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 ,大乐任运自成之十法
“大乐任运自成”中的“大乐”
我们对快乐的认识和定义,是以感官接触外在世界而产生的感受来界定的。凡夫的感受,分为痛苦、快乐和无记三种。快乐,是源自于感官的舒适、安逸等;与之相反的,则是痛苦;无记,就是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感受。
佛教中的“大乐”,则超越了一切世俗感觉,指的是心的本性光明如来藏,也即佛性或佛的坛城。
密法里有一种本尊和修法,叫“胜乐金刚”。“胜乐”,即非常殊胜的快乐,其实与“大乐”是一个意思。
大乐有三种不同的意思:
第一种,它远离了世俗、痛苦、有漏。凡是有漏的,就是世俗,它能导致轮回。在我执基础上所做的一切,无论善恶,都叫做有漏,有漏与证悟空性没有关系。
第二种,它远离了所有的轮回之法。佛性如来藏不存在任何世俗、红尘、因果、轮回之类的概念。因为它远离了轮回,所以叫做大乐。
第三种,心的本性如来藏是永恒的,它远离了所有的无常,所以叫做大乐。
远离轮回、远离有漏、远离无常的心的本性,是基道果里面的基。在密宗里,叫做“基续”。密宗认为,众生和佛的本质是一体的,不同的只是外表和形式上的差异。众生即是佛,佛即是众生。所以,密宗的基道果,都会加一个“续”字。包括密宗的经典,也叫做续部。在密法中,大乐就是基续。
在显宗第二转法轮的佛经中,基续被称为“空性”;在第三转法轮的佛经中,基续被称为“佛性”“如来藏”等。不同的词汇,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
为什么“大乐任运自成”?因为佛性不需要重新获得,而是无始以来本自具备的,只是我们自己没有发现而已,所以大乐任运自成。
随着科技的日渐发达,我们懂得的越来越多,不但知道地球上的事情,还知道太阳系、宇宙中的很多知识,真可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唯一的盲点就是自己心的本性。
而轮回间所有问题的根源,就是不懂心的本性。因为没有解决最根本的问题,所以演化出贪嗔痴等无数烦恼。因为烦恼,让我们感觉不到幸福。无论再有钱、有权、有名,无论外表上再成功,都不会幸福。不仅仅是这一世不幸福,而且生生世世都是这样的宿命——投生的时候一无所有,走的时候两手空空。唯有证悟自己心的本性,才能自己度自己,才能超离轮回间的所有痛苦。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最上乘论》中讲道:“众生识心自度,佛不能度众生。”任何众生,只要认识了自己的心,不需要佛来救度,自己就能救度自己。
认识自己的心,就是证悟。佛因为证悟了,所以成了佛;不认识自己的心,就是迷乱,就是众生。众生因为不认识自己的心,所以一直都在轮回中受苦。密宗的大圆满、大手印,都是讲心的本性。
心,是所有烦恼的根源。佛说的八万四千烦恼中的“八万四千”,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无数的意思。无数的烦恼都是从我们心里产生的,这也是众生之所以成为凡夫的原因,可见认识自心是很重要的。修出离心、菩提心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自心。衡量学佛有没有进步的标准,是看自己放下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改变了什么,而不是看自己读了多少书,磕了多少头。虽然我们目前离识心还有些距离,但至少可让离证悟稍微近一点的事情持续发生。
“佛不能度众生”,是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佛经云:“吾为汝说解脱法,解脱依己当精进。”佛陀的作用是教导我们怎样认识心的本性,而无法直接让我们变成佛。当我们掌握好方法以后,剩下来的所有事情都只能自己去完成、去精进。
心的本性,可以分成两个方面:第一是法身光明的部分,第二是空性的部分。
一、一切有情的心自性安住于法身中,因此大乐任运自成
所有众生,包括有钱的、没钱的,有知识的、没有知识的人,以及天人、动物、地狱众生、饿鬼道众生等六道中所有正在受苦的众生,其心的本性都是一样的。
禅宗五祖弘忍禅师的《最上乘论》中讲:
“问曰,何知自心本来清净”,怎么知道自己的心是本来清净的呢?
“答曰《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在众生的心中,有金刚佛性。
“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无论空中乌云密布还是晴朗无云,无论是白天夜晚,无论我们能否看见,太阳永远在天际朗朗而住。同样,心的本性永远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本体光明、圆满无缺、广大无边的。
“只为五蕴黑云之所覆”,只是被五蕴的乌云所遮盖,所以让我们看不见它的本性,而平生无数烦恼。
为什么心的本性是广大的呢?因为它远离了所有大小的分别,所以称为广大。证悟空性的时候就能发现,心的本性犹如虚空,无处不在,这就是广大。
太空无处不在、广大无边,因为它没有具体的物质、形状、颜色,你找不到它,可又能感知它的存在。心的本性也是如此,没有形状和颜色,而且也找不到它,却能感觉到它,所以它也是无处不在、广大无边。
比如,在四周是大海,上面是蓝蓝的天空,周围看不见任何山峰和树木的海天一色中,如果有一个人或一个动物坐在一条小船上漂泊,对漂泊者来说,没有任何大海和蓝天的边际,没有任何局限,一切都是无边无际。因为没有任何边际,所以用“广大”两个字来表达。
“如瓶内灯光不能照辉”,就像放在不透明的瓶子或容器里的灯,不可能照亮外面的世界,从外面也看不到灯光一样,五蕴的本质是心,万事万物的本质也是心,心的本质就是光明。因为有了五蕴客尘的遮挡,所以看不见内在的光明本性。
“譬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暗,日岂烂也。何故无光,光元不坏,只为云雾所覆”,就像云雾八方俱起的时候,天下一片阴暗。这时的太阳,怎么可能光灿夺目?不可能。为什么没有光?作为光源的太阳并没有坏,只是光芒被乌云覆盖,所以看不见而已。
“一切众生清净之心,亦复如是。只为攀缘,妄念烦恼诸见黑云所覆”,一切众生清净之心,也即佛性如来藏也是这样。因为我们在世俗中攀缘,妄念、烦恼以及各种各样的邪见像黑云一样遮蔽了如来藏,所以我们无法看见。
“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显现。故知自心本来清净”,如果能静下来观察自己的心,则妄念不生,大乐涅槃之法也会自然显现、任运自成,由此可知,自心的本性是清净的。
第三转法轮所讲的内容非常深奥,若能听到而不排斥,并能欣然接受,即使没有证悟,也一定会有很大福报。这种人即使在生活中遇到一点点生病之类的痛苦,也能遣除多世累劫中堕地狱的罪业。关于这一点,在第三转法轮的显宗经论中讲得非常清楚。
绝大多数佛教徒认为,所有的精神和物质都是不清净的。只有断除了不清净的烦恼,才会重新诞生一个佛果。只有少数的大乘佛教徒,才有福报接受第三转法轮最顶级的见解。
二、基法性界中无有相状戏论,因此大乐任运自成
法界或法性,其实是一个意思。法界也是一切法的本性,虽然“法界”这个词,多数是讲空性的部分,但也不一定。比如《赞法界论》里的“法界”,讲的就是心的本性光明佛性,而不仅是空性。
空性和光明,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描述心的本性,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实际上是一回事。
所有的无上密宗,都在讲心的本性。尤其是藏传佛教里大家认为最殊胜的《时轮金刚》和大圆满续部,更是清楚、透彻地诠释了佛性如来藏或心的本性。本来正法没有殊胜与否的区别,但因为其内容的表达方式、清晰度、程度与深度的不同,于是就有了续部的高低之分。
“无有相状戏论”,“戏论”是指语言所表达的以及意识所思维的一切事物。
禅宗达摩祖师在《血脉论》中讲道:“佛者亦名法身”,佛也叫法身。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和化身。其中真正的佛,是法身。就像《金刚经》中所讲的一样:“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颜色、形状、声音都不是佛,真正的佛,是法身。报身和化身,是佛陀为了度化众生,而从法身中显现出来的、有形有相的身体。
“亦名本心,此心无形相,无因果,无筋骨,犹如虚空,取不得”, 佛也叫本心。没有任何形状、颜色,超越了所有因果的范围,没有骨头,也没有肌肉。犹如虚空,没有办法抓取和执著。
只有证悟的人才知道,这是最究竟、最彻底的。没有证悟的人认为,禅宗属于显宗,大圆满属于密法,所以认为大圆满、大手印比禅宗更殊胜、更深奥。其实禅宗与密宗在描述心的本性方面几乎一样,唯一的不同是方法的差异。密宗有很多方法,所以叫方便乘。因为密宗强调的是众生心中有金刚佛性,所以也叫金刚乘。它不认为佛是断除烦恼后换了一个新的东西,而认为佛永远在我们心中,只不过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
在密宗的《上师心滴》、法王如意宝的《文殊静修大圆满》等所有大圆满法中,也是这样描述心的本性。
“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若离众生性,别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处?即众生性,即是佛性也”,如果证悟,现见本性,就是佛;如果没有证悟,没有见性,就是众生,这就是众生与佛的区别。如果远离了众生的本性,而另外还有一个佛性可得,请问佛在哪里呢?众生心的本性就是佛性,所以说佛在心中。
《达摩悟性论》中讲道:“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槃无生死法”,迷乱的时候,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与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烦恼生死之无常法;开悟的时候,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与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超离生死的涅槃之法。清净和不清净的世界,烦恼和佛的智慧,都源于迷和悟的区别。
密法修生起次第的时候,要求把自己观想为金刚萨埵等佛陀。按照普通显宗的见解,永远都无法理解为什么要把自己观想为佛。但密宗或介于显密之间的禅宗,却完全可以理解。从禅宗的高深见解来看,显密都是一样的。众生和佛,只有迷和悟的区别。区别不在外面,而在自己心里。证悟以后,众生就是金刚萨埵等本尊,这是真实情况。虽然我们现在这个身体是有漏的、不真实的,但修行时,却应该按照真实情况来修,而不是根据不真实的错觉去修。建立在真实见解下的修行,都有助于境界的迅速提升。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没有妄想执著的时候,也就是证悟自己心的本性的时候,每一个念头都是佛国,都是像西方极乐世界等清净刹土那样的佛刹,就像八地菩萨彻底断除烦恼障后看到的清净世界一样。有妄想执著的时候,每一个念头,每一刹那的心,都是地狱,都是不清净的世界。此处的“地狱”,表示与佛刹相对立的不清净现象。
“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众生造作了各种各样的妄想执著,因此以心生心,妄念不断产生,故而常在地狱等不清净的世界中。
“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菩萨观心证悟以后,心融入法界,变成了智慧,不会以心生心,所以时常安住佛国净土。
“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妄想不再“以心生心”时,则在每一个念头生起的时候,当下自行解脱,变成了智慧。“心心入空”,每一个念头都证悟空性。“念念归静”,每一个念头都回归最寂静的状态。这个寂静,不是四禅八定的寂止,而是心的本来面目。从一个佛国走到另外一个佛国,始终在清净佛国中遨游。
在无垢光尊者的《三自解脱》中所讲的大圆满自解脱,就是这个意思。在第一刹那,妄想消失而证悟,这与“心心入空”完全一样。
“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如果以心生心,则每一个念头都无法平静,心潮澎湃、杂念横飞,就会从一个地狱游历到另一个地狱。所以,清净和不清净都不在于外境,而在于自己的内心。
这些观点,都是密法最顶尖的见解。我们在理论上明白后,就要一步步修行,力求体会这种境界。想“心心入空,念念归静”,就要先修出离心、菩提心,这样才能证悟。
如果放弃闻思修行,遇到困难就临时抱佛脚,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有些人虽然开始闻思修行,却不安于一处系统修学,东奔西走,最后无人知道该如何引导。就像一个病人找了几十上百位医生开治病的处方,最后使医生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为他治病一样。
过去真正的佛教徒,都是一心一意修学一个法,并最终获得了成就。只要没有走错路,并能专心投入,最终绝对会有收获,绝对会证悟的。而我们的学佛,却三心二意,三分钟热度,最后或许能减少一些罪业,积累一点资粮,培一点福报,却很难获得解脱。
过去的上师们往往是给弟子传一个很简单的法,并看他如何去修。如果弟子非常珍惜上师传的法,并精勤用功地修,上师就知道这个弟子是有根机的,就会把高深的窍诀传给他。假如传讲了出离心、菩提心给弟子,弟子不懂得珍惜,觊觎于更高的法门,上师就知道,即使传更高的法门给他,他也不会珍惜,所以不会再传。
佛陀转法轮的内容,不是由佛陀的境界决定的,而是由众生自己的根机决定。佛陀三转法轮,就是因为众生的根机有差别。
如果真的想利益众生,想让一个人在佛法上有一点进步,就要针对这个人的根机,一步步地讲解引导,这样才能使对方有所收获。
学佛是有方法的。如果方法正确,加之稍许的用功,绝对会有很大收获。为什么有些人学佛这么多年却没有收获?就是因为方法不对,或学佛不专心,从来没有专心去修一个法,到处灌顶、朝圣。最终一个法都没有专心地修,这样的结果,当然不会有任何进步。如果想证悟,就不需要太着重于形式,而是专注地修自己的心,从人身难得开始,一步一步地修,最后一定会有丰厚的回报。
三、离边超心的证悟中无有偏颇戏论,因此大乐任运自成
“离边”,即远离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等一切边缘。“超心”,即超越所有的思考、思维。正如《六祖坛经》所讲:“不可思也,不可议也。”
在大圆满、大手印等藏传佛教的无上密法里,也经常出现“离边”“超心”的词句。因为证悟大圆满、大手印与明心见性的境界,是远离一切戏论,远离所有执著的空性。不堕于任何思维的一边或任何一方,所以也叫“无偏”。离边超心的觉受,超越了偏堕的戏论,所以大乐任运自成。
其实,无论空与不空,都是戏论。所有思维与所有语言都失去了功能,此刻,才稍微离本性靠近了一点点。密法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包括念咒、手印等方法,也是为了让我们逐渐靠近这个见解,最后获得证悟。
我们可以去阅读一下禅师们的语录,达摩祖师在《达摩血脉论》中讲道:“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如果想寻找佛、想成佛,必须现见自己心的本性。若能见性即是佛,若不能证悟见性,则无论念佛、诵经、持斋、持戒,都没有太大的利益。
“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念佛可以清净自己的罪过,可以积累福报,种下一些善的因果;诵经可以让自己下一世变得聪明一些;持戒可以下一世升天,或者再次做人;布施可以积累福报。但所有这些,都属于轮回,与解脱没有关系。如果想通过这些方法来寻找佛,也即获得解脱,将永远达不到目的。
达摩祖师的这段教言,是从空性的角度来说的。但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依靠持戒、诵经或者修五加行,也可以让我们逐渐证悟,所以还是有必要的。
证悟的方法,分为渐悟和顿悟。
渐悟:即渐渐地证悟。这对每个人都比较适合。
顿悟:不修前面的法,只学直指心性的这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证悟的人,必须是像六祖惠能大师那样根机非常成熟的人,普通人试图依此证悟,纯粹是痴心妄想。
世人都喜欢以神秀大师与惠能大师各自所写的偈子,来判断二者的境界。神秀大师所讲的,就是渐悟的修行方式。从禅宗顿悟的角度来讲,可能有一点不究竟,但渐悟的修行方式却非常保险。所以,我们不能低估了神秀,因为渐悟法门更适合于大多数人。
大圆满、大手印的正行部分都是顿悟法门,但藏传佛教为了契合多数人的根机,前面加了前行的修法。先修出离心,放下对轮回的贪欲;然后修慈悲心,放下严重的自私心;再修禅定,放下不平静等各种杂念,最后才能顿悟。
“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如果自己不能证悟空性,就要去寻找、参访善知识,也即依止上师,以了却、断除生死根本。如果没有见性开悟,就不能称为善知识,这就是禅宗的上师标准。因为禅宗不立文字,是以心传心、直指人心的法门。凡是直指人心的法门,必须有开悟的上师引导、印证。密宗金刚上师的标准,也是自己必须证悟。
现在很多寺院在打禅七、修禅,如果真正有开悟的禅师引导,那当然非常好。如果没有证悟的禅师引导,顶多就是一种寂止的状态而已。寂止修得再好,也无法超越轮回,无法得到解脱。
四、无有作意的觉受中无有所缘戏论,因此大乐任运自成
“作意”,即第六意识思维、思考某件事情。比如,修人身难得时的思考,就是作意。
“无有作意”,证悟之后,空与不空、光明与黑暗、无常与永恒等所有概念,都在禅定的境界中消失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思考、思维。凡是有思维的修行,都属于前行。越是往后,越是接近于正行,就越没有什么可以思维。
比如,修出离心、菩提心的时候,大多是观想、观察或思维。禅定分为有相和无相,修有相禅定的时候,基本上没有思维。修无相寂止的时候,更没有思维。大圆满、大手印等正行修法,就彻底没有思维了。
六祖惠能大师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修空性的时候,为什么不能思考善呢?因为意识活动范围内的善也属于轮回。任何感官的思考、观察永远都属于轮回的一部分,因为感官本身就是轮回的一部分。要超越轮回,意识活动必须完全停止,否则就会对我们的禅定构成障碍。
第六意识的活动完全停止,叫做无所作意。大家一定要特别注意:不思善,不思恶,所有念头都停止的那个时刻就是本来面目吗?不一定!因为无念寂止也是不思善、不思恶的状态。更重要的是,此时需要另一种智慧体验,也即超越无念的寂止,进入智慧的境界当中。这句话非常关键,千万不可简单粗暴地理解,必须要有善知识的引导。切记!切记!
初步证悟的时候,从感觉上来说,似乎是没有意识的,实际上还有细微的意识,所以初步的证悟没有完全远离意识进入智慧,而只是与智慧的境界比较相似。无论如何,这时就跨越了五道里的资粮道,而进入了加行道。大圆满的初步证悟就是这样的,六祖惠能大师的初步证悟也许是这个阶段,但别人的境界我们无法准确判断。到八地菩萨的时候,意识完全消失,禅定都变成了智慧。虽然此时意识的活动都停止了,但对空性的感受、体会或者证悟是存在的。谁去证悟呢?就是智慧。
禅宗与藏传佛教都有顿门与渐门之分。修加行是有所作意,通过思维、观察,逐渐进入无所作为的状态,之后在某种看似偶然的情况下的恍然大悟,叫顿门或顿悟。
禅宗所讲的“不思善,不思恶”,并不是仅仅什么都不想,也不是普通的四禅八定,而是证悟以后深深地体会到无所作意,并远离了一切所缘。
所缘或所缘境,是佛教的术语。我们思考某件事情的时候,思考的对象,叫所缘或所缘境。比如,修无常的时候,思维无常是我们意识的活动。万事万物的变化不是思维,而是外在的客观事实,佛教称之为所缘。证悟的时候,所缘境不是有或无,才是真正的不可思不可言的境界。无所作意的觉受,是没有所缘的。因为没有任何所缘与戏论,所以任运自成。但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语言上可以说它的所缘是空性或光明。
五、离作无勤作的行为中无有取舍戏论,因此大乐任运自成
“离作”即无可所作,“无勤作”即任何行为都不刻意、不造作地进行,都处于无可无不可的状态。
没有证悟的时候,我们要用心地行善断恶,刻意地以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等各种戒条来约束自己。因为内心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所以很执著。遇到外境的时候,自然会产生烦恼。不管我们是否愿意,只要因缘具足,烦恼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
证悟之后,没有可做不可做的事情,不需要再刻意取舍,不需要刻意去做什么,包括持戒、念佛等世俗善法。一切行为都非常随意,都是离作无勤作的。此时应该像《印度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传》里所描述的一样,行为不受任何约束。因为他们的内心已经达到了绝对平等的高深境界,没有执著,没有清净与不清净等分别,也没有取舍希忧。只是为了随顺众生的根机,为了度化某些人,而显现上接受一些约束而已。
以上的见解、修行、行为三者属于道,第六条以后,基本上是讲基道果里面的果。
六、法界与本智无别的法身中无有所取能取戏论,因此大乐任运自成
所有的大乘佛教都讲佛的三身:法身、报身和化身。小乘佛教只讲佛的二身:法身和化身,而不承认报身。
法界和本来智慧的无二无别,是佛的法身,即如来藏。因为远离所取和能取的戏论,所以大乐任运自成。法界和光明这两个词放在一起的时候,法界多半指的是空性;法界和智慧在一起的时候,法界指的也是空性,智慧指的是光明。
七、大悲自生的报身中无有生死迁变的戏论,因此大乐任运自成
大乘佛教修大悲心是为了度化众生,为了度化众生就有了报身,佛的报身是因大悲而自生的。
金刚萨埵、五方佛等,叫报身佛,是一地到十地的菩萨能看到的佛的色身。
因为佛的报身是从大悲心中出现的,远离了生死变化,所以大乐任运自成。
八、大悲自现的化身中无有二现行的戏论,因此大乐任运自成
化身的来源是大悲报身,就像人在照镜子的时候,镜面映照出人的影子。人脸相当于报身,而镜面的影子,则相当于化身,所以说化身叫“大悲自现”。
当众生机缘成熟的时候,在佛的报身中,自然会显现出佛的化身。当众生福报稍微欠缺的时候,佛的化身就会示现圆寂,但会留下舍利子和佛经,以度化相应的众生。其实佛的圆寂并不是彻底的消失,而是换了另外一种方式去继续度化有缘的众生。佛度化众生的事业,永远都不会停止。众生的福报不一样,所以有不同的化身。
在密法里讲了六种导师,针对六道轮回的每一道,都有不同的导师。这些导师会示现六道中的不同形象去度众生,但他们都没有二现执著。
“二现”,是佛教术语。普通人对内在精神世界和外在物质世界,即两种不同现象的实有执著,叫二现。
虽然从外表上看,佛的化身像是一个人,但他没有二现执著,所以大乐任运自成。
关于以上所讲的佛的三身,在《达摩悟性论》中也讲:“一佛尚无,何得有三?此谓三身者,但据人智也。”从空性的角度来讲,一尊佛都不存在,怎么会有三尊佛?此处所说的三身,是依靠人的智慧而安立的。
人的根机有上中下的区别,所以佛身也就出现了上中下三种。上等的,是彻底觉悟者,也就是佛,他们看到的是佛的法身;中等的,是一地到十地的菩萨,他们看到的是佛的报身;下等的,是根机非常成熟的普通众生,他们看到的是佛的化身。
九、佛教法轮中无有我见相状的戏论,因此大乐任运自成
佛转了三次法轮。第一转法轮讲了人无我,即空性的一部分;第二转法轮的内容是空性,即般若波罗蜜多;第三转法轮的核心内容是如来藏。空性和如来藏都远离了我执戏论,是专门用来打破我执和相状的。“相状”即所有是非、有无、好坏、男女、时空等事物或观念。
佛教否定了所有的大我小我,不建立任何自我。佛法的核心内容是本净空性,所以是大乐任运自成。
十、悲无量的事业中无有偏向偏堕,因此大乐任运自成
小乘阿罗汉虽然也有悲心,但不是无量的。一地到十地菩萨也有大悲心,但也不是无量的。只有佛的智慧和大悲才是无量的,因为没有任何局限,所以佛陀的智慧叫做无量的智慧。
佛陀度化众生的事业没有偏向,不存在任何的不均和偏袒,所以是普度。佛不仅仅度化人类,也度化所有的众生。六道轮回的每一道,都有佛陀度化众生的事业。佛度化众生,不需要思考,完全是自动化的,所以是大乐任运自成。
佛在多世累劫中,积累了无量的福慧二资粮,因此在成佛以后,就累积了巨大的能量。只要任何众生祈祷佛,都会得到佛的加持。佛的加持永远存在。
如果问:前面讲到,弘忍大师在《最上乘论》中说:“众生识心自度,佛不能度众生。”既然佛不能度众生,是众生自己证悟,自己度自己,那佛的加持到底存不存在呢?
当然存在。佛的加持,能帮助我们证悟。可是,证悟最终需要我们自己去完成,而不是佛无条件地给予我们。比如,五加行中的上师瑜伽,是证悟空性的重要因素,但上师无法替我们证悟。只有依靠上师与佛的加持,自己去证悟、解脱、成佛。
只要众生福报足够,随时随地都会出现佛的化身。佛陀度化众生的事业永远都不会失误,哪里有根机成熟的众生,佛的事业就会在哪里出现。显现什么样的身份,需要什么样的方法,都是任运自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