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好佛学基础是当务之急

(一)基础学习至关重要

佛教徒都要面临三个选择,其中各含两个要点,共六个要点。这虽然是初学者的入门课程,但对相当一部分皈依多年的佛教徒而言,仍然很有系统学习的必要性。

现在的佛教徒对佛教基础普遍缺乏了解,因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人想学佛却不敢学;有的人似乎在学佛,其实根本不知该如何学……这都是一些很常见的现象。只有掌握好入门的课程,在此基础上,沿着佛学的道路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才能离最终目标越来越近。如果第一步走错,离目标就会渐行渐远,甚至背道而驰。由此可见,基础课程至关重要!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习佛教基础常识,修持基础修法,一点一滴做好、做扎实。唯有如此,才能亲身体会到学佛过程中的进步和收获,同时,身边的亲朋好友也能感受到我们的变化。这种正面的改变,叫做学佛。

假如学佛多年,脾气越来越坏;世俗的嫉妒、傲慢、抱怨乃至仇恨等烦恼,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比不学佛的人更严重,这就说明学佛出现了问题。一直以来,世俗生活已经带来了不少烦恼,学佛之后又引发了其他烦恼,这样便出现了双重压力。因此,佛教徒应当树立正知正见,并将其运用于生活,这样不但自己能够从中受益,而且可以帮助他人。

(二)人人都可以使用佛教的方法

近年来,在西方广为流行的正念禅,其实就是佛教的禅修。在去掉了发菩提心、回向等宗教要素之后,无论有无信仰、何种信仰之人,都可以接受并修持。而且,西方科学家对佛教禅修进行了多项实验,结论表明,它可以解决很多心理疾病。有了科学的论证,加之练习后确实卓有成效,使得西方人对禅修十分喜爱,推崇有加。如今,包括军人、警察,甚至小学生在内的各行各业的人士都在练习,颇为盛行。

这些充分说明,佛教的方法绝对有助于现实生活,而且对任何人都有帮助。佛教不会说,要使用我的方法就必须皈依我、相信我,否则不能用。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始终秉持着非常开放的心态,只要对众生有利,尽可拿去用。你可以暂时不全盘接受佛教,但只要你使用佛教的方法,就可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当今时代物质生活高度发达,在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作用。现在,需要物质援助的人虽然存在,但我们不一定经常遇到;需要精神帮助的人,则几乎随处可见。若能采用佛教一些调整心态的方法,一定能起到显著的效果。

(三)摒弃迷信,树立正见

如今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都很大,全世界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所有城市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趋同,面临的问题也日趋一致。为此,西方人对禅修展开了研究,并加以推广普及;而我们别说在整个社会层面,即使在佛教徒当中,禅修也尚未广泛地开展起来。

大部分佛教徒以烧香拜佛、求佛保佑为主,喜欢搬弄神通之事——动辄说看到了异乎寻常的祥云、彩虹等瑞相,梦到了哪尊佛,得到了什么加持……这些也许是,也许不是,我们无法证明。佛陀不希望他的追随者变成神神道道的样子,要求除非确有必要,即使有神通也不能讲,何况我们还没有神通。

佛教本来并不神秘,但是有些佛教徒给它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以至于大家都搞不清楚佛法究竟是什么,讲了什么。近几年佛教徒越来越多,倘若缺乏正知正见,不过是徒然增加了一些迷信的人而已,又有何意义?因此大家不要谈论瑞相、神通之类的话题,不要去搞神乎其神的东西,而要学习佛教的精华并学以致用,藉此帮助自己以及家人朋友,进而服务于社会、全人类乃至所有的生命,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实际上,佛教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和深奥的智慧,是最适于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宗教。佛教的修行并非一种神秘的存在,而是自己内心真实的变化,只要去修,每个人都能有所感受。因此,佛教徒要脚踏实地,点点滴滴地改变自己不太健康的负面心态,塑造健康、正面的三观——佛教的三观。

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而言,修大圆满、大手印暂时并不重要,那是以后的事情,当务之急是打好佛学基础。本文旨在普及佛教基本知识,诸如应当怎样入门,入门后如何选择,建立何种目标,这是我们目前最需要了解的内容。

(四)何为三个选择

本文要讲的三个选择是什么呢?举例来说,假设有一道围墙,墙上仅有一扇大门,所有人只能从这扇门进入;进来后有三栋楼,我们要选择去往其中的一栋。

“墙上只有一扇大门”是什么意思?凡是想学佛、想成为佛教徒的人,首先必须皈依。所谓皈依,并不是皈依某位活佛、堪布、法师等某一个人,而是皈依所有的佛、所有的佛法以及所有的僧人——佛法僧是我们的皈依处。要学释迦牟尼佛的法,就要皈依释迦牟尼佛及佛法。皈依不是一种神秘的东西,更不是一种形式。大家受皈依时,应该都已经学过,此处不再重复。

大家不要以为皈依完毕即大功告成,皈依只是确定我们佛教信仰的身份,从此成为了佛教徒。作为佛教徒,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首先,要从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人天佛教三者中选择其一——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三个选择;其次,无论选择哪一乘都有两个要点,从此要为圆满这两个要点努力奋斗。当然,每个选择中的要求不是只有这两点,此处的要点是指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关键要素。要了解这些内容,往往需要阅读大量的佛经,所以很多人不一定知道。这次我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加以介绍,以便大家能够快速了解。

二、三个选择,六个要点

(一)第一个选择:人天佛教

“第一栋楼”就是第一个选择,即人天佛教。

有相当数量的佛教徒暂时不想成佛,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愿成为阿罗汉,只想追求人间或天人幸福快乐的生活。很多人会说,我的生活没有任何缺憾,一切都很美好,希望生生世世这样生活下去。

我们必须要知道,这种称心如意的日子肯定不会长久。因为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外面的世界变换不停,我们的身体也在逐渐衰老,走向死亡,死后的情形则更难把握。倘若一味考虑当下,不懂或不愿放眼未来,不知眼下的幸福来自何处,未来又将如何变化,那么也许现在就心满意足,觉得不用学佛了。

当然不学也可以,这是各人的选择。世界几大宗教中,佛教徒的人数之所以最少,原因主要在于佛教非常尊重个人信仰的选择。佛教历来不会用各式各样的手段传播教义,只是讲道理。如果你喜欢就来学;若是明白了道理,仍然不感兴趣也无妨,等到想学时再说。当年佛陀是这样的态度,现在的我们依然如此。菩萨戒中有一条戒,对于不想听法的人,不允许向其强制性地灌输。这固然会导致佛教徒的人数相对较少,但这种做法是很有道理的。

因此,对于安于现状、认为不必学佛的人,不要强求他学佛,但可以给他讲道理:世界上有很多人过得不幸福,甚至是承受各种痛苦,但你却拥有如此高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实属来之不易。要知道,这一切都来自于你自己的福报,而福报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若不继续创造福报,总有一天现有的福报会用尽,到那时,现在的幸福生活恐怕难以为继。你不妨将眼光放远一些——虽然今年心满意足,可是明年能否依旧?10年、20年后呢?恐怕很难预料。所以,就像买保险一样,应该提前做一点准备。当然,如果你仍然觉得不用学佛,也没关系;等你想通之后,可以来找我,我再给你介绍佛教的方法。

如果他说不想解脱、成佛,只求人间的福报,佛教有适合的方法吗?答案是肯定的,方法就是选择人天佛教,即人天乘。所谓人天乘,就是不寻求解脱、成佛,只追求生生世世在人间或天人中健康、富有、愉快地生活。人天乘具有两个要点,只要做到这两点,就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

1.要点一:相信轮回

很多人认为,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人死以后一切都将结束——现在事实已经证明,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但若是一直抱有这种想法,认定来世不存在,就没有必要做任何准备了。因此,人天乘首要的一点就是接受轮回的观念,最好能达到深信不疑的程度——坚定不移地相信:人死之后不是一了百了,生命还会延续下去。

关于生命的延续,在全世界所有宗教中,只有佛教拥有完善的学说体系。很多人觉得,轮回的观念不好接受、不易理解,尤其是关于怎样投胎,以及中阴阶段之类的内容特别神秘。其实,人死后确实存在生命的延续,虽然身体结束了,但并不等于生命就此终结。这一点丝毫不神秘,非常容易证明。在佛教讲的内容当中,轮回几乎是最容易被证实的观点,而且已经有了不少相关的科学数据。

当然,有关轮回的研究目前尚未成为主流科学,但它也是科学,并且已经在全世界各个地方开展起来。科学家发现,有些两岁左右刚会说话的孩子,会说起自己的前世,诸如家在哪里、父母的名字等很多细节。科学家们按图索骥前去调查,发现确有其事。这类情况不胜枚举,除了轮回以外,很难再有其他合理的解释。我们不排除这些事例中存在不太合理、不够科学的内容,但不能因为个别案例存在漏洞便一概推翻,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事实和逻辑,更不符合科学。

也许有人会质疑,为什么能够回忆前世的小孩,大都在偏僻的山区或亚洲一些有佛教信仰的地方呢?为什么其他地方没有?其实其他地方也有,甚至全世界都有,在父母没有轮回观念、没有信仰的家庭里也出现过,非常普遍。以前由于信息不发达,即使出现了这种事情,人们也很难知道。现在则不同,况且有很多科学家参与其中,他们调查研究的结果,与佛教讲的完全吻合,证明轮回是真实存在的。关于这一点,我在其他文章和课程里详细讲过,大家有兴趣可以去了解。

西方有一个科学家团队,对此类现象追踪研究了60多年,收集了2500多个例子。我于2015年和2016年跟他们有过交流。2015年我去拜访时曾问,你们的研究到底证明了什么?你们觉得人死后有什么东西存在,还是一切都结束了?他们都是非常严谨的科学家,不会直接说我们的研究证明了轮回存在,只是说:“我们相信,人死以后还有一个东西存在。”原话就是这样。人死后什么东西还存在呢?肯定不是肉体,只能是人的意识、人的生命。

2016年再次去拜访时,我又进一步询问,你们在已经长达半个世纪的研究中,对研究成果是越来越有信心,还是越来越持怀疑态度?他们说,越来越有信心。团队里有一位老科学家,已于2007年去世。我问那位老科学家生前最大的遗憾是什么?他们说,他临终时表示,虽然科学研究确实证明人死以后还有一个东西存在,可是一直未被主流科学接受,这是他最大的遗憾。

他们都是没有宗教信仰的科学家,我在交流的过程中,感觉得到他们格外严谨的科学态度。由此可以证明,轮回确是一个千真万确的事实。实际上,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上,轮回转世的事情屡见不鲜,并且留下了一些相关的文字记载。

需要说明的是,并非只有科学家才能证明轮回的存在,佛教拥有一套完整的逻辑,解释人死亡及投生的过程。我之所以谈到科学家的承认,只是为了进一步说明轮回的真实性。所以,对于人天佛教的第一个要点——坚定不移地相信生命的延续,稍微有点头脑、善于思考的人都应该很容易接受。

2.要点二:坚信因果

人天佛教的第二个要点,是坚定不移地相信因果。因果的内容非常广泛,任何事物都是因果。我们平时讲的是指善恶因果,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很多人觉得佛教讲的善恶因果很神秘,对此有许多疑问。如果没有深入思考,困惑是肯定的;若是深思熟虑,其实不难理解。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我们周边的万事万物都在因果当中,任何事物都是有因有果的。

大家都知道蝴蝶效应,它最早是由一名气象学家提出来的。比较常见的解释是,亚马逊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扇动了几下翅膀,导致其周围空气产生空气波,随着空气波逐渐增强,最后可能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扇动翅膀如此微不足道的小事,竟然会导致龙卷风,这就是因果。同理,一切事物都有因有果,这是自然规律。因果关系,不是释迦牟尼佛创造的,而是他发现的。地球上任何人、动物、植物……无一不在因果当中循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同样也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不可能例外。

因果关系属于自然规律的一部分,我们能够接受;万事万物都在自然规律当中循环,都是由因果产生的,我们也可以接受。但为什么偏偏接受不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呢?理由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

没有看到所以不相信,这是可以的——相信与否自己决定,没有人强求。但若是因为没有看到,就认定它不存在,这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而且随着科技发展,充分证明我们没有看到却存在的事物不胜枚举,因此这个理由是不成立的。

有没有方法可以证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当然有。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一个总结。善和恶也同样适用这个规律——善的果报是幸福和快乐,恶的果报是痛苦与烦恼,什么样的因就会结什么样的果。这样思考的话,相信不是很难理解。

若能真正深入思考,轮回和善恶因果都不难接受。选择人天佛教的道友,需要学习这两个要点,此外还要尽量地行善断恶。至于学佛的方式,诸如打坐方法等关键内容,需要通过传统的方式来学习;此外其他的内容,可以采取一些灵活的方式学习。

3.人天佛教自有其优势

进入佛门后的三个选择,犹如一个金字塔,人天佛教位于金字塔的底部,人数最多。不少佛教徒平时口口声声说要度化众生,要发菩提心,实际上最喜欢、最向往的却是人天佛教——希望生生世世幸福顺遂、美满富足,不想遭遇任何的挫折坎坷。有这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所以我们不能忽略人天佛教。

也许有人认为人天佛教没什么好学的,应该学大乘佛教。大乘当然更好,但对许多初学者来说,恐怕很难直接学习小乘或大乘。如藏传佛教,要修四加行、五加行,念大量的心咒;如汉传佛教,要么念佛,要么禅修,这些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因此,对很多人来说,人天佛教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特别适合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大家可以轻松、自在、开心地学佛。

人天佛教也有修行,如禅定,可以此化解内心的压力,提升自己的幸福感。我们可以在人天佛教的范畴中,开展适合现代人生活和观念的各种活动,如读书会、禅修、慈善公益等等。这些形式能够承载许多内容,值得年轻一代的佛教徒去思考和实践。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很多人;只要能够帮助他人,都是可以接受的。

总之,人天佛教虽然在三个选择中层次比较低,但是也有它的优点,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第二个选择:小乘佛教

现在我们回到进来的大门口,看第二栋楼。“第二栋楼”是小乘佛教,同样有两个要点,想学小乘佛教,就要学习并修持这两点。

1.要点一:生起出离心

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出离心既有部分相同,也有一些差异。相同点是两者都认为,以凡夫的身份流转于轮回,会遭受生老病死等基本的痛苦,以及其他数不胜数的痛苦,所以不愿下一世再以这种身份出现在轮回中。

不同点是:大乘佛教认为,我不再以这个身份出现,而以另一个身份出现,其出离心就像《华严经》所讲的,超越轮回又不脱离轮回;小乘佛教则认为,轮回丝毫不值得留恋,我要彻底离开,绝不再回来。大家不要误解小乘佛教,以为小乘的修行人非常自私,没有利他心。事实上,在一些小乘佛教盛行的国家,僧人们在社会福利、公益等方面做了很多事情,而且做得非常好。

此处的不同点,是指二者在最终目标即最高境界上有所区别。大乘佛教的终极目标是救度众生,因此成佛以后立即回来度化众生;小乘佛教的终极目标是得到阿罗汉的果位,因此成就之后,一旦圆寂便不再回来。

小乘的修行人此生成为阿罗汉之后,会通过这个肉体做大量的利他之事;而他死后会进入一种禅定,很长时间不出来。他认为自己已经进入涅槃,获得了永久的解脱,加上他没有度化众生的概念,因此不会回到轮回。

以大乘佛教的角度看,阿罗汉虽然会在禅定中停留相当长的时间,但是不代表永远不回来。因为他们的一些烦恼尚未解决,一些境界还未证悟,所以仍要回来完成这些功课。这是大乘佛教的观点,小乘佛教并不这样认为。

总之,小乘佛教的出离心是追求自己解脱,与轮回永久告别。如果选择学习小乘佛教,就要发这样的出离心,这是第一个要点。

2.要点二:证悟人无我

小乘佛教的修行人,在生起出离心之后,就要去证悟人无我。人无我不是空性的全部,只是空性的一小部分。

小乘佛教的修行人不太关注世界是什么样子,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的本质,也就是自我的本质。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之所以不得不轮回,与外面的世界无关,与其对自己的认识也就是我执有关。因为有我执,所以我造了无数的业,又因为这些业,我一直流转于轮回。

佛教讲十二缘起,这是轮回的一个完整过程。其中第一个缘起叫无明,是轮回的原动力,亦即我执。我们因为不了解自己身体和精神的状态,将其当作“我”的存在,由此产生了无数烦恼,又在烦恼的驱使下造业……经过这样分析,可以准确找到轮回的源头。

小乘佛教的修行人特别关心轮回的源头,因此他们只需证悟与此相关的这部分空性——人无我,便足以从源头上破坏轮回的动力,从而获得解脱;至于空性的其他部分,对他们则并不重要,不证悟也不会妨碍解脱。从人无我的角度而言,小乘佛教已经彻底地宣讲清楚,大乘佛教已没有再提升的空间。不过大乘佛教不仅要证悟人无我,而且要证悟全部的空性。

以上是第二个选择的两个要点。一是发出离心,小乘佛教的出离心,虽然名称和大乘佛教相同,但是内容不完全一样。二是在出离心的基础上证悟人无我,虽然并未证悟全部的空性,但在人无我的境界上已经达到了巅峰,以此完全可以实现其解脱的目标。

(三)第三个选择:大乘佛教

进入佛教的大门后,“第三栋楼”是大乘佛教。进入大乘所需的条件很多,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条件,是以下两点。

1.要点一:发菩提心

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灵魂,没有菩提心,就与大乘佛教毫无关系了。发菩提心是我们奋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关于菩提心,我已经讲过很多次了,大家可以参看《慧灯之光》的相关内容。

2.要点二:证悟缘起性空

修完菩提心,就要去证悟缘起性空——这是大乘佛教的空性,也即《金刚经》《心经》等般若波罗蜜多经所讲的空性。证悟了缘起性空,可以说修行就基本上成功了。

大乘佛教讲的空性比小乘佛教的空性范围更广,是完整的空性。但是无需逐一观察外界所有的物体,如楼房是否存在,山河大地以及日月星辰是否真实等等,只需彻底证悟自己心的本性,这样就等于证悟了万事万物的本性。这是大乘佛教的窍诀。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万事万物是我们内心的投影。先有了意识才出现世界,而不是先有了世界再产生意识。这个世界真正的主宰者、创造者是我们的意识。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意识,从此处开始着手,最后便能证悟自己的心。

就像《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所讲的,心的本性是空性,犹如虚空一般广大无边。这个空性意味着,我们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烦恼也好,各种各样的观念也罢,其实在内心深处,亦即心的本质上面都是不存在的。因此般若、中观等经论中讲“远离一切戏论”。什么是戏论?凡是我们能够想出来、语言能够表达出来的内容,无论抽象的还是具体的,正确的抑或错误的,好的或是坏的……都叫做戏论。所有的戏论都发生在心的表层,就像绚烂的花草、繁茂的树木只生长于地球表层,而非地球的深层。

同样,喜怒哀乐等一切情绪和感受都只存在于心的表层。如果能够突破或者穿越这个层面,到心的深处一看,立刻就能发现这些都是不存在的,它们只是产生于表层的错觉,没有任何根据和实质性。从此以后,我们对这个世界非常顽固的执著,不仅会松动,而且将彻底瓦解、崩溃。

瓦解之后,我们将发现另外一个世界,由此知道原先的世界只是这个世界的表面现象而已,从而彻底了解世界的真相。比如我们偶尔会在沙漠或者大海上见到海市蜃楼,那些城市、动物、人类等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因为光的折射,将远方一个真实城市的形象呈现出来。因此,佛经经常用海市蜃楼来形容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觉悟之前,我们只能看到表象的不真实的世界;觉悟之后,才能发现那个真实的世界。佛经将前者称为世俗谛,后者称为胜义谛。

若是进入胜义谛,我们就能体会到最纯洁、最原始、最自然的心的本性。那是一个永远不会有丝毫染污的世界,也叫做佛性、如来藏、佛的智慧,禅宗称其为本来面目。届时,我们所有的痛苦或是快乐,全部融入其中,消失不见。正如禅宗所云“明月当头照,苦乐入禅中”。

怎样才能发现佛性?需要穿越表层的现象。举例而言,建楼前先要进行地勘,通过钻探设备穿越地基表面,深入地下十几米甚至更深的地方,以此能清楚地探察到整个地基的土质状况。又如,我们的眼睛依靠可见光只能看到物体的外表,倘若借助穿透力极强的X光,则可以穿透皮肤、肌肉,直接观察到骨骼。

现在我们一直停留在表面现象,用感官感知外界,用意识观照内在。但是感官和意识的穿透力都很弱,因而我们无法探知外面世界的深层结构,同时也难以感知内在世界的真实面貌,只能觉察到表面情绪。平时生活、工作中我们使用意识进行思考、判断,完全没有问题;但如果想要了解更深的层面,则需要像钻探设备或X光一样的东西,用以穿透表象,那就是智慧。

智慧不是外来的,不能向外寻找,而要从自己内心当中提炼。我们的意识如同矿石,矿石中含有矿物质,通过加工能够将其提炼出来。同样,在心的深处蕴藏着智慧,我们需要对意识进行加工,如此便能提炼出其中的智慧。用这个智慧去看世界,看自己的内心,立即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心的本性。这在禅宗被称为明心见性。

怎样提炼智慧?方法就是通过四加行、五加行修持出离心、菩提心,再经过一系列禅修,就能在自己内心中找到智慧。然后,以此智慧去明心见性。

自佛教诞生以来的近三千年中,无数智者反复采用过这种方法,并由此彻见了自己的本性。说明这个方法没有任何问题,已经非常成熟、完备了。如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欠缺的只是我们自己的投入和努力。

三、结语

(一)最好的选择

以上三个选择、六个要点,大家要记住,然后自己决定选择哪一乘。其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当然是第三个选择。佛陀在大乘佛教中经常鼓励大家,不要选择前面两个,最好选择大乘佛法。我们必须拥有崇高的理想和足够的勇气,不要沉迷于现世一点点所谓的幸福快乐,觉得自己已经很不错了,不需要去西方极乐世界,不需要成佛,这是不对的。

当然,不一定每个人都能选择大乘佛法。如果只想追求世间的幸福,不求解脱,佛教也不反对,这样的人可以选择人天乘;之后逐渐提升自己的目标,最终进入大乘,这样也很好。如果决定寻求解脱,就直接选择大乘,以求彻底解脱;尽量不选择小乘,因为它不能达到究竟的解脱。

对于选择人天乘的人,佛教也会提供一整套方法,让他们得偿所愿。但必须要知道,世俗的幸福短暂易逝,因为没有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而且即便能够生生世世投生为人,也不能确保生存的时代是否安全。人类的发展充满变化,如果所处的时代平安无事,那么有可能安全地度过一生;倘若投生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又哪有幸福快乐可言?

归根结蒂,自己内心的强大才是硬道理。我们要先发出离心、菩提心,然后证悟,从此无论外界发生何种状况,自己永远不会受到影响。这是最好的选择。

也许有人会说,注重目的和选择不是执著吗?学佛难道不应该放下、不执著吗?这不能一概而论。禅宗、密宗确实强调放下、不执著,但是很多人并未充分了解其真正的含义,产生了很多误解,以为不执著就是心里没有任何想法,这是不对的。在佛法的修行中,证悟空性之前的所有修行,诸如修出离心、修菩提心等都是执著。刚开始就放下所有执著,没有任何目标,如何学佛呢?实际上,不执著的境界,来自于有执著的修行。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修法和要求,不能混为一谈。

总之,学佛不能盲目,一定要有目的、有选择,这非常重要。

(二)大乘佛教最为开放

很多人觉得佛教的规矩太多,想学佛却不敢学。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大乘佛教是最没有“规矩”的,从无任何教条性的限制。只要你心地善良,目的是为了他人而非自己,那么无论你以何种方式,做任何事情都属于善行。

一般而言,佛教不允许杀盗淫妄,但如果通过杀盗淫妄能够利益更多的人,同时不抱任何自私之心,完全本着自我奉献的精神,那么杀盗淫妄不但被允许,而且还是一种善举。善和恶的区别是什么?凡是以慈悲心为基础,能够利益众生的言论、行为和起心动念,全都叫做善;凡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对其他众生有所伤害的言论、行为和起心动念,全都叫做恶——即使表面上做得再规矩再漂亮也于事无补。所以大乘佛教所持的态度非常开放,没有任何刻板的限制和规矩,大家不需要担心。

之所以很多人对佛教抱有刻板印象,可能与一些老师兄的言行不无关系。他们经常去一些非常保守的寺庙,这些寺庙往往设有太多的规矩,其中一部分也许符合佛教思想,可是有些根本不是佛制定的规定,而是这个寺庙里面的人自己想出来的要求。这些老师兄虽然信佛多年,却并未真正了解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很容易受到寺庙的影响。这样的寺庙、这样的师兄,无形之中给大家什么印象?就是佛教的清规戒律、繁文缛节特别多,做什么都要小心翼翼,就连左看右看、某个东西没放好都会犯戒,吃饭时一定要如此这般……这就给大家带来了极大压力,实际上个人的修行根本不需要这样。

佛教是有戒律、规矩,然而绝大多数是针对出家人而言。小乘佛教对出家人的要求确实非常多,大乘佛教则要少很多。因为两者的三观不同,因此开放程度也不一样。大乘佛教对于在家人,要求就更少了。所以我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学佛,凡是能够利他的行为都是善行。唱歌若能利他,可以唱歌;跳舞若能利他,可以跳舞;电影、表演等等,但凡能为人排忧解难,让人开心快乐,同时不会引发负面影响,什么样的方法都可以用。

因此,学习大乘佛教理应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态度。我们要尽快确立好目标,然后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学修,终有一天会抵达自己的目的地。

一、打好佛学基础是当务之急

(一)基础学习至关重要

佛教徒都要面临三个选择,其中各含两个要点,共六个要点。这虽然是初学者的入门课程,但对相当一部分皈依多年的佛教徒而言,仍然很有系统学习的必要性。

现在的佛教徒对佛教基础普遍缺乏了解,因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人想学佛却不敢学;有的人似乎在学佛,其实根本不知该如何学……这都是一些很常见的现象。只有掌握好入门的课程,在此基础上,沿着佛学的道路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才能离最终目标越来越近。如果第一步走错,离目标就会渐行渐远,甚至背道而驰。由此可见,基础课程至关重要!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习佛教基础常识,修持基础修法,一点一滴做好、做扎实。唯有如此,才能亲身体会到学佛过程中的进步和收获,同时,身边的亲朋好友也能感受到我们的变化。这种正面的改变,叫做学佛。

假如学佛多年,脾气越来越坏;世俗的嫉妒、傲慢、抱怨乃至仇恨等烦恼,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比不学佛的人更严重,这就说明学佛出现了问题。一直以来,世俗生活已经带来了不少烦恼,学佛之后又引发了其他烦恼,这样便出现了双重压力。因此,佛教徒应当树立正知正见,并将其运用于生活,这样不但自己能够从中受益,而且可以帮助他人。

(二)人人都可以使用佛教的方法

近年来,在西方广为流行的正念禅,其实就是佛教的禅修。在去掉了发菩提心、回向等宗教要素之后,无论有无信仰、何种信仰之人,都可以接受并修持。而且,西方科学家对佛教禅修进行了多项实验,结论表明,它可以解决很多心理疾病。有了科学的论证,加之练习后确实卓有成效,使得西方人对禅修十分喜爱,推崇有加。如今,包括军人、警察,甚至小学生在内的各行各业的人士都在练习,颇为盛行。

这些充分说明,佛教的方法绝对有助于现实生活,而且对任何人都有帮助。佛教不会说,要使用我的方法就必须皈依我、相信我,否则不能用。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始终秉持着非常开放的心态,只要对众生有利,尽可拿去用。你可以暂时不全盘接受佛教,但只要你使用佛教的方法,就可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当今时代物质生活高度发达,在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作用。现在,需要物质援助的人虽然存在,但我们不一定经常遇到;需要精神帮助的人,则几乎随处可见。若能采用佛教一些调整心态的方法,一定能起到显著的效果。

(三)摒弃迷信,树立正见

如今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都很大,全世界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所有城市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趋同,面临的问题也日趋一致。为此,西方人对禅修展开了研究,并加以推广普及;而我们别说在整个社会层面,即使在佛教徒当中,禅修也尚未广泛地开展起来。

大部分佛教徒以烧香拜佛、求佛保佑为主,喜欢搬弄神通之事——动辄说看到了异乎寻常的祥云、彩虹等瑞相,梦到了哪尊佛,得到了什么加持……这些也许是,也许不是,我们无法证明。佛陀不希望他的追随者变成神神道道的样子,要求除非确有必要,即使有神通也不能讲,何况我们还没有神通。

佛教本来并不神秘,但是有些佛教徒给它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以至于大家都搞不清楚佛法究竟是什么,讲了什么。近几年佛教徒越来越多,倘若缺乏正知正见,不过是徒然增加了一些迷信的人而已,又有何意义?因此大家不要谈论瑞相、神通之类的话题,不要去搞神乎其神的东西,而要学习佛教的精华并学以致用,藉此帮助自己以及家人朋友,进而服务于社会、全人类乃至所有的生命,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实际上,佛教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和深奥的智慧,是最适于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宗教。佛教的修行并非一种神秘的存在,而是自己内心真实的变化,只要去修,每个人都能有所感受。因此,佛教徒要脚踏实地,点点滴滴地改变自己不太健康的负面心态,塑造健康、正面的三观——佛教的三观。

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而言,修大圆满、大手印暂时并不重要,那是以后的事情,当务之急是打好佛学基础。本文旨在普及佛教基本知识,诸如应当怎样入门,入门后如何选择,建立何种目标,这是我们目前最需要了解的内容。

(四)何为三个选择

本文要讲的三个选择是什么呢?举例来说,假设有一道围墙,墙上仅有一扇大门,所有人只能从这扇门进入;进来后有三栋楼,我们要选择去往其中的一栋。

“墙上只有一扇大门”是什么意思?凡是想学佛、想成为佛教徒的人,首先必须皈依。所谓皈依,并不是皈依某位活佛、堪布、法师等某一个人,而是皈依所有的佛、所有的佛法以及所有的僧人——佛法僧是我们的皈依处。要学释迦牟尼佛的法,就要皈依释迦牟尼佛及佛法。皈依不是一种神秘的东西,更不是一种形式。大家受皈依时,应该都已经学过,此处不再重复。

大家不要以为皈依完毕即大功告成,皈依只是确定我们佛教信仰的身份,从此成为了佛教徒。作为佛教徒,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首先,要从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人天佛教三者中选择其一——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三个选择;其次,无论选择哪一乘都有两个要点,从此要为圆满这两个要点努力奋斗。当然,每个选择中的要求不是只有这两点,此处的要点是指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关键要素。要了解这些内容,往往需要阅读大量的佛经,所以很多人不一定知道。这次我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加以介绍,以便大家能够快速了解。

二、三个选择,六个要点

(一)第一个选择:人天佛教

“第一栋楼”就是第一个选择,即人天佛教。

有相当数量的佛教徒暂时不想成佛,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愿成为阿罗汉,只想追求人间或天人幸福快乐的生活。很多人会说,我的生活没有任何缺憾,一切都很美好,希望生生世世这样生活下去。

我们必须要知道,这种称心如意的日子肯定不会长久。因为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外面的世界变换不停,我们的身体也在逐渐衰老,走向死亡,死后的情形则更难把握。倘若一味考虑当下,不懂或不愿放眼未来,不知眼下的幸福来自何处,未来又将如何变化,那么也许现在就心满意足,觉得不用学佛了。

当然不学也可以,这是各人的选择。世界几大宗教中,佛教徒的人数之所以最少,原因主要在于佛教非常尊重个人信仰的选择。佛教历来不会用各式各样的手段传播教义,只是讲道理。如果你喜欢就来学;若是明白了道理,仍然不感兴趣也无妨,等到想学时再说。当年佛陀是这样的态度,现在的我们依然如此。菩萨戒中有一条戒,对于不想听法的人,不允许向其强制性地灌输。这固然会导致佛教徒的人数相对较少,但这种做法是很有道理的。

因此,对于安于现状、认为不必学佛的人,不要强求他学佛,但可以给他讲道理:世界上有很多人过得不幸福,甚至是承受各种痛苦,但你却拥有如此高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实属来之不易。要知道,这一切都来自于你自己的福报,而福报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若不继续创造福报,总有一天现有的福报会用尽,到那时,现在的幸福生活恐怕难以为继。你不妨将眼光放远一些——虽然今年心满意足,可是明年能否依旧?10年、20年后呢?恐怕很难预料。所以,就像买保险一样,应该提前做一点准备。当然,如果你仍然觉得不用学佛,也没关系;等你想通之后,可以来找我,我再给你介绍佛教的方法。

如果他说不想解脱、成佛,只求人间的福报,佛教有适合的方法吗?答案是肯定的,方法就是选择人天佛教,即人天乘。所谓人天乘,就是不寻求解脱、成佛,只追求生生世世在人间或天人中健康、富有、愉快地生活。人天乘具有两个要点,只要做到这两点,就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

1.要点一:相信轮回

很多人认为,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人死以后一切都将结束——现在事实已经证明,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但若是一直抱有这种想法,认定来世不存在,就没有必要做任何准备了。因此,人天乘首要的一点就是接受轮回的观念,最好能达到深信不疑的程度——坚定不移地相信:人死之后不是一了百了,生命还会延续下去。

关于生命的延续,在全世界所有宗教中,只有佛教拥有完善的学说体系。很多人觉得,轮回的观念不好接受、不易理解,尤其是关于怎样投胎,以及中阴阶段之类的内容特别神秘。其实,人死后确实存在生命的延续,虽然身体结束了,但并不等于生命就此终结。这一点丝毫不神秘,非常容易证明。在佛教讲的内容当中,轮回几乎是最容易被证实的观点,而且已经有了不少相关的科学数据。

当然,有关轮回的研究目前尚未成为主流科学,但它也是科学,并且已经在全世界各个地方开展起来。科学家发现,有些两岁左右刚会说话的孩子,会说起自己的前世,诸如家在哪里、父母的名字等很多细节。科学家们按图索骥前去调查,发现确有其事。这类情况不胜枚举,除了轮回以外,很难再有其他合理的解释。我们不排除这些事例中存在不太合理、不够科学的内容,但不能因为个别案例存在漏洞便一概推翻,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事实和逻辑,更不符合科学。

也许有人会质疑,为什么能够回忆前世的小孩,大都在偏僻的山区或亚洲一些有佛教信仰的地方呢?为什么其他地方没有?其实其他地方也有,甚至全世界都有,在父母没有轮回观念、没有信仰的家庭里也出现过,非常普遍。以前由于信息不发达,即使出现了这种事情,人们也很难知道。现在则不同,况且有很多科学家参与其中,他们调查研究的结果,与佛教讲的完全吻合,证明轮回是真实存在的。关于这一点,我在其他文章和课程里详细讲过,大家有兴趣可以去了解。

西方有一个科学家团队,对此类现象追踪研究了60多年,收集了2500多个例子。我于2015年和2016年跟他们有过交流。2015年我去拜访时曾问,你们的研究到底证明了什么?你们觉得人死后有什么东西存在,还是一切都结束了?他们都是非常严谨的科学家,不会直接说我们的研究证明了轮回存在,只是说:“我们相信,人死以后还有一个东西存在。”原话就是这样。人死后什么东西还存在呢?肯定不是肉体,只能是人的意识、人的生命。

2016年再次去拜访时,我又进一步询问,你们在已经长达半个世纪的研究中,对研究成果是越来越有信心,还是越来越持怀疑态度?他们说,越来越有信心。团队里有一位老科学家,已于2007年去世。我问那位老科学家生前最大的遗憾是什么?他们说,他临终时表示,虽然科学研究确实证明人死以后还有一个东西存在,可是一直未被主流科学接受,这是他最大的遗憾。

他们都是没有宗教信仰的科学家,我在交流的过程中,感觉得到他们格外严谨的科学态度。由此可以证明,轮回确是一个千真万确的事实。实际上,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上,轮回转世的事情屡见不鲜,并且留下了一些相关的文字记载。

需要说明的是,并非只有科学家才能证明轮回的存在,佛教拥有一套完整的逻辑,解释人死亡及投生的过程。我之所以谈到科学家的承认,只是为了进一步说明轮回的真实性。所以,对于人天佛教的第一个要点——坚定不移地相信生命的延续,稍微有点头脑、善于思考的人都应该很容易接受。

2.要点二:坚信因果

人天佛教的第二个要点,是坚定不移地相信因果。因果的内容非常广泛,任何事物都是因果。我们平时讲的是指善恶因果,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很多人觉得佛教讲的善恶因果很神秘,对此有许多疑问。如果没有深入思考,困惑是肯定的;若是深思熟虑,其实不难理解。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我们周边的万事万物都在因果当中,任何事物都是有因有果的。

大家都知道蝴蝶效应,它最早是由一名气象学家提出来的。比较常见的解释是,亚马逊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扇动了几下翅膀,导致其周围空气产生空气波,随着空气波逐渐增强,最后可能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扇动翅膀如此微不足道的小事,竟然会导致龙卷风,这就是因果。同理,一切事物都有因有果,这是自然规律。因果关系,不是释迦牟尼佛创造的,而是他发现的。地球上任何人、动物、植物……无一不在因果当中循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同样也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不可能例外。

因果关系属于自然规律的一部分,我们能够接受;万事万物都在自然规律当中循环,都是由因果产生的,我们也可以接受。但为什么偏偏接受不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呢?理由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

没有看到所以不相信,这是可以的——相信与否自己决定,没有人强求。但若是因为没有看到,就认定它不存在,这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而且随着科技发展,充分证明我们没有看到却存在的事物不胜枚举,因此这个理由是不成立的。

有没有方法可以证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当然有。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一个总结。善和恶也同样适用这个规律——善的果报是幸福和快乐,恶的果报是痛苦与烦恼,什么样的因就会结什么样的果。这样思考的话,相信不是很难理解。

若能真正深入思考,轮回和善恶因果都不难接受。选择人天佛教的道友,需要学习这两个要点,此外还要尽量地行善断恶。至于学佛的方式,诸如打坐方法等关键内容,需要通过传统的方式来学习;此外其他的内容,可以采取一些灵活的方式学习。

3.人天佛教自有其优势

进入佛门后的三个选择,犹如一个金字塔,人天佛教位于金字塔的底部,人数最多。不少佛教徒平时口口声声说要度化众生,要发菩提心,实际上最喜欢、最向往的却是人天佛教——希望生生世世幸福顺遂、美满富足,不想遭遇任何的挫折坎坷。有这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所以我们不能忽略人天佛教。

也许有人认为人天佛教没什么好学的,应该学大乘佛教。大乘当然更好,但对许多初学者来说,恐怕很难直接学习小乘或大乘。如藏传佛教,要修四加行、五加行,念大量的心咒;如汉传佛教,要么念佛,要么禅修,这些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因此,对很多人来说,人天佛教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特别适合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大家可以轻松、自在、开心地学佛。

人天佛教也有修行,如禅定,可以此化解内心的压力,提升自己的幸福感。我们可以在人天佛教的范畴中,开展适合现代人生活和观念的各种活动,如读书会、禅修、慈善公益等等。这些形式能够承载许多内容,值得年轻一代的佛教徒去思考和实践。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很多人;只要能够帮助他人,都是可以接受的。

总之,人天佛教虽然在三个选择中层次比较低,但是也有它的优点,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第二个选择:小乘佛教

现在我们回到进来的大门口,看第二栋楼。“第二栋楼”是小乘佛教,同样有两个要点,想学小乘佛教,就要学习并修持这两点。

1.要点一:生起出离心

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出离心既有部分相同,也有一些差异。相同点是两者都认为,以凡夫的身份流转于轮回,会遭受生老病死等基本的痛苦,以及其他数不胜数的痛苦,所以不愿下一世再以这种身份出现在轮回中。

不同点是:大乘佛教认为,我不再以这个身份出现,而以另一个身份出现,其出离心就像《华严经》所讲的,超越轮回又不脱离轮回;小乘佛教则认为,轮回丝毫不值得留恋,我要彻底离开,绝不再回来。大家不要误解小乘佛教,以为小乘的修行人非常自私,没有利他心。事实上,在一些小乘佛教盛行的国家,僧人们在社会福利、公益等方面做了很多事情,而且做得非常好。

此处的不同点,是指二者在最终目标即最高境界上有所区别。大乘佛教的终极目标是救度众生,因此成佛以后立即回来度化众生;小乘佛教的终极目标是得到阿罗汉的果位,因此成就之后,一旦圆寂便不再回来。

小乘的修行人此生成为阿罗汉之后,会通过这个肉体做大量的利他之事;而他死后会进入一种禅定,很长时间不出来。他认为自己已经进入涅槃,获得了永久的解脱,加上他没有度化众生的概念,因此不会回到轮回。

以大乘佛教的角度看,阿罗汉虽然会在禅定中停留相当长的时间,但是不代表永远不回来。因为他们的一些烦恼尚未解决,一些境界还未证悟,所以仍要回来完成这些功课。这是大乘佛教的观点,小乘佛教并不这样认为。

总之,小乘佛教的出离心是追求自己解脱,与轮回永久告别。如果选择学习小乘佛教,就要发这样的出离心,这是第一个要点。

2.要点二:证悟人无我

小乘佛教的修行人,在生起出离心之后,就要去证悟人无我。人无我不是空性的全部,只是空性的一小部分。

小乘佛教的修行人不太关注世界是什么样子,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的本质,也就是自我的本质。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之所以不得不轮回,与外面的世界无关,与其对自己的认识也就是我执有关。因为有我执,所以我造了无数的业,又因为这些业,我一直流转于轮回。

佛教讲十二缘起,这是轮回的一个完整过程。其中第一个缘起叫无明,是轮回的原动力,亦即我执。我们因为不了解自己身体和精神的状态,将其当作“我”的存在,由此产生了无数烦恼,又在烦恼的驱使下造业……经过这样分析,可以准确找到轮回的源头。

小乘佛教的修行人特别关心轮回的源头,因此他们只需证悟与此相关的这部分空性——人无我,便足以从源头上破坏轮回的动力,从而获得解脱;至于空性的其他部分,对他们则并不重要,不证悟也不会妨碍解脱。从人无我的角度而言,小乘佛教已经彻底地宣讲清楚,大乘佛教已没有再提升的空间。不过大乘佛教不仅要证悟人无我,而且要证悟全部的空性。

以上是第二个选择的两个要点。一是发出离心,小乘佛教的出离心,虽然名称和大乘佛教相同,但是内容不完全一样。二是在出离心的基础上证悟人无我,虽然并未证悟全部的空性,但在人无我的境界上已经达到了巅峰,以此完全可以实现其解脱的目标。

(三)第三个选择:大乘佛教

进入佛教的大门后,“第三栋楼”是大乘佛教。进入大乘所需的条件很多,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条件,是以下两点。

1.要点一:发菩提心

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灵魂,没有菩提心,就与大乘佛教毫无关系了。发菩提心是我们奋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关于菩提心,我已经讲过很多次了,大家可以参看《慧灯之光》的相关内容。

2.要点二:证悟缘起性空

修完菩提心,就要去证悟缘起性空——这是大乘佛教的空性,也即《金刚经》《心经》等般若波罗蜜多经所讲的空性。证悟了缘起性空,可以说修行就基本上成功了。

大乘佛教讲的空性比小乘佛教的空性范围更广,是完整的空性。但是无需逐一观察外界所有的物体,如楼房是否存在,山河大地以及日月星辰是否真实等等,只需彻底证悟自己心的本性,这样就等于证悟了万事万物的本性。这是大乘佛教的窍诀。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万事万物是我们内心的投影。先有了意识才出现世界,而不是先有了世界再产生意识。这个世界真正的主宰者、创造者是我们的意识。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意识,从此处开始着手,最后便能证悟自己的心。

就像《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所讲的,心的本性是空性,犹如虚空一般广大无边。这个空性意味着,我们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烦恼也好,各种各样的观念也罢,其实在内心深处,亦即心的本质上面都是不存在的。因此般若、中观等经论中讲“远离一切戏论”。什么是戏论?凡是我们能够想出来、语言能够表达出来的内容,无论抽象的还是具体的,正确的抑或错误的,好的或是坏的……都叫做戏论。所有的戏论都发生在心的表层,就像绚烂的花草、繁茂的树木只生长于地球表层,而非地球的深层。

同样,喜怒哀乐等一切情绪和感受都只存在于心的表层。如果能够突破或者穿越这个层面,到心的深处一看,立刻就能发现这些都是不存在的,它们只是产生于表层的错觉,没有任何根据和实质性。从此以后,我们对这个世界非常顽固的执著,不仅会松动,而且将彻底瓦解、崩溃。

瓦解之后,我们将发现另外一个世界,由此知道原先的世界只是这个世界的表面现象而已,从而彻底了解世界的真相。比如我们偶尔会在沙漠或者大海上见到海市蜃楼,那些城市、动物、人类等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因为光的折射,将远方一个真实城市的形象呈现出来。因此,佛经经常用海市蜃楼来形容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觉悟之前,我们只能看到表象的不真实的世界;觉悟之后,才能发现那个真实的世界。佛经将前者称为世俗谛,后者称为胜义谛。

若是进入胜义谛,我们就能体会到最纯洁、最原始、最自然的心的本性。那是一个永远不会有丝毫染污的世界,也叫做佛性、如来藏、佛的智慧,禅宗称其为本来面目。届时,我们所有的痛苦或是快乐,全部融入其中,消失不见。正如禅宗所云“明月当头照,苦乐入禅中”。

怎样才能发现佛性?需要穿越表层的现象。举例而言,建楼前先要进行地勘,通过钻探设备穿越地基表面,深入地下十几米甚至更深的地方,以此能清楚地探察到整个地基的土质状况。又如,我们的眼睛依靠可见光只能看到物体的外表,倘若借助穿透力极强的X光,则可以穿透皮肤、肌肉,直接观察到骨骼。

现在我们一直停留在表面现象,用感官感知外界,用意识观照内在。但是感官和意识的穿透力都很弱,因而我们无法探知外面世界的深层结构,同时也难以感知内在世界的真实面貌,只能觉察到表面情绪。平时生活、工作中我们使用意识进行思考、判断,完全没有问题;但如果想要了解更深的层面,则需要像钻探设备或X光一样的东西,用以穿透表象,那就是智慧。

智慧不是外来的,不能向外寻找,而要从自己内心当中提炼。我们的意识如同矿石,矿石中含有矿物质,通过加工能够将其提炼出来。同样,在心的深处蕴藏着智慧,我们需要对意识进行加工,如此便能提炼出其中的智慧。用这个智慧去看世界,看自己的内心,立即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心的本性。这在禅宗被称为明心见性。

怎样提炼智慧?方法就是通过四加行、五加行修持出离心、菩提心,再经过一系列禅修,就能在自己内心中找到智慧。然后,以此智慧去明心见性。

自佛教诞生以来的近三千年中,无数智者反复采用过这种方法,并由此彻见了自己的本性。说明这个方法没有任何问题,已经非常成熟、完备了。如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欠缺的只是我们自己的投入和努力。

三、结语

(一)最好的选择

以上三个选择、六个要点,大家要记住,然后自己决定选择哪一乘。其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当然是第三个选择。佛陀在大乘佛教中经常鼓励大家,不要选择前面两个,最好选择大乘佛法。我们必须拥有崇高的理想和足够的勇气,不要沉迷于现世一点点所谓的幸福快乐,觉得自己已经很不错了,不需要去西方极乐世界,不需要成佛,这是不对的。

当然,不一定每个人都能选择大乘佛法。如果只想追求世间的幸福,不求解脱,佛教也不反对,这样的人可以选择人天乘;之后逐渐提升自己的目标,最终进入大乘,这样也很好。如果决定寻求解脱,就直接选择大乘,以求彻底解脱;尽量不选择小乘,因为它不能达到究竟的解脱。

对于选择人天乘的人,佛教也会提供一整套方法,让他们得偿所愿。但必须要知道,世俗的幸福短暂易逝,因为没有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而且即便能够生生世世投生为人,也不能确保生存的时代是否安全。人类的发展充满变化,如果所处的时代平安无事,那么有可能安全地度过一生;倘若投生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又哪有幸福快乐可言?

归根结蒂,自己内心的强大才是硬道理。我们要先发出离心、菩提心,然后证悟,从此无论外界发生何种状况,自己永远不会受到影响。这是最好的选择。

也许有人会说,注重目的和选择不是执著吗?学佛难道不应该放下、不执著吗?这不能一概而论。禅宗、密宗确实强调放下、不执著,但是很多人并未充分了解其真正的含义,产生了很多误解,以为不执著就是心里没有任何想法,这是不对的。在佛法的修行中,证悟空性之前的所有修行,诸如修出离心、修菩提心等都是执著。刚开始就放下所有执著,没有任何目标,如何学佛呢?实际上,不执著的境界,来自于有执著的修行。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修法和要求,不能混为一谈。

总之,学佛不能盲目,一定要有目的、有选择,这非常重要。

(二)大乘佛教最为开放

很多人觉得佛教的规矩太多,想学佛却不敢学。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大乘佛教是最没有“规矩”的,从无任何教条性的限制。只要你心地善良,目的是为了他人而非自己,那么无论你以何种方式,做任何事情都属于善行。

一般而言,佛教不允许杀盗淫妄,但如果通过杀盗淫妄能够利益更多的人,同时不抱任何自私之心,完全本着自我奉献的精神,那么杀盗淫妄不但被允许,而且还是一种善举。善和恶的区别是什么?凡是以慈悲心为基础,能够利益众生的言论、行为和起心动念,全都叫做善;凡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对其他众生有所伤害的言论、行为和起心动念,全都叫做恶——即使表面上做得再规矩再漂亮也于事无补。所以大乘佛教所持的态度非常开放,没有任何刻板的限制和规矩,大家不需要担心。

之所以很多人对佛教抱有刻板印象,可能与一些老师兄的言行不无关系。他们经常去一些非常保守的寺庙,这些寺庙往往设有太多的规矩,其中一部分也许符合佛教思想,可是有些根本不是佛制定的规定,而是这个寺庙里面的人自己想出来的要求。这些老师兄虽然信佛多年,却并未真正了解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很容易受到寺庙的影响。这样的寺庙、这样的师兄,无形之中给大家什么印象?就是佛教的清规戒律、繁文缛节特别多,做什么都要小心翼翼,就连左看右看、某个东西没放好都会犯戒,吃饭时一定要如此这般……这就给大家带来了极大压力,实际上个人的修行根本不需要这样。

佛教是有戒律、规矩,然而绝大多数是针对出家人而言。小乘佛教对出家人的要求确实非常多,大乘佛教则要少很多。因为两者的三观不同,因此开放程度也不一样。大乘佛教对于在家人,要求就更少了。所以我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学佛,凡是能够利他的行为都是善行。唱歌若能利他,可以唱歌;跳舞若能利他,可以跳舞;电影、表演等等,但凡能为人排忧解难,让人开心快乐,同时不会引发负面影响,什么样的方法都可以用。

因此,学习大乘佛教理应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态度。我们要尽快确立好目标,然后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学修,终有一天会抵达自己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