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 ,需要之十法

虽然在戒律、禅定、智慧,闻、思、修等各方面,修行人需要的不计其数,但最需要和不可缺少的,主要是以下几个内容。

一、最初需要有待宰的鹿从地牢逃出般深深畏惧生死的信心

学佛修行的初期阶段,最需要的是畏惧生死的正信。

人类有各种信仰。比如,生病时相信医生可以治病,相信民间各种鬼神可以解决现实生活的一些问题,或者带来一些利益,比如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等,这些都是信仰。同时,现代人对科学家、哲学家的信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信仰。除了对人、动物、鬼神等有情的信任以外,也有对无情物的信任。比如,相信有些药物能够治病,这也是一种信仰,只不过对境不一样而已。有些人相信佛菩萨的保佑,可以给自己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带来一些方便,让儿女顺利考上名校等,所以大年三十去寺院烧香求佛祖,这也是一种信仰。以上所述,都是比较低级的信仰。

此处所说的信仰,是因对生死的恐惧而产生的信仰。当我们还没什么修行境界时,会很害怕死亡,也害怕面对投生。了解六道轮回的人都知道,如果投生到地狱、饿鬼道、旁生道中,是很悲惨的。没有宗教信仰的人虽然没有死后再投生的概念,但他们更害怕死亡。无论如何,所有人面对生死,都有非常大的恐惧。

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死亡,必须坚持不懈地寻找一个能解决生死问题的应对方法。在寻找方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医学、科学、哲学等任何世俗学科,都没有行之有效的脱离生死轮回的办法。最后,我们将信任的目光投向了佛陀。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并相信,佛不仅能给我们带来一些生活上的方便和现世的利益,而且可以让我们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这是一种正信,我们需要这样坚定不移的高度信任,这个信仰比其他任何信仰都重要。

根据美国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发表的最新《全球宗教概观》报告分析,2011年调查数据显示:在全球69亿人口中,有84%的人(58亿人)有宗教信仰,真正没有信仰的人只是极少数。在各种各样的信仰中,能找到高标准的正信是很重要的,这与对某一个物体或鬼神的信心完全不一样。

比如,一个被判了死刑的杀人犯如果不越狱,那他很快就会被押赴刑场。因为对死亡有着极大的恐惧,他一定会拼命设法逃脱,以寻找一条活路。同样,我们从轮回中寻找出路时,也要有这样的急切心态。

世间人因为担心老时没人养,或者生活、经济、身体等出现问题,都会花大价钱去买保险,想方设法地多攒钱,以备不时之需,但其中的大部分担忧,却不一定会发生。我们在不一定发生的问题上过于执著、纠结,却忽略了生死这个唯一全世界每个人都一定无法摆脱的宿命。面对死亡,很多人采取了掩耳盗铃的方式,愚昧地抱持着所谓的“淡定”态度,根本不去想,更不去做任何准备,这是多么的无知啊!

我们需要的,是深信佛陀能教会我们从轮回中完全脱离的高级信仰。对生死的恐惧,就是这种信仰的前提,也是我们以后修行的原动力。如果对生死没有恐惧,是不会主动去修行的。其实,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证悟的圣者以外,没有一个人不恐惧死亡,可大家都自欺欺人地觉得死亡离自己很远,故而不做任何准备,这是非常幼稚的想法。

请大家自我审视,自己对三宝的信仰到底是什么级别的?如果自己的信仰仅仅停留在类似于鬼神崇拜的阶段,那就需要作些调整了。

比如,如果当年米拉日巴大师没有那么强烈地恐惧死亡,日后就不会有不可思议的精进和成就。正因为他深知自己依靠咒术降冰雹杀死了很多生命,害怕死后堕入地狱,所以才能放下所有,不顾一切地去修行。他开始时的发心,不是为了度化众生,没有强大、猛烈的慈悲心,只是害怕在没有证悟之前死去会堕地狱。对死亡的恐惧,就是他不可思议的修行原动力。

但我们往往对死亡麻木不仁,或者因为不敢想,就故意掩耳盗铃。平时也不看这方面的书,不去探讨、思索,甚至不愿意听闻,实际上内心却非常恐惧和排斥。尽管如此,每一天、每一个小时、每一分钟甚至每一秒,死亡之魔都在向我们靠近,谁都无法逃避和拒绝。

我们都自认为很聪明,会赚钱、会投机、会争名夺利……但在面对生死的问题上,我们却相当无知和愚昧。虽然很多人宣称自己天不怕、地不怕,所以不择手段、不计后果,最后连吃的、喝的、穿的,甚至呼吸的空气都变得糟糕透顶。如果时刻保持害怕死亡、畏惧因果报应的心态,至少在因果取舍上会小心翼翼,能分清什么该做和不该做,这样身边的一切才不会变得如此可怕。

不怕死亡的心态,就像小孩不怕火,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样,是很愚昧的“勇敢”。有了对死亡的恐惧,才能让我们去思考轮回痛苦、因果不虚等。如果对生死没有恐惧,就不会有出离心。我们虽然不知道自己上一世做了什么,而这一生所做的杀盗淫妄,是必定会有果报的。既然反省到自己做了无以计数的下地狱的罪业,就能让我们懂得去害怕轮回。

对轮回有了恐惧以后,我们就会放下一部分执著,用多出来的时间进行闻思修行,以便更好地面对生死。

四个外加行中的后两个——因果不虚和轮回痛苦,就是为了让我们对生死产生恐惧,所以这两个修法特别重要。

对生死有了恐惧,我们才会有出离心,继而产生菩提心。因为这么多的生命都别无选择,都一样地贪生怕死。即使暂时没有意识到死亡的可怕,但终究要面对,在真正面对的时候,都一样手足无措。懂得换位思考,就能生起菩提心——不但要解决自己的生死问题,而且要解决所有生命的生死问题。这一切,都源于前期对生死的恐惧。

如果不把生死当做一回事,对生死的恐惧不如对眼前生活的恐惧,我们在修行上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

二、中间需要有农夫辛勤耕耘般死也不悔的精进

学佛修行的中期阶段,最需要的是死而无悔的努力。

因为进入佛门之后,该做的闻思修、戒定慧等各方面,都已经非常努力地做了,所以即使死了也不后悔。

就像农夫种地,如果该做的播种、施肥、浇水、除草等都做了,则即使没有丰收,那也不是自身没有做好,而是因自然灾害等其他超越了自己能力范围的原因造成的,就只能随缘,而无须后悔了。

可我们多数人却没有做到以上两点,之前对生死没有恐惧;现在死去,也不可能死而无悔,而是带着无数的遗憾和抱怨,悔恨交加地离世。本来我们有时间去修行、去行善,但为了一点钱财,而消耗了一辈子的生命,以致耽误了最重要的修行。

当然,为了生存,在家人必须工作。但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却决定了我们的幸福程度。虽然从外表上看,城市与乡下的生活水平差距悬殊。很多乡下人不了解城市生活的艰辛内幕,往往十分羡慕城市生活。实际上,城里人为了表面风光,背后付出了许多代价,也承受了很多压力,自己可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在城市生活时间长了以后,城里人反而更喜欢比较安静、轻松的乡下。如果找不到释放的通道,过多的生存与竞争压力,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绝大多数白领的身体因此而逐渐变成了亚健康,身体又反过来影响心态。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使人始终感觉不到幸福。

如果想拥有多一点的可支配时间,我们只能把生活要求相对降低一点。不攀比、不虚荣,过自己的生活,自己满意就可以了。人家开什么车、住什么房子、当什么官、做什么生意,都跟自己没什么关系。攀比、虚荣的结果,就是没有时间去修行。如果真正要修行,世俗方面还是需要牺牲一点,不可能两全其美。世俗生活和解脱修行哪一个更重要?由自己的价值观来判定。不学佛的人当然认为没有什么比现实生活更重要。有信仰的人也需要现实生活,但可以把握一个度,对世俗生活不要有过分的要求。然后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努力为解脱而奋斗。这样即使最终没有解脱,也没什么后悔和遗憾。

三、最后需要有完成大事之人般无有死亡的安心

学佛修行的后期阶段,最需要的是证悟空性,通达无死无生,达到彻底的安然、悠然、怡然、坦然。让生死畏惧,都烟消云散。就像一个人完成了一件非常伟大的事业,该做的事情都做完了,就会如释重负般地安心与放心一样。

米拉日巴大师的道歌里就是这样描述的,刚开始自己因为害怕死亡,而去寻找解决的方法。最后通达生死真相,从而无惧生死。对世俗凡夫来说,有生有死;但对米拉日巴大师来说,已经超越生死,抵达没有生死的境界。

目前我们许多人离这三个阶段的不同境界都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一定要迎头赶上。

四、最初需要像箭射中人的要害般了知无暇

在学佛修行的初期,我们要有万法无常,一切都来不及,一天都不能拖延修行的心态。

就像一个人的身体要害部位中了箭,生命危在旦夕,那他一定会放下所有的事情,首先把箭拔出来,并赶快治疗伤口。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那就真的来不及了。

无常,是修行的原动力。外四加行中让我们修无常,就是为了达到这样的标准。我们要意识到四加行的重要性。达到无生无死最高境界的原动力,是对生死的恐惧,是对无常的认知,所以必须修无常。

五、中间需要像死去独子的母亲般修行无散乱

在学佛修行的中期,要一心专注不散乱地修行。就像朗日塘巴尊者修轮回过患的时候,从头到尾专注于轮回的痛苦,几乎都不曾有过笑脸。

但我们对生死的态度却非常轻率,既不认真思维,更不加以重视。对生命的变化无常,也是视若无睹。缺乏这些原动力,不会有什么修行结果。

通过观修轮回过患和因果不虚,就能让我们重新认识生命,从而对生死产生恐惧。通过观修无常,就会强烈感觉到真的来不及了,任何与解脱有关的闻思修都坚决不能拖延,这就是精进的动力。

六、最后需要像牛群被冤家赶走的牧童般了知无作

在学佛修行的后期,要达到无事可做的境界。就像牧童面前的牲畜都被强盗抢走以后,牧童便无事可做一般。

有了前面第四、第五条所讲的两个因,就能产生此时的果。大乘佛教的无事可做,是绝对的无事可做。该做的都已做完,是最高的境界,也就是佛。而小乘佛教的无事可做,则是暂时、相对的无事可做,是阿罗汉的境界。

我们对生命、对无常的认知非常欠缺,大多是理论上的一点知识,还没有落实到体悟中。我们首先要把书上的所有东西转化为内心的体悟,接下来是将所有的体悟变成行动。

七、最初需要像饥饿之人遇到美食般对正法生起定解

在学佛修行的初期,要有对修行的强烈的渴望和定解。

此处的“定解”,是指对佛法的确信,这是很重要的。

如果信仰只是迷信或半信半疑,就会缺乏动力,无法进步。确信,来自于闻思。当我们懂得并坚定不移地确信佛教的道理以后,一定会认真修行。

比如,好几天都没吃饭的人突然遇到美食,因为有强烈的体会,所以毫不迟疑地相信美食可以充饥。同样,深信佛法和修行可以解决我们的生老病死和烦恼,就一定会像饥饿的人寻找美食一样去修行。

十七八岁的青春时代,我们不知道人生的真相,高估了物质的价值,以幼稚的心态面对世界,充满了美好的幻想。人人都做着发财成名的美梦,汲汲于功名利禄,谁都不愿意在闻思修行上花功夫。随着年龄的增长,过去的美好梦想一个个化为泡影,整个世界逐渐退失了颜色,变得灰蒙黯淡。不修行的人最后的结果,就是悲观、消极,没有任何追求。

如今,我们很多人的人生,已经过去了一大半。为了生活,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却仍然面临着生老病死和各种各样的内心痛苦。人生剩下来的时间已经不多,身体和精神等各方面都在走下坡路。如果能把剩下的时间投入于修行,就算今生没有成佛也应该可以开悟。即使没有开悟,那下一世也肯定不需要担忧。但我们什么都没有去做,这是多么大的遗憾啊!

我们需要有对佛法、世界和生命的正确认知,如果一开始就走错了路,后面的一切努力都将白费。对生命的态度不仅可以决定人的一生,更会牵动生命的下一世乃至多世累劫。今生今世,是千载难逢的唯一机会。即使这辈子没有修任何其他法都没关系,只要四加行修到位,走上解脱道是毫无疑问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从最基础的四加行开始,脚踏实地地修行,这样才能对佛法产生正确的定解。

八、中间需要像得到大力士之宝般对自心生起定解

在学佛修行的中期,要清楚地认识自心的本性。在修行的道路上,懂不懂天文、地理、医学、哲学、艺术等都没关系,但在修行的中期阶段,必须要认识自己的心到底是什么。从佛教的角度来讲,视觉、听觉、触觉所感知的一切,不是造物主在操纵,而是我们的心在创造、在主宰。认识心的本性,实际上就是开悟、就是明心见性。

第三转法轮的佛经讲到:两个大力士举行摔跤比赛,其中一位的额头上有一个钻石装饰。比赛时因为头相互碰撞,钻石嵌入了皮肤。由于大力士很胖、肌肉太厚,所以没有感觉。他一直认为钻石在摔跤的过程中丢失了,所以在场地的里里外外久久寻觅。后来才发现钻石并没有丢,而是藏在自己的皮肤下面了。钻石在此比喻佛性,皮肤比喻包括阿赖耶识在内的八识。

识心,即证悟心的本性是空性和光明。

九、最后需要像虚伪的骗子被揭穿般对无二生起定解

在学佛修行的后期,就能对轮回和涅槃、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生起坚定不移的确信。没有证悟之前,我们一直把轮回和涅槃割裂开来。认为我们目前的状态是六道轮回,是痛苦、无常、不清净的业力现象,一定要远离。而解脱、涅槃,则是另一个高高在上的境界,是清净的佛智,是我们多世累劫修行的结果。

其实,最后证悟的时候我们才认识到,原来没什么不清净的,也没什么可以摆脱的,轮回就是涅槃,涅槃也就是轮回,一切都是佛的坛城,二者没有任何区别。轮回和涅槃之间的区别,只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幻觉。因为幻觉而产生了错误观点,又用错误观点去断定幻觉的存在。

在修行后期,我们要有无二无别的密宗见解,这也是很高的境界。

十、需要像从船头飞起的乌鸦般断定真如

真如即胜义谛心的本性。对真如产生定解,也即彻底地了解、洞见心的本性。简单地说,第十个“需要”,实际上就是彻底证悟空性。

比如,一地菩萨彻底地证悟了他能证悟的法界、空性,以自己的智慧对亲身感受到的法界产生了定解或确信。因为经历了,所以能产生定解。

远古时代,还没有雷达信号。船只远洋航行时,为避免遇到礁石、冰山、蓝鲸而翻船,就会在船上饲养鸽子。航行过程中,不断把鸽子放出去,如果鸽子没有返回,就说明不远处有礁石、冰山或者蓝鲸,鸽子停在上面了,因为鸽子不会飞很远。遇到这种情况,就不能继续前行,一定要停下来或采取措施。如果鸽子转一圈很快就返回,这说明它无法找到落脚的地方,只能回到船上,此时就可以放心前行。

同样,证悟空性以后,就可以安然无忧了。因为体会到了心的本性空性,所以没有任何犹豫。不管别人说什么样的词汇,自己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可以放心、安心地前行。

我们现在与这十个“需要”都有一定的距离,但如果知难而退,一直不往前走,就意味着永远无法证悟、解脱。所以,我们还是要勇往直前,尽量向这些高境界靠拢。

虽然最后一个“需要”最重要,但再急也只能一步一步地走,中间任何一个环节都无法跨越。普通人想跨越前行去修行,基本上只能修到寂止的修法,再也无法往上走,更没有办法证悟。

在我们身边,每天都有人离开这个世界。学佛的、不学佛的,无一例外。临终的时候,除了佛法,没有什么可以帮助到他们,将来我们自己走的时候也是这样。所以,以上的十项需要对我们非常重要。

第二十二 ,需要之十法

虽然在戒律、禅定、智慧,闻、思、修等各方面,修行人需要的不计其数,但最需要和不可缺少的,主要是以下几个内容。

一、最初需要有待宰的鹿从地牢逃出般深深畏惧生死的信心

学佛修行的初期阶段,最需要的是畏惧生死的正信。

人类有各种信仰。比如,生病时相信医生可以治病,相信民间各种鬼神可以解决现实生活的一些问题,或者带来一些利益,比如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等,这些都是信仰。同时,现代人对科学家、哲学家的信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信仰。除了对人、动物、鬼神等有情的信任以外,也有对无情物的信任。比如,相信有些药物能够治病,这也是一种信仰,只不过对境不一样而已。有些人相信佛菩萨的保佑,可以给自己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带来一些方便,让儿女顺利考上名校等,所以大年三十去寺院烧香求佛祖,这也是一种信仰。以上所述,都是比较低级的信仰。

此处所说的信仰,是因对生死的恐惧而产生的信仰。当我们还没什么修行境界时,会很害怕死亡,也害怕面对投生。了解六道轮回的人都知道,如果投生到地狱、饿鬼道、旁生道中,是很悲惨的。没有宗教信仰的人虽然没有死后再投生的概念,但他们更害怕死亡。无论如何,所有人面对生死,都有非常大的恐惧。

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死亡,必须坚持不懈地寻找一个能解决生死问题的应对方法。在寻找方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医学、科学、哲学等任何世俗学科,都没有行之有效的脱离生死轮回的办法。最后,我们将信任的目光投向了佛陀。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并相信,佛不仅能给我们带来一些生活上的方便和现世的利益,而且可以让我们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这是一种正信,我们需要这样坚定不移的高度信任,这个信仰比其他任何信仰都重要。

根据美国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发表的最新《全球宗教概观》报告分析,2011年调查数据显示:在全球69亿人口中,有84%的人(58亿人)有宗教信仰,真正没有信仰的人只是极少数。在各种各样的信仰中,能找到高标准的正信是很重要的,这与对某一个物体或鬼神的信心完全不一样。

比如,一个被判了死刑的杀人犯如果不越狱,那他很快就会被押赴刑场。因为对死亡有着极大的恐惧,他一定会拼命设法逃脱,以寻找一条活路。同样,我们从轮回中寻找出路时,也要有这样的急切心态。

世间人因为担心老时没人养,或者生活、经济、身体等出现问题,都会花大价钱去买保险,想方设法地多攒钱,以备不时之需,但其中的大部分担忧,却不一定会发生。我们在不一定发生的问题上过于执著、纠结,却忽略了生死这个唯一全世界每个人都一定无法摆脱的宿命。面对死亡,很多人采取了掩耳盗铃的方式,愚昧地抱持着所谓的“淡定”态度,根本不去想,更不去做任何准备,这是多么的无知啊!

我们需要的,是深信佛陀能教会我们从轮回中完全脱离的高级信仰。对生死的恐惧,就是这种信仰的前提,也是我们以后修行的原动力。如果对生死没有恐惧,是不会主动去修行的。其实,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证悟的圣者以外,没有一个人不恐惧死亡,可大家都自欺欺人地觉得死亡离自己很远,故而不做任何准备,这是非常幼稚的想法。

请大家自我审视,自己对三宝的信仰到底是什么级别的?如果自己的信仰仅仅停留在类似于鬼神崇拜的阶段,那就需要作些调整了。

比如,如果当年米拉日巴大师没有那么强烈地恐惧死亡,日后就不会有不可思议的精进和成就。正因为他深知自己依靠咒术降冰雹杀死了很多生命,害怕死后堕入地狱,所以才能放下所有,不顾一切地去修行。他开始时的发心,不是为了度化众生,没有强大、猛烈的慈悲心,只是害怕在没有证悟之前死去会堕地狱。对死亡的恐惧,就是他不可思议的修行原动力。

但我们往往对死亡麻木不仁,或者因为不敢想,就故意掩耳盗铃。平时也不看这方面的书,不去探讨、思索,甚至不愿意听闻,实际上内心却非常恐惧和排斥。尽管如此,每一天、每一个小时、每一分钟甚至每一秒,死亡之魔都在向我们靠近,谁都无法逃避和拒绝。

我们都自认为很聪明,会赚钱、会投机、会争名夺利……但在面对生死的问题上,我们却相当无知和愚昧。虽然很多人宣称自己天不怕、地不怕,所以不择手段、不计后果,最后连吃的、喝的、穿的,甚至呼吸的空气都变得糟糕透顶。如果时刻保持害怕死亡、畏惧因果报应的心态,至少在因果取舍上会小心翼翼,能分清什么该做和不该做,这样身边的一切才不会变得如此可怕。

不怕死亡的心态,就像小孩不怕火,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样,是很愚昧的“勇敢”。有了对死亡的恐惧,才能让我们去思考轮回痛苦、因果不虚等。如果对生死没有恐惧,就不会有出离心。我们虽然不知道自己上一世做了什么,而这一生所做的杀盗淫妄,是必定会有果报的。既然反省到自己做了无以计数的下地狱的罪业,就能让我们懂得去害怕轮回。

对轮回有了恐惧以后,我们就会放下一部分执著,用多出来的时间进行闻思修行,以便更好地面对生死。

四个外加行中的后两个——因果不虚和轮回痛苦,就是为了让我们对生死产生恐惧,所以这两个修法特别重要。

对生死有了恐惧,我们才会有出离心,继而产生菩提心。因为这么多的生命都别无选择,都一样地贪生怕死。即使暂时没有意识到死亡的可怕,但终究要面对,在真正面对的时候,都一样手足无措。懂得换位思考,就能生起菩提心——不但要解决自己的生死问题,而且要解决所有生命的生死问题。这一切,都源于前期对生死的恐惧。

如果不把生死当做一回事,对生死的恐惧不如对眼前生活的恐惧,我们在修行上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

二、中间需要有农夫辛勤耕耘般死也不悔的精进

学佛修行的中期阶段,最需要的是死而无悔的努力。

因为进入佛门之后,该做的闻思修、戒定慧等各方面,都已经非常努力地做了,所以即使死了也不后悔。

就像农夫种地,如果该做的播种、施肥、浇水、除草等都做了,则即使没有丰收,那也不是自身没有做好,而是因自然灾害等其他超越了自己能力范围的原因造成的,就只能随缘,而无须后悔了。

可我们多数人却没有做到以上两点,之前对生死没有恐惧;现在死去,也不可能死而无悔,而是带着无数的遗憾和抱怨,悔恨交加地离世。本来我们有时间去修行、去行善,但为了一点钱财,而消耗了一辈子的生命,以致耽误了最重要的修行。

当然,为了生存,在家人必须工作。但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却决定了我们的幸福程度。虽然从外表上看,城市与乡下的生活水平差距悬殊。很多乡下人不了解城市生活的艰辛内幕,往往十分羡慕城市生活。实际上,城里人为了表面风光,背后付出了许多代价,也承受了很多压力,自己可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在城市生活时间长了以后,城里人反而更喜欢比较安静、轻松的乡下。如果找不到释放的通道,过多的生存与竞争压力,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绝大多数白领的身体因此而逐渐变成了亚健康,身体又反过来影响心态。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使人始终感觉不到幸福。

如果想拥有多一点的可支配时间,我们只能把生活要求相对降低一点。不攀比、不虚荣,过自己的生活,自己满意就可以了。人家开什么车、住什么房子、当什么官、做什么生意,都跟自己没什么关系。攀比、虚荣的结果,就是没有时间去修行。如果真正要修行,世俗方面还是需要牺牲一点,不可能两全其美。世俗生活和解脱修行哪一个更重要?由自己的价值观来判定。不学佛的人当然认为没有什么比现实生活更重要。有信仰的人也需要现实生活,但可以把握一个度,对世俗生活不要有过分的要求。然后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努力为解脱而奋斗。这样即使最终没有解脱,也没什么后悔和遗憾。

三、最后需要有完成大事之人般无有死亡的安心

学佛修行的后期阶段,最需要的是证悟空性,通达无死无生,达到彻底的安然、悠然、怡然、坦然。让生死畏惧,都烟消云散。就像一个人完成了一件非常伟大的事业,该做的事情都做完了,就会如释重负般地安心与放心一样。

米拉日巴大师的道歌里就是这样描述的,刚开始自己因为害怕死亡,而去寻找解决的方法。最后通达生死真相,从而无惧生死。对世俗凡夫来说,有生有死;但对米拉日巴大师来说,已经超越生死,抵达没有生死的境界。

目前我们许多人离这三个阶段的不同境界都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一定要迎头赶上。

四、最初需要像箭射中人的要害般了知无暇

在学佛修行的初期,我们要有万法无常,一切都来不及,一天都不能拖延修行的心态。

就像一个人的身体要害部位中了箭,生命危在旦夕,那他一定会放下所有的事情,首先把箭拔出来,并赶快治疗伤口。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那就真的来不及了。

无常,是修行的原动力。外四加行中让我们修无常,就是为了达到这样的标准。我们要意识到四加行的重要性。达到无生无死最高境界的原动力,是对生死的恐惧,是对无常的认知,所以必须修无常。

五、中间需要像死去独子的母亲般修行无散乱

在学佛修行的中期,要一心专注不散乱地修行。就像朗日塘巴尊者修轮回过患的时候,从头到尾专注于轮回的痛苦,几乎都不曾有过笑脸。

但我们对生死的态度却非常轻率,既不认真思维,更不加以重视。对生命的变化无常,也是视若无睹。缺乏这些原动力,不会有什么修行结果。

通过观修轮回过患和因果不虚,就能让我们重新认识生命,从而对生死产生恐惧。通过观修无常,就会强烈感觉到真的来不及了,任何与解脱有关的闻思修都坚决不能拖延,这就是精进的动力。

六、最后需要像牛群被冤家赶走的牧童般了知无作

在学佛修行的后期,要达到无事可做的境界。就像牧童面前的牲畜都被强盗抢走以后,牧童便无事可做一般。

有了前面第四、第五条所讲的两个因,就能产生此时的果。大乘佛教的无事可做,是绝对的无事可做。该做的都已做完,是最高的境界,也就是佛。而小乘佛教的无事可做,则是暂时、相对的无事可做,是阿罗汉的境界。

我们对生命、对无常的认知非常欠缺,大多是理论上的一点知识,还没有落实到体悟中。我们首先要把书上的所有东西转化为内心的体悟,接下来是将所有的体悟变成行动。

七、最初需要像饥饿之人遇到美食般对正法生起定解

在学佛修行的初期,要有对修行的强烈的渴望和定解。

此处的“定解”,是指对佛法的确信,这是很重要的。

如果信仰只是迷信或半信半疑,就会缺乏动力,无法进步。确信,来自于闻思。当我们懂得并坚定不移地确信佛教的道理以后,一定会认真修行。

比如,好几天都没吃饭的人突然遇到美食,因为有强烈的体会,所以毫不迟疑地相信美食可以充饥。同样,深信佛法和修行可以解决我们的生老病死和烦恼,就一定会像饥饿的人寻找美食一样去修行。

十七八岁的青春时代,我们不知道人生的真相,高估了物质的价值,以幼稚的心态面对世界,充满了美好的幻想。人人都做着发财成名的美梦,汲汲于功名利禄,谁都不愿意在闻思修行上花功夫。随着年龄的增长,过去的美好梦想一个个化为泡影,整个世界逐渐退失了颜色,变得灰蒙黯淡。不修行的人最后的结果,就是悲观、消极,没有任何追求。

如今,我们很多人的人生,已经过去了一大半。为了生活,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却仍然面临着生老病死和各种各样的内心痛苦。人生剩下来的时间已经不多,身体和精神等各方面都在走下坡路。如果能把剩下的时间投入于修行,就算今生没有成佛也应该可以开悟。即使没有开悟,那下一世也肯定不需要担忧。但我们什么都没有去做,这是多么大的遗憾啊!

我们需要有对佛法、世界和生命的正确认知,如果一开始就走错了路,后面的一切努力都将白费。对生命的态度不仅可以决定人的一生,更会牵动生命的下一世乃至多世累劫。今生今世,是千载难逢的唯一机会。即使这辈子没有修任何其他法都没关系,只要四加行修到位,走上解脱道是毫无疑问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从最基础的四加行开始,脚踏实地地修行,这样才能对佛法产生正确的定解。

八、中间需要像得到大力士之宝般对自心生起定解

在学佛修行的中期,要清楚地认识自心的本性。在修行的道路上,懂不懂天文、地理、医学、哲学、艺术等都没关系,但在修行的中期阶段,必须要认识自己的心到底是什么。从佛教的角度来讲,视觉、听觉、触觉所感知的一切,不是造物主在操纵,而是我们的心在创造、在主宰。认识心的本性,实际上就是开悟、就是明心见性。

第三转法轮的佛经讲到:两个大力士举行摔跤比赛,其中一位的额头上有一个钻石装饰。比赛时因为头相互碰撞,钻石嵌入了皮肤。由于大力士很胖、肌肉太厚,所以没有感觉。他一直认为钻石在摔跤的过程中丢失了,所以在场地的里里外外久久寻觅。后来才发现钻石并没有丢,而是藏在自己的皮肤下面了。钻石在此比喻佛性,皮肤比喻包括阿赖耶识在内的八识。

识心,即证悟心的本性是空性和光明。

九、最后需要像虚伪的骗子被揭穿般对无二生起定解

在学佛修行的后期,就能对轮回和涅槃、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生起坚定不移的确信。没有证悟之前,我们一直把轮回和涅槃割裂开来。认为我们目前的状态是六道轮回,是痛苦、无常、不清净的业力现象,一定要远离。而解脱、涅槃,则是另一个高高在上的境界,是清净的佛智,是我们多世累劫修行的结果。

其实,最后证悟的时候我们才认识到,原来没什么不清净的,也没什么可以摆脱的,轮回就是涅槃,涅槃也就是轮回,一切都是佛的坛城,二者没有任何区别。轮回和涅槃之间的区别,只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幻觉。因为幻觉而产生了错误观点,又用错误观点去断定幻觉的存在。

在修行后期,我们要有无二无别的密宗见解,这也是很高的境界。

十、需要像从船头飞起的乌鸦般断定真如

真如即胜义谛心的本性。对真如产生定解,也即彻底地了解、洞见心的本性。简单地说,第十个“需要”,实际上就是彻底证悟空性。

比如,一地菩萨彻底地证悟了他能证悟的法界、空性,以自己的智慧对亲身感受到的法界产生了定解或确信。因为经历了,所以能产生定解。

远古时代,还没有雷达信号。船只远洋航行时,为避免遇到礁石、冰山、蓝鲸而翻船,就会在船上饲养鸽子。航行过程中,不断把鸽子放出去,如果鸽子没有返回,就说明不远处有礁石、冰山或者蓝鲸,鸽子停在上面了,因为鸽子不会飞很远。遇到这种情况,就不能继续前行,一定要停下来或采取措施。如果鸽子转一圈很快就返回,这说明它无法找到落脚的地方,只能回到船上,此时就可以放心前行。

同样,证悟空性以后,就可以安然无忧了。因为体会到了心的本性空性,所以没有任何犹豫。不管别人说什么样的词汇,自己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可以放心、安心地前行。

我们现在与这十个“需要”都有一定的距离,但如果知难而退,一直不往前走,就意味着永远无法证悟、解脱。所以,我们还是要勇往直前,尽量向这些高境界靠拢。

虽然最后一个“需要”最重要,但再急也只能一步一步地走,中间任何一个环节都无法跨越。普通人想跨越前行去修行,基本上只能修到寂止的修法,再也无法往上走,更没有办法证悟。

在我们身边,每天都有人离开这个世界。学佛的、不学佛的,无一例外。临终的时候,除了佛法,没有什么可以帮助到他们,将来我们自己走的时候也是这样。所以,以上的十项需要对我们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