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灯·问道》“生活篇”第5期

 

H   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慧灯·问道》节目。上一期节目当中,堪布对我们进行了生活和佛法的主题开示。因为我们对生活和佛法还是有很多的疑问,所以这次节目中我们再次请到慈诚罗珠堪布与大家进行互动和交流。我们掌声有请慈诚罗珠堪布!

 

1

 

Q   堪布,您好!有人觉得自己在生活中没有害人,对其他人和事都挺热心的,没有造过什么罪业。为什么佛教总说要让人们忏悔自己的罪业呢?

A   佛教的“忏悔罪过”指的是,即便这一生当中没有做过任何罪过,那也不意味着上一世、再上一世没有罪过。所以佛教觉得还是应该忏悔。因为我们的意识就像一个电脑硬盘一样储存着很多东西,今天存的、昨天存的、上一个月存的、去年存的……我们今天没有保存什么东西,并不能代表昨天和前天没有存,所以佛教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的。我们现在只要有这样的机会,就要把阿赖耶识上(也就是精神上)一些不好的东西铲除。现在就是一个机会,以后有没有这样的机会,大家都没把握,所以现在有机会的时候要忏悔,这样比较安全。

还有一点,很多人觉得自己这一生当中,没有做过什么罪过。但其实不一定,如果我们深入地去思考,我们在工作、生活时认为这个不是罪过,但实际上确实是罪过,是害别人的,是害其他众生的,都有可能。比如说,这种人在生活中确实没有故意去伤害过什么人,但他吃饭时有可能吃一些活的东西等,所以忏悔还是有用的。

H   所以这个知错能改是比较好的一种方式。

A   是的,知错能改是佛教里面非常重视的。

 

2

 

Q   堪布,您好!人们总说随缘和顺其自然,可有人不作为或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后,也说随缘或顺其自然。我想问堪布,从佛法上如何理解随缘和顺其自然?

A   “随缘”这个词佛经里出现得比较多,“顺其自然”却不是很多。其实这两个内容基本上差不多。“随缘”是什么意思呢?“缘”就是外在的。外在的任何东西,能够刺激我们感官的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叫作缘。“随”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感官跟着外界的这些东西发生变化。比如声音振动了我们的耳膜后,我们内心中就产生了“哦,听到了一个声音”,然后去思考这个声音的内容等,这叫作随缘。“缘”是外界的东西,“随”就是跟随它发生变化,这个叫作随缘,一般是这样理解的。

那“顺其自然”呢?“自然”是自然规律。比如说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事情,都有因和果。这些因和果之间有一个不能随意改变的自然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有了因,就一定会有果,我们要顺着这个走。如果你过去造了业,那么现在有这个报应是自然的,比如你杀生,然后生病,这个是自然。那么“顺其”就是现在去面对,不去拒绝,就是顺着自然的规律走。

另外善的方面也是这样。我们行善就有善的果报,彼此之间也有因果关系,我们还是要跟着它走。这当下发生的一切都是有因有缘的。既然有因有缘,那我现在不顺它也不行,这是没办法拒绝的,所以我去面对,我不逃避。

H   堪布,其实刚才这位观众朋友提问题时也说道,面对一些不好的状况时,有人会说,顺其自然吧、随缘吧。那比如说我们现在看到一个年轻人沉迷于网游,我们是不是也能说,那就随缘、顺其自然吧? 

A   对,任何一个词语的真正意义在我们用到生活中时都可能会产生变化。还有一些词语,用在不同的年代也有不同的意义。刚才说的是佛经里的意思,现在则是我们对某个事情努力了,如果没办法实现的话,那就随缘吧,放弃吧,成了这种意思了。这是我们的一种习惯用法吧。 

H   其实跟佛经原来的意思相比,已经有一些变化了。 

A   稍微有一点点变化,但也可以这样理解。从字面上看的话,它其实就是随缘。那就随缘,我就不要再去努力,或者不要再去想改变它。它就是这样,随缘的,那就随着它的因缘走吧,也可以这样理解了。 

 

3

 

Q   堪布,您好!死亡是一刹那的事情,我总觉得它并不可怕,煎熬的是医学意义上一些无法治愈的疾病,长时间的病痛折磨。我们该如何面对这样的病痛折磨?是否要提前修一些特殊的法门呢?

A   对。我们所有的修行,都是针对生老病死的痛苦。生病也有一些特殊的修法,我在《慧灯之光》当中也介绍了如何面对病痛。有些修法需要我们现在健康、还没有生病的时候去准备,到面对的时候就可以用得上。如果没有提前准备,到面对的时候再去修,那一般的这些修法都是不管用的。

《慧灯之光》里的“如何将病苦转为道用”讲过,我们怎么样把病痛转为修行的资粮,病痛如何转为道用,“道”就是修行。我们普通人面对生老病死都很拒绝,也不愿提及。但有一定修行的人,他可以把生老病死都转化为修行的动力,再通过这个消除生老病死带给我们的痛苦。有这样的修法。

H   堪布,刚才这位朋友提到死亡并不可怕,只是一刹那的事儿。其实我还想向您请教一下,她这个见解是否正确?死亡真的就只是一刹那的事情吗?

A   死亡就是一刹那的事情,最可怕的是死亡给我们带来的后续的一些事情。死亡本身就像人睡着了一样。比如说,一个人在特别受苦、特别痛的时候死了,那所有的病痛就消失了,这是一瞬间的事。可怕的是死了以后,我们的这一生全部结束了,但又遇到了一个新的开始,那这个新的开始是怎么样的?如果在没有什么准备的情况下,这后面的事情是比较可怕的。

 

4

 

Q  堪布,您好!网上时常有大众对于出家人出门乘坐飞机头等舱、坐豪车、戴名表、使用最新款的 iphone手机等现象的一些非议。那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呢?

A  我今天没有戴名表,真是太好了!如果出家人刻意地去追求奢侈的生活,把自己变成一个享乐主义者,这样肯定是不对的。因为这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也不符合出家人的生活方式,更不符合佛的要求。但如果一个人不是刻意地去追求,而是自然就有了,那么有了以后,他是不是一定要抛开这个呢?也不是。小乘佛教里,如果今天一个人出家受戒,受戒完毕以后,他的受戒师父要给他讲十一条要求,佛教里面叫“十一个教言”。其中一个就是对生活方面的要求:生活要做到不堕。佛教里面就讲不堕两边,两边是指左右两边,也就是说生活不能走两个极端。

两个极端中,一个是指刻意地去追求奢侈的生活,像社会上个别人一样去炫耀名表啊、豪车啊,相互之间用物质来攀比,这绝对是不对的,出家人的生活不能刻意地追求奢侈。还有一个,就是刻意地去过贫穷的生活。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是不是佛教徒一定要当苦行僧,过很贫穷的生活?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但实际上也不是这样。在没有经过努力,自然而然有了一些奢侈品后,把这些奢侈的东西当作一个罪恶来看,然后强迫自己一定要远离这些东西,认为自己不应该有这些东西,贫穷的生活才是我的生活,我应该刻意地去过贫穷的生活,这也是一个极端。

所以小乘佛教的经典里讲,如果你不需要任何的奋斗自然就有了,那是不是就可以过这种生活?比如说你有一整栋的楼,里面有五百套房间。这样的一栋楼,你一个人去用的话,也是可以的。因为你不是刻意地去过这样的生活,你也没有为了这个去奋斗什么,而是自然就有了。那自然有了以后,你过了这样的生活是不是就不能解脱了?也不是。比如说,你只把这栋楼当作一个房子而已,没有因为自己拥有一个这么大的房子就觉得了不起,没有这些烦恼,没有这些负面的情绪和想法。车也是一样,只是把它当作一个交通工具而已。你有一辆好车,你没有觉得有什么了不起,有一天没有了这个好车,换成一个非常破烂的车子,只要能够把你送到目的地,你觉得这个交通工具也可以。这样看(其他类似的情况)都是一样的。你可以戴一个名表,也可以戴一个几十块钱的表,反正它能够告诉你准确的时间就好了。是名表还是一般的表,这个都没关系,你只是把它当作一个时间表。如果能够保持这样一个平常心,那都是没关系的。不仅仅是出家人,在家人也是这样。

很多人觉得,佛教徒就不应该过奢侈的生活,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其实佛教徒修的是心。物质是好还是不好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态。如果心态没有调整好的话,这些很普通的表、车、房子也会给你带来烦恼;心态调好了以后,这些物质本身不是邪恶。比如说金钱,佛教永远都没有把金钱当作一个罪恶的东西。如果用得好,金钱也是有好的一面。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要求也不一样。小乘佛教里讲,如果有人给出家人供养金银珠宝,那这个出家人不能接受,他手一碰就会犯戒的。所以南传佛教的出家人,很多时候身上都没有钱的。如果兜里面有钱,他们到超市去买东西,会把包搁在那让收银员来拿钱,他是不碰钱的,到现在也是这样。但在大乘佛教里,如果有人供养金银珠宝,不接受的话那就又是犯戒了。要接受,但接受后必须要把自己当一个金钱的保管员、管理者,而不是它的拥有者。把这个钱收了以后,要用到弘法利生、帮助众生等方面,就是心态应该是为了弘法利生而接受这个钱。

如果为了自己的享受然后刻意地去追求物质,则不管大乘还是小乘都不允许。所以出家人坐头等舱,用电器设备,很多人会说,为什么出家人要用苹果手机呢?如果只是把苹果手机当作一个通信工具来看的话,那苹果手机可以,什么手机都可以,对出家人本身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不过一般来说,出家人最好还是过比较简单的生活,这样是很好的,在别人的心目当中也比较顺眼,但也不是要刻意地去追求简单。对于个人来说,要看怎样才能够保持比较平静的心。如果有什么东西让你产生烦恼,那这个东西是要放弃的,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现在网上说得很严重,好像拥有这些东西就完全违背了佛教的教义。实际上也不是这样,要看心。

在家人也是这样,有些时候我们也遇到有人问:在家人佛教徒学了佛以后,可不可以结婚,可不可以住很大的房子,可不可以一身都是名牌,可不可以背几十万、几百万的包包?这些答案都是一样的,如果自然就有,那这是可以用的。一般在家人不太可能自然就有,但是如果不需要太多太多的奋斗,因为各种原因自己自然拥有的话,那这个也是可以用的。

H  非常感谢您!您刚才一番话确实对我们有很大启发。因为很多初学佛的人,刚接触佛教的时候会有一种恐慌,觉得我要学佛了之后,我以前过的好生活不能再过了,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A   对,不是这样。比如说也经常有人问:刚学佛的在家人可不可以参加娱乐活动?参加正常的娱乐活动是没有问题的,即使穿着打扮非常时髦也没有关系。主要不是看外表怎么样,外表虽然破破烂烂的,但里面都是嫉妒、傲慢,各种各样的烦恼,全部都非常的肮脏,那一点用都没有。所以我们平时讲,21世纪的佛教徒既要有佛学的修养,也要有科学的头脑。年轻人的穿着打扮,完全可以非常时髦,没有一点问题。有些佛教徒,可能因为某些个别的寺庙或个别上师的要求,吃的东西很简单,穿的也是破破烂烂的,很多身上的衣服不男不女,他们觉得这样很好,但其实这没有什么好的。所以佛教徒的穿着打扮还有言行举止,要符合现代人的观念,“与时俱进”这句话对佛教来说非常重要。

如果佛教徒的言行举止都与社会格格不入,那谁来学佛呢?佛教就边缘化了,最后没人去学,那本身也不是佛的意思。佛的要求是生活不要走两个极端:既不要太奢侈,刻意地追求奢侈;也不要太贫穷,过正常的生活就好。如果自己有福报,生活过得好一点、奢侈一点,也不是完全不可以。如果自己喜欢简单的、稍微贫穷一点的,不需要那么多物质的生活,能够让心清净,当然也可以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没问题的。

H   谢谢您,相信很多年轻人因此就如释重负了。谢谢!好,下面一位观众朋友。

 

5

 

Q   堪布,您好!我们学习佛法中要用到佛珠,因为佛珠是佛教徒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志。现在的佛珠非常多,请问堪布:是不是越贵越好呢?还是说这个就是随心意呢?请堪布开示。

A   也不是越贵越好。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用什么样的佛珠都可以,不一定要用贵的佛珠。现在不管信佛的、不信佛的,每个人手上都有一个佛珠,这个确实是一种时髦。大家把很多原来很便宜的佛珠炒得很贵很贵,这是把佛珠当作装饰品了,然后就相互之间对比,谁的佛珠贵,谁的佛珠好看等,但这不是佛教的本意。

有一些特殊的修法,比如说密法里讲的一些本尊的修法或是不同的修行的内容,会有一些佛珠上的要求,这个是比较特殊的。一般的情况下,我们用不上。我们平时就是用六道木的,木头的或者是一般的、稍微比较便宜一点的佛珠就可以,反正是计数的,也不需要很贵。一般情况下,佛教对我们念咒时用的佛珠没有太多的要求,用什么样的都可以。

 

6

 

Q   堪布辛苦了。我们经常看电视里卖珠宝的节目会宣传“男戴观音女戴佛”。这个我们也知道了很长时间,它流传了很长时间。这个真的有分别吗?佛教里面有这样的规矩吗?谢谢。

A   佛教里面应该没有这样的规矩,怎么戴都是可以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产生了这样一种说法,可能是世俗人自己的想法吧!佛经里没有看到。都可以的。

 

7

 

Q   师父您好!我们修行人发愿要去往西方极乐世界,那么人在太空中如何辨别东南西北呢?还有,西方极乐世界到底在什么位置?然后它到底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还是只是一个比喻?

A   在太空中地球有自转和公转,它的西方也有变化,不是永远都是一个方向。我们东方的西方,和美国的西方也不一样。当年释迦牟尼佛宣讲《佛说阿弥陀经》时,地球的自转是上午、下午还是中午?是夏天,还是秋天?是什么时候?我们都不知道。但那个时候就有一个方向是西方,佛认为,西方极乐世界就在这个方向。

刚才你说的是对的,在太空当中要确定一个确切的西方是不太现实的。当时佛在讲法的时候说西方在这边,就是告诉大家,这边有西方极乐世界,应该是这样的。如果要明确定位西方极乐世界是很难的,不好确定是在什么地方。佛经里讲,是超越了成千上万的宇宙的一个世界。

佛教世界观很早以前就讲过。《华严经》当中讲了很多很多的世界,有些世界是有阳光的,有些世界是没有阳光的;有些世界的人身上发光,有些世界的植物身上发光;还有些世界的人和植物没有光,就像我们的世界一样,要靠太阳的光,等等。这就是佛经讲的三千大千世界。在超越了这么多的世界之后,有一个西方极乐世界。按照佛经的意思,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像我们现在的地球一样确确实实存在的世界,但是没办法说确切的位置。我想释迦牟尼佛在讲这部经的时候,西方就是西方极乐世界。

H  说到西方极乐世界,有朋友问我,你们都说可以去西方极乐世界,怎么去呀?是诺亚方舟还是宇宙飞船?他们会觉得很奇怪,人都已经去世了,怎么去西方极乐世界呢?

A  人的肉体不会去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也不需要诺亚方舟和太空飞船,什么都不需要。去西方极乐世界的是人的意识,比如说人的身体是一棵树,我们的意识就是树上面的一只鸟,树倒下了,鸟就会飞走。我们的意识可以瞬间从这里搬迁到另外一个地方,有可能比光速还快,不需要什么交通工具。人在这个地方的业力结束了以后,就不会再停留在这个地方,而会继续被业力牵引到其他地方,我们的业力在哪里成熟,瞬间就到这个地方投生。

H  感谢慈诚罗珠堪布今天给大家答疑和解惑,也感谢各位观众朋友的热情提问。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期节目还是要先告一段落了。感谢大家,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编者注:因本书根据《慧灯·问道》节目编纂整理而成,收录慈诚罗珠堪布、主持人和观众等人的谈话内容。为避免重复,此处只标示缩写。其中,H(Host/hostess)代表主持人,A(answer)代表堪布,Q(question)代表提问者,即观众。

 

《慧灯·问道》“生活篇”第5期

 

H   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慧灯·问道》节目。上一期节目当中,堪布对我们进行了生活和佛法的主题开示。因为我们对生活和佛法还是有很多的疑问,所以这次节目中我们再次请到慈诚罗珠堪布与大家进行互动和交流。我们掌声有请慈诚罗珠堪布!

 

1

 

Q   堪布,您好!有人觉得自己在生活中没有害人,对其他人和事都挺热心的,没有造过什么罪业。为什么佛教总说要让人们忏悔自己的罪业呢?

A   佛教的“忏悔罪过”指的是,即便这一生当中没有做过任何罪过,那也不意味着上一世、再上一世没有罪过。所以佛教觉得还是应该忏悔。因为我们的意识就像一个电脑硬盘一样储存着很多东西,今天存的、昨天存的、上一个月存的、去年存的……我们今天没有保存什么东西,并不能代表昨天和前天没有存,所以佛教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的。我们现在只要有这样的机会,就要把阿赖耶识上(也就是精神上)一些不好的东西铲除。现在就是一个机会,以后有没有这样的机会,大家都没把握,所以现在有机会的时候要忏悔,这样比较安全。

还有一点,很多人觉得自己这一生当中,没有做过什么罪过。但其实不一定,如果我们深入地去思考,我们在工作、生活时认为这个不是罪过,但实际上确实是罪过,是害别人的,是害其他众生的,都有可能。比如说,这种人在生活中确实没有故意去伤害过什么人,但他吃饭时有可能吃一些活的东西等,所以忏悔还是有用的。

H   所以这个知错能改是比较好的一种方式。

A   是的,知错能改是佛教里面非常重视的。

 

2

 

Q   堪布,您好!人们总说随缘和顺其自然,可有人不作为或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后,也说随缘或顺其自然。我想问堪布,从佛法上如何理解随缘和顺其自然?

A   “随缘”这个词佛经里出现得比较多,“顺其自然”却不是很多。其实这两个内容基本上差不多。“随缘”是什么意思呢?“缘”就是外在的。外在的任何东西,能够刺激我们感官的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叫作缘。“随”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感官跟着外界的这些东西发生变化。比如声音振动了我们的耳膜后,我们内心中就产生了“哦,听到了一个声音”,然后去思考这个声音的内容等,这叫作随缘。“缘”是外界的东西,“随”就是跟随它发生变化,这个叫作随缘,一般是这样理解的。

那“顺其自然”呢?“自然”是自然规律。比如说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事情,都有因和果。这些因和果之间有一个不能随意改变的自然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有了因,就一定会有果,我们要顺着这个走。如果你过去造了业,那么现在有这个报应是自然的,比如你杀生,然后生病,这个是自然。那么“顺其”就是现在去面对,不去拒绝,就是顺着自然的规律走。

另外善的方面也是这样。我们行善就有善的果报,彼此之间也有因果关系,我们还是要跟着它走。这当下发生的一切都是有因有缘的。既然有因有缘,那我现在不顺它也不行,这是没办法拒绝的,所以我去面对,我不逃避。

H   堪布,其实刚才这位观众朋友提问题时也说道,面对一些不好的状况时,有人会说,顺其自然吧、随缘吧。那比如说我们现在看到一个年轻人沉迷于网游,我们是不是也能说,那就随缘、顺其自然吧? 

A   对,任何一个词语的真正意义在我们用到生活中时都可能会产生变化。还有一些词语,用在不同的年代也有不同的意义。刚才说的是佛经里的意思,现在则是我们对某个事情努力了,如果没办法实现的话,那就随缘吧,放弃吧,成了这种意思了。这是我们的一种习惯用法吧。 

H   其实跟佛经原来的意思相比,已经有一些变化了。 

A   稍微有一点点变化,但也可以这样理解。从字面上看的话,它其实就是随缘。那就随缘,我就不要再去努力,或者不要再去想改变它。它就是这样,随缘的,那就随着它的因缘走吧,也可以这样理解了。 

 

3

 

Q   堪布,您好!死亡是一刹那的事情,我总觉得它并不可怕,煎熬的是医学意义上一些无法治愈的疾病,长时间的病痛折磨。我们该如何面对这样的病痛折磨?是否要提前修一些特殊的法门呢?

A   对。我们所有的修行,都是针对生老病死的痛苦。生病也有一些特殊的修法,我在《慧灯之光》当中也介绍了如何面对病痛。有些修法需要我们现在健康、还没有生病的时候去准备,到面对的时候就可以用得上。如果没有提前准备,到面对的时候再去修,那一般的这些修法都是不管用的。

《慧灯之光》里的“如何将病苦转为道用”讲过,我们怎么样把病痛转为修行的资粮,病痛如何转为道用,“道”就是修行。我们普通人面对生老病死都很拒绝,也不愿提及。但有一定修行的人,他可以把生老病死都转化为修行的动力,再通过这个消除生老病死带给我们的痛苦。有这样的修法。

H   堪布,刚才这位朋友提到死亡并不可怕,只是一刹那的事儿。其实我还想向您请教一下,她这个见解是否正确?死亡真的就只是一刹那的事情吗?

A   死亡就是一刹那的事情,最可怕的是死亡给我们带来的后续的一些事情。死亡本身就像人睡着了一样。比如说,一个人在特别受苦、特别痛的时候死了,那所有的病痛就消失了,这是一瞬间的事。可怕的是死了以后,我们的这一生全部结束了,但又遇到了一个新的开始,那这个新的开始是怎么样的?如果在没有什么准备的情况下,这后面的事情是比较可怕的。

 

4

 

Q  堪布,您好!网上时常有大众对于出家人出门乘坐飞机头等舱、坐豪车、戴名表、使用最新款的 iphone手机等现象的一些非议。那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呢?

A  我今天没有戴名表,真是太好了!如果出家人刻意地去追求奢侈的生活,把自己变成一个享乐主义者,这样肯定是不对的。因为这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也不符合出家人的生活方式,更不符合佛的要求。但如果一个人不是刻意地去追求,而是自然就有了,那么有了以后,他是不是一定要抛开这个呢?也不是。小乘佛教里,如果今天一个人出家受戒,受戒完毕以后,他的受戒师父要给他讲十一条要求,佛教里面叫“十一个教言”。其中一个就是对生活方面的要求:生活要做到不堕。佛教里面就讲不堕两边,两边是指左右两边,也就是说生活不能走两个极端。

两个极端中,一个是指刻意地去追求奢侈的生活,像社会上个别人一样去炫耀名表啊、豪车啊,相互之间用物质来攀比,这绝对是不对的,出家人的生活不能刻意地追求奢侈。还有一个,就是刻意地去过贫穷的生活。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是不是佛教徒一定要当苦行僧,过很贫穷的生活?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但实际上也不是这样。在没有经过努力,自然而然有了一些奢侈品后,把这些奢侈的东西当作一个罪恶来看,然后强迫自己一定要远离这些东西,认为自己不应该有这些东西,贫穷的生活才是我的生活,我应该刻意地去过贫穷的生活,这也是一个极端。

所以小乘佛教的经典里讲,如果你不需要任何的奋斗自然就有了,那是不是就可以过这种生活?比如说你有一整栋的楼,里面有五百套房间。这样的一栋楼,你一个人去用的话,也是可以的。因为你不是刻意地去过这样的生活,你也没有为了这个去奋斗什么,而是自然就有了。那自然有了以后,你过了这样的生活是不是就不能解脱了?也不是。比如说,你只把这栋楼当作一个房子而已,没有因为自己拥有一个这么大的房子就觉得了不起,没有这些烦恼,没有这些负面的情绪和想法。车也是一样,只是把它当作一个交通工具而已。你有一辆好车,你没有觉得有什么了不起,有一天没有了这个好车,换成一个非常破烂的车子,只要能够把你送到目的地,你觉得这个交通工具也可以。这样看(其他类似的情况)都是一样的。你可以戴一个名表,也可以戴一个几十块钱的表,反正它能够告诉你准确的时间就好了。是名表还是一般的表,这个都没关系,你只是把它当作一个时间表。如果能够保持这样一个平常心,那都是没关系的。不仅仅是出家人,在家人也是这样。

很多人觉得,佛教徒就不应该过奢侈的生活,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其实佛教徒修的是心。物质是好还是不好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态。如果心态没有调整好的话,这些很普通的表、车、房子也会给你带来烦恼;心态调好了以后,这些物质本身不是邪恶。比如说金钱,佛教永远都没有把金钱当作一个罪恶的东西。如果用得好,金钱也是有好的一面。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要求也不一样。小乘佛教里讲,如果有人给出家人供养金银珠宝,那这个出家人不能接受,他手一碰就会犯戒的。所以南传佛教的出家人,很多时候身上都没有钱的。如果兜里面有钱,他们到超市去买东西,会把包搁在那让收银员来拿钱,他是不碰钱的,到现在也是这样。但在大乘佛教里,如果有人供养金银珠宝,不接受的话那就又是犯戒了。要接受,但接受后必须要把自己当一个金钱的保管员、管理者,而不是它的拥有者。把这个钱收了以后,要用到弘法利生、帮助众生等方面,就是心态应该是为了弘法利生而接受这个钱。

如果为了自己的享受然后刻意地去追求物质,则不管大乘还是小乘都不允许。所以出家人坐头等舱,用电器设备,很多人会说,为什么出家人要用苹果手机呢?如果只是把苹果手机当作一个通信工具来看的话,那苹果手机可以,什么手机都可以,对出家人本身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不过一般来说,出家人最好还是过比较简单的生活,这样是很好的,在别人的心目当中也比较顺眼,但也不是要刻意地去追求简单。对于个人来说,要看怎样才能够保持比较平静的心。如果有什么东西让你产生烦恼,那这个东西是要放弃的,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现在网上说得很严重,好像拥有这些东西就完全违背了佛教的教义。实际上也不是这样,要看心。

在家人也是这样,有些时候我们也遇到有人问:在家人佛教徒学了佛以后,可不可以结婚,可不可以住很大的房子,可不可以一身都是名牌,可不可以背几十万、几百万的包包?这些答案都是一样的,如果自然就有,那这是可以用的。一般在家人不太可能自然就有,但是如果不需要太多太多的奋斗,因为各种原因自己自然拥有的话,那这个也是可以用的。

H  非常感谢您!您刚才一番话确实对我们有很大启发。因为很多初学佛的人,刚接触佛教的时候会有一种恐慌,觉得我要学佛了之后,我以前过的好生活不能再过了,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A   对,不是这样。比如说也经常有人问:刚学佛的在家人可不可以参加娱乐活动?参加正常的娱乐活动是没有问题的,即使穿着打扮非常时髦也没有关系。主要不是看外表怎么样,外表虽然破破烂烂的,但里面都是嫉妒、傲慢,各种各样的烦恼,全部都非常的肮脏,那一点用都没有。所以我们平时讲,21世纪的佛教徒既要有佛学的修养,也要有科学的头脑。年轻人的穿着打扮,完全可以非常时髦,没有一点问题。有些佛教徒,可能因为某些个别的寺庙或个别上师的要求,吃的东西很简单,穿的也是破破烂烂的,很多身上的衣服不男不女,他们觉得这样很好,但其实这没有什么好的。所以佛教徒的穿着打扮还有言行举止,要符合现代人的观念,“与时俱进”这句话对佛教来说非常重要。

如果佛教徒的言行举止都与社会格格不入,那谁来学佛呢?佛教就边缘化了,最后没人去学,那本身也不是佛的意思。佛的要求是生活不要走两个极端:既不要太奢侈,刻意地追求奢侈;也不要太贫穷,过正常的生活就好。如果自己有福报,生活过得好一点、奢侈一点,也不是完全不可以。如果自己喜欢简单的、稍微贫穷一点的,不需要那么多物质的生活,能够让心清净,当然也可以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没问题的。

H   谢谢您,相信很多年轻人因此就如释重负了。谢谢!好,下面一位观众朋友。

 

5

 

Q   堪布,您好!我们学习佛法中要用到佛珠,因为佛珠是佛教徒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志。现在的佛珠非常多,请问堪布:是不是越贵越好呢?还是说这个就是随心意呢?请堪布开示。

A   也不是越贵越好。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用什么样的佛珠都可以,不一定要用贵的佛珠。现在不管信佛的、不信佛的,每个人手上都有一个佛珠,这个确实是一种时髦。大家把很多原来很便宜的佛珠炒得很贵很贵,这是把佛珠当作装饰品了,然后就相互之间对比,谁的佛珠贵,谁的佛珠好看等,但这不是佛教的本意。

有一些特殊的修法,比如说密法里讲的一些本尊的修法或是不同的修行的内容,会有一些佛珠上的要求,这个是比较特殊的。一般的情况下,我们用不上。我们平时就是用六道木的,木头的或者是一般的、稍微比较便宜一点的佛珠就可以,反正是计数的,也不需要很贵。一般情况下,佛教对我们念咒时用的佛珠没有太多的要求,用什么样的都可以。

 

6

 

Q   堪布辛苦了。我们经常看电视里卖珠宝的节目会宣传“男戴观音女戴佛”。这个我们也知道了很长时间,它流传了很长时间。这个真的有分别吗?佛教里面有这样的规矩吗?谢谢。

A   佛教里面应该没有这样的规矩,怎么戴都是可以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产生了这样一种说法,可能是世俗人自己的想法吧!佛经里没有看到。都可以的。

 

7

 

Q   师父您好!我们修行人发愿要去往西方极乐世界,那么人在太空中如何辨别东南西北呢?还有,西方极乐世界到底在什么位置?然后它到底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还是只是一个比喻?

A   在太空中地球有自转和公转,它的西方也有变化,不是永远都是一个方向。我们东方的西方,和美国的西方也不一样。当年释迦牟尼佛宣讲《佛说阿弥陀经》时,地球的自转是上午、下午还是中午?是夏天,还是秋天?是什么时候?我们都不知道。但那个时候就有一个方向是西方,佛认为,西方极乐世界就在这个方向。

刚才你说的是对的,在太空当中要确定一个确切的西方是不太现实的。当时佛在讲法的时候说西方在这边,就是告诉大家,这边有西方极乐世界,应该是这样的。如果要明确定位西方极乐世界是很难的,不好确定是在什么地方。佛经里讲,是超越了成千上万的宇宙的一个世界。

佛教世界观很早以前就讲过。《华严经》当中讲了很多很多的世界,有些世界是有阳光的,有些世界是没有阳光的;有些世界的人身上发光,有些世界的植物身上发光;还有些世界的人和植物没有光,就像我们的世界一样,要靠太阳的光,等等。这就是佛经讲的三千大千世界。在超越了这么多的世界之后,有一个西方极乐世界。按照佛经的意思,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像我们现在的地球一样确确实实存在的世界,但是没办法说确切的位置。我想释迦牟尼佛在讲这部经的时候,西方就是西方极乐世界。

H  说到西方极乐世界,有朋友问我,你们都说可以去西方极乐世界,怎么去呀?是诺亚方舟还是宇宙飞船?他们会觉得很奇怪,人都已经去世了,怎么去西方极乐世界呢?

A  人的肉体不会去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也不需要诺亚方舟和太空飞船,什么都不需要。去西方极乐世界的是人的意识,比如说人的身体是一棵树,我们的意识就是树上面的一只鸟,树倒下了,鸟就会飞走。我们的意识可以瞬间从这里搬迁到另外一个地方,有可能比光速还快,不需要什么交通工具。人在这个地方的业力结束了以后,就不会再停留在这个地方,而会继续被业力牵引到其他地方,我们的业力在哪里成熟,瞬间就到这个地方投生。

H  感谢慈诚罗珠堪布今天给大家答疑和解惑,也感谢各位观众朋友的热情提问。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期节目还是要先告一段落了。感谢大家,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编者注:因本书根据《慧灯·问道》节目编纂整理而成,收录慈诚罗珠堪布、主持人和观众等人的谈话内容。为避免重复,此处只标示缩写。其中,H(Host/hostess)代表主持人,A(answer)代表堪布,Q(question)代表提问者,即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