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修行人之十迷乱

这里所说的修行人,是指已经进入佛门的人,不一定是指境界很高的成就者。因为进入佛门后,就应该闻思修。尽管修的程度参差不齐,但也不能随意放弃。

那么,修行人容易有什么样的迷乱呢?作为凡夫,我们往往对自己的错误视若无睹,却对别人的举止吹毛求疵。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修行人的十种迷乱,以便自查自纠。

一、不依止如理修行妙法的上师而跟随空口虚谈的骗子,极其迷乱

无论是藏传、汉传,密宗、显宗,学佛最关键和最重要的,是必须依止一位标准的、有资格的上师或善知识。因为学佛是一个学修的过程,自己看书虽然可以了解一些佛教常识,但具体的修行方法,却必须依靠上师。就像学生之所以愿意缴纳高昂的学费进入学校听课,是因为学校里有老师讲课。通过听课,可以学到书本里学不到的东西。如果仅仅闭门苦读就可以功成名就,想必没有人愿意挤破脑袋交学费进入校园。世间人之所以十年寒窗考名校,就是因为名校师资力量雄厚。严师出高徒,优秀教师容易带出优秀的学生。

在学佛的领域中,在修行的道路上,我们就像文盲一样一无所知,急需善知识的引导,所以,无论显宗密宗,都特别强调善知识的重要性。

善知识的标准,在华智仁波切的《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与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里面阐释得十分详尽。

首先,上师必须是如理如法的修行人。而空谈者只能纸上谈兵,实际修行却一塌糊涂。现在市面上的佛教书籍汗牛充栋,稍稍有点自学功底的人看看佛教典籍,都能说出一些道理,但落实到具体修行,空谈者就无能为力了。更严重的是一些连佛教基本知识都没有的骗子,也装模作样地说自己是了不起的成就者、某某佛菩萨的化身等。

我们在依止上师时必须注意:解脱不需要依止名声远扬的上师,不需要依止像学者一样精通太多佛法的大德,更不需要依止有钱有势的人物,因为这些都与修行和解脱没有关系。我们要找的,就是严格、尽力按照佛陀要求,如理如法、踏踏实实修行的上师。跟随这样的上师去修行,就一定会有成就。如果跟错了人,不但今生修行无法提升,解脱的希望也将彻底化为乌有。

即使世间的学历再高,官场上再得意,生意场上再聪明,但在解脱的领域中,很多人仍然非常愚昧,很容易被一些外相名称所吸引。不观察而盲目崇拜,佛教叫做依人不依法。其出发点,仅仅是个人感情等与解脱无关的世俗因缘。一旦认错了人,就有一个迷乱的开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以后会一路错下去,终究会离解脱越来越遥远。所以,为了保障自己的法身慧命,我们千万不要轻易听信这些人的谎言。

二、不寻觅获得成就的耳传教言而着力于无有意义的学问,极其迷乱

成就者,是指修行有成就的上师。标准的成就,是指一地以上。虽然也有修行非常好的一地以下的上师,但一般不叫成就者。

成就者的耳传,即从很早以前开始,上师对弟子口耳相传、一脉相承传下来的有文字和没有文字的窍诀。

大圆满的《上师心滴》等《四心滴》当中的一部分内容,就属于耳传部分。但因为考虑到年代久远,耳传会出现失误,从而导致后学者的偏差,故而自龙钦巴(无垢光尊者)以后,大部分耳传窍诀也形成了文字。

这类口传窍诀是真实、具体的修行窍诀,不是一般的理论。如果放弃这些成就者的耳传,而去寻求一些理论上的佛教知识,就是彻彻底底的去本趋末。比如,有些大学教授一辈子研究佛法,却不相信佛法,因为他们研究的不是佛教的修法,而只是佛教的历史、文化、建筑学等类似于世间学科方面的内容。再比如,有些专家长期致力于学习、研究佛教语言文字,却并未学修佛经的内容。如果这只是工作,那没问题。但作为修行人,如果不抓重点、不去寻求耳传窍诀,就是迷乱的行为。

现在很多人认识上师之后,只是一味地跟随上师到处朝拜,去印度、去四大名山、去西藏……或者是跟着上师一会儿火供,一会儿荟供,跟了十年八年,都没有静下来修行过。弟子没有要求,上师也没传过什么耳传窍诀。这样依止上师,就是迷乱且没有意义的。

人生苦短,譬如朝露。我们没有太多时间,不能荒废于不着边际的表面形式。依止上师后,必须听闻并修持耳传窍诀。修行人最关键的,是学修佛教的内在和骨髓。至于天文、地理、历史等佛教文化,都不是最重要的。

佛教的骨髓,就是耳传窍诀。非常遗憾的是,很多耳传窍诀,掌握在那些躲在山里,默默无闻、无人知晓的上师心中。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即使知道,也因为语言不通,而必须借助于翻译。如果翻译缺乏内在修证,上师说出来的内容与翻译出来的内容就成了两回事。所以,如果没有福报,想找到有修行的上师都难如登天,能听到并听懂成就者的口传窍诀,就更是难上加难。

三、对人生眼前遭遇的事情,尚且不能充分应对,却大造声势盘算永久大事,极其迷乱

所有我们认为真实无比的外在和内在现象,大到宇宙、太阳系,小到地球或我们的生存环境,包括我们的生命,都犹如一场梦。突然间来,又突然间走。因缘和合时会显现,因缘解散时会消失。就像彩虹,聚集一定的湿度、空气、光线与视觉时,就会出现。缺少其中一个条件,都无从生起。我们应该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在任何境遇中都学会满足,遇到什么就接受什么。

如果一直不安于现状,抱着永存于世的打算。存折里有10万块钱的时候,想赚到20万;有20万的时候,想要有40万;40万以后,又想80万……一辈子不停地策划、追逐、奔波,仿佛自己能活一千年、一万年。其实,今生今世我们不是到人间来挣钱的!你们知道,死了以后,留下的钱财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平时从来不看父母,一年能看一两次都勉为其难的儿女,会在父母去世时,争先恐后地跑来争存款、争房子。 

包括钱财、房子在内的所有东西,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因缘什么时候解散,谁都不清楚,所以,打着永留世间的盘算是没有用的。就像明明只有三个月的签证,到了国外以后,却做着三五年的规划,完全是愚蠢之举。在这个短暂得像梦一般的人生中,我们不必把生存方式搞得过于复杂。对任何事情,都不必太执著。有一个比较健康的身心,有一点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才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学会简单生活,懂得少欲知足,利用这些资源好好修行,才是当务之急。如果不知取舍,有一天因缘消散时,才发现将来用得上的修行和解脱却没有进展,那时就悔之晚矣。

我们不要过度地把生存条件提升到非常复杂的程度。因为一旦升级,就根本无法降级,甚至不能停留在一个级别,降级就会更难受、更痛苦。只有不断升级,才能获得短暂的满足,这完全是自讨苦吃的无义之举。所以,在梦幻般的世界里,不要做永久的计划。要调整心态,懂得主次。

四、尚且不能独自思维法义却在大庭广众中讲经说法,极其迷乱

刚进佛门的人,还没有能力弘法利生。当自己没有任何修证和成就时,最重要的不是讲经说法,而是静心修法。《饶益有情九观察》里讲得非常清楚,大乘佛教徒的目标,是利益众生。但帮助众生的前提,是自己要有帮助众生的能力。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却自不量力地要去帮助别人,则不仅帮不了别人,还会让自己的修行受到很大损失,最终一无所成。

佛教非常讲究次第,修行有修行的次第,讲经说法有讲经说法的次第。在时机不成熟时,讲经说法不是最好的选择。在证悟之前,最重要的是自己的修行。

例如,想当一名合格的老师,首先必须去读师范学校。师范没有毕业就去当老师是不行的,该读书时不好好读书,不但自己读书的时间错过了,教的内容也不一定正确,反而误人子弟,两边都有损失。如果先认真读书,毕业了分到学校以后再认真教书,才能成为一名有资格的老师,对学生也会有帮助。

讲经说法是很重要,但不能操之过急。急功近利的结果,就会有问题。等待万事齐备时再付诸实施,任何事情都一定会成功。若因缘不具备而勉强为之,结果是无法强求的。修到一定成就时再讲法,首先,因为自己很了解这条路,所以不会误导他人;其次,在讲经说法、利益众生的过程中,产生傲慢、贪财等烦恼的机率也比较小。如果自己有修证,依靠慈悲心、菩提心等修行的力量,就可以感染和帮助其他人。当自己什么境界都没有时,就像一个不能倒出水来的空壶,根本不可能饶益他众。反之,当自己各方面条件都具备的时候,就应该去讲经说法。那时若不去讲经说法,反而有过失。

佛教讲的因果不仅仅包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广义的角度来讲,万事万物都在因果当中。机缘是否成熟,可以决定事情的成败。

五、不能将多余的受用上供下施,而以悭吝与欺诳积蓄财物,极其迷乱

对自己吃、穿、用以外的多余财产仍然十分吝啬、贪婪,不但不上供下施,而且还贪得无厌地利用不正当手段去赚钱,积累不必要的财产,是迷乱的行为。

三界当中,欲界众生的身体需要必须的生存条件。修行人也不例外,需要有足够的基本生活条件,不能不顾后果,倾家荡产去布施。但有些人的财产几辈子都用不完,却仍然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地赚钱,对自己的钱财,也是无比地执著和吝啬,甚至比穷人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一个修行人是这种情况,那绝对是价值观出了问题。

作为修行人,在生存条件有了足够的保障之后,就要懂得上供下施,要不断地积累福报。要将所学到的理论,落实在实际生活当中。假如一个佛教徒天天都只是听无有穷尽的佛教理论课,却不做、不修,不将其用于实际,时常干着一些世间人品稍微好一点的人都不会做的丑事,道友之间相互不理解、不和合,傲慢、嫉妒、自私、狭隘……那我们学这么多理论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譬如,《入行论》忍辱品从头到尾都是讲要理解别人。可我们不但不理解,只要别人对自己稍稍有点看法,或者话说得稍稍有点不顺耳,我们就立即怒目相向、火冒三丈,这样的事情在学佛团体中时常可见。学了这么多年,至少应该懂得反思。道友之间必须包容和理解,这是很重要的。

密宗续部里讲过,道友,尤其是密法道友,是生生世世乃至成佛之间的道友。一起灌了顶以后,因为灌顶的力量,所有人就像联网一样连在一起,乃至菩提间都无法分离。如果两个道友之间出现严重矛盾,那是要堕地狱的。即使稍稍有一点点看法、矛盾,不理解、不高兴,也会导致生生世世的隔阂。不但密法这样讲,从显宗的《百业经》里也可以看出来,今生有一点点冲突,在将来的生生世世,过去的悲剧都将反反复复上演,这叫做因果轮回。

我们很多人的学佛都是半路出家,每个人的社会习气都非常严重。在城市里长大的人,更没有乡下或偏僻地方长大的人那么单纯。因为我们从幼儿园开始,一直都在竞争、冷漠、充满压力、不懂得理解和关爱的环境中长大,每个人都缺乏良好的心态,遇到一点不顺,就想发泄或抱怨。

我们要学会剥开复杂的思想与积习,找到最自然、最单纯的状态,这还不是证悟本来面目,不是证悟空性,只是最基础的人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往上走,就可以回归到最原始的本性——佛性。

我们必须认识自我,要静下来好好思考、好好修行。我们都是凡夫俗子,都有积重难返的陋习。在陋习上面,又增加了半路学来的迷乱知识。只有扔掉迷乱知识、铲除陋习,才有生起出离心、菩提心的希望。

六、不如理守护誓言戒律,身语意三门放逸违犯,极其迷乱

作为修行人,至少应该守持密宗三昧耶、菩萨学处或别解脱戒中的部分或全部。如果不依戒条、放荡不羁,甚至声称自己是成就者、已经超越了戒律的约束等,就更严重了。假如自己有这些情况,必须懂得忏悔,改过迁善。

七、不修习证悟实相的真义,将人生浪费在无大意义、求此求彼的事情上,极其迷乱

没有证悟的时候,要通过忏悔罪业和积累福报等方法去证悟。证悟以后,唯一最重要的,就是放下一切去培养、保护证悟的智慧。除此之外的一切行为,都没有那么重要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抉择轻重缓急。

八、不调伏迷乱四起的自相续而调伏野蛮凡愚的他相续,极其迷乱

无始以来,我们的心已经串习了各种贪嗔痴烦恼。倘若不先调伏自己的心,而企图去调伏一个野蛮霸道的人,就是迷乱的,也是不可能的。

佛教的原则,是先调伏自己,再调整别人。唯有调整好自己的心以后,才有能力去改变别人。以这样的次第去做,利他才会成功。

刚进入佛门就想去帮助别人,调伏别人的烦恼,这种发心固然很好,但这只能代表发心,实际结果却不一定能称心如意。虽然发心贤善,做出来的事情无论有没有效果都是善事,但事与愿违的结果,往往会打击、摧残我们的菩提心苗芽。

比如,在一个家庭中,一个人学佛以后,其他人都极力反对。此时想说服家人学佛的想法是没有错,但因为我们刚学佛,自己还没有调整好,仅仅为一顿饭吃素吃荤的事情,都会与家人吵得冤冤不解,或者家人说两句不中听的话,自己不是用佛教的方法来对待,而是用吵架、离家出走等世俗方法来抗衡的时候,又何谈调伏家人?所以,初学佛者应该先调伏好自己的心,才有能力调伏、转变他人。

当然,在没有证悟,还没有调伏好内心的时候,如果有机会与他人分享自己懂得的知识与学佛的收获,好心劝别人行善、修心是没问题的。但一般来讲,先调伏自心,然后再投入到利益众生之中才是正道,颠倒而行很难有效果。

九、不护持相续中生起的觉受,而维护今生的荣耀,极其迷乱

无论修出离心、菩提心或空性等任何修法,都需要一个过程。一开始都很枯燥,用功很久也没什么感受。修到一定程度,才会有一点点觉受。从此以后,才开始有了修行的意乐。这是修行的必经之路。稍稍有一点感受时,就要培养和提升这些感受。如果不懂得提升和保护,反而浅尝辄止,转而为世俗的荣誉而忙碌,这些感受一定会消失,从此以后再也找不到了,这是彻头彻尾的迷乱。

十、当下缘起聚合时不发起精进,而喜欢懒散懈怠,极其迷乱

佛陀2500多年前出世,度化了无量的人天众生,但我们却没有得度。另外,三世十方诸佛,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等菩萨摩诃萨,小乘诸大阿罗汉,也度化了成千上万的生命,我们亦不在其中。后来的龙树菩萨、无著菩萨等印藏汉三地的高僧大德,也度化了无量众生,我们仍然没有得度,一直在轮回的阴暗角落中徘徊。但在没有福报的人当中,我们还算是有点福报的,因为我们现在终于有机会聆听到佛法了。

总体来说,这一生当中,我们修行、解脱、即生成佛的所有因缘都已具备。我们有暇满人身,有机会听到佛法,也懂得修行的方法,这是非常来之不易的。如果此时不懂得珍惜,不努力、精进修行,反而懒惰、散乱,这就是一个修行人最大的迷乱。

以上讲了修行人的十个迷乱,我们大家都要反思、反省。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迷乱,然后再想办法去解决和改正,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第二十一,修行人之十迷乱

这里所说的修行人,是指已经进入佛门的人,不一定是指境界很高的成就者。因为进入佛门后,就应该闻思修。尽管修的程度参差不齐,但也不能随意放弃。

那么,修行人容易有什么样的迷乱呢?作为凡夫,我们往往对自己的错误视若无睹,却对别人的举止吹毛求疵。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修行人的十种迷乱,以便自查自纠。

一、不依止如理修行妙法的上师而跟随空口虚谈的骗子,极其迷乱

无论是藏传、汉传,密宗、显宗,学佛最关键和最重要的,是必须依止一位标准的、有资格的上师或善知识。因为学佛是一个学修的过程,自己看书虽然可以了解一些佛教常识,但具体的修行方法,却必须依靠上师。就像学生之所以愿意缴纳高昂的学费进入学校听课,是因为学校里有老师讲课。通过听课,可以学到书本里学不到的东西。如果仅仅闭门苦读就可以功成名就,想必没有人愿意挤破脑袋交学费进入校园。世间人之所以十年寒窗考名校,就是因为名校师资力量雄厚。严师出高徒,优秀教师容易带出优秀的学生。

在学佛的领域中,在修行的道路上,我们就像文盲一样一无所知,急需善知识的引导,所以,无论显宗密宗,都特别强调善知识的重要性。

善知识的标准,在华智仁波切的《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与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里面阐释得十分详尽。

首先,上师必须是如理如法的修行人。而空谈者只能纸上谈兵,实际修行却一塌糊涂。现在市面上的佛教书籍汗牛充栋,稍稍有点自学功底的人看看佛教典籍,都能说出一些道理,但落实到具体修行,空谈者就无能为力了。更严重的是一些连佛教基本知识都没有的骗子,也装模作样地说自己是了不起的成就者、某某佛菩萨的化身等。

我们在依止上师时必须注意:解脱不需要依止名声远扬的上师,不需要依止像学者一样精通太多佛法的大德,更不需要依止有钱有势的人物,因为这些都与修行和解脱没有关系。我们要找的,就是严格、尽力按照佛陀要求,如理如法、踏踏实实修行的上师。跟随这样的上师去修行,就一定会有成就。如果跟错了人,不但今生修行无法提升,解脱的希望也将彻底化为乌有。

即使世间的学历再高,官场上再得意,生意场上再聪明,但在解脱的领域中,很多人仍然非常愚昧,很容易被一些外相名称所吸引。不观察而盲目崇拜,佛教叫做依人不依法。其出发点,仅仅是个人感情等与解脱无关的世俗因缘。一旦认错了人,就有一个迷乱的开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以后会一路错下去,终究会离解脱越来越遥远。所以,为了保障自己的法身慧命,我们千万不要轻易听信这些人的谎言。

二、不寻觅获得成就的耳传教言而着力于无有意义的学问,极其迷乱

成就者,是指修行有成就的上师。标准的成就,是指一地以上。虽然也有修行非常好的一地以下的上师,但一般不叫成就者。

成就者的耳传,即从很早以前开始,上师对弟子口耳相传、一脉相承传下来的有文字和没有文字的窍诀。

大圆满的《上师心滴》等《四心滴》当中的一部分内容,就属于耳传部分。但因为考虑到年代久远,耳传会出现失误,从而导致后学者的偏差,故而自龙钦巴(无垢光尊者)以后,大部分耳传窍诀也形成了文字。

这类口传窍诀是真实、具体的修行窍诀,不是一般的理论。如果放弃这些成就者的耳传,而去寻求一些理论上的佛教知识,就是彻彻底底的去本趋末。比如,有些大学教授一辈子研究佛法,却不相信佛法,因为他们研究的不是佛教的修法,而只是佛教的历史、文化、建筑学等类似于世间学科方面的内容。再比如,有些专家长期致力于学习、研究佛教语言文字,却并未学修佛经的内容。如果这只是工作,那没问题。但作为修行人,如果不抓重点、不去寻求耳传窍诀,就是迷乱的行为。

现在很多人认识上师之后,只是一味地跟随上师到处朝拜,去印度、去四大名山、去西藏……或者是跟着上师一会儿火供,一会儿荟供,跟了十年八年,都没有静下来修行过。弟子没有要求,上师也没传过什么耳传窍诀。这样依止上师,就是迷乱且没有意义的。

人生苦短,譬如朝露。我们没有太多时间,不能荒废于不着边际的表面形式。依止上师后,必须听闻并修持耳传窍诀。修行人最关键的,是学修佛教的内在和骨髓。至于天文、地理、历史等佛教文化,都不是最重要的。

佛教的骨髓,就是耳传窍诀。非常遗憾的是,很多耳传窍诀,掌握在那些躲在山里,默默无闻、无人知晓的上师心中。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即使知道,也因为语言不通,而必须借助于翻译。如果翻译缺乏内在修证,上师说出来的内容与翻译出来的内容就成了两回事。所以,如果没有福报,想找到有修行的上师都难如登天,能听到并听懂成就者的口传窍诀,就更是难上加难。

三、对人生眼前遭遇的事情,尚且不能充分应对,却大造声势盘算永久大事,极其迷乱

所有我们认为真实无比的外在和内在现象,大到宇宙、太阳系,小到地球或我们的生存环境,包括我们的生命,都犹如一场梦。突然间来,又突然间走。因缘和合时会显现,因缘解散时会消失。就像彩虹,聚集一定的湿度、空气、光线与视觉时,就会出现。缺少其中一个条件,都无从生起。我们应该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在任何境遇中都学会满足,遇到什么就接受什么。

如果一直不安于现状,抱着永存于世的打算。存折里有10万块钱的时候,想赚到20万;有20万的时候,想要有40万;40万以后,又想80万……一辈子不停地策划、追逐、奔波,仿佛自己能活一千年、一万年。其实,今生今世我们不是到人间来挣钱的!你们知道,死了以后,留下的钱财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平时从来不看父母,一年能看一两次都勉为其难的儿女,会在父母去世时,争先恐后地跑来争存款、争房子。 

包括钱财、房子在内的所有东西,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因缘什么时候解散,谁都不清楚,所以,打着永留世间的盘算是没有用的。就像明明只有三个月的签证,到了国外以后,却做着三五年的规划,完全是愚蠢之举。在这个短暂得像梦一般的人生中,我们不必把生存方式搞得过于复杂。对任何事情,都不必太执著。有一个比较健康的身心,有一点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才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学会简单生活,懂得少欲知足,利用这些资源好好修行,才是当务之急。如果不知取舍,有一天因缘消散时,才发现将来用得上的修行和解脱却没有进展,那时就悔之晚矣。

我们不要过度地把生存条件提升到非常复杂的程度。因为一旦升级,就根本无法降级,甚至不能停留在一个级别,降级就会更难受、更痛苦。只有不断升级,才能获得短暂的满足,这完全是自讨苦吃的无义之举。所以,在梦幻般的世界里,不要做永久的计划。要调整心态,懂得主次。

四、尚且不能独自思维法义却在大庭广众中讲经说法,极其迷乱

刚进佛门的人,还没有能力弘法利生。当自己没有任何修证和成就时,最重要的不是讲经说法,而是静心修法。《饶益有情九观察》里讲得非常清楚,大乘佛教徒的目标,是利益众生。但帮助众生的前提,是自己要有帮助众生的能力。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却自不量力地要去帮助别人,则不仅帮不了别人,还会让自己的修行受到很大损失,最终一无所成。

佛教非常讲究次第,修行有修行的次第,讲经说法有讲经说法的次第。在时机不成熟时,讲经说法不是最好的选择。在证悟之前,最重要的是自己的修行。

例如,想当一名合格的老师,首先必须去读师范学校。师范没有毕业就去当老师是不行的,该读书时不好好读书,不但自己读书的时间错过了,教的内容也不一定正确,反而误人子弟,两边都有损失。如果先认真读书,毕业了分到学校以后再认真教书,才能成为一名有资格的老师,对学生也会有帮助。

讲经说法是很重要,但不能操之过急。急功近利的结果,就会有问题。等待万事齐备时再付诸实施,任何事情都一定会成功。若因缘不具备而勉强为之,结果是无法强求的。修到一定成就时再讲法,首先,因为自己很了解这条路,所以不会误导他人;其次,在讲经说法、利益众生的过程中,产生傲慢、贪财等烦恼的机率也比较小。如果自己有修证,依靠慈悲心、菩提心等修行的力量,就可以感染和帮助其他人。当自己什么境界都没有时,就像一个不能倒出水来的空壶,根本不可能饶益他众。反之,当自己各方面条件都具备的时候,就应该去讲经说法。那时若不去讲经说法,反而有过失。

佛教讲的因果不仅仅包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广义的角度来讲,万事万物都在因果当中。机缘是否成熟,可以决定事情的成败。

五、不能将多余的受用上供下施,而以悭吝与欺诳积蓄财物,极其迷乱

对自己吃、穿、用以外的多余财产仍然十分吝啬、贪婪,不但不上供下施,而且还贪得无厌地利用不正当手段去赚钱,积累不必要的财产,是迷乱的行为。

三界当中,欲界众生的身体需要必须的生存条件。修行人也不例外,需要有足够的基本生活条件,不能不顾后果,倾家荡产去布施。但有些人的财产几辈子都用不完,却仍然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地赚钱,对自己的钱财,也是无比地执著和吝啬,甚至比穷人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一个修行人是这种情况,那绝对是价值观出了问题。

作为修行人,在生存条件有了足够的保障之后,就要懂得上供下施,要不断地积累福报。要将所学到的理论,落实在实际生活当中。假如一个佛教徒天天都只是听无有穷尽的佛教理论课,却不做、不修,不将其用于实际,时常干着一些世间人品稍微好一点的人都不会做的丑事,道友之间相互不理解、不和合,傲慢、嫉妒、自私、狭隘……那我们学这么多理论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譬如,《入行论》忍辱品从头到尾都是讲要理解别人。可我们不但不理解,只要别人对自己稍稍有点看法,或者话说得稍稍有点不顺耳,我们就立即怒目相向、火冒三丈,这样的事情在学佛团体中时常可见。学了这么多年,至少应该懂得反思。道友之间必须包容和理解,这是很重要的。

密宗续部里讲过,道友,尤其是密法道友,是生生世世乃至成佛之间的道友。一起灌了顶以后,因为灌顶的力量,所有人就像联网一样连在一起,乃至菩提间都无法分离。如果两个道友之间出现严重矛盾,那是要堕地狱的。即使稍稍有一点点看法、矛盾,不理解、不高兴,也会导致生生世世的隔阂。不但密法这样讲,从显宗的《百业经》里也可以看出来,今生有一点点冲突,在将来的生生世世,过去的悲剧都将反反复复上演,这叫做因果轮回。

我们很多人的学佛都是半路出家,每个人的社会习气都非常严重。在城市里长大的人,更没有乡下或偏僻地方长大的人那么单纯。因为我们从幼儿园开始,一直都在竞争、冷漠、充满压力、不懂得理解和关爱的环境中长大,每个人都缺乏良好的心态,遇到一点不顺,就想发泄或抱怨。

我们要学会剥开复杂的思想与积习,找到最自然、最单纯的状态,这还不是证悟本来面目,不是证悟空性,只是最基础的人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往上走,就可以回归到最原始的本性——佛性。

我们必须认识自我,要静下来好好思考、好好修行。我们都是凡夫俗子,都有积重难返的陋习。在陋习上面,又增加了半路学来的迷乱知识。只有扔掉迷乱知识、铲除陋习,才有生起出离心、菩提心的希望。

六、不如理守护誓言戒律,身语意三门放逸违犯,极其迷乱

作为修行人,至少应该守持密宗三昧耶、菩萨学处或别解脱戒中的部分或全部。如果不依戒条、放荡不羁,甚至声称自己是成就者、已经超越了戒律的约束等,就更严重了。假如自己有这些情况,必须懂得忏悔,改过迁善。

七、不修习证悟实相的真义,将人生浪费在无大意义、求此求彼的事情上,极其迷乱

没有证悟的时候,要通过忏悔罪业和积累福报等方法去证悟。证悟以后,唯一最重要的,就是放下一切去培养、保护证悟的智慧。除此之外的一切行为,都没有那么重要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抉择轻重缓急。

八、不调伏迷乱四起的自相续而调伏野蛮凡愚的他相续,极其迷乱

无始以来,我们的心已经串习了各种贪嗔痴烦恼。倘若不先调伏自己的心,而企图去调伏一个野蛮霸道的人,就是迷乱的,也是不可能的。

佛教的原则,是先调伏自己,再调整别人。唯有调整好自己的心以后,才有能力去改变别人。以这样的次第去做,利他才会成功。

刚进入佛门就想去帮助别人,调伏别人的烦恼,这种发心固然很好,但这只能代表发心,实际结果却不一定能称心如意。虽然发心贤善,做出来的事情无论有没有效果都是善事,但事与愿违的结果,往往会打击、摧残我们的菩提心苗芽。

比如,在一个家庭中,一个人学佛以后,其他人都极力反对。此时想说服家人学佛的想法是没有错,但因为我们刚学佛,自己还没有调整好,仅仅为一顿饭吃素吃荤的事情,都会与家人吵得冤冤不解,或者家人说两句不中听的话,自己不是用佛教的方法来对待,而是用吵架、离家出走等世俗方法来抗衡的时候,又何谈调伏家人?所以,初学佛者应该先调伏好自己的心,才有能力调伏、转变他人。

当然,在没有证悟,还没有调伏好内心的时候,如果有机会与他人分享自己懂得的知识与学佛的收获,好心劝别人行善、修心是没问题的。但一般来讲,先调伏自心,然后再投入到利益众生之中才是正道,颠倒而行很难有效果。

九、不护持相续中生起的觉受,而维护今生的荣耀,极其迷乱

无论修出离心、菩提心或空性等任何修法,都需要一个过程。一开始都很枯燥,用功很久也没什么感受。修到一定程度,才会有一点点觉受。从此以后,才开始有了修行的意乐。这是修行的必经之路。稍稍有一点感受时,就要培养和提升这些感受。如果不懂得提升和保护,反而浅尝辄止,转而为世俗的荣誉而忙碌,这些感受一定会消失,从此以后再也找不到了,这是彻头彻尾的迷乱。

十、当下缘起聚合时不发起精进,而喜欢懒散懈怠,极其迷乱

佛陀2500多年前出世,度化了无量的人天众生,但我们却没有得度。另外,三世十方诸佛,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等菩萨摩诃萨,小乘诸大阿罗汉,也度化了成千上万的生命,我们亦不在其中。后来的龙树菩萨、无著菩萨等印藏汉三地的高僧大德,也度化了无量众生,我们仍然没有得度,一直在轮回的阴暗角落中徘徊。但在没有福报的人当中,我们还算是有点福报的,因为我们现在终于有机会聆听到佛法了。

总体来说,这一生当中,我们修行、解脱、即生成佛的所有因缘都已具备。我们有暇满人身,有机会听到佛法,也懂得修行的方法,这是非常来之不易的。如果此时不懂得珍惜,不努力、精进修行,反而懒惰、散乱,这就是一个修行人最大的迷乱。

以上讲了修行人的十个迷乱,我们大家都要反思、反省。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迷乱,然后再想办法去解决和改正,这些都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