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人生十项相似误区
所谓误区,即与正道之间看似相似,实际上却迥然有别的歧途。因为缺乏闻思,没有智慧,所以往往会南辕北辙。
在整个学佛的过程中,误区不止十个,此处介绍的,是比较重要的十项误区。
一、信心与欲望容易被混淆
作为修行人,我们应当分清信心和感情的区别。
《俱舍论》中讲,对父母、兄弟、姐妹、朋友之间的世俗感情,包括亲情、友情等,与对佛、法、僧的信心比较容易混淆。
《俱舍论》中还讲到,信心和感情之间有四项判断:既有信心,也有感情;既没有信心,也没有感情;虽然有信心,却没有感情;虽然有感情,却没有信心。下面一一说明。
第一是我们对像法王如意宝这样的传承上师或经常在一起的上师,会非常有信心,完全相信他是来度我们的一尊佛,完全具备大乘、小乘,显宗、密宗所讲的金刚上师的标准,同时也很喜欢他,所以也有感情。
第二是对别人的上师或离得比较远的具德上师,我们也有信心。因为从戒、定、慧等各方面来看,他们都是非常好的上师,我们相信他们也是佛菩萨,至少具有做上师的标准,所以对他们有信心。但因为没有从他们那里学过法,没有近距离接触过,所以没有什么感情。
第三是对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我们会有世俗的感情,却没有信心。
第四是对素不相识的普通人、陌生人,我们既没有信心,也没有感情。
虽然感情和信心之间,有非常大的区别,但我们很多时候却分不清楚。有些人自以为对上师有信心,以为自己是很标准、很虔诚的弟子,实际上只是一种感情而已。因为经常与上师接触,便日久生情,却从来没有把上师当做佛菩萨或具备金刚上师标准的上师。这种所谓的信心,不是信心,而是世俗的感情。
如果对上师只有世俗感情而没有信心,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就得不到什么功德。因为加持的前提,是在信心强烈的情况下猛厉祈请。如果精进努力,出离心和菩提心还有可能修出来。但再往上走,像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尤其是像大圆满、大手印,还有禅宗讲的明心见性之类的高级别修法,必须依靠信心的强大力量与自身根机的成熟。
通过内加行、外加行来修练自心,根机就可以逐步成熟。在此基础上,加上我们对上师的信心,在因缘和合的时候,我们就会证悟。
大圆满修法,是最高的境界,此时逻辑推理已经派不上用场。如果修气脉明点,那就不叫大圆满,而只是普通的密法了。此时依靠的,就是自己修加行时积累的福报与自己对法、对上师的信心。如果没有这两个力量,就很难证悟。
不仅是藏传佛教,包括《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即《般若摄颂》)等大乘显宗经典,也提到对上师有信心的重要性。依止上师的目的,是为了找到解脱的道路。如何找到解脱的道路?就是要闻、思、修。如果依止上师十几年,却从来没有让我们闻、思、修,那我们对上师的感情再深,天天接近上师,给上师买东西,给上师唱歌、跳舞,搞所谓的荟供、火供等,都是没有用的,只是一种世俗因缘而已。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对父母都有过世俗的感情,但这从来没有让我们走向解脱道。所以,我们一定要分清感情与信心的界线。
二、慈悲心与贪爱心容易被混淆
作为修行人,我们应当分清慈悲心与贪心的区别。
慈悲心,是大乘佛教徒的口头禅。我们在帮助某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时,常常会自以为是慈悲心,可这不一定是慈悲心。要弄清楚究竟是贪心还是慈悲心,首先要扪心自问:我为什么要帮助这个人?为什么要对他好,却不对其他人好呢?
自我诘问之后会发现,原来在帮助他人的背后,隐藏着一种世俗的情感,这种情感,叫做贪心。
真正的慈悲心,是公正平等地对待所有众生。只要有了慈悲心,对今生来世都有好处。但若把贪心当做慈悲心,那就是指鹿为马了。
贪心和慈悲心的根本区别在于,真正的慈悲心没有任何自私的成分,是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而贪心则是求回报的,带有自私成分的。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是慈悲心,实际上却是贪心。有些时候,我们会打着慈悲心的幌子,来掩盖自己的贪心。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对贪心的认识有点不一样,大乘佛教没有把贪心当做非常严重的问题,而小乘佛教却极力杜绝贪心。但无论是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都不提倡这种世俗的贪心。寻求解脱的人,要逐步减少,乃至最后断除世俗贪心。慈悲心却永远不需要断除,即使在成佛以后,也允许慈悲心的存在,因为慈悲心与证悟空性的智慧互不矛盾,而贪心带有自私的目的,与证悟空性的智慧水火不容,只要证悟了空性,就不再有贪心的立足之地。所以,我们应分清贪心和慈悲心,尽量减少贪心,多发慈悲心。
三、所知实相空性与心造作的空性容易被混淆
作为修行人,我们应当分清本净空性与心造空性的区别。
空性有两种:
第一种,是最真实、最究竟的空性,也即诸法的本来面目,它已经超越了高与低、空与不空、有与无等所有概念,超越了人类的语言与思维,但我们的语言只能这么描述。这种空性,就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所讲的,远离了所有的执著。禅宗讲的明心见性之后证悟的空性,也是这种空性。大圆满、大手印所讲的空性,最终也是这种空性。所有的密法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强调这种空性。所有的密宗修法,都是修这种空性。大圆满的证悟,也是这种空性的证悟。而其他的修法,却是一步一步往上走,最后才进入这种空性境界的。
从显宗的角度来讲,这种空性,是第三转法轮以后才开始讲的,但所有的无上密法,都在讲这种空性,只是深度有所不同。讲得最清楚、最直接的,就是大圆满,这是最终的空性。
第二种空性,是我们的意识所创造的空性,也即通过中观的逻辑推理而得出的空性。比如一张桌子,通过中观推理,最后可以得出结论,这里没有一张桌子,而是空性。在佛经和论典里面,称之为单空。
但这是意识所创造的空性,它不是真实的空性,因为其中有着空与不空的区别,因为有了桌子,才会有它的空性。桌子的不存在,叫做空性。这种空与不空,存在与不存在,真实与虚幻,有和无,二者是相对的。因为没有桌子的存在,也不会有桌子的不存在,所以是相对的。凡是相对的东西,都是意识与感官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当做空性,其实它还不是真正的空性。
虽然中观所得出的空性,不是最终极的空性,但这种空性非常有说服力,通过这种空性,可以推翻我们固有的执著。我们原有的执著都很盲目,认为只要自己的感官能感知到的,就一定是真实的;感官感知不到的,一律不承认。尽管在这个结论的背后,没有经得起考验的理论支持,但我们就是深信“眼见为实”。对我们这种根机低劣的人而言,单空的引入是必要的。先用这种空性,来推翻我们原有的把不清净当做清净,把无常当做永恒,把虚幻当做真实的最严重、最不符合逻辑的观念。因为我们所有的烦恼和痛苦,都来自于这些错误观念。从推翻这些烦恼的角度来讲,这种空性是相当有用的。
如今依靠中观的推导,打破了“眼见为实”的固有思维,让“不存在”有了一大堆的理论支撑,此时,“存在”和“不存在”中,“不存在”占了上风,这不能不说是迈向真理的一大步。了知这种暂时的空性,也叫做证悟空性,但这不是真正的证悟,只是体悟到意识创造的空性。真正的证悟,是所有空和不空的概念,都将被突破。
佛为了度化众生,先提供了这样一个凡夫意识可以推导、可以触及的空性,之后,再慢慢引导众生进入最了义的空性。因为单空和最本质、最终极的空性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我们常常会把单空当做最终极的空性。
我们要知道,这种空性,只是暂时用来推翻实有执著的。之后,它也自身难保、站不住脚,最后也会消亡。所以,区分空性的层次十分重要。如果以为把一张桌子分解之后获得的结果就是究竟的空性,是宇宙的终极真理,那就大错特错了。这种误解,会成为我们修行道路上的一种障碍。我们必须善用这种空性,可以把它作为一种方法或工具,但如同过河弃船、得鱼忘筌,在实执消灭完以后,就不要再去执著这个空性了。如果一直抱着这种空性不愿丢手,死守不放,它就会阻碍我们的智慧成长。我们的智慧只能到此为止,不能再往上发展,无法接触到最终极的空性。
四、法界与断见容易被混淆
作为修行人,我们应当分清法界与断见的区别。
法界,即最究竟的空性,万法的本来面目。
断见,即通过逻辑来观察任何物体,最后分解成虚无的时候,认为:物体先存在,后来变空了。这种从有变成无的观点,就叫做断见。
断见有很多层次。最粗大、最严重的断见,就是关于生命轮回的断见。认为人死了以后,一切都结束了,没有来世,没有轮回。平时我们所讲的断见,就是这种断见。
而比较细微的断见,则是平时我们讲的单空。从感官的角度来讲,它不是断见,而是一种空性。因为感官无法进入真正的空性境界,它所获得的结论,都是存在的、实在的。但从最高层的空性角度来讲,这就是一种断见。桌子先是存在的,在推理以后,变成不存在,这就是典型的断见。这与否认轮回存在的断见如出一辙。
但这种断见还是可以帮我们在证悟终极空性之前,推翻我们内心如山的我执、实执与永恒的执著,所以还是有用的。
然而,在推翻执著之后,如果不懂得放弃,死执不放,这种见解就成了断见。
见解的层次不一样,所站的角度不一样,视野的开阔度不一样,得出的空性结论也会不一样。在唯识宗看来,小乘的胜义谛根本不是胜义谛,而是世俗谛;而在中观宗看来,唯识宗的胜义谛也不是胜义谛,而成了世俗谛;中观也有不同层次,一层高过一层。最后从密法的角度来看,中观的单空不是胜义谛,而是世俗谛,也叫做断见。
《法界赞》里讲得很清楚,法界是空性和如来藏光明的组合体,是心的本性光明,它与断见有着天壤之别。对希求证悟的人来说,分清法界与断见特别重要。
五、觉受与证悟容易被混淆
作为修行人,我们应当分清觉受和证悟的区别。
前面讲的,是观点或见解的区别;此处讲的,是实修上的区别。
觉受和证悟,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修空性的时候,会对空性有一点点认识和体会。这不是逻辑的推理,也不是知识,而是一种亲身的感受。很多人在稍稍有一点修行感受的时候,会认为自己证悟了,其实不一定。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在五道十地中,只有一地到十地,才是证悟的阶段;一地以下的所有境界,都不是证悟,而叫做觉受。
觉受和证悟有什么样的区别呢?证悟相当于从地球上直接用肉眼看月亮,相对来说,很清晰、很明确。觉受不像直接看月亮,而是看月亮的图片或水中的月影一样,相对来说,比较模糊不清。所有初步的证悟,包括大圆满的初步证悟,都是这种觉受,而不是真实的证悟。
但证悟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证悟,包括通过逻辑推理,最后得出的对空性的认识和修心时的觉受。但狭义上的真正证悟,则不包括这种觉受。
觉受也有很多种层次,但最顶级的觉受,都没有真正接触到法界。觉受的本质是第六意识,证悟的本质却是智慧。我们的意识永远都无法直接地感受到空性,所以觉受并不是证悟。但随着修行的进步,觉受会慢慢变成证悟。当我们的意识转化为智慧以后,智慧就能直接地洞见空性。觉受不是智慧,所以不能解决我们的烦恼根源,即使能解决,也只是暂时的控制而已。
但能有觉受已经很不错了,我们目前要追求的,就是这个觉受。在菩萨一地的时候,自然就超越了觉受。只是我们目前连最初步的觉受都没有得到,所以必须用功。
六、谨言慎行与诈现威仪容易被混淆
作为修行人,我们应当分清谨言慎行的大德与诈现威仪者的区别。
大德或修行人的所作所为,都是按照佛陀的要求、佛法的戒律在行持。没有修证的狡诈者虽然没有戒定慧,却常常装出一副具足戒定慧的样子,让没有辨别能力的人很难区分。
所以,密法要求长时间观察准备拜为上师的人,因为短期之内的观察根本无法辨断慈悲心的真伪。有些人非常会装模作样,很容易骗过大家的耳目,所以要睁大双眼,仔细观察。
但如果我们不需要依止对方为师,没有准备从对方那里接受灌顶或窍诀,就没有义务去判断、去评论。如果准备依止,就必须严格观察,这是在佛经里三令五申反复强调过的。
七、灭尽迷乱与被魔携持容易被混淆
作为修行人,我们应当分清灭尽迷乱的人和被魔携持的人之间的区别。
所谓迷乱,也即凡夫的执著、迷惑。真正已经消灭了所有迷乱的人,实际上就是已经证悟一地以上的成就者。我们很容易把消灭迷乱的成就者,与那些被鬼神加持、附体,因鬼神力量而能示现出一些神通的人混为一谈。
因为消灭迷乱的人没有任何执著,行为不受任何约束,表面看来不如法,实际上却并非不如法。在印度八十四位大成就者的传记当中,经常有诸如此类的描述。汉地的济公和尚也是这样的人,吃肉喝酒已经不会影响他们内在的境界。
但我们要知道,密法里面讲得很清楚,为了保护其他人对佛法的信心,即使本人可以不受任何外界的影响,如果没有特殊需要,见解越高妙,行为应该越仔细;见解越开放,行为应该越严谨。即使有了密法的见解,但行为还是要遵照小乘或大乘佛教的戒律。除非在有必要的情况下,一些成就者也会示现不受任何约束的行为。虽然我们普通人无法理解,但对他们来说,这些行为不但不会让他们受影响,而且是他们修行的助缘。
但有一些被鬼、魔加持的人,既没有证悟空性,也没有慈悲心,却以密法为借口,自称是成就者,不受任何约束,杀盗淫妄,无恶不作,这种人实际上已经被鬼、魔控制了。他们与成就者们的外部表现有点相似,都是放浪不羁、无拘无束,但二者实际上却有着极大的差异。我们万万不可让那些被魔加持的人扰乱了视听,以障碍自己的解脱成就。
藏地以前就有这样的情况,现在汉地也比比皆是。有些人声称自己是成就者,可以随心所欲,搞得佛教团体内乌烟瘴气。
遗憾的是,很多人没有任何闻思,自以为是佛教徒,只有一颗虔诚的心,却没有智慧,在修行的道路上什么也不懂。他们这种人就很容易把那些将自己吹得天花乱坠的人当做成就者。这就太可惜了!魔加持者自己不尊重因果,是他们自作自受,但如果还要拉一大帮人在后面陪葬,断送解脱的慧命,那就太让人扼腕长叹了。
不想学密法,完全可以不学。如果准备学,还是要学习正规的密法宝典,比如《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等等。
很多佛教徒根本不学习正统经典,就喜欢在道友之间道听途说。记住,我们不要听道友的,要去看书。在那些被魔加持的人身边,往往有一大群磁场强大的公关团队,很多经过多年闻思的人,也会失去理智,卷入迷幻的磁场,所以大家要引起注意。
八、成就者与骗子容易被混淆
作为修行人,我们应当分清成就者和骗子的区别。
这一条和上一条有点相似。成就者也即上一条说的灭尽迷乱的证悟者,是没有任何执著,摆脱所有束缚的人。他们已经超离了小乘别解脱戒的约束,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任何善恶执著与如法不如法的分别。
但骗子也可以模仿成就者的行为,并宣称自己是成就者,我们往往容易把骗子误以为是成就者。
如理如法的修行永远没有错,出离心、菩提心永远都是佛教里的正能量。在没有能力判断的时候,远离是最好的方法。远离稀奇古怪的治病手段,远离神神道道的解脱方式,既不会有什么损失,也不值得有什么内疚之情。
若缺乏智慧,把骗子当做成就者,当真相大白的时候,按理说应该对当事人失望,因为这些都与佛法毫无瓜葛。但很多人却不是这样,他们会将这一切归咎于佛教,并对佛法失去信心,到处去说藏传佛教、密法或佛法的不是,而不会说原来某某某是骗子。将个人的错误算到佛法、藏传佛教或密法的头上,这就是自己在佛法上的损失了。
九、行利他与行自利容易被混淆
作为修行人,我们应当分清自利和利他的区别。
我们常常把“利益众生”“普度众生”挂在嘴边,实际上却带有太多自私自利的成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将利益众生作为手段。表面上看似在做慈善、救灾救难,真正的动机却是想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以慈善为包装来推销自己。
再者,有些时候,我们喜欢去做一些事情,自己也认为这是利益众生,所以要去做。但在静下来仔细观察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根本不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是为了自己的某种利益。
所以,当我们在做“利益众生的事情”时,要时时刻刻追问自己:我是不是真正在利益众生?有没有自私自利的成分?如果自己的某种利益被取消了,我还会去做这件事情吗?如果答案问心无愧,那就义无反顾地去做。
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如果心里有一个见不得人的幕后操纵者,不是单纯地利益众生,那就是世俗人自我扩张的伎俩而已。如果有这样的成分,还是干脆不做的好。
十、善巧方便与虚伪谄诳容易被混淆
作为修行人,我们应当分清拥有善巧方便的人和狡猾谄诳的人。
大乘佛教常讲善巧方便,但很多人却把骗人理解为善巧方便,其实这与世俗中、官场上、生意场上的手段没有两样。
无论采取任何手段去做事情,凡是含有自私自利,再怎么样都不叫善巧方便,而叫做狡猾虚伪。没有任何自私自利,一切都是为别人着想,其中运用了一些技巧,才叫做善巧方便。所以,万万不能把狡猾的人当成具有善巧方便的人。
这十项误区非常重要,其中涉及的空性、法界等内容,我们可以逐步学习,慢慢体悟,其他几个是我们随时都会面临的。学佛必须要有智慧,没有智慧学佛也有危险。如果缺乏这些知识,很容易上当受骗。我们首先要学好,并提高警惕。这样我们就不会走弯路,能够顺利地走上正确的解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