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必不可少之十二法

一、最初,有一颗深深畏惧生死的坚固信心必不可少

信心有两种:迷信与智信。

民间信仰与有些宗教,特别是一些原始宗教,其信徒的信心往往是在畏惧中产生的。很多无神论者在解释信仰的时候会说: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当人们的知识与能力还非常有限,思想文化的发展还比较原始荒蛮的时候,因为无法征服或了解自然,必然会害怕自然灾害等各种自然现象。出于无奈,就会对鬼神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产生一种莫名的信心,以为神灵可以帮助自己战胜恐惧、解决问题,所以会对祭拜鬼神等仪式乐此不疲。这一类的信仰,都属于迷信。

因为对生死的畏惧,而希望能了解生死的来源与解决方法,这是人与其他动物不一样的特征。正是佛陀,发现了生死的来源就是执著,执著的原动力就是无明。断除无明的方法,不是烧香拜佛,而是智慧。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的整个过程,可以归纳为四圣谛。以智慧发现佛陀所讲的四圣谛的道理,相信佛陀能够给自己指一条从生死轮回中解脱的道路,这种稳固的信任,就是智信。

在全世界的人口当中,没有信仰的人只占很少一部分,但因为信仰不同,产生的作用也各异。佛教徒的信心,应该来自于害怕生死,而不是来自于希求升官发财、健康长寿等世间目的。

如果没有智信,则即使权倾一时、富可敌国、声名卓著,为所有人所倾慕,自己仍然会感觉活得非常无聊且没有意义,没有丝毫动力,因为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反之,一旦有了信心,就会在无形之中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

佛教认为,一地菩萨因为亲身经历或体会到诸法本性、法界或者空性,所以永远都不会退失。而凡夫,尤其是我们这种刚刚学佛,尚位于资粮道之凡夫的信心十分不可靠,甚至有可能从根本上发生动摇。信仰是不可缺少的,没有信仰,就没有动力。即使先天不够聪慧,可信心却非常稳固的人,也很容易解脱。目前我们稳固信仰的唯一方法,就是闻思。假如有了信心,即使遇到生老病死等困难、坎坷与挫折,也能通过各种修心的方法来化解恐惧与焦虑。

二、有一位指引解脱道的殊胜上师必不可少

就像学生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不能没有老师或导师,老师和导师的素质和优秀程度对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学佛如果没有善知识,也会深陷迷茫、无从入门。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开始将寻求的目光,转向对精神支柱的归依。现在学佛的人当中,不乏睿智者与虔诚者,却因善知识的匮乏,而被卡在了佛教的门槛上,迟迟不得其门而入。

无论是禅宗、密宗、净土宗,不管是藏传、汉传、南传,修学任何法门,首先必须寻找善知识。

三、相续中有能知义取受的智慧必不可少

即使内心无比虔诚,却根本不能理解佛教教义,只能停留在念佛、烧香、拜佛的层面,不能深入佛法殿堂一窥堂奥,就是智慧欠缺的表现。

如何培养智慧?《俱舍论》中讲,智慧有两种:一种是先天的智慧,也即因前世习气而带来的智慧,医学将其归结为基因的差异;第二种是后天学习修行得来的,也即因闻思修而培养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暂时到究竟的智慧。这种智慧,是学佛不能缺少的智慧。

全世界的宗教很多,其中有些宗教不需要太多的智慧,只需相信即可。如果用智慧去观察,反而有可能发现该宗教教义经不起观察的缺陷。但佛法却与之相反,始终都在强调智慧。如果没有智慧,根本无法修学佛法,更不可能证悟。虽然先天的智慧无法改变,但后天的智慧却可以通过闻思而拥有。

四、具有铠甲精进与勇猛精进必不可少

所谓精进,就是具备立誓和勇气地努力用功修行。

其中包含了两个条件:(一)铠甲精进,即具备立誓。如果不立誓,有些习气、陋习就无法戒除。通过立誓来强制性地约束自己,也是一种动力。(二)勇猛精进,即具备勇气。如果没有勇气,很多人根本无法面对成佛路上的遥远崎岖与种种艰辛。哪怕是一个简单的修五加行,也需要发誓与勇气,否则就会让所谓的学佛,成为不顺利时的临时抱佛脚。这还不是真正的学佛,不能解决生老病死的大问题,只是比不学好一点而已。

尤其对初学者来说,这两点极其重要。我们目前的修行,尚处于最脆弱的阶段。在面临家庭、同事、同学等其他人的不理解、不支持乃至歧视时,会感到压力重重。如果没有立誓和勇气,我们的信仰、见解与修行都有可能遭受重创,甚至会被彻底摧毁。所以,初学者需要立誓与勇气。

当学到一定程度,能清楚地知道修行的利益与不修行的过失之后,也许就可以不再需要这样的立誓与勇气了。

佛教徒应该知道最需要的是什么,在追求解脱的路上,必须学会放下和牺牲。吃喝玩乐、攀比虚荣等不能再成为生活的重心。要珍惜难得的暇满人身,要珍惜闻思修行的机会。如果今生没有修出什么结果,何时再有机会修行谁都说不清楚。我们目前所有的信心、见解、修行会不会发生动摇,也很难掌控。趁着现在有动力,一定要趁热打铁。当修行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会受到太多外来的干扰和影响,即便有违缘,也可以遣除。

当然,我们也不能走极端,从此以后放弃工作、放弃家庭等。这种比较过激的行为或许是个别人的选择,但绝大多数人却不能效仿。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去做,同时也要努力修行。

现在很多人的工作压力很大,每个人的心情都很郁闷。整天都被各种情绪所缠绕,被各种压力所逼迫,身心都疲惫不堪。一天累到晚,回到家里已经没有力气修行。但还是要想办法,晚上没有力气修行,就早上起来修,或在周末修。节假日的时候,佛教徒也可以去旅游,但也该适当地安排一些时间闭关。如果心情不好,去哪里都是不愉快,反正每个城市都大同小异。

佛教徒的旅游,应该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上的旅游。在精神的旅途中,我们有可能发现任何外在旅游根本不可能发现的奇妙景象与经历。

五、不厌足修行三学与积累二资粮必不可少

要不知餍足地修持戒定慧,积累福慧二资粮。

凡夫往往是这样,稍稍学了一点、修了一点,就浅尝辄止、停滞不前了。我们对名利不懂得知足,总是贪得无厌。但在戒定慧与福慧二资粮的修积上,却反而得少为足。比如,受了两条居士戒,打了几天禅七,懂一点点佛教教理,修了一遍五加行,就觉得自己很不错、很了不起,从此心满意足,再也不修了。这些知足,都是修行的阻碍,都是不应该有的。

在物质与世间八法上少欲知足,是非常好的。但在戒定慧三学与福慧二资粮上面,却不能知足,要不间断地精进努力,直到成佛为止。

六、证悟所知实相的见解必不可少

一切事物的本质,也就是空性。证悟一切事物的本质,也即证悟空性的见解。

出离心、菩提心与证悟空性的见解,本来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如果缺少了证悟空性的见解,则即使有了出离心、菩提心、戒定慧与福慧二资粮,这一切也将成为轮回之因,最终依然不能解脱。让我们真正获得解脱的主要力量,是证悟空性。

出离心和菩提心,相当于航标,可以给我们制定出前行的方向——走世间道还是出世间道,走小乘道还是大乘道。但最后真正解决问题的,不是出离心和菩提心,而是证悟空性的见解。

证悟空性的方法,是首先修好前行,在确保质量的情况下数量越多越好,至少必须修一遍。前行修完以后,有很多选择,大圆满也有很多种修法,各自的引导方法都是不一样的。

简单地说,五加行修完以后,可以修密法的禅定。禅定修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修空性。从大圆满的角度来讲,修空性也是一种前行,但不是外前行和内前行,而是一种特殊的前行。修了空性以后,再修大圆满的光明,也即禅宗讲的明心见性。这样一步步走上去,哪怕是在家人,也完全有可能证悟。在证悟以后,还要继续保任,令其成长。

在证悟大圆满以后,只需稍稍修一段时间,就能非常容易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焦虑、恐惧、悲伤等精神上的痛苦。

经过努力,每个人都有证悟空性的机会。但空性修法必须讲究次第,没有办法开后门,开了也没有用。证悟空性只有一条正规的渠道,如果行不通,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如果要证悟,就一定要修五加行。

七、心专注何处都能安住的修行必不可少

此处所指的修行,是指无论心在任何目标上,都能够安住。当禅定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比如,只要想修出离心,就能在出离心上安住,一直都不离开这个对境,一上午、一下午或者是一整天都不走神,不生起其他杂念,一直都可以专注在此对境上。

对根机比较好的人来说,每天比较用功地修八个小时禅定,坚持半年左右,基本上可以达到这种水平,有些人可能还不需要半年。

寂止的禅定修出来以后,我们的内心会变得比较自在,不会受太多外在的干扰和动摇,可以在任何一个对境或目标上长期保持专注。所以,禅定的修法不能省略。离开了寂止的禅定,无论修空性,还是修密宗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都很难。寂止是所有修法的基础。

但我们现在的情况,是只能专注三五分钟,然后就不知不觉地走神,过了很久都没有发现,即使发现了,也不采取措施控制,让它继续猖狂下去,只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很多人因此而断定自己业障深重,或者法缘浅薄,修了也不会有结果,最后干脆放弃修行,这都是缺乏思想准备的表现。

我们的心从来没有受过任何训练,所以非常野蛮,出现这些状况,都是很正常的。我们要学会训练自己的心,让它安静下来。当有了思想准备,就能有备无患,通过训练,让心力逐渐提升,并最终突破这一关卡。如果畏难而逃、轻言放弃,就只能长久沉溺轮回,再没有其他的解脱方法了。要想解脱,唯一的方法,就是调伏自心。

八、一切所作转为道用的行为必不可少

无论是幸福快乐、春风得意的时候,还是失败低落、恐惧痛苦的时候;无论是走上坡路的时候,还是走下坡路的时候;无论是人生的高点,还是人生的低谷,在面临一切境遇时,所有的事情都能转为道用的行为,是必不可少的。《慧灯之光》中的《如何面对痛苦与幸福》《痛苦,其实只是纸老虎》《如何将病苦转为道用》等文章,都在讲苦乐转为道用的方法。

比如,在面对痛苦的时候,可以修自他相换,这是精神上的痛苦转为道用。如果一群人快要饿死了,却只有一点点食物,大家不够分,就可以让出自己的那一份给大家,这是行为上的痛苦转为道用。但前提是必须要有一定的修行,否则只能说说而已,即使做了,也只是做给别人看看而已,不是真诚自然地流露。目前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加强训练。当训练好了以后,在面对人生起伏的时候,就能达到任庭前花开花谢,宠辱不惊、云淡风轻的境界。

如果能利用这些方法,则无论一生遇到什么样的境况,都不但不会阻碍修行,反而会成为修行的助缘,这样修行怎能不进步?

若缺乏这样的修行与训练,一定要在舒适的环境、幸福的生活、美好的心情中修行,否则就怨天尤人、心怀不满,又怎能获得解脱?我们必须突破这些障碍,到达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境地。

九、断除魔障违缘与歧途的教言必不可少

现实生活中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各种阻碍,叫做违缘。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阻碍,叫做魔障。比如,在用功修行的时候,忽然生病了,发生很多不顺利的事情,或者心情不好,产生很多恶念等,这些都是违缘、魔障。因为错误观念,而导致修行走错、走偏、走火入魔等问题,就是误区与歧途。能遣除这一切障碍的窍诀,是不可缺少的。窍诀的来源,是佛经以及善知识的教导与口诀。

修行人不可能一辈子都顺顺利利。在修行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很多阻碍和压力。如果没有这些窍诀,我们的修行就有可能中断、放弃或退失。如果在误入歧途时没有窍诀,不知纠正,就会越走越远,越陷越深。

窍诀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从大圆满的角度来讲,解决前面两个问题的窍诀,是上师瑜伽。对上师三宝,对大圆满法有强烈信心的人,在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一修上师瑜伽,一祈祷上师,就能消除、化解所有的违缘障碍。

十、教言不停留于词句的实修必不可少

修行要现学现用、活学活用。当天学的当天修、当天用。比如,听了很多空性修法与见地,却一辈子都不修,仅仅让它成为一种谈资,一种抬高自己身价的口头禅,最后听再殊胜、再深奥的法,也不以为奇,最终变成法油子,不但没有任何进步,而且任何法都无法调伏自心,这是很可怕的结果。这种习惯,是修行道路上最严重的陋习。

当然,如果是不需要修的法,则既可以听,也可以不听。闻思的目的就是为了修,如果不修,听不听法都是一样。

十一、身心分离时有心安的大把握必不可少

安然地面对死亡,无有担心与恐惧,让一辈子修行的结果,在死亡的刹那突显出来,是真正的成功。如果一辈子苦苦追求的结果,却在死亡的时候用不上,那又有什么意义?

我们现在有没有把握?我想可能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把握。现在怎么办?就是要闻思,闻思完了以后修行。如果能够用功,就算今天没有把握,但明天可能会有;今年没有把握,但两年、三年以后可能会有。反之,如果不修行,则一辈子都没有把握。面对死亡的时候,完全与没有学佛的人别无二致。即使懂得很多道理,学了很多法,背了很多书,给别人讲得也头头是道,可就是因为没有静下来认认真真去修,所以最关键的时候都用不上,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学佛的人当中,真正了解佛法,或者真正在闻思的人很少。真正闻思的人当中,修行的人也不是很多。真正能闻思修不脱节的人,才堪称佛教精英,这种人更是寥若晨星。如果没有把握,则学了再多的法,都没有太大用处。追求名利等世间八风,不需要利用佛法,世间自有一套游戏规则,可以顺利地达到目的。佛法的作用,是能够顺利地面对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当中最大的问题,当然是死亡。所有的修法,都是用来顺利面对死亡,投生净土,或者顺利投生人间,值遇大乘佛法,继续提升生命级别,最终获得解脱。如果缺少了这些把握,所谓的学佛,已经一败涂地。

十二、任运自成三身的果位必不可少

佛教所讲的三身,即法身、报身、化身。依照第三转法轮以上的观点来讲,佛的三身都是如来藏的一部分。如来藏本身就具备三身的果位,也即佛果。

通过修行,把如来藏上面的障碍都消除以后,本来任运自成的三身现前,就叫做解脱或成佛。这种果位,才是最究竟的。其他诸如小乘声闻和缘觉的果位,只是它的一部分。声闻阿罗汉只是证悟了人无我,是一个暂时性的解脱,还不是三身任运自成的果位。缘觉也是除了人无我以外,稍稍证悟了一点法无我,还没有达到最高境界,所以也不是三身任运自成的果位。

三身任运自成的究竟果位,实际上就是大乘显宗和密法的果。一地之前的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修行速度,显密是有所区别的。在菩萨一地之后,就走到一起,没有什么区别了,境界没有高下之分,果位都是三身任运自成。

假如一个人一开始学佛的时候就得受灌顶,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等密法,后来证得了一地。另外一个人从来没有灌过顶,也没有修过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而是从大乘佛教的四念处开始修,经过资粮道、加行道,最后走到菩萨一地的时候,就与学密法的前者走到了一起。

临时性解脱的果位,没有太大的意义,我们必须追求最终极、最究竟的果位。

三身如来藏,就是光明和空性的结合体。它们原本不可分割,但以人的意识去分别,则可以从空性、光明、空性和光明无二无别三个角度来阐述如来藏,其结果分别称之为三身。空性的部分叫法身,光明的部分叫报身,空性光明无二无别叫做化身。

如果讲四身,则空性也叫做本体身,本体身其实就是法身。虽然显宗也承认四身,但讲得比较多的是三身,一般不讲四身。

光明和空性有一种能力,即只要有善根成熟的众生,如来藏当中就会产生化身去度化他们,但释迦牟尼佛却不属于这种化身。

化身分为外在的化身和内在的化身,释迦牟尼佛属于外在的化身,所以佛陀住世时期的人都能看得见,包括外道都能看得见。同样,报身也分为外在的报身和内在的报身,阿弥陀佛属于外在的报身,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包括小乘阿罗汉,大乘一地以上的菩萨都能看得见。但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的其他成员不是一体,他们的心相续还是各自分开的,所以阿弥陀佛叫做外在的报身。同时,阿弥陀佛还不是标准的报身,因为阿弥陀佛最终还会圆寂,真正的报身是不会圆寂的。

大乘经典中讲过,标准的报身,只有一地以上的菩萨才看得见,哪怕是小乘的声闻、缘觉阿罗汉,都没有办法看见。报身佛不是用语言来传法,当一地以上的菩萨在看到报身佛的时候,就像照镜子一样可以从中悟道。

善知识也分为内在的善知识与外在的善知识,或内在的上师和外在的上师。外在的上师,就是以人或天人的形象来度化众生的上师等;内在的善知识或上师,是指心的本性。

内在的三身、三宝和善知识,就是心的本性如来藏。唯有如来藏,才是内在最终的三身、三宝和善知识。心的本性就是佛,就是三宝和三身。所谓“众生是佛”“佛祖心中留”,其真实意义就是这样。因为我们现在有烦恼障、所知障,掩盖了三宝、三身的真相,所以看不见。当我们证悟以后,就能驱除障碍、现见本性。实际上这些果不是外来的,也不是修来的,更不是新产生的,而是一直都存在的,只是自己没有发现而已。障碍消除以后,就能发现原来自己就是佛,这是密宗的观点,也是第三转法轮的观点,只是第三转法轮没有讲到诸如生起次第那样的相应修法而已。

为什么没有讲?因为众生的根机需要一步步地逐渐成熟,就像学习要从小学、中学、大学一步步往上走一样。通过修出离心、菩提心,尤其是修金刚萨埵忏悔、修曼荼罗积累资粮,还有修上师瑜伽获得加持,即使不能断除所有的烦恼,但当所有的前提条件都具备之后,让心静下来,消除杂念,就有可能接近或触碰到心的本性,这叫做初步的证悟。完全的接触,则是一地菩萨。因为在我们的内心当中,真的有一个这样的东西存在,它始终都没有离开过我们,所以我们可以证悟。

体会到纯洁无垢的心的本性,就叫做证悟。证悟的极致,就是成佛,这是最永久的解脱,是我们最不能缺少的。每个人今生都有机会,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努力。

如今,末法时代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在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历史上,曾出现过那么多佛菩萨一样的高僧大德,无论是学识、修行、正法的弘扬、利益众生的事业等各方面,都功勋卓著。现在虽然肯定也有很多佛菩萨的化身,因为佛菩萨永远都不会舍弃众生,但很多是以隐藏的方式存在,我们看不见。

菩萨为什么要以隐蔽的方式来度我们?佛菩萨以什么样的身份来度我们,不是佛菩萨决定的,而是由我们的福报来决定的。我们越没有福报,就越是看不到真正的佛菩萨化身。

虽然房子、车子很重要,但我们不要忽略了最重要的事情。不要攀比、不要虚荣,这都没有太大意思。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当然要解决,佛教徒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也不能太落伍,但也不必过于超前。无论是谁,都不能始终领先,终将被超越,所以走在中间是最稳妥、最长久,也最不累的。这样一来,我们既能有一定的时间用来修行,也不会被人瞧不起。当然,真正的修行人不怕别人瞧不起,什么都无所谓,面子也能放下。但如果所有的佛教徒都受人歧视,就没有人愿意学佛了。所以,还是要考虑佛教徒的整体形象,要与时俱进,不能被社会边缘化,否则佛教永远都不能成为社会主流。

现在是人类最疯狂的时代,大家都拼命地往前赶,唯恐落在后面。相信再过一段时间,人类的步伐会慢下来,一味地求快、求高、求大,必将伤害人类自己。释迦牟尼佛让我们提前有了一点点远见,有了这样的远见,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第十五,必不可少之十二法

一、最初,有一颗深深畏惧生死的坚固信心必不可少

信心有两种:迷信与智信。

民间信仰与有些宗教,特别是一些原始宗教,其信徒的信心往往是在畏惧中产生的。很多无神论者在解释信仰的时候会说: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当人们的知识与能力还非常有限,思想文化的发展还比较原始荒蛮的时候,因为无法征服或了解自然,必然会害怕自然灾害等各种自然现象。出于无奈,就会对鬼神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产生一种莫名的信心,以为神灵可以帮助自己战胜恐惧、解决问题,所以会对祭拜鬼神等仪式乐此不疲。这一类的信仰,都属于迷信。

因为对生死的畏惧,而希望能了解生死的来源与解决方法,这是人与其他动物不一样的特征。正是佛陀,发现了生死的来源就是执著,执著的原动力就是无明。断除无明的方法,不是烧香拜佛,而是智慧。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的整个过程,可以归纳为四圣谛。以智慧发现佛陀所讲的四圣谛的道理,相信佛陀能够给自己指一条从生死轮回中解脱的道路,这种稳固的信任,就是智信。

在全世界的人口当中,没有信仰的人只占很少一部分,但因为信仰不同,产生的作用也各异。佛教徒的信心,应该来自于害怕生死,而不是来自于希求升官发财、健康长寿等世间目的。

如果没有智信,则即使权倾一时、富可敌国、声名卓著,为所有人所倾慕,自己仍然会感觉活得非常无聊且没有意义,没有丝毫动力,因为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反之,一旦有了信心,就会在无形之中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

佛教认为,一地菩萨因为亲身经历或体会到诸法本性、法界或者空性,所以永远都不会退失。而凡夫,尤其是我们这种刚刚学佛,尚位于资粮道之凡夫的信心十分不可靠,甚至有可能从根本上发生动摇。信仰是不可缺少的,没有信仰,就没有动力。即使先天不够聪慧,可信心却非常稳固的人,也很容易解脱。目前我们稳固信仰的唯一方法,就是闻思。假如有了信心,即使遇到生老病死等困难、坎坷与挫折,也能通过各种修心的方法来化解恐惧与焦虑。

二、有一位指引解脱道的殊胜上师必不可少

就像学生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不能没有老师或导师,老师和导师的素质和优秀程度对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学佛如果没有善知识,也会深陷迷茫、无从入门。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开始将寻求的目光,转向对精神支柱的归依。现在学佛的人当中,不乏睿智者与虔诚者,却因善知识的匮乏,而被卡在了佛教的门槛上,迟迟不得其门而入。

无论是禅宗、密宗、净土宗,不管是藏传、汉传、南传,修学任何法门,首先必须寻找善知识。

三、相续中有能知义取受的智慧必不可少

即使内心无比虔诚,却根本不能理解佛教教义,只能停留在念佛、烧香、拜佛的层面,不能深入佛法殿堂一窥堂奥,就是智慧欠缺的表现。

如何培养智慧?《俱舍论》中讲,智慧有两种:一种是先天的智慧,也即因前世习气而带来的智慧,医学将其归结为基因的差异;第二种是后天学习修行得来的,也即因闻思修而培养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暂时到究竟的智慧。这种智慧,是学佛不能缺少的智慧。

全世界的宗教很多,其中有些宗教不需要太多的智慧,只需相信即可。如果用智慧去观察,反而有可能发现该宗教教义经不起观察的缺陷。但佛法却与之相反,始终都在强调智慧。如果没有智慧,根本无法修学佛法,更不可能证悟。虽然先天的智慧无法改变,但后天的智慧却可以通过闻思而拥有。

四、具有铠甲精进与勇猛精进必不可少

所谓精进,就是具备立誓和勇气地努力用功修行。

其中包含了两个条件:(一)铠甲精进,即具备立誓。如果不立誓,有些习气、陋习就无法戒除。通过立誓来强制性地约束自己,也是一种动力。(二)勇猛精进,即具备勇气。如果没有勇气,很多人根本无法面对成佛路上的遥远崎岖与种种艰辛。哪怕是一个简单的修五加行,也需要发誓与勇气,否则就会让所谓的学佛,成为不顺利时的临时抱佛脚。这还不是真正的学佛,不能解决生老病死的大问题,只是比不学好一点而已。

尤其对初学者来说,这两点极其重要。我们目前的修行,尚处于最脆弱的阶段。在面临家庭、同事、同学等其他人的不理解、不支持乃至歧视时,会感到压力重重。如果没有立誓和勇气,我们的信仰、见解与修行都有可能遭受重创,甚至会被彻底摧毁。所以,初学者需要立誓与勇气。

当学到一定程度,能清楚地知道修行的利益与不修行的过失之后,也许就可以不再需要这样的立誓与勇气了。

佛教徒应该知道最需要的是什么,在追求解脱的路上,必须学会放下和牺牲。吃喝玩乐、攀比虚荣等不能再成为生活的重心。要珍惜难得的暇满人身,要珍惜闻思修行的机会。如果今生没有修出什么结果,何时再有机会修行谁都说不清楚。我们目前所有的信心、见解、修行会不会发生动摇,也很难掌控。趁着现在有动力,一定要趁热打铁。当修行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会受到太多外来的干扰和影响,即便有违缘,也可以遣除。

当然,我们也不能走极端,从此以后放弃工作、放弃家庭等。这种比较过激的行为或许是个别人的选择,但绝大多数人却不能效仿。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去做,同时也要努力修行。

现在很多人的工作压力很大,每个人的心情都很郁闷。整天都被各种情绪所缠绕,被各种压力所逼迫,身心都疲惫不堪。一天累到晚,回到家里已经没有力气修行。但还是要想办法,晚上没有力气修行,就早上起来修,或在周末修。节假日的时候,佛教徒也可以去旅游,但也该适当地安排一些时间闭关。如果心情不好,去哪里都是不愉快,反正每个城市都大同小异。

佛教徒的旅游,应该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上的旅游。在精神的旅途中,我们有可能发现任何外在旅游根本不可能发现的奇妙景象与经历。

五、不厌足修行三学与积累二资粮必不可少

要不知餍足地修持戒定慧,积累福慧二资粮。

凡夫往往是这样,稍稍学了一点、修了一点,就浅尝辄止、停滞不前了。我们对名利不懂得知足,总是贪得无厌。但在戒定慧与福慧二资粮的修积上,却反而得少为足。比如,受了两条居士戒,打了几天禅七,懂一点点佛教教理,修了一遍五加行,就觉得自己很不错、很了不起,从此心满意足,再也不修了。这些知足,都是修行的阻碍,都是不应该有的。

在物质与世间八法上少欲知足,是非常好的。但在戒定慧三学与福慧二资粮上面,却不能知足,要不间断地精进努力,直到成佛为止。

六、证悟所知实相的见解必不可少

一切事物的本质,也就是空性。证悟一切事物的本质,也即证悟空性的见解。

出离心、菩提心与证悟空性的见解,本来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如果缺少了证悟空性的见解,则即使有了出离心、菩提心、戒定慧与福慧二资粮,这一切也将成为轮回之因,最终依然不能解脱。让我们真正获得解脱的主要力量,是证悟空性。

出离心和菩提心,相当于航标,可以给我们制定出前行的方向——走世间道还是出世间道,走小乘道还是大乘道。但最后真正解决问题的,不是出离心和菩提心,而是证悟空性的见解。

证悟空性的方法,是首先修好前行,在确保质量的情况下数量越多越好,至少必须修一遍。前行修完以后,有很多选择,大圆满也有很多种修法,各自的引导方法都是不一样的。

简单地说,五加行修完以后,可以修密法的禅定。禅定修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修空性。从大圆满的角度来讲,修空性也是一种前行,但不是外前行和内前行,而是一种特殊的前行。修了空性以后,再修大圆满的光明,也即禅宗讲的明心见性。这样一步步走上去,哪怕是在家人,也完全有可能证悟。在证悟以后,还要继续保任,令其成长。

在证悟大圆满以后,只需稍稍修一段时间,就能非常容易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焦虑、恐惧、悲伤等精神上的痛苦。

经过努力,每个人都有证悟空性的机会。但空性修法必须讲究次第,没有办法开后门,开了也没有用。证悟空性只有一条正规的渠道,如果行不通,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如果要证悟,就一定要修五加行。

七、心专注何处都能安住的修行必不可少

此处所指的修行,是指无论心在任何目标上,都能够安住。当禅定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比如,只要想修出离心,就能在出离心上安住,一直都不离开这个对境,一上午、一下午或者是一整天都不走神,不生起其他杂念,一直都可以专注在此对境上。

对根机比较好的人来说,每天比较用功地修八个小时禅定,坚持半年左右,基本上可以达到这种水平,有些人可能还不需要半年。

寂止的禅定修出来以后,我们的内心会变得比较自在,不会受太多外在的干扰和动摇,可以在任何一个对境或目标上长期保持专注。所以,禅定的修法不能省略。离开了寂止的禅定,无论修空性,还是修密宗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都很难。寂止是所有修法的基础。

但我们现在的情况,是只能专注三五分钟,然后就不知不觉地走神,过了很久都没有发现,即使发现了,也不采取措施控制,让它继续猖狂下去,只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很多人因此而断定自己业障深重,或者法缘浅薄,修了也不会有结果,最后干脆放弃修行,这都是缺乏思想准备的表现。

我们的心从来没有受过任何训练,所以非常野蛮,出现这些状况,都是很正常的。我们要学会训练自己的心,让它安静下来。当有了思想准备,就能有备无患,通过训练,让心力逐渐提升,并最终突破这一关卡。如果畏难而逃、轻言放弃,就只能长久沉溺轮回,再没有其他的解脱方法了。要想解脱,唯一的方法,就是调伏自心。

八、一切所作转为道用的行为必不可少

无论是幸福快乐、春风得意的时候,还是失败低落、恐惧痛苦的时候;无论是走上坡路的时候,还是走下坡路的时候;无论是人生的高点,还是人生的低谷,在面临一切境遇时,所有的事情都能转为道用的行为,是必不可少的。《慧灯之光》中的《如何面对痛苦与幸福》《痛苦,其实只是纸老虎》《如何将病苦转为道用》等文章,都在讲苦乐转为道用的方法。

比如,在面对痛苦的时候,可以修自他相换,这是精神上的痛苦转为道用。如果一群人快要饿死了,却只有一点点食物,大家不够分,就可以让出自己的那一份给大家,这是行为上的痛苦转为道用。但前提是必须要有一定的修行,否则只能说说而已,即使做了,也只是做给别人看看而已,不是真诚自然地流露。目前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加强训练。当训练好了以后,在面对人生起伏的时候,就能达到任庭前花开花谢,宠辱不惊、云淡风轻的境界。

如果能利用这些方法,则无论一生遇到什么样的境况,都不但不会阻碍修行,反而会成为修行的助缘,这样修行怎能不进步?

若缺乏这样的修行与训练,一定要在舒适的环境、幸福的生活、美好的心情中修行,否则就怨天尤人、心怀不满,又怎能获得解脱?我们必须突破这些障碍,到达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境地。

九、断除魔障违缘与歧途的教言必不可少

现实生活中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各种阻碍,叫做违缘。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阻碍,叫做魔障。比如,在用功修行的时候,忽然生病了,发生很多不顺利的事情,或者心情不好,产生很多恶念等,这些都是违缘、魔障。因为错误观念,而导致修行走错、走偏、走火入魔等问题,就是误区与歧途。能遣除这一切障碍的窍诀,是不可缺少的。窍诀的来源,是佛经以及善知识的教导与口诀。

修行人不可能一辈子都顺顺利利。在修行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很多阻碍和压力。如果没有这些窍诀,我们的修行就有可能中断、放弃或退失。如果在误入歧途时没有窍诀,不知纠正,就会越走越远,越陷越深。

窍诀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从大圆满的角度来讲,解决前面两个问题的窍诀,是上师瑜伽。对上师三宝,对大圆满法有强烈信心的人,在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一修上师瑜伽,一祈祷上师,就能消除、化解所有的违缘障碍。

十、教言不停留于词句的实修必不可少

修行要现学现用、活学活用。当天学的当天修、当天用。比如,听了很多空性修法与见地,却一辈子都不修,仅仅让它成为一种谈资,一种抬高自己身价的口头禅,最后听再殊胜、再深奥的法,也不以为奇,最终变成法油子,不但没有任何进步,而且任何法都无法调伏自心,这是很可怕的结果。这种习惯,是修行道路上最严重的陋习。

当然,如果是不需要修的法,则既可以听,也可以不听。闻思的目的就是为了修,如果不修,听不听法都是一样。

十一、身心分离时有心安的大把握必不可少

安然地面对死亡,无有担心与恐惧,让一辈子修行的结果,在死亡的刹那突显出来,是真正的成功。如果一辈子苦苦追求的结果,却在死亡的时候用不上,那又有什么意义?

我们现在有没有把握?我想可能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把握。现在怎么办?就是要闻思,闻思完了以后修行。如果能够用功,就算今天没有把握,但明天可能会有;今年没有把握,但两年、三年以后可能会有。反之,如果不修行,则一辈子都没有把握。面对死亡的时候,完全与没有学佛的人别无二致。即使懂得很多道理,学了很多法,背了很多书,给别人讲得也头头是道,可就是因为没有静下来认认真真去修,所以最关键的时候都用不上,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学佛的人当中,真正了解佛法,或者真正在闻思的人很少。真正闻思的人当中,修行的人也不是很多。真正能闻思修不脱节的人,才堪称佛教精英,这种人更是寥若晨星。如果没有把握,则学了再多的法,都没有太大用处。追求名利等世间八风,不需要利用佛法,世间自有一套游戏规则,可以顺利地达到目的。佛法的作用,是能够顺利地面对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当中最大的问题,当然是死亡。所有的修法,都是用来顺利面对死亡,投生净土,或者顺利投生人间,值遇大乘佛法,继续提升生命级别,最终获得解脱。如果缺少了这些把握,所谓的学佛,已经一败涂地。

十二、任运自成三身的果位必不可少

佛教所讲的三身,即法身、报身、化身。依照第三转法轮以上的观点来讲,佛的三身都是如来藏的一部分。如来藏本身就具备三身的果位,也即佛果。

通过修行,把如来藏上面的障碍都消除以后,本来任运自成的三身现前,就叫做解脱或成佛。这种果位,才是最究竟的。其他诸如小乘声闻和缘觉的果位,只是它的一部分。声闻阿罗汉只是证悟了人无我,是一个暂时性的解脱,还不是三身任运自成的果位。缘觉也是除了人无我以外,稍稍证悟了一点法无我,还没有达到最高境界,所以也不是三身任运自成的果位。

三身任运自成的究竟果位,实际上就是大乘显宗和密法的果。一地之前的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修行速度,显密是有所区别的。在菩萨一地之后,就走到一起,没有什么区别了,境界没有高下之分,果位都是三身任运自成。

假如一个人一开始学佛的时候就得受灌顶,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等密法,后来证得了一地。另外一个人从来没有灌过顶,也没有修过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而是从大乘佛教的四念处开始修,经过资粮道、加行道,最后走到菩萨一地的时候,就与学密法的前者走到了一起。

临时性解脱的果位,没有太大的意义,我们必须追求最终极、最究竟的果位。

三身如来藏,就是光明和空性的结合体。它们原本不可分割,但以人的意识去分别,则可以从空性、光明、空性和光明无二无别三个角度来阐述如来藏,其结果分别称之为三身。空性的部分叫法身,光明的部分叫报身,空性光明无二无别叫做化身。

如果讲四身,则空性也叫做本体身,本体身其实就是法身。虽然显宗也承认四身,但讲得比较多的是三身,一般不讲四身。

光明和空性有一种能力,即只要有善根成熟的众生,如来藏当中就会产生化身去度化他们,但释迦牟尼佛却不属于这种化身。

化身分为外在的化身和内在的化身,释迦牟尼佛属于外在的化身,所以佛陀住世时期的人都能看得见,包括外道都能看得见。同样,报身也分为外在的报身和内在的报身,阿弥陀佛属于外在的报身,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包括小乘阿罗汉,大乘一地以上的菩萨都能看得见。但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的其他成员不是一体,他们的心相续还是各自分开的,所以阿弥陀佛叫做外在的报身。同时,阿弥陀佛还不是标准的报身,因为阿弥陀佛最终还会圆寂,真正的报身是不会圆寂的。

大乘经典中讲过,标准的报身,只有一地以上的菩萨才看得见,哪怕是小乘的声闻、缘觉阿罗汉,都没有办法看见。报身佛不是用语言来传法,当一地以上的菩萨在看到报身佛的时候,就像照镜子一样可以从中悟道。

善知识也分为内在的善知识与外在的善知识,或内在的上师和外在的上师。外在的上师,就是以人或天人的形象来度化众生的上师等;内在的善知识或上师,是指心的本性。

内在的三身、三宝和善知识,就是心的本性如来藏。唯有如来藏,才是内在最终的三身、三宝和善知识。心的本性就是佛,就是三宝和三身。所谓“众生是佛”“佛祖心中留”,其真实意义就是这样。因为我们现在有烦恼障、所知障,掩盖了三宝、三身的真相,所以看不见。当我们证悟以后,就能驱除障碍、现见本性。实际上这些果不是外来的,也不是修来的,更不是新产生的,而是一直都存在的,只是自己没有发现而已。障碍消除以后,就能发现原来自己就是佛,这是密宗的观点,也是第三转法轮的观点,只是第三转法轮没有讲到诸如生起次第那样的相应修法而已。

为什么没有讲?因为众生的根机需要一步步地逐渐成熟,就像学习要从小学、中学、大学一步步往上走一样。通过修出离心、菩提心,尤其是修金刚萨埵忏悔、修曼荼罗积累资粮,还有修上师瑜伽获得加持,即使不能断除所有的烦恼,但当所有的前提条件都具备之后,让心静下来,消除杂念,就有可能接近或触碰到心的本性,这叫做初步的证悟。完全的接触,则是一地菩萨。因为在我们的内心当中,真的有一个这样的东西存在,它始终都没有离开过我们,所以我们可以证悟。

体会到纯洁无垢的心的本性,就叫做证悟。证悟的极致,就是成佛,这是最永久的解脱,是我们最不能缺少的。每个人今生都有机会,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努力。

如今,末法时代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在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历史上,曾出现过那么多佛菩萨一样的高僧大德,无论是学识、修行、正法的弘扬、利益众生的事业等各方面,都功勋卓著。现在虽然肯定也有很多佛菩萨的化身,因为佛菩萨永远都不会舍弃众生,但很多是以隐藏的方式存在,我们看不见。

菩萨为什么要以隐蔽的方式来度我们?佛菩萨以什么样的身份来度我们,不是佛菩萨决定的,而是由我们的福报来决定的。我们越没有福报,就越是看不到真正的佛菩萨化身。

虽然房子、车子很重要,但我们不要忽略了最重要的事情。不要攀比、不要虚荣,这都没有太大意思。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当然要解决,佛教徒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也不能太落伍,但也不必过于超前。无论是谁,都不能始终领先,终将被超越,所以走在中间是最稳妥、最长久,也最不累的。这样一来,我们既能有一定的时间用来修行,也不会被人瞧不起。当然,真正的修行人不怕别人瞧不起,什么都无所谓,面子也能放下。但如果所有的佛教徒都受人歧视,就没有人愿意学佛了。所以,还是要考虑佛教徒的整体形象,要与时俱进,不能被社会边缘化,否则佛教永远都不能成为社会主流。

现在是人类最疯狂的时代,大家都拼命地往前赶,唯恐落在后面。相信再过一段时间,人类的步伐会慢下来,一味地求快、求高、求大,必将伤害人类自己。释迦牟尼佛让我们提前有了一点点远见,有了这样的远见,才能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