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得受过密法灌顶,方能阅读此文。

须得受过密法灌顶,方能阅读此文。

成智青莲花论

麦彭仁波切 著 

慈诚罗珠 恭译

 

《成智青莲花论》乃宣说无始以来具智悲,若离障,则现前无量等自具基智,道具威力,果不退转而恒遍自成之义。此即《释量论》中所说:“心性即光明”之密意。

 

慧智大烈焰,大光遍照耀,

大威光明者,顶礼慧勇识。

本来清净者,心性永光明,

身智无分别,诸垢皆客尘,

本体自性悲,具备三基智。

本净离戏论,内明童瓶身,

远离诸堕边,智分不断灭,

明于法界中,大悲不灭故,

基中任运成。自性普贤尊,

四时大平等,光明恒无变,

无分遍满我,无尘圣贤我,

自成智慧身,恒住众生心,

无明染污故,迷于不净转,

声缘菩萨众,未证极净间,

究竟之本体,非能证圆满,

二障永断时,方能圆悟基。

是故精进修,断障方便道。

彼有共不共,共道无数劫,

积累诸资粮,向外觅佛位。

不共密法道,外部瑜伽者,

取舍二谛修。内瑜方便乘,

二谛大平等,地道次第行。

极瑜大圆满,基果大自成,

极密之诀窍,悟师之加持,

直指本性智。三不动瑜伽,

智住本净中,增进大密道,

四灯之瑜伽,三要视光明。

道相皆圆满,一切幻相尽,

即生大虹身。自成觉性道,

下道皆圆满。违智无明心,

此乃大对治。勤修别之道,

与此无直违,二障不断根。

是故慧金刚,自性恒稳固,

不分不断毁,一切烦恼众,

非能侵毁彼。天成明本性,

污垢永不染。本性清净故,

污垢能离故,觉性合理故,

道者具威力。彼道断障时,

无量大悲心,智德皆现前。

威力不可思,事业任运成,

无勤而出生,所知离戏性,

无别智慧融。                        

此乃一切佛,所谓智法身。

不离本性中,净不净所化,

受用报化身,种种事业显。

此乃本基界,如实现前中,

自然慧自现,故恒不退转。

愿深寂离戏,无念大智慧,

众生皆获致,诸佛密意成。

一、密宗,迅速证悟的必由之路

(一)直指心性,密宗的无上法宝

想彻底了解显宗经典的内容,必须要有大圆满、大手印的觉悟。如果只是在字面上表表皮皮地学一点中观,从文字上遮破了所有的执著与实有,却无法从中了知,在破除“有”“无”等执著以后,最后的境界是什么样的。中观告诉我们的只有远离“有”“无”等戏论以后的空性,但这个空性也是非常抽象的概念。所以,要想体会、证悟中观的见解,还是要靠密法的窍诀。

另外,在第三转法轮当中,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述如来藏、光明,却没有具体说清光明到底是什么,如来藏又是什么,该怎样去体会、领悟光明,也是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光明,一种远离一切烦恼,远离一切有漏法、有为法,没有污垢,没有所知障与烦恼障的境界。

但密法却非常透彻地直指了空性光明的状态,并将其落实到自己心的本性上面。如果没有密宗的窍诀,就只有在无数个大劫当中积累福慧二资粮,最后在证得菩萨一地的时候,才能直接感受到空性与光明的境界,才能知道什么是光明,什么是空性,才能真正体悟真相,体悟心的本性。所以,密法非常重要。

为什么禅宗讲不立文字?因为最具体的光明和空性是无法用我们的语言来阐述的。我们现在用的语言、词汇都是在生活当中发明的,而现实生活属于世俗谛,用世俗谛的词汇来描述光明,显然是苍白无力、鞭长莫及的。越追随文字,就离光明、本性越远。因为这些境界已经超越语言与思维的范围,所以禅宗不立文字,密法也不立文字。

在显宗论典当中,达摩祖师的几个论典就与大圆满、大手印的观点完全一致,只是没有宣说密宗大圆满的具体方法而已。

(二)听受密法者的要求

不仅如此,在达摩祖师的论典当中,也宣说了密法为什么要保密的原因。

譬如,达摩祖师在《悟性论》当中就提到:“经云:无智人中,莫说此经。”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对没有智慧的人不要讲佛法,不要讲佛经。

那么,无智人和有智人的界限是什么呢?

比如说,能够接受、理解大圆满或其他密法观点,或至少对这些见解没有什么邪见的人,就属于有智慧的人。不接受这些观点的人,就是此处所指的无智之人。

不接受有几种原因:有些人是根本不懂空性、光明,所以不接受;还有一些人是因为有自己的主见,比如学过其他宗教,或仅仅学过小乘佛教,或佛教显宗第一转法轮的部分经典,或第二转法轮当中的单空,根本不相信如来藏,不相信一切万法都是佛的坛城,等等。因为他们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观点,所以会排斥密宗。从密法和禅宗的角度来说,这种人也叫做无智之人。

如果给无智之人宣讲了甚深之法,他们不但会生起邪见,而且会进一步诽谤,从而造作罪业,惨堕地狱。佛陀从爱护他们的角度考虑,所以要求保密,这也是密宗要保密的原因。换言之,不是密法里面有什么不能让人知道的东西,而是因为如果随随便便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这些甚深妙法,对某些根机不对路的初学者不但没有帮助,反而会构成伤害。

所以,什么样的法,在什么样的时间,什么样的地点,什么样的人群当中可以讲,是非常有讲究的。如果想听密法,就必须去灌顶。灌顶之前,先要了解密宗的十四条根本戒,因为灌顶本身就是受密乘戒的过程。密宗,包括内密的所有戒条,都包含在十四条根本戒里面。如果这十四条根本戒都做不到,就不能去受灌顶。另外,在灌顶之前,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灌顶,怎么样受灌顶,如何选择灌顶上师等,这些内容在《慧灯之光》里面都有,大家可以参考。学完以后再去接受灌顶,才是比较如法的做法。

另外,灌顶所获的密乘戒,是无上密宗的戒律。这一戒律的基础,是别解脱戒和菩萨戒。如果没有修菩提心、出离心,就不会有别解脱戒和菩萨戒。在这些戒都没有的情况下去灌顶,就都是形式,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意义。所以,要学高深的法,自己必须是相应的法器。

如何变成相应的法器呢?修前行,就可以成为相应的法器。前行没有修完之前,最好还是不要听密法。先修显宗的法,修出离心,修菩提心,一步一步地修,这很重要。

听受本法者的条件:第一,要对密法有信心。即使现在还不能证悟密法所讲的甚深奥义,但也不会排斥、能够欣然接受。第二,须得受过四级以上的灌顶。四级灌顶的意思在《慧灯之光》里面已经简单地介绍过了,大家可以阅读。只要是无上密宗的法,对法器、听众的要求都是这样,大家务必记住。

大圆满的传讲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窍诀性的传讲,即是以修行为主,譬如《龙钦四心滴》里面讲的都是修法;另外一种,就是用教证和理证来宣讲大圆满的基、道、果等见解与行为,譬如《龙钦七宝藏》就是以理论、见解为主,虽然有修法,但不是以窍诀的方式讲的。此文介绍的方式比较类似于《七宝藏》的讲法,此论后面涉及到的一些具体修行方法,此文中不会介绍。

二、宣讲正论

(一)首义

1.宣说论名

此处要给大家介绍的论典,名为《成智青莲花论》。

“成”,即成立的意思。唯识宗有一部论,叫《成唯识论》,意即唯识宗所讲的一切万法由心造是成立的。此处的“成”也是这个意思。“智”,意即如来藏,大圆满的智慧,或心的本性。我们内心最表面的现象就是缘起,突破了最表面的层次,进入最深的层面以后,则没有因、没有缘,这就是智,佛的智慧如来藏。因为这种说法是成立的,所以叫“成智”。

“青莲花”是莲花的一种。麦彭仁波切撰写过五部不同的论典,并将其命名为“五朵青莲”。其中每一部论典都讲述了一个不同的窍诀,《成智青莲花论》就是其中的一部。

2.宣说顶礼句

慧智大烈焰,大光遍照耀,

大威光明者,顶礼慧勇识。

“慧智大烈焰”中的“慧”,是指心的本性如来藏。“智”,是指证悟本性或见性的智慧。见性的智慧像大烈火一样可以烧尽所有的烦恼,故称为“大烈焰”。

“大光遍照耀”,巨大的光明普照众生,显出各种佛的功德,消除一切轮回黑暗。

“大威光明者”中的“大威”,是指文殊菩萨具备降伏所有魔障的大威力之身。“光明者”,是指文殊菩萨的无垢智慧之心。

“顶礼慧勇识”,顶礼文殊智慧勇识。“慧勇识”,即文殊智慧勇识。

(二)正义

1.宣说基

本来清净者,心性永光明,

心的本性,是本来清净的。本来清净的意思,可以解释为很多种。

就像《稻秆经》中讲的“如来出现若不出现,法性常住”这一句话,也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方法:小乘佛教把“法性”解释为因果之间的自然规律;唯识宗把“法性”解释为阿赖耶识;自空中观或第二转法轮把“法性”解释为空性、单空;第三转法轮的所有论典则把“法性”解释为如来藏;密法里面又把“法性”解释为佛的坛城,包括我们的眼耳鼻舌身,都是佛的坛城,只是我们自己没有发现、没有证悟而已,跟如来出现或不出现是没有关系的。

每个宗派在解释佛经的很多句子时,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的。每个宗派都认为自己的解释非常透彻,是至高无上的,但实际上除了大圆满以外,其他的解释方法都有不完善的地方。既有他们证悟的一部分,也有他们没有证悟的一部分。为什么唯有大圆满才是最高的境界,在《黑蛇总义》里面讲得很清楚。

同样,“本来清净”也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方法。二转法轮将其解释为单空,三转法轮解释为佛性、如来藏,一般的密法解释为佛的坛城,大圆满的解释又不一样。所谓“本来清净”,也即从无始以来,心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并不是过去不清净,通过修行最后才变成了清净。这样的东西,不叫“本来清净”。

怎样去证明心性本来清净呢?在以前的《慧灯之光》中,介绍过《证成现象即佛论》。这篇文章通过很多经论的教证与道理,阐述、证明了心的本性是清净,一切现象即是佛的坛城的结论。但在禅宗和大圆满等非常深奥的续部、论典中,却不会用这么多的理证和教证,而是用简单的窍诀直指人心,以便让我们去认识自己心的本性。

但如何让这些简单的方法在我们身上能行得通呢?前提就是修前行。如果前行的修法没有修好,这些窍诀也没有用。不信你们可以试一试,不修加行,不修菩提心,不修出离心,什么都不修,直接灌大圆满的顶,然后去修大圆满,看能不能开悟?试过之后你们会知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在所有的加行都修得很扎实,当我们的根机很成熟的时候,才能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让我们证悟。

在最后的境界,只能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因为最后的境界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东西了。如果能够证悟,即便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就可以证悟。如果这种简单的方法不能证悟,那再多的教证、理证,也只会越说越远,反而没有用。

不过,虽然大圆满最后的特点不是教证、理证,但在证悟之前,必须学习教证、理证,以解决各种疑问,最后在即将领悟的临界点,才能用大圆满的窍诀去体会。不仅是大圆满,包括禅宗、大手印都是这样。总有一天,我们会体会到什么叫“本来清净”。这时候,就像禅宗讲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感受到“本来清净”。但现在我们只能说,心的本性远离了所有的执著,远离了所有的污垢,所以它是本来清净的。“心性”,心的本性,就是“本来清净者”。

“永光明”,我们的心有着贪嗔痴等这么多的烦恼,即使是在贪嗔痴不那么明显的时候,我们的心也是处于不善不恶的无记状态,各种各样的无记念头此起彼伏,从未间断。在这种贪嗔痴纷纭呈现的迷乱当中,到底会不会有一个本来的清净呢?绝对有!这不仅是佛证悟并宣说过的,而且也是我们自己完全可以证悟的境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能看到物质世界的最表面。譬如,一张长条形的桌子,是我们肉眼所见的最表层的现象,但这远远不是桌子的本质。不需要讲到空性、光明那么深的境界,仅从显微镜所见的物质结构来说,桌子也是无数高速运动的粒子的组合体。我们愚钝的视觉根本跟不上粒子运动的速度,所以就产生了静止不动的长条形桌子的幻觉。

同样,我们内在的精神动态,包括快乐、难过、幸福、痛苦、信心、慈悲、嗔心、贪心等各种心念,都不是我们内心的本质。我们所能了解到的只是内心最肤浅的层面,根本无法感觉和发现内心的真相。只有当我们静下来修禅定并且证悟的情况下,我们才会感觉到心性是什么,光明是什么。

这些状态,实在无法用语言来直接表述。语言只能通过否定的方式来间接地描绘,却永远无法直接触及实相。比如,若要给一个盲人描绘蓝色是什么样,就只能说它不是白色,也不是红色、黄色等,但即便把这些都否定了,最后到底蓝色是什么样,盲人仍然无法感知。这也像给一个从来没有吃过甜品,没有尝过甜味的人介绍红糖的味道,也只能通过否定的方式说红糖不是酸的,因为酸的他吃过;也不是苦的,苦的他也吃过,等等。当这些都否定以后,最后留下的,就是我们所能给他传达的红糖味道的信息。同样,佛经里面的一些非常深奥的专用名词,如:法身、光明、空性等,都是必须证悟以后才能真正通达其内涵的。

虽然我们自己看不见心的本性,但心的本性仍然是光明的。这个光明,只有像六祖惠能大师、印度八十位大成就者、龙钦巴等根机非常成熟的人,才能用一种很简单的方法去证悟。对我们来说,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时常会有一些人,刚刚学过一点中观,听过一点密法,禅修了一两个月,就说自己开悟了等。其实这是很难的,开悟没有那么容易,但无论出家人、在家人,只要努力,都可以开悟。我们既不要自命不凡,以为开悟很简单;也不要自我贬低,觉得自己永远都没有希望开悟。其实,在把所有的加行都修完以后,利用一段时间来修寂止禅定,之后再去修大圆满的一些非常特殊的前行,而不是彻却、托嘎等正行的最核心修法。当这些特殊前行都修完以后,就有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可以让我们去体会“心性永光明”。

身智无分别,诸垢皆客尘,

“身智无分别”中的“身”,也即佛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智”,是指佛的五智。

在我们的观念中:身,是指肉体;智,是指精神。身和智不可能是无分别的,因为肉体和精神是两码事。人死了以后,身体归尘土,灵魂、意识、精神却可以投生。按照小乘佛教的观点来看,即使释迦牟尼佛在圆寂之后,佛陀的身体火化以后变成了舍利,但佛的智慧却无法火化,所以也无法变成舍利。从这个角度来讲,身智不可能无分别。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佛的身和智确实是一体的。佛的智慧也就是佛的三身,佛的三身也就是佛的智慧。因为五智、三身的总体,就是我们自己心的本性。《宝性论》当中讲过:“自性清净性,佛法僧境界。”心的本性清净光明当中,包含了佛、法、僧三宝的境界。所以,最究竟的三身、五智都是一体的。

我们平时皈依的三宝中的佛宝,是表面的化身佛——释迦牟尼佛;法宝,是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法;僧宝,则是修学释迦牟尼佛法的僧众。但这都是世俗的三宝,也即我们感官范围内的三宝,而不是最终极的三宝。最终极的三宝就是我们心的本性,但在没有证悟心的本性之前,就只能感知到世俗的三宝。

实际上,无论是密宗里面各种各样非常恐怖的忿怒金刚,还是非常慈祥的寂静本尊、寂静坛城,都是我们内心如来藏的一种显现,都是我们心的本性。二者根本没有区别,只是为了度化不同众生而显现出的不同现象而已。最终极的三宝、三身、五智、佛的坛城,都归于我们自己心的本性。证悟了心的本性,就证悟了一切。

“身智无分别”是密法的观点,因为密法承认最究竟的三宝、五智、三身。但除了密法以外,显宗《金刚经》等经典的观点也与此一致。

“诸垢皆客尘”中的“垢”,是指烦恼障、所知障,以及密法里面的各种障碍。所有的这些障碍,实际上都是“客尘”,像过客一样,不是永远都存在,而只是突然间产生,又突然间消失的东西,所以称之为“客”。心的本性就不能用“客”字来形容,因为它永远存在,就像家里的主人,而不是客人。“尘”,意即红尘。古代没有现在的柏油路,所有的路都是土路,马车在经过土路的时候,会扬起满天的红色尘土,所以称之为“红尘”。佛经中会用“尘”字来形容我们的贪嗔痴等烦恼障垢。因为有了满天红尘,会看不见东西,辨不清方向。同样,当我们有烦恼的时候,也会看不见心的本性。但由于这些红尘都是过客,不是原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而是很快就会消失,所以叫“客尘”。我们的贪嗔痴等所知障与烦恼障等,也都像红尘一样,都是暂时性的事物,其中没有一点点永恒的成分,所以也叫“客尘”。

大圆满里面讲,在既没有产生众生,也没有产生佛之前,有个阶段叫大无记。也就是说,既不是佛,也不是众生,不属于任何时间和空间,没有任何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但却存在着这样的一个状态。在这个状态当中产生了无明,无明之后,就产生了我执,然后就是烦恼、轮回,最后成佛以后,所有的烦恼障垢都将清净无余,所以“诸垢皆客尘”。

本体自性悲,具备三基智。

“本体自性悲”,“本体”“自性”“大悲”,是大圆满的专用术语。一般的密法中也会出现这些词汇,但和大圆满中所表达的内容并不一样。不过,虽然没有这些词汇的内容,但在宁玛巴的大幻化网、格鲁巴的密集金刚等论典当中,也会出现相似的词句,只是大圆满把这些无上密宗的内容解释得更深入了而已。

心的本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描述:

第一,本体空性。心的本性虽然是光明,但这个光明的本质永远都没有离开过空性。心的本性、本体,就是空性,所以叫本体空性。其中包含了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第二转法轮,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的精要。自性、本体、本质这些词汇如果没有在一起,就表示相同的意思,但在大圆满续部里面,如果把本体和自性放在一起,则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

第二,自性光明。心的本性的自性,就是光明。释迦牟尼佛在第三转法轮的时候讲的光明,就是自性。

第三,大悲周遍。此处的“大悲”与我们平时修菩提心时候讲的世俗谛的大慈大悲是不一样的。这里讲的是胜义谛的大悲,意即第二转法轮所讲的空性和第三转法轮所讲的光明无二无别。光明即是空性,空性即是光明。

如果用一个有相、有形、有色的东西来象征此三者,那就是佛的双身像。其中的佛母,象征本体;佛父,象征自性;佛父和佛母的双身拥抱像,象征大悲。因为空性和光明并不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而是一味一体、无二无别的。譬如,我们在观想金刚萨埵的时候,要在金刚萨埵佛父佛母的心口观想月轮。实际上,金刚萨埵佛父的心口,即是佛母的心口;佛母的心口,即是佛父的心口。所以,我们观想的时候就会发现,佛父佛母的心口是无二无别的。如果佛父佛母是分开的两个人,那观想月轮在金刚萨埵的心口时,就无法观想月轮在金刚萨埵佛母的心口;如果观想月轮在佛母的心口,就无法观想月轮在金刚萨埵的心口。但因为二者是无二无别的,所以也象征着空性光明的无二无别。就像图解词典一样,密法就是用有形有色的双身像,来象征无二无别的本性。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本来无一物”,就是说的本体。其他禅宗书籍当中讲的“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则是在讲自性。空性与光明的无二无别,就是大悲心。“本体”“自性”“大悲”,也称为三基智。

“具备三基智”的意思是,在所有众生的本性当中,具备了三基智。

在《慧灯之光》里面,曾经介绍过密宗的基道果。基,就是我们现在的心的本性,没有以任何修行来调整过的心的本性,它是从无始以来就一直存在着的。普通显宗认为:普通众生心里不会有佛的智慧,只有通过修行以后,才可以证悟,证悟以后才有智慧,也就是在基道果当中的果位之际,才会有智。但第三转法轮的特殊显宗和密宗却认为:不但果位的时候有佛的智慧,而且在基位,也就是我们现在还没有成就,还没有修道之前的凡夫阶段,我们内心的本质就是佛的智慧,就是如来藏。在大圆满续部里面,这不叫如来藏,而是以基智慧、基光明、基智等字眼来形容的。密法真正的深奥之处,实际上就在这个地方,我们以后要去证悟的也是这个。

实际上,在三基智当中也包含了佛的三身。其中本体是佛的法身,自性是佛的报身,大悲是佛的化身。《大乘经庄严论》的最后部分宣讲了佛的五智,这属于佛的果智——果位时候的智慧。而大圆满里面讲的智慧,则是指此处所说的基智。

密宗在讲气脉明点的结构时,讲了很多非常复杂的基智存在的方式。但大圆满里面讲得很简单:心的本性本体空性、自性光明、空性和光明无二无别的大悲周遍,就叫三基智。这是每个人的内心当中,从无始以来一直存在的、具备的。由此也可以知道,最终极的佛、法、僧,也在我们的内心当中自然具备;最终极的佛的三身,也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内心当中。所以密宗认为,众生就是佛的坛城,因为佛的智慧、佛的三身都已经具备了。除了这些以外,没有佛的坛城。

*禅宗,显密互融的交汇点

除了大圆满以外,在达摩祖师的《达摩悟性论》《达摩血脉论》《达摩破相论》,还有五祖弘忍大师的《最上乘论》等几部论典里面,也讲了与大圆满的见解非常接近、和一般密宗的观点完全一致的内容,而且讲得非常精彩,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一下。希望大家以后能多看看这几部论典,其内容非常不可思议。

禅宗是非常高深的法门,五祖、六祖等都是真正的成就者,达摩祖师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的境界非常高。虽然他们没有说禅宗是密法,但他们也说了,在没有智慧的人当中是不能讲这些法的。这也表明,禅宗实际上也就是密法。在没有智慧、不能接受的人当中不能讲的法,就应该叫密法。

譬如,在《达摩血脉论》里说:“若欲觅佛,需是见性。见性即是佛”,如果有人想寻找佛陀,就必须现见本性。若能明心见性,见到心的本性,这就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吃斋、持戒,亦无益处”,如果没证悟,念佛、诵经、吃斋、持戒等,都没有太大的用处。“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这句话就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面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我们现有的具备贪嗔痴慢等烦恼的心,就是佛的法身、报身,心的本性就是佛。

在这些论典里面还用了“自性真实”等词汇,这与觉囊派论典中出现的“真实”完全是一个意思。虽然世俗谛中包括的外在的山河大地、内在的精神都不真实,都是客尘,只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事物。当因缘解散的时候,所有的东西,包括外在的大千世界与六识、八识等内在的精神,都会从本质上消失,所以叫不真实。但如来藏、光明却在没有佛、没有众生之前就一直存在。在我们成佛之后,它还是存在,永远都没有动摇过,所以它是真实的。但我们不能把这个真实理解为第二转法轮或中观里面讲的真实。此处肯定了真实,二转法轮否定了真实,但究竟意趣却是一样的。

有些格鲁派学者,就因为觉囊派论典当中出现的“真实”这一字眼太多,曾说过觉囊派根本没有证悟空性。当然,格鲁派的学者不可能不懂觉囊派的用意,他们是为了不让后来的人误以为“真实”就是不空,这样就与外道的见解完全一致了,所以才反复强调的。

《达摩血脉论》又云:“自性真实,非因非果。”自性是真实不虚的,其中没有因果的成分。因为如果有因果,就是有为法了。“法即是心义”,佛法就是心的本身、本体。所有的佛法就是为了证悟这一点。所有的佛法,包括一转法轮、二转法轮、三转法轮、密法,都在直接和间接地宣讲心的本性。

“自心是涅槃”,“涅槃”,即远离烦恼和痛苦,彻底觉悟本性与智慧。我们自己内心的本质,本来就是涅槃,除了心以外,没有涅槃。虽然自心的表面现象不是涅槃而是轮回,但在六道轮回的当下,心的本性从来没有离开过涅槃。涅槃不是指佛的圆寂,而是寂静、光明、空性,也叫佛的法身。

达摩又说:“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如果说除了我们的心以外,还有一个佛和菩提,这是不对的。普通显宗认为,我们的心是贪嗔痴,它不可能是佛,不可能是菩提。只有通过修行,断除、放弃、远离了我们现在的烦恼心,才可以得佛。但这种观点是不究竟的。

“佛及菩提皆在何处?”佛和菩提在哪里呢?

“譬如有人以手提虚空得否?”譬如说,如果有人想用手去提取虚空,可不可能呢?肯定是不可能的,因为虚空是抓不到的。

“虚空但有名,亦无相貌,取不得、舍不得。”虚空虽然有一个“虚空”的名字,但它实际上没有任何相状,无法获取,当然也无从舍离,因为只有获取了才可以舍离。

“是捉空不得”,谁都没有办法去抓虚空。

“除此心外,见佛终不得也。”除了我们的心以外,想再去找一个清净的佛,是永远都不可能得到的。

“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佛就是自己的心,证悟了就得到了,为什么还要离开这个心去寻找佛呢?

“前佛后佛,只言其心”,过去的佛,未来的佛,都在讲心。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我们的心就是佛,佛就是我们的心。除了心以外没有佛,除了佛以外也没有心。

“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如果说心外有佛,那佛在哪里呢?既然心外没有佛,又怎么会见佛呢?

我们往往认为,佛就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菩提迦耶金刚座成佛的那个释迦牟尼或净饭王子。但了义的佛经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并不是真正的佛,他只是为了度化不同的众生而被真正的佛派遣来的一个人的形象。他的使命,就是完成佛的工作——传播佛法、广度有情。释迦牟尼佛是化身佛,他是法身佛与报身佛派来的使者。因为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众生的根机比较成熟,已经到了该度化的时候,所以,真正的佛就把释迦牟尼佛派到这个世界上来完成度化众生的工作。真正的佛是谁呢?就是佛的法身和报身。因为化身是报身的投影,报身是法身的投影,所以,最终真正的主人是法身。

“佛在何处?”法身佛在哪里呢?谁都答不出来。过去未来,东南西北都没有。因为法身佛不属于任何时间与空间,我们无法找到法身的确切位置。其实,法身就是我们自己的心。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要到自己的心以外的地方去觅佛呢?

“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如果要寻找佛,就必须见到自己的本性,因为自己的本性就是佛。

“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佛就是自由自在的人,他像已经毕业了的学生,再不需要学习,再不需要考试,因为佛该做的事情、该学的学业、该完成的任务、该断除的烦恼、该证悟的境界都已经完成了,所以称为“无事无作人”。 

“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如果不证悟心性,只会整日处于迷茫之中,一心向外驰求,认为外面有一个佛,并朝思暮想地希望去寻觅这个佛,终日渴望着要到印度去朝拜等,这都是从源头上得不到结果的痴心妄想。

“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明心见性了,就是佛;没有明心见性,没有证悟,就是众生。佛与众生的差别就是见性与否,除此以外,没有任何区别。这和密法的观点非常相似,密法讲的也就是这些,就这么简单。

“若离众生性,别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处?”如果远离了众生,是不可能在众生以外有什么佛性的。如果认为除了众生的本性以外还有佛存在的话,那么请问佛在哪里?

这些论著讲得非常好。禅宗的这些论典都非常深奥。六祖、五祖等祖师都非常强调光明,这不但接近于大圆满,简直和密法所讲的完全一样。我觉得,达摩祖师的这几部论典绝不仅仅是显宗,而是像大手印一样非常深奥的密法。噶举派的大手印有两种:一种是属于密宗的大手印,一种是属于显宗的大手印。显宗大手印,与禅宗非常相似。

既然已经有了这么好的宝典,不读、不证悟真是非常可惜。但现在真正能悟道,或真正能把这些宝典的意义如实讲出来的人究竟有多少?虽然佛菩萨的化现在哪里都会有,但显现上仍然是寥若晨星。

实际上,除了这些内容以外,密宗本质上也没有太多的东西了,只是密法讲得更加详细、更加清楚。最重要的是,密法里面有很多任何佛经都不可替代的东西,那就是具体的方法。

换言之,虽然显宗经论里面讲了“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但对于怎样去证悟心性,显宗就没有具体的方法了。只能通过积累资粮,修禅定,然后慢慢地去了悟。但禅宗也有一种和普通显宗不一样的、比较接近于大圆满的方法,那就是直指人心,这是禅宗非常好的特点。

本净离戏论,内明童瓶身,

远离诸堕边,智分不断灭,

“本净离戏论”,本来的清净远离一切戏论,没有任何我们现在的眼、耳、鼻、舌、身能够感受到的肯定、否定、善、恶等观念、现象与戏论。

“内明童瓶身”,“内明”的意思是说,在没有证悟的时候,虽然心的本性不会在外面发挥作用,但它永远都是光明的,所以是内明。当我们证悟以后,它不但是内明,而且也是外明。“童瓶身”是大圆满术语,其他任何论典当中都不会出现。“童”意即童子,因为心的本性永远年轻,不会衰老;“瓶身”是说,当我们还没有证悟的时候,我们从外面看不见内明的佛性,佛性就像瓶子里面的灯光一样,所以叫“童瓶身”。

在大圆满续部中经常会提到“童瓶身”。其实,在显宗的《法界赞》与《宝性论》等论典里面也讲了类似的内容,只是用的其他名词而已。《法界赞》当中是六种比喻之一,《宝性论》里面则是九种比喻之一。

在弘忍大师的《最上乘论》中,也用了“瓶内灯光”来比喻佛性,而且还讲得非常好:

“问曰:何知自心本来清净?”有人问道:如何理解自心本来清净呢?

“答曰:《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回答:《十地经》(是显宗的法)中说:在众生的身体里面,就有金刚佛性。也就是说,在众生的身体里面,有我们的心。心的核心或者本性就是佛,所以说我们的身体当中有佛性。

“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像日轮一样通透光明、圆满广大、无有边际。佛的所有功德,都圆满具足于我们心的本性之上。

“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照辉。”“五阴”,即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有了这些黑云般的无明以后,心性光明就被覆盖而不能得见,就像装在瓶子里面的灯光,虽然在瓶子里面是光明的,却不能照到外面。同样,因为我们的佛性被烦恼覆盖了,所以外面看不见。

“远离诸堕边”,远离了常见、断见等各个偏堕之边戏。

“智分不断灭”,“智分”,即智慧的部分。如果没有智分,就变成了单空——仅有空性的部分,而没有光明或智慧的部分。但心的本性不但有空性的部分,而且光明、智慧的部分也不会断灭。

明于法界中,大悲不灭故,

基中任运成。                        

“明于法界中”,“智分”的光明,就在法界当中。

如《达摩血脉论》云:“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如果说在心外有佛,那佛在哪里呢?无论说佛在过去、现在、未来,还是印度、东、南、西、北、西方极乐世界,都肯定是不对的,最后只能说在法界当中。那法界在哪里呢?法界就是我们心的本性。前面讲的“本体”“自性”“大悲”,就是法界。

在密法的大幻化网中经常讲,法界就是佛的宫殿。包括无上密宗的一些仪轨当中都说,在佛的宫殿、法界的宫殿当中迎请佛陀,迎请菩萨,等等。此处的法界宫殿,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由房子组成的有形有色的宫殿。只是因为光明永远都离不开空性,它就在空性当中,所以说佛的法身宫殿就是法界。

“大悲不灭故”,大悲,即空性和光明的不分不离、无二无别。“大悲不灭故”,也即光明和空性的双运永远不灭。无论成佛还是没有成佛,升天堂还是堕地狱,光明和空性始终双运、无有间断。

“基中任运成”,在基位当中,佛的法、报、化三身任运自成。即使位于我们这种普通众生的基位,心的本性也永远都离不开法界,离不开佛的智分。禅宗讲的“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也就是这个意思。

自性普贤尊,四时大平等,

光明恒无变,                        

“自性普贤尊”,自性,即心的本性。心的本性就是普贤尊——大圆满里面的第一尊佛,也叫普贤王如来。普贤王如来就位于法界的宫殿当中。实际上,普贤王如来就是法身。

《达摩血脉论》里面也讲,“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此心无形相,无因果,无筋骨,犹如虚空,取不得。”其意与前面所讲的意思完全一样。

“四时大平等”,“四时”即过去、现在、未来三时,再加上不确定时间的不定时。“大平等”,在法界当中,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现在,没有任何时间的概念,一切都是大平等。

“光明恒无变”,光明是永远恒常不变的。

无分遍满我,无尘圣贤我,

自成智慧身,恒住众生心,

“无分”,心性是无分的。无论过去、未来、现在,都无法分。如果可以分,那肯定是分别念制造的有为法,但心性却不是。

“我”,在第二转法轮的时候,“我”是要被推翻的,不能有“我”。人我、法我,什么我都不能有。但在最高深的法当中,“我”又回来了。有人会觉得:“我”是不能有的啊,哪里有“我”,就会有我执,这样烦恼不就也有了吗?其实,这个“我”和二转法轮的“我”虽然用的是一个字,但实质内容却是不一样的。从密法和三转法轮的角度来说,肉体和精神完全是虚幻的东西,根本谈不上是“我”。假如有一个“我”,或者是非要用“我”这个字的话,只有如来藏才配得上。如来藏不是二转法轮当中所讲的“我”,但它过去存在,现在存在,未来也存在,所以可以用“我”字来形容它。这个“我”既不是人我,也不是法我。

“遍满”,在外道经典中讲过大我和小我。小我,是我们现在的我;大我,就是遍满整个虚空的我。小我融入大我的时候,就是外道所谓的成就。虽然这里也提到了“遍满”和“我”,但实质内容却是不一样的。这里的意思是:任何生命和物质,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都离不开光明、如来藏。任何物质、任何生命、任何时间、任何空间当中,都有它的成分,所以叫“遍满我”。

因为外道也用过“遍满”这个词,所以有些学者会说密宗不是佛教,密宗和印度教是一样的。其实,这只是他们不了解密宗的真实内容而已。弘一大师在刚开始的时候也不理解密宗,后来才转变观念的。他在论典当中说过:“大乘各宗中,此宗之教法最为高深,修持最为真切。常人未尝穷研,辄轻肆毁谤,至堪痛叹!余于十数年前,唯阅密宗仪轨,也尝轻致疑议,以后阅《大日经疏》,乃知密宗教义之高深,因痛自忏悔。”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谁说密宗不是佛教,就人云亦云,因为并不是谁都能了解密宗的真正含义。如果仅凭在某一个经典当中,出现了一两个外道常用的词汇,就将该佛经归属于外道,那三转法轮的佛经都只能算是外道的经典了,这显然不合理。

“无尘圣贤我”,“尘”代表所有的有为法,“无尘”,即不存在任何有为法。“圣贤我”,即神圣的、了不起的我。再次声明:这个我,不是人我和法我,更不是外道的我,而是如来藏、光明。因为如来藏光明是法身、报身、光明、空性,所以说它是“圣贤我”。

“自成智慧身,恒住众生心”,自然天成的智慧之身,永远都存在于众生的内心当中。

无明染污故,迷于不净转,

声缘菩萨众,未证极净间,

究竟之本体,非能证圆满,

二障永断时,方能圆悟基。

“无明染污故,迷于不净转”,因为无明的染污,而使众生迷茫愚痴,在不清净的轮回当中轮转不息。

“声缘菩萨众,未证极净间”,不但普通众生未能证悟,包括声闻、缘觉、菩萨,在没能证悟非常清净的、最终极的佛果之前。

“究竟之本体,非能证圆满”,也不能圆满证悟究竟的心之本体。

什么时候能证悟心的本性呢?

“二障永断时,方能圆悟基”,当永久地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时候,才能圆满地证悟基,也即心之本体光明。

2.宣说道

显密所有的法都在讲基道果,虽然各自的基和道有一些差异,但果都是一样的。显宗的果是成佛,密宗的果也是成佛。虽然有些说法认为,显密的果也有区别:显宗讲的佛果实际上是十地,还不是真正的佛,佛果应该是十一地。但这并不是最究竟的观点。

最究竟的观点是什么呢?

莲花生大师、无垢光尊者、荣森班智达以及麦彭仁波切等许多高僧大德与成就者们一致认为:显宗和密宗在观点上、修法上有区别,而且区别还比较大,但果却没有什么区别。显宗所讲的佛和密宗所讲的佛都是一样的,没有境界的高低之分。如果说有区别,就只有快慢之别:密宗的方法很多,所以成就佛果的速度比较快;而显宗考虑到所化众生的根机,所以没有提供这么多的修行方法,以致于结果来得比较慢。在成佛以后,就没有区别了。

下面继续进入正题,接着宣说道。

用见解去认识与证悟基的本性,就叫做“道”。其中的见解,也即证悟的智慧,也属于道;而见解所证悟的对境,则属于基。比如,我们在看任何物体的时候,所看的物体是基,而眼识就是道。当然,物体和眼识肯定不是基和道,这只是举个例子便于大家明白而已。

密宗和显宗的胜义谛和世俗谛,都属于“基”。

我们也曾经介绍过,密宗的胜义谛和显宗的胜义谛不一样:

显宗中观的胜义谛就是空性;世俗谛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些有因有缘、不清净的外在大自然,以及众生的身体五蕴等。

在密法里面,世俗谛有两种:清净和不清净。清净的叫做正世俗谛,也即正确的世俗谛。它虽然是世俗谛,但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它是正确的。正世俗谛是什么呢?就是佛的坛城。其实,显宗经典当中也提到过佛的坛城,也讲过八地以上的菩萨所证悟的境界或是所看到的景象是清净的,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混乱不堪的娑婆世界。他们的眼耳鼻舌身所感知到的所有物体,都不是我们现在所感知到的不清净的物体,一切都是清净的。这在密宗里面,叫做正世俗谛。显宗的世俗谛,在密宗里面,被划分为倒世俗谛,也即颠倒的世俗谛。

显宗也分正世俗谛和倒世俗谛,这在《入中论》里面讲得很清楚:显宗的正世俗谛,就是现实生活当中存在的所谓真实的东西,比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房子、桌子等。从凡夫到七地菩萨的感官结论,也即不清净的山河大地,人、动物等生命,凡是一个正常人的视觉所能看到的,听觉所能听到的现象,都是显宗正确的世俗谛。

显宗中观里的倒世俗谛有两种:第一,现实生活当中不存在的东西,比如说,服用迷幻药以后所产生的幻觉等各种幻相;第二,我们会把通过视觉或触觉接触到的有漏物质,说成是常住不灭的、幸福快乐的、实有存在的,但它们本来却是无常的、痛苦的、虚幻的、无中生有的。这些现象,都叫做倒世俗谛。

但密法却认为显宗所谓的真实,也是倒世俗谛。

密宗和显宗的区别就是:显宗讲的是七地以下的世俗谛,密宗讲的是八地以上的世俗谛。换言之,显宗诠释的是我们普通人和七地以下的菩萨所看到的世界,而密宗诠释的却是八地以上菩萨的境界。而佛的境界已经超越了清净和不清净,不存在清净和不清净的区别,但在十地以下菩萨的境界当中,就能感知到有形有色的佛的坛城。

正因为有这样的差别,所以显密修行人在修行的时候也有区别,因为见解和修行是有着密切关系的。见解就像我们的眼睛,用眼睛先看好路,然后才可以走路。

是故精进修,断障方便道。

“是故精进修,断障方便道”,所以,我们应该精进地修持断除一切障碍的方便道——密宗。

虽然显宗里面也有一些方便,如,六波罗蜜多当中,除了智慧波罗蜜多以外,都属于方便道。但密宗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很多的方便,证悟方法非常丰富,有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等。既有针对贪心和淫欲心的修法,也有针对嗔恨心、愚痴心的修法……因此密宗也叫做“方便道”。有些显宗认为根本不可能的奇迹,在密宗里面却是稀松平常的现象。

为什么密宗具有如此优越性呢?因为在七地以下菩萨的境界中,或是我们普通人感官的结论中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在八地菩萨的境界当中不但有可能,而且还很正常。因为见解不一样,所以密宗的方法很多、速度更快。

或许有人会问:不是说一切都是佛的坛城,烦恼是菩提吗?那为什么还要“断障”呢?因为我们也要分世俗谛和胜义谛。在胜义谛当中,当然没有可以断的东西;在正世俗谛的范围中也没有什么可以断除的,一切都是佛的坛城,都是清净的;但在我们感官的范围当中,也即密宗的倒世俗谛当中,就需要断除烦恼。 

彼有共不共,共道无数劫,

积累诸资粮,向外觅佛位。

“彼有共不共”,断障有共同与不共同的两种道。

“共道无数劫,积累诸资粮,向外觅佛位。”共同的道,即显宗的法,需要在无数个大劫当中积累各种资粮,是向外寻求佛果的。

不过,显宗也可以分为普通的显宗和特别的显宗两种。第二转法轮当中的绝大多数经论属于普通显宗,就是精勤积累资粮向外寻觅佛果的。特别的显宗,也即第三转法轮所宣讲的显宗,我曾经也介绍过很多次,其见解非常深奥,不是向外觅佛果,很接近于密宗,我们也称之为半显半密的见解。无论如何,普通的显宗,的确就是向外觅佛果的。他们不认为众生即是佛,也不认为烦恼即是菩提。他们认为,普通众生通过修行,在断除不清净的烦恼以后,就可以成佛。这就是“共同道”。

不共密法道,外部瑜伽者,

取舍二谛修。                       

“不共密法道”,不共的道,也即密法。

“外部瑜伽者,取舍二谛修。”密法也可以分为外密和内密。外密也即外部瑜伽,这在汉传佛教里也有,按照唐朝时期的翻译,是叫做唐密;后来传到日本后,就叫做东密。无论东密也好,唐密也好,实际上就是一个意思,藏传佛教里都叫做外密。外密的境界比普通显宗的境界高,世俗谛方面,与第三转法轮的境界一样;而在胜义谛空性的境界上,又和中观的境界是一样的。外密是把胜义谛和世俗谛分开来讲的。它认为:胜义谛是清净的,是佛的坛城;世俗谛是不清净的,不是佛的坛城,所以要取胜义谛,舍世俗谛。因为他们还没有证悟烦恼即菩提,众生的五蕴即是佛的坛城。虽然他们也会说烦恼即是菩提,但他们的理解却有所不同。他们这样说的意思是,烦恼的表象是不清净的,但它的本质却是清净的。外密有三个不同层次的派别︰事部、行部、瑜伽部,哪怕最上等的瑜伽部也有这样的取舍分别执著,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

因为外密还没有彻底证悟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无二无别,所以外密的见解不是很高,还算不上是标准的密宗。在外密里面,基本上没有佛父佛母拥抱的双身像,一般的本尊佛父佛母像的排布,也是佛父在坛城中间,佛母站在前面等位置。也不会有普巴金刚等忿怒本尊,即使有忿怒本尊,饰品也与内密的不一样。

例如:文殊菩萨的有个修法,就是文殊菩萨位于中间主尊的位置,妙音天女站在文殊菩萨前面的。

我们现在修的很多修法的仪轨也是这样,如果是将观世音菩萨作为本尊,就会在法界中观想一个观世音菩萨,再迎请观世音菩萨融入我们观想的坛城当中,然后才开始念咒……最后观想结束时,又要把本尊送回法界。

外密修行人不会享用内密的五肉五甘露,他们非常看重行为上的清净,比如受密宗的八关斋戒,严格地吃素,不能沾一点点的荤腥;修本尊的时候,会每天沐浴三次等。因为他们认为五肉五甘露是不清净的,素食才是清净的。

外密的优点,是加入了显宗的中观根本不知道的见解与修法,通过把自己观想为佛菩萨的修法,可以让烦恼得以清净,并最终成佛。在中观看来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的血肉骨骼永远都是不清净的。小乘佛教甚至认为,连释迦牟尼佛的身体都是不清净的,只有佛的内在证悟境界才叫做佛,佛的身体不是佛。大乘佛教虽然认为,释迦牟尼佛的每一根毫毛都是智慧的显现,其中没有不清净的成分,但普通人的身上就没有清净的东西,根本就不能想象把自己观想为某一种佛或某一种菩萨,而且还能通过这种方法来证悟。他们认为,世俗谛、贪嗔痴,永远都是不清净的,其中没有任何清净的东西。包括显宗当中见解最高之一的中观应成派,也是抱持这样的观念。第三转法轮虽然把如来藏诠释得非常透彻,但最后还是把胜义谛和世俗谛分开,认为世俗谛的这一部分是不清净的,应该断除,断除之后才是清净的,所以称之为“他空”。“他”,也即心的本性;“空”,也即心的本性要空,不清净的东西要空、要断除。

相对而言,外密比显宗更接近于真理,虽然没有提及本来清净的佛坛城,但已经比普通显宗的境界高很多。至少他们在打坐修生起次第的时候,可以观想自己与佛无二无别。我就是佛,佛就是我。在这个见解中念咒、修禅定,可以比显宗更快地获得成就。

如果平时稍稍注意一下修法仪轨就会知道,假如仪轨中包含了观想从法界当中迎请佛,然后融入,接着就是顶礼、供养、最后就是念咒等程序,就属于外密的方法。当然,内密仪轨中,有时也会出现先把自己的身体观想为佛,再在法界当中又迎请一尊佛,同样地融入自己等。这都是为了消除内密初学者认为自己与佛菩萨有区别的分别念,而采取的暂时的善巧方便。

佛教所有的见解当中,最谨慎、最底层、最基础的见解,是小乘佛教的见解,所以他们的行为也是非常保守的。但莲花生大师也反反复复地提到:“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也就是说,我们的见解必须要高如虚空,不能有执著,不能有分别;但是在行为上,必须仔仔细细地严格取舍因果,不该做的杀盗淫妄不能做,甚至哪怕是非常小的罪过也不能做,该做的放生、念咒、布施等六度四摄,则应该去做。

很多学佛的人就容易走两个极端:有些人一听到禅宗里面讲“要放下、不执著”,就认为放生等都是执著,都不应该去做。可是,“要放下”本身也是一种执著啊!这是一种极端的做法;另外又有人认为:“不可能一切都是佛的坛城,不可能一切都是空性”等,顽冥不化地固守低劣见解,这都是极端的做法。修行应该讲究中道,不堕两边,否则不会有好结果。

内瑜方便乘,二谛大平等,

地道次第行。                        

“内瑜”,就是内瑜伽、内密。“方便乘”,因为内密提供了非常多的修行方法,所以称之为“方便乘”。

“二谛大平等,地道次第行”,内密已经证悟了二谛大平等,了知胜义谛和世俗谛都是自己的分别念,其本质是平等的,世俗谛就是胜义谛,胜义谛就是世俗谛。在证悟以后,还要依照次第一步一步地修,最后就会成就。

这里的世俗谛,就是指一切都是佛的坛城。这一观点,在大幻化网、时轮金刚,尤其是大圆满里面讲得非常清楚、非常透彻。总的来讲,从摩诃瑜伽到阿努瑜伽之间的所有内密,讲的就是二谛大平等。世俗谛就是佛的坛城,寂怒百尊的坛城。如果能够证悟,世俗谛就是胜义谛,胜义谛就是世俗谛。我们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本质就是佛的坛城,根本不需要迎请、送回。

内密的见解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位置,所以内密的许多佛像不会是佛父佛母分开的,而是双身拥抱的像,因为这就是现空双运、永无分别的象征。

本来五肉五甘露,代表两千五百多年前,也即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期印度最肮脏的东西。内密的修行人却要去接受它,因为在内密的见解中,五肉也好,五甘露也罢,都是清净的。既然是清净的,那为什么不能接受呢?接受五肉五甘露,并不是为了把这些不清净的东西当做食物,而是为了彻底推翻我们的清净和不清净的执著,最后达到让所有清净和不清净的分别完全融入到无分别的法界大平等当中。

当然,有一个次第我们不要弄错了,那就是:接受五肉五甘露也有一个过程。刚刚开始学密的人,就不允许直接去接受五肉五甘露。只能像密法所说的,在吃饭的时候,把饭观想成五肉五甘露。这也是在表明一种态度,表示自己接受万法都是佛的坛城的观念。本来五肉五甘露是清净的,只是我自己的业障还没有清净,还没有到八地的境界,所以无法感知。比如说,假如一个人在一个小时当中,从七地菩萨提升成了八地菩萨,在他没有提升之前,五肉五甘露都是不清净的东西;但在提升以后,所有的不净物当下变成了清净的现象。这就说明,清净和不清净不在于外面的物质,而在于自己的内心。

同样,荟供的时候,酒也是一种供品,所以哪怕受了酒戒的我们,也要表态以示接受。接受的方法,就是把左手的无名指蘸在酒里,然后涂到自己的嘴唇上。肉也是一样,对吃素的人来说,这也不能吃。但因为肉的本质是清净的,所以我们也要表态。这时,我们就可以在肉里面取出像苍蝇腿那么小的一块,放在嘴巴里面。这就表明,自己也知道酒和肉的本质是清净的,所以还是可以接受。

现在显宗个别法师和一些不懂内密的人,就爱死死盯住密宗的五肉五甘露等,并将其作为攻击密法的靶子,极力声称密法是邪教。这是非常荒唐的做法,都是自己不懂教义的结果。这不但不能击垮密法,反而显露出他们自己的愚昧。试想,如果一个不学佛的人说这样的话,那没有什么奇怪;但一个修学佛法且相信因果的人说出这样的话,那岂不是成了自扇其脸吗?

其实,内密的行为分成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与显宗的规矩完全一样,出家人就应受出家人的戒律,在家人就要受居士五戒,并在此基础上受持菩萨戒。在此阶段,我们还没有能力去接受五肉五甘露,只能在见解上表示接受就可以了。

显宗的《维摩诘所说经》中也讲,一切都是清净的。既然一切都是清净的,那为什么还要抵制五肉五甘露呢?这就说明修行人还没有真正达到一切清净的境界。虽然知道一切都是如幻如梦,但还是不敢去碰,还是有执著。关于这些次第,在《黑蛇总义》里面讲得非常清楚。只有在真正证悟二谛大平等的时候,密法会要求我们去接触这些东西,这就是第二个层次。这也表示,修行人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但还是有一点点后遗症。因为从无始以来,一直都很害怕这些不清净的东西,一直都喜欢清净、干净的东西,哪怕证悟了,这些净秽执著的后遗症还没有从根本上断除。为了铲除这个后遗症,就会让此阶段的修行人安住在证悟的境界当中,去接受五肉五甘露。通过这种“魔鬼式”的特殊训练,就能把这个后遗症彻底斩除。

但是,显宗永远都不敢采用这样的“魔鬼式”训练,只能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往上走。

那么,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才能接受五肉五甘露呢?

密法里面讲过,普通人服用毒药,一定会当下死掉。倘若一个修行人在服此毒以后,能不借助任何其他药物的帮助,仅仅依靠自己修行的力量就能把毒性完全转化,让毒药丝毫不影响自己的身体时,就叫非初学者,这种修行人就可以接触五肉五甘露了。这时享用五肉五甘露,不但不会对他构成影响,反而会对他的修行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做梦的时候,如果梦见一条毒蛇,绝大多数的人会很害怕。但如果他知道自己在做梦,就不会像现实生活当中遇到毒蛇那么害怕。即便如此,还是缘于从小到大都很怕蛇,所以即使明明知道这是在做梦,但还是有一点点不敢去碰蛇。就像我们平时看到塑料做的蛇,明知不是真的蛇,它不会咬人,也没有毒性,但还是有些害怕一样。

这时,修行人就会告诉自己:“我明明是在做梦,我为什么要害怕梦里的毒蛇呢?”于是,他就走过去用脚踩毒蛇,或用手去抓毒蛇,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用这种强迫手段来践踏烦恼,以使自己强烈地感受到,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值得恐怖的东西。

再比如,假如在梦里来到一个非常陡峭的悬崖旁边,并知道自己是在做梦,就不会像现实生活当中那么恐怖,但还是有一点点害怕。为了摧毁这个梦里的恐怖,于是我们故意从悬崖上跳下去。当然,梦中人立即就会知道,没有任何事故发生。通过这种训练,就可以打破对悬崖的恐惧。

同样,梦见着火的时候,也可以尝试把手伸到火里。当然,如果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手伸进火里以后,还是会被灼伤;但如果知道是梦,就不会有疼的感觉了。

这些都是强制性的训练方法,这种训练的感受会特别深刻。这种修法在断行的修法里面也有。断行修法的实际教义,就是般若波罗蜜多空性,只是在空性的修法上加了一些独特的窍诀。在修行人的证悟达到一定程度,却还没有达到最高境界时,故意去激怒一些平时不敢招惹的山神、湖神等,并招致打雷、下雨等恐怖现象。这时的我执,就会比平时明显、强烈。此时的修行人若能借助空性的见解,把恐怖从本质上铲除,就达到了修行的目的。

综上所述,如果因为密宗接受五肉五甘露,就认为密法是邪教,真的是自己在造业啊。

当然,这只是中间阶段的修行人采用的方法。到了最后阶段,也就是第三个层次,就不需要这些方法了。虽然最后还没有成佛,但在他们的境界中,世俗的清净和不清净的分别已经完全消失。这时已经不需要刻意去接受五肉五甘露,毕竟接受与放弃本身,也是一种执著。

除了内密,其他包括外密在内的很多宗派,也只是嘴巴上说如幻如梦、本来清净,但在关键的时候却根本不敢碰这些东西,因为他们的骨子里,还没有完全接受无分别、大平等。

密宗很多的方法,显宗可能都无法接受,因为显宗所讲的,还停留在七地以下的菩萨、资粮道、加行道以及我们凡夫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的结论之上,还无法接受八地菩萨的境界。

譬如,密宗在修生起次第时,会把自己观想为佛(例如:修金刚萨埵时,会把自己观想为金刚萨埵)。这从普通显宗的角度来看,就会觉得很奇怪:我们明明是身负如山的杀盗淫妄等罪业,需要向金刚萨埵忏悔的罪人,为什么还要把自己观想为金刚萨埵呢?普通显宗永远无法解释它的合理性,所以永远不会出现这样的修法。

但密法,尤其是内密却认为:从倒世俗谛的角度来讲,我们是罪业深重的罪人,有必要向金刚萨埵忏悔。因此,在五加行的金刚萨埵修法中,一开始会先观想金刚萨埵,然后向他忏悔,金刚萨埵降下甘露,反复冲洗我们的身体,最后,我们才变成了透明的金刚萨埵。为什么是透明的?因为金刚萨埵的智慧已经把我们身体上的不清净见解提升为清净的八地菩萨的见解。在见解没有提升之前,我们看到的是世俗谛。在这个倒世俗谛当中,有杀盗淫妄,有弥天大罪,此时我们也应该有犯罪感、后悔心。但在忏悔结束、见解提升之后,金刚萨埵实际上就是我们自己。通过金刚萨埵的加持,可以让我们明白自己的本性。

可见,内密修法中把自己观想为佛的坛城的做法,一点都不过分,因为我们自己的身体就是佛的坛城。倒世俗谛中通过忏悔,把不清净的东西断除等只是表面现象,都是没有证悟的境界。在证悟之后,一切都是清净的现象,并不是断除了不清净,生起了清净,而是本身就清净。金刚萨埵修法的真正含义其实就是这样的。

对很多人来说,显宗的方法非常好,也很适合我们,但它有自己的局限性,这是佛亲口说的。我们既不要站在密宗的立场去说话,也不要站在显宗的立场去发言,否则就会谤法,就会有罪过。

在达摩祖师的《悟性论》当中讲:“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当我们还没有证悟、还在迷茫的时候,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以及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烦恼、生死的法。“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槃无生死法。”当我们证悟的时候,五蕴六识都是超离了生死的涅槃之法。不是断除了肮脏的五蕴六识,重新创造了一个清净的涅槃,而是原本就涅槃。显宗也讲得很清楚:生死和涅槃的区别,不是物质表象的区别,而是我们自己迷和悟的区别。

这里所说的“涅槃”,不是小乘佛教所认为的佛陀去世或圆寂。从大乘佛教的角度来讲,涅槃与佛的圆寂是没有关系的。涅槃永远都是存在的,都是心的本性光明。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当我们觉悟、没有妄想的时候,自己的心就是佛的境界、佛的国土。

这里的“妄想”,并不是平时所讲的妄想,而是指我们的第六意识,以及眼耳鼻舌身识等所有不清净的分别念。无论在世俗谛中合不合理的念头,都叫做妄想。完全没有妄想的时候是十一地,也就是佛的果位。开始没有妄想的时候是八地菩萨,此时,绝大多数的妄想都不存在了。

“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当我们有妄想的时候,我们的心就是地狱。众生自己造作了妄想,从第一刹那开始,而后产生第二刹那、第三刹那……这叫做“以心生心”。从阿赖耶识产生其他的意识,也叫做“以心生心”。从一开始的贪心不断,然后演变到嗔恨心,这也叫“以心生心”。总之,众生一天二十四小时各式各样的念头从不间断,都叫做“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此处的“地狱”不一定是六道轮回当中的地狱,而是代表一种不清净。

“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菩萨没有妄想,证悟了妄想的本性,不会以心生心,所以恒常住在佛的国土当中。这并不是说菩萨像移民一样移到了佛国,而是本来就在佛国。

“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这句话非常深奥,大圆满所讲的也就是这些,再没有别的东西,问题是在于我们悟不悟得到。如果能悟到这里所讲的“心心入空,念念归静”,那就证悟了大圆满。仅从文字而言,这一句所讲的已经达到了最高峰,没有办法说得更清楚了。禅宗与密宗唯一的区别,是禅宗只是让心静下来打坐,然后慢慢渐入佳境,除此之外却没有提供更多的如何“心心入空”、怎样“念念归静”的方法。仅仅依靠坐禅而想证悟,也是非常难的,因为现代人的贪嗔痴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严重。如果不靠上师的加持,仅仅是把心静下来,解脱只会变得遥遥无期。

过去的慧可大师、六祖惠能大师为了听法,付出了艰难的代价,慧可大师甚至砍掉了自己的胳膊。这种对法的无比渴望和信任足以证明,他们的根机已经非常成熟。他们这种人,当然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去证悟。如果我们的根机与惠能大师等同,我们也可以效仿他们,结果肯定也是一样的。但请扪心自问,我们是这样的根器吗?所有的高僧大德、修行人、成就者都在强调出离心和菩提心。既然过去那些心地单纯、信心强烈的人都需要修这么多的加行,我们能够不修而成就吗?所以,任何人都不要说不需要修出离心,不需要修菩提心这样的话,我们必须对自他的解脱负责,否则一定会走弯路!

“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从这个佛国又到另外一个佛国,意思就是,无论去哪里,都是佛的国土。对觉悟的人来说,任何地方都是佛的国土。

“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如果以心生心,让各种各样的念头不间断地产生,其结果就是从一个地狱搬迁到另一个地狱。所以,不要以为移民有多好,心不清净的话,移到东南西北的哪里,都是不行的。

“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之与水。”我们曾经讲过,佛国和不清净地狱的区别,以及众生与菩提的区别,都像是冰和水的区别。

“为三毒所烧,即名众生;为三解脱所净,即名菩提。”有三毒烦恼的时候,就是众生;当贪嗔痴三毒解脱以后,就是菩提。

五祖弘忍在《最上乘论》也说:“众生佛性,本来清净,如云底日。”本来太阳永远都存在,但因为有了云,就会暂时看不见。“但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云尽,慧日即现。”当我们证悟了本来真心,妄念全部断除的时候,原本具足的本性智慧之日就会显现出来。

这些都讲得非常好,但怎样去了悟,却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在我们没有学佛之前,杀盗淫妄我们都做过,罪业非常深重。女居士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堕胎,平均每个人,都堕过三五个。杀人的罪过非常严重,如果不忏悔,背负这么大的罪业,怎能像惠能大师那样证悟?

达摩祖师在《悟性论》中还讲道:“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这是真正的大圆满境界。眼睛看到物体的时候,所见的物体并不会染污我们的眼识。“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无论眼耳鼻舌身,都是解脱的。“眼不着色,眼为禅门,”如果我们的眼睛不执著色法,眼睛就进入了禅定,即是“眼为禅门”。“耳不着声,耳为禅门。”耳朵即使听得见声音,却不会被声音染污,这样耳朵也进入了禅定,即是“耳为禅门”。

“总而言,见色有见色性,不著常解脱。”总而言之,在见到物质的时候,如果执著了,就被系缚了;如果看到却不执著,就是解脱。这就是在讲一地菩萨出定的状态,以及证悟大圆满的加行道修行人从证悟境界当中出来以后的状态。

我们经常会在上师瑜伽的后面看到这样的话:“一切都是上师的显现。”这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空调、桌子等都变成了上师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上师是什么。其实,外在的上师,是给我们传法的人;而内在的上师,就是我们心的本性。或者可以说,世俗谛的上师,就是给我们传法灌顶的上师;胜义谛的上师,则是我们心的本性。“一切都是上师的显现”,意思是说,当修行人从证悟境界当中出来的时候,虽然眼睛可以看到色法,耳朵可以听到声音,但却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一切都是心的本性光明的现象,所以称之为“上师的显现”。只有证悟了大圆满的人,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大圆满当中会说:诸法皆为智慧的现象。意思也是说,当证悟的人从证悟的境界当中出来的时候,虽然眼睛还是可以识别各种物质,但由于内在的第六意识已经对空性和光明有了强烈的感受,依靠这些力量,会让他的眼识受到影响,会认为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如幻如梦的现象,这就叫做“眼见色时,不染于色。”

达到这个境界以后,从此基本上不会造新的业了。此时能感知到任何物质都是空性,都是如幻如梦,所以没有任何执著。刚开始证悟时,只能感觉到意识的如幻如梦,感觉不到眼耳鼻舌身识的如梦如幻。但证悟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就能感觉到,连眼耳鼻舌身识也是如梦如幻的。

大家要努力地修,能在此生遇到这么深奥的法,是真正的福报。虽然世俗人认为,像比尔盖茨那样富有,才是很大的福报。但从长远的角度或从了脱生死的角度来讲,庞大的财富究竟是善还是恶都说不清楚,所以还不是真正的福报。即使是福报,也只是一种有漏的福报而已。但有机会修这样的法,才是真正的福报。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却没把这么深奥的法当一回事,依然还是以追名逐利或家庭琐事为主,哪怕感情或婚姻上发生一点点问题,就把这些珍宝搁置在一边了。从无始以来,我们一直都是这样,所以直到今天还是一无所有,这是非常可惜的。

每一个人都不会不喜欢自己,不会不为自己着想。但如果真的爱自己,就应该把修行作为重点,精进地去修。

当然,我们也不能堕入另外一种极端,就是一时冲动而离婚、出家,家里的父母、小孩也都不管了。

当年释迦牟尼佛的老家迦毗罗卫国的很多男性被其他军队杀害后,释迦族的五百个女性出了家。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又统统还俗了。这还是在佛陀住世的年代,而且都是佛陀的亲戚,她们都会这样,我们更应该深思熟虑了。试想,如果所有学佛的人都出家,佛教还有前途吗?谁还敢学佛?

所以,如果有机会、有条件,出家当然是很好的选择。但如果条件不具备,还是要考虑。从个人的角度来讲,出家是最好的;但从佛教的整体来讲,佛法还是应该成为世界上的主流文化、修法或宗教。如果所有学佛的人都出家,现代人就不可能接受佛教。所以,修行人一方面要融入社会,其他人怎么做就怎么做,时尚也好,潮流也好,想穿什么衣服,想怎样打扮都无所谓;另一方面,唯一的不同之处,就是不能学习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从饮食的方面来讲,就是不要点杀,吃其他生命等;从工作的角度来讲,就是不能违背因果。大乘佛法是非常人性化、非常开放的。现代的佛教徒应该在外表上像一个时尚的现代人,里面却要像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修行人,这样的结合才是非常完美的!

极瑜大圆满,基果大自成,

极密之诀窍,悟师之加持,

直指本性智。                        

“极瑜大圆满”,“极瑜”,就是非常瑜伽。非常瑜伽,就是大圆满。“基果大自成”,“基”,也即普通众生或众生内心当中存在的佛性。“果”,就是通过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修法,最后证悟成佛时候的境界。在大圆满当中讲,基和果都是“大自成”,意即无二无别。果即是基,基即是果。成佛时候所达到的终极境界,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每一个人心的本性。

虽然除了大圆满以外,自空中观、他空中观、外密、内密等宗派也在讲无二无别,但真正最彻底地证悟大自成的,就是大圆满。其原因,荣森班智达已经在《黑蛇总义》里面作了详细介绍。因为大圆满的成就者已经达到了无二无别的境界,所以在他的行为或修法当中,没有这么多的取舍与执著。

“极密之窍诀,悟师之加持”,怎样能够证悟“基果大自成”呢?证悟的方法就是非常秘密的直指人心的上师窍诀,以及已经证悟了的上师的加持。如果没有窍诀,根本就不可能证悟。中观没有给我们直接指出心的本性是什么样子,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虽然讲了心的本性,但讲得不是很直接,只是告诉我们心的本性是光明的,却无法说明到底什么是光明;一般的密法会讲心的本性是佛的坛城,一切都是清净的,但到底什么叫清净,并没有告诉我们一个非常具体的东西,更没有提供像大圆满这种不需要依靠其他方法,仅仅通过上师的窍诀就能证悟的直指人心的方法。

密宗特别强调,最终证悟的时候必须要有上师的直接引导,否则即使精通了五部大论等显宗或密宗的各种论典,讲经说法、写作、辩论都无人匹敌,也不一定能证悟。

当然,上师也有很多种。如果遇到的上师只能告诉我们一些佛经最基础、最低层的要求,断恶向善,求佛祖的保佑等,我们学佛的层次,就会一直停留在烧香、拜佛、念经、磕头的层面;如果我们依止的上师只是懂得很多理论,根本就不懂修行,那我们永远也只能懂理论,而不会懂修行。

同样,因为心的本性超越了语言与思维,是语言与任何逻辑都根本无法直接表达的,即使是真正有成就、有证悟的上师,他们的语言也无法直接表达,但他们却有办法让我们证悟,所以,越是靠近证悟空性或证悟心的本性的时候,越是要有上师的窍诀。

《达摩血脉论》里面也讲:“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我们自己虽然有佛性,不需要向外去找,天生就有佛性,但如果不依靠上师,我们永远都不会明白。

“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不是依靠上师,而是仅仅依靠自己而证悟的人,真可谓万里挑一、稀有难得。实际上,哪怕是万中,也是没有的。尤其像我们这种末法时代的众生,根机这么差,就更不会有机会仅靠自己而证悟了。

虽然普贤王如来(此处所说的“普贤王如来”是指最早的佛,而不是指法身)是不依靠上师而证悟的,释迦牟尼佛看似在一生当中也没有依止佛法的上师,但普贤王如来是非常利根的众生,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修道的时候是有上师的,只不过在成道的这一生当中没有依止上师就开悟了。除了这几个特例以外,几乎没有不靠上师而证悟的。

“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如果我们自己不明白心的本性是什么样,就要去参拜善知识,以了脱生老病死的根本。

什么是善知识呢?“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如果自己没有证悟,就不叫善知识。虽然学《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入菩萨行论》、五部大论等基础理论和修法时,没有证悟的上师也可以给我们讲,但很多大圆满、禅宗或者大手印最终的具体修行是需要直指人心的,这样的修法,没有证悟的人根本无法讲。

即使能按照文字的字面内容给大家做讲解,但实际上除了文字以外,什么也没有说,因为说不出来。没有证悟和修行经验的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心的本性,所以无法担当引导的职责。

“见本性为禅。若不见性,即非禅也。”直接证悟了心的本性,才叫做禅;如果没有证悟,仅仅把心静下来等其余的修法,就不叫禅,至少不是真正的禅。真正的禅,就必须要证悟。证悟以后,就停留在所证悟的境界当中。停留五分钟,就叫五分钟的禅修;停留十分钟,就叫做十分钟的禅修。

禅师就是证悟的人,外表什么样都无所谓,也不一定是出家人,但内在的境界必须要证悟。例如:当年六祖惠能大师还不是出家人,藏地的米拉日巴大师也不是出家人。如果已经明心见性,就可以称为禅师。表面穿着出家人的衣服也不一定表示已经证悟,所以不一定是真正的禅师。

严格地说,没有证悟空性的人,就没有资格讲禅的修法。没有证悟心的本性的人,就更没有资格讲大圆满的具体修法,讲了也没有用!

无论禅宗、大圆满还是大手印,很多表面的文字是大同小异的,说来说去就这么几个词汇。学一段时间以后,谁都会说。但如果没有证悟,首先无法把这些语言不能表达的东西传递给别人;讲完以后也无法印证对方是否已经证悟。

在表达自己的境界时,即使用上了世间最优美、最华丽、最高级的词汇和语言都没有用。虽说大圆满的专用词汇谁都说得出来,但仅仅说几个大圆满的词汇,就能认定是否证悟了吗?肯定是错误的。

那该如何知道弟子是否证悟呢?最好、最直接的方法是藏区有些上师的办法:让修行人到上师面前打坐,安住于自己的境界,不说任何语言。通过入定,上师就能知道对方的境界。当然,这种上师的境界也必须非常高。

当年达摩祖师回西方之前,他把弟子都叫过来,让每个人给他描述自己的境界,然后一一评点:你得到了我的皮肤,你得到了我的肌肉,你得到了我的骨骼,等等。当慧可大师最后出场时,他什么也没有说,只是一言不发地停了一段时间。达摩祖师居然说:你得到了我的骨髓!

这是什么意思呢?达摩祖师肯定是用法眼直接领悟到对方境界的高低,否则任何人都可以在达摩祖师面前什么也不说站一会儿。我们现在也可以模仿,在上师面前站一会儿,什么都不说,并希望上师对自己说:你得到我的骨髓。然后就四处宣扬:我是某某上师的关门弟子、心子如何如何。之后就以成就者自居,传一次法需要多少钱,灌一次顶需要多少钱等。

达摩祖师他不需要语言,也能知道对方证悟了没有。宁玛巴大圆满的修行人当中,不但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上师,而且到现在都有这样的上师。当然,更多的上师不是依靠这种方法,而是要求弟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境界和修行体会。

过去法王如意宝也是这样,他告诉我们:不要用佛经和大圆满论典当中的词汇——光明、远离一切戏论等来表述,而是要用自己生活当中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上师就能知道弟子的境界是错还是对。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证悟的人,才能传达语言不能传达的信息。虽然说出来的语言不是大圆满、中观、禅宗的词汇,但证悟的上师却能知道弟子讲的是对还是错,对心的本性的理解有多深,有没有往相反的方向走。所以,在这些时候,必须要有上师的窍诀。

“悟师之加持”,即证悟上师的加持。

无论是修大圆满、大手印、中观或任何一个法门,都必须做到两点:

第一,无论依靠什么方法,首先要把现有的各种杂念——善的、不善的、无记的杂念停下来;第二,当所有的杂念都停下来以后,能够指认出心的本性。

一般的显宗,是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资粮,修持四禅八定,逐渐消除我们的杂念,使我们从思绪纷乱、非常糟糕的状态慢慢进入到没有杂念的境界当中。虽然没有杂念不等于证悟,因为没有杂念的修行人很多,包括外道的修行人也可以达到没有杂念的境界,但没有杂念却是证悟最好的基础,是证悟不可缺少的条件。

当我们证悟以后,这些杂念就不会影响我们的修行,因为杂念本身就是智慧。但在刚刚开始修行直到即将证悟的时候,杂念都是障碍。当杂念慢慢减少之后,再通过中观的逻辑推理方法去理解空性,然后往这个方向一步步靠近,最后就可以证悟。

而内密,则是通过气脉明点的修法,来强制性地控制我们的思维与杂念。

麦彭仁波切讲过,气脉明点和四禅八定的见效速度是相差很大的,就像依靠观想自己头痛的方法让自己头痛,与用砖头或其他硬物直接敲击头部而让自己头痛一样。

当所有的杂念停止以后,上师会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心的本性,并让我们直接去感受那种感觉。通过上师的窍诀,弟子就能明白、证悟心的本性。

大圆满的方法,就是依靠对上师和大圆满法的信心,通过上师的窍诀与加持,当下停止所有的杂念,同时证悟心的本性。

我们可以反躬自问:自己是不是修大圆满的根机呢?

比如,在修大圆满的时候,先要观想、祈祷法王如意宝。此时,我们对上师的信心有没有达到标准?能不能在修上师瑜伽的时候做到热泪盈眶、汗毛竖立,立即断掉所有的杂念,意识当下变成空白?如果达不到,就证明自己还不是修大圆满的根机,大圆满法暂时还不适合我们。

此时我们能做的,还是求佛祖保佑我们发财、健康。在此基础上一步一步走上来,再修四禅八定,修中观,这是最踏实的路,而且适合于所有人。任何人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如果要修密宗,就必须要有信心。密法特别强调依止上师,如果没有上师,所有的证悟都无法完成。不但是大圆满,包括其他密宗的方法也需要上师的指导。比如,如果没有上师指导,气脉明点的修法根本没法修。

在依止上师之前,密宗也特别强调要找一个非常标准的上师。如果依止了一位真正的成就者上师,以后的修行就没问题了。但这种上师让我们开悟的方法也有可能非常不合常理、有悖习俗,表面看来,似乎根本不符合一般的修行或教育标准。就像米拉日巴当年在玛尔巴上师那里的经历,或印度八十大成就者的经历一样,可能上师给我们安排的内容既没有什么闻思修行,也没有什么高尚的行为,甚至会让我们受到极大的折磨与挑战,我们能理解、能承受吗?

密宗就是这样,破釜沉舟、毫无退路,在依止上师以后,再也无法退出,要想解脱,只能接受各种善巧方便的洗礼。只有这样,才能证悟。如果缺乏了对上师的信任,是没有办法成功的。

就像我们请医生治病,所有的治疗过程都由医生把握,而不是由我们自己做主。如果医生给我们安排了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我们也只能相信医生。如果拒绝,就无法治愈我们的病。当然,在治疗之前,必须先找到一个合格的医生,既不能找唯利是图的医生,也不能找医术低下的医生。

首先,如果医生居心不良,我们却盲目信任,根本不动脑筋,全盘接受他的一切治疗,就可能像现在有些病人一样,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所有的积蓄全部用光,病却永远都治不好。为什么要治得病人求死不能呢?因为病人死了,医生就没有收入了;为什么求生不得呢?因为如果病人活得太好,医生也没有收入了,所以就让病人不死不活地拖着。要做到这样,必须要有很高的医术,普通的医术肯定不行,要么就治好了,要么就让病人死掉了。所以,找一个医术高明却毫无医德的医生是万万不可的,现在很多的医患矛盾就来源于此。

同样,有些上师虽然可以讲一些深奥法门,却带有不纯的目的。遇到这样的上师,就会走弯路,不但耽误自己的解脱,而且还会让自己人财两空。现在有不少这种所谓的上师,弟子供养了很多钱,把积蓄全部用光了,却不但没有断除什么烦恼,反而平添了更大的烦恼。

师徒矛盾和医患矛盾是一样的。如果刚开始的时候根本不观察,一听说对方是什么所谓的活佛就赶紧依止,过一段时间以后,就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然后又大肆诽谤,这样的弟子永远无法证悟。所以,在修行之前,必须找到一位标准的上师,否则绝对不能依止。

其次,有些上师没有恶意,也没有私人目标,只是不会讲太深奥的东西,只能讲一些不杀生、不偷盗等基础法门。就像路边诊所里那些卖感冒药的医生一样,吃了感冒药肯定也可以治疗感冒,但更重的病就束手无策了。这些上师也是如此,如果想让他讲一些更深的东西,那肯定就会讲错。

所以,观察上师非常重要。我们必须依止合格具相的上师,才能依靠证悟上师的加持证悟空性。

“直指本性智”,依靠上师的窍诀,直接给我们指出心的本性是什么样,这就是大圆满的精髓所在。

我们不要以为,只要有人给我们传大圆满,我们得到的永远是大圆满。其实,即使上师说出来的是大圆满,但可能我们听到的却不是大圆满了。

《宝性论》当中有这样的比喻:“譬如虚空中,雨八功德水,到咸等住处,生种种异味。”天上降下的雨水,是具八功德、清净无垢的,但落到地上却变得不清净了。大圆满也是这样,哪怕上师讲的是大圆满,但通过我们的耳朵进入我们的意识以后,就已经不是大圆满了,因为我们还不是大圆满的根器、法器。所以,在修大圆满之前,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是不是大圆满的根器、法器。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前行的修法?因为通过外前行、内前行等种种训练,才可以让我们变成大圆满的根器、法器。

变成大圆满的法器以后再去听大圆满,那听到的肯定是大圆满。大圆满的方法非常简单,所以只能针对根机非常成熟的人。就像禅宗的方法也很简单,但它也只能针对特殊根机的人一样。

这就像电脑软件和硬件的关系,有些软件非常先进,但落后的硬件却识别不出来。软件再先进也没有用,只有匹配的硬件才可以识别。同样,大圆满的软件肯定是所有佛法当中最顶级、最先进的。现在的问题,是要看自己的根机是否相应。如果自己的根机太差,我们的脑袋就根本读不出大圆满的信息,因为我们的意识根本就识别不了大圆满的境界。首先把自己提升到相应的级别,才能读懂上师的信息。

三不动瑜伽,智住本净中,

增进大密道,四灯之瑜伽,

“三不动瑜伽”,即身口意三门不动的瑜伽修法。“智住本净中”,专注于证悟大圆满本来清净的智慧当中。“智”,即证悟的智慧。“住”就是专注。“本净”,即证悟的境界。让证悟大圆满的意识或智慧安住在本净当中,这叫证悟大圆满。

“增进大密道”,虽然证悟了大圆满,但境界还不是很高,还停留在中间阶段,一直都没有提升、进步,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些方法来让自己快速进步,这叫做“增进”。比如五肉五甘露,就是增进的方法之一。

大幻化网的增进方法,就是接受五肉五甘露。这种修行人虽然证悟了,亲身体会到一切都是如幻如梦,并通过生起次第的修法知道了一切都是清净的现象,但因为无始以来清净和不清净的分别念过分地根深蒂固,所以后遗症还存在。此时接受五肉五甘露,就可以强制性地打破清净和不清净的分别执著。当然,如果根本没有证悟,这样做也不会有任何帮助。即使天天讲一切平等,也不能真正接受净秽无别的观念。

但密法里面也讲过,虽然接受五肉五甘露是非常好的训练方法,但在很多人能看到的地方却绝对不允许这样做,因为这样会引起别人的不解,会认为密法肯定是邪教,为了保护其他人的善根,所以不能公开这些方法。

同样,大圆满的窍诀也是不能公开的,因为在对大圆满和上师没有信心的人身上,窍诀不会起到任何的作用。给这样的人传窍诀,不但是浪费,而且还会让他们生起上师传法不对或大圆满法不好的想法,从而造作罪业。现在很多地方公开宣讲大圆满,根本不管对方的根机是否成熟,这的确是一种不太负责任的做法。

“增进大密道”,虽然只讲了五个字,但其中却包含了很多不同的具体方法。不同的密法有不同的增进方法,大圆满的增进方法非常简单,就是上师瑜伽。如果证悟了大圆满,却一直没有进步,有些时候甚至连过去证悟的境界都失去了,再也找不回来,这时候不需要禅定,也不需要气脉明点的修法,唯一的方法就是对上师的信心。如果对上师没有信心,则自身的条件都不具备了,证悟大圆满就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当然,谁对上师都会有多多少少的信心,不可能没有信心还会依止对方。但平常人那种摇摆不定、表皮肤浅的信心,是根本不起什么作用的。

真正能够证悟空性的人对上师的信心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过去高僧大德的传记,两相比较,就知道差距了。我们以前学习的时候,法王也会告诉我们,平时除了学五部大论或其他密法以外,必须专门安排一些时间去阅读一下过去的成就者们的故事,看看他们的证悟过程,就知道为什么自己不能证悟了。这样就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即使要抱怨,也只能抱怨自己,因为自身条件不具备,所以才没能证悟。

如果有一天我讲大圆满,我也绝不会要求你们要相信我、祈祷我、观想我,而是会给你们说要观想法王如意宝。

为什么呢?若要观想上师,就不能随便观想一个上师,因为并不是任何一个上师都有这种功德。所以,你们要观想法王如意宝,祈祷法王如意宝,修法王如意宝的上师瑜伽。从上师的角度来讲,法王如意宝是绝对与佛无二无别的,已经是非常标准的上师了。剩下来的条件,就是我们自己的信心。

如果我们随便观想一个所谓的上师,虽然自己的信心很足,但如果上师自身没有修证,那他给我们指的路肯定是错误的,甚至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这条路是错误的。

修什么样的法,应该以自己的根机来决定,就像病人的治疗方法是以病人的体质和承受能力来决定的一样。

“四灯之瑜伽”,是另外一种修行方法,它可以直接把我们的肉身转化为佛的身体、智慧的身体,也就是成就虹身。这是大圆满里面一个非常特殊的修法,除了大圆满以外,所有的密法里面都没有。大圆满也分很多层次,只有最顶级的大圆满里面才有这个修法。如果想修,首先必须要成为法器。先通过加行的修法给自己创造一个比较好的条件,然后才去听四灯的修法,之后再精进地修。

三要视光明。道相皆圆满,

一切幻相尽,即生大虹身。

“三要视光明”,目前对我们而言,这些修法都是很遥远的,现在还不着急。现在很多人经常跑来跑去,四川、青海、西藏……到处去听大圆满,有些甚至跑到海外去听。结果有没有证悟呢?对法的渴望是很好的,是非常有功德的。但如果根机不成熟,的确没有办法,任何上师都没有办法。

“道相皆圆满,一切幻相尽,即生大虹身。”当这些修法都修完,修道的标准都圆满以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不清净世界等幻相,都将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清净的佛刹。哪怕在这一生当中,就可以成就虹身。当然,在一生当中能够成就虹身的毕竟是凤毛麟角,但在大圆满的修行历史上,还是有很多即生成就虹身的事例。

自成觉性道,下道皆圆满。

违智无明心,此乃大对治。

“自成觉性道”,在我们自己的内心当中,恒常具备着天然自成的佛的觉性智慧。修持这种觉性智慧的道,就是大圆满的道。

“下道皆圆满”,在大圆满的道当中,圆满具足了大圆满以下的无上瑜伽等内密、外密、第三转法轮、第二转法轮以及第一转法轮的所有修法。如果证悟了大圆满,其他的所有成就、见解与境界也都圆满了。

“违智无明心,此乃大对治。”直接与智慧相违的就是无明。“此”,指的是“自成觉性道”,也即大圆满的道,是断除无明最特别的大对治。

勤修别之道,与此无直违,

二障不断根。                        

“勤修别之道,与此无直违。”即使我们勤勤恳恳地修持其他法门,也与无明没有直接的矛盾与冲突。意思是说,如果我们修其他法门,比如显宗讲的空性,因为空性和执著是相违的,所以能断除人我执和法我执等,但空性与不清净的现象是不违背的,空性的修法只能告诉我们这张桌子不是实有的,是幻觉,是空性,却不能告诉我们这张桌子是清净的,是佛的坛城。所以哪怕空性修得再好,也只能断除我们对这张桌子的实有执著,而无法断除不清净的现象。其他诸如出离心、菩提心,就连执著都不一定能够断除了,因为出离心和世俗菩提心与执著是不矛盾的,只有胜义菩提心才与执著是矛盾的。

而大圆满里面则包括了空性、光明、佛的坛城等所有境界,修了大圆满以后,可以对治执著、不清净以及万法不是佛的坛城等一切无明观念,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所以叫做大对治。至于其他法门,则都是小对治,因为只能解决一部分的问题。

“二障不断根”,因为其他法门都是小对治,只能断除一部分的执著,而无法断除所有的根本。在我们对轮回现象的执著当中,包含了两种执著:一种是实有的执著,另一种是清净的执著,这些都属于所知障。即使证悟了空性,但如果没有把万法看成是佛的坛城,也是一种所知障。可见,其他法门都无法彻底断除所知障的根源。

是故慧金刚,自性恒稳固,

不分不断毁,一切烦恼众,

非能侵毁彼。                       

“是故慧金刚,自性恒稳固”,“慧”即佛性如来藏,在大圆满里面,这叫做自然本智。自然本智就像金刚钻石一样坚不可摧且无坚不摧,故称为“慧金刚”。自然本智的自性,也即心的本性永远都是稳如泰山、永恒不变、坚固不摧的,它永远存在,并永远都不会有任何变化。

“不分不断毁”,它与任何烦恼、执著、障碍都没有分离。也不是断灭的单空,更不可能被任何东西所毁灭。

从显宗的观点来看,果和基本来就是分开的。基,是我们众生的五蕴,是不净、有漏、无常的东西;果,就是佛的果位,它是永恒、清净、无漏的无为法。所以二者必然是分开的,永远都不可能不分。但大圆满却认为,把基和果割裂开来的观念是错误的。无论我们的意识如何去分开基与果,它们却永远都是无二无别、无离无合的。现在,我们的基位就是清净的。当我们成佛,达到最高境界的时候,除了现在的基,也没有别的东西。

同样,虽然中观自空等宗派认为一切都是空性,但他们却忽略了心的本性光明的一部分。这种无知,致使他们把心的本性说成是单空。然而,心的本性永远都不会断灭,这是不以我们的意识为转移的真理。

另外,小乘佛教等宗派根本不承认佛性如来藏,从根本上否定了心的本性光明;而普通显宗又从根本上否定了五蕴本来清净的事实。但无论如何,任何一种烦恼,任何一种见解,任何一种有漏法,都永远无法摧毁金刚钻石一般的心的本性光明。心的本性永远都存在,并且不分、不断、不毁。

“一切烦恼众,非能侵毁彼”,前面所讲的各种见解都属于烦恼的范畴,这所有的烦恼,再加上贪嗔痴等各种烦恼,都不能侵害、毁灭心的本性。心的本性永远存在、永不毁灭、亘古不变。

天成明本性,污垢永不染。

“天成明本性,污垢永不染”,本性是天然而成、自然光明、永远存在的。所有的污垢、烦恼都只是表面的现象,这些表面的烦恼永远都无法染污心的本性。

从表面看来,有烦恼的时候就无法证悟;但就本质而言,这些烦恼根本就不存在。所以,没有任何烦恼可以在本质上染污我们心的本性,心的本性永远都是光明的。

当我们证悟的时候就能彻底明白:原来真的像佛经所讲的一样,我们的心永远都是这么清净、光明的,从来没有被任何烦恼染污过。那个时候,就会亲身体会到“污垢永不染”。

本性清净故,污垢能离故,

觉性合理故,道者具威力。

我们的修行之道是非常有威力的。一方面,道可以摧毁所有的烦恼;另一方面,所有的烦恼都不能摧毁道。此处所谓的“道”,也即证悟的境界,证悟的智慧。下面通过几个理由,来进行阐述。

第一个理由,“本性清净故”。

证悟的智慧会把万法的本性看成是清净的。如果万法的本性不是清净的,这种境界就不符合事实。凡是不符合事实的东西,即使暂时可以获得胜利,但也不会获得永久的胜利。

比如,小乘行人修白骨观的时候,会将自己的身体和三千大千世界都观想为白骨,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暂时战胜贪欲。但因为这种观念不符合事实,我们不是白骨,三千大千世界也不是白骨,所以这种方法只能暂时压制烦恼,而不能彻底断除烦恼。

密法证悟的境界,是把整个世界看成是清净的佛的坛城,实际上也是这样。因为本性是清净的,所以密法的观点是符合事实的。凡是符合事实的见解,永远都不会变。就像水是液体的观点永远也不会变,因为这符合水的客观情况一样。

第二个理由,“污垢能离故”。

如果所有的烦恼、污垢都和心的本质彻底融为一体,根本就无法分离,那就只能暂时压制烦恼,而不能彻底斩除烦恼。但事实上所有的烦恼、污垢都可以远离,这就说明烦恼污垢不是心的本性,而是在心的本性上暂时出现的现象,就像衣服上的污垢不是衣服的本质,所以我们可以把污垢洗掉一样。如果污垢是衣服的本质,那再洗都没有办法洗净。

第三个理由,“觉性合理故”。

证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证悟一切都是空性。这个所证的空性必须是合理的,如果它不合理,即使暂时没有什么问题,但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万法不是空性,那时候我们一定会从根本上产生动摇。但这种情况永远都不会发生,因为空性是合理的。

第二个部分,是万法的本性,也即觉性是光明。这个所证悟的光明也必须是合理的,否则,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心的本性是不清净的,就会从道中退转。但这种情况也永远都不会发生,因为光明是合理的。

在《缘起赞》里面也讲过很多外道的苦行。虽然这些苦行暂时可以控制某种烦恼,但因为这些方法、观点不合理,所以只能战胜一部分的烦恼,或只能在一段时间内战胜烦恼,而不能永久解决烦恼的问题。任何不合理的东西,总有一天会被我们发现。发现的时候,我们一定会产生根本上的怀疑与动摇。 

“道者具威力”,因为上述三个原因,所以我们所修的道是非常有威力的,它可以战胜所有的烦恼,而所有的烦恼却不能战胜它。因为它是符合事实的,是一条正确无误的道,它完全可以让我们获得解脱。

无论是显宗的道,还是密宗的道,都非常具有威力,它能战胜、摧毁所有的烦恼。其实,显宗之道和密宗之道的不同点,只是在于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不同。从见道开始,也就是从菩萨一地开始,显密再也没有什么高低的区别。在此之后,显密便彻底融为一体。

此文介绍的基道果,不是外密的基道果,而是无上密宗的基道果。在无上密宗当中,还是大圆满的基道果。

这次介绍的论典虽然文字不多,却包含了密法的基道果,以及基和道的具体修法。但此文并没有介绍具体修法的部分,当我们把外加行、内加行等所有加行修得非常完整、非常圆满之后,才可以学这些具体的修法。在这之前,学了也没有太大的用处。按照过去有经验的成就者上师的引导方式,在根器没有成熟之前,也是不能讲这些修法的。

3.宣说果

彼道断障时,无量大悲心,

智德皆现前。                        

 

当我们证悟了基,然后通过大圆满的特殊修行方法去修持所证悟的见解,最后就会得到果。

“彼道断障时”,“彼道”,即大圆满修行的道,它同样也具备了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和无学道等五道。但这五道所修的法却与显宗所修的法不一样。尤其是资粮道和加行道,更有着很大的不同。进入见道以后,虽然论典中讲的不一样,但实际上显密已经完全一味一体。

任何一位显宗修行人在证悟一地的时候,就已经超越了显宗论典当中讲的境界,他内心的证悟,已经达到了密宗大圆满的证悟。安住在证悟大圆满的境界当中,就叫做“彻却”的修法。彻却修法主要是修空性、光明。彻却修法修完以后,后面另外有一种“托嘎”的修法,也是即生虹身成就的光明修法。

大圆满或无上密宗当中所讲的“障”,也即所知障和烦恼障。其实,所知障和烦恼障本身并不是障碍,其本质也是智慧。在大圆满和佛的境界中,“道”和“断障”都不能成立,但在没有证悟的时候,烦恼和智慧是不一样的。对没有证悟的人而言,以证悟的智慧来断除烦恼是成立的。

在十地末尾,进入第十一地,也即佛地的时候,这叫做成佛。虽然密宗里面又讲了十二地、十三地、十五地、十六地等,但实际上除了十一地以外,并没有另外的第十五地、第十六地等。这些都已经包含在十一地当中,都表示成佛。

虽然显宗和密宗的观点、见解有区别,所讲的基有区别,所修的道有区别,但最后得到的果是没有区别的,都是佛陀的果位。但因为基和道的区别,所以导致了成就速度的区别。

“无量大悲心”,修菩提心的时候,虽然也修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却不是这个“无量”,这里的“无量”是指佛陀不可思议的境界。佛的大悲是无穷无尽的,普通凡夫的分别念根本无法衡量,不要说普通凡夫,哪怕从一地到十地之间的菩萨也无法衡量,所以叫做无量。

凡夫的分别念,都是有执著的、有限的、有漏的、可以衡量的。在证悟了空性,证悟了法界,证悟法界的智慧和法界融为一体的时候,就达到了真正的无量和无限,所以叫做“无量大悲心”。

释迦牟尼佛在修道的三个无数大劫的过程中,长年累劫地修持慈悲心。当慈悲心修到最巅峰的时候,就是没有执著的无缘无量的慈悲心。因为佛有这样的无量大悲心,所以佛永远都不会进入断灭的涅槃。

断灭的涅槃,也即极端的涅槃,是像阿罗汉的涅槃一样堕于涅槃之边的。因为阿罗汉没有这样的慈悲心,所以在证悟以后会直接进入涅槃的境界,不会再出来度众生。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称赞慈悲心的时候说道:“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慈悲心对于成佛的广大之果,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第一,刚开始的时候,如果没有慈悲心的种子,就根本不会进入大乘修行之道。正是有了慈悲心,才能有勇气进入大乘佛教,修持大乘佛法。

第二,在中间阶段,也正是因为慈悲心的力量,不仅不会让修行人堕入轮回或涅槃的边,而且还使佛智得到了成长。比如,在证悟一地的时候,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四圣谛当中苦谛和集谛的本质,意识到世间的痛苦、无常等,此时如果没有慈悲心,就会产生恐惧,并进一步放弃追求佛果、度化众生的念头,转而追求个人的解脱。

第三,如果佛没有慈悲心,就会像阿罗汉一样堕入涅槃的边,永远不出来度化众生。但因为佛有大悲心,所以佛永远都不会单独进入涅槃,永远都不会堕到涅槃的边,只要众生的根机成熟了,佛随时随地都会现前化身与报身。

简言之,从刚刚进入大乘佛教资粮道的那一瞬间开始,直到成佛之间,大乘修行人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修大悲心。所以在成佛的时候,大悲心已经演化成无量无边的无缘大悲心,这叫做“无量大悲心”。

“智德皆现前”,“智德”也即智慧的功德,包括法身的功德、报身的功德与化身的功德。佛陀的智慧是无限、无量的,《现观庄严论》当中讲了很多佛的智慧功德,《宝性论》当中也讲了很多佛的功德,因明的《释量论》当中是通过逻辑来断定佛陀具备全知的智慧。佛不但可以证悟空性、证悟光明,而且可以指导我们走向解脱。

狭义的全知,是指佛陀在度化众生方面非常精通;广义的全知,是指佛能够非常清楚地知道世上的万事万物,知道过去、现在、未来将要发生的一切,知道一切物质的所有变化过程。

在释迦牟尼佛住世期间,他的眷属中有一个叫提婆达多的人。他不相信佛是全知,便想了一个主意企图难倒佛陀:他让每家每户都包一点点粮食,并在里面放一张小纸条做记号,然后让佛陀不看小纸条却要确定这些粮食分别是谁家的,不料佛陀却回答得一清二楚、毫无差错。

提婆达多不服气,又想出一招:他焚烧了各种各样的植物,并分别把每一种植物的灰烬包起来,里面写上植物的名字,又让佛陀去辨别,佛陀仍然一一准确无误地回答了他。任凭他如何刁难,都无法否定佛陀是全知者这一事实。

虽然佛陀知道世间的万事万物及其变化规律,但对追求解脱的佛教徒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这些,而是佛陀能给我们指一条正确无误的解脱之路,告诉我们该如何解脱,如何断除烦恼。如果佛陀能够给我们指出这条路,至于其他的事情佛陀知道也可以,不知道也无所谓。因为我们追求的就是解脱、成佛,只要佛陀能够把准确无误的方法告诉我们,对我们来说就足够了。所以这叫做狭义的全知。对我们来说,佛陀只需是特定范围内的全知者,也即狭义的全知,就完全足够了。

比如,在一百个人听课的时候,只要该到的这一百个人到了,我们就会说“人全部到齐了”。在这种情况下,这一百个人也叫“全部”,而并不是说要世上所有的人都到齐了才叫全部到齐。这里“全部”的用词方法,就是狭义的。狭义的“全部”,就是特定范围当中所有的人;广义的“全部”,才是指所有人。这就是广义和狭义之分。

虽然释迦牟尼佛也是广义的全知,但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狭义的全知。

《释量论》当中也讲过,如果你追求能看到远处的东西,那你就只需去依止秃鹫。换言之,佛陀的眼睛能不能看到更远地方的东西,或他的耳朵能不能听到更远地方的声波,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他能给我们指明解脱的道路,这些都叫做佛的智慧功德。

另外,佛的法身所具备的所有功德,也叫做智德。因为佛的法身是空性和光明的结合体,所以,在佛的光明当中一直都有佛的法身功德。只要有如来藏的存在,就自然具足法身功德,这是显密共同的观点。

成佛的时候,原本具足的佛的法身功德,也会随着如来藏的现前而现前。就像没有乌云的时候,阳光自然也会普照大地一样。

威力不可思,事业任运成,

无勤而出生,所知离戏性,

无别智慧融。                        

“威力不可思”,成佛的时候,会自然现前不可思议的威力。

佛陀的所有功德,含摄在证悟空性光明的智慧、无缘的大悲心,以及度化众生不可思议的威力当中。智、悲、力三者,是佛陀功德的具体体现。

“事业任运成”,佛度化众生的事业是任运自成的。因为佛已经没有任何分别念,根本不可能想先度谁,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度,应该给他讲什么样的法,这些分别念在八地的时候就没有了,成佛以后就更不可能存在。在这一点上,佛陀与我们普通人是完全不一样的。普通人做任何一件事,都要通过思维首先设计出方案,然后按照方案去做事情,这些工作就是以分别念完成的。但释迦牟尼佛通过长时间的修练,其度化众生的事业,已经达到了任运自成的境界。

为什么可以任运自成?有两个原因:

第一,《现观庄严论》中讲了一种专修任运自成的修法,只要佛愿意,根本不需要思维,所有的事情完全可以像编好的电脑程序一样,自动完成。 

当然,在刚开始修行的时候,不可能马上都自动化。释迦牟尼佛也是用了三个无数大劫去反复修练,才创造出自动化的因缘。虽然显宗经典会说,佛每天都昼夜三次思考度化众生的方式方法,但这只是一种不了义的说法。实际上佛不会这样思考,他已经达到了全自动的境界。

第二,依靠佛陀修道时发愿的力量,就能使一切事业任运自成。

“无勤而出生”,不需要做什么,自然而然就能产生度化众生的力量。无论是谁,只要以信心祈祷释迦牟尼佛,在自己的显现中就会得到佛陀的加持与帮助。虽然佛陀并没有加持谁的意思,但信心坚定、根机成熟的有缘者,就一定能感受到佛的力量。 

为什么有些人得不到佛陀的加持?那是因为信心不足。

譬如说,对阿弥陀佛非常有信心的人,在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会来接引——或能感觉到阿弥陀佛的加持,或在没有死亡之前,也能亲眼看见阿弥陀佛的到来。但实际上阿弥陀佛并不会来,因为阿弥陀佛是报身佛,报身和法身都是无来无去的。只是缘于我们自己的信心,所以能感觉到阿弥陀佛来接引。

密法里面也讲,在中阴身的时候,如果祈祷上师,上师就会来接引我们走向解脱道。实际上,那也不是上师真正到了中阴界,只是因为我们以信心的祈祷,与上师的修行之力的缘起和合,而使我们在中阴身的时候能感觉到上师的到来,等等。

“所知离戏性”,“所知”,即佛陀的智慧所感受、所证悟的境界,以及我们普通的眼识或视觉所看到的光或物体等。在佛的境界中,光明、空性或我们心的本性都是所知。所知的本质都是“离戏性”,也即远离一切戏论的本性。

所谓“戏论”,是指一切执著或执著的所缘境,即执著的对象。比如,我们的语言能够表达的所有东西,我们的意识可以思维的所有东西,都叫做戏论。好、坏、肯定、否定等,都叫做戏论。

也就是说,在佛的境界当中,没有任何我们的语言可以表达的东西,没有任何我们的思维可以思考的东西。佛的境界已经超越了我们的语言与思维的范畴,是远离一切戏论的本性。

“无别智慧融”,佛的智慧融入到远离一切戏论的法界,证悟法界的智慧与法界无二无别、融入一体,这就是真正的成佛。

四圣谛当中的道谛,就是智慧;灭谛,就是所知。从一地开始,道谛和灭谛,也即所知和能知的分别就越来越小。最后成佛的时候,道谛和灭谛彻底融为一体,完全没有任何分别。

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灭谛就是我们心的本性。当佛和众生都没有产生的时候,这种境界叫做灭谛;证悟的时候,我们所证悟的境界也叫做灭谛;最后成佛的时候,回归的境界还是叫做灭谛。道谛,则是从灭谛当中产生无明,或从灭谛当中产生集谛,再从集谛当中再产生苦谛,之后在苦谛当中开悟、证悟、悟道,从此不再回头。道谛依靠灭谛而产生,之后又回到灭谛当中,最后灭谛和道谛完全融入一体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回到原来的起点。虽然我们的终点是成佛,但这个终点站就是过去的起点站。

我们经常讲,众生心中有佛,心的本性是佛。意思就是,灭谛永远都没有离开过我们的心,灭谛一直都存在。我们的心转了一圈以后,最后还是会进入最原始的起点,这叫做“无别智慧融”。

万事万物都有周期。比如,日食和月食,是一种天体运行的周期;一年的四季,也是地球上的一个周期;星球从爆炸然后变成很多粒子,粒子组合又变成物质,变成星球,这个星球在若干亿年以后又会爆炸,这又是一个周期。

当有一天证悟大圆满的时候,我们会深切地感觉到:原来根本没有什么从灭谛当中产生苦谛、集谛的事情,这都是我们的妄念分别。虽然这还不是成佛,初步证悟的境界与佛的境界还有着很大的距离,但却有一些大致上的相似之处。

有些人会问:既然我们的终点是再回到起点,那我们会不会再次重蹈覆辙,再次轮回呢?不会。因为过去的起点和现在的终点虽然是一体,但在过去的灭谛上面,存在着一种将来会产生无明的可能性。因为没有经过修行、修练,所以随时都有可能产生无明。有了无明,则后面的一切都会产生。但在证悟到无明从来都不存在以后,通过长时间的修行、训练,这种再次的可能性已经被动摇。在抵达终点之后,产生轮回的可能性已经从源头上被彻底破坏,根本就不存在了。

此乃一切佛,所谓智法身。

不离本性中,净不净所化,

“此乃一切佛,所谓智法身”,这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十方一切佛的智慧法身。

佛的智慧法身,也就是大乘佛教四谛当中的灭谛——心的本性、如来藏光明。法身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心的本性,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证悟,所以看不到也不相信,但实际上心的本性就是法身。

“不离本性中,净不净所化”,在不离开心的本性,不离开佛的智慧法身中,就会出现清净的所化和不净的所化。“所化”,即佛所度化的众生。佛教称之为“所化生”,包括了清净的所化生和不清净的所化生。

清净的所化生,是指从一地到十地的菩萨;不清净的所化生,是指从凡夫到尚未证悟一地之间与佛有缘的众生,包括资粮道和加行道的所有修行人在内。清净和不清净的所化生,对应于佛的受用报身和化身。换言之,受用报身所对应的是从一地到十地之间的菩萨,因为只有他们才能看见佛的受用报身;不清净的所化生则对应于佛的化身,因为他们只能看见佛的化身。

譬如释迦牟尼佛就是佛的化身。他显现在印度出生、成长、修行、成道、转法轮,表面上也像常人一样吃喝拉撒,是不清净众生境界当中显现的佛。而一地到十地菩萨所看到的佛,虽然也有颜色、有形状,还会说话,但却没有人身的特征,不会像人一样吃喝拉撒,就像传说当中的神仙,都是像阿弥陀佛一样的报身。

其中法身永远都是胜义谛,报身和化身属于世俗谛。报身属于正世俗谛,化身不仅属于世俗谛,而且属于不清净的倒世俗谛。

只有佛的法身才是真正的佛。能够很全面、很完整地觉知到法身的,才是佛。也可以说,佛见到的佛,是法身;菩萨见到的佛,是报身;普通人所见到的佛,是化身。而像我们这些福报浅薄的人,则连以人的形象出现的佛的化身都不能看到。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佛,就只是类似于佛经等无处不在的佛的化身。这种化身在鸟类当中存在,畜类当中也存在,三界六道都有佛的化身。除了这种化身以外,如果即生能够证悟,我们就有机会直接见到佛的法身,因为佛的法身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我们。

大乘佛教或密宗认为,佛永远都不会离开我们心的本性,即使化身和报身离开了我们,但从法身的角度来讲,佛与众生永远不离不合,既不合、也不离。

密宗论典当中说,心的本性空性,叫做佛的法身;心的本性光明,叫做佛的报身;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则叫做化身。佛的法、报、化三身全部存在于我们心的本性当中,这叫做胜义谛的三身。

我们今天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回归法性,回归本性。

受用报化身,种种事业显。

“受用报化身,种种事业显。”受用报身和化身,可以显现出各种度化众生的事业。

下面的四句,宣说了佛果永不退转的理由:

此乃本基界,如实现前中,

自然慧自现,故恒不退转。

“此乃本基界,如实现前中”,佛的果位并不是我们修出来的,不是通过“道”而获得的,它本来就是基,也即心的本性。“本基”的如实现前,也就是我们心的本性的如实显现而已。它并不是我们从无到有修出了一个佛的果位,而是一直都存在,永远都在心的本性当中,只是因为之前有烦恼,所以没有现前。现在通过证悟把烦恼全部断除以后,心的本性便如实地显现出来了。

“自然慧自现”,“自然慧”是如来藏的另外一个名字。因为如来藏就像宝藏一样藏在烦恼中,而烦恼本身又是如来的智慧,所以叫做如来藏。而心的本性光明又不是修出来的,而是从无始以来都存在的,所以叫做自然。加之它是自知自明的无漏智慧,所以从这个角度称之为“自然慧”。

大圆满分三个层次:心部、界部、窍诀部。比较低层的心部大圆满,称如来藏为菩提心,也即胜义菩提心。但在最无上的窍诀部大圆满典籍中,基本上是用“自然智慧”这个词来表达如来藏。

自然智慧的“自现”,也即断除所有的烦恼以后,自然本智非常清楚地证悟了自己的本性。在佛陀的境界中,一切现象实际上就是佛陀自己的自现。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在生活当中所看到的物质、听到的声音等,实际上也叫做自现。尤其从唯识的角度来讲,就更可以这么说。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这样,如果闭着眼睛,外在视觉所感的物质立即就会变得与根本不存在一样,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声音、香味等也是如此。只要自己的感官可以感知,一切就存在;如果没有自己的感觉、感知,一切实际上等于没有,所以也叫做“自现”。

在释迦牟尼佛的境界当中,清净的佛的宫殿、佛的报身、佛的眷属等一切,都是自己的现象,所以叫做“自现”。

“故恒不退转”,所以佛果是永远都不会退转的。

为什么永远不会退转呢?如果佛的果位是从因缘当中产生的,那就会时有时无,就有可能会退转。凡是依靠因缘而生的东西,它的存在完全依赖于因缘,缘聚则存,缘散则灭。

比如,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就与众生的根机有关。当众生福报足够的时候,佛就会显现,就会转法轮。当众生福报衰减的时候,佛就会示现圆寂。因为这是因缘法,所以佛陀的化身不可能永远都存在。

但佛的法身却不是与缘起有关,它是自然本智的如实显现,不需要依赖任何外界的力量,不需要依赖任何因缘,所以不会退转。

(三)尾义

此论典的尾义,就是回向:

愿深寂离戏,无念大智慧,

众生皆获致,诸佛密意成。

“愿深寂离戏”,“深”,即是空性。空性很不容易证悟,人类历史上,从古代到现代,有无数聪明绝顶、智慧非凡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等,却没有几个人真正证悟空性。这足以说明,空性是非常深奥的境界。“寂”,就是寂静。寂静的意思是说,在空性境界中,我们凡夫的感官可以接触到的所有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或者是物质、精神等都不存在,所以叫做“寂”。另外,在佛的境界中,不存在任何不清净的现象,所以也可以叫做“寂”。“离戏”,即远离一切戏论。

“无念大智慧”,在心的本性当中,不存在任何好、坏、善、恶等念头与执著。

“众生皆获致”,愿一切众生都能获得“深寂离戏”的光明境界。

“诸佛密意成”,诸佛菩萨的密意,就是愿一切众生都能获得深寂离戏的无念大智慧。虽然诸佛菩萨在传法初期,还不敢直接宣说自己的密意。但实际上释迦牟尼佛在这一世当中,出家、苦行、修练,在四十多年当中转了这么多法轮的唯一目标,就是让所有人证悟深寂离戏的境界。当众生都证悟之后,诸佛菩萨的密意也就实现了。这是麦彭仁波切的愿词,也是该论典的尾义。

佛陀在一生当中转了三次法轮,每一次法轮,内容各不相同。第二转法轮的内容比第一转法轮深,第三转法轮的内容比第二转法轮深,密法的内容又比普通第三转法轮的内容还要深。宁玛巴把整个佛法归纳为九乘——九种不同的层次,其内容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因为释迦牟尼佛知道,众生的根机不一样,所以要传不同的法门。随着所转法轮的逐步深入,众生的根机也会慢慢成熟,这都需要一种过程。

实际上,诸佛菩萨的真正密意,就是《文殊真实名经》《大幻化网》以及达摩祖师的论典当中都在讲的一句话,那就是“深寂离戏”。

释迦牟尼佛在成佛后的七七四十九天内,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犹如甘露法性吾已得,为谁宣说亦不可证悟,故当无言安住寂林中。”虽然我证悟了犹如甘露般的深寂离戏境界,但现在给谁讲都不会有人懂得和理解,所以我只能不传法,自己住在幽寂的森林里独自修行。之后帝释梵天来到人间,祈请释迦牟尼佛转法轮,才开始了释迦牟尼佛的初转法轮。

在“深”和“寂”这两个字里面,包含了所有大乘佛法最深的道理和境界。

三、脚踏实地,走向解脱

(一)如何证悟

如何去证悟“深寂”呢?

那就是先修外加行,培养出离心。当出离心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程度以后,就修内五加行,培养菩提心。当菩提心也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程度,比较符合大乘佛经的要求,并完成了全部五加行以后,就可以用一年或更多的时间来修寂止禅定。寂止修完以后,就可以修大圆满自己的非常特殊的前行,最后是正行。这样一步一步地修,就一定可以证悟。加行至少要修一遍,如果有机会,最好能修两遍、三遍、五遍,反正越多越好。如果不按照这条路去修行,就很难证悟。我们不要以为大圆满境界很容易,不要以为不需要修加行,也不需要闻思,只要有人给我传一下大圆满,立即就可以修。这种想法肯定是错误的,最后一定会失败。

汉传佛教比较重视共修,像禅宗打禅七,就是很多人聚在一起修,这也是非常好的方法。藏传佛教除了大家聚在一起念经,修一些本尊法以外,传统上不是很重视共修,一般都是自己修。听法的时候,大家一起听,听完以后,就是自己一个人修。所以,还是应该以在自己家里修行为主。

虽然此文中没有讲大圆满的具体修法,但在以前的《慧灯之光》里面,也简单地介绍过《无我的修法》《空性的修法》和一些观心的方法。如果前面的加行修法都修得很好,根机很成熟,最后在修上师瑜伽的修法时,在观想上师融入自心、心静下来的瞬间当中,非常有可能证悟。这不是我说的,在《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里面讲得很清楚。如果不修,就永远不会有什么功德与收获,烦恼也不会减少,证悟、慈悲心、菩提心、出离心等方面,都和没有学佛的时候一样。所以,在闻思阶段过了以后,就要投入到修行当中,永远闻思而根本不修行,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但刚刚开始的时候,却不能否定闻思。任何事情都不能走极端,凡是极端的路都是错误的,最终都会失败。

(二)远离是非,专心修行

绝大多数刚刚开始学佛的人,至少从表面上看,没有很高的境界,所以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难免有一些是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在正规的僧团当中,也不一定都是开悟的人,也不一定都是成就者,可能大多数还没有证悟,只是是非比较少而已。在居士团体当中,就会有是非,我们平时都要注意。

据心理学家调查,在有信仰和没有信仰的人当中,有信仰的人的幸福指数就比没有信仰的人高。这是什么原因呢?最简单的解释是,第一,因为有一种精神上的寄托;第二,因为有一种团体感与归宿感,圈子里面的人可以相互帮助,所以就会有安全感与幸福感。

学佛的人,都是道友。尤其是学密的人,都是金刚道友。道友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帮助。聚会的时候不要讲是非,而应该讨论佛法。不要把世俗的观念与做法带到佛教圈子里来。不要谈论是非,不要相互攀比,不要彼此歧视。我们不是说要度一切众生吗?既然要度一切众生,要把蚂蚁、蚯蚓等小生命,都看得和我们的生命一样平等,道友之间就更要平等对待。哪怕发生了一点点事情,也要相互理解。某个道友在生活上、精神上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时候,大家也要积极帮助。对学密宗的人来说,这更是一种誓言。

(三)珍惜福报,切莫空耗人生

今生能有这样的机会,是真正的福报。达摩祖师的《血脉论》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纵有珍馐如山,眷属如恒河沙,开眼即见,合眼还见么?”哪怕拥有如山的珍馐美味,与恒河沙数的眷属,也只是眼睛睁开的时候可以见到,可以享受一切,当眼睛一闭,就等于什么都不存在了。

“故知有为之法,如梦幻等。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所以我们应该知道,所有的有为法,都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果我们不急着去寻找善知识,就会空过一生。这是非常可惜的。

有机会聆听大乘佛法与这么好的窍诀,是真正的福报。虽然人们经常说,升官发财是有福报,但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福报。我们应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好好修行,走自己的解脱之路。

须得受过密法灌顶,方能阅读此文。

成智青莲花论

麦彭仁波切 著 

慈诚罗珠 恭译

 

《成智青莲花论》乃宣说无始以来具智悲,若离障,则现前无量等自具基智,道具威力,果不退转而恒遍自成之义。此即《释量论》中所说:“心性即光明”之密意。

 

慧智大烈焰,大光遍照耀,

大威光明者,顶礼慧勇识。

本来清净者,心性永光明,

身智无分别,诸垢皆客尘,

本体自性悲,具备三基智。

本净离戏论,内明童瓶身,

远离诸堕边,智分不断灭,

明于法界中,大悲不灭故,

基中任运成。自性普贤尊,

四时大平等,光明恒无变,

无分遍满我,无尘圣贤我,

自成智慧身,恒住众生心,

无明染污故,迷于不净转,

声缘菩萨众,未证极净间,

究竟之本体,非能证圆满,

二障永断时,方能圆悟基。

是故精进修,断障方便道。

彼有共不共,共道无数劫,

积累诸资粮,向外觅佛位。

不共密法道,外部瑜伽者,

取舍二谛修。内瑜方便乘,

二谛大平等,地道次第行。

极瑜大圆满,基果大自成,

极密之诀窍,悟师之加持,

直指本性智。三不动瑜伽,

智住本净中,增进大密道,

四灯之瑜伽,三要视光明。

道相皆圆满,一切幻相尽,

即生大虹身。自成觉性道,

下道皆圆满。违智无明心,

此乃大对治。勤修别之道,

与此无直违,二障不断根。

是故慧金刚,自性恒稳固,

不分不断毁,一切烦恼众,

非能侵毁彼。天成明本性,

污垢永不染。本性清净故,

污垢能离故,觉性合理故,

道者具威力。彼道断障时,

无量大悲心,智德皆现前。

威力不可思,事业任运成,

无勤而出生,所知离戏性,

无别智慧融。                        

此乃一切佛,所谓智法身。

不离本性中,净不净所化,

受用报化身,种种事业显。

此乃本基界,如实现前中,

自然慧自现,故恒不退转。

愿深寂离戏,无念大智慧,

众生皆获致,诸佛密意成。

一、密宗,迅速证悟的必由之路

(一)直指心性,密宗的无上法宝

想彻底了解显宗经典的内容,必须要有大圆满、大手印的觉悟。如果只是在字面上表表皮皮地学一点中观,从文字上遮破了所有的执著与实有,却无法从中了知,在破除“有”“无”等执著以后,最后的境界是什么样的。中观告诉我们的只有远离“有”“无”等戏论以后的空性,但这个空性也是非常抽象的概念。所以,要想体会、证悟中观的见解,还是要靠密法的窍诀。

另外,在第三转法轮当中,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述如来藏、光明,却没有具体说清光明到底是什么,如来藏又是什么,该怎样去体会、领悟光明,也是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光明,一种远离一切烦恼,远离一切有漏法、有为法,没有污垢,没有所知障与烦恼障的境界。

但密法却非常透彻地直指了空性光明的状态,并将其落实到自己心的本性上面。如果没有密宗的窍诀,就只有在无数个大劫当中积累福慧二资粮,最后在证得菩萨一地的时候,才能直接感受到空性与光明的境界,才能知道什么是光明,什么是空性,才能真正体悟真相,体悟心的本性。所以,密法非常重要。

为什么禅宗讲不立文字?因为最具体的光明和空性是无法用我们的语言来阐述的。我们现在用的语言、词汇都是在生活当中发明的,而现实生活属于世俗谛,用世俗谛的词汇来描述光明,显然是苍白无力、鞭长莫及的。越追随文字,就离光明、本性越远。因为这些境界已经超越语言与思维的范围,所以禅宗不立文字,密法也不立文字。

在显宗论典当中,达摩祖师的几个论典就与大圆满、大手印的观点完全一致,只是没有宣说密宗大圆满的具体方法而已。

(二)听受密法者的要求

不仅如此,在达摩祖师的论典当中,也宣说了密法为什么要保密的原因。

譬如,达摩祖师在《悟性论》当中就提到:“经云:无智人中,莫说此经。”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对没有智慧的人不要讲佛法,不要讲佛经。

那么,无智人和有智人的界限是什么呢?

比如说,能够接受、理解大圆满或其他密法观点,或至少对这些见解没有什么邪见的人,就属于有智慧的人。不接受这些观点的人,就是此处所指的无智之人。

不接受有几种原因:有些人是根本不懂空性、光明,所以不接受;还有一些人是因为有自己的主见,比如学过其他宗教,或仅仅学过小乘佛教,或佛教显宗第一转法轮的部分经典,或第二转法轮当中的单空,根本不相信如来藏,不相信一切万法都是佛的坛城,等等。因为他们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观点,所以会排斥密宗。从密法和禅宗的角度来说,这种人也叫做无智之人。

如果给无智之人宣讲了甚深之法,他们不但会生起邪见,而且会进一步诽谤,从而造作罪业,惨堕地狱。佛陀从爱护他们的角度考虑,所以要求保密,这也是密宗要保密的原因。换言之,不是密法里面有什么不能让人知道的东西,而是因为如果随随便便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这些甚深妙法,对某些根机不对路的初学者不但没有帮助,反而会构成伤害。

所以,什么样的法,在什么样的时间,什么样的地点,什么样的人群当中可以讲,是非常有讲究的。如果想听密法,就必须去灌顶。灌顶之前,先要了解密宗的十四条根本戒,因为灌顶本身就是受密乘戒的过程。密宗,包括内密的所有戒条,都包含在十四条根本戒里面。如果这十四条根本戒都做不到,就不能去受灌顶。另外,在灌顶之前,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灌顶,怎么样受灌顶,如何选择灌顶上师等,这些内容在《慧灯之光》里面都有,大家可以参考。学完以后再去接受灌顶,才是比较如法的做法。

另外,灌顶所获的密乘戒,是无上密宗的戒律。这一戒律的基础,是别解脱戒和菩萨戒。如果没有修菩提心、出离心,就不会有别解脱戒和菩萨戒。在这些戒都没有的情况下去灌顶,就都是形式,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意义。所以,要学高深的法,自己必须是相应的法器。

如何变成相应的法器呢?修前行,就可以成为相应的法器。前行没有修完之前,最好还是不要听密法。先修显宗的法,修出离心,修菩提心,一步一步地修,这很重要。

听受本法者的条件:第一,要对密法有信心。即使现在还不能证悟密法所讲的甚深奥义,但也不会排斥、能够欣然接受。第二,须得受过四级以上的灌顶。四级灌顶的意思在《慧灯之光》里面已经简单地介绍过了,大家可以阅读。只要是无上密宗的法,对法器、听众的要求都是这样,大家务必记住。

大圆满的传讲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窍诀性的传讲,即是以修行为主,譬如《龙钦四心滴》里面讲的都是修法;另外一种,就是用教证和理证来宣讲大圆满的基、道、果等见解与行为,譬如《龙钦七宝藏》就是以理论、见解为主,虽然有修法,但不是以窍诀的方式讲的。此文介绍的方式比较类似于《七宝藏》的讲法,此论后面涉及到的一些具体修行方法,此文中不会介绍。

二、宣讲正论

(一)首义

1.宣说论名

此处要给大家介绍的论典,名为《成智青莲花论》。

“成”,即成立的意思。唯识宗有一部论,叫《成唯识论》,意即唯识宗所讲的一切万法由心造是成立的。此处的“成”也是这个意思。“智”,意即如来藏,大圆满的智慧,或心的本性。我们内心最表面的现象就是缘起,突破了最表面的层次,进入最深的层面以后,则没有因、没有缘,这就是智,佛的智慧如来藏。因为这种说法是成立的,所以叫“成智”。

“青莲花”是莲花的一种。麦彭仁波切撰写过五部不同的论典,并将其命名为“五朵青莲”。其中每一部论典都讲述了一个不同的窍诀,《成智青莲花论》就是其中的一部。

2.宣说顶礼句

慧智大烈焰,大光遍照耀,

大威光明者,顶礼慧勇识。

“慧智大烈焰”中的“慧”,是指心的本性如来藏。“智”,是指证悟本性或见性的智慧。见性的智慧像大烈火一样可以烧尽所有的烦恼,故称为“大烈焰”。

“大光遍照耀”,巨大的光明普照众生,显出各种佛的功德,消除一切轮回黑暗。

“大威光明者”中的“大威”,是指文殊菩萨具备降伏所有魔障的大威力之身。“光明者”,是指文殊菩萨的无垢智慧之心。

“顶礼慧勇识”,顶礼文殊智慧勇识。“慧勇识”,即文殊智慧勇识。

(二)正义

1.宣说基

本来清净者,心性永光明,

心的本性,是本来清净的。本来清净的意思,可以解释为很多种。

就像《稻秆经》中讲的“如来出现若不出现,法性常住”这一句话,也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方法:小乘佛教把“法性”解释为因果之间的自然规律;唯识宗把“法性”解释为阿赖耶识;自空中观或第二转法轮把“法性”解释为空性、单空;第三转法轮的所有论典则把“法性”解释为如来藏;密法里面又把“法性”解释为佛的坛城,包括我们的眼耳鼻舌身,都是佛的坛城,只是我们自己没有发现、没有证悟而已,跟如来出现或不出现是没有关系的。

每个宗派在解释佛经的很多句子时,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的。每个宗派都认为自己的解释非常透彻,是至高无上的,但实际上除了大圆满以外,其他的解释方法都有不完善的地方。既有他们证悟的一部分,也有他们没有证悟的一部分。为什么唯有大圆满才是最高的境界,在《黑蛇总义》里面讲得很清楚。

同样,“本来清净”也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方法。二转法轮将其解释为单空,三转法轮解释为佛性、如来藏,一般的密法解释为佛的坛城,大圆满的解释又不一样。所谓“本来清净”,也即从无始以来,心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并不是过去不清净,通过修行最后才变成了清净。这样的东西,不叫“本来清净”。

怎样去证明心性本来清净呢?在以前的《慧灯之光》中,介绍过《证成现象即佛论》。这篇文章通过很多经论的教证与道理,阐述、证明了心的本性是清净,一切现象即是佛的坛城的结论。但在禅宗和大圆满等非常深奥的续部、论典中,却不会用这么多的理证和教证,而是用简单的窍诀直指人心,以便让我们去认识自己心的本性。

但如何让这些简单的方法在我们身上能行得通呢?前提就是修前行。如果前行的修法没有修好,这些窍诀也没有用。不信你们可以试一试,不修加行,不修菩提心,不修出离心,什么都不修,直接灌大圆满的顶,然后去修大圆满,看能不能开悟?试过之后你们会知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在所有的加行都修得很扎实,当我们的根机很成熟的时候,才能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让我们证悟。

在最后的境界,只能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因为最后的境界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东西了。如果能够证悟,即便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就可以证悟。如果这种简单的方法不能证悟,那再多的教证、理证,也只会越说越远,反而没有用。

不过,虽然大圆满最后的特点不是教证、理证,但在证悟之前,必须学习教证、理证,以解决各种疑问,最后在即将领悟的临界点,才能用大圆满的窍诀去体会。不仅是大圆满,包括禅宗、大手印都是这样。总有一天,我们会体会到什么叫“本来清净”。这时候,就像禅宗讲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感受到“本来清净”。但现在我们只能说,心的本性远离了所有的执著,远离了所有的污垢,所以它是本来清净的。“心性”,心的本性,就是“本来清净者”。

“永光明”,我们的心有着贪嗔痴等这么多的烦恼,即使是在贪嗔痴不那么明显的时候,我们的心也是处于不善不恶的无记状态,各种各样的无记念头此起彼伏,从未间断。在这种贪嗔痴纷纭呈现的迷乱当中,到底会不会有一个本来的清净呢?绝对有!这不仅是佛证悟并宣说过的,而且也是我们自己完全可以证悟的境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能看到物质世界的最表面。譬如,一张长条形的桌子,是我们肉眼所见的最表层的现象,但这远远不是桌子的本质。不需要讲到空性、光明那么深的境界,仅从显微镜所见的物质结构来说,桌子也是无数高速运动的粒子的组合体。我们愚钝的视觉根本跟不上粒子运动的速度,所以就产生了静止不动的长条形桌子的幻觉。

同样,我们内在的精神动态,包括快乐、难过、幸福、痛苦、信心、慈悲、嗔心、贪心等各种心念,都不是我们内心的本质。我们所能了解到的只是内心最肤浅的层面,根本无法感觉和发现内心的真相。只有当我们静下来修禅定并且证悟的情况下,我们才会感觉到心性是什么,光明是什么。

这些状态,实在无法用语言来直接表述。语言只能通过否定的方式来间接地描绘,却永远无法直接触及实相。比如,若要给一个盲人描绘蓝色是什么样,就只能说它不是白色,也不是红色、黄色等,但即便把这些都否定了,最后到底蓝色是什么样,盲人仍然无法感知。这也像给一个从来没有吃过甜品,没有尝过甜味的人介绍红糖的味道,也只能通过否定的方式说红糖不是酸的,因为酸的他吃过;也不是苦的,苦的他也吃过,等等。当这些都否定以后,最后留下的,就是我们所能给他传达的红糖味道的信息。同样,佛经里面的一些非常深奥的专用名词,如:法身、光明、空性等,都是必须证悟以后才能真正通达其内涵的。

虽然我们自己看不见心的本性,但心的本性仍然是光明的。这个光明,只有像六祖惠能大师、印度八十位大成就者、龙钦巴等根机非常成熟的人,才能用一种很简单的方法去证悟。对我们来说,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时常会有一些人,刚刚学过一点中观,听过一点密法,禅修了一两个月,就说自己开悟了等。其实这是很难的,开悟没有那么容易,但无论出家人、在家人,只要努力,都可以开悟。我们既不要自命不凡,以为开悟很简单;也不要自我贬低,觉得自己永远都没有希望开悟。其实,在把所有的加行都修完以后,利用一段时间来修寂止禅定,之后再去修大圆满的一些非常特殊的前行,而不是彻却、托嘎等正行的最核心修法。当这些特殊前行都修完以后,就有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可以让我们去体会“心性永光明”。

身智无分别,诸垢皆客尘,

“身智无分别”中的“身”,也即佛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智”,是指佛的五智。

在我们的观念中:身,是指肉体;智,是指精神。身和智不可能是无分别的,因为肉体和精神是两码事。人死了以后,身体归尘土,灵魂、意识、精神却可以投生。按照小乘佛教的观点来看,即使释迦牟尼佛在圆寂之后,佛陀的身体火化以后变成了舍利,但佛的智慧却无法火化,所以也无法变成舍利。从这个角度来讲,身智不可能无分别。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佛的身和智确实是一体的。佛的智慧也就是佛的三身,佛的三身也就是佛的智慧。因为五智、三身的总体,就是我们自己心的本性。《宝性论》当中讲过:“自性清净性,佛法僧境界。”心的本性清净光明当中,包含了佛、法、僧三宝的境界。所以,最究竟的三身、五智都是一体的。

我们平时皈依的三宝中的佛宝,是表面的化身佛——释迦牟尼佛;法宝,是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法;僧宝,则是修学释迦牟尼佛法的僧众。但这都是世俗的三宝,也即我们感官范围内的三宝,而不是最终极的三宝。最终极的三宝就是我们心的本性,但在没有证悟心的本性之前,就只能感知到世俗的三宝。

实际上,无论是密宗里面各种各样非常恐怖的忿怒金刚,还是非常慈祥的寂静本尊、寂静坛城,都是我们内心如来藏的一种显现,都是我们心的本性。二者根本没有区别,只是为了度化不同众生而显现出的不同现象而已。最终极的三宝、三身、五智、佛的坛城,都归于我们自己心的本性。证悟了心的本性,就证悟了一切。

“身智无分别”是密法的观点,因为密法承认最究竟的三宝、五智、三身。但除了密法以外,显宗《金刚经》等经典的观点也与此一致。

“诸垢皆客尘”中的“垢”,是指烦恼障、所知障,以及密法里面的各种障碍。所有的这些障碍,实际上都是“客尘”,像过客一样,不是永远都存在,而只是突然间产生,又突然间消失的东西,所以称之为“客”。心的本性就不能用“客”字来形容,因为它永远存在,就像家里的主人,而不是客人。“尘”,意即红尘。古代没有现在的柏油路,所有的路都是土路,马车在经过土路的时候,会扬起满天的红色尘土,所以称之为“红尘”。佛经中会用“尘”字来形容我们的贪嗔痴等烦恼障垢。因为有了满天红尘,会看不见东西,辨不清方向。同样,当我们有烦恼的时候,也会看不见心的本性。但由于这些红尘都是过客,不是原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而是很快就会消失,所以叫“客尘”。我们的贪嗔痴等所知障与烦恼障等,也都像红尘一样,都是暂时性的事物,其中没有一点点永恒的成分,所以也叫“客尘”。

大圆满里面讲,在既没有产生众生,也没有产生佛之前,有个阶段叫大无记。也就是说,既不是佛,也不是众生,不属于任何时间和空间,没有任何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但却存在着这样的一个状态。在这个状态当中产生了无明,无明之后,就产生了我执,然后就是烦恼、轮回,最后成佛以后,所有的烦恼障垢都将清净无余,所以“诸垢皆客尘”。

本体自性悲,具备三基智。

“本体自性悲”,“本体”“自性”“大悲”,是大圆满的专用术语。一般的密法中也会出现这些词汇,但和大圆满中所表达的内容并不一样。不过,虽然没有这些词汇的内容,但在宁玛巴的大幻化网、格鲁巴的密集金刚等论典当中,也会出现相似的词句,只是大圆满把这些无上密宗的内容解释得更深入了而已。

心的本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描述:

第一,本体空性。心的本性虽然是光明,但这个光明的本质永远都没有离开过空性。心的本性、本体,就是空性,所以叫本体空性。其中包含了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第二转法轮,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的精要。自性、本体、本质这些词汇如果没有在一起,就表示相同的意思,但在大圆满续部里面,如果把本体和自性放在一起,则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

第二,自性光明。心的本性的自性,就是光明。释迦牟尼佛在第三转法轮的时候讲的光明,就是自性。

第三,大悲周遍。此处的“大悲”与我们平时修菩提心时候讲的世俗谛的大慈大悲是不一样的。这里讲的是胜义谛的大悲,意即第二转法轮所讲的空性和第三转法轮所讲的光明无二无别。光明即是空性,空性即是光明。

如果用一个有相、有形、有色的东西来象征此三者,那就是佛的双身像。其中的佛母,象征本体;佛父,象征自性;佛父和佛母的双身拥抱像,象征大悲。因为空性和光明并不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而是一味一体、无二无别的。譬如,我们在观想金刚萨埵的时候,要在金刚萨埵佛父佛母的心口观想月轮。实际上,金刚萨埵佛父的心口,即是佛母的心口;佛母的心口,即是佛父的心口。所以,我们观想的时候就会发现,佛父佛母的心口是无二无别的。如果佛父佛母是分开的两个人,那观想月轮在金刚萨埵的心口时,就无法观想月轮在金刚萨埵佛母的心口;如果观想月轮在佛母的心口,就无法观想月轮在金刚萨埵的心口。但因为二者是无二无别的,所以也象征着空性光明的无二无别。就像图解词典一样,密法就是用有形有色的双身像,来象征无二无别的本性。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本来无一物”,就是说的本体。其他禅宗书籍当中讲的“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则是在讲自性。空性与光明的无二无别,就是大悲心。“本体”“自性”“大悲”,也称为三基智。

“具备三基智”的意思是,在所有众生的本性当中,具备了三基智。

在《慧灯之光》里面,曾经介绍过密宗的基道果。基,就是我们现在的心的本性,没有以任何修行来调整过的心的本性,它是从无始以来就一直存在着的。普通显宗认为:普通众生心里不会有佛的智慧,只有通过修行以后,才可以证悟,证悟以后才有智慧,也就是在基道果当中的果位之际,才会有智。但第三转法轮的特殊显宗和密宗却认为:不但果位的时候有佛的智慧,而且在基位,也就是我们现在还没有成就,还没有修道之前的凡夫阶段,我们内心的本质就是佛的智慧,就是如来藏。在大圆满续部里面,这不叫如来藏,而是以基智慧、基光明、基智等字眼来形容的。密法真正的深奥之处,实际上就在这个地方,我们以后要去证悟的也是这个。

实际上,在三基智当中也包含了佛的三身。其中本体是佛的法身,自性是佛的报身,大悲是佛的化身。《大乘经庄严论》的最后部分宣讲了佛的五智,这属于佛的果智——果位时候的智慧。而大圆满里面讲的智慧,则是指此处所说的基智。

密宗在讲气脉明点的结构时,讲了很多非常复杂的基智存在的方式。但大圆满里面讲得很简单:心的本性本体空性、自性光明、空性和光明无二无别的大悲周遍,就叫三基智。这是每个人的内心当中,从无始以来一直存在的、具备的。由此也可以知道,最终极的佛、法、僧,也在我们的内心当中自然具备;最终极的佛的三身,也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内心当中。所以密宗认为,众生就是佛的坛城,因为佛的智慧、佛的三身都已经具备了。除了这些以外,没有佛的坛城。

*禅宗,显密互融的交汇点

除了大圆满以外,在达摩祖师的《达摩悟性论》《达摩血脉论》《达摩破相论》,还有五祖弘忍大师的《最上乘论》等几部论典里面,也讲了与大圆满的见解非常接近、和一般密宗的观点完全一致的内容,而且讲得非常精彩,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一下。希望大家以后能多看看这几部论典,其内容非常不可思议。

禅宗是非常高深的法门,五祖、六祖等都是真正的成就者,达摩祖师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的境界非常高。虽然他们没有说禅宗是密法,但他们也说了,在没有智慧的人当中是不能讲这些法的。这也表明,禅宗实际上也就是密法。在没有智慧、不能接受的人当中不能讲的法,就应该叫密法。

譬如,在《达摩血脉论》里说:“若欲觅佛,需是见性。见性即是佛”,如果有人想寻找佛陀,就必须现见本性。若能明心见性,见到心的本性,这就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吃斋、持戒,亦无益处”,如果没证悟,念佛、诵经、吃斋、持戒等,都没有太大的用处。“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这句话就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面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我们现有的具备贪嗔痴慢等烦恼的心,就是佛的法身、报身,心的本性就是佛。

在这些论典里面还用了“自性真实”等词汇,这与觉囊派论典中出现的“真实”完全是一个意思。虽然世俗谛中包括的外在的山河大地、内在的精神都不真实,都是客尘,只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事物。当因缘解散的时候,所有的东西,包括外在的大千世界与六识、八识等内在的精神,都会从本质上消失,所以叫不真实。但如来藏、光明却在没有佛、没有众生之前就一直存在。在我们成佛之后,它还是存在,永远都没有动摇过,所以它是真实的。但我们不能把这个真实理解为第二转法轮或中观里面讲的真实。此处肯定了真实,二转法轮否定了真实,但究竟意趣却是一样的。

有些格鲁派学者,就因为觉囊派论典当中出现的“真实”这一字眼太多,曾说过觉囊派根本没有证悟空性。当然,格鲁派的学者不可能不懂觉囊派的用意,他们是为了不让后来的人误以为“真实”就是不空,这样就与外道的见解完全一致了,所以才反复强调的。

《达摩血脉论》又云:“自性真实,非因非果。”自性是真实不虚的,其中没有因果的成分。因为如果有因果,就是有为法了。“法即是心义”,佛法就是心的本身、本体。所有的佛法就是为了证悟这一点。所有的佛法,包括一转法轮、二转法轮、三转法轮、密法,都在直接和间接地宣讲心的本性。

“自心是涅槃”,“涅槃”,即远离烦恼和痛苦,彻底觉悟本性与智慧。我们自己内心的本质,本来就是涅槃,除了心以外,没有涅槃。虽然自心的表面现象不是涅槃而是轮回,但在六道轮回的当下,心的本性从来没有离开过涅槃。涅槃不是指佛的圆寂,而是寂静、光明、空性,也叫佛的法身。

达摩又说:“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如果说除了我们的心以外,还有一个佛和菩提,这是不对的。普通显宗认为,我们的心是贪嗔痴,它不可能是佛,不可能是菩提。只有通过修行,断除、放弃、远离了我们现在的烦恼心,才可以得佛。但这种观点是不究竟的。

“佛及菩提皆在何处?”佛和菩提在哪里呢?

“譬如有人以手提虚空得否?”譬如说,如果有人想用手去提取虚空,可不可能呢?肯定是不可能的,因为虚空是抓不到的。

“虚空但有名,亦无相貌,取不得、舍不得。”虚空虽然有一个“虚空”的名字,但它实际上没有任何相状,无法获取,当然也无从舍离,因为只有获取了才可以舍离。

“是捉空不得”,谁都没有办法去抓虚空。

“除此心外,见佛终不得也。”除了我们的心以外,想再去找一个清净的佛,是永远都不可能得到的。

“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佛就是自己的心,证悟了就得到了,为什么还要离开这个心去寻找佛呢?

“前佛后佛,只言其心”,过去的佛,未来的佛,都在讲心。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我们的心就是佛,佛就是我们的心。除了心以外没有佛,除了佛以外也没有心。

“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如果说心外有佛,那佛在哪里呢?既然心外没有佛,又怎么会见佛呢?

我们往往认为,佛就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菩提迦耶金刚座成佛的那个释迦牟尼或净饭王子。但了义的佛经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并不是真正的佛,他只是为了度化不同的众生而被真正的佛派遣来的一个人的形象。他的使命,就是完成佛的工作——传播佛法、广度有情。释迦牟尼佛是化身佛,他是法身佛与报身佛派来的使者。因为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众生的根机比较成熟,已经到了该度化的时候,所以,真正的佛就把释迦牟尼佛派到这个世界上来完成度化众生的工作。真正的佛是谁呢?就是佛的法身和报身。因为化身是报身的投影,报身是法身的投影,所以,最终真正的主人是法身。

“佛在何处?”法身佛在哪里呢?谁都答不出来。过去未来,东南西北都没有。因为法身佛不属于任何时间与空间,我们无法找到法身的确切位置。其实,法身就是我们自己的心。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要到自己的心以外的地方去觅佛呢?

“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如果要寻找佛,就必须见到自己的本性,因为自己的本性就是佛。

“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佛就是自由自在的人,他像已经毕业了的学生,再不需要学习,再不需要考试,因为佛该做的事情、该学的学业、该完成的任务、该断除的烦恼、该证悟的境界都已经完成了,所以称为“无事无作人”。 

“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如果不证悟心性,只会整日处于迷茫之中,一心向外驰求,认为外面有一个佛,并朝思暮想地希望去寻觅这个佛,终日渴望着要到印度去朝拜等,这都是从源头上得不到结果的痴心妄想。

“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明心见性了,就是佛;没有明心见性,没有证悟,就是众生。佛与众生的差别就是见性与否,除此以外,没有任何区别。这和密法的观点非常相似,密法讲的也就是这些,就这么简单。

“若离众生性,别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处?”如果远离了众生,是不可能在众生以外有什么佛性的。如果认为除了众生的本性以外还有佛存在的话,那么请问佛在哪里?

这些论著讲得非常好。禅宗的这些论典都非常深奥。六祖、五祖等祖师都非常强调光明,这不但接近于大圆满,简直和密法所讲的完全一样。我觉得,达摩祖师的这几部论典绝不仅仅是显宗,而是像大手印一样非常深奥的密法。噶举派的大手印有两种:一种是属于密宗的大手印,一种是属于显宗的大手印。显宗大手印,与禅宗非常相似。

既然已经有了这么好的宝典,不读、不证悟真是非常可惜。但现在真正能悟道,或真正能把这些宝典的意义如实讲出来的人究竟有多少?虽然佛菩萨的化现在哪里都会有,但显现上仍然是寥若晨星。

实际上,除了这些内容以外,密宗本质上也没有太多的东西了,只是密法讲得更加详细、更加清楚。最重要的是,密法里面有很多任何佛经都不可替代的东西,那就是具体的方法。

换言之,虽然显宗经论里面讲了“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但对于怎样去证悟心性,显宗就没有具体的方法了。只能通过积累资粮,修禅定,然后慢慢地去了悟。但禅宗也有一种和普通显宗不一样的、比较接近于大圆满的方法,那就是直指人心,这是禅宗非常好的特点。

本净离戏论,内明童瓶身,

远离诸堕边,智分不断灭,

“本净离戏论”,本来的清净远离一切戏论,没有任何我们现在的眼、耳、鼻、舌、身能够感受到的肯定、否定、善、恶等观念、现象与戏论。

“内明童瓶身”,“内明”的意思是说,在没有证悟的时候,虽然心的本性不会在外面发挥作用,但它永远都是光明的,所以是内明。当我们证悟以后,它不但是内明,而且也是外明。“童瓶身”是大圆满术语,其他任何论典当中都不会出现。“童”意即童子,因为心的本性永远年轻,不会衰老;“瓶身”是说,当我们还没有证悟的时候,我们从外面看不见内明的佛性,佛性就像瓶子里面的灯光一样,所以叫“童瓶身”。

在大圆满续部中经常会提到“童瓶身”。其实,在显宗的《法界赞》与《宝性论》等论典里面也讲了类似的内容,只是用的其他名词而已。《法界赞》当中是六种比喻之一,《宝性论》里面则是九种比喻之一。

在弘忍大师的《最上乘论》中,也用了“瓶内灯光”来比喻佛性,而且还讲得非常好:

“问曰:何知自心本来清净?”有人问道:如何理解自心本来清净呢?

“答曰:《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回答:《十地经》(是显宗的法)中说:在众生的身体里面,就有金刚佛性。也就是说,在众生的身体里面,有我们的心。心的核心或者本性就是佛,所以说我们的身体当中有佛性。

“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像日轮一样通透光明、圆满广大、无有边际。佛的所有功德,都圆满具足于我们心的本性之上。

“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照辉。”“五阴”,即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有了这些黑云般的无明以后,心性光明就被覆盖而不能得见,就像装在瓶子里面的灯光,虽然在瓶子里面是光明的,却不能照到外面。同样,因为我们的佛性被烦恼覆盖了,所以外面看不见。

“远离诸堕边”,远离了常见、断见等各个偏堕之边戏。

“智分不断灭”,“智分”,即智慧的部分。如果没有智分,就变成了单空——仅有空性的部分,而没有光明或智慧的部分。但心的本性不但有空性的部分,而且光明、智慧的部分也不会断灭。

明于法界中,大悲不灭故,

基中任运成。                        

“明于法界中”,“智分”的光明,就在法界当中。

如《达摩血脉论》云:“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如果说在心外有佛,那佛在哪里呢?无论说佛在过去、现在、未来,还是印度、东、南、西、北、西方极乐世界,都肯定是不对的,最后只能说在法界当中。那法界在哪里呢?法界就是我们心的本性。前面讲的“本体”“自性”“大悲”,就是法界。

在密法的大幻化网中经常讲,法界就是佛的宫殿。包括无上密宗的一些仪轨当中都说,在佛的宫殿、法界的宫殿当中迎请佛陀,迎请菩萨,等等。此处的法界宫殿,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由房子组成的有形有色的宫殿。只是因为光明永远都离不开空性,它就在空性当中,所以说佛的法身宫殿就是法界。

“大悲不灭故”,大悲,即空性和光明的不分不离、无二无别。“大悲不灭故”,也即光明和空性的双运永远不灭。无论成佛还是没有成佛,升天堂还是堕地狱,光明和空性始终双运、无有间断。

“基中任运成”,在基位当中,佛的法、报、化三身任运自成。即使位于我们这种普通众生的基位,心的本性也永远都离不开法界,离不开佛的智分。禅宗讲的“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也就是这个意思。

自性普贤尊,四时大平等,

光明恒无变,                        

“自性普贤尊”,自性,即心的本性。心的本性就是普贤尊——大圆满里面的第一尊佛,也叫普贤王如来。普贤王如来就位于法界的宫殿当中。实际上,普贤王如来就是法身。

《达摩血脉论》里面也讲,“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此心无形相,无因果,无筋骨,犹如虚空,取不得。”其意与前面所讲的意思完全一样。

“四时大平等”,“四时”即过去、现在、未来三时,再加上不确定时间的不定时。“大平等”,在法界当中,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现在,没有任何时间的概念,一切都是大平等。

“光明恒无变”,光明是永远恒常不变的。

无分遍满我,无尘圣贤我,

自成智慧身,恒住众生心,

“无分”,心性是无分的。无论过去、未来、现在,都无法分。如果可以分,那肯定是分别念制造的有为法,但心性却不是。

“我”,在第二转法轮的时候,“我”是要被推翻的,不能有“我”。人我、法我,什么我都不能有。但在最高深的法当中,“我”又回来了。有人会觉得:“我”是不能有的啊,哪里有“我”,就会有我执,这样烦恼不就也有了吗?其实,这个“我”和二转法轮的“我”虽然用的是一个字,但实质内容却是不一样的。从密法和三转法轮的角度来说,肉体和精神完全是虚幻的东西,根本谈不上是“我”。假如有一个“我”,或者是非要用“我”这个字的话,只有如来藏才配得上。如来藏不是二转法轮当中所讲的“我”,但它过去存在,现在存在,未来也存在,所以可以用“我”字来形容它。这个“我”既不是人我,也不是法我。

“遍满”,在外道经典中讲过大我和小我。小我,是我们现在的我;大我,就是遍满整个虚空的我。小我融入大我的时候,就是外道所谓的成就。虽然这里也提到了“遍满”和“我”,但实质内容却是不一样的。这里的意思是:任何生命和物质,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都离不开光明、如来藏。任何物质、任何生命、任何时间、任何空间当中,都有它的成分,所以叫“遍满我”。

因为外道也用过“遍满”这个词,所以有些学者会说密宗不是佛教,密宗和印度教是一样的。其实,这只是他们不了解密宗的真实内容而已。弘一大师在刚开始的时候也不理解密宗,后来才转变观念的。他在论典当中说过:“大乘各宗中,此宗之教法最为高深,修持最为真切。常人未尝穷研,辄轻肆毁谤,至堪痛叹!余于十数年前,唯阅密宗仪轨,也尝轻致疑议,以后阅《大日经疏》,乃知密宗教义之高深,因痛自忏悔。”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谁说密宗不是佛教,就人云亦云,因为并不是谁都能了解密宗的真正含义。如果仅凭在某一个经典当中,出现了一两个外道常用的词汇,就将该佛经归属于外道,那三转法轮的佛经都只能算是外道的经典了,这显然不合理。

“无尘圣贤我”,“尘”代表所有的有为法,“无尘”,即不存在任何有为法。“圣贤我”,即神圣的、了不起的我。再次声明:这个我,不是人我和法我,更不是外道的我,而是如来藏、光明。因为如来藏光明是法身、报身、光明、空性,所以说它是“圣贤我”。

“自成智慧身,恒住众生心”,自然天成的智慧之身,永远都存在于众生的内心当中。

无明染污故,迷于不净转,

声缘菩萨众,未证极净间,

究竟之本体,非能证圆满,

二障永断时,方能圆悟基。

“无明染污故,迷于不净转”,因为无明的染污,而使众生迷茫愚痴,在不清净的轮回当中轮转不息。

“声缘菩萨众,未证极净间”,不但普通众生未能证悟,包括声闻、缘觉、菩萨,在没能证悟非常清净的、最终极的佛果之前。

“究竟之本体,非能证圆满”,也不能圆满证悟究竟的心之本体。

什么时候能证悟心的本性呢?

“二障永断时,方能圆悟基”,当永久地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时候,才能圆满地证悟基,也即心之本体光明。

2.宣说道

显密所有的法都在讲基道果,虽然各自的基和道有一些差异,但果都是一样的。显宗的果是成佛,密宗的果也是成佛。虽然有些说法认为,显密的果也有区别:显宗讲的佛果实际上是十地,还不是真正的佛,佛果应该是十一地。但这并不是最究竟的观点。

最究竟的观点是什么呢?

莲花生大师、无垢光尊者、荣森班智达以及麦彭仁波切等许多高僧大德与成就者们一致认为:显宗和密宗在观点上、修法上有区别,而且区别还比较大,但果却没有什么区别。显宗所讲的佛和密宗所讲的佛都是一样的,没有境界的高低之分。如果说有区别,就只有快慢之别:密宗的方法很多,所以成就佛果的速度比较快;而显宗考虑到所化众生的根机,所以没有提供这么多的修行方法,以致于结果来得比较慢。在成佛以后,就没有区别了。

下面继续进入正题,接着宣说道。

用见解去认识与证悟基的本性,就叫做“道”。其中的见解,也即证悟的智慧,也属于道;而见解所证悟的对境,则属于基。比如,我们在看任何物体的时候,所看的物体是基,而眼识就是道。当然,物体和眼识肯定不是基和道,这只是举个例子便于大家明白而已。

密宗和显宗的胜义谛和世俗谛,都属于“基”。

我们也曾经介绍过,密宗的胜义谛和显宗的胜义谛不一样:

显宗中观的胜义谛就是空性;世俗谛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些有因有缘、不清净的外在大自然,以及众生的身体五蕴等。

在密法里面,世俗谛有两种:清净和不清净。清净的叫做正世俗谛,也即正确的世俗谛。它虽然是世俗谛,但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它是正确的。正世俗谛是什么呢?就是佛的坛城。其实,显宗经典当中也提到过佛的坛城,也讲过八地以上的菩萨所证悟的境界或是所看到的景象是清净的,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混乱不堪的娑婆世界。他们的眼耳鼻舌身所感知到的所有物体,都不是我们现在所感知到的不清净的物体,一切都是清净的。这在密宗里面,叫做正世俗谛。显宗的世俗谛,在密宗里面,被划分为倒世俗谛,也即颠倒的世俗谛。

显宗也分正世俗谛和倒世俗谛,这在《入中论》里面讲得很清楚:显宗的正世俗谛,就是现实生活当中存在的所谓真实的东西,比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房子、桌子等。从凡夫到七地菩萨的感官结论,也即不清净的山河大地,人、动物等生命,凡是一个正常人的视觉所能看到的,听觉所能听到的现象,都是显宗正确的世俗谛。

显宗中观里的倒世俗谛有两种:第一,现实生活当中不存在的东西,比如说,服用迷幻药以后所产生的幻觉等各种幻相;第二,我们会把通过视觉或触觉接触到的有漏物质,说成是常住不灭的、幸福快乐的、实有存在的,但它们本来却是无常的、痛苦的、虚幻的、无中生有的。这些现象,都叫做倒世俗谛。

但密法却认为显宗所谓的真实,也是倒世俗谛。

密宗和显宗的区别就是:显宗讲的是七地以下的世俗谛,密宗讲的是八地以上的世俗谛。换言之,显宗诠释的是我们普通人和七地以下的菩萨所看到的世界,而密宗诠释的却是八地以上菩萨的境界。而佛的境界已经超越了清净和不清净,不存在清净和不清净的区别,但在十地以下菩萨的境界当中,就能感知到有形有色的佛的坛城。

正因为有这样的差别,所以显密修行人在修行的时候也有区别,因为见解和修行是有着密切关系的。见解就像我们的眼睛,用眼睛先看好路,然后才可以走路。

是故精进修,断障方便道。

“是故精进修,断障方便道”,所以,我们应该精进地修持断除一切障碍的方便道——密宗。

虽然显宗里面也有一些方便,如,六波罗蜜多当中,除了智慧波罗蜜多以外,都属于方便道。但密宗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很多的方便,证悟方法非常丰富,有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等。既有针对贪心和淫欲心的修法,也有针对嗔恨心、愚痴心的修法……因此密宗也叫做“方便道”。有些显宗认为根本不可能的奇迹,在密宗里面却是稀松平常的现象。

为什么密宗具有如此优越性呢?因为在七地以下菩萨的境界中,或是我们普通人感官的结论中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在八地菩萨的境界当中不但有可能,而且还很正常。因为见解不一样,所以密宗的方法很多、速度更快。

或许有人会问:不是说一切都是佛的坛城,烦恼是菩提吗?那为什么还要“断障”呢?因为我们也要分世俗谛和胜义谛。在胜义谛当中,当然没有可以断的东西;在正世俗谛的范围中也没有什么可以断除的,一切都是佛的坛城,都是清净的;但在我们感官的范围当中,也即密宗的倒世俗谛当中,就需要断除烦恼。 

彼有共不共,共道无数劫,

积累诸资粮,向外觅佛位。

“彼有共不共”,断障有共同与不共同的两种道。

“共道无数劫,积累诸资粮,向外觅佛位。”共同的道,即显宗的法,需要在无数个大劫当中积累各种资粮,是向外寻求佛果的。

不过,显宗也可以分为普通的显宗和特别的显宗两种。第二转法轮当中的绝大多数经论属于普通显宗,就是精勤积累资粮向外寻觅佛果的。特别的显宗,也即第三转法轮所宣讲的显宗,我曾经也介绍过很多次,其见解非常深奥,不是向外觅佛果,很接近于密宗,我们也称之为半显半密的见解。无论如何,普通的显宗,的确就是向外觅佛果的。他们不认为众生即是佛,也不认为烦恼即是菩提。他们认为,普通众生通过修行,在断除不清净的烦恼以后,就可以成佛。这就是“共同道”。

不共密法道,外部瑜伽者,

取舍二谛修。                       

“不共密法道”,不共的道,也即密法。

“外部瑜伽者,取舍二谛修。”密法也可以分为外密和内密。外密也即外部瑜伽,这在汉传佛教里也有,按照唐朝时期的翻译,是叫做唐密;后来传到日本后,就叫做东密。无论东密也好,唐密也好,实际上就是一个意思,藏传佛教里都叫做外密。外密的境界比普通显宗的境界高,世俗谛方面,与第三转法轮的境界一样;而在胜义谛空性的境界上,又和中观的境界是一样的。外密是把胜义谛和世俗谛分开来讲的。它认为:胜义谛是清净的,是佛的坛城;世俗谛是不清净的,不是佛的坛城,所以要取胜义谛,舍世俗谛。因为他们还没有证悟烦恼即菩提,众生的五蕴即是佛的坛城。虽然他们也会说烦恼即是菩提,但他们的理解却有所不同。他们这样说的意思是,烦恼的表象是不清净的,但它的本质却是清净的。外密有三个不同层次的派别︰事部、行部、瑜伽部,哪怕最上等的瑜伽部也有这样的取舍分别执著,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

因为外密还没有彻底证悟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无二无别,所以外密的见解不是很高,还算不上是标准的密宗。在外密里面,基本上没有佛父佛母拥抱的双身像,一般的本尊佛父佛母像的排布,也是佛父在坛城中间,佛母站在前面等位置。也不会有普巴金刚等忿怒本尊,即使有忿怒本尊,饰品也与内密的不一样。

例如:文殊菩萨的有个修法,就是文殊菩萨位于中间主尊的位置,妙音天女站在文殊菩萨前面的。

我们现在修的很多修法的仪轨也是这样,如果是将观世音菩萨作为本尊,就会在法界中观想一个观世音菩萨,再迎请观世音菩萨融入我们观想的坛城当中,然后才开始念咒……最后观想结束时,又要把本尊送回法界。

外密修行人不会享用内密的五肉五甘露,他们非常看重行为上的清净,比如受密宗的八关斋戒,严格地吃素,不能沾一点点的荤腥;修本尊的时候,会每天沐浴三次等。因为他们认为五肉五甘露是不清净的,素食才是清净的。

外密的优点,是加入了显宗的中观根本不知道的见解与修法,通过把自己观想为佛菩萨的修法,可以让烦恼得以清净,并最终成佛。在中观看来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的血肉骨骼永远都是不清净的。小乘佛教甚至认为,连释迦牟尼佛的身体都是不清净的,只有佛的内在证悟境界才叫做佛,佛的身体不是佛。大乘佛教虽然认为,释迦牟尼佛的每一根毫毛都是智慧的显现,其中没有不清净的成分,但普通人的身上就没有清净的东西,根本就不能想象把自己观想为某一种佛或某一种菩萨,而且还能通过这种方法来证悟。他们认为,世俗谛、贪嗔痴,永远都是不清净的,其中没有任何清净的东西。包括显宗当中见解最高之一的中观应成派,也是抱持这样的观念。第三转法轮虽然把如来藏诠释得非常透彻,但最后还是把胜义谛和世俗谛分开,认为世俗谛的这一部分是不清净的,应该断除,断除之后才是清净的,所以称之为“他空”。“他”,也即心的本性;“空”,也即心的本性要空,不清净的东西要空、要断除。

相对而言,外密比显宗更接近于真理,虽然没有提及本来清净的佛坛城,但已经比普通显宗的境界高很多。至少他们在打坐修生起次第的时候,可以观想自己与佛无二无别。我就是佛,佛就是我。在这个见解中念咒、修禅定,可以比显宗更快地获得成就。

如果平时稍稍注意一下修法仪轨就会知道,假如仪轨中包含了观想从法界当中迎请佛,然后融入,接着就是顶礼、供养、最后就是念咒等程序,就属于外密的方法。当然,内密仪轨中,有时也会出现先把自己的身体观想为佛,再在法界当中又迎请一尊佛,同样地融入自己等。这都是为了消除内密初学者认为自己与佛菩萨有区别的分别念,而采取的暂时的善巧方便。

佛教所有的见解当中,最谨慎、最底层、最基础的见解,是小乘佛教的见解,所以他们的行为也是非常保守的。但莲花生大师也反反复复地提到:“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也就是说,我们的见解必须要高如虚空,不能有执著,不能有分别;但是在行为上,必须仔仔细细地严格取舍因果,不该做的杀盗淫妄不能做,甚至哪怕是非常小的罪过也不能做,该做的放生、念咒、布施等六度四摄,则应该去做。

很多学佛的人就容易走两个极端:有些人一听到禅宗里面讲“要放下、不执著”,就认为放生等都是执著,都不应该去做。可是,“要放下”本身也是一种执著啊!这是一种极端的做法;另外又有人认为:“不可能一切都是佛的坛城,不可能一切都是空性”等,顽冥不化地固守低劣见解,这都是极端的做法。修行应该讲究中道,不堕两边,否则不会有好结果。

内瑜方便乘,二谛大平等,

地道次第行。                        

“内瑜”,就是内瑜伽、内密。“方便乘”,因为内密提供了非常多的修行方法,所以称之为“方便乘”。

“二谛大平等,地道次第行”,内密已经证悟了二谛大平等,了知胜义谛和世俗谛都是自己的分别念,其本质是平等的,世俗谛就是胜义谛,胜义谛就是世俗谛。在证悟以后,还要依照次第一步一步地修,最后就会成就。

这里的世俗谛,就是指一切都是佛的坛城。这一观点,在大幻化网、时轮金刚,尤其是大圆满里面讲得非常清楚、非常透彻。总的来讲,从摩诃瑜伽到阿努瑜伽之间的所有内密,讲的就是二谛大平等。世俗谛就是佛的坛城,寂怒百尊的坛城。如果能够证悟,世俗谛就是胜义谛,胜义谛就是世俗谛。我们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本质就是佛的坛城,根本不需要迎请、送回。

内密的见解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位置,所以内密的许多佛像不会是佛父佛母分开的,而是双身拥抱的像,因为这就是现空双运、永无分别的象征。

本来五肉五甘露,代表两千五百多年前,也即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期印度最肮脏的东西。内密的修行人却要去接受它,因为在内密的见解中,五肉也好,五甘露也罢,都是清净的。既然是清净的,那为什么不能接受呢?接受五肉五甘露,并不是为了把这些不清净的东西当做食物,而是为了彻底推翻我们的清净和不清净的执著,最后达到让所有清净和不清净的分别完全融入到无分别的法界大平等当中。

当然,有一个次第我们不要弄错了,那就是:接受五肉五甘露也有一个过程。刚刚开始学密的人,就不允许直接去接受五肉五甘露。只能像密法所说的,在吃饭的时候,把饭观想成五肉五甘露。这也是在表明一种态度,表示自己接受万法都是佛的坛城的观念。本来五肉五甘露是清净的,只是我自己的业障还没有清净,还没有到八地的境界,所以无法感知。比如说,假如一个人在一个小时当中,从七地菩萨提升成了八地菩萨,在他没有提升之前,五肉五甘露都是不清净的东西;但在提升以后,所有的不净物当下变成了清净的现象。这就说明,清净和不清净不在于外面的物质,而在于自己的内心。

同样,荟供的时候,酒也是一种供品,所以哪怕受了酒戒的我们,也要表态以示接受。接受的方法,就是把左手的无名指蘸在酒里,然后涂到自己的嘴唇上。肉也是一样,对吃素的人来说,这也不能吃。但因为肉的本质是清净的,所以我们也要表态。这时,我们就可以在肉里面取出像苍蝇腿那么小的一块,放在嘴巴里面。这就表明,自己也知道酒和肉的本质是清净的,所以还是可以接受。

现在显宗个别法师和一些不懂内密的人,就爱死死盯住密宗的五肉五甘露等,并将其作为攻击密法的靶子,极力声称密法是邪教。这是非常荒唐的做法,都是自己不懂教义的结果。这不但不能击垮密法,反而显露出他们自己的愚昧。试想,如果一个不学佛的人说这样的话,那没有什么奇怪;但一个修学佛法且相信因果的人说出这样的话,那岂不是成了自扇其脸吗?

其实,内密的行为分成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与显宗的规矩完全一样,出家人就应受出家人的戒律,在家人就要受居士五戒,并在此基础上受持菩萨戒。在此阶段,我们还没有能力去接受五肉五甘露,只能在见解上表示接受就可以了。

显宗的《维摩诘所说经》中也讲,一切都是清净的。既然一切都是清净的,那为什么还要抵制五肉五甘露呢?这就说明修行人还没有真正达到一切清净的境界。虽然知道一切都是如幻如梦,但还是不敢去碰,还是有执著。关于这些次第,在《黑蛇总义》里面讲得非常清楚。只有在真正证悟二谛大平等的时候,密法会要求我们去接触这些东西,这就是第二个层次。这也表示,修行人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但还是有一点点后遗症。因为从无始以来,一直都很害怕这些不清净的东西,一直都喜欢清净、干净的东西,哪怕证悟了,这些净秽执著的后遗症还没有从根本上断除。为了铲除这个后遗症,就会让此阶段的修行人安住在证悟的境界当中,去接受五肉五甘露。通过这种“魔鬼式”的特殊训练,就能把这个后遗症彻底斩除。

但是,显宗永远都不敢采用这样的“魔鬼式”训练,只能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往上走。

那么,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才能接受五肉五甘露呢?

密法里面讲过,普通人服用毒药,一定会当下死掉。倘若一个修行人在服此毒以后,能不借助任何其他药物的帮助,仅仅依靠自己修行的力量就能把毒性完全转化,让毒药丝毫不影响自己的身体时,就叫非初学者,这种修行人就可以接触五肉五甘露了。这时享用五肉五甘露,不但不会对他构成影响,反而会对他的修行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做梦的时候,如果梦见一条毒蛇,绝大多数的人会很害怕。但如果他知道自己在做梦,就不会像现实生活当中遇到毒蛇那么害怕。即便如此,还是缘于从小到大都很怕蛇,所以即使明明知道这是在做梦,但还是有一点点不敢去碰蛇。就像我们平时看到塑料做的蛇,明知不是真的蛇,它不会咬人,也没有毒性,但还是有些害怕一样。

这时,修行人就会告诉自己:“我明明是在做梦,我为什么要害怕梦里的毒蛇呢?”于是,他就走过去用脚踩毒蛇,或用手去抓毒蛇,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用这种强迫手段来践踏烦恼,以使自己强烈地感受到,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值得恐怖的东西。

再比如,假如在梦里来到一个非常陡峭的悬崖旁边,并知道自己是在做梦,就不会像现实生活当中那么恐怖,但还是有一点点害怕。为了摧毁这个梦里的恐怖,于是我们故意从悬崖上跳下去。当然,梦中人立即就会知道,没有任何事故发生。通过这种训练,就可以打破对悬崖的恐惧。

同样,梦见着火的时候,也可以尝试把手伸到火里。当然,如果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手伸进火里以后,还是会被灼伤;但如果知道是梦,就不会有疼的感觉了。

这些都是强制性的训练方法,这种训练的感受会特别深刻。这种修法在断行的修法里面也有。断行修法的实际教义,就是般若波罗蜜多空性,只是在空性的修法上加了一些独特的窍诀。在修行人的证悟达到一定程度,却还没有达到最高境界时,故意去激怒一些平时不敢招惹的山神、湖神等,并招致打雷、下雨等恐怖现象。这时的我执,就会比平时明显、强烈。此时的修行人若能借助空性的见解,把恐怖从本质上铲除,就达到了修行的目的。

综上所述,如果因为密宗接受五肉五甘露,就认为密法是邪教,真的是自己在造业啊。

当然,这只是中间阶段的修行人采用的方法。到了最后阶段,也就是第三个层次,就不需要这些方法了。虽然最后还没有成佛,但在他们的境界中,世俗的清净和不清净的分别已经完全消失。这时已经不需要刻意去接受五肉五甘露,毕竟接受与放弃本身,也是一种执著。

除了内密,其他包括外密在内的很多宗派,也只是嘴巴上说如幻如梦、本来清净,但在关键的时候却根本不敢碰这些东西,因为他们的骨子里,还没有完全接受无分别、大平等。

密宗很多的方法,显宗可能都无法接受,因为显宗所讲的,还停留在七地以下的菩萨、资粮道、加行道以及我们凡夫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的结论之上,还无法接受八地菩萨的境界。

譬如,密宗在修生起次第时,会把自己观想为佛(例如:修金刚萨埵时,会把自己观想为金刚萨埵)。这从普通显宗的角度来看,就会觉得很奇怪:我们明明是身负如山的杀盗淫妄等罪业,需要向金刚萨埵忏悔的罪人,为什么还要把自己观想为金刚萨埵呢?普通显宗永远无法解释它的合理性,所以永远不会出现这样的修法。

但密法,尤其是内密却认为:从倒世俗谛的角度来讲,我们是罪业深重的罪人,有必要向金刚萨埵忏悔。因此,在五加行的金刚萨埵修法中,一开始会先观想金刚萨埵,然后向他忏悔,金刚萨埵降下甘露,反复冲洗我们的身体,最后,我们才变成了透明的金刚萨埵。为什么是透明的?因为金刚萨埵的智慧已经把我们身体上的不清净见解提升为清净的八地菩萨的见解。在见解没有提升之前,我们看到的是世俗谛。在这个倒世俗谛当中,有杀盗淫妄,有弥天大罪,此时我们也应该有犯罪感、后悔心。但在忏悔结束、见解提升之后,金刚萨埵实际上就是我们自己。通过金刚萨埵的加持,可以让我们明白自己的本性。

可见,内密修法中把自己观想为佛的坛城的做法,一点都不过分,因为我们自己的身体就是佛的坛城。倒世俗谛中通过忏悔,把不清净的东西断除等只是表面现象,都是没有证悟的境界。在证悟之后,一切都是清净的现象,并不是断除了不清净,生起了清净,而是本身就清净。金刚萨埵修法的真正含义其实就是这样的。

对很多人来说,显宗的方法非常好,也很适合我们,但它有自己的局限性,这是佛亲口说的。我们既不要站在密宗的立场去说话,也不要站在显宗的立场去发言,否则就会谤法,就会有罪过。

在达摩祖师的《悟性论》当中讲:“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当我们还没有证悟、还在迷茫的时候,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以及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烦恼、生死的法。“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槃无生死法。”当我们证悟的时候,五蕴六识都是超离了生死的涅槃之法。不是断除了肮脏的五蕴六识,重新创造了一个清净的涅槃,而是原本就涅槃。显宗也讲得很清楚:生死和涅槃的区别,不是物质表象的区别,而是我们自己迷和悟的区别。

这里所说的“涅槃”,不是小乘佛教所认为的佛陀去世或圆寂。从大乘佛教的角度来讲,涅槃与佛的圆寂是没有关系的。涅槃永远都是存在的,都是心的本性光明。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当我们觉悟、没有妄想的时候,自己的心就是佛的境界、佛的国土。

这里的“妄想”,并不是平时所讲的妄想,而是指我们的第六意识,以及眼耳鼻舌身识等所有不清净的分别念。无论在世俗谛中合不合理的念头,都叫做妄想。完全没有妄想的时候是十一地,也就是佛的果位。开始没有妄想的时候是八地菩萨,此时,绝大多数的妄想都不存在了。

“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当我们有妄想的时候,我们的心就是地狱。众生自己造作了妄想,从第一刹那开始,而后产生第二刹那、第三刹那……这叫做“以心生心”。从阿赖耶识产生其他的意识,也叫做“以心生心”。从一开始的贪心不断,然后演变到嗔恨心,这也叫“以心生心”。总之,众生一天二十四小时各式各样的念头从不间断,都叫做“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此处的“地狱”不一定是六道轮回当中的地狱,而是代表一种不清净。

“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菩萨没有妄想,证悟了妄想的本性,不会以心生心,所以恒常住在佛的国土当中。这并不是说菩萨像移民一样移到了佛国,而是本来就在佛国。

“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这句话非常深奥,大圆满所讲的也就是这些,再没有别的东西,问题是在于我们悟不悟得到。如果能悟到这里所讲的“心心入空,念念归静”,那就证悟了大圆满。仅从文字而言,这一句所讲的已经达到了最高峰,没有办法说得更清楚了。禅宗与密宗唯一的区别,是禅宗只是让心静下来打坐,然后慢慢渐入佳境,除此之外却没有提供更多的如何“心心入空”、怎样“念念归静”的方法。仅仅依靠坐禅而想证悟,也是非常难的,因为现代人的贪嗔痴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严重。如果不靠上师的加持,仅仅是把心静下来,解脱只会变得遥遥无期。

过去的慧可大师、六祖惠能大师为了听法,付出了艰难的代价,慧可大师甚至砍掉了自己的胳膊。这种对法的无比渴望和信任足以证明,他们的根机已经非常成熟。他们这种人,当然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去证悟。如果我们的根机与惠能大师等同,我们也可以效仿他们,结果肯定也是一样的。但请扪心自问,我们是这样的根器吗?所有的高僧大德、修行人、成就者都在强调出离心和菩提心。既然过去那些心地单纯、信心强烈的人都需要修这么多的加行,我们能够不修而成就吗?所以,任何人都不要说不需要修出离心,不需要修菩提心这样的话,我们必须对自他的解脱负责,否则一定会走弯路!

“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从这个佛国又到另外一个佛国,意思就是,无论去哪里,都是佛的国土。对觉悟的人来说,任何地方都是佛的国土。

“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如果以心生心,让各种各样的念头不间断地产生,其结果就是从一个地狱搬迁到另一个地狱。所以,不要以为移民有多好,心不清净的话,移到东南西北的哪里,都是不行的。

“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之与水。”我们曾经讲过,佛国和不清净地狱的区别,以及众生与菩提的区别,都像是冰和水的区别。

“为三毒所烧,即名众生;为三解脱所净,即名菩提。”有三毒烦恼的时候,就是众生;当贪嗔痴三毒解脱以后,就是菩提。

五祖弘忍在《最上乘论》也说:“众生佛性,本来清净,如云底日。”本来太阳永远都存在,但因为有了云,就会暂时看不见。“但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云尽,慧日即现。”当我们证悟了本来真心,妄念全部断除的时候,原本具足的本性智慧之日就会显现出来。

这些都讲得非常好,但怎样去了悟,却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在我们没有学佛之前,杀盗淫妄我们都做过,罪业非常深重。女居士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堕胎,平均每个人,都堕过三五个。杀人的罪过非常严重,如果不忏悔,背负这么大的罪业,怎能像惠能大师那样证悟?

达摩祖师在《悟性论》中还讲道:“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这是真正的大圆满境界。眼睛看到物体的时候,所见的物体并不会染污我们的眼识。“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无论眼耳鼻舌身,都是解脱的。“眼不着色,眼为禅门,”如果我们的眼睛不执著色法,眼睛就进入了禅定,即是“眼为禅门”。“耳不着声,耳为禅门。”耳朵即使听得见声音,却不会被声音染污,这样耳朵也进入了禅定,即是“耳为禅门”。

“总而言,见色有见色性,不著常解脱。”总而言之,在见到物质的时候,如果执著了,就被系缚了;如果看到却不执著,就是解脱。这就是在讲一地菩萨出定的状态,以及证悟大圆满的加行道修行人从证悟境界当中出来以后的状态。

我们经常会在上师瑜伽的后面看到这样的话:“一切都是上师的显现。”这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空调、桌子等都变成了上师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上师是什么。其实,外在的上师,是给我们传法的人;而内在的上师,就是我们心的本性。或者可以说,世俗谛的上师,就是给我们传法灌顶的上师;胜义谛的上师,则是我们心的本性。“一切都是上师的显现”,意思是说,当修行人从证悟境界当中出来的时候,虽然眼睛可以看到色法,耳朵可以听到声音,但却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一切都是心的本性光明的现象,所以称之为“上师的显现”。只有证悟了大圆满的人,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大圆满当中会说:诸法皆为智慧的现象。意思也是说,当证悟的人从证悟的境界当中出来的时候,虽然眼睛还是可以识别各种物质,但由于内在的第六意识已经对空性和光明有了强烈的感受,依靠这些力量,会让他的眼识受到影响,会认为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如幻如梦的现象,这就叫做“眼见色时,不染于色。”

达到这个境界以后,从此基本上不会造新的业了。此时能感知到任何物质都是空性,都是如幻如梦,所以没有任何执著。刚开始证悟时,只能感觉到意识的如幻如梦,感觉不到眼耳鼻舌身识的如梦如幻。但证悟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就能感觉到,连眼耳鼻舌身识也是如梦如幻的。

大家要努力地修,能在此生遇到这么深奥的法,是真正的福报。虽然世俗人认为,像比尔盖茨那样富有,才是很大的福报。但从长远的角度或从了脱生死的角度来讲,庞大的财富究竟是善还是恶都说不清楚,所以还不是真正的福报。即使是福报,也只是一种有漏的福报而已。但有机会修这样的法,才是真正的福报。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却没把这么深奥的法当一回事,依然还是以追名逐利或家庭琐事为主,哪怕感情或婚姻上发生一点点问题,就把这些珍宝搁置在一边了。从无始以来,我们一直都是这样,所以直到今天还是一无所有,这是非常可惜的。

每一个人都不会不喜欢自己,不会不为自己着想。但如果真的爱自己,就应该把修行作为重点,精进地去修。

当然,我们也不能堕入另外一种极端,就是一时冲动而离婚、出家,家里的父母、小孩也都不管了。

当年释迦牟尼佛的老家迦毗罗卫国的很多男性被其他军队杀害后,释迦族的五百个女性出了家。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又统统还俗了。这还是在佛陀住世的年代,而且都是佛陀的亲戚,她们都会这样,我们更应该深思熟虑了。试想,如果所有学佛的人都出家,佛教还有前途吗?谁还敢学佛?

所以,如果有机会、有条件,出家当然是很好的选择。但如果条件不具备,还是要考虑。从个人的角度来讲,出家是最好的;但从佛教的整体来讲,佛法还是应该成为世界上的主流文化、修法或宗教。如果所有学佛的人都出家,现代人就不可能接受佛教。所以,修行人一方面要融入社会,其他人怎么做就怎么做,时尚也好,潮流也好,想穿什么衣服,想怎样打扮都无所谓;另一方面,唯一的不同之处,就是不能学习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从饮食的方面来讲,就是不要点杀,吃其他生命等;从工作的角度来讲,就是不能违背因果。大乘佛法是非常人性化、非常开放的。现代的佛教徒应该在外表上像一个时尚的现代人,里面却要像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修行人,这样的结合才是非常完美的!

极瑜大圆满,基果大自成,

极密之诀窍,悟师之加持,

直指本性智。                        

“极瑜大圆满”,“极瑜”,就是非常瑜伽。非常瑜伽,就是大圆满。“基果大自成”,“基”,也即普通众生或众生内心当中存在的佛性。“果”,就是通过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修法,最后证悟成佛时候的境界。在大圆满当中讲,基和果都是“大自成”,意即无二无别。果即是基,基即是果。成佛时候所达到的终极境界,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每一个人心的本性。

虽然除了大圆满以外,自空中观、他空中观、外密、内密等宗派也在讲无二无别,但真正最彻底地证悟大自成的,就是大圆满。其原因,荣森班智达已经在《黑蛇总义》里面作了详细介绍。因为大圆满的成就者已经达到了无二无别的境界,所以在他的行为或修法当中,没有这么多的取舍与执著。

“极密之窍诀,悟师之加持”,怎样能够证悟“基果大自成”呢?证悟的方法就是非常秘密的直指人心的上师窍诀,以及已经证悟了的上师的加持。如果没有窍诀,根本就不可能证悟。中观没有给我们直接指出心的本性是什么样子,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虽然讲了心的本性,但讲得不是很直接,只是告诉我们心的本性是光明的,却无法说明到底什么是光明;一般的密法会讲心的本性是佛的坛城,一切都是清净的,但到底什么叫清净,并没有告诉我们一个非常具体的东西,更没有提供像大圆满这种不需要依靠其他方法,仅仅通过上师的窍诀就能证悟的直指人心的方法。

密宗特别强调,最终证悟的时候必须要有上师的直接引导,否则即使精通了五部大论等显宗或密宗的各种论典,讲经说法、写作、辩论都无人匹敌,也不一定能证悟。

当然,上师也有很多种。如果遇到的上师只能告诉我们一些佛经最基础、最低层的要求,断恶向善,求佛祖的保佑等,我们学佛的层次,就会一直停留在烧香、拜佛、念经、磕头的层面;如果我们依止的上师只是懂得很多理论,根本就不懂修行,那我们永远也只能懂理论,而不会懂修行。

同样,因为心的本性超越了语言与思维,是语言与任何逻辑都根本无法直接表达的,即使是真正有成就、有证悟的上师,他们的语言也无法直接表达,但他们却有办法让我们证悟,所以,越是靠近证悟空性或证悟心的本性的时候,越是要有上师的窍诀。

《达摩血脉论》里面也讲:“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我们自己虽然有佛性,不需要向外去找,天生就有佛性,但如果不依靠上师,我们永远都不会明白。

“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不是依靠上师,而是仅仅依靠自己而证悟的人,真可谓万里挑一、稀有难得。实际上,哪怕是万中,也是没有的。尤其像我们这种末法时代的众生,根机这么差,就更不会有机会仅靠自己而证悟了。

虽然普贤王如来(此处所说的“普贤王如来”是指最早的佛,而不是指法身)是不依靠上师而证悟的,释迦牟尼佛看似在一生当中也没有依止佛法的上师,但普贤王如来是非常利根的众生,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修道的时候是有上师的,只不过在成道的这一生当中没有依止上师就开悟了。除了这几个特例以外,几乎没有不靠上师而证悟的。

“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如果我们自己不明白心的本性是什么样,就要去参拜善知识,以了脱生老病死的根本。

什么是善知识呢?“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如果自己没有证悟,就不叫善知识。虽然学《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入菩萨行论》、五部大论等基础理论和修法时,没有证悟的上师也可以给我们讲,但很多大圆满、禅宗或者大手印最终的具体修行是需要直指人心的,这样的修法,没有证悟的人根本无法讲。

即使能按照文字的字面内容给大家做讲解,但实际上除了文字以外,什么也没有说,因为说不出来。没有证悟和修行经验的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心的本性,所以无法担当引导的职责。

“见本性为禅。若不见性,即非禅也。”直接证悟了心的本性,才叫做禅;如果没有证悟,仅仅把心静下来等其余的修法,就不叫禅,至少不是真正的禅。真正的禅,就必须要证悟。证悟以后,就停留在所证悟的境界当中。停留五分钟,就叫五分钟的禅修;停留十分钟,就叫做十分钟的禅修。

禅师就是证悟的人,外表什么样都无所谓,也不一定是出家人,但内在的境界必须要证悟。例如:当年六祖惠能大师还不是出家人,藏地的米拉日巴大师也不是出家人。如果已经明心见性,就可以称为禅师。表面穿着出家人的衣服也不一定表示已经证悟,所以不一定是真正的禅师。

严格地说,没有证悟空性的人,就没有资格讲禅的修法。没有证悟心的本性的人,就更没有资格讲大圆满的具体修法,讲了也没有用!

无论禅宗、大圆满还是大手印,很多表面的文字是大同小异的,说来说去就这么几个词汇。学一段时间以后,谁都会说。但如果没有证悟,首先无法把这些语言不能表达的东西传递给别人;讲完以后也无法印证对方是否已经证悟。

在表达自己的境界时,即使用上了世间最优美、最华丽、最高级的词汇和语言都没有用。虽说大圆满的专用词汇谁都说得出来,但仅仅说几个大圆满的词汇,就能认定是否证悟了吗?肯定是错误的。

那该如何知道弟子是否证悟呢?最好、最直接的方法是藏区有些上师的办法:让修行人到上师面前打坐,安住于自己的境界,不说任何语言。通过入定,上师就能知道对方的境界。当然,这种上师的境界也必须非常高。

当年达摩祖师回西方之前,他把弟子都叫过来,让每个人给他描述自己的境界,然后一一评点:你得到了我的皮肤,你得到了我的肌肉,你得到了我的骨骼,等等。当慧可大师最后出场时,他什么也没有说,只是一言不发地停了一段时间。达摩祖师居然说:你得到了我的骨髓!

这是什么意思呢?达摩祖师肯定是用法眼直接领悟到对方境界的高低,否则任何人都可以在达摩祖师面前什么也不说站一会儿。我们现在也可以模仿,在上师面前站一会儿,什么都不说,并希望上师对自己说:你得到我的骨髓。然后就四处宣扬:我是某某上师的关门弟子、心子如何如何。之后就以成就者自居,传一次法需要多少钱,灌一次顶需要多少钱等。

达摩祖师他不需要语言,也能知道对方证悟了没有。宁玛巴大圆满的修行人当中,不但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上师,而且到现在都有这样的上师。当然,更多的上师不是依靠这种方法,而是要求弟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境界和修行体会。

过去法王如意宝也是这样,他告诉我们:不要用佛经和大圆满论典当中的词汇——光明、远离一切戏论等来表述,而是要用自己生活当中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上师就能知道弟子的境界是错还是对。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证悟的人,才能传达语言不能传达的信息。虽然说出来的语言不是大圆满、中观、禅宗的词汇,但证悟的上师却能知道弟子讲的是对还是错,对心的本性的理解有多深,有没有往相反的方向走。所以,在这些时候,必须要有上师的窍诀。

“悟师之加持”,即证悟上师的加持。

无论是修大圆满、大手印、中观或任何一个法门,都必须做到两点:

第一,无论依靠什么方法,首先要把现有的各种杂念——善的、不善的、无记的杂念停下来;第二,当所有的杂念都停下来以后,能够指认出心的本性。

一般的显宗,是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资粮,修持四禅八定,逐渐消除我们的杂念,使我们从思绪纷乱、非常糟糕的状态慢慢进入到没有杂念的境界当中。虽然没有杂念不等于证悟,因为没有杂念的修行人很多,包括外道的修行人也可以达到没有杂念的境界,但没有杂念却是证悟最好的基础,是证悟不可缺少的条件。

当我们证悟以后,这些杂念就不会影响我们的修行,因为杂念本身就是智慧。但在刚刚开始修行直到即将证悟的时候,杂念都是障碍。当杂念慢慢减少之后,再通过中观的逻辑推理方法去理解空性,然后往这个方向一步步靠近,最后就可以证悟。

而内密,则是通过气脉明点的修法,来强制性地控制我们的思维与杂念。

麦彭仁波切讲过,气脉明点和四禅八定的见效速度是相差很大的,就像依靠观想自己头痛的方法让自己头痛,与用砖头或其他硬物直接敲击头部而让自己头痛一样。

当所有的杂念停止以后,上师会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心的本性,并让我们直接去感受那种感觉。通过上师的窍诀,弟子就能明白、证悟心的本性。

大圆满的方法,就是依靠对上师和大圆满法的信心,通过上师的窍诀与加持,当下停止所有的杂念,同时证悟心的本性。

我们可以反躬自问:自己是不是修大圆满的根机呢?

比如,在修大圆满的时候,先要观想、祈祷法王如意宝。此时,我们对上师的信心有没有达到标准?能不能在修上师瑜伽的时候做到热泪盈眶、汗毛竖立,立即断掉所有的杂念,意识当下变成空白?如果达不到,就证明自己还不是修大圆满的根机,大圆满法暂时还不适合我们。

此时我们能做的,还是求佛祖保佑我们发财、健康。在此基础上一步一步走上来,再修四禅八定,修中观,这是最踏实的路,而且适合于所有人。任何人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如果要修密宗,就必须要有信心。密法特别强调依止上师,如果没有上师,所有的证悟都无法完成。不但是大圆满,包括其他密宗的方法也需要上师的指导。比如,如果没有上师指导,气脉明点的修法根本没法修。

在依止上师之前,密宗也特别强调要找一个非常标准的上师。如果依止了一位真正的成就者上师,以后的修行就没问题了。但这种上师让我们开悟的方法也有可能非常不合常理、有悖习俗,表面看来,似乎根本不符合一般的修行或教育标准。就像米拉日巴当年在玛尔巴上师那里的经历,或印度八十大成就者的经历一样,可能上师给我们安排的内容既没有什么闻思修行,也没有什么高尚的行为,甚至会让我们受到极大的折磨与挑战,我们能理解、能承受吗?

密宗就是这样,破釜沉舟、毫无退路,在依止上师以后,再也无法退出,要想解脱,只能接受各种善巧方便的洗礼。只有这样,才能证悟。如果缺乏了对上师的信任,是没有办法成功的。

就像我们请医生治病,所有的治疗过程都由医生把握,而不是由我们自己做主。如果医生给我们安排了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我们也只能相信医生。如果拒绝,就无法治愈我们的病。当然,在治疗之前,必须先找到一个合格的医生,既不能找唯利是图的医生,也不能找医术低下的医生。

首先,如果医生居心不良,我们却盲目信任,根本不动脑筋,全盘接受他的一切治疗,就可能像现在有些病人一样,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所有的积蓄全部用光,病却永远都治不好。为什么要治得病人求死不能呢?因为病人死了,医生就没有收入了;为什么求生不得呢?因为如果病人活得太好,医生也没有收入了,所以就让病人不死不活地拖着。要做到这样,必须要有很高的医术,普通的医术肯定不行,要么就治好了,要么就让病人死掉了。所以,找一个医术高明却毫无医德的医生是万万不可的,现在很多的医患矛盾就来源于此。

同样,有些上师虽然可以讲一些深奥法门,却带有不纯的目的。遇到这样的上师,就会走弯路,不但耽误自己的解脱,而且还会让自己人财两空。现在有不少这种所谓的上师,弟子供养了很多钱,把积蓄全部用光了,却不但没有断除什么烦恼,反而平添了更大的烦恼。

师徒矛盾和医患矛盾是一样的。如果刚开始的时候根本不观察,一听说对方是什么所谓的活佛就赶紧依止,过一段时间以后,就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然后又大肆诽谤,这样的弟子永远无法证悟。所以,在修行之前,必须找到一位标准的上师,否则绝对不能依止。

其次,有些上师没有恶意,也没有私人目标,只是不会讲太深奥的东西,只能讲一些不杀生、不偷盗等基础法门。就像路边诊所里那些卖感冒药的医生一样,吃了感冒药肯定也可以治疗感冒,但更重的病就束手无策了。这些上师也是如此,如果想让他讲一些更深的东西,那肯定就会讲错。

所以,观察上师非常重要。我们必须依止合格具相的上师,才能依靠证悟上师的加持证悟空性。

“直指本性智”,依靠上师的窍诀,直接给我们指出心的本性是什么样,这就是大圆满的精髓所在。

我们不要以为,只要有人给我们传大圆满,我们得到的永远是大圆满。其实,即使上师说出来的是大圆满,但可能我们听到的却不是大圆满了。

《宝性论》当中有这样的比喻:“譬如虚空中,雨八功德水,到咸等住处,生种种异味。”天上降下的雨水,是具八功德、清净无垢的,但落到地上却变得不清净了。大圆满也是这样,哪怕上师讲的是大圆满,但通过我们的耳朵进入我们的意识以后,就已经不是大圆满了,因为我们还不是大圆满的根器、法器。所以,在修大圆满之前,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是不是大圆满的根器、法器。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前行的修法?因为通过外前行、内前行等种种训练,才可以让我们变成大圆满的根器、法器。

变成大圆满的法器以后再去听大圆满,那听到的肯定是大圆满。大圆满的方法非常简单,所以只能针对根机非常成熟的人。就像禅宗的方法也很简单,但它也只能针对特殊根机的人一样。

这就像电脑软件和硬件的关系,有些软件非常先进,但落后的硬件却识别不出来。软件再先进也没有用,只有匹配的硬件才可以识别。同样,大圆满的软件肯定是所有佛法当中最顶级、最先进的。现在的问题,是要看自己的根机是否相应。如果自己的根机太差,我们的脑袋就根本读不出大圆满的信息,因为我们的意识根本就识别不了大圆满的境界。首先把自己提升到相应的级别,才能读懂上师的信息。

三不动瑜伽,智住本净中,

增进大密道,四灯之瑜伽,

“三不动瑜伽”,即身口意三门不动的瑜伽修法。“智住本净中”,专注于证悟大圆满本来清净的智慧当中。“智”,即证悟的智慧。“住”就是专注。“本净”,即证悟的境界。让证悟大圆满的意识或智慧安住在本净当中,这叫证悟大圆满。

“增进大密道”,虽然证悟了大圆满,但境界还不是很高,还停留在中间阶段,一直都没有提升、进步,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些方法来让自己快速进步,这叫做“增进”。比如五肉五甘露,就是增进的方法之一。

大幻化网的增进方法,就是接受五肉五甘露。这种修行人虽然证悟了,亲身体会到一切都是如幻如梦,并通过生起次第的修法知道了一切都是清净的现象,但因为无始以来清净和不清净的分别念过分地根深蒂固,所以后遗症还存在。此时接受五肉五甘露,就可以强制性地打破清净和不清净的分别执著。当然,如果根本没有证悟,这样做也不会有任何帮助。即使天天讲一切平等,也不能真正接受净秽无别的观念。

但密法里面也讲过,虽然接受五肉五甘露是非常好的训练方法,但在很多人能看到的地方却绝对不允许这样做,因为这样会引起别人的不解,会认为密法肯定是邪教,为了保护其他人的善根,所以不能公开这些方法。

同样,大圆满的窍诀也是不能公开的,因为在对大圆满和上师没有信心的人身上,窍诀不会起到任何的作用。给这样的人传窍诀,不但是浪费,而且还会让他们生起上师传法不对或大圆满法不好的想法,从而造作罪业。现在很多地方公开宣讲大圆满,根本不管对方的根机是否成熟,这的确是一种不太负责任的做法。

“增进大密道”,虽然只讲了五个字,但其中却包含了很多不同的具体方法。不同的密法有不同的增进方法,大圆满的增进方法非常简单,就是上师瑜伽。如果证悟了大圆满,却一直没有进步,有些时候甚至连过去证悟的境界都失去了,再也找不回来,这时候不需要禅定,也不需要气脉明点的修法,唯一的方法就是对上师的信心。如果对上师没有信心,则自身的条件都不具备了,证悟大圆满就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当然,谁对上师都会有多多少少的信心,不可能没有信心还会依止对方。但平常人那种摇摆不定、表皮肤浅的信心,是根本不起什么作用的。

真正能够证悟空性的人对上师的信心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过去高僧大德的传记,两相比较,就知道差距了。我们以前学习的时候,法王也会告诉我们,平时除了学五部大论或其他密法以外,必须专门安排一些时间去阅读一下过去的成就者们的故事,看看他们的证悟过程,就知道为什么自己不能证悟了。这样就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即使要抱怨,也只能抱怨自己,因为自身条件不具备,所以才没能证悟。

如果有一天我讲大圆满,我也绝不会要求你们要相信我、祈祷我、观想我,而是会给你们说要观想法王如意宝。

为什么呢?若要观想上师,就不能随便观想一个上师,因为并不是任何一个上师都有这种功德。所以,你们要观想法王如意宝,祈祷法王如意宝,修法王如意宝的上师瑜伽。从上师的角度来讲,法王如意宝是绝对与佛无二无别的,已经是非常标准的上师了。剩下来的条件,就是我们自己的信心。

如果我们随便观想一个所谓的上师,虽然自己的信心很足,但如果上师自身没有修证,那他给我们指的路肯定是错误的,甚至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这条路是错误的。

修什么样的法,应该以自己的根机来决定,就像病人的治疗方法是以病人的体质和承受能力来决定的一样。

“四灯之瑜伽”,是另外一种修行方法,它可以直接把我们的肉身转化为佛的身体、智慧的身体,也就是成就虹身。这是大圆满里面一个非常特殊的修法,除了大圆满以外,所有的密法里面都没有。大圆满也分很多层次,只有最顶级的大圆满里面才有这个修法。如果想修,首先必须要成为法器。先通过加行的修法给自己创造一个比较好的条件,然后才去听四灯的修法,之后再精进地修。

三要视光明。道相皆圆满,

一切幻相尽,即生大虹身。

“三要视光明”,目前对我们而言,这些修法都是很遥远的,现在还不着急。现在很多人经常跑来跑去,四川、青海、西藏……到处去听大圆满,有些甚至跑到海外去听。结果有没有证悟呢?对法的渴望是很好的,是非常有功德的。但如果根机不成熟,的确没有办法,任何上师都没有办法。

“道相皆圆满,一切幻相尽,即生大虹身。”当这些修法都修完,修道的标准都圆满以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不清净世界等幻相,都将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清净的佛刹。哪怕在这一生当中,就可以成就虹身。当然,在一生当中能够成就虹身的毕竟是凤毛麟角,但在大圆满的修行历史上,还是有很多即生成就虹身的事例。

自成觉性道,下道皆圆满。

违智无明心,此乃大对治。

“自成觉性道”,在我们自己的内心当中,恒常具备着天然自成的佛的觉性智慧。修持这种觉性智慧的道,就是大圆满的道。

“下道皆圆满”,在大圆满的道当中,圆满具足了大圆满以下的无上瑜伽等内密、外密、第三转法轮、第二转法轮以及第一转法轮的所有修法。如果证悟了大圆满,其他的所有成就、见解与境界也都圆满了。

“违智无明心,此乃大对治。”直接与智慧相违的就是无明。“此”,指的是“自成觉性道”,也即大圆满的道,是断除无明最特别的大对治。

勤修别之道,与此无直违,

二障不断根。                        

“勤修别之道,与此无直违。”即使我们勤勤恳恳地修持其他法门,也与无明没有直接的矛盾与冲突。意思是说,如果我们修其他法门,比如显宗讲的空性,因为空性和执著是相违的,所以能断除人我执和法我执等,但空性与不清净的现象是不违背的,空性的修法只能告诉我们这张桌子不是实有的,是幻觉,是空性,却不能告诉我们这张桌子是清净的,是佛的坛城。所以哪怕空性修得再好,也只能断除我们对这张桌子的实有执著,而无法断除不清净的现象。其他诸如出离心、菩提心,就连执著都不一定能够断除了,因为出离心和世俗菩提心与执著是不矛盾的,只有胜义菩提心才与执著是矛盾的。

而大圆满里面则包括了空性、光明、佛的坛城等所有境界,修了大圆满以后,可以对治执著、不清净以及万法不是佛的坛城等一切无明观念,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所以叫做大对治。至于其他法门,则都是小对治,因为只能解决一部分的问题。

“二障不断根”,因为其他法门都是小对治,只能断除一部分的执著,而无法断除所有的根本。在我们对轮回现象的执著当中,包含了两种执著:一种是实有的执著,另一种是清净的执著,这些都属于所知障。即使证悟了空性,但如果没有把万法看成是佛的坛城,也是一种所知障。可见,其他法门都无法彻底断除所知障的根源。

是故慧金刚,自性恒稳固,

不分不断毁,一切烦恼众,

非能侵毁彼。                       

“是故慧金刚,自性恒稳固”,“慧”即佛性如来藏,在大圆满里面,这叫做自然本智。自然本智就像金刚钻石一样坚不可摧且无坚不摧,故称为“慧金刚”。自然本智的自性,也即心的本性永远都是稳如泰山、永恒不变、坚固不摧的,它永远存在,并永远都不会有任何变化。

“不分不断毁”,它与任何烦恼、执著、障碍都没有分离。也不是断灭的单空,更不可能被任何东西所毁灭。

从显宗的观点来看,果和基本来就是分开的。基,是我们众生的五蕴,是不净、有漏、无常的东西;果,就是佛的果位,它是永恒、清净、无漏的无为法。所以二者必然是分开的,永远都不可能不分。但大圆满却认为,把基和果割裂开来的观念是错误的。无论我们的意识如何去分开基与果,它们却永远都是无二无别、无离无合的。现在,我们的基位就是清净的。当我们成佛,达到最高境界的时候,除了现在的基,也没有别的东西。

同样,虽然中观自空等宗派认为一切都是空性,但他们却忽略了心的本性光明的一部分。这种无知,致使他们把心的本性说成是单空。然而,心的本性永远都不会断灭,这是不以我们的意识为转移的真理。

另外,小乘佛教等宗派根本不承认佛性如来藏,从根本上否定了心的本性光明;而普通显宗又从根本上否定了五蕴本来清净的事实。但无论如何,任何一种烦恼,任何一种见解,任何一种有漏法,都永远无法摧毁金刚钻石一般的心的本性光明。心的本性永远都存在,并且不分、不断、不毁。

“一切烦恼众,非能侵毁彼”,前面所讲的各种见解都属于烦恼的范畴,这所有的烦恼,再加上贪嗔痴等各种烦恼,都不能侵害、毁灭心的本性。心的本性永远存在、永不毁灭、亘古不变。

天成明本性,污垢永不染。

“天成明本性,污垢永不染”,本性是天然而成、自然光明、永远存在的。所有的污垢、烦恼都只是表面的现象,这些表面的烦恼永远都无法染污心的本性。

从表面看来,有烦恼的时候就无法证悟;但就本质而言,这些烦恼根本就不存在。所以,没有任何烦恼可以在本质上染污我们心的本性,心的本性永远都是光明的。

当我们证悟的时候就能彻底明白:原来真的像佛经所讲的一样,我们的心永远都是这么清净、光明的,从来没有被任何烦恼染污过。那个时候,就会亲身体会到“污垢永不染”。

本性清净故,污垢能离故,

觉性合理故,道者具威力。

我们的修行之道是非常有威力的。一方面,道可以摧毁所有的烦恼;另一方面,所有的烦恼都不能摧毁道。此处所谓的“道”,也即证悟的境界,证悟的智慧。下面通过几个理由,来进行阐述。

第一个理由,“本性清净故”。

证悟的智慧会把万法的本性看成是清净的。如果万法的本性不是清净的,这种境界就不符合事实。凡是不符合事实的东西,即使暂时可以获得胜利,但也不会获得永久的胜利。

比如,小乘行人修白骨观的时候,会将自己的身体和三千大千世界都观想为白骨,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暂时战胜贪欲。但因为这种观念不符合事实,我们不是白骨,三千大千世界也不是白骨,所以这种方法只能暂时压制烦恼,而不能彻底断除烦恼。

密法证悟的境界,是把整个世界看成是清净的佛的坛城,实际上也是这样。因为本性是清净的,所以密法的观点是符合事实的。凡是符合事实的见解,永远都不会变。就像水是液体的观点永远也不会变,因为这符合水的客观情况一样。

第二个理由,“污垢能离故”。

如果所有的烦恼、污垢都和心的本质彻底融为一体,根本就无法分离,那就只能暂时压制烦恼,而不能彻底斩除烦恼。但事实上所有的烦恼、污垢都可以远离,这就说明烦恼污垢不是心的本性,而是在心的本性上暂时出现的现象,就像衣服上的污垢不是衣服的本质,所以我们可以把污垢洗掉一样。如果污垢是衣服的本质,那再洗都没有办法洗净。

第三个理由,“觉性合理故”。

证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证悟一切都是空性。这个所证的空性必须是合理的,如果它不合理,即使暂时没有什么问题,但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万法不是空性,那时候我们一定会从根本上产生动摇。但这种情况永远都不会发生,因为空性是合理的。

第二个部分,是万法的本性,也即觉性是光明。这个所证悟的光明也必须是合理的,否则,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心的本性是不清净的,就会从道中退转。但这种情况也永远都不会发生,因为光明是合理的。

在《缘起赞》里面也讲过很多外道的苦行。虽然这些苦行暂时可以控制某种烦恼,但因为这些方法、观点不合理,所以只能战胜一部分的烦恼,或只能在一段时间内战胜烦恼,而不能永久解决烦恼的问题。任何不合理的东西,总有一天会被我们发现。发现的时候,我们一定会产生根本上的怀疑与动摇。 

“道者具威力”,因为上述三个原因,所以我们所修的道是非常有威力的,它可以战胜所有的烦恼,而所有的烦恼却不能战胜它。因为它是符合事实的,是一条正确无误的道,它完全可以让我们获得解脱。

无论是显宗的道,还是密宗的道,都非常具有威力,它能战胜、摧毁所有的烦恼。其实,显宗之道和密宗之道的不同点,只是在于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不同。从见道开始,也就是从菩萨一地开始,显密再也没有什么高低的区别。在此之后,显密便彻底融为一体。

此文介绍的基道果,不是外密的基道果,而是无上密宗的基道果。在无上密宗当中,还是大圆满的基道果。

这次介绍的论典虽然文字不多,却包含了密法的基道果,以及基和道的具体修法。但此文并没有介绍具体修法的部分,当我们把外加行、内加行等所有加行修得非常完整、非常圆满之后,才可以学这些具体的修法。在这之前,学了也没有太大的用处。按照过去有经验的成就者上师的引导方式,在根器没有成熟之前,也是不能讲这些修法的。

3.宣说果

彼道断障时,无量大悲心,

智德皆现前。                        

 

当我们证悟了基,然后通过大圆满的特殊修行方法去修持所证悟的见解,最后就会得到果。

“彼道断障时”,“彼道”,即大圆满修行的道,它同样也具备了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和无学道等五道。但这五道所修的法却与显宗所修的法不一样。尤其是资粮道和加行道,更有着很大的不同。进入见道以后,虽然论典中讲的不一样,但实际上显密已经完全一味一体。

任何一位显宗修行人在证悟一地的时候,就已经超越了显宗论典当中讲的境界,他内心的证悟,已经达到了密宗大圆满的证悟。安住在证悟大圆满的境界当中,就叫做“彻却”的修法。彻却修法主要是修空性、光明。彻却修法修完以后,后面另外有一种“托嘎”的修法,也是即生虹身成就的光明修法。

大圆满或无上密宗当中所讲的“障”,也即所知障和烦恼障。其实,所知障和烦恼障本身并不是障碍,其本质也是智慧。在大圆满和佛的境界中,“道”和“断障”都不能成立,但在没有证悟的时候,烦恼和智慧是不一样的。对没有证悟的人而言,以证悟的智慧来断除烦恼是成立的。

在十地末尾,进入第十一地,也即佛地的时候,这叫做成佛。虽然密宗里面又讲了十二地、十三地、十五地、十六地等,但实际上除了十一地以外,并没有另外的第十五地、第十六地等。这些都已经包含在十一地当中,都表示成佛。

虽然显宗和密宗的观点、见解有区别,所讲的基有区别,所修的道有区别,但最后得到的果是没有区别的,都是佛陀的果位。但因为基和道的区别,所以导致了成就速度的区别。

“无量大悲心”,修菩提心的时候,虽然也修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却不是这个“无量”,这里的“无量”是指佛陀不可思议的境界。佛的大悲是无穷无尽的,普通凡夫的分别念根本无法衡量,不要说普通凡夫,哪怕从一地到十地之间的菩萨也无法衡量,所以叫做无量。

凡夫的分别念,都是有执著的、有限的、有漏的、可以衡量的。在证悟了空性,证悟了法界,证悟法界的智慧和法界融为一体的时候,就达到了真正的无量和无限,所以叫做“无量大悲心”。

释迦牟尼佛在修道的三个无数大劫的过程中,长年累劫地修持慈悲心。当慈悲心修到最巅峰的时候,就是没有执著的无缘无量的慈悲心。因为佛有这样的无量大悲心,所以佛永远都不会进入断灭的涅槃。

断灭的涅槃,也即极端的涅槃,是像阿罗汉的涅槃一样堕于涅槃之边的。因为阿罗汉没有这样的慈悲心,所以在证悟以后会直接进入涅槃的境界,不会再出来度众生。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称赞慈悲心的时候说道:“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慈悲心对于成佛的广大之果,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第一,刚开始的时候,如果没有慈悲心的种子,就根本不会进入大乘修行之道。正是有了慈悲心,才能有勇气进入大乘佛教,修持大乘佛法。

第二,在中间阶段,也正是因为慈悲心的力量,不仅不会让修行人堕入轮回或涅槃的边,而且还使佛智得到了成长。比如,在证悟一地的时候,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四圣谛当中苦谛和集谛的本质,意识到世间的痛苦、无常等,此时如果没有慈悲心,就会产生恐惧,并进一步放弃追求佛果、度化众生的念头,转而追求个人的解脱。

第三,如果佛没有慈悲心,就会像阿罗汉一样堕入涅槃的边,永远不出来度化众生。但因为佛有大悲心,所以佛永远都不会单独进入涅槃,永远都不会堕到涅槃的边,只要众生的根机成熟了,佛随时随地都会现前化身与报身。

简言之,从刚刚进入大乘佛教资粮道的那一瞬间开始,直到成佛之间,大乘修行人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修大悲心。所以在成佛的时候,大悲心已经演化成无量无边的无缘大悲心,这叫做“无量大悲心”。

“智德皆现前”,“智德”也即智慧的功德,包括法身的功德、报身的功德与化身的功德。佛陀的智慧是无限、无量的,《现观庄严论》当中讲了很多佛的智慧功德,《宝性论》当中也讲了很多佛的功德,因明的《释量论》当中是通过逻辑来断定佛陀具备全知的智慧。佛不但可以证悟空性、证悟光明,而且可以指导我们走向解脱。

狭义的全知,是指佛陀在度化众生方面非常精通;广义的全知,是指佛能够非常清楚地知道世上的万事万物,知道过去、现在、未来将要发生的一切,知道一切物质的所有变化过程。

在释迦牟尼佛住世期间,他的眷属中有一个叫提婆达多的人。他不相信佛是全知,便想了一个主意企图难倒佛陀:他让每家每户都包一点点粮食,并在里面放一张小纸条做记号,然后让佛陀不看小纸条却要确定这些粮食分别是谁家的,不料佛陀却回答得一清二楚、毫无差错。

提婆达多不服气,又想出一招:他焚烧了各种各样的植物,并分别把每一种植物的灰烬包起来,里面写上植物的名字,又让佛陀去辨别,佛陀仍然一一准确无误地回答了他。任凭他如何刁难,都无法否定佛陀是全知者这一事实。

虽然佛陀知道世间的万事万物及其变化规律,但对追求解脱的佛教徒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这些,而是佛陀能给我们指一条正确无误的解脱之路,告诉我们该如何解脱,如何断除烦恼。如果佛陀能够给我们指出这条路,至于其他的事情佛陀知道也可以,不知道也无所谓。因为我们追求的就是解脱、成佛,只要佛陀能够把准确无误的方法告诉我们,对我们来说就足够了。所以这叫做狭义的全知。对我们来说,佛陀只需是特定范围内的全知者,也即狭义的全知,就完全足够了。

比如,在一百个人听课的时候,只要该到的这一百个人到了,我们就会说“人全部到齐了”。在这种情况下,这一百个人也叫“全部”,而并不是说要世上所有的人都到齐了才叫全部到齐。这里“全部”的用词方法,就是狭义的。狭义的“全部”,就是特定范围当中所有的人;广义的“全部”,才是指所有人。这就是广义和狭义之分。

虽然释迦牟尼佛也是广义的全知,但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狭义的全知。

《释量论》当中也讲过,如果你追求能看到远处的东西,那你就只需去依止秃鹫。换言之,佛陀的眼睛能不能看到更远地方的东西,或他的耳朵能不能听到更远地方的声波,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他能给我们指明解脱的道路,这些都叫做佛的智慧功德。

另外,佛的法身所具备的所有功德,也叫做智德。因为佛的法身是空性和光明的结合体,所以,在佛的光明当中一直都有佛的法身功德。只要有如来藏的存在,就自然具足法身功德,这是显密共同的观点。

成佛的时候,原本具足的佛的法身功德,也会随着如来藏的现前而现前。就像没有乌云的时候,阳光自然也会普照大地一样。

威力不可思,事业任运成,

无勤而出生,所知离戏性,

无别智慧融。                        

“威力不可思”,成佛的时候,会自然现前不可思议的威力。

佛陀的所有功德,含摄在证悟空性光明的智慧、无缘的大悲心,以及度化众生不可思议的威力当中。智、悲、力三者,是佛陀功德的具体体现。

“事业任运成”,佛度化众生的事业是任运自成的。因为佛已经没有任何分别念,根本不可能想先度谁,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度,应该给他讲什么样的法,这些分别念在八地的时候就没有了,成佛以后就更不可能存在。在这一点上,佛陀与我们普通人是完全不一样的。普通人做任何一件事,都要通过思维首先设计出方案,然后按照方案去做事情,这些工作就是以分别念完成的。但释迦牟尼佛通过长时间的修练,其度化众生的事业,已经达到了任运自成的境界。

为什么可以任运自成?有两个原因:

第一,《现观庄严论》中讲了一种专修任运自成的修法,只要佛愿意,根本不需要思维,所有的事情完全可以像编好的电脑程序一样,自动完成。 

当然,在刚开始修行的时候,不可能马上都自动化。释迦牟尼佛也是用了三个无数大劫去反复修练,才创造出自动化的因缘。虽然显宗经典会说,佛每天都昼夜三次思考度化众生的方式方法,但这只是一种不了义的说法。实际上佛不会这样思考,他已经达到了全自动的境界。

第二,依靠佛陀修道时发愿的力量,就能使一切事业任运自成。

“无勤而出生”,不需要做什么,自然而然就能产生度化众生的力量。无论是谁,只要以信心祈祷释迦牟尼佛,在自己的显现中就会得到佛陀的加持与帮助。虽然佛陀并没有加持谁的意思,但信心坚定、根机成熟的有缘者,就一定能感受到佛的力量。 

为什么有些人得不到佛陀的加持?那是因为信心不足。

譬如说,对阿弥陀佛非常有信心的人,在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会来接引——或能感觉到阿弥陀佛的加持,或在没有死亡之前,也能亲眼看见阿弥陀佛的到来。但实际上阿弥陀佛并不会来,因为阿弥陀佛是报身佛,报身和法身都是无来无去的。只是缘于我们自己的信心,所以能感觉到阿弥陀佛来接引。

密法里面也讲,在中阴身的时候,如果祈祷上师,上师就会来接引我们走向解脱道。实际上,那也不是上师真正到了中阴界,只是因为我们以信心的祈祷,与上师的修行之力的缘起和合,而使我们在中阴身的时候能感觉到上师的到来,等等。

“所知离戏性”,“所知”,即佛陀的智慧所感受、所证悟的境界,以及我们普通的眼识或视觉所看到的光或物体等。在佛的境界中,光明、空性或我们心的本性都是所知。所知的本质都是“离戏性”,也即远离一切戏论的本性。

所谓“戏论”,是指一切执著或执著的所缘境,即执著的对象。比如,我们的语言能够表达的所有东西,我们的意识可以思维的所有东西,都叫做戏论。好、坏、肯定、否定等,都叫做戏论。

也就是说,在佛的境界当中,没有任何我们的语言可以表达的东西,没有任何我们的思维可以思考的东西。佛的境界已经超越了我们的语言与思维的范畴,是远离一切戏论的本性。

“无别智慧融”,佛的智慧融入到远离一切戏论的法界,证悟法界的智慧与法界无二无别、融入一体,这就是真正的成佛。

四圣谛当中的道谛,就是智慧;灭谛,就是所知。从一地开始,道谛和灭谛,也即所知和能知的分别就越来越小。最后成佛的时候,道谛和灭谛彻底融为一体,完全没有任何分别。

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灭谛就是我们心的本性。当佛和众生都没有产生的时候,这种境界叫做灭谛;证悟的时候,我们所证悟的境界也叫做灭谛;最后成佛的时候,回归的境界还是叫做灭谛。道谛,则是从灭谛当中产生无明,或从灭谛当中产生集谛,再从集谛当中再产生苦谛,之后在苦谛当中开悟、证悟、悟道,从此不再回头。道谛依靠灭谛而产生,之后又回到灭谛当中,最后灭谛和道谛完全融入一体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回到原来的起点。虽然我们的终点是成佛,但这个终点站就是过去的起点站。

我们经常讲,众生心中有佛,心的本性是佛。意思就是,灭谛永远都没有离开过我们的心,灭谛一直都存在。我们的心转了一圈以后,最后还是会进入最原始的起点,这叫做“无别智慧融”。

万事万物都有周期。比如,日食和月食,是一种天体运行的周期;一年的四季,也是地球上的一个周期;星球从爆炸然后变成很多粒子,粒子组合又变成物质,变成星球,这个星球在若干亿年以后又会爆炸,这又是一个周期。

当有一天证悟大圆满的时候,我们会深切地感觉到:原来根本没有什么从灭谛当中产生苦谛、集谛的事情,这都是我们的妄念分别。虽然这还不是成佛,初步证悟的境界与佛的境界还有着很大的距离,但却有一些大致上的相似之处。

有些人会问:既然我们的终点是再回到起点,那我们会不会再次重蹈覆辙,再次轮回呢?不会。因为过去的起点和现在的终点虽然是一体,但在过去的灭谛上面,存在着一种将来会产生无明的可能性。因为没有经过修行、修练,所以随时都有可能产生无明。有了无明,则后面的一切都会产生。但在证悟到无明从来都不存在以后,通过长时间的修行、训练,这种再次的可能性已经被动摇。在抵达终点之后,产生轮回的可能性已经从源头上被彻底破坏,根本就不存在了。

此乃一切佛,所谓智法身。

不离本性中,净不净所化,

“此乃一切佛,所谓智法身”,这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十方一切佛的智慧法身。

佛的智慧法身,也就是大乘佛教四谛当中的灭谛——心的本性、如来藏光明。法身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心的本性,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证悟,所以看不到也不相信,但实际上心的本性就是法身。

“不离本性中,净不净所化”,在不离开心的本性,不离开佛的智慧法身中,就会出现清净的所化和不净的所化。“所化”,即佛所度化的众生。佛教称之为“所化生”,包括了清净的所化生和不清净的所化生。

清净的所化生,是指从一地到十地的菩萨;不清净的所化生,是指从凡夫到尚未证悟一地之间与佛有缘的众生,包括资粮道和加行道的所有修行人在内。清净和不清净的所化生,对应于佛的受用报身和化身。换言之,受用报身所对应的是从一地到十地之间的菩萨,因为只有他们才能看见佛的受用报身;不清净的所化生则对应于佛的化身,因为他们只能看见佛的化身。

譬如释迦牟尼佛就是佛的化身。他显现在印度出生、成长、修行、成道、转法轮,表面上也像常人一样吃喝拉撒,是不清净众生境界当中显现的佛。而一地到十地菩萨所看到的佛,虽然也有颜色、有形状,还会说话,但却没有人身的特征,不会像人一样吃喝拉撒,就像传说当中的神仙,都是像阿弥陀佛一样的报身。

其中法身永远都是胜义谛,报身和化身属于世俗谛。报身属于正世俗谛,化身不仅属于世俗谛,而且属于不清净的倒世俗谛。

只有佛的法身才是真正的佛。能够很全面、很完整地觉知到法身的,才是佛。也可以说,佛见到的佛,是法身;菩萨见到的佛,是报身;普通人所见到的佛,是化身。而像我们这些福报浅薄的人,则连以人的形象出现的佛的化身都不能看到。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佛,就只是类似于佛经等无处不在的佛的化身。这种化身在鸟类当中存在,畜类当中也存在,三界六道都有佛的化身。除了这种化身以外,如果即生能够证悟,我们就有机会直接见到佛的法身,因为佛的法身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我们。

大乘佛教或密宗认为,佛永远都不会离开我们心的本性,即使化身和报身离开了我们,但从法身的角度来讲,佛与众生永远不离不合,既不合、也不离。

密宗论典当中说,心的本性空性,叫做佛的法身;心的本性光明,叫做佛的报身;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则叫做化身。佛的法、报、化三身全部存在于我们心的本性当中,这叫做胜义谛的三身。

我们今天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回归法性,回归本性。

受用报化身,种种事业显。

“受用报化身,种种事业显。”受用报身和化身,可以显现出各种度化众生的事业。

下面的四句,宣说了佛果永不退转的理由:

此乃本基界,如实现前中,

自然慧自现,故恒不退转。

“此乃本基界,如实现前中”,佛的果位并不是我们修出来的,不是通过“道”而获得的,它本来就是基,也即心的本性。“本基”的如实现前,也就是我们心的本性的如实显现而已。它并不是我们从无到有修出了一个佛的果位,而是一直都存在,永远都在心的本性当中,只是因为之前有烦恼,所以没有现前。现在通过证悟把烦恼全部断除以后,心的本性便如实地显现出来了。

“自然慧自现”,“自然慧”是如来藏的另外一个名字。因为如来藏就像宝藏一样藏在烦恼中,而烦恼本身又是如来的智慧,所以叫做如来藏。而心的本性光明又不是修出来的,而是从无始以来都存在的,所以叫做自然。加之它是自知自明的无漏智慧,所以从这个角度称之为“自然慧”。

大圆满分三个层次:心部、界部、窍诀部。比较低层的心部大圆满,称如来藏为菩提心,也即胜义菩提心。但在最无上的窍诀部大圆满典籍中,基本上是用“自然智慧”这个词来表达如来藏。

自然智慧的“自现”,也即断除所有的烦恼以后,自然本智非常清楚地证悟了自己的本性。在佛陀的境界中,一切现象实际上就是佛陀自己的自现。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在生活当中所看到的物质、听到的声音等,实际上也叫做自现。尤其从唯识的角度来讲,就更可以这么说。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这样,如果闭着眼睛,外在视觉所感的物质立即就会变得与根本不存在一样,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声音、香味等也是如此。只要自己的感官可以感知,一切就存在;如果没有自己的感觉、感知,一切实际上等于没有,所以也叫做“自现”。

在释迦牟尼佛的境界当中,清净的佛的宫殿、佛的报身、佛的眷属等一切,都是自己的现象,所以叫做“自现”。

“故恒不退转”,所以佛果是永远都不会退转的。

为什么永远不会退转呢?如果佛的果位是从因缘当中产生的,那就会时有时无,就有可能会退转。凡是依靠因缘而生的东西,它的存在完全依赖于因缘,缘聚则存,缘散则灭。

比如,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就与众生的根机有关。当众生福报足够的时候,佛就会显现,就会转法轮。当众生福报衰减的时候,佛就会示现圆寂。因为这是因缘法,所以佛陀的化身不可能永远都存在。

但佛的法身却不是与缘起有关,它是自然本智的如实显现,不需要依赖任何外界的力量,不需要依赖任何因缘,所以不会退转。

(三)尾义

此论典的尾义,就是回向:

愿深寂离戏,无念大智慧,

众生皆获致,诸佛密意成。

“愿深寂离戏”,“深”,即是空性。空性很不容易证悟,人类历史上,从古代到现代,有无数聪明绝顶、智慧非凡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等,却没有几个人真正证悟空性。这足以说明,空性是非常深奥的境界。“寂”,就是寂静。寂静的意思是说,在空性境界中,我们凡夫的感官可以接触到的所有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或者是物质、精神等都不存在,所以叫做“寂”。另外,在佛的境界中,不存在任何不清净的现象,所以也可以叫做“寂”。“离戏”,即远离一切戏论。

“无念大智慧”,在心的本性当中,不存在任何好、坏、善、恶等念头与执著。

“众生皆获致”,愿一切众生都能获得“深寂离戏”的光明境界。

“诸佛密意成”,诸佛菩萨的密意,就是愿一切众生都能获得深寂离戏的无念大智慧。虽然诸佛菩萨在传法初期,还不敢直接宣说自己的密意。但实际上释迦牟尼佛在这一世当中,出家、苦行、修练,在四十多年当中转了这么多法轮的唯一目标,就是让所有人证悟深寂离戏的境界。当众生都证悟之后,诸佛菩萨的密意也就实现了。这是麦彭仁波切的愿词,也是该论典的尾义。

佛陀在一生当中转了三次法轮,每一次法轮,内容各不相同。第二转法轮的内容比第一转法轮深,第三转法轮的内容比第二转法轮深,密法的内容又比普通第三转法轮的内容还要深。宁玛巴把整个佛法归纳为九乘——九种不同的层次,其内容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因为释迦牟尼佛知道,众生的根机不一样,所以要传不同的法门。随着所转法轮的逐步深入,众生的根机也会慢慢成熟,这都需要一种过程。

实际上,诸佛菩萨的真正密意,就是《文殊真实名经》《大幻化网》以及达摩祖师的论典当中都在讲的一句话,那就是“深寂离戏”。

释迦牟尼佛在成佛后的七七四十九天内,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犹如甘露法性吾已得,为谁宣说亦不可证悟,故当无言安住寂林中。”虽然我证悟了犹如甘露般的深寂离戏境界,但现在给谁讲都不会有人懂得和理解,所以我只能不传法,自己住在幽寂的森林里独自修行。之后帝释梵天来到人间,祈请释迦牟尼佛转法轮,才开始了释迦牟尼佛的初转法轮。

在“深”和“寂”这两个字里面,包含了所有大乘佛法最深的道理和境界。

三、脚踏实地,走向解脱

(一)如何证悟

如何去证悟“深寂”呢?

那就是先修外加行,培养出离心。当出离心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程度以后,就修内五加行,培养菩提心。当菩提心也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程度,比较符合大乘佛经的要求,并完成了全部五加行以后,就可以用一年或更多的时间来修寂止禅定。寂止修完以后,就可以修大圆满自己的非常特殊的前行,最后是正行。这样一步一步地修,就一定可以证悟。加行至少要修一遍,如果有机会,最好能修两遍、三遍、五遍,反正越多越好。如果不按照这条路去修行,就很难证悟。我们不要以为大圆满境界很容易,不要以为不需要修加行,也不需要闻思,只要有人给我传一下大圆满,立即就可以修。这种想法肯定是错误的,最后一定会失败。

汉传佛教比较重视共修,像禅宗打禅七,就是很多人聚在一起修,这也是非常好的方法。藏传佛教除了大家聚在一起念经,修一些本尊法以外,传统上不是很重视共修,一般都是自己修。听法的时候,大家一起听,听完以后,就是自己一个人修。所以,还是应该以在自己家里修行为主。

虽然此文中没有讲大圆满的具体修法,但在以前的《慧灯之光》里面,也简单地介绍过《无我的修法》《空性的修法》和一些观心的方法。如果前面的加行修法都修得很好,根机很成熟,最后在修上师瑜伽的修法时,在观想上师融入自心、心静下来的瞬间当中,非常有可能证悟。这不是我说的,在《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里面讲得很清楚。如果不修,就永远不会有什么功德与收获,烦恼也不会减少,证悟、慈悲心、菩提心、出离心等方面,都和没有学佛的时候一样。所以,在闻思阶段过了以后,就要投入到修行当中,永远闻思而根本不修行,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但刚刚开始的时候,却不能否定闻思。任何事情都不能走极端,凡是极端的路都是错误的,最终都会失败。

(二)远离是非,专心修行

绝大多数刚刚开始学佛的人,至少从表面上看,没有很高的境界,所以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难免有一些是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在正规的僧团当中,也不一定都是开悟的人,也不一定都是成就者,可能大多数还没有证悟,只是是非比较少而已。在居士团体当中,就会有是非,我们平时都要注意。

据心理学家调查,在有信仰和没有信仰的人当中,有信仰的人的幸福指数就比没有信仰的人高。这是什么原因呢?最简单的解释是,第一,因为有一种精神上的寄托;第二,因为有一种团体感与归宿感,圈子里面的人可以相互帮助,所以就会有安全感与幸福感。

学佛的人,都是道友。尤其是学密的人,都是金刚道友。道友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帮助。聚会的时候不要讲是非,而应该讨论佛法。不要把世俗的观念与做法带到佛教圈子里来。不要谈论是非,不要相互攀比,不要彼此歧视。我们不是说要度一切众生吗?既然要度一切众生,要把蚂蚁、蚯蚓等小生命,都看得和我们的生命一样平等,道友之间就更要平等对待。哪怕发生了一点点事情,也要相互理解。某个道友在生活上、精神上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时候,大家也要积极帮助。对学密宗的人来说,这更是一种誓言。

(三)珍惜福报,切莫空耗人生

今生能有这样的机会,是真正的福报。达摩祖师的《血脉论》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纵有珍馐如山,眷属如恒河沙,开眼即见,合眼还见么?”哪怕拥有如山的珍馐美味,与恒河沙数的眷属,也只是眼睛睁开的时候可以见到,可以享受一切,当眼睛一闭,就等于什么都不存在了。

“故知有为之法,如梦幻等。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所以我们应该知道,所有的有为法,都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果我们不急着去寻找善知识,就会空过一生。这是非常可惜的。

有机会聆听大乘佛法与这么好的窍诀,是真正的福报。虽然人们经常说,升官发财是有福报,但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福报。我们应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好好修行,走自己的解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