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为何物

众所周知,人是由物质和精神这两部分组成的,物质即肉体,精神即心。那么,除了肉体以外,我们的内心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本文就一起来探究精神领域的奥秘。

(一)心≠大脑

过去,西方的一些心理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家都认为:人的精神或者说意识,只不过是大脑的一个产物,就像汽车的发动机在运转时会产生热量一样,大脑就如同汽车的发动机,而意识就好比是发动机所产生的热量。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这个解释过于简单。因为在很多不同的科学领域都发现,意识所发挥的作用已经远远超过大家的想象。因此,人们希望对此能有一个新的解释。到底科学将如何重新诠释,目前还不太清楚。

意识由大脑产生这一说法,截至目前,还没有任何数据能够证明。在物质领域,科学家的研究确实成绩斐然,科学的深入细致在很多方面超过了佛教,因为佛教不会如此深入地研究某一个物质;可是在精神领域,科学的研究要走的路还很远。例如,关于意识方面的学说,心理学始终没有解释清楚意识到底是什么,这一百年来也没有什么新的突破和进展,只是在一些方法上略有改进而已。

(二)心≠心脏

佛教讲的“心”也不是指心脏。心脏虽然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但它不是心,因为它没有思维的功能。一般来说,心脏和大脑都是外在物质,而心不属于外在物质范畴。

(三)心=意识

人除了肉体之外,一定还有意识,佛教把它称之为“心”。佛教认为,心不是大脑,大脑是它的工具。这个观点在密法里阐述得非常清楚。举例来说,意识就像一个人,大脑就像一台计算机,人可以通过计算机去做很多事情,意识也是通过大脑去感受外面的世界、接收外界的信息。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大脑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它不过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工具而已,真正去了解外面世界的,还是我们的意识。

意识虽然用任何仪器都看不见、听不到,也无法触及,但这不能说明它不存在,因为,它本来就不是仪器或感官能看见的东西。就像我们的眼睛无法看见透明的物质,但这并不表示它们不存在:比如我们看不见汽车轮胎里的气体,就算轮胎变成玻璃一样透明,我们还是看不见,因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两种透明的物质——氧气和氮气。但是,当轮胎瘪了,车子无法行走的时候,我们立即就知道轮胎里没有气了。又如,虽然有时我们看不见透明的玻璃,但是,当稍不注意一头撞上,这时我们就知道它的存在了。

人也同样如此。比如学生上课的时候,人本来是端身正坐地听课,然而一旦犯困打瞌睡,内在的意识稍微停止工作几秒钟,身体马上就会发生变化:眼睛睁不开,无法抬头、说话,也无法再继续保持端正的姿势了。如果意识出去了,永远不回来,那么人的身体顷刻间就会变成一具尸体。

在日常生活中,真正操纵我们去做各种事情的,不是心脏和大脑,而是意识。每个人一生中所发生的一切,无论好事还是坏事,都是意识在操控,然后通过大脑去完成的。

暂且不提解脱、成佛,就连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和快乐,都不是由肉体决定,而是由意识的态度所决定的。譬如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的情绪不佳、心态消极,那么,即使所处的环境再好、拥有的物质再丰富,我们也无法感到幸福快乐;反之,如果心情舒畅、心态乐观,哪怕外面的环境再恶劣,我们仍可以觉得幸福无比。

佛教对精神领域非常重视,并且有独特的观点。我们为什么需要了解这些呢?因为内在的精神与外在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而我们的内心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所以,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自己的内心到底是什么样的,以及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这很重要。

二、心的三种状态

心如水,我们的内心就像水一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心和水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水有三种状态:

第一,水在正常情况下是液体,这是它的真相,也是它的常态;

第二,当温度降到零下时,水会变成固体——冰,但这只是形式发生变化而已,冰的本质其实也是水,这是它的第二种状态;

第三,当温度达到100℃以上时,水会蒸发成气体。气体也是水的一个不同形式,实际上仍然是水,这是它的第三种状态。

虽然三种状态不一样,但它们都是水的不同形式而已。冰块融化以后可以变成水,蒸汽冷凝后也可以还原成水,无论哪种状态,它们的本质都是水。

同样的,我们的心也有三种不同的状态,接下来将逐一进行介绍。

(一)正常状态下的变化

水在常态下是液体,那心在正常情况下是什么状态呢?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它可以思维、思考,能够感受外面的世界。

外在物质是没有感受的,只有精神才有感受。精神可以感知外面的世界,以及痛苦、快乐等各种各样的感受。但在佛教里,精神也属于物质的范畴。这个世界上,凡是能够相互起作用的东西都叫做物质,所以我们的内心也是物质。

1.平静的湖面——阿赖耶识

大乘佛教把人的精神分为八个不同的层次,其中最基础的层面就是阿赖耶识。心的正常状态,首先就是阿赖耶识。

阿赖耶是印度梵文,唐朝的玄奘法师等将它翻译为藏识。它像一个存储了各种数据的电脑硬盘一样,里面装满了各种善的、恶的等不同的种子,如同仓库一般,所以称之为藏识。

阿赖耶识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对于没有证悟的人来说,阿赖耶识就是一个非常平静的状态。比如,上班十多个小时之后,回到家里筋疲力尽,往沙发上一坐,马上就进入了深度发呆的状态。再比如,跑步跑了很长时间,实在跑不动的时候,平躺在草坪上,往里一看,发现心进入了一种非常平静的状态。这个状态,就如同静静的湖面一样,实际上是因为人的精神过于疲惫,没有能力去思考太多事情,所以就自动掉落到意识的最底层——阿赖耶识上。

我们通过一些方法,也可以让心达到同样的状态。如果是人为、有意地去达到这个状态,就是禅定;如果是非人为的、自然地进入这个状态,那就是发呆。禅定和深度发呆都是处于平静的状态,从这个角度看,二者有些相似之处。有些人说,发呆很舒服。为什么发呆会感到舒服呢?因为这个时候心进入了一个很平静的状态。不管是人为的,还是疲惫后的极度放松,此时人都会感到特别的轻松。可是,发呆的时间再长,也不会让人有任何进步,或是使人智慧增长;但禅修就不一样,如果能禅修三五个小时,那就非常好了。所以,这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没有风的时候,水的本质是非常平静的状态;我们的心,如果没有外来的干扰,让它逐渐地沉淀下去,最终也会和这个湖面一样平静。在这个平静的状态中,疲劳、压力、焦虑等统统都消失了,所以会感觉十分轻松自在。

现在很多人去禅修,在打坐的过程中,他们的内心可以达到一个很平静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会有一些平时感觉不到的内在的感受。那个时候有些人就以为自己证悟了,明心见性了,或者是达到了什么境界,等等。其实,这仅仅是一个内心的平静而已,根本就不是证悟,而且离明心见性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如果停留在这种状态没有突破的话,那最多也就是佛教讲的四禅八定。

但是,因为缺乏正确的修行引导,加上在佛经里面又可以找到很多看似描述这种状态的词汇,而且这些词汇往往都出现在大圆满、禅宗等高级的佛教课程里,所以很多人就觉得自己已经开悟了,或者已经达到大圆满的境界了。但实际上,这种状态跟证悟有着本质的不同,它离证悟还很遥远。

现在,许多人通过修这种禅定来达到放松的目的,尤其在西方相当流行。但对佛教而言,这就是一个基础的修行而已。除了佛教之外,印度教等古老的宗教也有这种禅修,不过,这些只能是对烦恼有所控制,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以上讲的是心的第一个阶段——阿赖耶识。当心停留在阿赖耶识的层面时,就像静静的湖面一样,没有任何杂念,特别地放松、愉快。

2.波纹——细微的念头

第二个阶段,阿赖耶识上面开始产生细微的念头,犹如原本没有一丝波纹的湖面,当轻风吹来时,会微微泛起波纹。

这就是我们打坐时,在平静的状态中持续几分钟以后,内心开始产生一些极其细微的念头,而且这些念头不易被察觉。我们自以为还停留在平静的状态中,但其实已经离开了那个静静的湖面,开始出现了一些波纹。

湖面上泛起波纹,是因为有轻风吹过来;心本来是非常平静的,但是因为有外在的干扰,所以开始出现一些细微的念头。如果我们能及时发现这个情况,当即就可以很好地解决掉;如果未能发现而任其发展,便会逐渐演变成接下来要讲的一些状态。这样,心无法再继续保持平静,对禅修就会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

简单提一下,我们心的本性、佛性如来藏本身是光明的、十分平静的,从这种状态中开始产生出一些细微的念头,这些细微的念头再逐渐发展,最后便形成了六道轮回的推动力。但本文所说的,是从阿赖耶识上逐渐产生念头,出发点和基础都是阿赖耶识,而不是佛性,这两个不要混在一起。

3.波浪——思维

如同波纹会逐渐变成波浪、波涛一样,打坐中出现细微念头的时候,若不加以控制,便会继续发展成思维,进入第三个阶段。此时,虽然身体依旧坐得很端正、纹丝不动,但是心已经离开了平静的状态。原本细微的念头,已经发展到开始思考过去、未来和现在,以及感情、婚姻、家庭、工作等事情。

水从平静的湖面到出现波纹,再到形成波涛,是因为外面有风在吹;同样的,心的变化也是因为有外在的干扰。所谓外在的干扰,就是去思维外在的东西,可能是想十年、二十年前的事情,也可能是想一百年以后的事情。虽然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当下,无法看到过去和未来,但是意识不同,它既可以思考过去,又可以思考未来。

有风吹来时,湖面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有了外在的干扰,心的状态也会产生很多变化。在第三个阶段,它已经形成了思维,但这个还仅仅是一般的思维,主要就是思考一些事情。如果此时仍不加以控制,便会发展成更加严重的状态,也就是烦恼。

4.巨浪——烦恼

发展到第四个阶段,内心开始产生烦恼,犹如水从波浪变成了巨浪。

譬如,我们想起过去的一件事情,然后怎么也想不通,便开始抱怨,甚至仇恨;或者是对未来的某件事情生起贪欲,比如发现有一大笔钱可以去赚,然后反复盘算如何才能赚到手……如此一来,贪心、嗔心越来越炽盛,心就变成了滔天巨浪。此时若再不加以控制,就有可能演变为海啸,后果就更加严重了。但是,如果我们懂得控制的话,巨浪还是可以恢复成平静的湖面。

我们的心就是这样,若任由它逐步向负面的方向发展,烦恼就会愈演愈烈。水也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干扰,它本身是非常平静的;一旦出现干扰,它就会逐渐产生变化,最后形成恐怖的惊涛骇浪。

导致这些变化的因素都是外来的干扰,因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控制住外来的干扰。引发巨浪的外来干扰是大风,如果风完全停止的话,水立即就能恢复平静。所以,心和水的发展过程是一样的。

以上是心的第四个阶段——烦恼。

5.水,清澈与浑浊;心,禅定与浮躁

水有时候清澈,有时候浑浊。这两个,哪一个是水的本质呢?清澈才是它的本质。因为一些外在的因素,清澈的水才变得浑浊不堪。我们的心也同样如此:禅定的时候,心是清澈的;浮躁的时候,心就会变浑浊。

除了深度睡眠以外,一天中的多数时间,我们的心都非常浮躁、空虚、暴躁,进而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纵然拥有很多的东西,却感觉不到幸福和自在,这就说明,我们的内心已经变得相当浑浊了。

但是,如果我们愿意花一点时间,下一点功夫,也完全可以让心回到它原来的状态,就像严重浑浊的水也可以变得干净透明一样。那用什么方法呢?

比如,从浑浊的河里打一桶水,只要静静地放置几个小时,不去干扰它,水里的泥沙等杂质就会慢慢沉淀下来,最后还原成清澈的水。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心虽然很浮躁、暴躁,但假如一段时间内不去扰动它,也就是说,尽量不去思考过多的事情,通过禅修的方法让心安静下来,烦恼便会像水里的泥沙一样慢慢沉淀,最后完全可以变得清澈透明,显现出心的本来面目。

水可以从清澈变浑浊、浑浊又变回清澈,这是它本身的自然规律,与佛、鬼神等外在的事物都没有关系。心的自然规律也是这样,无论是否学佛、是否有信仰,只要内心不受干扰,心一定会变得清净透明,最后又回到阿赖耶识或者是更好的状态。因为心也好,水也好,都是由于受到外来的干扰才发生变化的,只要排除外来干扰,便能恢复原状。所以,采用这种方法之后,哪怕是郁郁寡欢的人也可以变得越来越阳光、健康,这并非只有佛教徒才能做到,其他宗教或者无神论者都可以做得到。

在此补充一点,一般世俗的禅修并不能从根本上断除烦恼,就像水,如果再遇到外来的干扰,它仍然还会变浑浊。所以,如果我们只修四禅八定,烦恼仅仅是暂时沉淀下来,并没有被清除干净;只有证悟空性的智慧才能彻底断除烦恼,使我们的心永远都不再变成浑浊状态。所以佛教讲,如果没有智慧,四禅八定不能解决最终的问题,但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修就容易明心见性。

总结一下,以上是水的第一种状态——液体。水从最初一个静静的湖面逐步发展,从波纹到波浪,最后变成巨浪,然后巨浪又可以复原为静静的湖面;此外,清澈的水会变成浑浊的水,浑浊的水也可以恢复成清澈的水,这些都是水在液体状态下的变化。

(二)水,结冰变固体;心,显现为物质

下面是水的第二种状态:固体。常态下水是液体,一旦结冰就变成了固体。

从表面形态上看,液体和固体差异很大,似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但其实冰的本质就是水。怎样证明呢?只要周围的温度超过零度,冰就会融化成水。这就说明,即使冰看起来根本不像水,但是它的本质从未离开过水。

水可以变成固体,那我们的心是不是也可以变成固体呢?的确可以,它变成固体的方式就是显现为物质。

在睡梦中,我们可以看到建筑物、银河系、日月星辰……梦里的世界和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一模一样。如果一直停留在梦境中,永远都不再醒来的话,我们根本就没有能力辨别这到底是梦还是现实。因为二者没有任何区别,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梦里都有:梦里的水同样可以解渴,梦里的空气同样可以呼吸,梦里的食物同样可以填饱肚子……直到第二天醒来我们才知道,哦,原来那些都不是真实的,只是一场梦!

那么,梦里的这一切是谁创造的呢?当然是我们的意识创造的,实际上就是意识显现为建筑物、水、食物,等等。就像环境的变化会让水从液体变成固体一样,当心所处的环境——自己内在的情况发生变化时,这个无形无色的精神完全可以变成一个有形有色的世界。所以,我们的意识在梦里就变成了一个世界。

除了梦境以外,现实生活当中的这一切会不会也是由心创造出来的呢?初学者也许会说:梦里的一切是心的显现,这个可以接受,但是现实生活中的这些物质不可能也是心变出来的,心怎么可能显现为一栋楼、一辆车呢?那我们的这个想法是否有理论或证据支持呢?唯一的证据就是我们的感官。可是,梦里面我们同样也有眼睛、耳朵这些感官啊,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呢?这里我们暂且不谈这么深的内容,但这个是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这就是智慧。

平时我们都觉得,内在的精神与外在的物质有本质的区别:一栋楼和我的精神怎么可能是一样的呢?起初大家都会这么认为。但是进一步了解,就会发现它们其实没有什么不同。水在零度以下,可以变成形态各异的冰块;心在某种条件下也可以变成各种物质:比如在睡梦中,我们的心可以变成大自然、建筑物等各种各样的东西。从这个角度讲,心完全可以变成物质。

所以,佛教用“物质”这个词,既可以解释外在的所有物质,也可以解释内在的精神。因为这两个都是物质,只不过是物质的不同形式而已。就像一个是液体的水、一个是固体的冰,但本质上并无二致。

西方哲学一直围绕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争论不休,但非常讽刺的是,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却越来越找不到所谓的“物质”了。因此,这个世界到底是物质还是精神,是先有物质还是先有精神……争论这些都没有什么意义。只要肯深入地了解、思考,一定能找到满意的正确答案。

(三)水,蒸发变气体;心,消失于法界

水在100℃或者比较高的温度时,便会蒸发成气体,气体就是水的第三种状态。水确实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它既可以是固体,又可以是气体;既可以变浑浊,也可以变清澈。

比如一座山,前一天夜里下过雨,第二天清晨太阳一出来,青草、树木、花朵上的露水便开始蒸发,形成了白色的气体向上升腾。一段时间过后,花草树木上的露水全都不见了,统统变成了气体消失在空中。

又如,一块坚硬的冰融化后会变成水,水煮开后会变成气体,如果再继续煮下去,一锅水全都会蒸发成气体融入到空气中,最后在我们的眼前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们的意识也是一样。做梦的时候,它是如此真实的建筑物、大自然……醒来后又变成了只能思维的东西;然后,就像水变成气体消失一样,我们的心最后也可以消失殆尽。怎么消失呢?就在法界或空性中消失。法界里面没有任何东西,一片虚空,犹如蓝天一般。禅宗讲,实相就是“万里无云万里天”,没有云的时候,万里都是蓝天。通过打坐,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发现一个这样的世界,它并非来自于外界,而是心的深处本来就是如此。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接触到、感受到的精神世界,根本就不是心的本质,而是它的表面现象。如果我们能够深入到精神世界的最深处,那里便是这样一片虚空。有一天,当我们真正发现了这个世界,所有的执著、烦恼都会在这个世界里烟消云散,这就是解脱,也叫做明心见性。

当然,明心见性并非是看见一个蓝色的东西。那明心见性见什么呢?《般若摄颂》等显宗的般若波罗蜜多经典里面讲,我们的心犹如虚空,它永远都是这个状态,从来不曾离开过,始终如如不动。

但是,我们一直以来都活在世界的表象中,常常只顾着往前走,而不去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今天,我们的心已经发展到巨浪的状态以及浑浊的地步了!那现在该怎么办呢?答案很简单,如果想解决这些问题的话,就是回头看、往回走,归零。就像浑浊的水回到最初的清澈,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的,一切也将回归于这里。

最后回归时就是这么简单,所以禅宗讲“不可思、不可言”。的确没有什么可表达的,这里面什么都没有。虽然借用蓝天来比喻,但实际上也不是蓝天,这里面没有什么可以讲的,所以《金刚经》说:“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既然没有什么可讲的,那我为什么还讲了这么多呢?到底在讲什么呢?这个就留待大家慢慢去思考吧。

一、心为何物

众所周知,人是由物质和精神这两部分组成的,物质即肉体,精神即心。那么,除了肉体以外,我们的内心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本文就一起来探究精神领域的奥秘。

(一)心≠大脑

过去,西方的一些心理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家都认为:人的精神或者说意识,只不过是大脑的一个产物,就像汽车的发动机在运转时会产生热量一样,大脑就如同汽车的发动机,而意识就好比是发动机所产生的热量。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这个解释过于简单。因为在很多不同的科学领域都发现,意识所发挥的作用已经远远超过大家的想象。因此,人们希望对此能有一个新的解释。到底科学将如何重新诠释,目前还不太清楚。

意识由大脑产生这一说法,截至目前,还没有任何数据能够证明。在物质领域,科学家的研究确实成绩斐然,科学的深入细致在很多方面超过了佛教,因为佛教不会如此深入地研究某一个物质;可是在精神领域,科学的研究要走的路还很远。例如,关于意识方面的学说,心理学始终没有解释清楚意识到底是什么,这一百年来也没有什么新的突破和进展,只是在一些方法上略有改进而已。

(二)心≠心脏

佛教讲的“心”也不是指心脏。心脏虽然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但它不是心,因为它没有思维的功能。一般来说,心脏和大脑都是外在物质,而心不属于外在物质范畴。

(三)心=意识

人除了肉体之外,一定还有意识,佛教把它称之为“心”。佛教认为,心不是大脑,大脑是它的工具。这个观点在密法里阐述得非常清楚。举例来说,意识就像一个人,大脑就像一台计算机,人可以通过计算机去做很多事情,意识也是通过大脑去感受外面的世界、接收外界的信息。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大脑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它不过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工具而已,真正去了解外面世界的,还是我们的意识。

意识虽然用任何仪器都看不见、听不到,也无法触及,但这不能说明它不存在,因为,它本来就不是仪器或感官能看见的东西。就像我们的眼睛无法看见透明的物质,但这并不表示它们不存在:比如我们看不见汽车轮胎里的气体,就算轮胎变成玻璃一样透明,我们还是看不见,因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两种透明的物质——氧气和氮气。但是,当轮胎瘪了,车子无法行走的时候,我们立即就知道轮胎里没有气了。又如,虽然有时我们看不见透明的玻璃,但是,当稍不注意一头撞上,这时我们就知道它的存在了。

人也同样如此。比如学生上课的时候,人本来是端身正坐地听课,然而一旦犯困打瞌睡,内在的意识稍微停止工作几秒钟,身体马上就会发生变化:眼睛睁不开,无法抬头、说话,也无法再继续保持端正的姿势了。如果意识出去了,永远不回来,那么人的身体顷刻间就会变成一具尸体。

在日常生活中,真正操纵我们去做各种事情的,不是心脏和大脑,而是意识。每个人一生中所发生的一切,无论好事还是坏事,都是意识在操控,然后通过大脑去完成的。

暂且不提解脱、成佛,就连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和快乐,都不是由肉体决定,而是由意识的态度所决定的。譬如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的情绪不佳、心态消极,那么,即使所处的环境再好、拥有的物质再丰富,我们也无法感到幸福快乐;反之,如果心情舒畅、心态乐观,哪怕外面的环境再恶劣,我们仍可以觉得幸福无比。

佛教对精神领域非常重视,并且有独特的观点。我们为什么需要了解这些呢?因为内在的精神与外在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而我们的内心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所以,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自己的内心到底是什么样的,以及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这很重要。

二、心的三种状态

心如水,我们的内心就像水一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心和水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水有三种状态:

第一,水在正常情况下是液体,这是它的真相,也是它的常态;

第二,当温度降到零下时,水会变成固体——冰,但这只是形式发生变化而已,冰的本质其实也是水,这是它的第二种状态;

第三,当温度达到100℃以上时,水会蒸发成气体。气体也是水的一个不同形式,实际上仍然是水,这是它的第三种状态。

虽然三种状态不一样,但它们都是水的不同形式而已。冰块融化以后可以变成水,蒸汽冷凝后也可以还原成水,无论哪种状态,它们的本质都是水。

同样的,我们的心也有三种不同的状态,接下来将逐一进行介绍。

(一)正常状态下的变化

水在常态下是液体,那心在正常情况下是什么状态呢?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它可以思维、思考,能够感受外面的世界。

外在物质是没有感受的,只有精神才有感受。精神可以感知外面的世界,以及痛苦、快乐等各种各样的感受。但在佛教里,精神也属于物质的范畴。这个世界上,凡是能够相互起作用的东西都叫做物质,所以我们的内心也是物质。

1.平静的湖面——阿赖耶识

大乘佛教把人的精神分为八个不同的层次,其中最基础的层面就是阿赖耶识。心的正常状态,首先就是阿赖耶识。

阿赖耶是印度梵文,唐朝的玄奘法师等将它翻译为藏识。它像一个存储了各种数据的电脑硬盘一样,里面装满了各种善的、恶的等不同的种子,如同仓库一般,所以称之为藏识。

阿赖耶识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对于没有证悟的人来说,阿赖耶识就是一个非常平静的状态。比如,上班十多个小时之后,回到家里筋疲力尽,往沙发上一坐,马上就进入了深度发呆的状态。再比如,跑步跑了很长时间,实在跑不动的时候,平躺在草坪上,往里一看,发现心进入了一种非常平静的状态。这个状态,就如同静静的湖面一样,实际上是因为人的精神过于疲惫,没有能力去思考太多事情,所以就自动掉落到意识的最底层——阿赖耶识上。

我们通过一些方法,也可以让心达到同样的状态。如果是人为、有意地去达到这个状态,就是禅定;如果是非人为的、自然地进入这个状态,那就是发呆。禅定和深度发呆都是处于平静的状态,从这个角度看,二者有些相似之处。有些人说,发呆很舒服。为什么发呆会感到舒服呢?因为这个时候心进入了一个很平静的状态。不管是人为的,还是疲惫后的极度放松,此时人都会感到特别的轻松。可是,发呆的时间再长,也不会让人有任何进步,或是使人智慧增长;但禅修就不一样,如果能禅修三五个小时,那就非常好了。所以,这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没有风的时候,水的本质是非常平静的状态;我们的心,如果没有外来的干扰,让它逐渐地沉淀下去,最终也会和这个湖面一样平静。在这个平静的状态中,疲劳、压力、焦虑等统统都消失了,所以会感觉十分轻松自在。

现在很多人去禅修,在打坐的过程中,他们的内心可以达到一个很平静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会有一些平时感觉不到的内在的感受。那个时候有些人就以为自己证悟了,明心见性了,或者是达到了什么境界,等等。其实,这仅仅是一个内心的平静而已,根本就不是证悟,而且离明心见性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如果停留在这种状态没有突破的话,那最多也就是佛教讲的四禅八定。

但是,因为缺乏正确的修行引导,加上在佛经里面又可以找到很多看似描述这种状态的词汇,而且这些词汇往往都出现在大圆满、禅宗等高级的佛教课程里,所以很多人就觉得自己已经开悟了,或者已经达到大圆满的境界了。但实际上,这种状态跟证悟有着本质的不同,它离证悟还很遥远。

现在,许多人通过修这种禅定来达到放松的目的,尤其在西方相当流行。但对佛教而言,这就是一个基础的修行而已。除了佛教之外,印度教等古老的宗教也有这种禅修,不过,这些只能是对烦恼有所控制,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以上讲的是心的第一个阶段——阿赖耶识。当心停留在阿赖耶识的层面时,就像静静的湖面一样,没有任何杂念,特别地放松、愉快。

2.波纹——细微的念头

第二个阶段,阿赖耶识上面开始产生细微的念头,犹如原本没有一丝波纹的湖面,当轻风吹来时,会微微泛起波纹。

这就是我们打坐时,在平静的状态中持续几分钟以后,内心开始产生一些极其细微的念头,而且这些念头不易被察觉。我们自以为还停留在平静的状态中,但其实已经离开了那个静静的湖面,开始出现了一些波纹。

湖面上泛起波纹,是因为有轻风吹过来;心本来是非常平静的,但是因为有外在的干扰,所以开始出现一些细微的念头。如果我们能及时发现这个情况,当即就可以很好地解决掉;如果未能发现而任其发展,便会逐渐演变成接下来要讲的一些状态。这样,心无法再继续保持平静,对禅修就会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

简单提一下,我们心的本性、佛性如来藏本身是光明的、十分平静的,从这种状态中开始产生出一些细微的念头,这些细微的念头再逐渐发展,最后便形成了六道轮回的推动力。但本文所说的,是从阿赖耶识上逐渐产生念头,出发点和基础都是阿赖耶识,而不是佛性,这两个不要混在一起。

3.波浪——思维

如同波纹会逐渐变成波浪、波涛一样,打坐中出现细微念头的时候,若不加以控制,便会继续发展成思维,进入第三个阶段。此时,虽然身体依旧坐得很端正、纹丝不动,但是心已经离开了平静的状态。原本细微的念头,已经发展到开始思考过去、未来和现在,以及感情、婚姻、家庭、工作等事情。

水从平静的湖面到出现波纹,再到形成波涛,是因为外面有风在吹;同样的,心的变化也是因为有外在的干扰。所谓外在的干扰,就是去思维外在的东西,可能是想十年、二十年前的事情,也可能是想一百年以后的事情。虽然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当下,无法看到过去和未来,但是意识不同,它既可以思考过去,又可以思考未来。

有风吹来时,湖面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有了外在的干扰,心的状态也会产生很多变化。在第三个阶段,它已经形成了思维,但这个还仅仅是一般的思维,主要就是思考一些事情。如果此时仍不加以控制,便会发展成更加严重的状态,也就是烦恼。

4.巨浪——烦恼

发展到第四个阶段,内心开始产生烦恼,犹如水从波浪变成了巨浪。

譬如,我们想起过去的一件事情,然后怎么也想不通,便开始抱怨,甚至仇恨;或者是对未来的某件事情生起贪欲,比如发现有一大笔钱可以去赚,然后反复盘算如何才能赚到手……如此一来,贪心、嗔心越来越炽盛,心就变成了滔天巨浪。此时若再不加以控制,就有可能演变为海啸,后果就更加严重了。但是,如果我们懂得控制的话,巨浪还是可以恢复成平静的湖面。

我们的心就是这样,若任由它逐步向负面的方向发展,烦恼就会愈演愈烈。水也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干扰,它本身是非常平静的;一旦出现干扰,它就会逐渐产生变化,最后形成恐怖的惊涛骇浪。

导致这些变化的因素都是外来的干扰,因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控制住外来的干扰。引发巨浪的外来干扰是大风,如果风完全停止的话,水立即就能恢复平静。所以,心和水的发展过程是一样的。

以上是心的第四个阶段——烦恼。

5.水,清澈与浑浊;心,禅定与浮躁

水有时候清澈,有时候浑浊。这两个,哪一个是水的本质呢?清澈才是它的本质。因为一些外在的因素,清澈的水才变得浑浊不堪。我们的心也同样如此:禅定的时候,心是清澈的;浮躁的时候,心就会变浑浊。

除了深度睡眠以外,一天中的多数时间,我们的心都非常浮躁、空虚、暴躁,进而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纵然拥有很多的东西,却感觉不到幸福和自在,这就说明,我们的内心已经变得相当浑浊了。

但是,如果我们愿意花一点时间,下一点功夫,也完全可以让心回到它原来的状态,就像严重浑浊的水也可以变得干净透明一样。那用什么方法呢?

比如,从浑浊的河里打一桶水,只要静静地放置几个小时,不去干扰它,水里的泥沙等杂质就会慢慢沉淀下来,最后还原成清澈的水。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心虽然很浮躁、暴躁,但假如一段时间内不去扰动它,也就是说,尽量不去思考过多的事情,通过禅修的方法让心安静下来,烦恼便会像水里的泥沙一样慢慢沉淀,最后完全可以变得清澈透明,显现出心的本来面目。

水可以从清澈变浑浊、浑浊又变回清澈,这是它本身的自然规律,与佛、鬼神等外在的事物都没有关系。心的自然规律也是这样,无论是否学佛、是否有信仰,只要内心不受干扰,心一定会变得清净透明,最后又回到阿赖耶识或者是更好的状态。因为心也好,水也好,都是由于受到外来的干扰才发生变化的,只要排除外来干扰,便能恢复原状。所以,采用这种方法之后,哪怕是郁郁寡欢的人也可以变得越来越阳光、健康,这并非只有佛教徒才能做到,其他宗教或者无神论者都可以做得到。

在此补充一点,一般世俗的禅修并不能从根本上断除烦恼,就像水,如果再遇到外来的干扰,它仍然还会变浑浊。所以,如果我们只修四禅八定,烦恼仅仅是暂时沉淀下来,并没有被清除干净;只有证悟空性的智慧才能彻底断除烦恼,使我们的心永远都不再变成浑浊状态。所以佛教讲,如果没有智慧,四禅八定不能解决最终的问题,但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修就容易明心见性。

总结一下,以上是水的第一种状态——液体。水从最初一个静静的湖面逐步发展,从波纹到波浪,最后变成巨浪,然后巨浪又可以复原为静静的湖面;此外,清澈的水会变成浑浊的水,浑浊的水也可以恢复成清澈的水,这些都是水在液体状态下的变化。

(二)水,结冰变固体;心,显现为物质

下面是水的第二种状态:固体。常态下水是液体,一旦结冰就变成了固体。

从表面形态上看,液体和固体差异很大,似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但其实冰的本质就是水。怎样证明呢?只要周围的温度超过零度,冰就会融化成水。这就说明,即使冰看起来根本不像水,但是它的本质从未离开过水。

水可以变成固体,那我们的心是不是也可以变成固体呢?的确可以,它变成固体的方式就是显现为物质。

在睡梦中,我们可以看到建筑物、银河系、日月星辰……梦里的世界和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一模一样。如果一直停留在梦境中,永远都不再醒来的话,我们根本就没有能力辨别这到底是梦还是现实。因为二者没有任何区别,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梦里都有:梦里的水同样可以解渴,梦里的空气同样可以呼吸,梦里的食物同样可以填饱肚子……直到第二天醒来我们才知道,哦,原来那些都不是真实的,只是一场梦!

那么,梦里的这一切是谁创造的呢?当然是我们的意识创造的,实际上就是意识显现为建筑物、水、食物,等等。就像环境的变化会让水从液体变成固体一样,当心所处的环境——自己内在的情况发生变化时,这个无形无色的精神完全可以变成一个有形有色的世界。所以,我们的意识在梦里就变成了一个世界。

除了梦境以外,现实生活当中的这一切会不会也是由心创造出来的呢?初学者也许会说:梦里的一切是心的显现,这个可以接受,但是现实生活中的这些物质不可能也是心变出来的,心怎么可能显现为一栋楼、一辆车呢?那我们的这个想法是否有理论或证据支持呢?唯一的证据就是我们的感官。可是,梦里面我们同样也有眼睛、耳朵这些感官啊,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呢?这里我们暂且不谈这么深的内容,但这个是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这就是智慧。

平时我们都觉得,内在的精神与外在的物质有本质的区别:一栋楼和我的精神怎么可能是一样的呢?起初大家都会这么认为。但是进一步了解,就会发现它们其实没有什么不同。水在零度以下,可以变成形态各异的冰块;心在某种条件下也可以变成各种物质:比如在睡梦中,我们的心可以变成大自然、建筑物等各种各样的东西。从这个角度讲,心完全可以变成物质。

所以,佛教用“物质”这个词,既可以解释外在的所有物质,也可以解释内在的精神。因为这两个都是物质,只不过是物质的不同形式而已。就像一个是液体的水、一个是固体的冰,但本质上并无二致。

西方哲学一直围绕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争论不休,但非常讽刺的是,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却越来越找不到所谓的“物质”了。因此,这个世界到底是物质还是精神,是先有物质还是先有精神……争论这些都没有什么意义。只要肯深入地了解、思考,一定能找到满意的正确答案。

(三)水,蒸发变气体;心,消失于法界

水在100℃或者比较高的温度时,便会蒸发成气体,气体就是水的第三种状态。水确实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它既可以是固体,又可以是气体;既可以变浑浊,也可以变清澈。

比如一座山,前一天夜里下过雨,第二天清晨太阳一出来,青草、树木、花朵上的露水便开始蒸发,形成了白色的气体向上升腾。一段时间过后,花草树木上的露水全都不见了,统统变成了气体消失在空中。

又如,一块坚硬的冰融化后会变成水,水煮开后会变成气体,如果再继续煮下去,一锅水全都会蒸发成气体融入到空气中,最后在我们的眼前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们的意识也是一样。做梦的时候,它是如此真实的建筑物、大自然……醒来后又变成了只能思维的东西;然后,就像水变成气体消失一样,我们的心最后也可以消失殆尽。怎么消失呢?就在法界或空性中消失。法界里面没有任何东西,一片虚空,犹如蓝天一般。禅宗讲,实相就是“万里无云万里天”,没有云的时候,万里都是蓝天。通过打坐,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发现一个这样的世界,它并非来自于外界,而是心的深处本来就是如此。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接触到、感受到的精神世界,根本就不是心的本质,而是它的表面现象。如果我们能够深入到精神世界的最深处,那里便是这样一片虚空。有一天,当我们真正发现了这个世界,所有的执著、烦恼都会在这个世界里烟消云散,这就是解脱,也叫做明心见性。

当然,明心见性并非是看见一个蓝色的东西。那明心见性见什么呢?《般若摄颂》等显宗的般若波罗蜜多经典里面讲,我们的心犹如虚空,它永远都是这个状态,从来不曾离开过,始终如如不动。

但是,我们一直以来都活在世界的表象中,常常只顾着往前走,而不去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今天,我们的心已经发展到巨浪的状态以及浑浊的地步了!那现在该怎么办呢?答案很简单,如果想解决这些问题的话,就是回头看、往回走,归零。就像浑浊的水回到最初的清澈,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的,一切也将回归于这里。

最后回归时就是这么简单,所以禅宗讲“不可思、不可言”。的确没有什么可表达的,这里面什么都没有。虽然借用蓝天来比喻,但实际上也不是蓝天,这里面没有什么可以讲的,所以《金刚经》说:“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既然没有什么可讲的,那我为什么还讲了这么多呢?到底在讲什么呢?这个就留待大家慢慢去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