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无误之十法

在学佛的过程中,无论是在见解、修行,还是行为上,正确无误的事情肯定不止十个,但以下十个,是非常重要的正确无误的选择。俗话也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发心比努力更重要。如果发心有错,就选择了外道的路。在外道的路上再用功,也不可能解脱。哪怕选择人天乘,也是修世间福报,在此基础上再用功或投入,也永远不会解脱,只能积累一些资粮,令下一世健康、长寿、富裕而已。

一、无所贪恋、舍俗出家是无误之举

在条件基本成熟的情况下,放下贪恋出家修行,就是正确无误的选择。

出家修行本身是意义非凡的,但大小乘佛教的戒律都在讲,出家非同儿戏,只有在具备出家条件的时候,才能够出家。在出家之前,必须要慎重考虑。有些人动不动就吵着要出家,如果因缘不成熟,出家反而会有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你是家里最重要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责任重大,父母也不同意,就要三思而后行,否则会引起父母、儿女、朋友的不理解,甚至使他们认为佛教徒逃避现实,不负责任,冷酷无情。如果这种情况多了,整个社会也会对出家充满敌意。再比如,自己身为企业老板,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如果贸然出家,公司事务没有安排妥当,则下面很多员工及家属的吃饭问题也会受到牵连。虽然自己的修行进步了,却让很多家庭受到沉重打击,甚至失去了快乐,这无疑是不可取的。

许多汉地人认为,出家是公司破产、妻离子散、感情受创、走投无路之后的无奈选择。如果一切顺利,没有人会出家。但藏地和其他有些地方的人却认为,出家是一件无比荣光的事情。有些地方的所有男孩在结婚之前,都必须要做两件事:一个是当兵,另外一个就是短期出家。这都是社会普遍价值观使然。

当社会普遍认为,物质、金钱最重要,其他事情一文不值的时候,出家的功德也就会遭到抹杀。当大家意识到,除了物质以外,人还应该有其他追求,人生的成功,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成功,精神上的成功也是一种成功之后,出家就能得到周围人的理解、认可、支持乃至羡慕。

虽然学佛不一定要出家,但对个人的修行来说,如果没有家庭负担,不会造成不良影响,有勇气出家,的确是非常好的选择。但在出家以后,就要担当起出家人的工作——戒定慧。如果不顾一切地出家了,却不尽出家人的责任,不在安静的寺院、佛学院闻思修行,只是做了一些表面上的善事,比如募款、建筑等,就不符合出家人的本分。

出家人的修行是有过程的,出家戒要求,在出家十年之内,必须亦步亦趋地依止一位上师,一直不能离开,坚持闻思修行。十年以后,受了比丘戒的,才成为戒律里面的自由人。如果出家后却身陷世俗红尘,始终无暇修行,又如何挣脱烦恼缰绳?

佛教认为,烦恼有两种:一种是因为有贪、嗔、痴、慢、疑的种子,然后从内心深处产生的烦恼。这些烦恼不需要外缘,哪怕住在安静的地方,这些烦恼还是会冒出来。仅仅是出家,不能解决此类烦恼,只有修行,才能将其断除。但更多的烦恼,来源于外在的因素——因为名声、财产、工作而招致的压力、竞争、嫉妒、攀比、虚荣等,这在生活当中都很难免,只要身处人群,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烦恼。此时若能选择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放下世俗的牵绊,投入到闻思修行当中,这些以外缘而产生的烦恼自然而然会烟消云散。

出家受戒本身,就有很大的功德。除此以外,对学习、修行也很有帮助。对此我本人深有体会,我刚到学院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但世俗间纷纭不断的烦恼,却在不知不觉当中消失了。这是环境对人的影响,也与出家的缘起密不可分。

刚开始的时候,出家的动机很单纯,就是为了解脱,没有掺杂别的目的。在此种情况下,即使身边的亲戚朋友再不理解,再非议重重,但这个选择是正确无误且非常圆满的,因为这一举动断除了以外因而产生的烦恼,所以剩下的烦恼就不是很多了。这样就能腾出更多的精力,专心投入到闻思修行当中,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如果不出家,一辈子都在赚钱,或许在世俗人眼里,是一位成功人士,但这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每个人来到世上的时候,都是两手空空、从零开始,学习、创业、工作、结婚、生子……最后短短的几十年过去以后,又赤手空拳地离去,一切又回归到零点。在从零到零的这一圈中,经历了无数坎坷,承受了无数压力,感受了无数痛苦,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如果没有出家,在世俗生活中,整天都会受制于无法割断的各种人脉,随之而起的,是贪嗔痴引发的各种罪业。走的时候,这些罪业也将如影随形,这是多么悲惨的结局啊!所以,出家是第一无误的选择。

当然,出家并不是学佛修行的唯一选择,只要在一生中有一定的修行,人生的前途将不再是黯淡的灰色,走的时候,也将满载而归。

二、恭敬顶戴殊胜上师善知识是无误之举

头巾是用来裹头的,所以一定要戴在头上,而且只能裹头,不能用于裹手或脚。同样,对待善知识,也应像头巾一样地顶戴恭敬和依止,这是正确无误的做法。

目前很多人学佛,就是到某个寺院去领一个皈依证,然后取一个法名,从此以后就自以为是佛教徒。接下来的学佛,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健康长寿而烧香拜佛。这都是对皈依与学佛的错误解读!

就像考上学校,就要去听课,不能整天都在校园里玩,否则学不到真功夫一样,皈依以后,必须找一个善知识。没有善知识,我们永远无法学习和修行。

尤其是藏传佛教的密法,更是强调金刚上师的重要性。

严师出高徒,高材生的培养,取决于学校的师资力量。之所以名牌大学受追捧,其原因也在于此。如果没有好的导师,研究生也不能研究出有实际价值的成果。学佛能否成就,也观待于善知识的真伪贤劣。如果依止了不标准的善知识,即使有一颗虔诚恭敬的心,但若少了闻思修行后劲的推动,当初的虔诚之心,也会慢慢淡化,乃至消失。所以,善知识的鉴别与依止特别重要。

虽然学佛要靠自己的努力,但如何努力,往哪个方向努力,却需要善知识的引导和教诲。如果没有人指路,我们就会误入歧途甚至南辕北辙,那样即使耗尽毕生精力,也不会到达目的地。标准、具德的上师善知识,会给我们指一条正确无误的路。接下来的事情,就看自己的努力了。方向正确了,走一步,就会近一步。所有的付出,都不会白费。

依止善知识的方法,在《华严经》、华智仁波切的《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讲得很清楚。简而言之,真正最殊胜且至高无上的依止善知识的方法,就是听善知识的指导,努力闻思修行。最优秀的弟子,会努力完成上师安排的闻思修行的功课,绝不讨价还价,绝不违背教言。如果不听从上师教诲,不闻思、不修行,即使倾家荡产地供养再多的财物,投其所好地说很多奉承语言,都是没有用的。唯有法供养,才是最殊胜的供养与依止。

三、并行闻思修正法是无误之举

“并行”的意思,是说闻思修三者不可脱节,需齐头并进。

无论是主张只实修不学习的实修派,还是只学习不实修的学院派,都是偏颇、片面的。闻思最终都要实修,修了才能够证悟,证悟了才能够断除烦恼,断除了烦恼才能够解脱。但修行的前提和基础,就是闻思。没有闻思,就不知道修什么,如何修。

缺乏闻思的实修,叫做盲修瞎练,这会迷失方向,再努力也没有结果;不用于修行的闻思,就成了一种纸上谈兵或口头禅,一辈子都在学习、辩论,始终不能断除烦恼、求得解脱。先听闻,再思考,然后去修。修完以后又去听下一个法,这样循环往复,才是正道的修持。

以前法王如意宝住世的时候,也非常赞叹闻思修并行,也就是要求大家闻思修行轮番交替进行。因为闻思对修行有很大帮助,修行有点感觉的时候,就会对解脱、成佛、度众生产生更大的兴趣和勇气,然后又继续修,这才是正确无误的选择。

四、见解高上、行为谦下是无误之举

见解越高越好,最好能证悟中观、大手印、大圆满,同时,行为却要低调。不能声称自己是成就者,可以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虽然密法讲过,在某些阶段,可以不排斥一些不受约束的行为,但这根本不是没有任何修行境界的人之所为。

其实,这也是一种训练方式。比如,做梦的时候明明知道自己是在做梦,为了消除梦中对悬崖的恐惧,便故意从梦中的悬崖上跳下去,结果不但不会有任何伤害,而且可以更加坚定地知道,梦中的虚幻景象无利也无害,继而从根本上断除对梦境的执著。同样,当学密境界达到一定程度,可以将所有现实生活与梦境平等相待、一视同仁的时候,为了从根本上断除烦恼习气,会故意去做一些普通人不敢做的事情,以践踏对清净与不清净的分别念,好与坏的执著等,并能从中感受到彻底的清净和空性,让原有的认识更上一层楼。

但这不是初学者的境界,如果刚刚灌了一个顶,听了一点密宗续部,连密法是什么都说不清楚的人,就不要妄称自己是什么成就者、瑜伽士或空行母,这种自欺欺人的把戏,不但对自己的今生来世贻害无穷,而且也给佛法与其他佛教徒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害。

我们现在最好的对策,是依法不依人,这也是佛陀当年给我们制定的原则。

其实,藏传佛教的视师为佛,也不是依人不依法。因为在依止上师之前,已经经过了长期的观察,这就是依法不依人。如果单单依人,就不需要这么长时间的观察,遇到一个自己认可的人就可以了。在长期的观察过程中,不是观察对方有没有地位,有没有势力,有没有钱,而是观察对方有没有戒定慧,有没有闻思修,具不具备教证二法,这是真正的依法不依人的表现。如果一个人经得起长时间的观察,那就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上师。之后视师如佛,也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不观察而盲目崇拜,且遇人不善,就只能自食其果。当然,如果不准备依止对方,我们也不要随意否定、毁谤。佛陀讲过:只有我和像我一样的人,才能评论别人的行为。意思是说,除了佛以外,其他人都不知道别人究竟是错还是对,连动物里面都有佛菩萨的化身,故我们无须去观察和判断别人的对错。

莲花生大师说过:“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证悟空性后,即使有了开放、高远的见解,但行为仍应该细致低调。密法的甚深行为并非人人可行。如果境界低劣,仍然停留在因果轮回的层面,将一切都执为真实,对金钱、名利都紧抓不放,与没有学佛的人别无二致,行为上却异常开放、毫无节制,杀盗淫妄、无恶不作,这样只能毁坏自他。如果这样的人给我们指路,那终点肯定是恶趣。我们不要以为学了密法,就可以肆意妄为。密法从来没有这么讲过,这是有些人为了利用密法达到私人目的而故意掩人耳目的把戏。

要明白这些道理,必须要有闻思,所以千万不能忽略闻思。

五、心胸宽广、誓言保守是无误之举

小乘行人只证悟了人无我,也即空性中的一小部分,所以智慧显得比较紧促、狭窄。唯识宗比小乘佛教开放一点,却仍然没有完全证悟法无我。自空中观比唯识宗的见解更胜一筹,但由于还没有证悟心的本性如来藏,所以智慧也不够开放。

最深广的智慧,是第三转法轮关于如来藏光明的内容。禅宗的明心见性,密宗的时轮金刚、大手印、大圆满等,就属于无限广阔、开放的智慧,是一切万法的真实本性。

在证悟此等智慧之后,对戒律或自己的承诺却要严谨,无论是吃素、戒烟、戒酒等每一件小事,都不能放纵和大意。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是学大乘佛教的,就可以轻视小乘的戒律。除了戒律以外,包括在念咒、闻思、行善等方面的承诺,也要认真对待、言出必行。

入坐和出坐以后的现实生活最终虽要圆融,可在一开始,却无法圆融。虽然在八地菩萨的时候,或者至少是证得一地菩萨的时候,智慧与戒律可以圆融一味,不需要故意用戒律把自己束缚起来。印度的八十四位大成就者、济公和尚、六祖惠能大师等成就者就可以不受戒律的控制。但哪怕是六祖惠能大师,也在开悟以后,示现了品行高洁、戒律严谨的宗风。与猎人在一起长达十五年,也没有吃一口肉,而只吃肉边菜。像我们这种初学者,放松戒律就更是为时太早。

通过修行来逐步提升智慧,戒律也可以相应放松。到一地的时候,智慧和行为基本上可以圆融。就像知道是在做梦,则从梦中的悬崖跳入深渊也不会有任何损伤。如果不知道自己在做梦,却不顾一切地跳入深渊,就有可能做噩梦,梦见自己摔伤送到医院,花光了一辈子的所有积蓄,最后不治而亡,等等。同样,在没有证悟如幻如梦的时候,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善恶永远不能混在一起。此时,就要尽力行善断恶,否则就会投生地狱、饿鬼、旁生道。即使烦恼现前控制不住,而造作了恶业,也要认认真真地忏悔。佛允许犯错误,却不允许自以为是,死不悔改。

六、智慧广大、我慢微小是无误之举

智慧越大、越深、越广越好,傲慢越淡、越少、越浅越好。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有智慧,便洋洋自得、不可一世。闻思过程中,有些人学得如鱼得水,有些人学得磕磕绊绊,都在所难免,但这并不意味着与解脱有着正比关系。

傲慢有时候很隐蔽,仅看外在的言行,不一定看得出来,但若时常反观,也能及时发现。若等到别人指出来,都已经病入膏肓,相当于癌症晚期了,所以要懂得控制,懂得自律。

有些道友在一起讨论佛法的时候,只要有师兄提出一个幼稚的问题,有些人就会反唇相讥:你学了这么长时间,连这个都不懂,你学的什么法啊?这不但是傲慢的表现,还有点侮辱人格,应该为佛教徒所不齿。

有些有钱、有权的人也很傲慢,说话、走路的方式都不一样,这也可以理解,因为一般人不一定接受过戒除傲慢的教育。而佛教徒一直都在学习如何控制、断除、推翻傲慢,如果学着学着,傲慢心却不减反增,那就与正法背道而驰了。

佛住世的时候,印度的阶级划分泾渭分明、难以逾越,但佛陀却顶着世俗压力,制定了平等的戒律戒规,提出种族、阶级都不重要,戒定慧才是最重要的主张。几千年过去了,这一优良传统一直保持至今。所以,任何学佛群体,必须做到公正平等。

尽管学佛群体中的每一份子,有着不同的学历文化、世俗背景,但在这个群体中,这些都一文不值。唯有闻思修、戒定慧,才是这个团体的荣誉与骄傲。但即使有了戒定慧,也不能傲慢。当然,如果真的有了戒定慧,也不会傲慢。

所以,任何学佛团体,都必须强调平等公正的原则。不能谁有钱谁就坐在前面,谁有钱谁就最有面子等,不能把世俗的恶习带到佛教团体中来。

七、富有教言、精勤实修是无误之举

教言诀窍丰富,并不意味着必须学富五车,懂得所有的佛教教言。此处是指,如果修大圆满,则大圆满从前行到最后的正行之间的所有窍诀,都完整、圆满地具足。在此基础上,还要精进地修行。只要有了这两个条件,今生不可能不成就。丰富的诀窍,意味着正确的方向;精进地修行,表示一直在努力。在正确的方向上砥砺前行,怎么可能不成功?

八、觉受证悟善妙、无有自高自大是无误之举

对修行路上的任何觉受、感受、证悟、梦境,都不能有执著,应当无牵无挂、无羁无绊。

如果有一点点觉受,或做了一个吉祥的梦,就紧抓不放,认为自己是不是成就了,是不是见到本尊了,是不是证悟了,是不是表示自己来历很特殊等,这些觉受与梦境就会变成一种障碍。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会做一些好梦,这是很微不足道的。任何觉受与梦境,都或许有一点点意义,也或许没有什么意义,过了就过了,过去心不可得,了然无痕。即使真的看见佛菩萨,也有好几种情况:一个可能是因为内心虔诚,真的见到了本尊;但也有可能根本不是本尊,而是妖魔鬼怪的化现,让我们骄傲自满、停滞不前。所以,外面的景象不重要,自己的态度最重要。

即使看见佛菩萨的面孔,或魔鬼妖怪的面孔,首先要了知其如幻如梦,其次要了知一切皆为如来藏的现象,是佛的坛城。只要有了这样的态度,一切都会变成修行的顺缘。反之,即使见到本尊,也会变成魔。

所谓的魔,即是对修行有阻碍的事物。所有不让我们的慈悲心与智慧增长的行为与心态,都叫做魔。

在修行过程中稍稍有一点感觉,也不要执著。如果它是一条正确的路,就不需要去询问和探讨,一直走下去,自然会水到渠成。如果执著了,则即使是正确的体验、感觉或者验相,都会因此而发生本质上的改变,尤其是在执著的背后有了傲慢,那就更可怕了。看到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态、态度。当事人的态度,决定了事情的好坏胜劣,这就是诀窍。

九、能独自安住又能处众不乱是无误之举

独居不烦,群居不乱,是第九个正确无误。

如果有时间,可以在一两个月或者是更长的时间中,栖居于偏僻之地,独自安静地修行。平时在喧嚣闹市、人群之中,也能保持心不散乱,是正确无误的道路。

很多人过于习惯于城市生活,即使有时间,也在安静的地方待不下去。我们要学会既能独自居住,一人闭关,也能在人群中不受干扰、一心不乱。

十、无有自利的牵扯、善巧利他的方便是无误之举

无私利他,善巧方便,是第十个正确无误。

在做任何利益他众之事,或在进行所谓的“奉献”时,首先要扪心自问,其中有没有自私的目的。有些时候,我们表面上在利他,实际上却是为了自己。

确定没有自私的目的,就已经很好了。若能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丰富的善巧方便,就是真正的准确无误。只要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就可以放手大胆地去做利益众生的事情。

每做一件事情,都要尽力做到发心、过程和结果三者圆满。当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至于成功与不成功,要观待很多客观因素,但至少发心是纯正的。只要努力了、付出了,哪怕结果不理想也没关系,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十二,无误之十法

在学佛的过程中,无论是在见解、修行,还是行为上,正确无误的事情肯定不止十个,但以下十个,是非常重要的正确无误的选择。俗话也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发心比努力更重要。如果发心有错,就选择了外道的路。在外道的路上再用功,也不可能解脱。哪怕选择人天乘,也是修世间福报,在此基础上再用功或投入,也永远不会解脱,只能积累一些资粮,令下一世健康、长寿、富裕而已。

一、无所贪恋、舍俗出家是无误之举

在条件基本成熟的情况下,放下贪恋出家修行,就是正确无误的选择。

出家修行本身是意义非凡的,但大小乘佛教的戒律都在讲,出家非同儿戏,只有在具备出家条件的时候,才能够出家。在出家之前,必须要慎重考虑。有些人动不动就吵着要出家,如果因缘不成熟,出家反而会有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你是家里最重要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责任重大,父母也不同意,就要三思而后行,否则会引起父母、儿女、朋友的不理解,甚至使他们认为佛教徒逃避现实,不负责任,冷酷无情。如果这种情况多了,整个社会也会对出家充满敌意。再比如,自己身为企业老板,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如果贸然出家,公司事务没有安排妥当,则下面很多员工及家属的吃饭问题也会受到牵连。虽然自己的修行进步了,却让很多家庭受到沉重打击,甚至失去了快乐,这无疑是不可取的。

许多汉地人认为,出家是公司破产、妻离子散、感情受创、走投无路之后的无奈选择。如果一切顺利,没有人会出家。但藏地和其他有些地方的人却认为,出家是一件无比荣光的事情。有些地方的所有男孩在结婚之前,都必须要做两件事:一个是当兵,另外一个就是短期出家。这都是社会普遍价值观使然。

当社会普遍认为,物质、金钱最重要,其他事情一文不值的时候,出家的功德也就会遭到抹杀。当大家意识到,除了物质以外,人还应该有其他追求,人生的成功,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成功,精神上的成功也是一种成功之后,出家就能得到周围人的理解、认可、支持乃至羡慕。

虽然学佛不一定要出家,但对个人的修行来说,如果没有家庭负担,不会造成不良影响,有勇气出家,的确是非常好的选择。但在出家以后,就要担当起出家人的工作——戒定慧。如果不顾一切地出家了,却不尽出家人的责任,不在安静的寺院、佛学院闻思修行,只是做了一些表面上的善事,比如募款、建筑等,就不符合出家人的本分。

出家人的修行是有过程的,出家戒要求,在出家十年之内,必须亦步亦趋地依止一位上师,一直不能离开,坚持闻思修行。十年以后,受了比丘戒的,才成为戒律里面的自由人。如果出家后却身陷世俗红尘,始终无暇修行,又如何挣脱烦恼缰绳?

佛教认为,烦恼有两种:一种是因为有贪、嗔、痴、慢、疑的种子,然后从内心深处产生的烦恼。这些烦恼不需要外缘,哪怕住在安静的地方,这些烦恼还是会冒出来。仅仅是出家,不能解决此类烦恼,只有修行,才能将其断除。但更多的烦恼,来源于外在的因素——因为名声、财产、工作而招致的压力、竞争、嫉妒、攀比、虚荣等,这在生活当中都很难免,只要身处人群,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烦恼。此时若能选择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放下世俗的牵绊,投入到闻思修行当中,这些以外缘而产生的烦恼自然而然会烟消云散。

出家受戒本身,就有很大的功德。除此以外,对学习、修行也很有帮助。对此我本人深有体会,我刚到学院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但世俗间纷纭不断的烦恼,却在不知不觉当中消失了。这是环境对人的影响,也与出家的缘起密不可分。

刚开始的时候,出家的动机很单纯,就是为了解脱,没有掺杂别的目的。在此种情况下,即使身边的亲戚朋友再不理解,再非议重重,但这个选择是正确无误且非常圆满的,因为这一举动断除了以外因而产生的烦恼,所以剩下的烦恼就不是很多了。这样就能腾出更多的精力,专心投入到闻思修行当中,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如果不出家,一辈子都在赚钱,或许在世俗人眼里,是一位成功人士,但这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每个人来到世上的时候,都是两手空空、从零开始,学习、创业、工作、结婚、生子……最后短短的几十年过去以后,又赤手空拳地离去,一切又回归到零点。在从零到零的这一圈中,经历了无数坎坷,承受了无数压力,感受了无数痛苦,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如果没有出家,在世俗生活中,整天都会受制于无法割断的各种人脉,随之而起的,是贪嗔痴引发的各种罪业。走的时候,这些罪业也将如影随形,这是多么悲惨的结局啊!所以,出家是第一无误的选择。

当然,出家并不是学佛修行的唯一选择,只要在一生中有一定的修行,人生的前途将不再是黯淡的灰色,走的时候,也将满载而归。

二、恭敬顶戴殊胜上师善知识是无误之举

头巾是用来裹头的,所以一定要戴在头上,而且只能裹头,不能用于裹手或脚。同样,对待善知识,也应像头巾一样地顶戴恭敬和依止,这是正确无误的做法。

目前很多人学佛,就是到某个寺院去领一个皈依证,然后取一个法名,从此以后就自以为是佛教徒。接下来的学佛,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健康长寿而烧香拜佛。这都是对皈依与学佛的错误解读!

就像考上学校,就要去听课,不能整天都在校园里玩,否则学不到真功夫一样,皈依以后,必须找一个善知识。没有善知识,我们永远无法学习和修行。

尤其是藏传佛教的密法,更是强调金刚上师的重要性。

严师出高徒,高材生的培养,取决于学校的师资力量。之所以名牌大学受追捧,其原因也在于此。如果没有好的导师,研究生也不能研究出有实际价值的成果。学佛能否成就,也观待于善知识的真伪贤劣。如果依止了不标准的善知识,即使有一颗虔诚恭敬的心,但若少了闻思修行后劲的推动,当初的虔诚之心,也会慢慢淡化,乃至消失。所以,善知识的鉴别与依止特别重要。

虽然学佛要靠自己的努力,但如何努力,往哪个方向努力,却需要善知识的引导和教诲。如果没有人指路,我们就会误入歧途甚至南辕北辙,那样即使耗尽毕生精力,也不会到达目的地。标准、具德的上师善知识,会给我们指一条正确无误的路。接下来的事情,就看自己的努力了。方向正确了,走一步,就会近一步。所有的付出,都不会白费。

依止善知识的方法,在《华严经》、华智仁波切的《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讲得很清楚。简而言之,真正最殊胜且至高无上的依止善知识的方法,就是听善知识的指导,努力闻思修行。最优秀的弟子,会努力完成上师安排的闻思修行的功课,绝不讨价还价,绝不违背教言。如果不听从上师教诲,不闻思、不修行,即使倾家荡产地供养再多的财物,投其所好地说很多奉承语言,都是没有用的。唯有法供养,才是最殊胜的供养与依止。

三、并行闻思修正法是无误之举

“并行”的意思,是说闻思修三者不可脱节,需齐头并进。

无论是主张只实修不学习的实修派,还是只学习不实修的学院派,都是偏颇、片面的。闻思最终都要实修,修了才能够证悟,证悟了才能够断除烦恼,断除了烦恼才能够解脱。但修行的前提和基础,就是闻思。没有闻思,就不知道修什么,如何修。

缺乏闻思的实修,叫做盲修瞎练,这会迷失方向,再努力也没有结果;不用于修行的闻思,就成了一种纸上谈兵或口头禅,一辈子都在学习、辩论,始终不能断除烦恼、求得解脱。先听闻,再思考,然后去修。修完以后又去听下一个法,这样循环往复,才是正道的修持。

以前法王如意宝住世的时候,也非常赞叹闻思修并行,也就是要求大家闻思修行轮番交替进行。因为闻思对修行有很大帮助,修行有点感觉的时候,就会对解脱、成佛、度众生产生更大的兴趣和勇气,然后又继续修,这才是正确无误的选择。

四、见解高上、行为谦下是无误之举

见解越高越好,最好能证悟中观、大手印、大圆满,同时,行为却要低调。不能声称自己是成就者,可以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虽然密法讲过,在某些阶段,可以不排斥一些不受约束的行为,但这根本不是没有任何修行境界的人之所为。

其实,这也是一种训练方式。比如,做梦的时候明明知道自己是在做梦,为了消除梦中对悬崖的恐惧,便故意从梦中的悬崖上跳下去,结果不但不会有任何伤害,而且可以更加坚定地知道,梦中的虚幻景象无利也无害,继而从根本上断除对梦境的执著。同样,当学密境界达到一定程度,可以将所有现实生活与梦境平等相待、一视同仁的时候,为了从根本上断除烦恼习气,会故意去做一些普通人不敢做的事情,以践踏对清净与不清净的分别念,好与坏的执著等,并能从中感受到彻底的清净和空性,让原有的认识更上一层楼。

但这不是初学者的境界,如果刚刚灌了一个顶,听了一点密宗续部,连密法是什么都说不清楚的人,就不要妄称自己是什么成就者、瑜伽士或空行母,这种自欺欺人的把戏,不但对自己的今生来世贻害无穷,而且也给佛法与其他佛教徒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害。

我们现在最好的对策,是依法不依人,这也是佛陀当年给我们制定的原则。

其实,藏传佛教的视师为佛,也不是依人不依法。因为在依止上师之前,已经经过了长期的观察,这就是依法不依人。如果单单依人,就不需要这么长时间的观察,遇到一个自己认可的人就可以了。在长期的观察过程中,不是观察对方有没有地位,有没有势力,有没有钱,而是观察对方有没有戒定慧,有没有闻思修,具不具备教证二法,这是真正的依法不依人的表现。如果一个人经得起长时间的观察,那就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上师。之后视师如佛,也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不观察而盲目崇拜,且遇人不善,就只能自食其果。当然,如果不准备依止对方,我们也不要随意否定、毁谤。佛陀讲过:只有我和像我一样的人,才能评论别人的行为。意思是说,除了佛以外,其他人都不知道别人究竟是错还是对,连动物里面都有佛菩萨的化身,故我们无须去观察和判断别人的对错。

莲花生大师说过:“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证悟空性后,即使有了开放、高远的见解,但行为仍应该细致低调。密法的甚深行为并非人人可行。如果境界低劣,仍然停留在因果轮回的层面,将一切都执为真实,对金钱、名利都紧抓不放,与没有学佛的人别无二致,行为上却异常开放、毫无节制,杀盗淫妄、无恶不作,这样只能毁坏自他。如果这样的人给我们指路,那终点肯定是恶趣。我们不要以为学了密法,就可以肆意妄为。密法从来没有这么讲过,这是有些人为了利用密法达到私人目的而故意掩人耳目的把戏。

要明白这些道理,必须要有闻思,所以千万不能忽略闻思。

五、心胸宽广、誓言保守是无误之举

小乘行人只证悟了人无我,也即空性中的一小部分,所以智慧显得比较紧促、狭窄。唯识宗比小乘佛教开放一点,却仍然没有完全证悟法无我。自空中观比唯识宗的见解更胜一筹,但由于还没有证悟心的本性如来藏,所以智慧也不够开放。

最深广的智慧,是第三转法轮关于如来藏光明的内容。禅宗的明心见性,密宗的时轮金刚、大手印、大圆满等,就属于无限广阔、开放的智慧,是一切万法的真实本性。

在证悟此等智慧之后,对戒律或自己的承诺却要严谨,无论是吃素、戒烟、戒酒等每一件小事,都不能放纵和大意。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是学大乘佛教的,就可以轻视小乘的戒律。除了戒律以外,包括在念咒、闻思、行善等方面的承诺,也要认真对待、言出必行。

入坐和出坐以后的现实生活最终虽要圆融,可在一开始,却无法圆融。虽然在八地菩萨的时候,或者至少是证得一地菩萨的时候,智慧与戒律可以圆融一味,不需要故意用戒律把自己束缚起来。印度的八十四位大成就者、济公和尚、六祖惠能大师等成就者就可以不受戒律的控制。但哪怕是六祖惠能大师,也在开悟以后,示现了品行高洁、戒律严谨的宗风。与猎人在一起长达十五年,也没有吃一口肉,而只吃肉边菜。像我们这种初学者,放松戒律就更是为时太早。

通过修行来逐步提升智慧,戒律也可以相应放松。到一地的时候,智慧和行为基本上可以圆融。就像知道是在做梦,则从梦中的悬崖跳入深渊也不会有任何损伤。如果不知道自己在做梦,却不顾一切地跳入深渊,就有可能做噩梦,梦见自己摔伤送到医院,花光了一辈子的所有积蓄,最后不治而亡,等等。同样,在没有证悟如幻如梦的时候,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善恶永远不能混在一起。此时,就要尽力行善断恶,否则就会投生地狱、饿鬼、旁生道。即使烦恼现前控制不住,而造作了恶业,也要认认真真地忏悔。佛允许犯错误,却不允许自以为是,死不悔改。

六、智慧广大、我慢微小是无误之举

智慧越大、越深、越广越好,傲慢越淡、越少、越浅越好。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有智慧,便洋洋自得、不可一世。闻思过程中,有些人学得如鱼得水,有些人学得磕磕绊绊,都在所难免,但这并不意味着与解脱有着正比关系。

傲慢有时候很隐蔽,仅看外在的言行,不一定看得出来,但若时常反观,也能及时发现。若等到别人指出来,都已经病入膏肓,相当于癌症晚期了,所以要懂得控制,懂得自律。

有些道友在一起讨论佛法的时候,只要有师兄提出一个幼稚的问题,有些人就会反唇相讥:你学了这么长时间,连这个都不懂,你学的什么法啊?这不但是傲慢的表现,还有点侮辱人格,应该为佛教徒所不齿。

有些有钱、有权的人也很傲慢,说话、走路的方式都不一样,这也可以理解,因为一般人不一定接受过戒除傲慢的教育。而佛教徒一直都在学习如何控制、断除、推翻傲慢,如果学着学着,傲慢心却不减反增,那就与正法背道而驰了。

佛住世的时候,印度的阶级划分泾渭分明、难以逾越,但佛陀却顶着世俗压力,制定了平等的戒律戒规,提出种族、阶级都不重要,戒定慧才是最重要的主张。几千年过去了,这一优良传统一直保持至今。所以,任何学佛群体,必须做到公正平等。

尽管学佛群体中的每一份子,有着不同的学历文化、世俗背景,但在这个群体中,这些都一文不值。唯有闻思修、戒定慧,才是这个团体的荣誉与骄傲。但即使有了戒定慧,也不能傲慢。当然,如果真的有了戒定慧,也不会傲慢。

所以,任何学佛团体,都必须强调平等公正的原则。不能谁有钱谁就坐在前面,谁有钱谁就最有面子等,不能把世俗的恶习带到佛教团体中来。

七、富有教言、精勤实修是无误之举

教言诀窍丰富,并不意味着必须学富五车,懂得所有的佛教教言。此处是指,如果修大圆满,则大圆满从前行到最后的正行之间的所有窍诀,都完整、圆满地具足。在此基础上,还要精进地修行。只要有了这两个条件,今生不可能不成就。丰富的诀窍,意味着正确的方向;精进地修行,表示一直在努力。在正确的方向上砥砺前行,怎么可能不成功?

八、觉受证悟善妙、无有自高自大是无误之举

对修行路上的任何觉受、感受、证悟、梦境,都不能有执著,应当无牵无挂、无羁无绊。

如果有一点点觉受,或做了一个吉祥的梦,就紧抓不放,认为自己是不是成就了,是不是见到本尊了,是不是证悟了,是不是表示自己来历很特殊等,这些觉受与梦境就会变成一种障碍。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会做一些好梦,这是很微不足道的。任何觉受与梦境,都或许有一点点意义,也或许没有什么意义,过了就过了,过去心不可得,了然无痕。即使真的看见佛菩萨,也有好几种情况:一个可能是因为内心虔诚,真的见到了本尊;但也有可能根本不是本尊,而是妖魔鬼怪的化现,让我们骄傲自满、停滞不前。所以,外面的景象不重要,自己的态度最重要。

即使看见佛菩萨的面孔,或魔鬼妖怪的面孔,首先要了知其如幻如梦,其次要了知一切皆为如来藏的现象,是佛的坛城。只要有了这样的态度,一切都会变成修行的顺缘。反之,即使见到本尊,也会变成魔。

所谓的魔,即是对修行有阻碍的事物。所有不让我们的慈悲心与智慧增长的行为与心态,都叫做魔。

在修行过程中稍稍有一点感觉,也不要执著。如果它是一条正确的路,就不需要去询问和探讨,一直走下去,自然会水到渠成。如果执著了,则即使是正确的体验、感觉或者验相,都会因此而发生本质上的改变,尤其是在执著的背后有了傲慢,那就更可怕了。看到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态、态度。当事人的态度,决定了事情的好坏胜劣,这就是诀窍。

九、能独自安住又能处众不乱是无误之举

独居不烦,群居不乱,是第九个正确无误。

如果有时间,可以在一两个月或者是更长的时间中,栖居于偏僻之地,独自安静地修行。平时在喧嚣闹市、人群之中,也能保持心不散乱,是正确无误的道路。

很多人过于习惯于城市生活,即使有时间,也在安静的地方待不下去。我们要学会既能独自居住,一人闭关,也能在人群中不受干扰、一心不乱。

十、无有自利的牵扯、善巧利他的方便是无误之举

无私利他,善巧方便,是第十个正确无误。

在做任何利益他众之事,或在进行所谓的“奉献”时,首先要扪心自问,其中有没有自私的目的。有些时候,我们表面上在利他,实际上却是为了自己。

确定没有自私的目的,就已经很好了。若能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丰富的善巧方便,就是真正的准确无误。只要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就可以放手大胆地去做利益众生的事情。

每做一件事情,都要尽力做到发心、过程和结果三者圆满。当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至于成功与不成功,要观待很多客观因素,但至少发心是纯正的。只要努力了、付出了,哪怕结果不理想也没关系,也是非常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