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沦落之十法

一、如果信心微弱、智慧高超,就会沦落为空谈者

学佛的人根机各异,有些人聪明,但对佛法的信心不足;有些人稍显迟钝,却对上师三宝信心满满。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要学会调整、平衡二者的关系。

有些大学教授与研究佛法的人,就对佛法信心不足,却学识渊博,聪明绝顶。佛教徒里面也有这种人,仗着聪明伶俐、记忆超强,在闻思的过程中,每次都表现突出。这种人如果学习五部大论,也能讲得头头是道,背得滚瓜烂熟。虽然闻思的功德不可思议,但仅仅是功德而已,要证悟,要断除烦恼,还是需要修行。学得好,只能说明对佛法的理解和认知比较好,却并不表示修得好。如果这种人不懂得调整信心和智慧的平衡,最终将堕于空谈者,自己不会修,因为信心不足,没有实际行动,烦恼也无法减少或断除。

修行的基础,就是信心。

信心有三种:

第一种信心,是对因果、轮回、四圣谛等佛教内容的坚信不疑。

第二种信心,是对佛的信心。比如,在学习四圣谛的过程中,发现四圣谛是唯一的真理。要解脱、要成佛,必须学修四圣谛,此时就会产生一种信念与决心:我一定要修四圣谛而成佛!

第三种信心,是在看见佛法僧三宝的时候,内心充满欢喜。

三种信心当中,前两种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在学五部大论,这非常好。如果有时间,大家应该去学。但要注意的是,佛法浩如烟海、无量无边,一辈子都学不完。所以,在学到一定程度以后,必须懂得去修行。一直学习而不修行,最后会堕落成没有出离心,没有菩提心,没有信心,只会夸夸其谈的空谈者。

五部大论当中的很多内容,都不仅仅是理论,而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不需要等到成佛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仅仅在现世,就能获得利益。比如,当我们遇到烦恼,遇到生老病的时候,平时我们认为很了不起的金钱、名利、哲学、逻辑等,都变得一文不值,而佛法中讲的许多道理却非常有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学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有可能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一直不断地学下去,迟迟不想放手,还感觉很过瘾。之后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因为知道了很多佛理,所以对上师三宝产生了更加强烈的信心,更加意识到,世上唯一有价值的真理,就是佛法,所以对其他任何东西都不感兴趣,只想一门心思修行;另一种比较负面的可能性,是闻思多了,自然在修行方面就少一些。没有把佛教理论用到修行上,而是用到辩论、说教、观察上,以佛理为尺度,来衡量别人的长短。这时候,我们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最终的结果,就有可能退失。如果发现自己有这种趋势,应该立即调整,加强修行力度,在信心、慈悲心、出离心方面狠下功夫,这样就可以扭转局面。

平时我们经常讲上师三宝的加持,所谓加持,是一种看不见却能够感受到的能量。接受到这种能量的唯一条件,就是信心。佛菩萨本来非常公平,佛菩萨的加持,就像发射台发射出来的信号,我们的信心就像接收器,二者相互对频,才能收到加持的能量。如果没有信心的接收器,就感受不到佛菩萨的能量与加持。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上师,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多,但他们对上师、对佛法的信心却非常不可思议。我很羡慕他们的信心,依靠这种信心,会让他们在面临一些困难、坎坷与烦恼的时候,可以毫不费力地迎刃而解。只要有了这种信心的阳光,就可以照亮一切黑暗。信心的力量是无限的,这种力量,可以让他们随时随地感觉到上师三宝的加持。

大家都有上师,可为什么有些人可以感觉到上师的加持,而有些人却感觉不到呢?原因就在于信心程度的高低大小。只要有了强大的信心,在祈祷上师三宝的时候,就能获得无限的力量,可以抵御人世间的所有坎坷与波折。比如,在文革的艰难岁月中,很多人能够平安度过的最大动力,就来自于信心。

此处所说的信心,必须是智信,而不是迷信。如果盲目崇拜,根本不闻思,连修行的方法都不懂,总有一天信心可能会从根本上发生动摇,修行也无法划上完美的句号。

佛经中有一个比喻:在一片漆黑的路上,很多人聚在一起,希望能找到一条出路。此时如果有一个人手里有一盏灯,并依靠这盏灯走了出去。当他出去以后,却熄灭了这盏灯,那实在是太可惜了。他应该把这盏灯传给其他人,让更多的人走出去。

所以,我们应该把自己学到的正理传播、分享给其他人。可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信心,没有修行经验,那我们说出去的话也没有份量,只是一种口头禅。

想救自己,必须修行。想救别人,也要修行。

二、如果信心十足、智慧浅薄,就会沦落为肤浅执拗者

因为没有智慧,没有学过佛法,就会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观点才是对的,认为自己的路才是唯一正确的路,不接受任何人的建议与劝导。因为没有智慧却非常自信,所以永远都不会有进步。

比如,如果有一个人根本不懂什么是密法,却错误地理解上师给他说的一两句话,以为这是至高无上的窍诀,是大圆满或大手印,然后埋头去修行,根本不看佛经、不沟通、不交流,甚至自以为已经证悟了。要是对他讲“证悟没有这么容易,你没有证悟”,他永远都听不进去。

释迦牟尼佛刚刚成佛不久,为了更广泛地传播佛法,便设法先说服几个上层人士,然后利用他们的渠道去推广佛法。当地有一个深受广大人士崇拜的修行人,有无数的拥趸,佛陀在与他交谈的过程中发现,尽管这个人认为自己是阿罗汉、成就者,其实并不是阿罗汉。佛陀给他讲了很多法,示现了很多神通,他都不肯接受。虽然他也认为释迦牟尼佛见地不错,神通广大,但因为没有闻思,不懂道理,所以他的观点很难被动摇。长期的自以为是已经障蔽了他的慧眼,要转变度化他的确并非易事。佛陀花了大量心血,才让他意识到自己原来不是阿罗汉。

就像有些走火入魔的人,在提到他崇拜的鬼神时,完全可以达到眼泪直流、汗毛竖立的程度。哪怕有成百上千的人去说服他,也无法扭转他的观点。这就是典型的信心强大、缺乏智慧的表现。我并不是说除了佛教以外,其他宗教都没有智慧。许多宗教都智慧超群,只是没有佛法所讲的智慧而已。

脱离了智慧的信心,就是迷信。在迷信的背后,没有逻辑的支撑。

要达到二者的平衡,首先要闻思,通过闻思来增强智慧;其次要实修,通过修行来增加信心。一旦二者失去平衡,我们就会堕落。

三、如果具有精进、无有窍诀,就会沦落于误区与歧途

没有智慧,没有诀窍去修行,就叫盲修瞎练。盲修瞎练的最终结果,就是误入歧途。

很多外道修行人的努力,远远超过了某些佛教徒,但因为没有解脱的窍诀,所以不能解脱。

现在有些人根本没有依止善知识,没有正规的闻思,只是去书店买回一些所谓图解藏传佛教的书籍:《图解藏密》《图解时轮金刚》《图解恒河大手印》《图解大圆满》等等,然后按图索骥,没有灌顶,没有窍诀,就开始“修行”。这是典型的盲修瞎练,最后不会有任何结果。

小乘佛教的律经中也讲过,没有窍诀的人,不允许修练。窍诀从哪里来?就是闻思。闻思以后,才知道修行的窍诀。不闻不思,一开始就说要实修的人,会堕入危险的境地。

禅宗也非常重视窍诀,因为它是高级别的修法。其中会有很多的误区,如果没有窍诀,就不可能明心见性。

净土宗对窍诀的要求稍微低一点,但净土提倡的一心不乱、一尘不染,也离不开窍诀。念佛要有念佛的方法,至少这一点也要学习。

藏传佛教特别重视传承,在密法里,如果没有传承,就根本没有资格传讲。如果没有灌顶,连法本都不允许看,更何况是修?如果不按窍诀去修,一定会出问题。即使没有出问题,也是浪费时间,不会有任何结果。

四、如果没有先以闻思断除增益,就会沦落于盲修之处

静下来修行之前,所有的疑问,都必须通过闻思解决完毕。如果修行的时候还疑问重重、困扰纷纷,就根本无法修行。即使勉强去修,但因为不懂如何修行,以为修行就是心里什么也不想地静下来,所以修出来的最多也是一种寂止而已,最终也不会证悟空性。

我曾经讲过,在70多年前,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圆满成就者,叫意科喇嘛曲阳绒卓(1872—1952)。不但他本人了不起,他的学生个个都与众不同、出类拔萃。当时他的学生中,有些人非常用功,但因为方法不当,所以堕落为寂止。寂止只是一种基础禅定而已,最后的证悟必须超越这种状态。如果不超越,就无法证悟。于是,意科喇嘛叫来其中一个人,让他发誓三年内不打坐。

现代人掌握了太多的知识,要推翻这些世俗的常识,建立起空性、光明的见解,必须依靠强有力的逻辑,之后的修行,才能慢慢进入状态。所以,现代人更需要闻思。

五、如果所领悟的道理没有实地修行,就会沦落为法油子

如果修行期间有一点觉受,便以为万事大吉,从此停滞不前,这种感受以后就不容易再找到了。即使找到,都有可能是好几天以后,或几个月以后,而不一定是几个小时以后了。所以,在稍稍有一点体会的时候,立即要紧抓不放,并励力串习,不能将其搁置一旁,否则它会自行消失,就像温室里的冰激淋必须马上吃掉,否则它会融化一样。我们的内心,像一个烦恼的高温炉,对空性、菩提心与出离心的感觉,却像冰激淋,若不及时强化它的力度,它会稍纵即逝。

另外,在闻思的过程中,如果生起了欢欣鼓舞的感觉,却没有去修,这种兴奋也会衰退。长期学习新东西,却每次都错过了兴奋、激动、震撼的感觉,没有乘胜追击继续修行,最后就会沦落成油子。

所谓“油子”,就是在社会上经历了很多坎坷,经验丰富老道,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狡猾者。如果既懂得人身难得,也懂得寿命无常,菩提心也能吹得天花乱坠,却始终不修行,没有获得任何修行上的体会,时间长了以后,就会堕落为法油子。

很多人都是这样,佛教的道理都懂,却根本没有收获和体悟,最后会认为闻思没有意义,从而退失信心,这是最大的堕落。

这就像治病的时候抗生素吃多了,最后任何药物都没有用一样。佛法和世间法其实是相通的。

听了无常,若对自己触动很大,就要立即去修无常。修了以后,这种感受就可以持续很长时间,当感受越来越强,越来越好时,我们就走上了解脱道。慈悲心也是一样,一听到知母、念恩、报恩,就非常认同,激动万分,此时立即要去修,去培养这种感受。这样感受就会越来越强,也可以持续很长时间而不会消失,并会越来越稳固。这都是过去的修行人亲身总结出的经验,这实际上也是一个窍诀。

就像从苗圃里买的幼苗,必须马上栽培,它才能茁壮成长,而不会中途夭折,我们刚开始学佛的时候,因为没有接触过佛法,所有学到的,都是全新的观念,所以会感触很深,但所有的兴奋、激动,都是靠不住的。若是听完了却没有修,这种感受不会持续很久,而会慢慢消失。要想让它一直存留,就要去培养。

六、如果没有修练方便大悲,就会沦落于小乘道

如果不强调慈悲心,所有的闻思修行、积累功德、烧香拜佛,都会沦落为小乘佛教,所以必须要修慈悲心。

七、如果没有修练空性智慧,所做一切就会沦落于轮回道

如果不修空性智慧,纵然有出离心、世俗菩提心与信心,所有的闻思修行、烧香拜佛、积累功德,都将沦落于世俗红尘,变成轮回之因,而非解脱之缘,所以一定要修空性智慧。

八、如果没有平息世间八法,所作所为就会沦落成尘世之缘

如果不懂得放下世间八法,即使放弃了世间的钱财名利,却会陷入另一种争名夺利。比如,闻思的目的是为了名声、光彩以及在师兄当中的地位,最后,我们的闻思修行、积累资粮、戒杀放生等,都变成世俗轮回的因缘,这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世间八法。

想彻底断除世间八法,可能要到一地以后。在没有证得一地之前,我们都有世间八法,但我们可以把世间八法的程度降低,使它不至于影响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与闻思修行。

在任何学佛群体中,都不要相互攀比。包括闻思修行,也不要明争暗斗。世俗人就是这样,只要有任何比其他人优越一点的地方,自然而然会有傲慢心。比其他人有钱,长得比其他人帅或者漂亮,背书背得比其他人快,等等,都会心生骄慢。

一般佛教徒刚进入佛门的时候,懵懵懂懂,不知天高地厚,学到一点东西,就会心高气傲,自己也察觉不到。上师明察秋毫,为了消除他的傲慢,天天毫不留情地迎头痛击,在成百上千人当中点名批评。这种感受是很强烈的,所以才渐渐摧毁了傲慢。

过去的上师们都是这样,常常点名批评打击,所以弟子不会偏离得太远。但现在如果点名批评,可能会有人说这是人身攻击、无端侮辱,这样做也许会出问题。还是要说好听一点、温柔一点的话,这样才能护持弟子的心。

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如果身边没有一个人时常揪出你的问题,揭露你的丑恶,点评你的对错,解读你的真相,贡高我慢就会在无形当中逐步培养起来。在学佛的道路上,钱财、文凭、相貌、才智、地位等,都应该放下,都不能拿来做文章。所有的闻思修行,都要变成世间八法的对治力。如果自己的学修不但没有成为世间八法的对治力,反而增长了世间八法,那我们的路一定走错了。所以,哪怕身边没有人随时提醒,我们也要保持自知之明、觉察之力。无论修行还是学习,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九、如果与城中俗人交往过多,就会沦落为护俗人情面者

为了不让别人讨厌自己,为了顾及情面,有些时候,我们会放弃原则,去做一些违背佛法、违背因果的事情。明知道不能做,自己也不想做,可因为人际关系太复杂,自己又过分患得患失,所以丢弃了正知正念。出家人、在家人都有这种情况,比如,虽然受了酒戒,但为了应酬,便明知故犯。为了解脱,还是要保持自己的正知正念与原则性,任何时候,都不能逾越自己的底线。

十、如果功德威力出色而心不稳固,就会沦落为俗人的经忏师

有神通没有问题,这些功能,可以转化为利益众生的工具。但如果利益众生、闻思修行的意志不坚定,神通就有可能变质成为世俗生活服务的工具。

比如,有些出家人或上师在有了一点点功夫和神通以后,就开始四处为人打卦,经常为世俗人的生意、婚姻、工作、孩子考试等服务——算命、打卦、做法事……忙得不亦乐乎。大家都喜欢围绕在他四周,久而久之,不但自己的闻思修行束之高阁,害得别人也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将解脱等最有价值的事情都放弃了。

虽然大乘佛教应该服务众生,如果自己有能力,应该想办法解决众生的痛苦,但如果搞不清轻重缓急,即使因为做了法事,依靠佛法的力量改善了对方的婚姻、感情或工作,解决了眼前的问题,但实际上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众生的苦难,所以也是一种堕落。

使用神通的原则,是永远不能牺牲自己和他人的闻思修行、走向解脱,不能把解脱作为筹码,否则代价是非常沉重的。

最后两个沦落,是针对出家人、修行人或上师们讲的。但我们在家居士与普通修行人,也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第十,沦落之十法

一、如果信心微弱、智慧高超,就会沦落为空谈者

学佛的人根机各异,有些人聪明,但对佛法的信心不足;有些人稍显迟钝,却对上师三宝信心满满。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要学会调整、平衡二者的关系。

有些大学教授与研究佛法的人,就对佛法信心不足,却学识渊博,聪明绝顶。佛教徒里面也有这种人,仗着聪明伶俐、记忆超强,在闻思的过程中,每次都表现突出。这种人如果学习五部大论,也能讲得头头是道,背得滚瓜烂熟。虽然闻思的功德不可思议,但仅仅是功德而已,要证悟,要断除烦恼,还是需要修行。学得好,只能说明对佛法的理解和认知比较好,却并不表示修得好。如果这种人不懂得调整信心和智慧的平衡,最终将堕于空谈者,自己不会修,因为信心不足,没有实际行动,烦恼也无法减少或断除。

修行的基础,就是信心。

信心有三种:

第一种信心,是对因果、轮回、四圣谛等佛教内容的坚信不疑。

第二种信心,是对佛的信心。比如,在学习四圣谛的过程中,发现四圣谛是唯一的真理。要解脱、要成佛,必须学修四圣谛,此时就会产生一种信念与决心:我一定要修四圣谛而成佛!

第三种信心,是在看见佛法僧三宝的时候,内心充满欢喜。

三种信心当中,前两种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在学五部大论,这非常好。如果有时间,大家应该去学。但要注意的是,佛法浩如烟海、无量无边,一辈子都学不完。所以,在学到一定程度以后,必须懂得去修行。一直学习而不修行,最后会堕落成没有出离心,没有菩提心,没有信心,只会夸夸其谈的空谈者。

五部大论当中的很多内容,都不仅仅是理论,而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不需要等到成佛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仅仅在现世,就能获得利益。比如,当我们遇到烦恼,遇到生老病的时候,平时我们认为很了不起的金钱、名利、哲学、逻辑等,都变得一文不值,而佛法中讲的许多道理却非常有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学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有可能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一直不断地学下去,迟迟不想放手,还感觉很过瘾。之后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因为知道了很多佛理,所以对上师三宝产生了更加强烈的信心,更加意识到,世上唯一有价值的真理,就是佛法,所以对其他任何东西都不感兴趣,只想一门心思修行;另一种比较负面的可能性,是闻思多了,自然在修行方面就少一些。没有把佛教理论用到修行上,而是用到辩论、说教、观察上,以佛理为尺度,来衡量别人的长短。这时候,我们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最终的结果,就有可能退失。如果发现自己有这种趋势,应该立即调整,加强修行力度,在信心、慈悲心、出离心方面狠下功夫,这样就可以扭转局面。

平时我们经常讲上师三宝的加持,所谓加持,是一种看不见却能够感受到的能量。接受到这种能量的唯一条件,就是信心。佛菩萨本来非常公平,佛菩萨的加持,就像发射台发射出来的信号,我们的信心就像接收器,二者相互对频,才能收到加持的能量。如果没有信心的接收器,就感受不到佛菩萨的能量与加持。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上师,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多,但他们对上师、对佛法的信心却非常不可思议。我很羡慕他们的信心,依靠这种信心,会让他们在面临一些困难、坎坷与烦恼的时候,可以毫不费力地迎刃而解。只要有了这种信心的阳光,就可以照亮一切黑暗。信心的力量是无限的,这种力量,可以让他们随时随地感觉到上师三宝的加持。

大家都有上师,可为什么有些人可以感觉到上师的加持,而有些人却感觉不到呢?原因就在于信心程度的高低大小。只要有了强大的信心,在祈祷上师三宝的时候,就能获得无限的力量,可以抵御人世间的所有坎坷与波折。比如,在文革的艰难岁月中,很多人能够平安度过的最大动力,就来自于信心。

此处所说的信心,必须是智信,而不是迷信。如果盲目崇拜,根本不闻思,连修行的方法都不懂,总有一天信心可能会从根本上发生动摇,修行也无法划上完美的句号。

佛经中有一个比喻:在一片漆黑的路上,很多人聚在一起,希望能找到一条出路。此时如果有一个人手里有一盏灯,并依靠这盏灯走了出去。当他出去以后,却熄灭了这盏灯,那实在是太可惜了。他应该把这盏灯传给其他人,让更多的人走出去。

所以,我们应该把自己学到的正理传播、分享给其他人。可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信心,没有修行经验,那我们说出去的话也没有份量,只是一种口头禅。

想救自己,必须修行。想救别人,也要修行。

二、如果信心十足、智慧浅薄,就会沦落为肤浅执拗者

因为没有智慧,没有学过佛法,就会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观点才是对的,认为自己的路才是唯一正确的路,不接受任何人的建议与劝导。因为没有智慧却非常自信,所以永远都不会有进步。

比如,如果有一个人根本不懂什么是密法,却错误地理解上师给他说的一两句话,以为这是至高无上的窍诀,是大圆满或大手印,然后埋头去修行,根本不看佛经、不沟通、不交流,甚至自以为已经证悟了。要是对他讲“证悟没有这么容易,你没有证悟”,他永远都听不进去。

释迦牟尼佛刚刚成佛不久,为了更广泛地传播佛法,便设法先说服几个上层人士,然后利用他们的渠道去推广佛法。当地有一个深受广大人士崇拜的修行人,有无数的拥趸,佛陀在与他交谈的过程中发现,尽管这个人认为自己是阿罗汉、成就者,其实并不是阿罗汉。佛陀给他讲了很多法,示现了很多神通,他都不肯接受。虽然他也认为释迦牟尼佛见地不错,神通广大,但因为没有闻思,不懂道理,所以他的观点很难被动摇。长期的自以为是已经障蔽了他的慧眼,要转变度化他的确并非易事。佛陀花了大量心血,才让他意识到自己原来不是阿罗汉。

就像有些走火入魔的人,在提到他崇拜的鬼神时,完全可以达到眼泪直流、汗毛竖立的程度。哪怕有成百上千的人去说服他,也无法扭转他的观点。这就是典型的信心强大、缺乏智慧的表现。我并不是说除了佛教以外,其他宗教都没有智慧。许多宗教都智慧超群,只是没有佛法所讲的智慧而已。

脱离了智慧的信心,就是迷信。在迷信的背后,没有逻辑的支撑。

要达到二者的平衡,首先要闻思,通过闻思来增强智慧;其次要实修,通过修行来增加信心。一旦二者失去平衡,我们就会堕落。

三、如果具有精进、无有窍诀,就会沦落于误区与歧途

没有智慧,没有诀窍去修行,就叫盲修瞎练。盲修瞎练的最终结果,就是误入歧途。

很多外道修行人的努力,远远超过了某些佛教徒,但因为没有解脱的窍诀,所以不能解脱。

现在有些人根本没有依止善知识,没有正规的闻思,只是去书店买回一些所谓图解藏传佛教的书籍:《图解藏密》《图解时轮金刚》《图解恒河大手印》《图解大圆满》等等,然后按图索骥,没有灌顶,没有窍诀,就开始“修行”。这是典型的盲修瞎练,最后不会有任何结果。

小乘佛教的律经中也讲过,没有窍诀的人,不允许修练。窍诀从哪里来?就是闻思。闻思以后,才知道修行的窍诀。不闻不思,一开始就说要实修的人,会堕入危险的境地。

禅宗也非常重视窍诀,因为它是高级别的修法。其中会有很多的误区,如果没有窍诀,就不可能明心见性。

净土宗对窍诀的要求稍微低一点,但净土提倡的一心不乱、一尘不染,也离不开窍诀。念佛要有念佛的方法,至少这一点也要学习。

藏传佛教特别重视传承,在密法里,如果没有传承,就根本没有资格传讲。如果没有灌顶,连法本都不允许看,更何况是修?如果不按窍诀去修,一定会出问题。即使没有出问题,也是浪费时间,不会有任何结果。

四、如果没有先以闻思断除增益,就会沦落于盲修之处

静下来修行之前,所有的疑问,都必须通过闻思解决完毕。如果修行的时候还疑问重重、困扰纷纷,就根本无法修行。即使勉强去修,但因为不懂如何修行,以为修行就是心里什么也不想地静下来,所以修出来的最多也是一种寂止而已,最终也不会证悟空性。

我曾经讲过,在70多年前,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圆满成就者,叫意科喇嘛曲阳绒卓(1872—1952)。不但他本人了不起,他的学生个个都与众不同、出类拔萃。当时他的学生中,有些人非常用功,但因为方法不当,所以堕落为寂止。寂止只是一种基础禅定而已,最后的证悟必须超越这种状态。如果不超越,就无法证悟。于是,意科喇嘛叫来其中一个人,让他发誓三年内不打坐。

现代人掌握了太多的知识,要推翻这些世俗的常识,建立起空性、光明的见解,必须依靠强有力的逻辑,之后的修行,才能慢慢进入状态。所以,现代人更需要闻思。

五、如果所领悟的道理没有实地修行,就会沦落为法油子

如果修行期间有一点觉受,便以为万事大吉,从此停滞不前,这种感受以后就不容易再找到了。即使找到,都有可能是好几天以后,或几个月以后,而不一定是几个小时以后了。所以,在稍稍有一点体会的时候,立即要紧抓不放,并励力串习,不能将其搁置一旁,否则它会自行消失,就像温室里的冰激淋必须马上吃掉,否则它会融化一样。我们的内心,像一个烦恼的高温炉,对空性、菩提心与出离心的感觉,却像冰激淋,若不及时强化它的力度,它会稍纵即逝。

另外,在闻思的过程中,如果生起了欢欣鼓舞的感觉,却没有去修,这种兴奋也会衰退。长期学习新东西,却每次都错过了兴奋、激动、震撼的感觉,没有乘胜追击继续修行,最后就会沦落成油子。

所谓“油子”,就是在社会上经历了很多坎坷,经验丰富老道,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狡猾者。如果既懂得人身难得,也懂得寿命无常,菩提心也能吹得天花乱坠,却始终不修行,没有获得任何修行上的体会,时间长了以后,就会堕落为法油子。

很多人都是这样,佛教的道理都懂,却根本没有收获和体悟,最后会认为闻思没有意义,从而退失信心,这是最大的堕落。

这就像治病的时候抗生素吃多了,最后任何药物都没有用一样。佛法和世间法其实是相通的。

听了无常,若对自己触动很大,就要立即去修无常。修了以后,这种感受就可以持续很长时间,当感受越来越强,越来越好时,我们就走上了解脱道。慈悲心也是一样,一听到知母、念恩、报恩,就非常认同,激动万分,此时立即要去修,去培养这种感受。这样感受就会越来越强,也可以持续很长时间而不会消失,并会越来越稳固。这都是过去的修行人亲身总结出的经验,这实际上也是一个窍诀。

就像从苗圃里买的幼苗,必须马上栽培,它才能茁壮成长,而不会中途夭折,我们刚开始学佛的时候,因为没有接触过佛法,所有学到的,都是全新的观念,所以会感触很深,但所有的兴奋、激动,都是靠不住的。若是听完了却没有修,这种感受不会持续很久,而会慢慢消失。要想让它一直存留,就要去培养。

六、如果没有修练方便大悲,就会沦落于小乘道

如果不强调慈悲心,所有的闻思修行、积累功德、烧香拜佛,都会沦落为小乘佛教,所以必须要修慈悲心。

七、如果没有修练空性智慧,所做一切就会沦落于轮回道

如果不修空性智慧,纵然有出离心、世俗菩提心与信心,所有的闻思修行、烧香拜佛、积累功德,都将沦落于世俗红尘,变成轮回之因,而非解脱之缘,所以一定要修空性智慧。

八、如果没有平息世间八法,所作所为就会沦落成尘世之缘

如果不懂得放下世间八法,即使放弃了世间的钱财名利,却会陷入另一种争名夺利。比如,闻思的目的是为了名声、光彩以及在师兄当中的地位,最后,我们的闻思修行、积累资粮、戒杀放生等,都变成世俗轮回的因缘,这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世间八法。

想彻底断除世间八法,可能要到一地以后。在没有证得一地之前,我们都有世间八法,但我们可以把世间八法的程度降低,使它不至于影响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与闻思修行。

在任何学佛群体中,都不要相互攀比。包括闻思修行,也不要明争暗斗。世俗人就是这样,只要有任何比其他人优越一点的地方,自然而然会有傲慢心。比其他人有钱,长得比其他人帅或者漂亮,背书背得比其他人快,等等,都会心生骄慢。

一般佛教徒刚进入佛门的时候,懵懵懂懂,不知天高地厚,学到一点东西,就会心高气傲,自己也察觉不到。上师明察秋毫,为了消除他的傲慢,天天毫不留情地迎头痛击,在成百上千人当中点名批评。这种感受是很强烈的,所以才渐渐摧毁了傲慢。

过去的上师们都是这样,常常点名批评打击,所以弟子不会偏离得太远。但现在如果点名批评,可能会有人说这是人身攻击、无端侮辱,这样做也许会出问题。还是要说好听一点、温柔一点的话,这样才能护持弟子的心。

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如果身边没有一个人时常揪出你的问题,揭露你的丑恶,点评你的对错,解读你的真相,贡高我慢就会在无形当中逐步培养起来。在学佛的道路上,钱财、文凭、相貌、才智、地位等,都应该放下,都不能拿来做文章。所有的闻思修行,都要变成世间八法的对治力。如果自己的学修不但没有成为世间八法的对治力,反而增长了世间八法,那我们的路一定走错了。所以,哪怕身边没有人随时提醒,我们也要保持自知之明、觉察之力。无论修行还是学习,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九、如果与城中俗人交往过多,就会沦落为护俗人情面者

为了不让别人讨厌自己,为了顾及情面,有些时候,我们会放弃原则,去做一些违背佛法、违背因果的事情。明知道不能做,自己也不想做,可因为人际关系太复杂,自己又过分患得患失,所以丢弃了正知正念。出家人、在家人都有这种情况,比如,虽然受了酒戒,但为了应酬,便明知故犯。为了解脱,还是要保持自己的正知正念与原则性,任何时候,都不能逾越自己的底线。

十、如果功德威力出色而心不稳固,就会沦落为俗人的经忏师

有神通没有问题,这些功能,可以转化为利益众生的工具。但如果利益众生、闻思修行的意志不坚定,神通就有可能变质成为世俗生活服务的工具。

比如,有些出家人或上师在有了一点点功夫和神通以后,就开始四处为人打卦,经常为世俗人的生意、婚姻、工作、孩子考试等服务——算命、打卦、做法事……忙得不亦乐乎。大家都喜欢围绕在他四周,久而久之,不但自己的闻思修行束之高阁,害得别人也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将解脱等最有价值的事情都放弃了。

虽然大乘佛教应该服务众生,如果自己有能力,应该想办法解决众生的痛苦,但如果搞不清轻重缓急,即使因为做了法事,依靠佛法的力量改善了对方的婚姻、感情或工作,解决了眼前的问题,但实际上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众生的苦难,所以也是一种堕落。

使用神通的原则,是永远不能牺牲自己和他人的闻思修行、走向解脱,不能把解脱作为筹码,否则代价是非常沉重的。

最后两个沦落,是针对出家人、修行人或上师们讲的。但我们在家居士与普通修行人,也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