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梵文Samadhi的音译,意译为静虑。简单说,禅定就是让我们的心达到平静状态的方法。

在六波罗蜜多中,禅定于我们而言尤为重要。如果没有禅定,内心的烦恼就始终无法解决。

此外,懂得观照自己内心也是现代人生存的一项必备技能。现在非常多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种情况全世界都差不多。一方面,为了提高生活水平,我们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在此过程中不得不承受许多压力;另一方面,物质生活提高之后,虽然该享受的都享受了,但人们并没有找到想象中的幸福和快乐,因为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可追求,所以内心非常迷茫、空虚。加之现代人每天接受的信息量非常大,令人精神散乱,无法平静……所有这些因素累积起来,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内心空虚、浮躁,甚至焦虑、抑郁等。未来这种情况还会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普遍。因此,我们必须掌握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方法,且不说解脱、成佛,即便从现实生活的层面讲,也可以避免酿成严重后果。

禅修具有许多功效,其中最显著的有两点:一是可以提高专注力,非常适合学生或者工作中需要高度专注力的人;二是可以化解压力、焦虑等负面情绪。这两点是大家目前迫切需要的。无论是想要解决个人烦恼的小乘佛教徒,还是想要度化众生的大乘修行者,抑或没有任何宗教信仰、只追求现实利益的普通人,禅修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剂良方。

一、禅定的分类

佛教的禅修种类名目繁多,单是小乘佛教《俱舍论》一书即提到了几十种;而大乘佛教的许多禅修方法,包括阿罗汉在内的小乘修行人,可能连它们的名称都未曾听闻;至于密宗,其禅修方法更是数不胜数。不过,并非每一种都要去修,一则做不到,二是没有必要。

佛教的禅定通常可归纳为两类,一是寂止,二是胜观。

(一)寂止和胜观

1.寂止

简单地说,寂止就是让我们的心从散乱无序的状态,逐渐达到一个非常平静的境界。

(1)心的本性永远清净

一桶浑浊的水,只要静静地沉淀一会儿,就会变得清澈、干净。实际上,水并没有变浑浊,只不过掺杂了太多的杂质,导致其清澈度、透明度下降,在我们看来也就变成了污浊不堪的浑水。一旦杂质褪去,水的本性就显露出来了——它的本质永远都如此清澈,从来没有浑浊过。

同样,现在我们的内心虽然混乱不堪、杂念纷飞,尤其在打坐时更能发现这一点,但心的本性其实从未混乱过,它的本质永远都是清净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感受不到心的本性?就像泥尘遮蔽了水的本质一样,当内心烦恼丛生时,我们看到的不是它的本质而是其表面现象:有很多无聊的想法和乱七八糟的念头,以及各种各样的焦虑、担忧……是不是因为佛经里讲心的本性是清净的,所以我们就要相信佛经,然后承认它是清净的?不是。佛经只是引导我们走向这条路而已。

当一桶水非常浑浊的时候,很难证明它的本性是透明的。比如一个人,自出生起看到的水都是浑浊的,则很难让他相信水的本性是透明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相信那些曾经见过干净水的人。当年,佛讲心的本性、佛性、如来藏时,为了让大家相信自己所言不虚,向大众展示了广长舌——这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以此证明自己多生累劫从未说谎。

因此,目前我们只能先根据佛讲的去做,待略有进步时就会发现,心的本性可能不是自己之前以为的那样;再继续修下去,就会越来越相信佛所说的“心的本性是光明”“心的本性是纯洁、清净”等。在心的最深处,我们将亲身体会到,原来心的本性真的像水一样,永远都是纯净的、清净的,那时就会发现自己的佛性或者说心的本性。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呢?先通过寂止的修法,逐步降低心的混乱程度,让它停留在一个比较平静、平稳的状态,至少感觉不到明显的杂念;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胜观进一步了解我们心的本性究竟为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心的本性其实就是禅宗讲的本来面目。当我们彻底了解了本来面目,就是明心见性,也即彻底了解了自己。

(2)了解心的本性才是真正了解自己

人由物质和精神两个部分构成。身体这个物质不能代表我们,因为我们只是暂时拥有它,它随着我们的诞生而出现,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也就离开了它。所以,如果有一个东西能够代表自我,只能是我们的心(意识)或者精神;假如自我有一个本质,只能是我们的精神。因此可以说,彻底了解了自己的心,就等于了解了自己。

彻底了解自己有什么用呢?日常生活中,我们面临的烦恼、痛苦和诸多不顺心的事情,都是因为不了解自己的本质而产生的。如果了解自己的话,这一切烦恼及其带来的痛苦,导致的杀盗淫妄等行为,统统可以避免。就像做梦,有时我们会梦到喜欢的东西或者不开心的事情、恐怖的场景等,心里会随之产生欢喜、抱怨、恐惧等情绪,这些情绪又会触发种种言语和行为,进而影响到其他人……这是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不了解梦的本质。假如当时知道这一切都是梦,还会发生这么多事情吗?不会的。所以,当我们了解自己心的本性时,就如同从梦中醒来一样,这就是它的作用。

我们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顾虑,比如害怕没有经济来源,日子过得不好,老了无人照顾……为此,我们不得不拼命工作。实际上,我们再怎么努力,也消除不了所有痛苦——衰老、死亡是无法回避的,还有许多问题是我们力所不及的。而证悟以后,我们内在的烦恼、痛苦就全部断掉了,从源头上彻底解决了所有问题。从此,我们不但能够解决自己的痛苦,还可以让更多人走上解脱之道。

只不过,我们不太了解这条路怎么走,走了以后会如何,所以在这方面投入不多。而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大家都十分清楚,所以非常愿意付出。正因为如此,从无始以来到今天,我们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算暂时解决了一些问题,新的问题仍然层出不穷、无止无休。导致我们反复失败的原因,就是不知道这些痛苦的来源到底是什么。因此,我们现在要去了解自己的本质,不是去了解肉体,而是去了解精神,因为只有精神才能够真正代表自我。

要探索心的本性,先要把杂念降到一定程度,除非是少数根机很成熟的人,比如大圆满根机的人,或者六祖惠能大师等,这种人不需要修太多的寂止,可以直接看到心的本性。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根机非常成熟,另一方面,这些方法也非常应机。这种情况下,直接指出其心的本性,对方当下就能体悟到,这叫做直指人心。

可是,假如人的根机与法不相应,二者不在一个频率上,就算法再怎么殊胜也不可能证悟。比如,听大圆满法的人成千上万,真正证悟的人却寥寥无几,原因就是人的根机不成熟。实际上,大圆满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直指人心,但前提是人的根机要与法相应,然后它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如果根机跟不上,那只能一步一步地修,让自己的根机逐步成熟。

(3)修行是一个人的内在变化过程

佛教讲的所有内容,尤其是整个修行的过程,每个人都会有切身的感受——自己在修行中的收获和进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从未修行过的人,会觉得佛教非常神秘,尤其是很多专有名词,如果无人解释,一般人根本看不懂。此外,如果大家都不去实修,只是整天谈论佛菩萨的境界以及种种神通等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就会把佛教变得神秘莫测、玄乎其玄。

其实佛教讲的,就是一个人的内在变化,或者说,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经验。比如,没有学佛时是什么样子,有什么样的烦恼,现在学佛以后还有没有这些烦恼,这些烦恼是怎样从有到无,我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等等,都是一些实实在在的内心变化或经验。所谓的修行,其实就是一个人提升自己内心的过程。

2.胜观

第二类是胜观。“观”指看到心的本性,“胜”是非常殊胜的意思,胜观就是非常殊胜地看见自己心的本性。

我们现在也能够看到自己心的状态,比如开心、不开心等,但这个看到其实是一种错觉,是我们对自己内心的错误认知,所以并不殊胜。只有内心的层次提升以后,才能够看到它的本性,而这需要具备胜观的智慧。实际上,这种智慧本来就存在于我们心的本性中,只不过被太多的烦恼障蔽,所以这个深藏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发挥作用。

如前所述,无论这一桶水如何浑浊不堪,水的本质都是干净的。同样,我们现在看自己的内心都是各种乱七八糟的念头,时而是善念,时而是恶念,此起彼伏,毫无规律可言。但其实,这些不过是心的表面现象,当心平静下来以后,我们就有机会看到它真正的本来面目,这叫做胜观。尤其是密法的大圆满、大手印以及圆满次第等,以一些强制性的方法把混乱的念头当下断除,我们在刹那间就能看到心的本性。

一般而言,所有禅定都可归纳在“寂止”和“胜观”这两类中。不过,在《瑜伽师地论》和《大乘入楞伽经》中,禅定被分成了三类。

(二)《大乘入楞伽经》中的三种禅定

在《大乘入楞伽经》中,禅定分为三种,即凡夫行禅定、义分别禅定、如来善法禅定。

1.凡夫行禅定

第一个是凡夫行禅定,即凡夫可以修的禅定。所谓凡夫,就是还没有开悟的人。在《俱舍论》等其他经论里,也称之为“现法乐住禅定”。

(1)可以开发出意识的巨大潜力

凡夫能够修到的最高级别禅定,也就是四禅八定。这个级别已经非常之高,尤其是第四禅,虽然没有证悟智慧的成分,但是内心极其平静,在这个境界中可以修出很多神通。

我们知道,物质的功能是不可思议的:小小的原子,竟然能够摧毁整座城市;小小的粒子,可以变成很多生活中有用的东西。之前,大家并不知道空气里还有氢、氧等成分,也不明白声波、电磁波等是如何在空气中传播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使得物质的功能得以发挥。目前所开发出来的,还仅仅是一小部分而已。因此,佛经中讲了四个不可思议,其中之一,就是物质的力量不可思议。

如果我们能够开发出意识的潜力,那么它的功能将更加不可思议。比如各种神通:了解过去的事情,明白周围人是怎么想的,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或者以肉眼就能看到原子、粒子等……只要具备开发的技术,这些完全有可能实现,因为意识本身就具有这些潜能。这个关键的技术是什么?就是禅定,即便还没有证悟,只要禅定修好了就能做到。除此之外,目前尚未发现有其他途径可以做到。

对于意识的这些功能,大家可能会感觉难以置信,就像跟古人讲物质可以转化成无线通讯、互联网等,他们也会觉得匪夷所思。然而,这并非天方夜谭,只要掌握了技术,我们的意识的确有无限的可能性。

(2)可以解决现代人的心理问题

凡夫行禅定可以减少粗大的烦恼,让心保持平静,不易生气,并且能够开发出意识的很多潜在功能。但这种禅定还不足以断除烦恼,尤其是细微的烦恼或者烦恼的种子仍然破坏不了。如果长时间不修行,禅定的境界也会退失或者起伏不定。更为遗憾的是,对于超越世俗的更深层次的心的本性根本无从知晓。

尽管如此,它在现实生活中完全可以起到减轻压力、焦虑等方面的作用,能够有效对治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问题,这也是禅修在西方盛行的原因。

禅修对现代人来说尤其重要。现代人虽然知识面很丰富,各种技能也了如指掌,但对于自己内在的精神问题却常常茫然不知所措,许多人的内心非常痛苦不安。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并且会越来越严重,前景不容乐观。因此,懂得调整心态、管理情绪,学会自己解决心理问题非常重要。

如果没有更高的追求,比如,既不想成佛,也不考虑解脱,甚至根本不相信有下一世……这都是个人的不同选择,但现世的快乐应该是所有人共同的目标。假如心理不健康,这个目标永远都无法实现,哪怕声望再高、钱再多、权力再大都没有用。

众所周知,因抑郁症而自杀的明星、富豪、官员等比比皆是,名声、金钱、权力没有给他们带来快乐,他们都是因为解决不了内心的痛苦才走上绝路。不管有神论、无神论,还是唯物论、唯心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自杀都是不对的。如果一个人的精神不健康,必将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极大的影响。所以,心理问题必须要解决。

该怎么解决?绝大多数人会去找心理医生,而心理医生通常采用的方案,就是病情严重的时候吃药——最后还是靠外在的物质,而不是让内心自己去解决。这不过是暂时控制了问题,与此同时又制造了更多的烦恼,所以病情始终得不到彻底根治。实际上,这些以一个简单的禅修方法就可以疗愈。

不仅如此,禅修还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快乐。就像一个病人,如果把他的病治好了,他就能感受到身体健康的快乐;解决了内心的烦恼之后,我们就会感受到心理健康的快乐。正因为如此,无论有无信仰,无论佛教徒还是基督教徒等等,西方有许许多多人都在修习禅定,未来的一段时间中,禅修还会愈加盛行。

(3)外道也可以修凡夫行禅定

当年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印度有各种各样的宗教,很多宗教都会修习禅定。他们的目的,一个是为了修出神通,因为神通需要以禅定为基础;另外一个,就是追求禅悦,因为人在禅定中可以极度地放松,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快乐、喜悦。

佛教诞生之后也有这个禅修,但佛教只是把此禅修作为基础,借此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本性。这种禅修是有智慧的,它的目的不仅仅是享受喜悦或者化解压力,而是彻底了解自己的本性,最终令人如梦初醒般从轮回中脱离出来。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除了寂止的禅定之外,还需要有胜观的禅定。

2.义分别禅定

第二个是义分别禅定。“义分别”是佛教术语。“义”,包括外在的世界和内在的精神,所有的万事万物都叫做义;“分别”,即分析、研究,观察、判断。“义分别”就是通过佛教的逻辑思维进行分析、观察、判断,寻找万事万物的真相,直至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万事万物都是如幻如梦。这整个过程都是在禅定中进行。

为什么在禅定中进行?因为心静下来的时候,思考任何事情都比较清晰明了。虽然我们平时也可以观察、分析,但由于心浮气躁,专注力很微弱,这时候即便得到一些结论,也只是浮于表面或者浅尝辄止;而在有寂止的禅定基础上去思考,对万事万物的了解可以达到很深的程度,所以称之为义分别禅定。

对现代人来说,提高专注力非常重要。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每天接收的信息量特别大,并且乱而无序;我们的意识不断地追逐外境,令人疲乏不堪。我们的心本来就很散乱,再加上这么多让人分心的琐事,等到真的要打坐,或者面临学习、考试等重要事情时,就难以静下来认真地思考、分析问题。而禅修可以把我们散乱的意识规范起来,让它集中于一个目标,提升专注力。因此,在西方很多警察、军人、学生等各行各业的人都在打坐,我们也可以将这种禅修用于各个方面。

在禅定中思考无常、空性等,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最简单的,比如修慈悲心或者修加行时,虽然没有禅定也可以修,但有禅定和没有禅定的效果完全不同——在有寂止的禅定基础上修,思考的深度可以达到很高。

凡夫行禅定只是心很平静,什么都不想而已;而义分别禅定,是心平静下来以后,再进行思考、分析、观察。这时候所得到的结论,与没有禅定的时候完全不同,所以义分别禅定非常有意义。

3.如来善法禅定

第三种是如来善法禅定,即深度地了解空性、证悟空性的禅定。这是佛赞叹、喜欢的禅定。

这三种禅定中,现法乐住禅定或者说凡夫行禅定,是没有进入佛门的人,甚至根本没有信仰的人都可以修的。之前说过,西方修禅定的人当中,有很多人都没有信仰,有信仰的也绝大多数信奉西方宗教,并不信仰佛教,但他们一样可以通过这种禅定解决问题。

义分别禅定是一地之前修行人所修的禅定。因为他们尚未证悟,还处于资粮道和加行道,所以要在禅定中观察、分析: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所谓的自我究竟为何,我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烦恼,我为什么轮回……然后在思考的过程中寻找答案。

如来善法禅定则是一地以上菩萨所修的禅定。这些禅定非常不可思议,种类非常之多,我们甚至连它们的名称都从来没有听到过、看到过。

(三)《瑜伽师地论》的三种禅定

1.现法乐住禅定

“现法乐住”翻译成现代人的语言,就是安住于现世的快乐。“现法”,指这一世或当下的现实生活;“乐”就是快乐;“住”即安住。为了解决现世生活中的一些烦恼,为了得到喜悦、快乐而修的这些禅定就是“现法乐住禅定”,它与“凡夫行禅定”是一个意思。

2.能引菩萨等持功德禅定

“能引”,意即能够引导或者能够产生。产生什么呢?“菩萨等持功德”。“等持”即禅定。这种禅定能够引发大乘、小乘修行人的各种禅定功德。五部大论中的《现观庄严论》讲了很多大乘修行人的禅定功德,《俱舍论》讲了很多小乘修行人的禅定功德,通过修习这种禅定就能够具足这些功德。

3.饶益有情禅定

一地以上的菩萨,无论修行或饶益众生都是在禅定中进行,通过这种禅定利益众生的力量非常广大,所以叫做饶益有情禅定。

打个比方,人工智能发明之后,之前需要人去完成的工作,现在用机器人即可代替。过去一些大型公司动辄有成百上千人在工作,启用人工智能以后,尽管人数大为减少,但工作效率比过去还要高。同样,有了这种禅定以后,很多事情不需要亲自去做,通过禅定就可以度化无量众生。比如,一地以上菩萨如果要度化地狱众生,他不必亲自去地狱,通过禅定就可以利益对方。虽然地狱众生看见了菩萨,但其实他并没有亲临现场,一切都在禅定中完成——这就是菩萨的人工智能。

目前我们饶益有情的唯一方式,就是慈悲心和菩提心。如果连这两个都没有,那等于不具备任何技术和力量,就像原始社会石器时代的人类,只有石头,没有其他工具;如果有菩提心,但没有禅定,就像进入了工业时代,机械的力量大大超过人力,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过去很多人才能完成的工作;如果既有菩提心又有证悟的禅定,就像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之前所有的工作,统统加起来也比不上人工智能的效能。所以,凡夫利益众生的力度,与一地以上菩萨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我们现在就是因为缺乏这样的禅定,任何事情都要亲力亲为,所以利益众生的力度不够,能做的事情很少,最终的结果也不是很理想。因此,目前的重点是自我修行,先提升自己的禅定和智慧,然后再去利益众生。但这并不是说,一地之前就不需要饶益众生,饶益众生的事情一定要尽力而为。

科学家开发了物质的力量,发明了各种机械乃至人工智能等,拓展了人类的物质文明;佛陀则开发了人类内在的、潜在的力量,让无数生命离苦得乐。前者属于物质范畴,后者属于精神范畴,虽然二者致力的方向和领域并不相同,但基本的规律都一样。

大乘佛教的禅定种类非常之多,大家简单了解即可,以上这些都可归纳在寂止和胜观当中。

二、禅定的实修方法

接下来,介绍几个禅修的具体方法。它们适用于任何人,不但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还可以彻底断除内心的烦恼;并且简单易行,在说话、吃饭、工作的同时也可以禅修,只要有少许时间,就可以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应用。前提是,需要前期投入一些时间认真地训练,否则到时候用不上。

(一)寂止类

在所有寂止的修法中,有一个显宗和密宗都非常推崇的方法,就是观佛像:先用眼睛看佛像——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或金刚萨埵等都可以,然后再用意识把它观想出来,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

这个修法具备以下几个优点:

第一,可以在生活中随时随地观想。因为眼睛看了很长时间,所以意识可以把佛像观想得很清晰。这个修成功以后,哪怕只有短短两分钟时间,我们也能够立即把这个佛像观想出来,然后在佛像面前发心、发愿、祈祷等。又如,遇到堵车或者排队等情况,将自己的心专注于佛像,静下来观想一会儿,也可以感受到禅定的平静和轻松自在。

第二,可在临终时起到破瓦法的作用。临终时只要能清楚地观想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佛像,并祈祷加持往生,完全可以起到破瓦法的作用。如果临终时没有其他窍诀,仅凭此法也可获得解脱。另外,如果佛像观想得比较清楚,将来修密法观想本尊就非常容易,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修本尊的基础。

第三,可以随念三宝。作为一个佛教徒,随念三宝非常重要,我们平时念诵的《随念三宝经》,意思就是随时随地要忆念佛、法、僧三宝。之前通过禅定,佛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当需要祈祷时,这个佛像立即就会浮现出来,就像从电脑里调出一幅画面一样,这样我们随时都可以忆念三宝。此外,平时我们需要忏悔罪业、积累福报,或者需要皈依、发菩提心的时候,也可以观想佛像,然后在这个佛像面前积资净障、皈依、发菩提心等。

通过寂止的修法,可以让我们的心平静下来。平时大家的内心都很浮躁,难以静下心来,比如在没有手机、电视、电脑的地方待一天半天,很多人都会不适应,人闲心不闲。再有就是缺乏追求所导致的空虚:有些人对当下乃至今后的生活十分迷茫,不清楚自己应该追求什么;有些人虽已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但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再追求什么,就茫然不知了。只要内心空虚、浮躁,哪怕工作和生活上一帆风顺,最后也会焦虑甚至抑郁。

因此,我们的精神也需要锻炼,甚至比肉体的锻炼还要重要,否则一样会变得不健康。如何锻炼呢?之前讲过,要让浑浊的水变清澈,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动它。现在我们的心有这么多负面情绪,又这么浮躁,与浑水的状态一模一样。如何把浑浊的水变清,这个方法我们知道;如何把浑浊的心变清,这个我们就不知道了。但是佛陀知道,佛经里记载了大量调心的方法,我们可以用这些方法把自己的心转化成透明、清澈的状态。

心变透明、清澈后会怎么样?第一,我们的专注力会提升,学习或做任何事情时,只要我们想专注就可以专注。不像现在这样,虽然很想专注,却往往做不到,很快就会散乱、走神。第二,即便面临生活、工作上的诸多压力以及其他方面的困难,但我们的内心仍然可以保持淡定、乐观的状态。

那么,是不是只要内在的主观意识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所有外在的客观上的问题就解决了?当然不是,问题依然存在,但如果能以一个健康、光明、乐观的心态来处理问题,没有什么事情是解决不了的。

简言之,如果我们的心能够平静下来,不仅可以提高专注力,还可以化解压力,同时也解决了内心浮躁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在无形中一一化解。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打坐和禅修。

1.前期准备

(1)打坐时的身体姿势

①盘腿。很多人难以适应腿疼或不方便盘腿,那么可以简单地半盘腿——右腿放在外面,左腿放在里边,这其实还不是盘腿。像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是双盘,而绿度母则是半盘腿。如果腿疼的话,可以半盘;如果不痛,就双盘。

②双手结定印,放在肚脐下四指(丹田)的位置。

③两个胳膊张开,不要内收。

④身体端直。

⑤头部稍微往前倾。

⑥眼睛不要闭。很多人打坐时喜欢闭着眼睛,但佛经里讲过,打坐的时候不能闭眼。为什么?因为闭上眼睛一片漆黑,很容易陷入昏沉,所以眼睛应是半闭的状态。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往前看或者往下看。

⑦舌抵上颚。

身体的姿势很重要,人的意识活动与身体姿势有关,打坐禅修时身体要端正,姿势要摆好。

关于打坐时身、语、意的详细介绍,请参看《慧灯之光》之《入坐与出坐》。

(2)止息杂念

在海边、山顶等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如果眼前都是虚空、蓝天,这样最好不过了。身体按毗卢七法坐好后,眼睛往下看:看的时候并没有一个特定目标,只是专注于前方的虚空。然后,把心里的所有杂念统统放下。

这个方法虽然非常简单,但并不容易做到。不想过去、未来的事情还相对容易一些,最难的是让当下的心平静下来,平静到一定程度之后,让它如如不动地保持在这个状态。

虽然我们一开始是有动机和想法的,如“为了一切众生,为了成佛、解脱,我要打坐”等,但进入禅修的主题以后,连我要打坐、禅修这种念头都得放下,什么都不想。这个特别难,刚开始可能停留五秒钟都难,如果能够停一二十秒、半分钟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当然,熟练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容易。

这一点从理论上讲很简单,就像把一桶水全部倒掉,桶里空空如也,一滴水都不剩;我们把心里的杂念全部清空,然后停留在这个空空如也的状态中……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没有禅修过的人不了解,有禅修经历的人就会知道,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觉受。但是,我们既不追求这些觉受,也不控制这些觉受,现在要做的,就是保持这种念头清空后的状态,其他正面、负面的觉受一概不予理会。如果能做到的话,这就是禅修了。

我们的心就像水一样,只要不动它,它自己就会变清净,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方法。可是,有时候我们无法做到什么都不想,尤其在初期阶段更是难上加难,这时候就需要其他更契机的方法。

2.观修佛像

首先,把佛像放在自己前面。佛像要很标准、庄严,至少自己看上去感觉舒服。佛像最好是开过光的,如果没有开光也可以用。

然后,眼睛看着这个佛像。先整体性地看佛像的全身。虽然眼睛在看,但内心不想任何事情——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所有念头统统放下。让当下浑水一般的心沉淀,沉淀,再沉淀,慢慢达到一个非常平静的状态,犹如平稳的水平线一般。

这是理论上的要求,实际上并不容易做到。尤其是初学者,有些人刚开始打坐时发现自己的杂念特别多,然后就心灰意冷,认为自己毫无希望,从此以后放弃了修行……千万不要这样。杂念多属于正常现象,我们从来都没有修过禅定,当然会有杂念。这时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坚持。只要坚持不懈地禅修,杂念就会越来越少。

其实,我们的内心与外面的大自然,尤其是天气极其相似——有时候阳光明媚、微风徐徐;有时候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平时不太关注自己内在变化的人,不知道意识活动也有一个自然规律。比如,遇到一些伤心的事,一整天心情都很郁闷;遇到一些开心的事,心情也会愈发开朗。然而,有时又似乎与外界没有任何关系。就像打坐的时候,有时不管修菩提心还是修空性等,都感觉效果非常好;有时候修什么都不行,完全不在状态。一旦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我们就会发现,原来内在的世界也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无论如何,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一是坚持,二是尽量不要扰动内心,让它自己沉淀。只要做到这两点,我们的心一定会逐渐平静下来。就像锻炼身体一样,刚开始比较辛苦,后期就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很多汉传佛教的佛像心间有一个“卐”字,我们的眼睛盯着这个“卐”字,然后什么都不想,眼睛和心都专注于佛的心间。实际上,我们并不是要思考佛心间的这个“卐”字,或者面前的这尊释迦牟尼佛长什么样子……不需要这样思考,否则心无法静下来。只需心无旁骛地看着就好,如如不动,不起任何杂念。时间稍微长一点以后,佛像就可以在我们脑海里快速、清晰地显现出来。

不仅禅修是这样,绘画也是如此。比如唐卡画师,他们作画时十分专心,在绘制极其细微的细节时,由于眼睛长时间盯在一处,即便闭上双目,这些细节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连某些疏漏、不足之处也能够显现出来。同理,我们平时认真地看佛像,把它观想得一清二楚,等到打坐时,佛像立即就会在我们的脑海中清晰地显现。

接着,让意识去观修佛像。此时不再需要眼睛看唐卡,而是让自己的意识专注于脑海里的佛像,把它当作真佛一般看待,对它生起诚挚的信心。

这样做不仅能帮助我们静下心来,还有其他意义。譬如,平时我们随念三宝有很大的功德,当我们临终之际,假如没有其他方法,那么立即把之前自己脑海里的佛像观想出来,心专注于这个佛像,祈祷阿弥陀佛或者释迦牟尼佛,通过这个方法也可以往生。

此外,当我们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心情特别难受或者有焦虑、压力的时候,把这个佛像观想在面前,将自己现在这个难过的乱成一团的心融入佛的心间,然后专注于这个佛像,一心一意地向他祈祷;或者什么都不想,就这样静下来,停一停……转眼间这些负面情绪就会消失不见,内心会感觉无比轻松、自在。这是非常有效的一个方法。要不然,有些人想哭又哭不出来,而其他一些五花八门的发泄方式也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遇到这种情况就只能束手无策。

当我们心里有压力、不开心的时候,胸口、后背也会有疼痛的感觉。此时若能在佛堂里认真地打坐、禅修,效果当然很好,但如果恰好有事在外,就只能利用短短的三五分钟想一想。尽管如此,这对于消除负面情绪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假如遇到的问题特别严重,可能效果不会立竿见影,但这个方法可以从本质上解决问题。从此以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令人不快的事情,就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

《般舟三昧经》中讲,在家居士守持居士五戒或者八关斋戒,然后以强大的信心观想佛,根机较好的人七天就能见到阿弥陀佛。根机差的人虽然见不到,但一定会在梦里见到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观想释迦牟尼佛也是一样的。我们现在开始观想的话,也许七天后也能够看到或者梦见佛;如果七天不行,那再坚持两个七、三个七、一个月,肯定可以实现!梦中见到佛并不难,虽然梦是假的,但也有其特殊意义。

这些一定要亲自去体会,否则大家心里仍会存疑:七天是不是真的可以见到佛?到底能不能梦到佛呢?等等。我们只有专心致志地去做,有了切身体会之后,才会对此深信不疑。

这个观想佛的方法,只是众多禅修方法中的一个。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除了禅修以外,在面临死亡之际,或者遇到一些恐怖的情境,比如有些人觉得遇到了鬼怪等一些不吉利的事,这时候也可以观想佛,观想方法同上。

大家记住,最好先用七天时间闭关修习。如果条件允许,选择一个静处或者在自己家里,一个人闭关修行七天;若是条件不允许,就根据个人情况,抽一两天时间或者每天二十分钟、半小时、一小时练习。基础打好之后,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应用。

3.障碍及对治

禅修时要把所有的念头放下,一心专注。可是,无论我们再怎么认真,意识是静不下来的,几秒钟或者十几秒钟以后一定会走神。怎么办呢?首先,要第一时间发现自己走神了,如果走神很久以后才意识到这一点,那么禅修的效果就会大受影响。所以,当发现自己走神以后,要迅速采取措施——把心拉回来,让它重新专注于佛像。比如,我们发现自己的心正在想过去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事情,或者是正在思考未来两三年或几十年以后的事情……无论想得多远,都要把心拉回来,让它继续专注于佛像。

及时采取措施非常重要。我们打坐的多数时候,一是没有发现自己走神,二是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这样就白白浪费了禅修的时间,而且还会影响到以后的禅修。如果每次都草草而过,那么我们永远都无法修出真实的、标准的禅定。这一点特别重要!

把心拉回来以后,它依然会走神。我们仍要第一时间发现,然后及时采取措施。整个打坐过程中都是这样。其中有少许时间,既没有跑神,也不需要采取措施,心停留在一个非常平静的状态中,这就是标准的禅修。

在初期阶段,可能整个禅修过程中只有少部分时间属于标准禅修,其余的大部分时间,我们要么没有发现自己跑神,要么没有及时采取措施,或者采取了措施但效果不好。虽然身体在打坐,但内心的状态与禅修已经相去甚远。没关系,每个人刚开始都是这样,只要开始禅修就已经很不错了。

佛教里有很多专用术语描述这些禅修的具体方法,现在我们把这些术语全都抛开,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就是:跑神了,要第一时间发现;发现了,要及时采取措施——把心拉回来,继续保持专注,就这么简单。更多或更具体的修法,大家要从小乘的《俱舍论》和大乘的《阿毗达磨集论》等书中学习。

4.原理与功效

为什么观想佛像能解决我们的问题?一方面,禅修本身可以让我们的心静下来;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佛的加持。

加持是什么?就是一种力量。佛有佛的加持,鬼神有鬼神的加持,物质之间也会有加持。例如,铁、钴、镍等金属跟磁铁放在一起,几分钟以后,这些金属也可以像磁铁一样吸引其他金属。这个力量不是来自金属本身,而是来自磁铁——它们跟磁铁放在一起,所以得到了一些磁铁的力量,这叫做磁铁的加持。所谓鬼神的加持,就是邪恶的力量让我们内心产生各种不好的念头,让我们生活中出现各种不吉利、不顺利的事情。而佛的加持属于一种正面的能量,它绝对是存在的。

怎样才能得到佛的加持呢?就像金属要跟磁铁近距离接触才能得到磁性,我们也要跟佛近距离接触才能得到佛的加持。怎样算是近距离接触?不是我们的身体与佛近距离接触,而是我们的心与佛近距离甚至零距离接触。即,以强烈的信心虔诚地祈祷佛,以此激活佛的加持力,然后我们就得到了这个力量。也就是说,我们的心靠近佛,就得到了佛的加持。

无论是否信仰佛教,大家都可以试试这个方法。比如一个无神论者,他不会像佛教徒这般崇拜佛,但无论如何,佛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与普通人不同,其内在有着无比强大的正能量——用现在的说法,就是磁场非常强大。当人们注视着佛的面庞或者专注于佛的心间,便会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让自己的内心逐渐变得光明、平静……有了这种感受之后,就会相信二者之间必然存在一种内在的因果关系。虽然没有佛教信仰的人无法解释其中的缘由,但这种感受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到。如果是一名佛教徒的话,由于他对佛有信心,距离更近,得到的能量和加持也就更多。

现在大家的物质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但这些便利条件并非从天而降,每个人都为此付出了很多,包括激烈竞争所导致的痛苦、焦虑、压力等。所以,生活在这样的年代,必须掌握调整心态的有效方法,否则很难真正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尤其是精神状态不佳的人,修这个禅修特别有意义。

全世界每年有那么多人去自杀或自杀未遂,我们经常看到这类新闻。其实,如果当时能稍微控制一下内心的烦恼,很多悲剧本可以不必发生,但凡有一点解决办法都不至于走上绝路。所以,无论有无信仰,现代人特别需要能够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不管佛教还是其他宗教,只要能够有效地解决人们内心的烦恼,这些方法都可以互相共享。

除了佛像以外,我们看任何东西,比如一朵花、一个图像,或者一个字——任何民族的字都可以,只要专心致志,都能够让心平静下来。对于佛教徒来说,看佛像则可以起到更多、更大的作用。

总之,寂止的修法虽然很多,但最好的就是这个。希望大家不开心的时候就用这个方法,它简单易行又贴近生活,每个人都用得上,特别有意义。

(二)胜观类

1.中观的修法

胜观就是要证悟空性。证悟空性的方法也很多,首要的方法,是通过中观的逻辑推理去分析、观察: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我”又是什么?其实,外面的世界不了解也没关系,最重要的是了解自我,这才是关键。

通过中观的方法观察之后会发现,原来所谓的“我”完全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就像这本书,它其实不是一个具体的实物,而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可能很多人不太理解,一本书怎么可能是抽象概念呢?比如,一本书由200张纸组成,当这些纸张装订在一起时,我们就认为这是一本书,但这个观念随时会转变:如果把这本书拆开,书的概念就立刻消失了,我们会说这里有200张纸;如果把这200张纸重新装订成册,我们又会产生“这是一本书”的概念。到底是一本书还是200张纸?如果我们承认真实存在的是200张纸,那么“书”肯定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什么?因为纸就是纸,除了200张纸以外,我们没有发现所谓的“书”!

关于自我的概念也是如此,它包括身体和精神两部分。我们的身体由无数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可以各自分开。分开后的细胞是不是身体呢?当然不是,身体不是细胞,细胞也不是身体,我们观念中的自我与这些细胞相差十万八千里,完全不是一回事。这每一个细胞上面有没有身体呢?没有。只不过,当它们堆积在一起时,我们认为这是人的身体;当它们各自分开以后,我们就认为这些是细胞。那么,细胞与身体哪一个是真实的?如果我们认为细胞是真实存在的,那身体就是一种抽象的观念。再继续分析下去,细胞也不复存在,被拆分成了分子、原子、电子,最后连电子、原子也不存在……到底还有什么东西存在?经过一一剖析之后,最后根本找不到任何真实存在的事物!我们的精神也同样如此。这个道理非常深奥,若能深入去了解,就会彻底明白自我的真相。

未经观察的时候,大家都盲目地认为“我”是真实存在的。这个自我到底是对是错?是抽象的概念还是具体的事物?没有人对此表示怀疑或者存有异议,甚至连科学家和哲学家都没有提出反对意见。我们短暂的人生,就这么浑浑噩噩地过去了。现在一旦开始观察,就会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我”不成立,外在的事物即便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再进一步观察万事万物,最后会发现整个世界不过是一大堆错觉而已!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叫做义分别禅定。

对于外在的事物,科学家和哲学家在很多领域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尤其是科学家,他们发现了许多事物的真相。然而,所有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包括像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人物,也不知道“我”是什么。此外,大家都认为非常了不起的神通人士,以及平时人们供奉的各路神仙,他们也一样不明白到底什么是“我”,各个都在轮回中流转不停……所以,我们的盲点不是外在的事物,而是自我的真相。

这些问题都要在禅定中去思考,这样是最好的;或者先简单地分析,最终得出结论之后,就在这个结论中安住,这也是禅修。

2.以心观心

第二种禅修非常简单,就是静下来,往内观照自己的心。通过这个观照,不需要其他方法,就可以解决很多心理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开心时会说“今天我的心情很好,很高兴”,难过的时候会说“今天我的心情很差,很糟糕”,等等。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感觉,就把这个感觉当作心情。可是,这个心情到底是什么?我们平时并没有加以关注。

现在平静下来以后,往里看一看自己的心。比如,当我们不太开心的时候,立即看一看:到底是什么不开心?不开心是什么?什么是心?……只要认真一点观察,这个时候就会发现,其实不开心只是一种内在的感受而已。这种感受,在我们不关注的时候才会出现;如果关注它或者深入地了解它,这种感觉就会消失,所谓的心情也就不复存在。如果能再进一步深入观察,就会发现其中还蕴藏着禅宗和藏传佛教讲的一些深奥道理。

过去很长时间,人们一直在争论有神、无神,唯心还是唯物,心到底是大脑还是心脏……现在这些概念都不重要了,我们心里这个难过的感受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该怎么办呢?如果只是正常情况下一些生活琐事引起的情绪问题,一般不会有太大影响;如果还有其他原因,或者心理本来就不太健康,那么问题就比较严重,一定要及时解决。

解决的方式,就是在自己家里或者任何地方,静下来,往里看一看:自己的内心到底是什么样的?什么叫做心?比如,我们坐在山上或者海边等视野开阔的地方,眼前是一片蓝色的虚空,我们的心似乎也融入了这个蓝色的世界……观察效果比较好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感觉:自己的心无处可寻——根本感觉不到它到底在哪里。

我们内心的各种情绪,在未经认真探究的时候才存在,一旦开始关注它的本质,统统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个当中,我们将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在。佛教认为,这实际上是进入了阿赖耶识的状态。虽然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境界,但人在这种状态中会感觉无比轻松、自在,这种感受语言实在难以表达。如果再继续深入下去,还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感受。

我们目前未必需要这么深入,就在阿赖耶识的层面上静下来,停留几分钟或者更久一点,内心的焦虑、压力、空虚等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这样打坐半小时、二十分钟之后,整个人会感觉十分轻松、自在、愉悦;尔后,我们就用这种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心态改变之后,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至少生活中是这样,根本不需要走极端的路。那些走上绝路的人,不是因为真的无路可走,而是因为内心太过黑暗,以至于看不到路在何方。路永远都有,通过禅修让自己的内心变强大,之后便看见了路。

总之,我们要先解决这些生活上的问题,如果自己心理都不健康,那成佛就更是难上加难。让自己拥有一个乐观、积极、健康的心态,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出离心、菩提心,这样一定会有收获!

(三)其他

还有一种在生活中非常简单、实用的禅修方法,只需一两分钟就可以完成,只要稍微投入、专注,每个人都能用得上。无论是在忙碌地工作,还是吃饭、走路,或者唱歌跳舞、看电影等娱乐时都可以修,但前提条件是必须有一点菩提心,最好是有标准的菩提心。

1.主要内容

整个禅修过程可分四个部分:发心、随喜、供养、回向。这四个听起来很简单,我们平时也经常提及,但不同之处在于,它现在变成了一种禅修的方法,而且非常接地气,随时随地都可以修。佛陀在《善谏经》中,曾将这个方法介绍给事务繁忙的国王,所以这个禅定方法是有佛经依据的,并非凭空而造。

(1)发心

发心的前提条件,就是需要一点点菩提心,当然最好是标准的菩提心。如果目前还达不到,发造作的菩提心也可以。它包含以下四点内容:

第一,向往。对解脱、成佛有向往、希求之心,强烈地渴望能够为一切众生而成佛。

第二,信任。坚定不移地相信佛或解脱的功德,比如解脱成佛后有什么样的功德、智慧、慈悲、能力等,也就是平时讲的解脱的利益。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条件是闻思,通过闻思建立对佛的信心,如果内心还抱有各种怀疑和成见,就无法对解脱、成佛生起坚定不移的向往和希求之心。

第三,追求。希望很快能够解脱,成就佛的果位。

第四,发愿。愿自己早日成佛,具备利益众生的所有能力。

任何时候,只要内心稍有空闲就可以思维以上四点,哪怕只想一分钟,这一分钟就是生活中的禅定。比如遇到路上堵车时,花几分钟时间想一想,这几分钟就是修行。修行未必要在佛堂、寺庙或者闭关中心,随时随地都可以修。佛经里讲过,在享受世俗快乐的同时也可以思维这四项内容。

不过,如果本身没有菩提心,或者对菩提心没有任何概念,这时候要发起渴望成佛和相信佛陀的功德的心,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它的前提条件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这样才能够随时随地、真心诚意地做到这四点,并且做得非常标准。

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修这四个呢?第一,走路的时候;第二,站着的时候;第三,坐着的时候;第四,睡觉的时候;第五,醒过来的时候;再加上吃饭、喝水,这七个基本上代表了日常的所有情况。实际上,除了深度睡眠外的所有时间几乎都可以。这非常有意义,大家务必串习熟练。

意识是可以被训练的,其结果由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成长的环境以及平时交往的朋友等决定。为什么要远离恶知识?因为我们会无形中吸收他们身上很多不好的品质,虽然没有刻意模仿,但是心自然而然就堕落了。教育也是同样,在某种观念的长期熏陶、灌输之下,尽管一开始很抵触、抗拒,最后也就默然接受了。全世界都是如此。比如,听起来非常稀奇古怪的一个想法,原本不接受这种观念的人被洗脑后,就会认为这很正常。

反之,如果所受的教育、成长的环境和平时接触的朋友等都是正面的,那么即便是一个非常自私的人,最后也可以变成一个无私且拥有慈悲心和菩提心的人。可见,心的可塑性很强,它可以变好也可以变坏,有无限的可能性。就像泥土,既能做佛像,也能做器具。

所以,我们要时刻观照自己的心,尽量训练它。有一个词叫做条件反射,当听到某种声音时,心里产生一个恶念,以后听到这个声音就会经常生起这样的恶念;当听到某种声音时,心怀慈悲、善念,以后每次听到这个声音时,善念就会油然而生。同样,如果我们天天想这四个,随时随地训练自己,那么以后在行住坐卧中就能自然而然地想起这些,心会逐渐地变得善良、慈悲,最后变成菩提心,这完全可以做到。

譬如,大街上的一个陌生人,虽然在普通人和修行人眼里看起来都一样,但给二者带来的感受却完全不同:普通人只是看到一个人而已,修行人则会自然地对他生起慈爱之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修行人平时在修慈悲心、菩提心,随时随地内观自己,而普通人的心还没有经过训练。

不想打坐的人经常喜欢说一句话:我不打坐,我要在生活中修行。生活中当然可以修行,但前提是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如果从来都不闻思、不学习,根本不知道该怎么修,那在生活中能修出什么呢?所以,大家平时要先训练好,随时随地尽量思维这四项内容。

(2)随喜

随喜的对象有三种,分别是大乘佛教的修行人、小乘佛教的修行人以及自己。

第一,随喜大乘佛教的修行人。

观想十方诸佛的福慧二资粮以及文殊、观音等菩萨的善根,比如度化众生、发菩提心、证悟空性等(简单作意即可,不需要逐个观想),然后发自内心地对这些功德生起欢喜心。

对这些功德生起欢喜心是什么样?比如自己很有钱,我们一定会非常高兴;如果自己没什么钱,但自己所爱的父母、儿女等有很多钱,我们也会为他们感到特别开心,这种心态就是随喜。同样,虽然我们没有菩提心,没有证悟空性,没有成佛……但这些佛菩萨都做到了,所以我们为佛菩萨的功德而生起欢喜心,这样刹那间就能累积广大的善根。可见,随喜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第二,随喜小乘佛教的修行人。

阿罗汉等小乘修行人虽然没有菩提心,但他们已断除了所有烦恼,从六道轮回中彻底解脱了,所以这些小乘修行人也有非常大的功德。我们观想他们的功德,并为此而感到开心、高兴。

第三,随喜自己的功德。

自己虽然不具备佛菩萨、阿罗汉那样殊胜的功德,但可以简单地忆念自己过去、现在身口意所造的所有善根,然后为这些功德感到欢喜。

我们把诸佛菩萨、阿罗汉等修行人,以及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众生从无始至今所造的全部功德,在心里整体地默想一遍,然后为这些功德发自内心地欢喜、高兴,这就是随喜。

这样随喜有很大的功德。佛经里讲得很清楚:如果两个人境界一样高,其中一人对另外一人的善根发自内心地随喜,那么他可以得到对方的所有善根功德,与自己亲自做一样。如果对方的境界很高,比如一个普通人对一地菩萨随喜,能不能得到一地菩萨的全部功德呢?不能,否则大家都变成一地菩萨了,但是这样随喜仍然可以得到很大的功德。

很多人以为,禅定就是不起任何念头,心如止水,其实不一定。禅定有三种,第一种是有思维的禅定,静虑就是心平静下来再去思考;第二种是没有思维的禅定,心非常平静,除了平静之外无它,这叫做寂止;第三种是证悟后的禅定,这个境界超越了有思维和无思维的范畴。

随喜和发心属于有思维的禅定,这种禅定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修,不需要专门抽出时间、摆好姿势打坐。比如,人可能在忙碌地工作、说话,脱不开身做其他善事,但只要心里观想、随喜这些功德,顷刻间便能获得广大的善根——这不是普通的善根,而是非常伟大、不可思议的善根!

在大乘佛教中,善和恶从来不是看表面,而是以内在的心态和发心来决定的。如果不懂得调整自心,即便吃了很多苦头,到头来可能仍旧一无所获;反之,如果善用其心,尽管没有做太多事情,得到的善根功德也极其广大。简言之,善恶的根源在于心:心善,一切皆善;心恶,一切皆恶,心的力量不可思议。

(3)供养

接着,我们把随喜所得到的善根功德全部供养给三宝,对象包括大乘佛教的佛菩萨,小乘佛教的声闻阿罗汉,所有凡夫善知识以及其他僧众。

这个供养是最殊胜、最好的供养。首先,发菩提心本来就有很大的功德;然后,通过随喜又产生很大的功德;最后,把随喜的功德供养给佛菩萨,在这个过程中又获得了更多的善根。

我们平时以花、水、香等供佛,但最上等、最殊胜的供品是什么?大乘佛经里讲得很清楚,就是对所有众生的慈悲心和利益众生。实际上,这些可以含括在上供和下施中。上供,我们去利益众生就是对佛菩萨最好的供养;下施,我们以慈悲心帮助一切众生,就是对众生的布施。如果还没有实际行动,只是心里有一种慈悲心,也是最上等的供品。

如果有菩提心、慈悲心,我们可以不供佛——上香、供水、供花这些都可以不做,慈悲心就是最上等的供品。当然,如果有慈悲心、菩提心,然后再供佛,这样就更完美了。

若是没有慈悲心、菩提心,常常以粗鄙、下劣的方式伤害众生,以自私自利的心态供佛,却期望得到佛祖的保佑,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果永远不会错乱,有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入菩萨行论》里也提到,若我们的身口意伤害了众生,再以各种各样的供品供养佛菩萨,佛菩萨会高兴吗?根本不可能高兴。(佛当然不会有高兴、不高兴的念头,我们不能以凡夫的心态和想法来衡量佛,这里只是假设佛也像普通人一样有开心和不开心的表现。)

可见,大乘佛教的精华、基础、灵魂……一切的一切就是慈悲心,把慈悲心提升到菩提心,这就是最殊胜的修行!有了慈悲心和菩提心,自然就有供品了——这是最上等的供品。所以,希望大家明白大乘佛教的核心和精华是什么,如果这些都不了解、不去做,而在其他方面下功夫,无异于本末倒置。

(4)回向

最后,我们祈请佛菩萨把供养的善根和功德,以最殊胜的方式回向或分配给天下所有众生。

我们平时所做的各种回向,都不及佛菩萨的这种回向殊胜、圆满。如是回向之后,我们的善根还将继续增长,永不停息,所以这种回向方式是利益最大的回向。以上的四个方法都是《善谏经》的内容。

2.功德与利益

发心、随喜、供养、回向,这四个看起来很简单、平实的修法,实际上是大乘佛教的修行窍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到的善根非常不可思议。随时随地思维这四个,就是一个生活中的禅修,非常有意义。

如果想得稍微宽泛、细致一点,可能需要十分钟左右;简单的话,一两分钟就可以完成。一天24小时中,只要能记起来,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这么想,这并不耽误任何事情。只不过有时因为散乱,心里胡思乱想、杂念纷呈,以至于常常忘记了这些。如果稍微有点正知正念,就有很多时间修习。

现在每个人都很忙碌,若是没时间修其他的,只修这四个,已经是非常好的修行方法了。

(1)可以快速积累福报

其实,掌握修行的窍诀之后,再下一点功夫,短时间内便可以积累广大的福报。虽说大乘修行人不求回报,但只要种了这个因,果必然会随之而来。

很多人以为,为了自己的健康、长寿等所做的事情才是福报。其实不然,福报有很多种,有大乘佛教的福报、小乘佛教的福报等,当我们把福报回向给所有众生时,它就变成了大乘佛教的福报,完全可以实现自利利他。

虽然目前我们只是一介凡夫,利益众生的能力不及佛菩萨那般广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毫无作为。如果发自内心地将自己的福报回向给一切众生,必定可以帮助到许许多多的生命。因此,我们随时随地都有机会利益众生,这非常重要。

(2)可以清净罪业

佛经里讲过,无法受持五戒的人,如果内心有这些思维的话,所有罪业都可以降至非常轻微的程度,甚至有可能从根本上得以清净。

希望大家把这四个牢牢记住,随时随地这样去想。之前讲过,它的前提条件是需要一点菩提心,否则无法真正地发心,随喜、供养等也不是很圆满。所以,先好好修菩提心,对菩提心稍微有一点感觉的时候,就可以随时随地去修。

平时进门、出门或是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刻意想一下这些内容,反复训练之后,只要碰到这样的事情或听到这个声音,自然就能忆念起这四个。比如,每天上班经过某个街道时有意识地想一下,一星期之后,只要到了这个地方,这种思维立即就会产生。我们的心可以这样训练,这不需要花太多时间,也不需要专门打坐,每个人都能够做到。随时随地这样思维,就是一个真正的生活中的禅修,非常有意义!

三、禅修的注意事项

现在有不少人时常会去禅修,如打禅七等,但这些禅修必须以出离心和菩提心为基础。否则修的时间再长、境界再高,顶多就是外道的禅修,根本不算佛教的禅修,也不属于佛教戒定慧的定。

像现法乐住这样的禅修,如果没有出离心,就不是佛教的禅修。外道也会修四禅八定,这在禅修中已经是很高的境界了,然而,若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境界再高也不是佛教的禅修。还有西方的正念禅,主要是借用佛教的禅修来化解现代人的精神压力,这种禅定的深度远不及四禅八定,如果不具备出离心和菩提心,就更加不是佛教的禅修了。所以,先修出离心和菩提心,在此基础上修什么禅都是佛教的禅。否则,即便修禅修得再好,比如七天没有任何杂念,达到这种程度又如何?这与解脱道没有半点关系!

未来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禅修,那时会冒出很多禅修大师,每个大师都可以创造一套自己的禅修。因为这也是一种商机,通过高昂的学费可以获取巨大的利益。那时候一定会乱象频出,在五花八门的禅修中,真正的佛教禅修反而会销声匿迹。虽然目前我们还未面临这种情况,但十年八年后就不好说了。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智慧,先把佛教的禅修弄清楚,然后再去修行,不要盲目地参加各种禅修。

学佛不能盲目,一定要充分地闻思。否则的话,即便现在不出问题,将来也会出问题:走错路或者退失信心,动摇自己根本性的信心,这些都有可能。做任何世间的事情都不能盲目,更何况是走出世间的解脱道!所以佛教一直非常重视闻思修的智慧。有了这样的智慧,才能对解脱道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然后制订长远的修行计划。按照这个计划一步步去做,哪怕做到一点点也是有意义的。有些人只是临时起意或是一时冲动之下,修个七八天的禅定,稍微有一点点感觉之后,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修什么禅定都会有感受,这个感觉到底有什么用呢?自己也不太清楚,最多就是心情好了,没有痛苦了,可以改善睡眠,让人放松,等等。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它在生活中的价值,但对于佛教的修行来说,这些并没有多大用处。所以我们必须要先闻思,然后再修行。

修行的时候不要直接修寂止、胜观,要先修加行。实际上,修人身难得也是一种寂止,它可以让我们的心平静下来。要知道,并非所有寂止的修法都没有思维,专注地修四加行其实也属于修寂止——既是修寂止,又是修加行。

关于禅修方面的内容,之前已经讲过很多。有浅的、有深的,有纯佛教的禅修,也有面向大众的禅修……大家可以自行了解。希望大家每天花二十分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打坐、禅修,于各方面都有助益。

任何事情都是知易行难,要将理论应用于实际还需下一点功夫。因为禅修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很重要,修行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投入一些时间也是值得的,至少可以让我们拥有一个快乐、积极、有追求的人生。

总之,大家一定要充分了解修行的道路,明确修行的先后次第,然后从最简单、最基础的做起,一步步稳扎稳打地修。虽然我们走得不快,但方向都是正确的,即便暂时没有明显的收获,只要不放弃,将来一定会有成果。否则走得再快、再远,也不过是在绕弯路甚至误入歧途,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禅,梵文Samadhi的音译,意译为静虑。简单说,禅定就是让我们的心达到平静状态的方法。

在六波罗蜜多中,禅定于我们而言尤为重要。如果没有禅定,内心的烦恼就始终无法解决。

此外,懂得观照自己内心也是现代人生存的一项必备技能。现在非常多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种情况全世界都差不多。一方面,为了提高生活水平,我们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在此过程中不得不承受许多压力;另一方面,物质生活提高之后,虽然该享受的都享受了,但人们并没有找到想象中的幸福和快乐,因为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可追求,所以内心非常迷茫、空虚。加之现代人每天接受的信息量非常大,令人精神散乱,无法平静……所有这些因素累积起来,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内心空虚、浮躁,甚至焦虑、抑郁等。未来这种情况还会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普遍。因此,我们必须掌握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方法,且不说解脱、成佛,即便从现实生活的层面讲,也可以避免酿成严重后果。

禅修具有许多功效,其中最显著的有两点:一是可以提高专注力,非常适合学生或者工作中需要高度专注力的人;二是可以化解压力、焦虑等负面情绪。这两点是大家目前迫切需要的。无论是想要解决个人烦恼的小乘佛教徒,还是想要度化众生的大乘修行者,抑或没有任何宗教信仰、只追求现实利益的普通人,禅修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剂良方。

一、禅定的分类

佛教的禅修种类名目繁多,单是小乘佛教《俱舍论》一书即提到了几十种;而大乘佛教的许多禅修方法,包括阿罗汉在内的小乘修行人,可能连它们的名称都未曾听闻;至于密宗,其禅修方法更是数不胜数。不过,并非每一种都要去修,一则做不到,二是没有必要。

佛教的禅定通常可归纳为两类,一是寂止,二是胜观。

(一)寂止和胜观

1.寂止

简单地说,寂止就是让我们的心从散乱无序的状态,逐渐达到一个非常平静的境界。

(1)心的本性永远清净

一桶浑浊的水,只要静静地沉淀一会儿,就会变得清澈、干净。实际上,水并没有变浑浊,只不过掺杂了太多的杂质,导致其清澈度、透明度下降,在我们看来也就变成了污浊不堪的浑水。一旦杂质褪去,水的本性就显露出来了——它的本质永远都如此清澈,从来没有浑浊过。

同样,现在我们的内心虽然混乱不堪、杂念纷飞,尤其在打坐时更能发现这一点,但心的本性其实从未混乱过,它的本质永远都是清净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感受不到心的本性?就像泥尘遮蔽了水的本质一样,当内心烦恼丛生时,我们看到的不是它的本质而是其表面现象:有很多无聊的想法和乱七八糟的念头,以及各种各样的焦虑、担忧……是不是因为佛经里讲心的本性是清净的,所以我们就要相信佛经,然后承认它是清净的?不是。佛经只是引导我们走向这条路而已。

当一桶水非常浑浊的时候,很难证明它的本性是透明的。比如一个人,自出生起看到的水都是浑浊的,则很难让他相信水的本性是透明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相信那些曾经见过干净水的人。当年,佛讲心的本性、佛性、如来藏时,为了让大家相信自己所言不虚,向大众展示了广长舌——这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以此证明自己多生累劫从未说谎。

因此,目前我们只能先根据佛讲的去做,待略有进步时就会发现,心的本性可能不是自己之前以为的那样;再继续修下去,就会越来越相信佛所说的“心的本性是光明”“心的本性是纯洁、清净”等。在心的最深处,我们将亲身体会到,原来心的本性真的像水一样,永远都是纯净的、清净的,那时就会发现自己的佛性或者说心的本性。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呢?先通过寂止的修法,逐步降低心的混乱程度,让它停留在一个比较平静、平稳的状态,至少感觉不到明显的杂念;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胜观进一步了解我们心的本性究竟为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心的本性其实就是禅宗讲的本来面目。当我们彻底了解了本来面目,就是明心见性,也即彻底了解了自己。

(2)了解心的本性才是真正了解自己

人由物质和精神两个部分构成。身体这个物质不能代表我们,因为我们只是暂时拥有它,它随着我们的诞生而出现,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也就离开了它。所以,如果有一个东西能够代表自我,只能是我们的心(意识)或者精神;假如自我有一个本质,只能是我们的精神。因此可以说,彻底了解了自己的心,就等于了解了自己。

彻底了解自己有什么用呢?日常生活中,我们面临的烦恼、痛苦和诸多不顺心的事情,都是因为不了解自己的本质而产生的。如果了解自己的话,这一切烦恼及其带来的痛苦,导致的杀盗淫妄等行为,统统可以避免。就像做梦,有时我们会梦到喜欢的东西或者不开心的事情、恐怖的场景等,心里会随之产生欢喜、抱怨、恐惧等情绪,这些情绪又会触发种种言语和行为,进而影响到其他人……这是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不了解梦的本质。假如当时知道这一切都是梦,还会发生这么多事情吗?不会的。所以,当我们了解自己心的本性时,就如同从梦中醒来一样,这就是它的作用。

我们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顾虑,比如害怕没有经济来源,日子过得不好,老了无人照顾……为此,我们不得不拼命工作。实际上,我们再怎么努力,也消除不了所有痛苦——衰老、死亡是无法回避的,还有许多问题是我们力所不及的。而证悟以后,我们内在的烦恼、痛苦就全部断掉了,从源头上彻底解决了所有问题。从此,我们不但能够解决自己的痛苦,还可以让更多人走上解脱之道。

只不过,我们不太了解这条路怎么走,走了以后会如何,所以在这方面投入不多。而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大家都十分清楚,所以非常愿意付出。正因为如此,从无始以来到今天,我们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算暂时解决了一些问题,新的问题仍然层出不穷、无止无休。导致我们反复失败的原因,就是不知道这些痛苦的来源到底是什么。因此,我们现在要去了解自己的本质,不是去了解肉体,而是去了解精神,因为只有精神才能够真正代表自我。

要探索心的本性,先要把杂念降到一定程度,除非是少数根机很成熟的人,比如大圆满根机的人,或者六祖惠能大师等,这种人不需要修太多的寂止,可以直接看到心的本性。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根机非常成熟,另一方面,这些方法也非常应机。这种情况下,直接指出其心的本性,对方当下就能体悟到,这叫做直指人心。

可是,假如人的根机与法不相应,二者不在一个频率上,就算法再怎么殊胜也不可能证悟。比如,听大圆满法的人成千上万,真正证悟的人却寥寥无几,原因就是人的根机不成熟。实际上,大圆满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直指人心,但前提是人的根机要与法相应,然后它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如果根机跟不上,那只能一步一步地修,让自己的根机逐步成熟。

(3)修行是一个人的内在变化过程

佛教讲的所有内容,尤其是整个修行的过程,每个人都会有切身的感受——自己在修行中的收获和进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从未修行过的人,会觉得佛教非常神秘,尤其是很多专有名词,如果无人解释,一般人根本看不懂。此外,如果大家都不去实修,只是整天谈论佛菩萨的境界以及种种神通等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就会把佛教变得神秘莫测、玄乎其玄。

其实佛教讲的,就是一个人的内在变化,或者说,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经验。比如,没有学佛时是什么样子,有什么样的烦恼,现在学佛以后还有没有这些烦恼,这些烦恼是怎样从有到无,我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等等,都是一些实实在在的内心变化或经验。所谓的修行,其实就是一个人提升自己内心的过程。

2.胜观

第二类是胜观。“观”指看到心的本性,“胜”是非常殊胜的意思,胜观就是非常殊胜地看见自己心的本性。

我们现在也能够看到自己心的状态,比如开心、不开心等,但这个看到其实是一种错觉,是我们对自己内心的错误认知,所以并不殊胜。只有内心的层次提升以后,才能够看到它的本性,而这需要具备胜观的智慧。实际上,这种智慧本来就存在于我们心的本性中,只不过被太多的烦恼障蔽,所以这个深藏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发挥作用。

如前所述,无论这一桶水如何浑浊不堪,水的本质都是干净的。同样,我们现在看自己的内心都是各种乱七八糟的念头,时而是善念,时而是恶念,此起彼伏,毫无规律可言。但其实,这些不过是心的表面现象,当心平静下来以后,我们就有机会看到它真正的本来面目,这叫做胜观。尤其是密法的大圆满、大手印以及圆满次第等,以一些强制性的方法把混乱的念头当下断除,我们在刹那间就能看到心的本性。

一般而言,所有禅定都可归纳在“寂止”和“胜观”这两类中。不过,在《瑜伽师地论》和《大乘入楞伽经》中,禅定被分成了三类。

(二)《大乘入楞伽经》中的三种禅定

在《大乘入楞伽经》中,禅定分为三种,即凡夫行禅定、义分别禅定、如来善法禅定。

1.凡夫行禅定

第一个是凡夫行禅定,即凡夫可以修的禅定。所谓凡夫,就是还没有开悟的人。在《俱舍论》等其他经论里,也称之为“现法乐住禅定”。

(1)可以开发出意识的巨大潜力

凡夫能够修到的最高级别禅定,也就是四禅八定。这个级别已经非常之高,尤其是第四禅,虽然没有证悟智慧的成分,但是内心极其平静,在这个境界中可以修出很多神通。

我们知道,物质的功能是不可思议的:小小的原子,竟然能够摧毁整座城市;小小的粒子,可以变成很多生活中有用的东西。之前,大家并不知道空气里还有氢、氧等成分,也不明白声波、电磁波等是如何在空气中传播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使得物质的功能得以发挥。目前所开发出来的,还仅仅是一小部分而已。因此,佛经中讲了四个不可思议,其中之一,就是物质的力量不可思议。

如果我们能够开发出意识的潜力,那么它的功能将更加不可思议。比如各种神通:了解过去的事情,明白周围人是怎么想的,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或者以肉眼就能看到原子、粒子等……只要具备开发的技术,这些完全有可能实现,因为意识本身就具有这些潜能。这个关键的技术是什么?就是禅定,即便还没有证悟,只要禅定修好了就能做到。除此之外,目前尚未发现有其他途径可以做到。

对于意识的这些功能,大家可能会感觉难以置信,就像跟古人讲物质可以转化成无线通讯、互联网等,他们也会觉得匪夷所思。然而,这并非天方夜谭,只要掌握了技术,我们的意识的确有无限的可能性。

(2)可以解决现代人的心理问题

凡夫行禅定可以减少粗大的烦恼,让心保持平静,不易生气,并且能够开发出意识的很多潜在功能。但这种禅定还不足以断除烦恼,尤其是细微的烦恼或者烦恼的种子仍然破坏不了。如果长时间不修行,禅定的境界也会退失或者起伏不定。更为遗憾的是,对于超越世俗的更深层次的心的本性根本无从知晓。

尽管如此,它在现实生活中完全可以起到减轻压力、焦虑等方面的作用,能够有效对治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问题,这也是禅修在西方盛行的原因。

禅修对现代人来说尤其重要。现代人虽然知识面很丰富,各种技能也了如指掌,但对于自己内在的精神问题却常常茫然不知所措,许多人的内心非常痛苦不安。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并且会越来越严重,前景不容乐观。因此,懂得调整心态、管理情绪,学会自己解决心理问题非常重要。

如果没有更高的追求,比如,既不想成佛,也不考虑解脱,甚至根本不相信有下一世……这都是个人的不同选择,但现世的快乐应该是所有人共同的目标。假如心理不健康,这个目标永远都无法实现,哪怕声望再高、钱再多、权力再大都没有用。

众所周知,因抑郁症而自杀的明星、富豪、官员等比比皆是,名声、金钱、权力没有给他们带来快乐,他们都是因为解决不了内心的痛苦才走上绝路。不管有神论、无神论,还是唯物论、唯心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自杀都是不对的。如果一个人的精神不健康,必将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极大的影响。所以,心理问题必须要解决。

该怎么解决?绝大多数人会去找心理医生,而心理医生通常采用的方案,就是病情严重的时候吃药——最后还是靠外在的物质,而不是让内心自己去解决。这不过是暂时控制了问题,与此同时又制造了更多的烦恼,所以病情始终得不到彻底根治。实际上,这些以一个简单的禅修方法就可以疗愈。

不仅如此,禅修还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快乐。就像一个病人,如果把他的病治好了,他就能感受到身体健康的快乐;解决了内心的烦恼之后,我们就会感受到心理健康的快乐。正因为如此,无论有无信仰,无论佛教徒还是基督教徒等等,西方有许许多多人都在修习禅定,未来的一段时间中,禅修还会愈加盛行。

(3)外道也可以修凡夫行禅定

当年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印度有各种各样的宗教,很多宗教都会修习禅定。他们的目的,一个是为了修出神通,因为神通需要以禅定为基础;另外一个,就是追求禅悦,因为人在禅定中可以极度地放松,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快乐、喜悦。

佛教诞生之后也有这个禅修,但佛教只是把此禅修作为基础,借此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本性。这种禅修是有智慧的,它的目的不仅仅是享受喜悦或者化解压力,而是彻底了解自己的本性,最终令人如梦初醒般从轮回中脱离出来。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除了寂止的禅定之外,还需要有胜观的禅定。

2.义分别禅定

第二个是义分别禅定。“义分别”是佛教术语。“义”,包括外在的世界和内在的精神,所有的万事万物都叫做义;“分别”,即分析、研究,观察、判断。“义分别”就是通过佛教的逻辑思维进行分析、观察、判断,寻找万事万物的真相,直至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万事万物都是如幻如梦。这整个过程都是在禅定中进行。

为什么在禅定中进行?因为心静下来的时候,思考任何事情都比较清晰明了。虽然我们平时也可以观察、分析,但由于心浮气躁,专注力很微弱,这时候即便得到一些结论,也只是浮于表面或者浅尝辄止;而在有寂止的禅定基础上去思考,对万事万物的了解可以达到很深的程度,所以称之为义分别禅定。

对现代人来说,提高专注力非常重要。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每天接收的信息量特别大,并且乱而无序;我们的意识不断地追逐外境,令人疲乏不堪。我们的心本来就很散乱,再加上这么多让人分心的琐事,等到真的要打坐,或者面临学习、考试等重要事情时,就难以静下来认真地思考、分析问题。而禅修可以把我们散乱的意识规范起来,让它集中于一个目标,提升专注力。因此,在西方很多警察、军人、学生等各行各业的人都在打坐,我们也可以将这种禅修用于各个方面。

在禅定中思考无常、空性等,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最简单的,比如修慈悲心或者修加行时,虽然没有禅定也可以修,但有禅定和没有禅定的效果完全不同——在有寂止的禅定基础上修,思考的深度可以达到很高。

凡夫行禅定只是心很平静,什么都不想而已;而义分别禅定,是心平静下来以后,再进行思考、分析、观察。这时候所得到的结论,与没有禅定的时候完全不同,所以义分别禅定非常有意义。

3.如来善法禅定

第三种是如来善法禅定,即深度地了解空性、证悟空性的禅定。这是佛赞叹、喜欢的禅定。

这三种禅定中,现法乐住禅定或者说凡夫行禅定,是没有进入佛门的人,甚至根本没有信仰的人都可以修的。之前说过,西方修禅定的人当中,有很多人都没有信仰,有信仰的也绝大多数信奉西方宗教,并不信仰佛教,但他们一样可以通过这种禅定解决问题。

义分别禅定是一地之前修行人所修的禅定。因为他们尚未证悟,还处于资粮道和加行道,所以要在禅定中观察、分析: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所谓的自我究竟为何,我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烦恼,我为什么轮回……然后在思考的过程中寻找答案。

如来善法禅定则是一地以上菩萨所修的禅定。这些禅定非常不可思议,种类非常之多,我们甚至连它们的名称都从来没有听到过、看到过。

(三)《瑜伽师地论》的三种禅定

1.现法乐住禅定

“现法乐住”翻译成现代人的语言,就是安住于现世的快乐。“现法”,指这一世或当下的现实生活;“乐”就是快乐;“住”即安住。为了解决现世生活中的一些烦恼,为了得到喜悦、快乐而修的这些禅定就是“现法乐住禅定”,它与“凡夫行禅定”是一个意思。

2.能引菩萨等持功德禅定

“能引”,意即能够引导或者能够产生。产生什么呢?“菩萨等持功德”。“等持”即禅定。这种禅定能够引发大乘、小乘修行人的各种禅定功德。五部大论中的《现观庄严论》讲了很多大乘修行人的禅定功德,《俱舍论》讲了很多小乘修行人的禅定功德,通过修习这种禅定就能够具足这些功德。

3.饶益有情禅定

一地以上的菩萨,无论修行或饶益众生都是在禅定中进行,通过这种禅定利益众生的力量非常广大,所以叫做饶益有情禅定。

打个比方,人工智能发明之后,之前需要人去完成的工作,现在用机器人即可代替。过去一些大型公司动辄有成百上千人在工作,启用人工智能以后,尽管人数大为减少,但工作效率比过去还要高。同样,有了这种禅定以后,很多事情不需要亲自去做,通过禅定就可以度化无量众生。比如,一地以上菩萨如果要度化地狱众生,他不必亲自去地狱,通过禅定就可以利益对方。虽然地狱众生看见了菩萨,但其实他并没有亲临现场,一切都在禅定中完成——这就是菩萨的人工智能。

目前我们饶益有情的唯一方式,就是慈悲心和菩提心。如果连这两个都没有,那等于不具备任何技术和力量,就像原始社会石器时代的人类,只有石头,没有其他工具;如果有菩提心,但没有禅定,就像进入了工业时代,机械的力量大大超过人力,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过去很多人才能完成的工作;如果既有菩提心又有证悟的禅定,就像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之前所有的工作,统统加起来也比不上人工智能的效能。所以,凡夫利益众生的力度,与一地以上菩萨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我们现在就是因为缺乏这样的禅定,任何事情都要亲力亲为,所以利益众生的力度不够,能做的事情很少,最终的结果也不是很理想。因此,目前的重点是自我修行,先提升自己的禅定和智慧,然后再去利益众生。但这并不是说,一地之前就不需要饶益众生,饶益众生的事情一定要尽力而为。

科学家开发了物质的力量,发明了各种机械乃至人工智能等,拓展了人类的物质文明;佛陀则开发了人类内在的、潜在的力量,让无数生命离苦得乐。前者属于物质范畴,后者属于精神范畴,虽然二者致力的方向和领域并不相同,但基本的规律都一样。

大乘佛教的禅定种类非常之多,大家简单了解即可,以上这些都可归纳在寂止和胜观当中。

二、禅定的实修方法

接下来,介绍几个禅修的具体方法。它们适用于任何人,不但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还可以彻底断除内心的烦恼;并且简单易行,在说话、吃饭、工作的同时也可以禅修,只要有少许时间,就可以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应用。前提是,需要前期投入一些时间认真地训练,否则到时候用不上。

(一)寂止类

在所有寂止的修法中,有一个显宗和密宗都非常推崇的方法,就是观佛像:先用眼睛看佛像——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或金刚萨埵等都可以,然后再用意识把它观想出来,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

这个修法具备以下几个优点:

第一,可以在生活中随时随地观想。因为眼睛看了很长时间,所以意识可以把佛像观想得很清晰。这个修成功以后,哪怕只有短短两分钟时间,我们也能够立即把这个佛像观想出来,然后在佛像面前发心、发愿、祈祷等。又如,遇到堵车或者排队等情况,将自己的心专注于佛像,静下来观想一会儿,也可以感受到禅定的平静和轻松自在。

第二,可在临终时起到破瓦法的作用。临终时只要能清楚地观想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佛像,并祈祷加持往生,完全可以起到破瓦法的作用。如果临终时没有其他窍诀,仅凭此法也可获得解脱。另外,如果佛像观想得比较清楚,将来修密法观想本尊就非常容易,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修本尊的基础。

第三,可以随念三宝。作为一个佛教徒,随念三宝非常重要,我们平时念诵的《随念三宝经》,意思就是随时随地要忆念佛、法、僧三宝。之前通过禅定,佛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当需要祈祷时,这个佛像立即就会浮现出来,就像从电脑里调出一幅画面一样,这样我们随时都可以忆念三宝。此外,平时我们需要忏悔罪业、积累福报,或者需要皈依、发菩提心的时候,也可以观想佛像,然后在这个佛像面前积资净障、皈依、发菩提心等。

通过寂止的修法,可以让我们的心平静下来。平时大家的内心都很浮躁,难以静下心来,比如在没有手机、电视、电脑的地方待一天半天,很多人都会不适应,人闲心不闲。再有就是缺乏追求所导致的空虚:有些人对当下乃至今后的生活十分迷茫,不清楚自己应该追求什么;有些人虽已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但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再追求什么,就茫然不知了。只要内心空虚、浮躁,哪怕工作和生活上一帆风顺,最后也会焦虑甚至抑郁。

因此,我们的精神也需要锻炼,甚至比肉体的锻炼还要重要,否则一样会变得不健康。如何锻炼呢?之前讲过,要让浑浊的水变清澈,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动它。现在我们的心有这么多负面情绪,又这么浮躁,与浑水的状态一模一样。如何把浑浊的水变清,这个方法我们知道;如何把浑浊的心变清,这个我们就不知道了。但是佛陀知道,佛经里记载了大量调心的方法,我们可以用这些方法把自己的心转化成透明、清澈的状态。

心变透明、清澈后会怎么样?第一,我们的专注力会提升,学习或做任何事情时,只要我们想专注就可以专注。不像现在这样,虽然很想专注,却往往做不到,很快就会散乱、走神。第二,即便面临生活、工作上的诸多压力以及其他方面的困难,但我们的内心仍然可以保持淡定、乐观的状态。

那么,是不是只要内在的主观意识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所有外在的客观上的问题就解决了?当然不是,问题依然存在,但如果能以一个健康、光明、乐观的心态来处理问题,没有什么事情是解决不了的。

简言之,如果我们的心能够平静下来,不仅可以提高专注力,还可以化解压力,同时也解决了内心浮躁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在无形中一一化解。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打坐和禅修。

1.前期准备

(1)打坐时的身体姿势

①盘腿。很多人难以适应腿疼或不方便盘腿,那么可以简单地半盘腿——右腿放在外面,左腿放在里边,这其实还不是盘腿。像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是双盘,而绿度母则是半盘腿。如果腿疼的话,可以半盘;如果不痛,就双盘。

②双手结定印,放在肚脐下四指(丹田)的位置。

③两个胳膊张开,不要内收。

④身体端直。

⑤头部稍微往前倾。

⑥眼睛不要闭。很多人打坐时喜欢闭着眼睛,但佛经里讲过,打坐的时候不能闭眼。为什么?因为闭上眼睛一片漆黑,很容易陷入昏沉,所以眼睛应是半闭的状态。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往前看或者往下看。

⑦舌抵上颚。

身体的姿势很重要,人的意识活动与身体姿势有关,打坐禅修时身体要端正,姿势要摆好。

关于打坐时身、语、意的详细介绍,请参看《慧灯之光》之《入坐与出坐》。

(2)止息杂念

在海边、山顶等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如果眼前都是虚空、蓝天,这样最好不过了。身体按毗卢七法坐好后,眼睛往下看:看的时候并没有一个特定目标,只是专注于前方的虚空。然后,把心里的所有杂念统统放下。

这个方法虽然非常简单,但并不容易做到。不想过去、未来的事情还相对容易一些,最难的是让当下的心平静下来,平静到一定程度之后,让它如如不动地保持在这个状态。

虽然我们一开始是有动机和想法的,如“为了一切众生,为了成佛、解脱,我要打坐”等,但进入禅修的主题以后,连我要打坐、禅修这种念头都得放下,什么都不想。这个特别难,刚开始可能停留五秒钟都难,如果能够停一二十秒、半分钟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当然,熟练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容易。

这一点从理论上讲很简单,就像把一桶水全部倒掉,桶里空空如也,一滴水都不剩;我们把心里的杂念全部清空,然后停留在这个空空如也的状态中……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没有禅修过的人不了解,有禅修经历的人就会知道,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觉受。但是,我们既不追求这些觉受,也不控制这些觉受,现在要做的,就是保持这种念头清空后的状态,其他正面、负面的觉受一概不予理会。如果能做到的话,这就是禅修了。

我们的心就像水一样,只要不动它,它自己就会变清净,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方法。可是,有时候我们无法做到什么都不想,尤其在初期阶段更是难上加难,这时候就需要其他更契机的方法。

2.观修佛像

首先,把佛像放在自己前面。佛像要很标准、庄严,至少自己看上去感觉舒服。佛像最好是开过光的,如果没有开光也可以用。

然后,眼睛看着这个佛像。先整体性地看佛像的全身。虽然眼睛在看,但内心不想任何事情——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所有念头统统放下。让当下浑水一般的心沉淀,沉淀,再沉淀,慢慢达到一个非常平静的状态,犹如平稳的水平线一般。

这是理论上的要求,实际上并不容易做到。尤其是初学者,有些人刚开始打坐时发现自己的杂念特别多,然后就心灰意冷,认为自己毫无希望,从此以后放弃了修行……千万不要这样。杂念多属于正常现象,我们从来都没有修过禅定,当然会有杂念。这时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坚持。只要坚持不懈地禅修,杂念就会越来越少。

其实,我们的内心与外面的大自然,尤其是天气极其相似——有时候阳光明媚、微风徐徐;有时候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平时不太关注自己内在变化的人,不知道意识活动也有一个自然规律。比如,遇到一些伤心的事,一整天心情都很郁闷;遇到一些开心的事,心情也会愈发开朗。然而,有时又似乎与外界没有任何关系。就像打坐的时候,有时不管修菩提心还是修空性等,都感觉效果非常好;有时候修什么都不行,完全不在状态。一旦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我们就会发现,原来内在的世界也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无论如何,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一是坚持,二是尽量不要扰动内心,让它自己沉淀。只要做到这两点,我们的心一定会逐渐平静下来。就像锻炼身体一样,刚开始比较辛苦,后期就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很多汉传佛教的佛像心间有一个“卐”字,我们的眼睛盯着这个“卐”字,然后什么都不想,眼睛和心都专注于佛的心间。实际上,我们并不是要思考佛心间的这个“卐”字,或者面前的这尊释迦牟尼佛长什么样子……不需要这样思考,否则心无法静下来。只需心无旁骛地看着就好,如如不动,不起任何杂念。时间稍微长一点以后,佛像就可以在我们脑海里快速、清晰地显现出来。

不仅禅修是这样,绘画也是如此。比如唐卡画师,他们作画时十分专心,在绘制极其细微的细节时,由于眼睛长时间盯在一处,即便闭上双目,这些细节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连某些疏漏、不足之处也能够显现出来。同理,我们平时认真地看佛像,把它观想得一清二楚,等到打坐时,佛像立即就会在我们的脑海中清晰地显现。

接着,让意识去观修佛像。此时不再需要眼睛看唐卡,而是让自己的意识专注于脑海里的佛像,把它当作真佛一般看待,对它生起诚挚的信心。

这样做不仅能帮助我们静下心来,还有其他意义。譬如,平时我们随念三宝有很大的功德,当我们临终之际,假如没有其他方法,那么立即把之前自己脑海里的佛像观想出来,心专注于这个佛像,祈祷阿弥陀佛或者释迦牟尼佛,通过这个方法也可以往生。

此外,当我们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心情特别难受或者有焦虑、压力的时候,把这个佛像观想在面前,将自己现在这个难过的乱成一团的心融入佛的心间,然后专注于这个佛像,一心一意地向他祈祷;或者什么都不想,就这样静下来,停一停……转眼间这些负面情绪就会消失不见,内心会感觉无比轻松、自在。这是非常有效的一个方法。要不然,有些人想哭又哭不出来,而其他一些五花八门的发泄方式也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遇到这种情况就只能束手无策。

当我们心里有压力、不开心的时候,胸口、后背也会有疼痛的感觉。此时若能在佛堂里认真地打坐、禅修,效果当然很好,但如果恰好有事在外,就只能利用短短的三五分钟想一想。尽管如此,这对于消除负面情绪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假如遇到的问题特别严重,可能效果不会立竿见影,但这个方法可以从本质上解决问题。从此以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令人不快的事情,就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

《般舟三昧经》中讲,在家居士守持居士五戒或者八关斋戒,然后以强大的信心观想佛,根机较好的人七天就能见到阿弥陀佛。根机差的人虽然见不到,但一定会在梦里见到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观想释迦牟尼佛也是一样的。我们现在开始观想的话,也许七天后也能够看到或者梦见佛;如果七天不行,那再坚持两个七、三个七、一个月,肯定可以实现!梦中见到佛并不难,虽然梦是假的,但也有其特殊意义。

这些一定要亲自去体会,否则大家心里仍会存疑:七天是不是真的可以见到佛?到底能不能梦到佛呢?等等。我们只有专心致志地去做,有了切身体会之后,才会对此深信不疑。

这个观想佛的方法,只是众多禅修方法中的一个。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除了禅修以外,在面临死亡之际,或者遇到一些恐怖的情境,比如有些人觉得遇到了鬼怪等一些不吉利的事,这时候也可以观想佛,观想方法同上。

大家记住,最好先用七天时间闭关修习。如果条件允许,选择一个静处或者在自己家里,一个人闭关修行七天;若是条件不允许,就根据个人情况,抽一两天时间或者每天二十分钟、半小时、一小时练习。基础打好之后,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应用。

3.障碍及对治

禅修时要把所有的念头放下,一心专注。可是,无论我们再怎么认真,意识是静不下来的,几秒钟或者十几秒钟以后一定会走神。怎么办呢?首先,要第一时间发现自己走神了,如果走神很久以后才意识到这一点,那么禅修的效果就会大受影响。所以,当发现自己走神以后,要迅速采取措施——把心拉回来,让它重新专注于佛像。比如,我们发现自己的心正在想过去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事情,或者是正在思考未来两三年或几十年以后的事情……无论想得多远,都要把心拉回来,让它继续专注于佛像。

及时采取措施非常重要。我们打坐的多数时候,一是没有发现自己走神,二是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这样就白白浪费了禅修的时间,而且还会影响到以后的禅修。如果每次都草草而过,那么我们永远都无法修出真实的、标准的禅定。这一点特别重要!

把心拉回来以后,它依然会走神。我们仍要第一时间发现,然后及时采取措施。整个打坐过程中都是这样。其中有少许时间,既没有跑神,也不需要采取措施,心停留在一个非常平静的状态中,这就是标准的禅修。

在初期阶段,可能整个禅修过程中只有少部分时间属于标准禅修,其余的大部分时间,我们要么没有发现自己跑神,要么没有及时采取措施,或者采取了措施但效果不好。虽然身体在打坐,但内心的状态与禅修已经相去甚远。没关系,每个人刚开始都是这样,只要开始禅修就已经很不错了。

佛教里有很多专用术语描述这些禅修的具体方法,现在我们把这些术语全都抛开,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就是:跑神了,要第一时间发现;发现了,要及时采取措施——把心拉回来,继续保持专注,就这么简单。更多或更具体的修法,大家要从小乘的《俱舍论》和大乘的《阿毗达磨集论》等书中学习。

4.原理与功效

为什么观想佛像能解决我们的问题?一方面,禅修本身可以让我们的心静下来;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佛的加持。

加持是什么?就是一种力量。佛有佛的加持,鬼神有鬼神的加持,物质之间也会有加持。例如,铁、钴、镍等金属跟磁铁放在一起,几分钟以后,这些金属也可以像磁铁一样吸引其他金属。这个力量不是来自金属本身,而是来自磁铁——它们跟磁铁放在一起,所以得到了一些磁铁的力量,这叫做磁铁的加持。所谓鬼神的加持,就是邪恶的力量让我们内心产生各种不好的念头,让我们生活中出现各种不吉利、不顺利的事情。而佛的加持属于一种正面的能量,它绝对是存在的。

怎样才能得到佛的加持呢?就像金属要跟磁铁近距离接触才能得到磁性,我们也要跟佛近距离接触才能得到佛的加持。怎样算是近距离接触?不是我们的身体与佛近距离接触,而是我们的心与佛近距离甚至零距离接触。即,以强烈的信心虔诚地祈祷佛,以此激活佛的加持力,然后我们就得到了这个力量。也就是说,我们的心靠近佛,就得到了佛的加持。

无论是否信仰佛教,大家都可以试试这个方法。比如一个无神论者,他不会像佛教徒这般崇拜佛,但无论如何,佛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与普通人不同,其内在有着无比强大的正能量——用现在的说法,就是磁场非常强大。当人们注视着佛的面庞或者专注于佛的心间,便会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让自己的内心逐渐变得光明、平静……有了这种感受之后,就会相信二者之间必然存在一种内在的因果关系。虽然没有佛教信仰的人无法解释其中的缘由,但这种感受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到。如果是一名佛教徒的话,由于他对佛有信心,距离更近,得到的能量和加持也就更多。

现在大家的物质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但这些便利条件并非从天而降,每个人都为此付出了很多,包括激烈竞争所导致的痛苦、焦虑、压力等。所以,生活在这样的年代,必须掌握调整心态的有效方法,否则很难真正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尤其是精神状态不佳的人,修这个禅修特别有意义。

全世界每年有那么多人去自杀或自杀未遂,我们经常看到这类新闻。其实,如果当时能稍微控制一下内心的烦恼,很多悲剧本可以不必发生,但凡有一点解决办法都不至于走上绝路。所以,无论有无信仰,现代人特别需要能够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不管佛教还是其他宗教,只要能够有效地解决人们内心的烦恼,这些方法都可以互相共享。

除了佛像以外,我们看任何东西,比如一朵花、一个图像,或者一个字——任何民族的字都可以,只要专心致志,都能够让心平静下来。对于佛教徒来说,看佛像则可以起到更多、更大的作用。

总之,寂止的修法虽然很多,但最好的就是这个。希望大家不开心的时候就用这个方法,它简单易行又贴近生活,每个人都用得上,特别有意义。

(二)胜观类

1.中观的修法

胜观就是要证悟空性。证悟空性的方法也很多,首要的方法,是通过中观的逻辑推理去分析、观察: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我”又是什么?其实,外面的世界不了解也没关系,最重要的是了解自我,这才是关键。

通过中观的方法观察之后会发现,原来所谓的“我”完全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就像这本书,它其实不是一个具体的实物,而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可能很多人不太理解,一本书怎么可能是抽象概念呢?比如,一本书由200张纸组成,当这些纸张装订在一起时,我们就认为这是一本书,但这个观念随时会转变:如果把这本书拆开,书的概念就立刻消失了,我们会说这里有200张纸;如果把这200张纸重新装订成册,我们又会产生“这是一本书”的概念。到底是一本书还是200张纸?如果我们承认真实存在的是200张纸,那么“书”肯定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什么?因为纸就是纸,除了200张纸以外,我们没有发现所谓的“书”!

关于自我的概念也是如此,它包括身体和精神两部分。我们的身体由无数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可以各自分开。分开后的细胞是不是身体呢?当然不是,身体不是细胞,细胞也不是身体,我们观念中的自我与这些细胞相差十万八千里,完全不是一回事。这每一个细胞上面有没有身体呢?没有。只不过,当它们堆积在一起时,我们认为这是人的身体;当它们各自分开以后,我们就认为这些是细胞。那么,细胞与身体哪一个是真实的?如果我们认为细胞是真实存在的,那身体就是一种抽象的观念。再继续分析下去,细胞也不复存在,被拆分成了分子、原子、电子,最后连电子、原子也不存在……到底还有什么东西存在?经过一一剖析之后,最后根本找不到任何真实存在的事物!我们的精神也同样如此。这个道理非常深奥,若能深入去了解,就会彻底明白自我的真相。

未经观察的时候,大家都盲目地认为“我”是真实存在的。这个自我到底是对是错?是抽象的概念还是具体的事物?没有人对此表示怀疑或者存有异议,甚至连科学家和哲学家都没有提出反对意见。我们短暂的人生,就这么浑浑噩噩地过去了。现在一旦开始观察,就会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我”不成立,外在的事物即便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再进一步观察万事万物,最后会发现整个世界不过是一大堆错觉而已!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叫做义分别禅定。

对于外在的事物,科学家和哲学家在很多领域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尤其是科学家,他们发现了许多事物的真相。然而,所有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包括像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人物,也不知道“我”是什么。此外,大家都认为非常了不起的神通人士,以及平时人们供奉的各路神仙,他们也一样不明白到底什么是“我”,各个都在轮回中流转不停……所以,我们的盲点不是外在的事物,而是自我的真相。

这些问题都要在禅定中去思考,这样是最好的;或者先简单地分析,最终得出结论之后,就在这个结论中安住,这也是禅修。

2.以心观心

第二种禅修非常简单,就是静下来,往内观照自己的心。通过这个观照,不需要其他方法,就可以解决很多心理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开心时会说“今天我的心情很好,很高兴”,难过的时候会说“今天我的心情很差,很糟糕”,等等。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感觉,就把这个感觉当作心情。可是,这个心情到底是什么?我们平时并没有加以关注。

现在平静下来以后,往里看一看自己的心。比如,当我们不太开心的时候,立即看一看:到底是什么不开心?不开心是什么?什么是心?……只要认真一点观察,这个时候就会发现,其实不开心只是一种内在的感受而已。这种感受,在我们不关注的时候才会出现;如果关注它或者深入地了解它,这种感觉就会消失,所谓的心情也就不复存在。如果能再进一步深入观察,就会发现其中还蕴藏着禅宗和藏传佛教讲的一些深奥道理。

过去很长时间,人们一直在争论有神、无神,唯心还是唯物,心到底是大脑还是心脏……现在这些概念都不重要了,我们心里这个难过的感受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该怎么办呢?如果只是正常情况下一些生活琐事引起的情绪问题,一般不会有太大影响;如果还有其他原因,或者心理本来就不太健康,那么问题就比较严重,一定要及时解决。

解决的方式,就是在自己家里或者任何地方,静下来,往里看一看:自己的内心到底是什么样的?什么叫做心?比如,我们坐在山上或者海边等视野开阔的地方,眼前是一片蓝色的虚空,我们的心似乎也融入了这个蓝色的世界……观察效果比较好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感觉:自己的心无处可寻——根本感觉不到它到底在哪里。

我们内心的各种情绪,在未经认真探究的时候才存在,一旦开始关注它的本质,统统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个当中,我们将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在。佛教认为,这实际上是进入了阿赖耶识的状态。虽然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境界,但人在这种状态中会感觉无比轻松、自在,这种感受语言实在难以表达。如果再继续深入下去,还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感受。

我们目前未必需要这么深入,就在阿赖耶识的层面上静下来,停留几分钟或者更久一点,内心的焦虑、压力、空虚等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这样打坐半小时、二十分钟之后,整个人会感觉十分轻松、自在、愉悦;尔后,我们就用这种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心态改变之后,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至少生活中是这样,根本不需要走极端的路。那些走上绝路的人,不是因为真的无路可走,而是因为内心太过黑暗,以至于看不到路在何方。路永远都有,通过禅修让自己的内心变强大,之后便看见了路。

总之,我们要先解决这些生活上的问题,如果自己心理都不健康,那成佛就更是难上加难。让自己拥有一个乐观、积极、健康的心态,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出离心、菩提心,这样一定会有收获!

(三)其他

还有一种在生活中非常简单、实用的禅修方法,只需一两分钟就可以完成,只要稍微投入、专注,每个人都能用得上。无论是在忙碌地工作,还是吃饭、走路,或者唱歌跳舞、看电影等娱乐时都可以修,但前提条件是必须有一点菩提心,最好是有标准的菩提心。

1.主要内容

整个禅修过程可分四个部分:发心、随喜、供养、回向。这四个听起来很简单,我们平时也经常提及,但不同之处在于,它现在变成了一种禅修的方法,而且非常接地气,随时随地都可以修。佛陀在《善谏经》中,曾将这个方法介绍给事务繁忙的国王,所以这个禅定方法是有佛经依据的,并非凭空而造。

(1)发心

发心的前提条件,就是需要一点点菩提心,当然最好是标准的菩提心。如果目前还达不到,发造作的菩提心也可以。它包含以下四点内容:

第一,向往。对解脱、成佛有向往、希求之心,强烈地渴望能够为一切众生而成佛。

第二,信任。坚定不移地相信佛或解脱的功德,比如解脱成佛后有什么样的功德、智慧、慈悲、能力等,也就是平时讲的解脱的利益。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条件是闻思,通过闻思建立对佛的信心,如果内心还抱有各种怀疑和成见,就无法对解脱、成佛生起坚定不移的向往和希求之心。

第三,追求。希望很快能够解脱,成就佛的果位。

第四,发愿。愿自己早日成佛,具备利益众生的所有能力。

任何时候,只要内心稍有空闲就可以思维以上四点,哪怕只想一分钟,这一分钟就是生活中的禅定。比如遇到路上堵车时,花几分钟时间想一想,这几分钟就是修行。修行未必要在佛堂、寺庙或者闭关中心,随时随地都可以修。佛经里讲过,在享受世俗快乐的同时也可以思维这四项内容。

不过,如果本身没有菩提心,或者对菩提心没有任何概念,这时候要发起渴望成佛和相信佛陀的功德的心,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它的前提条件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这样才能够随时随地、真心诚意地做到这四点,并且做得非常标准。

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修这四个呢?第一,走路的时候;第二,站着的时候;第三,坐着的时候;第四,睡觉的时候;第五,醒过来的时候;再加上吃饭、喝水,这七个基本上代表了日常的所有情况。实际上,除了深度睡眠外的所有时间几乎都可以。这非常有意义,大家务必串习熟练。

意识是可以被训练的,其结果由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成长的环境以及平时交往的朋友等决定。为什么要远离恶知识?因为我们会无形中吸收他们身上很多不好的品质,虽然没有刻意模仿,但是心自然而然就堕落了。教育也是同样,在某种观念的长期熏陶、灌输之下,尽管一开始很抵触、抗拒,最后也就默然接受了。全世界都是如此。比如,听起来非常稀奇古怪的一个想法,原本不接受这种观念的人被洗脑后,就会认为这很正常。

反之,如果所受的教育、成长的环境和平时接触的朋友等都是正面的,那么即便是一个非常自私的人,最后也可以变成一个无私且拥有慈悲心和菩提心的人。可见,心的可塑性很强,它可以变好也可以变坏,有无限的可能性。就像泥土,既能做佛像,也能做器具。

所以,我们要时刻观照自己的心,尽量训练它。有一个词叫做条件反射,当听到某种声音时,心里产生一个恶念,以后听到这个声音就会经常生起这样的恶念;当听到某种声音时,心怀慈悲、善念,以后每次听到这个声音时,善念就会油然而生。同样,如果我们天天想这四个,随时随地训练自己,那么以后在行住坐卧中就能自然而然地想起这些,心会逐渐地变得善良、慈悲,最后变成菩提心,这完全可以做到。

譬如,大街上的一个陌生人,虽然在普通人和修行人眼里看起来都一样,但给二者带来的感受却完全不同:普通人只是看到一个人而已,修行人则会自然地对他生起慈爱之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修行人平时在修慈悲心、菩提心,随时随地内观自己,而普通人的心还没有经过训练。

不想打坐的人经常喜欢说一句话:我不打坐,我要在生活中修行。生活中当然可以修行,但前提是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如果从来都不闻思、不学习,根本不知道该怎么修,那在生活中能修出什么呢?所以,大家平时要先训练好,随时随地尽量思维这四项内容。

(2)随喜

随喜的对象有三种,分别是大乘佛教的修行人、小乘佛教的修行人以及自己。

第一,随喜大乘佛教的修行人。

观想十方诸佛的福慧二资粮以及文殊、观音等菩萨的善根,比如度化众生、发菩提心、证悟空性等(简单作意即可,不需要逐个观想),然后发自内心地对这些功德生起欢喜心。

对这些功德生起欢喜心是什么样?比如自己很有钱,我们一定会非常高兴;如果自己没什么钱,但自己所爱的父母、儿女等有很多钱,我们也会为他们感到特别开心,这种心态就是随喜。同样,虽然我们没有菩提心,没有证悟空性,没有成佛……但这些佛菩萨都做到了,所以我们为佛菩萨的功德而生起欢喜心,这样刹那间就能累积广大的善根。可见,随喜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第二,随喜小乘佛教的修行人。

阿罗汉等小乘修行人虽然没有菩提心,但他们已断除了所有烦恼,从六道轮回中彻底解脱了,所以这些小乘修行人也有非常大的功德。我们观想他们的功德,并为此而感到开心、高兴。

第三,随喜自己的功德。

自己虽然不具备佛菩萨、阿罗汉那样殊胜的功德,但可以简单地忆念自己过去、现在身口意所造的所有善根,然后为这些功德感到欢喜。

我们把诸佛菩萨、阿罗汉等修行人,以及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众生从无始至今所造的全部功德,在心里整体地默想一遍,然后为这些功德发自内心地欢喜、高兴,这就是随喜。

这样随喜有很大的功德。佛经里讲得很清楚:如果两个人境界一样高,其中一人对另外一人的善根发自内心地随喜,那么他可以得到对方的所有善根功德,与自己亲自做一样。如果对方的境界很高,比如一个普通人对一地菩萨随喜,能不能得到一地菩萨的全部功德呢?不能,否则大家都变成一地菩萨了,但是这样随喜仍然可以得到很大的功德。

很多人以为,禅定就是不起任何念头,心如止水,其实不一定。禅定有三种,第一种是有思维的禅定,静虑就是心平静下来再去思考;第二种是没有思维的禅定,心非常平静,除了平静之外无它,这叫做寂止;第三种是证悟后的禅定,这个境界超越了有思维和无思维的范畴。

随喜和发心属于有思维的禅定,这种禅定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修,不需要专门抽出时间、摆好姿势打坐。比如,人可能在忙碌地工作、说话,脱不开身做其他善事,但只要心里观想、随喜这些功德,顷刻间便能获得广大的善根——这不是普通的善根,而是非常伟大、不可思议的善根!

在大乘佛教中,善和恶从来不是看表面,而是以内在的心态和发心来决定的。如果不懂得调整自心,即便吃了很多苦头,到头来可能仍旧一无所获;反之,如果善用其心,尽管没有做太多事情,得到的善根功德也极其广大。简言之,善恶的根源在于心:心善,一切皆善;心恶,一切皆恶,心的力量不可思议。

(3)供养

接着,我们把随喜所得到的善根功德全部供养给三宝,对象包括大乘佛教的佛菩萨,小乘佛教的声闻阿罗汉,所有凡夫善知识以及其他僧众。

这个供养是最殊胜、最好的供养。首先,发菩提心本来就有很大的功德;然后,通过随喜又产生很大的功德;最后,把随喜的功德供养给佛菩萨,在这个过程中又获得了更多的善根。

我们平时以花、水、香等供佛,但最上等、最殊胜的供品是什么?大乘佛经里讲得很清楚,就是对所有众生的慈悲心和利益众生。实际上,这些可以含括在上供和下施中。上供,我们去利益众生就是对佛菩萨最好的供养;下施,我们以慈悲心帮助一切众生,就是对众生的布施。如果还没有实际行动,只是心里有一种慈悲心,也是最上等的供品。

如果有菩提心、慈悲心,我们可以不供佛——上香、供水、供花这些都可以不做,慈悲心就是最上等的供品。当然,如果有慈悲心、菩提心,然后再供佛,这样就更完美了。

若是没有慈悲心、菩提心,常常以粗鄙、下劣的方式伤害众生,以自私自利的心态供佛,却期望得到佛祖的保佑,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果永远不会错乱,有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入菩萨行论》里也提到,若我们的身口意伤害了众生,再以各种各样的供品供养佛菩萨,佛菩萨会高兴吗?根本不可能高兴。(佛当然不会有高兴、不高兴的念头,我们不能以凡夫的心态和想法来衡量佛,这里只是假设佛也像普通人一样有开心和不开心的表现。)

可见,大乘佛教的精华、基础、灵魂……一切的一切就是慈悲心,把慈悲心提升到菩提心,这就是最殊胜的修行!有了慈悲心和菩提心,自然就有供品了——这是最上等的供品。所以,希望大家明白大乘佛教的核心和精华是什么,如果这些都不了解、不去做,而在其他方面下功夫,无异于本末倒置。

(4)回向

最后,我们祈请佛菩萨把供养的善根和功德,以最殊胜的方式回向或分配给天下所有众生。

我们平时所做的各种回向,都不及佛菩萨的这种回向殊胜、圆满。如是回向之后,我们的善根还将继续增长,永不停息,所以这种回向方式是利益最大的回向。以上的四个方法都是《善谏经》的内容。

2.功德与利益

发心、随喜、供养、回向,这四个看起来很简单、平实的修法,实际上是大乘佛教的修行窍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到的善根非常不可思议。随时随地思维这四个,就是一个生活中的禅修,非常有意义。

如果想得稍微宽泛、细致一点,可能需要十分钟左右;简单的话,一两分钟就可以完成。一天24小时中,只要能记起来,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这么想,这并不耽误任何事情。只不过有时因为散乱,心里胡思乱想、杂念纷呈,以至于常常忘记了这些。如果稍微有点正知正念,就有很多时间修习。

现在每个人都很忙碌,若是没时间修其他的,只修这四个,已经是非常好的修行方法了。

(1)可以快速积累福报

其实,掌握修行的窍诀之后,再下一点功夫,短时间内便可以积累广大的福报。虽说大乘修行人不求回报,但只要种了这个因,果必然会随之而来。

很多人以为,为了自己的健康、长寿等所做的事情才是福报。其实不然,福报有很多种,有大乘佛教的福报、小乘佛教的福报等,当我们把福报回向给所有众生时,它就变成了大乘佛教的福报,完全可以实现自利利他。

虽然目前我们只是一介凡夫,利益众生的能力不及佛菩萨那般广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毫无作为。如果发自内心地将自己的福报回向给一切众生,必定可以帮助到许许多多的生命。因此,我们随时随地都有机会利益众生,这非常重要。

(2)可以清净罪业

佛经里讲过,无法受持五戒的人,如果内心有这些思维的话,所有罪业都可以降至非常轻微的程度,甚至有可能从根本上得以清净。

希望大家把这四个牢牢记住,随时随地这样去想。之前讲过,它的前提条件是需要一点菩提心,否则无法真正地发心,随喜、供养等也不是很圆满。所以,先好好修菩提心,对菩提心稍微有一点感觉的时候,就可以随时随地去修。

平时进门、出门或是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刻意想一下这些内容,反复训练之后,只要碰到这样的事情或听到这个声音,自然就能忆念起这四个。比如,每天上班经过某个街道时有意识地想一下,一星期之后,只要到了这个地方,这种思维立即就会产生。我们的心可以这样训练,这不需要花太多时间,也不需要专门打坐,每个人都能够做到。随时随地这样思维,就是一个真正的生活中的禅修,非常有意义!

三、禅修的注意事项

现在有不少人时常会去禅修,如打禅七等,但这些禅修必须以出离心和菩提心为基础。否则修的时间再长、境界再高,顶多就是外道的禅修,根本不算佛教的禅修,也不属于佛教戒定慧的定。

像现法乐住这样的禅修,如果没有出离心,就不是佛教的禅修。外道也会修四禅八定,这在禅修中已经是很高的境界了,然而,若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境界再高也不是佛教的禅修。还有西方的正念禅,主要是借用佛教的禅修来化解现代人的精神压力,这种禅定的深度远不及四禅八定,如果不具备出离心和菩提心,就更加不是佛教的禅修了。所以,先修出离心和菩提心,在此基础上修什么禅都是佛教的禅。否则,即便修禅修得再好,比如七天没有任何杂念,达到这种程度又如何?这与解脱道没有半点关系!

未来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禅修,那时会冒出很多禅修大师,每个大师都可以创造一套自己的禅修。因为这也是一种商机,通过高昂的学费可以获取巨大的利益。那时候一定会乱象频出,在五花八门的禅修中,真正的佛教禅修反而会销声匿迹。虽然目前我们还未面临这种情况,但十年八年后就不好说了。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智慧,先把佛教的禅修弄清楚,然后再去修行,不要盲目地参加各种禅修。

学佛不能盲目,一定要充分地闻思。否则的话,即便现在不出问题,将来也会出问题:走错路或者退失信心,动摇自己根本性的信心,这些都有可能。做任何世间的事情都不能盲目,更何况是走出世间的解脱道!所以佛教一直非常重视闻思修的智慧。有了这样的智慧,才能对解脱道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然后制订长远的修行计划。按照这个计划一步步去做,哪怕做到一点点也是有意义的。有些人只是临时起意或是一时冲动之下,修个七八天的禅定,稍微有一点点感觉之后,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修什么禅定都会有感受,这个感觉到底有什么用呢?自己也不太清楚,最多就是心情好了,没有痛苦了,可以改善睡眠,让人放松,等等。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它在生活中的价值,但对于佛教的修行来说,这些并没有多大用处。所以我们必须要先闻思,然后再修行。

修行的时候不要直接修寂止、胜观,要先修加行。实际上,修人身难得也是一种寂止,它可以让我们的心平静下来。要知道,并非所有寂止的修法都没有思维,专注地修四加行其实也属于修寂止——既是修寂止,又是修加行。

关于禅修方面的内容,之前已经讲过很多。有浅的、有深的,有纯佛教的禅修,也有面向大众的禅修……大家可以自行了解。希望大家每天花二十分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打坐、禅修,于各方面都有助益。

任何事情都是知易行难,要将理论应用于实际还需下一点功夫。因为禅修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很重要,修行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投入一些时间也是值得的,至少可以让我们拥有一个快乐、积极、有追求的人生。

总之,大家一定要充分了解修行的道路,明确修行的先后次第,然后从最简单、最基础的做起,一步步稳扎稳打地修。虽然我们走得不快,但方向都是正确的,即便暂时没有明显的收获,只要不放弃,将来一定会有成果。否则走得再快、再远,也不过是在绕弯路甚至误入歧途,这样就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