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无济于事之十法
所谓“无济于事”,即从佛教的价值观看来,并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之事。
一、对于虚幻的身体,再如何恭敬服侍都必定无常坏灭,因此无济于事
既然身体是无常、虚幻的,那每个月花几万块钱的保养,服用价格昂贵的保健品,在脸上打针、拉皮、整容又有什么用呢?过一段时间,身体、面容仍然会老化,因为它是无常的,自然的变化是任何人都无法控制和改变的。想控制无常的变化,是荒诞幼稚的想法。
所以,我们不要把钱花在这些无谓的保养上面,尤其是佛教徒,更是尽量不要加入这类群体。有一点白头发,有一些鱼尾纹,都是自然现象。到了一定年龄如果没有,反而显得不正常了。
当然,假如有钱又喜欢整容,也可以适当地整一下,这也不是什么严重的罪过,但不要做得太过分。最终这些都没有用,白白浪费钱财而已。最有用的,是改变内在,改变精神面貌,这才是最好的美容、保养与保健。
二、对于繁多的财物,再如何悭吝贪爱,自己死亡的那天都将赤身空手而去,因此无济于事
有些人的钱已经多到自己和家人几辈子都用不尽了,却仍然对财产贪得无厌、吝啬无比。舍不得捐,舍不得做慈善,甚至对自己都抠门小气到无以复加。他们意识不到的是,当自己即将结束这一次人生旅程的时候,钱财都是没有用的。
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死亡,那时真正有用和没用的是什么,我们现在必须分清楚。千万不要死到临头,才追悔莫及。
虽然为了生存,我们还是要工作。但面对死亡的准备,也必须从现在开始做。如果只懂得捞取钱财、争名夺利,根本不考虑下一次生命旅程开始时的需要,是极其愚昧不堪的。
三、精美的建筑和舍宅,再如何艰难建起,到死的那天,自己必将独自离去,尸体也被抬出门,因此无济于事
对很多生活在城市里的现代人来说,房子是大问题。为了房子,而成了房奴。每月按揭几千块,几个月不交,房子就被银行没收,等等。过重的压力,导致了失眠、焦虑等痛苦。
但谁都知道,房子的寿命只有50年左右,使用权也只是70年。随着时光的流逝,它的安全系数也在逐步下降。当然,房子不能没有,但不要过度地执著或攀比。
有些人虽然也有不错的房子住,但一看到同学、同事住进新小区、高档小区,心里就不舒服、不服气。为了满足自己过度的虚荣心,而去玩命拼搏。从普通房子换成高档住宅,接下来又想换成别墅,最后搞得每个人都有几套房子。一辈子的时间、精力,都花在房子的相互攀比上。但在临终的时候,房子却没有丝毫用途。奋斗一辈子,走的时候不但房子不能带走,连尸体在家里多放几个小时都不行。死了没几个小时,就必须送到殡仪馆。如果是在医院去世,连尸体都不能运回家,小区的门都不让进。只能从病房直接送到医院的太平间,再到殡仪馆、火葬场,最后是坟场。
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我们慎重考虑。我们需要住房,但不一定要有豪宅。如果每天都在为房子而操心,那房子给我们带来的痛苦,将远远超过它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现在绝大多数人所追求的,就是金钱与权力。通过钱权交易,权力可以产生金钱,金钱又可以买来权力。在世间人的价值体系当中,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就是这两个。本来对每一个生命来说,除了金钱和权力以外,还有很多非常美好、非常有价值的目标可以追求,但我们都忽略了。我们经常会说:“这个可以当饭吃吗?”在我们心目中,“饭”就是最重要的。
当然,在大家生活都很贫穷的时候,饭当然是最重要的。温饱,就是这个阶段的价值取向。但过了这个阶段以后,人应该懂得去追求更好、更高、更远的目标。更好的目标是什么呢?艺术家会说是艺术,哲学家会说是哲学,科学家会说是科学,宗教肯定会说是宗教。但唯有慈悲心和智慧,才是所有人普遍公认最有价值的财富。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可以带走并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不是房子、车子,也不是亲戚、朋友,而是内在精神上的修行——出离心、菩提心与智慧。不但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些可以带走,而且,哪怕在我们还没有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出离心、菩提心、证悟空性的智慧,对生命的尊重,对因果的敬畏感等见解与修证,也能对我们的现实生活起着很大的作用。
所以,在准备换房子的时候,大家应该想一想,为了房子、车子,我们牺牲了多少时间?牺牲了多少轻松快乐?这些代价究竟是否值得?我们不要因为同事买了新房子,就一定要买,而且还要买得比他好!
四、对于子孙,再如何以爱心给予财物,到自己死亡时,他们也没有瞬间助益之力,因此无济于事
很多长辈因为疼爱子孙,把一辈子的积蓄都给了自己的子孙。有的父母为了给儿女多留一些钱财,不惜牺牲自己的时间、自由与幸福,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在赚钱的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坎坷与折磨,承受了超凡的压力,造了各种恶业。不择手段地造恶业,必将感受恶果。如果将赚到的钱用于慈善,上供下施、积累资粮,对自己和他人还有一些帮助。但如果只是为了留给儿女,那就没有太大意义。
儿孙自有儿孙福,我们不需要考虑儿女,他们自己应该有赚钱和生活的能力,这是每个动物的本能。如果不懂得积累资粮,舍不得上供下施,则即使给子女留下再庞大的资产,临终的时候都无济于事。
虽然大乘佛教提倡忘掉自己,无条件地付出。但为了自己的子女,而忘掉今生来世,伤天害理地损害他众,也最多只能利益几个人而已,甚至最终对他们有利还是有害也说不清楚。或许让儿女都变成啃老族,自己没有能力,又不能吃苦,养成这样的习惯以后,即使拥有再多的物质,内心也脆弱不堪。一旦独立面对压力,就很容易崩溃绝望。
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很多传统观念与生活常识都是有问题的。我们的老师和父母一直给我们灌输的,就是升官发财,变成赚钱的机器。让我们除了赚钱和消费,没有任何其他的生存目的,对生命的认识很肤浅,根本没有思考过生命深层次的意义和本质。用一个有严重问题的价值观来指导生活,怎么会不出问题?所以,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感觉不到幸福,越来越多的人没有安全感。在接受佛陀的教育以后,我们才有机会去反思。
当然,如果有富余的资产,也可以给儿女留下一部分,毕竟整个社会的风俗一直是这样的。但为儿女操劳的程度不要太过度,否则不但没有意义,而且会变成一种障碍。
五、对于亲朋好友,再如何以深情关怀、呵护,但自己死亡的那天,必然孤独无助而去,因此无济于事
就像《入行论》禅定品中所说:“刹那成密友,须臾复结仇,喜处亦生嗔,凡夫难取悦。”我们自己的心态,大家都非常了解。哪怕经常帮助一个人,但假如有一天自己稍微做得差一点,对方立即会心生不满,似乎之前所有的心血都付诸东流。而一直帮下去,对方的要求又会越来越高,胃口越来越大。所以,一个凡夫让另一个凡夫满足、喜悦,是相当高难度的事情。
为了让亲朋好友不伤心、不生气,或者为了顾及情面,让他们欢喜,就必须付出持续且高昂的代价。而这些努力最终却毫无用处,自己走的时候,还是只能一个人踽踽独行,没有人可以陪伴,没有人可以帮助。
现在的很多人际关系,实际上就是相互利用的关系,不一定有什么感情的成分。这些表面的利他,实际上不但不是利他,而是极度的自私。试想,我们为什么要让对方高兴?为什么要付出这么多?实际上就是因为害怕失去对方,从而让自己在精神上或物质上遭受损失。
所以,我们应该把这种片面而局限的付出,转换成无限且全面的付出。把小爱转换为大爱——对所有众生的慈悲心与菩提心。
六、即便子孙成群,也是无常,必将连自己给予的财物也抛下,因此无济于事
中国老年人喜欢催促自己的儿女赶紧结婚生子,因为他们想抱孙子。虽然他们自己辛辛苦苦拉扯儿女大半辈子,但在儿女长大成人之后,儿女却很少回家看望他们。强烈的孤独感与无聊空虚,会让他们将乐趣转移在孙辈身上。他们把孙子们当成精神依赖,以打发难捱的时光。有孙子的就带孙子,没孙子的就养猫猫狗狗,纵然辛苦劳累,也心甘情愿,老年人就是这么爱自讨苦吃。西方人在这方面,却比较想得开,与东方人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佛陀教育我们,应该将狭隘的爱,转换为没有局限与疆域的大爱。所以,在想抱孙子之前,还是应该为自己的下一个旅途想想,是不是要有一些准备和策划。如果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抱孙子,自己走的时候,儿孙们能帮上忙吗?
不要经常催儿女们结婚,抱孙子并不重要,利用最后的时间,好好筹划不多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
或许有人会说:关心自己的前途,不是很自私吗?不是。放弃小家的天伦之乐,力争做一个对人类、对众生有利的人,不但不是自私,更是高瞻远瞩的无私。这就像医学院的学生在学医的时候,为了更好地治病救人,就只能放弃暂时的吃喝玩乐一样。医生的前途,是做一名优秀的好医生。大乘佛教徒的前途,就是做对社会和众生有用的人。
七、为了今生的领土、眷属、地位,再如何奋力拼搏,但自己死亡的那天,必将永不再有牵连而离去,因此无济于事
人类历史上,有无数国王和部落首领为了争夺江山、地盘和资源,发动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死了无数的无辜百姓。最后这些发动战争的人只会走向地狱,其所得到的江山根本没有丝毫帮助。
我们普通人也是,为了争取自己的地盘,一生当中造了很多的罪业。走的时候,所谓的地盘却与自己根本没有关系。试想,除了几十年当中的浮华虚荣,当初的争夺又有什么意义?
凡夫都是鼠目寸光,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牺牲了长远的计划,但结果是眼前的利益也不一定能够获得。即使获得了,最多也只能满足几十年的需求。当有一天我们远离自己的地盘,走向另一个与地盘无关的死亡之域时,我们就会知道,自己为了暂时的地盘,而遭致了多么大的失败。不要以为这是杞人忧天,这一天一定会到来,而且有可能倏忽即至。为了这一天,我们应该做一点准备,不要赤手空拳地去面对将来的未知之境。
八、虽然以信心入了佛门,但如果没有如法而行,那么佛法反成走向恶趣之因,因此无济于事
任何事情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佛法也不例外。以虔诚心进入佛门,认真闻思修行,就是正能量,不但可以断除我们的烦恼,而且能让我们帮助更多的生命,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但如果在进入佛门以后,不但没有如法修行,反而利用佛教造罪。自以为在学佛、修行,实际上做的都是罪业,那佛法也会让我们堕恶趣,这样就不如不入佛门。
身为凡夫,做任何事情都难免有一些负面反应,但我们必须要有警觉心和觉知力,要时时提醒自己,稍稍有一点问题,赶紧自我调整、自我检讨,这叫做正知正念。
现代人本身就有如山的邪见与不如法的观点和陋习,在进入佛门以后,首先必须闻思,否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正面、负面,如法、不如法。要知道,仅仅打坐或念一句佛号是不够的,也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通过闻思所生的智慧,就可以纠正我们的邪见、恶念和陋习。
九、即使潜心闻思而对佛法无所不知,但如果没有实修,那么自己临终时就不能道用,因此无济于事
懂得理论而不修行,则无论理论知识懂得再多,都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烦恼,而且在临终的时候,也不能轻松应对,所以还是要修。
《胜道宝鬘论》中多次提到不修行的弊病,可见其问题的严重性。当然,如果既不修行,也不闻思,那就更严重了。
尤其现代人的生活压力那么大,琐事那么多,焦虑、失眠、抑郁,已经成了普遍流行的通病。不论是否有钱,不管官位高低,所有人的心都静不下来。
佛教讲过,禅定来自于戒律。戒律所起的作用,就是控制对别人、对社会的不利行为。如果戒律守得非常清净,没有做过任何对不起其他生命的事情,就不会有什么焦虑,内心很平静、很放心,很有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修禅定,一定会很快平静下来。
反之,如果人际关系紧张,经常遇到一些不公正待遇,必将引发负面情绪——心事烦乱、压力重重,并伴随各种失眠、焦虑,这样能修禅定吗?很难!负面情绪一定会扰乱内心的安宁,内心没有安宁,怎么能产生禅定?
仅仅闻思,的确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如果再加上修,则所有精神上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为什么闻思也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因为所有的工作和生活,都处于生命的最表层。比如,我们认为,自己从出生到死亡之间,都是常住不灭的。当我们学了无常,尤其是学了细微无常以后,就能知道,从出生到死亡之间,不是恒常的一个人,而是变化无常、随生随灭的无数人。仅仅依靠闻思,就可以突破这一误解。但因为闻思所生智慧的力度不够,所以需要反复训练、反复巩固,以提高知见的效能,这叫做修行。如果没有反复地训练和巩固,见解在生活和工作中就不能起到太大的作用。
现代城市中的大部分人缺少的不是知识,也不是物质,虽然贫富悬殊也很大,但相对来说,城市人的生活水平还是差强人意。尽管文化水平不一定太高,但每个人的知识面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广。我们最缺少的,就是对生命深层次的理解,对生活、对世界本质的认识。
因为没有这些认识,所以我们再有钱、再有权也不幸福,反而容易焦虑、失眠。睡眠质量最好,睡得最香的,反而是那些贫穷的人,因为他们的想法比较简单。但很多人却不愿意选择这种生活,常言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物质生活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走回头路是很难的。如何做到既有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也要有比较好的睡眠质量呢?有了闻思的智慧,就可以做到二者兼得。
但在临终的时候,科学、医学等世俗所有的文化、知识、技术都会失效,唯一有用的就是修行。我们曾亲眼看到,或亲耳听到很多修行人走得那么自由自在,从他们临终时的轻松安然可以猜测或推知,他们的下一个生命旅程肯定无比美好。这,就是修行的力量。
我们都非常幸运,因为有暇满人身,有机会听闻佛法,有机会修行,有机会走上解脱的道路,有机会追求佛陀的果位与智慧,这是很不容易的。我们不要因为生活中的一点不顺利,就把鸡毛蒜皮的事情无限放大,并为其左右摆布,弄得自己焦躁不安,最后失眠、抑郁、绝望至极,甚至走上极端的路,这都是没有必要的自寻烦恼。
轮回当中肯定有幸运也有不幸,有幸福也有悲惨,所以佛陀会用痛苦来描述轮回。因为痛苦,我们才会追求解脱。如果不认为轮回是痛苦的,我们就不会有追求解脱的想法。
轮回本身是不清净的,但正因为轮回中有烦恼、痛苦、生老病死,所以人们会去寻找摆脱痛苦的方法,并最终到达清净的境地。换言之,正是轮回中的痛苦,才把我们送到了清净的境界。
我们非常愚昧无知,看不到轮回的前后,一直都在盲目的状态中活着。有点痛苦来打击我们,未必是坏事。痛苦让我们知道,原来轮回不是像自己想像的那么完美,从而生起寻求解脱的愿望。有些人就是因为父母去世,或者失恋、破产等其他原因而走上解脱道的。
当然,一个有智慧的人即使没有遭遇什么痛苦,也仍然可以意识到:尽管我暂时没有什么痛苦,但轮回是痛苦的,一定有痛苦在等着我,我还是要寻找解决痛苦的方法。智慧者与愚昧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愿意坐以待毙,傻傻地等着痛苦降临,而不采取任何措施,直到最后措手不及。
闻思最多能让我们下一世不那么愚昧与茫然。如果没有修,只有闻思,最后走的时候,根本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所以没有太大意义。
十、虽然长期待在善知识跟前,但如果自己没有虔诚的敬信心,就不会得到前辈的功德与加持,因此无济于事
上师三宝就像发电厂,我们就像录音机、摄像机、洗衣机、微波炉等电器。连接发电厂和电器的,是输电线。没有电线传输电力,电器不会转动、不会工作。此处的电线,是指我们的信心。如果长期依止上师,却没有得到上师的功德与加持,我们不能抱怨,那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信心的电线。没有信心,是修行人最大的问题。
不仅仅是修行,包括任何世间法也是一样。如果学生根本不相信老师,就不会专心听老师讲课,听了也不会记在心里,最后也不会学到东西。同样,如果不相信上师有功德,不相信上师能讲佛法,最后也肯定不会得到闻思修的智慧。
如果事先不观察上师,就很难找到一个有资格、够标准的具德上师,也就无法建立起稳固的信心。这样的结果,将是一无所得。
对一般人来说,先经过观察,找到具德上师,然后建立起坚定不移的信心,之后依靠信心而获得加持与功德,才是最稳妥、最可行的路。如果修行不成功,不要抱怨,而要追问自己,到底自己的信心如何?如果没有信心,就像没有电线,即使再大的发电厂在旁边,都没有办法用电。我们不能抱怨发电厂,而只能怪自己没有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