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人生十项所知

十项所知,即佛教徒必须要了解和知道的十个问题。

一、外在的现象是迷乱,应当了知它无有真实性

这个观念,决定了我们对待世界、面对物质的态度。

在西方几千年的历史中,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都分别对物质与宇宙有着不同的解读,固执己见、争论不休。但佛陀却认为,世界既有物质的成分,也有精神的成分。外面的世界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而是一种幻觉。并劝告他们说:别吵啦,没有什么好吵的,都是一种错觉而已,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唯心、唯物。

也许刚刚进入佛门的人很难理解:外面的一切如此真实,怎么可能是幻觉呢?佛教会不会把我们带到另一个玄乎其玄的世界,让我们离开正常人的生活,去过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呢?

不,这样的担忧大可不必。佛教不会让我们离开现有的生活,只是让我们改变对世界的态度,即要知道,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庞大的虚幻世界。

很多人因为不了解佛法,更没有深入学习佛法,所以对佛教有很多误解。一听说佛教讲无我、空性,就理解为一无所有,认为佛教否定现实生活中自我的存在,否定世界的存在。其实,佛陀从不会否定感官世界中自我假象的存在。

有很多人一听禅宗里讲放下,就误认为什么都不能执著,都要放下,包括家庭、物质、烧香、拜佛、念经、磕头都要放下。还有一些人又走入另一个极端,什么都不愿意放下,只知道以功利的心态去烧香、拜佛,祈求佛的保佑。这两种极端的观念,都是不对的。

虽然最后成佛的时候,要放下一切。我们现阶段不可或缺的一切,都会被更好的东西所替代。但这只是将来的事情,目前我们需要放下的,是杀盗淫妄等罪业,是对其他众生有害的行为,却不能放下闻思修,不能放下对解脱的追求。

对字面词句的误解,往往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有些人一看到“欲望是发展的动力”这句话,就认为不能控制欲望,一定要让欲望引领世界。但目前的事实是,很多人已经被欲望的绳索缠裹得气喘吁吁,甚至奄奄一息,缺乏智慧的欲望无限膨胀,已经让人类南辕北辙,奔往另一个方向。

佛教徒并不是穷人的代名词,更不一定要过艰苦的日子。闻思修、戒定慧、智慧和慈悲,才是衡量佛教徒的标准。

在没有开悟的时候,世界非常真实。此时的我们不可能放下欲望,但一定要尊重因果,该有的欲望要有,不该有的欲望绝不能有。如果不尊重因果规律,一定会感受痛苦。

但从更高的层次来讲,就像六祖惠能大师讲的“本来无一物”,世上的任何东西都从来不存在。就像梦中赚了一百万,又输了一百万,赚钱的时候欢喜若狂,输钱的时候痛苦万状,但这大喜大悲的一切,都从来不存在,一切都是幻觉。

不要过度执著世间的一切,要知道世界是虚幻的。因为我们的感官出了问题,才会认为它是真实的。

二、内在心性是无我,应当了知它是空性

所谓的精神,包括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感知到光、声波等的感受,以及我们的第六意识所做出的判断、思维,以及最深层次的意识。

比如,在深度昏迷的时候,虽然眼耳鼻舌身意层面的精神都不存在了,但有一个最基本的深度精神,却不会离开我们的身体,所以这时候身体不叫尸体。当我们死亡的时候,连最深层次的精神也走了,这时候我们的身体就被称为尸体。生死,就是以精神的是否存在来区别的。

佛陀告诉我们,精神也是虚幻的、无我的,尽管在不思考、不观察的时候,有一个自我的感觉。我们从小到大,也已经默认了自我的存在,但如果去观察,却找不到所谓的“我”。

虽然我们会说,“我的头”“我的手”“我的腿”“我的心脏”“我的肺”“我的大脑”“我的精神”……但这些都只是“我”所拥有的,“我”自己究竟是什么呢?

尽管有些时候,我们头痛的时候会说“我痛”,心脏痛和手痛的时候,也会说“我很痛”,但这只是把头、心脏、手当做了“我”而已。

这样一观察,会发现“我”的存在有漏洞。但自古以来,我们却习惯于这种约定俗成,任何人都不会去想“我”是否存在这个问题。

佛陀却告诉我们,如果不想出离轮回,不想挣脱六道的藩篱,就不要观察,当做有一个“我”的存在,然后尽量断恶行善。你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是你自己过去福德的果报,你有权利享受这一切,只是不要忘记继续创造这样的美好幸福。这在佛教里面,叫做人天乘。

有些人说,我不想成佛,不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想成为阿罗汉,不想离开轮回,只想生生世世都过上幸福的日子。这种人,就可以修学人天乘。

如果不满足于现状,一定要知道“我”为什么要生老病死,“我”为什么生生世世都在轮回中流转等,就可以设法突破陈旧的固有观念,找到最终极究竟的答案——空性,并为之奋斗不懈。

三、中间的分别念依缘而生,应当了知它是骤然性

无论好的念头,不好的念头,都是从因缘而产生。凡是有因有缘而产生的,都是短暂且变化无常的。

我们不要以为:自己今天找到了一个对世界、对自我最准确的价值观与定义,这是人类对世界的顶尖认知,它永远都不会被淘汰。

其实,今天自以为是的心念,总有一天会遭到自己的否定。人类就是这样不断建立,又不断打破。当有一天我们脱离了感官的窠臼,用另一种方法去感知世界的时候,我们的所有价值观都将退出历史的舞台。

比如,当人类还没有显微镜的时候,我们会认为,砖头、楼房、石头等物体是静止的。当人类拥有显微镜以后,过去的判断已经落伍。在修行的过程中,随着心灵的提升,我们的感官也会不断进步。佛教不追求神通,但禅定好的修行人,却能改变眼睛的结构,能看到平常人看不到的东西,这叫做天眼。

我们今天的很多观念,都是愚昧无知的。佛教讲这些的目的,不仅仅是让我们学会一种知识,而是让我们通过这些知识与方法,来减少乃至最终消灭我们的烦恼与痛苦。

佛教认为,精神上的痛苦,来自于自己的愚昧;从长远的角度来讲,肉体之苦的源头也是愚昧。因为我们把所有东西都看得非常真实,故而会紧抓不放,深执不渝。其后果就是,越是让我们执著的事物或人,越会给我们带来痛苦。

这些痛苦,不是来源于事物或人本身,而是来源于我们的心态。佛教讲“境随心转”,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当我们心情很好的时候,会看到每一个人都很可爱,每一个地方都很美好,哪怕是陌生人,也可以莫名其妙地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感受。这时候就算发生一些违缘,也不会给自己带来创伤。反之,当我们不开心的时候,则即使自己最爱的亲朋好友也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快乐,每一个人都很可恶、很可憎,都让自己心生不快。哪怕别人没有说自己,也会认为别人在说自己的坏话,别人无心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都认为是在讽刺和侮辱自己。多疑、猜忌、怨恨、不满,这都与自己的心态有关。

当我们深深体会到幸福不在外面,就在自己的内心,并掌握了寻找幸福的方式以后,无论贫富贵贱,无论顺逆盛衰,都不会动摇内心的轻松自在、自由逍遥。有了这种内在的自由以后,即使被关在监狱里,也开开心心、快快乐乐。这,才是真正永久的幸福。

佛陀的人生哲理,可以运用于我们的生活、工作等任何地方,这就是佛法融入生活。其前提,就是长期地打坐修行,训练我们现在这颗不自在的心。

如果内心不自在,哪怕是拥有几百亿、几千亿身价的全球首富,也是怨气重重、焦虑不安。即使在走到生命尽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也是怀着对世界的强烈不满与抱怨,甚至是在刻骨的仇恨中告别这个世界的。

佛教经常提醒我们,学佛、信佛,有机会追求永久幸福与内在自由的生命来之不易,我们不能当一个享乐主义者,不能沉迷在眼前一点点的幸福当中。如果不懂得珍惜和感恩,傲慢心就会无限膨胀,贡高我慢、自以为是,继而开始侮辱、诽谤其他人,这是让福报疾速下降的不智之举。一方面不去创造新的幸福因素,同时又迅速地消耗着过去的幸福因素,等待我们的必然是一片黑暗。

四、大种的身语是有为法,应当了知它是无常性

什么叫做有为法?也即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东西。

我们的身体、语言,以及我们所拥有的财产、名誉、地位等所有的一切,都是有为法,都是变化无常的。比如,我们今天之所以开心,是因为开心的因缘都具备了。如果明天这些开心的因缘中的大部分或某个比较关键的因缘不具备,我们明天就不会开心。

不要以为自己永远都会有名声、有财富,这些都是因缘产生的,任何人都无法掌控因缘的发展趋势。在每一天的报纸、电视等新闻中,我们都会看到各种巨大的变化和无常。既然无法抗拒,就要学会接受。

很多人不愿意接受自己的衰老,所以每年会花费十多万乃至几十万元钱去打针、拉皮、除皱、染发……这都是在跟自然规律作对。但在自然规律面前,人的能力非常渺小,哪怕竭尽全力,也难以与之抗衡。

无论家庭破碎,还是生意失败,都要顺其自然,要学会提得起,放得下,要接受现实和主观之间的矛盾。这些道理不仅要知道,还要反复训练。

四加行的第二个修法,就是死亡无常。大小乘的基础修法是四念处,四念处其中之一,也是无常。

佛陀讲过:所有的脚印中,大象的脚印最殊胜;所有的观念当中,无常的观念最殊胜。

有一种大象走路非常小心翼翼,绝不会走到悬崖、险滩或其他危险的地方。如果循着这种大象的足迹走,一定非常安全。同样,如果对无常有所准备,一旦无常来临,就不会过于痛苦。

无常随时都会来袭击我们,生命结束的时候,钱财、名声都无法陪伴我们,都变得一文不值。唯有精神层面的贪嗔痴、出离心、菩提心、证悟空性的智慧才会与我们同在。

五、众生的所有苦乐是由业所生,应当了知业果无欺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认知善恶因果特别重要。很多人本来很善良,却因为不明事理,不知取舍,所以造罪无数。很多人因为命运造化,受到家庭、教育、社会的影响,大部分慢慢失去了天生的良知,走向了邪恶的深渊。而另一些人却变得人格越来越完善,心地越来越善良,最终变成一个大菩萨或一个好修行人。这一切的变化,都源于自己的福报因缘。

我们要知道,因果规律不是人为的,只是大自然变化的一部分。世界的一切,都不是什么万能神创造的,而是万物自身的因缘产生的。

尊重因果,是尊重大自然的规律,而并不是尊重释迦牟尼佛。我们最大的毛病,就是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去否定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这都是因为我们的愚昧,佛教称之为无明。因为无明,而导致了各种烦恼与痛苦。所以,即便我们不学佛,不相信佛陀,但也应该相信因果。

如果这些最基本的要求都不重视,又何谈顿悟、证悟大圆满、即身成佛?凡夫都好高骛远,但如果失去了立足之本,一切的目标都只是空谈。

当然,既然身为凡夫,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缺陷与不如法。就像按照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在猿猴慢慢进化为人的过程中,有一个阶段既不是人,也不完全是猴子。(不过,如今达尔文的进化论也开始遭到了质疑。)我们现在也是这样,既不是佛菩萨,也不是根本没有学佛的人,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修行人。我们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这是很正常的情况,但起码要断除杀盗淫妄方面的严重罪业,特别是杀害其他生命的罪业。

如果彻底无视因果,肆意杀戮动物,最后人类必将丧心病狂到以对待动物的方式,来对待人类自己,并冠之以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

在大自然的规律面前,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对自然规律心生敬畏。有毒食品、腐败贪污、世风日下等现代社会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对自然缺乏敬畏而造成的。

如果懂得因果,却又经不起诱惑,就需要修四个外加行当中的人身难得、死亡无常、因果不虚和轮回是苦。

若能在因果取舍上慎重一点,就不会做贼心虚,就不会心怀歉疚,就可以坦坦荡荡、光明正大地过日子。即使遇到一些不公正待遇,也会从因果上找原因,而不会责怪、抱怨或仇视他人。这不是阿Q式的自我安慰,而是生起智慧后的明智之举。

六、痛苦是出离的因,应当了知它是善知识

生活显得一帆风顺的人,很难产生出离心,容易把生活过于理想化,天天都自鸣得意地说:“明天会更好,我将来一定会成功,我的前途永远都是光明的。”其实,再过若干年以后,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很多场景都会出现,白发苍苍、牙齿脱落、满脸皱纹,甚至生活都无法自理……这个是光明吗?再往后走,人都不存在了,当然更不是光明。

虽然乐观是一种力量,但如果乐观过度,到了自欺欺人、掩耳盗铃的程度,不做任何思想准备,没有丝毫危机感,负面的作用就会日益凸显。当遭遇自然灾害、亲人离世或倒闭破产等重大变故的时候,就会一蹶不振、绝望至极,甚至失去继续生活的勇气。这时候才能深深体会到,未来的前途并不是光明,人生、轮回并不幸福,世界并不完美。之前的一帆风顺,只是因为运气使然,总有一天,人生会走下坡路,接踵而至的麻烦正在前面等着我们。有些人因此而彻底对红尘失去了信心,选择了出家或修行的路。

正因为如此,所以很多人对佛教产生了一种印象,认为出家是在社会上实在混不下去了,已经走投无路之际的选择。其实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当然,如果在人生的低谷选择了出家的路,并一直坚持下去,那对当事人来说,此时的失败和打击就成了好老师,胜过了平时天天的说教。

很多人深有体会,平时上师说成千上万次,不如一次打击刻骨铭心。所以,亲历无常和痛苦,反而成了进步的阶梯,成了生命旅途中的重要里程碑与转折点。痛苦给我们的教育,远远超过了一生在学校当中所受的教育。

如果想拒绝痛苦,就要去拒绝它的因,而不要去拒绝它本身。实际上,当我们勇敢地面对痛苦的时候,它已经不再是痛苦了。如果能勇敢地面对痛苦,会有两个好处:首先可以降低痛苦的程度,同时还可以在痛苦中学会认识轮回的真相,并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

虽然佛教说轮回痛苦,但这种观念一点也不消极,因为我们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解决的前提,是要了知痛苦,就像医生首先告诉我们,你有病,必须接受治疗。我们也要承认自己有病,并积极配合医生完成下一步的治疗,我们的病才能治愈。积极治病,恢复健康,不但不是消极的人生态度,而且应该是积极乐观向上的。如果病人讳疾忌医,不积极配合,等到病入膏肓,无药可救,那才是真的很消极、很悲观了。佛教首先让我们了解痛苦的现状,然后教给我们正确的解决方法,让我们突破、超越痛苦,哪怕是普通人,都完全有机会成为像释迦牟尼佛那样伟大的人,这难道不是最积极、最乐观的人生态度吗?

但仅仅从理论上知道还不够,还需要长期的修行。其训练方法,就是四加行中的轮回痛苦与四念处的修法。具体的修法,在《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与《慧灯之光》里讲得很清楚,希望大家能静下来仔细思考这些问题。我们要抓紧时间修行,不能一拖再拖,变成拖延症患者,最后一无所成。

生命不仅仅是今生的几十年,而是找不到开始,也看不见结束的漫漫长途。生命的力量,已经超过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哪怕到了耄耋之年,我们也不能放弃希望与追求。生而为人,有思考的能力,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白白蹉跎,等到来世换了一个身体以后,就不一定有这样的思考能力了。我们务必抓住这次机会,扭转生命的方向,结束自己的痛苦,同时还要转变别人的人生方向,让更多的人学佛、修行、成佛,是我们来此世间的伟大使命。

七、快乐是轮回的根源,应当了知贪恋它是魔

幸福也可以变成魔障,如何理解这句话呢?幸福是所有生命共同追求的目标,难道佛教徒一定要远离幸福,远离快乐吗?

不是这样。前面介绍过,幸福、痛苦、金钱等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善恶的界定,取决于心态。普通人容易沉迷在当前的短暂幸福中,消耗着过去的福报,不懂得进一步去创造幸福的因素,更不懂得超越幸福,去追求更高的境界——无漏之大乐。

所谓无漏之大乐,密宗经常用“大乐”这个词,来形容佛菩萨境界中的超级快乐。在佛的境界中,没有痛苦和幸福的分别与感受,因为它已经超越了感官所能感受到的快乐,人类的语言无法直接表达,所以在“乐”的前面加了一个“大”字来描述。其实这也是不准确的,因为“大”和“小”都是我们的分别念,而佛菩萨的快乐,已经超越了感知的范畴,人类的语言已经无法表述。

所有人类的语言,都只是为了方便沟通而创造的工具而已。

魔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凡是对解脱有障碍的东西,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属于广义的魔障,这种魔障不一定是生命,也不一定是鬼。狭义的魔障,则专指我们平时讲的妖魔鬼怪,这种魔鬼,就是一种生命。

幸福是魔障的意思,是当我们面对幸福或快乐的时候,忘乎所以,变成极端享乐主义者,只追求物质享受,放弃了其他的理想和目标,此时的幸福,就变成魔障了。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许多极端享乐主义者,最后会对物质失去信心,变得失望和绝望。因为他们之前高估了物质的价值,当他们真正拥有的时候,才发现物质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想象中的满足感。灰心丧气之余,有些人只有靠吸毒等方式来刺激、麻痹自己,有些人最后变成了精神病人。所以,不重视意识的提升,是非常可怕的。

快乐本身并不是魔障,是我们面对快乐的方式出了问题,快乐才变成了魔障。若能将幸福和修行二者圆融,一边享受人类顶级的幸福,同时修持最顶级的慈悲心和智慧,此时的幸福,就不但不是魔障,反而是修行的顺缘。

当然,要让幸福和修行二者不矛盾,且能相辅相成,需要比较好的修行境界。普通人往往会偏于物质的一端,故而将幸福变成了魔障。

佛教的一切修行,都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心,而不是为了追求形式。比如,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本来不允许比丘的房间用香,但有一位比丘打坐的时候如果没有香味,他的心就静不下来,所以佛陀就特意开许他用香。很多出家人对此十分不解,佛陀解释说,他前世是天人,非常喜欢洁净与物质享受,只有在舒适的环境里,心才能静得下来,这是过去的习气使然。这个例子说明,佛教的一切规矩,都是为提升心灵而设计的方案,只要对提升心灵有帮助,外在表象都不是很重要。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感官的接受能力却有一个尺度,如果超过了这个尺度,反而感觉不到幸福。听从无限膨胀的欲望驱使,去寻找更多的物质来刺激自己的感官,感官就会开始排斥。这时候,我们更需要的是安静。

为什么许多城市里面的人喜欢到乡下去,就是因为他们需要的不是刺激而是安静。佛陀的方法,就可以化解欲望与感官的矛盾。

八、散乱愦闹是修行正法的逆缘,应当了知福报是障碍

因为忙碌是修行的障碍,所以财富也是障碍。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要拥有巨大的财富,必然会付出很多精力去赚钱,赚到钱以后,又害怕失去财富,又要用更多的时间去保护财富。

按照现在的价值观,所有的有钱人都是成功人士,无论人格再低下,钱的来路再如何不正,都可以忽略不计。

但佛陀告诉我们,物质财富的福报未必是好事,有些时候福报反而会变成障碍,让自己忙碌不堪。而忙碌,却正好是修行的障碍和天敌。

如果因过去的福报,而让我们轻轻松松地有了钱,这样的钱财不一定是修行的障碍。但假如为了钱要付出大量时间,或者因为有了钱,就肆意啖食生猛海鲜等无数生命,这样财富就成了造罪的因。

所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基本需求解决以后,就不要为了虚荣而去攀比,以便空出更多的时间,来提升自己的心灵。

有些人会说,追求财富的过程是幸福的。其实不是这样,只是因为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不会感到空虚无聊,所以被误认为是幸福。

佛教徒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要知道物质和心灵的提升哪个更重要,要保持清醒头脑。如果今生走错路,什么时候再有这样的机会就很难说了。

有些人在事业巅峰的时候,毅然决然地放下一切去学佛修行,多数朋友不会认同,觉得这个人精神有毛病。而佛教徒则认为,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赚钱,整个人变成一部赚钱的机器,没有任何其他追求,实在是太可惜了。佛教徒不是完全不需要赚钱,但在赚钱的同时,也要提升自己的心灵。如果企业家放下生意以后,员工们都无法维持生计,那他就不能选择放弃一切去修行,而应该选择赚钱,帮助员工及家人的生活。但如果员工完全有能力找到其他工作,家人的生活也不会受影响,选择修行不但可以提升自己的心灵,还有希望让更多的人走上解脱之路,那即使企业赚钱方面有一定损失,还是应该选择修行。

出家人在受完比丘戒以后,他的老师会给他讲十一句忠告和窍诀。其中一个,就是生活不要走两个极端。如果因为福报而让你无须付出太多时间,就能拥有优越的生活,你不需要拒绝,而故意去过苦行僧的生活。你可以享用现有的财富,只是不要过度沉迷;同时,也不要刻意去过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

这不仅是对出家人的教言,也是对所有佛教徒的生活要求。佛陀对我们的要求,都是非常开放,非常人性化的。

其实只要把握好尺度和分寸,我们完全可以既赚钱又修行,完全不必放下一个,而选择另一个。

九、违缘是行善的鞭策,应当了知怨魔是上师

在修行的时候生病或心情不愉快,或者是在工作、生活当中遇到各种不顺利,都可以让我们发现轮回的丑陋真相,从而鼓励我们修行,鼓励我们走上解脱之路。仇人和魔障,都能够像上师一样让我们走向解脱。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将痛苦化为动力,有些信心不稳定的人反而被彻底打垮,崩溃、绝望,最终走上极端的路。

任何事情都有正面和负面的作用,当我们遇到障碍的时候,应该往好的一面去思考,让障碍变成课堂或老师,给我们带来积极向上的力量。

现代人拥有的物质享受远远超过了祖先,但却比祖先多了更多的压力、焦虑和不安,我们非常需要精神上的补给与扶持,需要更多的正能量。在精神世界的领域中,佛陀给人类贡献了取之不尽的礼物,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把这些礼物传递到全人类的手里。即使有些人不愿意信佛,而选择相信其他宗教、相信唯物论都没问题,我们要传递的不仅仅是信仰,而是佛陀的人生哲理,以帮助所有人走出人生的困境。

消除内心的痛苦,是人的本能,只要方法得当,无论任何信仰,都可以借鉴。我们不是企图让全世界所有人都信佛、学佛,这是不可能的。但让他们学到一些方法以后,或许对解决人生的难题有一定的帮助。

《贤愚经》中说过,佛法就像水,可以利益万物。万物都需要水,无论是人、动物还是植物。同样,佛法也可以利益所有的生命,无论高低贵贱、无论贫富强弱,佛法不是贵族的特权,也不是穷人的专利,它是全人类乃至所有生命共同的财富。当家人、同事、同学等身边的人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将佛教的方法告诉他们,帮助他们一起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尝到幸福的滋味。不但是自己的亲朋好友,全世界所有的生命,都是我们修菩提心的对象。懂得佛教教义的人,更懂得关爱所有生命。无论天上的鸟,河里的鱼,都能感受到佛法的利益。

无论环保、慈善还是弘扬佛法,都要从我做起。弘扬佛法不是出家人的专利,而是所有佛教徒共同的使命。弘扬佛法的前提,是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

十、胜义中万法无有自性,应当了知一切都是平等性

最后证悟的时候,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平等。在证悟之前,我们无法感受到平等性,但没有关系,先秉持世俗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生命与生命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的平等,最后在证悟了胜义谛佛的境界之后,万事万物都同样地成为空性和光明,除了空性和光明以外,没有别的事物,所以都是大平等。

第六,人生十项所知

十项所知,即佛教徒必须要了解和知道的十个问题。

一、外在的现象是迷乱,应当了知它无有真实性

这个观念,决定了我们对待世界、面对物质的态度。

在西方几千年的历史中,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都分别对物质与宇宙有着不同的解读,固执己见、争论不休。但佛陀却认为,世界既有物质的成分,也有精神的成分。外面的世界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而是一种幻觉。并劝告他们说:别吵啦,没有什么好吵的,都是一种错觉而已,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唯心、唯物。

也许刚刚进入佛门的人很难理解:外面的一切如此真实,怎么可能是幻觉呢?佛教会不会把我们带到另一个玄乎其玄的世界,让我们离开正常人的生活,去过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呢?

不,这样的担忧大可不必。佛教不会让我们离开现有的生活,只是让我们改变对世界的态度,即要知道,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庞大的虚幻世界。

很多人因为不了解佛法,更没有深入学习佛法,所以对佛教有很多误解。一听说佛教讲无我、空性,就理解为一无所有,认为佛教否定现实生活中自我的存在,否定世界的存在。其实,佛陀从不会否定感官世界中自我假象的存在。

有很多人一听禅宗里讲放下,就误认为什么都不能执著,都要放下,包括家庭、物质、烧香、拜佛、念经、磕头都要放下。还有一些人又走入另一个极端,什么都不愿意放下,只知道以功利的心态去烧香、拜佛,祈求佛的保佑。这两种极端的观念,都是不对的。

虽然最后成佛的时候,要放下一切。我们现阶段不可或缺的一切,都会被更好的东西所替代。但这只是将来的事情,目前我们需要放下的,是杀盗淫妄等罪业,是对其他众生有害的行为,却不能放下闻思修,不能放下对解脱的追求。

对字面词句的误解,往往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有些人一看到“欲望是发展的动力”这句话,就认为不能控制欲望,一定要让欲望引领世界。但目前的事实是,很多人已经被欲望的绳索缠裹得气喘吁吁,甚至奄奄一息,缺乏智慧的欲望无限膨胀,已经让人类南辕北辙,奔往另一个方向。

佛教徒并不是穷人的代名词,更不一定要过艰苦的日子。闻思修、戒定慧、智慧和慈悲,才是衡量佛教徒的标准。

在没有开悟的时候,世界非常真实。此时的我们不可能放下欲望,但一定要尊重因果,该有的欲望要有,不该有的欲望绝不能有。如果不尊重因果规律,一定会感受痛苦。

但从更高的层次来讲,就像六祖惠能大师讲的“本来无一物”,世上的任何东西都从来不存在。就像梦中赚了一百万,又输了一百万,赚钱的时候欢喜若狂,输钱的时候痛苦万状,但这大喜大悲的一切,都从来不存在,一切都是幻觉。

不要过度执著世间的一切,要知道世界是虚幻的。因为我们的感官出了问题,才会认为它是真实的。

二、内在心性是无我,应当了知它是空性

所谓的精神,包括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感知到光、声波等的感受,以及我们的第六意识所做出的判断、思维,以及最深层次的意识。

比如,在深度昏迷的时候,虽然眼耳鼻舌身意层面的精神都不存在了,但有一个最基本的深度精神,却不会离开我们的身体,所以这时候身体不叫尸体。当我们死亡的时候,连最深层次的精神也走了,这时候我们的身体就被称为尸体。生死,就是以精神的是否存在来区别的。

佛陀告诉我们,精神也是虚幻的、无我的,尽管在不思考、不观察的时候,有一个自我的感觉。我们从小到大,也已经默认了自我的存在,但如果去观察,却找不到所谓的“我”。

虽然我们会说,“我的头”“我的手”“我的腿”“我的心脏”“我的肺”“我的大脑”“我的精神”……但这些都只是“我”所拥有的,“我”自己究竟是什么呢?

尽管有些时候,我们头痛的时候会说“我痛”,心脏痛和手痛的时候,也会说“我很痛”,但这只是把头、心脏、手当做了“我”而已。

这样一观察,会发现“我”的存在有漏洞。但自古以来,我们却习惯于这种约定俗成,任何人都不会去想“我”是否存在这个问题。

佛陀却告诉我们,如果不想出离轮回,不想挣脱六道的藩篱,就不要观察,当做有一个“我”的存在,然后尽量断恶行善。你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是你自己过去福德的果报,你有权利享受这一切,只是不要忘记继续创造这样的美好幸福。这在佛教里面,叫做人天乘。

有些人说,我不想成佛,不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想成为阿罗汉,不想离开轮回,只想生生世世都过上幸福的日子。这种人,就可以修学人天乘。

如果不满足于现状,一定要知道“我”为什么要生老病死,“我”为什么生生世世都在轮回中流转等,就可以设法突破陈旧的固有观念,找到最终极究竟的答案——空性,并为之奋斗不懈。

三、中间的分别念依缘而生,应当了知它是骤然性

无论好的念头,不好的念头,都是从因缘而产生。凡是有因有缘而产生的,都是短暂且变化无常的。

我们不要以为:自己今天找到了一个对世界、对自我最准确的价值观与定义,这是人类对世界的顶尖认知,它永远都不会被淘汰。

其实,今天自以为是的心念,总有一天会遭到自己的否定。人类就是这样不断建立,又不断打破。当有一天我们脱离了感官的窠臼,用另一种方法去感知世界的时候,我们的所有价值观都将退出历史的舞台。

比如,当人类还没有显微镜的时候,我们会认为,砖头、楼房、石头等物体是静止的。当人类拥有显微镜以后,过去的判断已经落伍。在修行的过程中,随着心灵的提升,我们的感官也会不断进步。佛教不追求神通,但禅定好的修行人,却能改变眼睛的结构,能看到平常人看不到的东西,这叫做天眼。

我们今天的很多观念,都是愚昧无知的。佛教讲这些的目的,不仅仅是让我们学会一种知识,而是让我们通过这些知识与方法,来减少乃至最终消灭我们的烦恼与痛苦。

佛教认为,精神上的痛苦,来自于自己的愚昧;从长远的角度来讲,肉体之苦的源头也是愚昧。因为我们把所有东西都看得非常真实,故而会紧抓不放,深执不渝。其后果就是,越是让我们执著的事物或人,越会给我们带来痛苦。

这些痛苦,不是来源于事物或人本身,而是来源于我们的心态。佛教讲“境随心转”,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当我们心情很好的时候,会看到每一个人都很可爱,每一个地方都很美好,哪怕是陌生人,也可以莫名其妙地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感受。这时候就算发生一些违缘,也不会给自己带来创伤。反之,当我们不开心的时候,则即使自己最爱的亲朋好友也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快乐,每一个人都很可恶、很可憎,都让自己心生不快。哪怕别人没有说自己,也会认为别人在说自己的坏话,别人无心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都认为是在讽刺和侮辱自己。多疑、猜忌、怨恨、不满,这都与自己的心态有关。

当我们深深体会到幸福不在外面,就在自己的内心,并掌握了寻找幸福的方式以后,无论贫富贵贱,无论顺逆盛衰,都不会动摇内心的轻松自在、自由逍遥。有了这种内在的自由以后,即使被关在监狱里,也开开心心、快快乐乐。这,才是真正永久的幸福。

佛陀的人生哲理,可以运用于我们的生活、工作等任何地方,这就是佛法融入生活。其前提,就是长期地打坐修行,训练我们现在这颗不自在的心。

如果内心不自在,哪怕是拥有几百亿、几千亿身价的全球首富,也是怨气重重、焦虑不安。即使在走到生命尽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也是怀着对世界的强烈不满与抱怨,甚至是在刻骨的仇恨中告别这个世界的。

佛教经常提醒我们,学佛、信佛,有机会追求永久幸福与内在自由的生命来之不易,我们不能当一个享乐主义者,不能沉迷在眼前一点点的幸福当中。如果不懂得珍惜和感恩,傲慢心就会无限膨胀,贡高我慢、自以为是,继而开始侮辱、诽谤其他人,这是让福报疾速下降的不智之举。一方面不去创造新的幸福因素,同时又迅速地消耗着过去的幸福因素,等待我们的必然是一片黑暗。

四、大种的身语是有为法,应当了知它是无常性

什么叫做有为法?也即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东西。

我们的身体、语言,以及我们所拥有的财产、名誉、地位等所有的一切,都是有为法,都是变化无常的。比如,我们今天之所以开心,是因为开心的因缘都具备了。如果明天这些开心的因缘中的大部分或某个比较关键的因缘不具备,我们明天就不会开心。

不要以为自己永远都会有名声、有财富,这些都是因缘产生的,任何人都无法掌控因缘的发展趋势。在每一天的报纸、电视等新闻中,我们都会看到各种巨大的变化和无常。既然无法抗拒,就要学会接受。

很多人不愿意接受自己的衰老,所以每年会花费十多万乃至几十万元钱去打针、拉皮、除皱、染发……这都是在跟自然规律作对。但在自然规律面前,人的能力非常渺小,哪怕竭尽全力,也难以与之抗衡。

无论家庭破碎,还是生意失败,都要顺其自然,要学会提得起,放得下,要接受现实和主观之间的矛盾。这些道理不仅要知道,还要反复训练。

四加行的第二个修法,就是死亡无常。大小乘的基础修法是四念处,四念处其中之一,也是无常。

佛陀讲过:所有的脚印中,大象的脚印最殊胜;所有的观念当中,无常的观念最殊胜。

有一种大象走路非常小心翼翼,绝不会走到悬崖、险滩或其他危险的地方。如果循着这种大象的足迹走,一定非常安全。同样,如果对无常有所准备,一旦无常来临,就不会过于痛苦。

无常随时都会来袭击我们,生命结束的时候,钱财、名声都无法陪伴我们,都变得一文不值。唯有精神层面的贪嗔痴、出离心、菩提心、证悟空性的智慧才会与我们同在。

五、众生的所有苦乐是由业所生,应当了知业果无欺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认知善恶因果特别重要。很多人本来很善良,却因为不明事理,不知取舍,所以造罪无数。很多人因为命运造化,受到家庭、教育、社会的影响,大部分慢慢失去了天生的良知,走向了邪恶的深渊。而另一些人却变得人格越来越完善,心地越来越善良,最终变成一个大菩萨或一个好修行人。这一切的变化,都源于自己的福报因缘。

我们要知道,因果规律不是人为的,只是大自然变化的一部分。世界的一切,都不是什么万能神创造的,而是万物自身的因缘产生的。

尊重因果,是尊重大自然的规律,而并不是尊重释迦牟尼佛。我们最大的毛病,就是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去否定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这都是因为我们的愚昧,佛教称之为无明。因为无明,而导致了各种烦恼与痛苦。所以,即便我们不学佛,不相信佛陀,但也应该相信因果。

如果这些最基本的要求都不重视,又何谈顿悟、证悟大圆满、即身成佛?凡夫都好高骛远,但如果失去了立足之本,一切的目标都只是空谈。

当然,既然身为凡夫,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缺陷与不如法。就像按照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在猿猴慢慢进化为人的过程中,有一个阶段既不是人,也不完全是猴子。(不过,如今达尔文的进化论也开始遭到了质疑。)我们现在也是这样,既不是佛菩萨,也不是根本没有学佛的人,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修行人。我们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这是很正常的情况,但起码要断除杀盗淫妄方面的严重罪业,特别是杀害其他生命的罪业。

如果彻底无视因果,肆意杀戮动物,最后人类必将丧心病狂到以对待动物的方式,来对待人类自己,并冠之以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

在大自然的规律面前,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对自然规律心生敬畏。有毒食品、腐败贪污、世风日下等现代社会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对自然缺乏敬畏而造成的。

如果懂得因果,却又经不起诱惑,就需要修四个外加行当中的人身难得、死亡无常、因果不虚和轮回是苦。

若能在因果取舍上慎重一点,就不会做贼心虚,就不会心怀歉疚,就可以坦坦荡荡、光明正大地过日子。即使遇到一些不公正待遇,也会从因果上找原因,而不会责怪、抱怨或仇视他人。这不是阿Q式的自我安慰,而是生起智慧后的明智之举。

六、痛苦是出离的因,应当了知它是善知识

生活显得一帆风顺的人,很难产生出离心,容易把生活过于理想化,天天都自鸣得意地说:“明天会更好,我将来一定会成功,我的前途永远都是光明的。”其实,再过若干年以后,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很多场景都会出现,白发苍苍、牙齿脱落、满脸皱纹,甚至生活都无法自理……这个是光明吗?再往后走,人都不存在了,当然更不是光明。

虽然乐观是一种力量,但如果乐观过度,到了自欺欺人、掩耳盗铃的程度,不做任何思想准备,没有丝毫危机感,负面的作用就会日益凸显。当遭遇自然灾害、亲人离世或倒闭破产等重大变故的时候,就会一蹶不振、绝望至极,甚至失去继续生活的勇气。这时候才能深深体会到,未来的前途并不是光明,人生、轮回并不幸福,世界并不完美。之前的一帆风顺,只是因为运气使然,总有一天,人生会走下坡路,接踵而至的麻烦正在前面等着我们。有些人因此而彻底对红尘失去了信心,选择了出家或修行的路。

正因为如此,所以很多人对佛教产生了一种印象,认为出家是在社会上实在混不下去了,已经走投无路之际的选择。其实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当然,如果在人生的低谷选择了出家的路,并一直坚持下去,那对当事人来说,此时的失败和打击就成了好老师,胜过了平时天天的说教。

很多人深有体会,平时上师说成千上万次,不如一次打击刻骨铭心。所以,亲历无常和痛苦,反而成了进步的阶梯,成了生命旅途中的重要里程碑与转折点。痛苦给我们的教育,远远超过了一生在学校当中所受的教育。

如果想拒绝痛苦,就要去拒绝它的因,而不要去拒绝它本身。实际上,当我们勇敢地面对痛苦的时候,它已经不再是痛苦了。如果能勇敢地面对痛苦,会有两个好处:首先可以降低痛苦的程度,同时还可以在痛苦中学会认识轮回的真相,并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

虽然佛教说轮回痛苦,但这种观念一点也不消极,因为我们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解决的前提,是要了知痛苦,就像医生首先告诉我们,你有病,必须接受治疗。我们也要承认自己有病,并积极配合医生完成下一步的治疗,我们的病才能治愈。积极治病,恢复健康,不但不是消极的人生态度,而且应该是积极乐观向上的。如果病人讳疾忌医,不积极配合,等到病入膏肓,无药可救,那才是真的很消极、很悲观了。佛教首先让我们了解痛苦的现状,然后教给我们正确的解决方法,让我们突破、超越痛苦,哪怕是普通人,都完全有机会成为像释迦牟尼佛那样伟大的人,这难道不是最积极、最乐观的人生态度吗?

但仅仅从理论上知道还不够,还需要长期的修行。其训练方法,就是四加行中的轮回痛苦与四念处的修法。具体的修法,在《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与《慧灯之光》里讲得很清楚,希望大家能静下来仔细思考这些问题。我们要抓紧时间修行,不能一拖再拖,变成拖延症患者,最后一无所成。

生命不仅仅是今生的几十年,而是找不到开始,也看不见结束的漫漫长途。生命的力量,已经超过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哪怕到了耄耋之年,我们也不能放弃希望与追求。生而为人,有思考的能力,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白白蹉跎,等到来世换了一个身体以后,就不一定有这样的思考能力了。我们务必抓住这次机会,扭转生命的方向,结束自己的痛苦,同时还要转变别人的人生方向,让更多的人学佛、修行、成佛,是我们来此世间的伟大使命。

七、快乐是轮回的根源,应当了知贪恋它是魔

幸福也可以变成魔障,如何理解这句话呢?幸福是所有生命共同追求的目标,难道佛教徒一定要远离幸福,远离快乐吗?

不是这样。前面介绍过,幸福、痛苦、金钱等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善恶的界定,取决于心态。普通人容易沉迷在当前的短暂幸福中,消耗着过去的福报,不懂得进一步去创造幸福的因素,更不懂得超越幸福,去追求更高的境界——无漏之大乐。

所谓无漏之大乐,密宗经常用“大乐”这个词,来形容佛菩萨境界中的超级快乐。在佛的境界中,没有痛苦和幸福的分别与感受,因为它已经超越了感官所能感受到的快乐,人类的语言无法直接表达,所以在“乐”的前面加了一个“大”字来描述。其实这也是不准确的,因为“大”和“小”都是我们的分别念,而佛菩萨的快乐,已经超越了感知的范畴,人类的语言已经无法表述。

所有人类的语言,都只是为了方便沟通而创造的工具而已。

魔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凡是对解脱有障碍的东西,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属于广义的魔障,这种魔障不一定是生命,也不一定是鬼。狭义的魔障,则专指我们平时讲的妖魔鬼怪,这种魔鬼,就是一种生命。

幸福是魔障的意思,是当我们面对幸福或快乐的时候,忘乎所以,变成极端享乐主义者,只追求物质享受,放弃了其他的理想和目标,此时的幸福,就变成魔障了。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许多极端享乐主义者,最后会对物质失去信心,变得失望和绝望。因为他们之前高估了物质的价值,当他们真正拥有的时候,才发现物质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想象中的满足感。灰心丧气之余,有些人只有靠吸毒等方式来刺激、麻痹自己,有些人最后变成了精神病人。所以,不重视意识的提升,是非常可怕的。

快乐本身并不是魔障,是我们面对快乐的方式出了问题,快乐才变成了魔障。若能将幸福和修行二者圆融,一边享受人类顶级的幸福,同时修持最顶级的慈悲心和智慧,此时的幸福,就不但不是魔障,反而是修行的顺缘。

当然,要让幸福和修行二者不矛盾,且能相辅相成,需要比较好的修行境界。普通人往往会偏于物质的一端,故而将幸福变成了魔障。

佛教的一切修行,都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心,而不是为了追求形式。比如,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本来不允许比丘的房间用香,但有一位比丘打坐的时候如果没有香味,他的心就静不下来,所以佛陀就特意开许他用香。很多出家人对此十分不解,佛陀解释说,他前世是天人,非常喜欢洁净与物质享受,只有在舒适的环境里,心才能静得下来,这是过去的习气使然。这个例子说明,佛教的一切规矩,都是为提升心灵而设计的方案,只要对提升心灵有帮助,外在表象都不是很重要。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感官的接受能力却有一个尺度,如果超过了这个尺度,反而感觉不到幸福。听从无限膨胀的欲望驱使,去寻找更多的物质来刺激自己的感官,感官就会开始排斥。这时候,我们更需要的是安静。

为什么许多城市里面的人喜欢到乡下去,就是因为他们需要的不是刺激而是安静。佛陀的方法,就可以化解欲望与感官的矛盾。

八、散乱愦闹是修行正法的逆缘,应当了知福报是障碍

因为忙碌是修行的障碍,所以财富也是障碍。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要拥有巨大的财富,必然会付出很多精力去赚钱,赚到钱以后,又害怕失去财富,又要用更多的时间去保护财富。

按照现在的价值观,所有的有钱人都是成功人士,无论人格再低下,钱的来路再如何不正,都可以忽略不计。

但佛陀告诉我们,物质财富的福报未必是好事,有些时候福报反而会变成障碍,让自己忙碌不堪。而忙碌,却正好是修行的障碍和天敌。

如果因过去的福报,而让我们轻轻松松地有了钱,这样的钱财不一定是修行的障碍。但假如为了钱要付出大量时间,或者因为有了钱,就肆意啖食生猛海鲜等无数生命,这样财富就成了造罪的因。

所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基本需求解决以后,就不要为了虚荣而去攀比,以便空出更多的时间,来提升自己的心灵。

有些人会说,追求财富的过程是幸福的。其实不是这样,只是因为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不会感到空虚无聊,所以被误认为是幸福。

佛教徒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要知道物质和心灵的提升哪个更重要,要保持清醒头脑。如果今生走错路,什么时候再有这样的机会就很难说了。

有些人在事业巅峰的时候,毅然决然地放下一切去学佛修行,多数朋友不会认同,觉得这个人精神有毛病。而佛教徒则认为,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赚钱,整个人变成一部赚钱的机器,没有任何其他追求,实在是太可惜了。佛教徒不是完全不需要赚钱,但在赚钱的同时,也要提升自己的心灵。如果企业家放下生意以后,员工们都无法维持生计,那他就不能选择放弃一切去修行,而应该选择赚钱,帮助员工及家人的生活。但如果员工完全有能力找到其他工作,家人的生活也不会受影响,选择修行不但可以提升自己的心灵,还有希望让更多的人走上解脱之路,那即使企业赚钱方面有一定损失,还是应该选择修行。

出家人在受完比丘戒以后,他的老师会给他讲十一句忠告和窍诀。其中一个,就是生活不要走两个极端。如果因为福报而让你无须付出太多时间,就能拥有优越的生活,你不需要拒绝,而故意去过苦行僧的生活。你可以享用现有的财富,只是不要过度沉迷;同时,也不要刻意去过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

这不仅是对出家人的教言,也是对所有佛教徒的生活要求。佛陀对我们的要求,都是非常开放,非常人性化的。

其实只要把握好尺度和分寸,我们完全可以既赚钱又修行,完全不必放下一个,而选择另一个。

九、违缘是行善的鞭策,应当了知怨魔是上师

在修行的时候生病或心情不愉快,或者是在工作、生活当中遇到各种不顺利,都可以让我们发现轮回的丑陋真相,从而鼓励我们修行,鼓励我们走上解脱之路。仇人和魔障,都能够像上师一样让我们走向解脱。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将痛苦化为动力,有些信心不稳定的人反而被彻底打垮,崩溃、绝望,最终走上极端的路。

任何事情都有正面和负面的作用,当我们遇到障碍的时候,应该往好的一面去思考,让障碍变成课堂或老师,给我们带来积极向上的力量。

现代人拥有的物质享受远远超过了祖先,但却比祖先多了更多的压力、焦虑和不安,我们非常需要精神上的补给与扶持,需要更多的正能量。在精神世界的领域中,佛陀给人类贡献了取之不尽的礼物,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把这些礼物传递到全人类的手里。即使有些人不愿意信佛,而选择相信其他宗教、相信唯物论都没问题,我们要传递的不仅仅是信仰,而是佛陀的人生哲理,以帮助所有人走出人生的困境。

消除内心的痛苦,是人的本能,只要方法得当,无论任何信仰,都可以借鉴。我们不是企图让全世界所有人都信佛、学佛,这是不可能的。但让他们学到一些方法以后,或许对解决人生的难题有一定的帮助。

《贤愚经》中说过,佛法就像水,可以利益万物。万物都需要水,无论是人、动物还是植物。同样,佛法也可以利益所有的生命,无论高低贵贱、无论贫富强弱,佛法不是贵族的特权,也不是穷人的专利,它是全人类乃至所有生命共同的财富。当家人、同事、同学等身边的人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将佛教的方法告诉他们,帮助他们一起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尝到幸福的滋味。不但是自己的亲朋好友,全世界所有的生命,都是我们修菩提心的对象。懂得佛教教义的人,更懂得关爱所有生命。无论天上的鸟,河里的鱼,都能感受到佛法的利益。

无论环保、慈善还是弘扬佛法,都要从我做起。弘扬佛法不是出家人的专利,而是所有佛教徒共同的使命。弘扬佛法的前提,是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

十、胜义中万法无有自性,应当了知一切都是平等性

最后证悟的时候,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平等。在证悟之前,我们无法感受到平等性,但没有关系,先秉持世俗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生命与生命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的平等,最后在证悟了胜义谛佛的境界之后,万事万物都同样地成为空性和光明,除了空性和光明以外,没有别的事物,所以都是大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