俗人并非指无神论者或唯物主义者,而是指还没有学佛、没有证悟空性的我们,就是我们所持的陈旧观念在反对这些新的知识。

所以,我们要推翻的,并非外道或无神论的观点,而是要推翻自己的执著。自己的执著一旦消灭,任何外道的论点都无法伤害我们,不论他们说得如何天花乱坠,对一个已经证悟的人来说都是徒然,没有任何影响。能彻底推翻这些执著的方法,就是出离心、菩提心,以及至关重要的空性见解。

为什么空性有这样的能力呢?因为,导致我们流转轮回的根源不是外在的某种物质,而是内在的观点和执著,是一种念头,而念头是可以被推翻的。但也不是所有念头都可以被推翻,那些有根据的、合乎逻辑的念头就很难被推翻。而我执是有根据、有理性的吗?并非如此。

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认为有我的存在,现在回头看看,到底我是不是存在的呢?如果是的话,又是怎么样存在的呢?如果我们回头详加观察,就会发现:原来我是不存在的。可是为什么现在又觉得我是存在的呢?这一切都是一种颠倒的幻觉。就像人在生病发高烧时,视线中、脑海里常会出现一些稀奇古怪的景象和念头一样,这是因为内在已经具备了出现这些景象和念头的因,所以不论是眼睛所见,还是心中所想,都只不过是这些因所造成的幻觉而已。又如服用某些中草药以后,也会看见一些本来不存在的东西,并不是外在真正存在这些东西,而是我们内在已经具有形成这些幻觉的因而已。

知道这一切的真相后再去修练,就会清楚地了知我是不存在的。从开始修练到认知无我的这一系列过程,就是道谛。刚开始修道谛时,修行的力量不是很明显,在打坐观想时会深深体会到无我的存在,但出定后仍然要吃、要穿、要生活,别人骂自己时仍然会懊恼。对此,《入菩萨行论》的智慧品中也讲过,并不是证悟空性起不到作用,而是其目前的能力很微弱的缘故,所以必须要使其不断地发展、增长,一旦这个能力足够强大的时候,情况就会改观,这一点极为重要。

(二)只讲苦谛四种行相的原因

苦谛本身包含了轮回所有的有情和无情。森罗万象的器情世间,其行相何止千万种,但为什么佛只讲四种呢?这是因为其他行相与我们的修行关系不大。佛在《妙法之王大乘经》中讲过一个比喻:一人被毒箭射中,如果不及时处理,毒素就会蔓延全身而致命。如果此时旁边的人却只管研究这支箭是从哪个方向射来的、是什么材料做的、由谁做的,而没有想到将毒箭拔出,那么这人还来得及救吗?答案可想而知。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拔箭救人,而不是研究箭的来龙去脉。

这个故事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从中箭到死亡这短短的几分钟,就好比我们生命的几十年,在这短暂的生命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是去研究日月的运行?还是外层空间的星球?很多人都曾做过这些研究,但他们都在研究尚未完成前就死去了,其他星球上有无生命或水,对死去的人已无关紧要。所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将短暂的生命用在其他的研究上是不值得的!在上面的比喻中如果有一个旁观者,一定会觉得这些人不救人反去研究箭,是极为愚蠢、荒唐之至的;同样,如果只是将精力用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面,而不致力于修行,也一样是不智之举。

无论是太空或微观世界中的现象,都是苦谛行相的一部分,化学、物理、哲学也都是苦谛的行相,但这些对于我们的解脱并没有太大关系。凡事都应分个先后顺序、轻重缓急。首要的先做,其他的等以后再谈也不迟。在家人为了生存而必须做的事,并不能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而与解脱有关系的就只有苦谛的四种行相,所以,其他的就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一旦证果之后,无需做任何实验,轻轻松松地就能了悟其他种种纷繁复杂的问题。即使要做研究,也要等解决了生老病死的问题以后再说,目前就只谈这四种行相。

世间的所有学科,都只是为了生存而已,对彻底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没有任何帮助,一旦生命受到威胁,都只有无奈以对。大家只需回顾一下非典流行时期世人的种种心态和行为,就可以心照不宣了。这就是为什么佛只讲无常、痛苦、无我、空性这四种行相的原因。

下面就四谛各自的行相做比较细节的说明。

1.苦谛

苦谛本身,包括外面山河大地的器世界,与六道众生的有情世界。也就是说,六道有情众生,以及从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接触到的所有现象,都属于苦谛的范畴。因为经常接触到,所以苦谛离我们最近,人的自身也包含在苦谛中。虽说离得最近,但凡夫对苦谛却从来没有准确的认识。由于缺乏认识,就导致了很多痛苦。所以,认识苦谛是至关重要的。

苦谛的四种行相:无常、痛苦、无我、空性,为什么会对解脱轮回有深远的影响呢?因为,平时我们因贪、嗔、痴所造的杀、盗、淫等罪业,都是因为对这四种行相没有正知正见而造成的。

与无常相违的见解,就是认为万法常住不灭的常见。常见是与生俱来的,世间的人们总是认为世间形形色色的东西是常住不灭的,并对它们萌生出贪心或嗔恨心。但是,如果某人对无常有一定认识,就不会对他人怀有深仇大恨,因为他明白,仇人不会永远是仇人。从更细微的角度来看,仇人也是刹那刹那生灭的,真正去寻找时,这个仇人也无处可寻。贪心也是一样,一般人以为金钱名利是靠得住的,所以百般追求。如果人们知道它们是无常的、是靠不住的,还会如此绞尽脑汁、不遗余力地追求吗?

《普贤上师言教》中有一个典型的公案:有位修行人在山洞中闭关了九年,在他闭关的洞口有丛荆棘。每次出去时,荆棘都会挂到他的衣服,使他感到极不方便。正当他想把它砍掉之时,忽然转念一想,也许以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洞里了,还不如去做点有意义的事,就放弃了原来的打算;进到洞里时衣服又被挂到,他又想把荆棘砍掉,但一想到以后不一定还会再出洞,与其砍伐荆棘,不如在洞里修心,就仍然没有去砍。就这样经历了九年,直至他获得成就,洞口的荆棘还在原地未动。正是因为他内心强烈的无常观,才使他能够珍惜生命的每一刻,不将时间浪费在无有意义的事情上,而只用于修行。这一切,并不是因为他证悟了空性,而是由于体会到无常的结果。

如果我们能深深体会到世间万法的无常性,就不会再愿意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上面。但是,除了那些菩萨和真正的修行人以外,现在的世间人都在盲目地追求物质生活上的所谓圆满。究其原因,就是世人认为物质财富是靠得住的,并以这样的错误观点而导致了诸多问题。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推翻自己的常见。而通过修习无常,就可以推翻我们的常见,当我们能深切体会到世事无常时,就不再是昔日的自己了。

为什么苦谛的第二个行相是痛苦呢?因为,一般人认为生命中也有很多快乐的元素,不觉得轮回是痛苦的。我们之所以会主动地、热情地投入到世间利益及荣耀的追逐中,是因为我们相信其中有幸福快乐。这样的认知,都是由于我们相信人天果报是快乐的而引起的。佛要求我们视所有的轮回现象为苦,这不仅是佛的要求,事实也是如此。反之,如果佛所说的不是事实,则无论佛有没有要求,我们都无须照做。虽然在现实生活中随时可看到、体会到轮回的苦,但因为有一个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就使得我们时而体察到痛苦,时而又忘却了痛苦,对我们体认轮回的真相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佛才教导我们要视轮回为苦。

有人会反问:轮回怎么会是痛苦的呢?我们的亲身经历可以证明,轮回中确有快乐啊!之所以有这些感觉,都是因为自己被一些表面的、暂时的现象所蒙蔽的结果。如果我们能够了知这些所谓快乐的真相,就会对自己目前所处的岌岌可危的现状生起强烈的忧患意识。

佛陀一针见血地指出,苦可以分为三种。

(1)苦苦。两个苦字说明了痛苦中的痛苦,真正的痛苦,也就是常人都能觉察的苦。它很明显、很粗大。苦苦主要存于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当中。

(2)变苦。这种苦开始不是很明显,但后来可以变成痛苦。譬如在街上看到陌生人出车祸死亡,不会感到很悲痛。但如果死者是自己的父母亲人,则立即会有强烈的痛苦感受。因为对亲人有感情,所以会引起伤痛。如果在亲情当中没有潜伏着痛苦的话,就不可能有痛苦的感受。另外,一些世俗中所谓的快乐也有可能会变成痛苦。譬如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就感觉身心舒畅;一旦面临分手,就会黯然神伤。如果当初在一起的时候不觉得快乐,分手之时也就不会有什么痛苦。所以快乐和痛苦在此是成正比的。

这种“苦”,表面上看似快乐,实际上随时都可能变成痛苦。如果没有先前的快乐,就不会有后来的痛苦。就像我们在商场等公共场所中,虽然与成批的陌生人萍水相逢,又各奔前程,却既不快乐也不痛苦一样。因为没有先前的快乐,所以没有后来的痛苦。在这种先前的快乐中,隐藏着后来的痛苦,所以称之为“变苦”。变苦通常存在于欲界的人和天人道中。

(3)行苦。因为它很细微,所以我们的感官对它的生灭没有明显的反应。但它却像火车的车头一样,牵引着后面的痛苦,也就是说,它有能力导致其他痛苦的产生,因为它是有漏法。行苦主要存在于色界与无色界中。

佛就是如此全面地给苦作了定义,如果轮回中只有苦苦的话,那么人间也是有快乐幸福的。不止天和人,包括畜生也会有快乐的感觉,但这只是片面的想法。不论世界多么五彩缤纷、绚烂夺目,万法最终还是离不开痛苦的。因为佛所看到的,是轮回的全貌,而不只是片面的一部分。在他将苦的粗细层面都观察到以后,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轮回中充满了痛苦。

人的痛苦,不要说与地狱或饿鬼道的众生相比,就是与畜生相比,都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又有多少人愿意重新再过这一生?并不多。因为大家都觉得活得太累,太辛苦,生活压力太大了。即使在人世间找不到太多苦苦,但这并不表示人生没有痛苦,人们的痛苦往往来自于精神上的空虚和恐慌。譬如,大生意人的最终目标,也就是希望自己有好日子过,但随着事业而来的却是无比的压力,甚至有人会因无力承担而走上绝路。

没有修学佛法的人,年轻时还不太在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心中没有依处而产生的空虚感便与日俱增。身强力壮时为了防老去拼命挣钱,面对老病和死亡时,一辈子累积的财富却派不上用场。或许有人会寄希望于人,但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亲友的关怀、儿女的孝顺,比如陪伴于身边或以书信或电话的方式给予安慰,都不能抵御心灵上的惶恐。最终只有单枪匹马孤军奋战,但即便使出浑身解数,又怎能战胜实力强大的瘟神、死神呢?此时此刻,心中的恐惧与懊恼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多数人就选择忘记或回避这个现实,转而投入尽情地享乐中,但这种挥之不去的结局却随时在展示着威胁的面孔,让我们始终无法忘怀,因为这个现实太沉重了。

年轻人也不例外,虽然他们整日逍遥自在、纵情欢乐,但如果能静下来思维:人是为什么而活?以后会怎样?以前又是如何?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就能深切地意识到,生命的源头和尽头都是很模糊的,思维、视线所能触及的,只是眼前短暂的时光。许多人无法直视这个令人惶恐的结论,就只有掩耳盗铃地将这个问题弃置一旁,视而不见。

物质生活就像麻药,只能暂时将我们麻醉,但生老病死却是无论如何都逃不掉的现实。如果现在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以后等待我们的会是怎样的处境就很难说了。这不是夸大其词的威胁,而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以上这些都是变苦侵扰人类的结果。

当然,有的人由于文化背景的影响或自身温饱都未能解决,所以目前还没有条件考虑这些。但只要有条件,就不如早作打算,让自己能尽早苏醒过来。如果执迷不悟,整天只是顾着享乐,就真对应了从前修行人称此类人“无异于畜生”的说法。畜生所关心的就是温饱、玩乐而已,我们看重的它们不在意,我们看它们苦,它们倒不以为苦。那些只知及时行乐的人,的确与畜生没有高下之分。前人所下的结论,将此种情况描绘得极为真切,实在并不过分。

《普贤上师言教》中提到的八种痛苦,都是我们亲身经历过的,具体细节可以看书了解。有些人认为生死问题无关紧要,眼前的衣食住行才是最重要的,解决生活问题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都是因为没有意识到痛苦与无常的缘故。

为什么眼前的事重要,以后的问题就不重要呢?后世的问题难道真的可以摆在一边不管?下一世、再下一世所要面对的,为什么不需要解决?我们有什么理由只看眼前而不看其他呢?没有理由。或许有人会说后世是不存在的,因为有科学的论证。但后世存在与否,我认为是哲学而非科学的问题,没有任何科学可以证明前、后世不存在,一些所谓的证据,只不过是少部分人的一种不成熟的想法而已,所以并不能推翻前世来生的存在。我们不但没有借口不去思考这个现实问题,而且要更深层次地去思维轮回的真面目。只看表面的后果,就是让我们从无始以来流转轮回至今,可以说我们是被蒙骗了,所以要赶快醒过来。以上讲的是第二种行相。

下面是空性和无我两种行相。空性是指精神和肉体都没有受到一个“我”的支配;无我是指肉体和精神都不是“我”。不论其概念有何差别,但二者都是讲无我的。

为什么要思维无我呢?因为这是最关键的。通过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修法,使我们减少了许多贪心、嗔心……但没有空性的见解,就不能绝对性地解决根本的问题——我执,它就像一根钢丝将我们的精神和肉体联结在一起,使我们生生世世都被束缚在这个肉体中,而不得自由自在。肉体的要求也很高,为了养活它、满足它的种种要求,我们的精神就受制于肉体,成了肉体的奴仆。这根钢丝一天不断,我们就一天不得自在,所以必须截断这根钢丝。一旦挣脱钢丝的束缚,我们的精神就可以自在地翱翔,像断了线的风筝一般在法界的天空中任意飞扬,我执就再也无法去操纵它了。

要断掉这根钢丝,唯有证悟空性一途,除此别无他法。证悟空性后就不存在你我他的分别,也就不存在自私心,就不会为了利己而去做杀生、偷盗的恶行,也不会对害己之人起嗔心,或对中意的物和人起贪心。从小乘的角度看,这些烦恼消失后就算是解决了生老病死的问题,自己从轮回中已经找到出路,到达了目的地。所有的痛苦都已消失,从此再不必轮回。而大乘菩萨却是以此为起点,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饶益他众。因为证悟空性后打破了自私心,从此就可以无私地奉献,无条件地利益众生。所以,不论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的解脱,都必须要证悟空性。否则,以其他的修法,虽然可以减少粗大的烦恼,但根本问题仍会继续存在。

佛法的一切见解与修持都不神秘,是符合逻辑与事实的,任何人只要能理解,肯定都会赞同。我们已经找到一条逃离轮回的出路,而且是一条很安全的出路,但是否选择从这个出口走出去则是另一个问题。不走,就永远只能在出口徘徊。这就涉及实际的修行了。

苦谛第三、第四个行相的具体修法就是空性与无我;第二个行相痛苦的具体修法,可以参看《普贤上师言教》外加行中所讲的轮回过患;至于无常的修法,从目前看来,能导致许多烦恼的常见不是很细微的,而是比较粗大的常见。要推翻这种常见就要修习《普贤上师言教》中的寿命无常。这些修好以后,我们就可以生起非常坚定的出离心,这对于解脱是很有帮助的。

其实,学法、修行对世上所有的生命来说都很重要,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是很大的错误。众生皆具佛性,相信经过诸佛菩萨们时刻不断的努力,最终能让人们理解这一点,只是过程要长一些,所以我们自己也必须努力。

尽管在家人平时要处理很多繁琐的家务事,但每天能从24小时中,早、晚各抽出一小时思维这些问题,其余22小时都花在世俗杂务上应该是能够做到吧!修行人需要有正知正见,但更需要修法。能信佛固然是千载难逢的机缘,在现在这种时代就更难得,可是没有具体修法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就算有朝一日能解决,也要经过极漫长的时间,所以不管是为己为人,都要早点开始修行。

除了这四种行相以外,其他科学的课题,哲学的观点,以及传统的文化等都属于苦谛的行相,如此来说,苦谛的行相有成千上万种。但有限的人生不允许我们对所有的行相都进行研究,因而仅选这四种来帮助我们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如果为了要有生活能力而去学一技之长,是有其必要的,但这不是为了解脱,不是我们生存的目的,只是暂时如此罢了。也不是说一旦学佛,就什么都不学不做了,要是这样,佛教也无法长远流传下去。佛教一向就有出家与在家两种传统,出家人是专门修行的,在家人则既要修行也要做一些世间事务,但对世俗的事不能像一般人那样投入,只需适当地参与就可以了。

2.集谛

“集”有两种:一是烦恼,诸如贪、嗔、痴、慢等;二是以贪、嗔、痴、慢等所造的业,无论是善业或恶业都是集谛。为什么叫集谛?因为它是让我们流转轮回的因素。“集”的意思等同于全部、所有、一切,也就是说我们在轮回中所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由业及烦恼而产生的。

我们要明白,六道轮回不是造物主或任何人格化的神所创造或安排的,也不是无因无缘的一种偶然,而是存在着因果关系的。其中最重要的因就是我执。我执是什么呢?比如,当我们头疼时,就会说:“我的头好痛啊!”这个意识中有个“我”字。又譬如在骑车时,如果突然有辆车从前面闪过,人们就会悚然一惊,这个念头里也有我。所有这些产生“我”的根源,是一种盲目的执著,虽然是盲目的,它却完全控制了世上所有的人,包括我们所敬佩的很多伟人们。

我执的作用就是让每个人都重我轻他,虽然有时表面上以他人为重,实质上还是利己为先。由我执而产生贪、嗔、痴等烦恼,贪心让我们去偷盗,嗔心让我们去杀人,如此而造的业就是因,此因也肯定会有果,因为世间万物,包括微观世界中我们看不见的事物,都有其特殊的因果循环规律。所以杀、盗、淫业一定是有果的,它们的果就是轮回中的种种痛苦。这些产生痛苦的因就是“集”。眼前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断除产生痛苦的因,方法就是要修行、要有正知正见,并通过证悟空性而达到目的。

3.道谛

涅槃的因也即解脱的因,就是道谛。道谛在《俱舍论》中也有四种行相,但此处我们不广讲。道谛的主旨,都包含在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论》中,其内容涵盖了显、密所有关键的问题。

第一是出离心,就是不将物质生活的追求当成生存的目标。发起出离心以后,就不能再像常人一般,用生命的代价去换取生活中的享乐,而是要树立起崇高的生存目标——希求解脱。甚至应该像大乘菩萨般发菩提心,为了度化众生而生存。如果活着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老病死问题,而不是为了吃喝玩乐,就具备了出离心。第二是菩提心,就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生存。这与一般报章杂志等媒体上所宣传的好人好事不一样,真正的菩萨仅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利益他人而活。第三是证悟空性。

一言以蔽之,道谛所讲的不出这三条。我也一再强调过,在没有生起出离心与菩提心之前,不要修任何其他的法。并不是没有更殊胜的法可修,而是在根机不适应时,再怎么修也是枉然。道谛可以彻底断除集谛中所有的烦恼,如同病根尽除之后,病痛也随之而消失一样,集谛的烦恼断除后,痛苦也不复存在。

对凡夫而言,眼识是极具说服力的,眼见为凭。譬如,要将石墙观想为透明的就很困难,因为眼睛看不到透明的墙。但当修行达到某种层次时,外界的影响就会变得很微弱,我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去改变或控制外在的现象,使它们逐渐淡化甚至消失,但这种境界离现在的我们还有一段距离。有些人会怀疑这种境界的可能性,但这种境界不仅在佛经中有记载,我们有论证,更有许多高僧大德亲身的经历足以证明,只是目前离我们的境界还相当远,所以要从最基础的出离心开始做起。

4.灭谛

灭谛就是断除了一切烦恼,就像乌云密布的天空被一阵风吹过后,露出清澄的蓝天一样。同样,当烦恼和业被出离心、菩提心以及空性的见解断除以后,剩下的就是佛的智慧——光明如来藏。这是灭谛,也是我们修行的最终结果。那么,证得光明如来藏是否为修行唯一的目标呢?并非如此。证悟此境界后,我们就可以更完整、更有力地去度化众生,这才真正是大乘佛法的最终目标。

以上介绍了四谛,其中苦谛讲得广一些,其他三谛相对略些。具体修法在《普贤上师言教》中已经讲得比较完整,大家可以看书修习。修行是很重要的,但不要太过追求神秘,而是要走佛指点给我们的踏踏实实的路,这样一路走上去,绝对会有结果的,希望大家能精进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