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灯·问道》“心理健康篇”第4期
主持人: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慧灯·问道》节目。
很多人都听说过强迫症,认为得了强迫症以后会有反复洗手或者反复关灯等强迫性的行为。那么这些属于强迫症吗?强迫症到底是什么?今天我们邀请慈诚罗珠堪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十佳心理咨询师于芮老师,以及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方昱南老师,一起来聊聊关于强迫症的那些事儿。
方老师,有些朋友会有一些强迫性的洗手、关灯之类的心理问题,这种问题是不是跟抑郁症一样?如果不一样的话,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方老师:有很大的区别。抑郁症主要是情绪低落,有长期的抑郁情绪,同时还有一些自杀的倾向,求生的意愿比较低。而强迫症是指我们会有一些强迫的行为或者思维,对某件事情我们觉得它并不太重要、也不想去做,但还是会不停地去做。刚才说到洗手,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要洗手,但是手上沾到一点点脏东西就要洗手,一天洗二三十次,那就可能到了一个不太正常的程度。
主持人:已经病态了?
方老师:对。比如说,我们每个人离开家的时候都要锁门、检查一下煤气,这个很正常。但是有人检查了一次不够,出去又回来,再检查一次,并且重复很多遍,这就已经到了一个不正常的、影响个人生活的状态了。如果太严重,那他可能就有强迫症的倾向。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无法控制”。其实他觉得自己不需要洗手,可又有一种很大的冲动要去洗手。
主持人:控制不住自己体内的“洪荒之力”!总觉得一定要想办法去洗手,如果不洗会非常难受。
方老师:对,是的,很痛苦。
主持人:于老师,强迫症有哪些常见表现?
于老师:有人做过统计,现在有大约70%的人站在抑郁的悬崖边上,尤其是都市人。但跟抑郁症相比,强迫症就没有那么普遍了。我们出去讲课时会提到一句话,“强迫症像个鬼,听得多、见得少”。为什么呢?因为强迫症大部分是一个人私下的行为,像出家门后再回去检查,如果不是亲近的人就不会看到。还有洗手,如果他自己不表述,很多时候我们也观察不到。而抑郁症,周围人是能知道的。
主持人:抑郁是一个常态化的状态,而强迫症是一个碎片化的状态。
于老师:可以这样说。
主持人:以我个人为例,大学时我向心理老师第一次咨询,就问他:“强迫症是病吗?”因为当时我有个习惯:看见水就想洗手。虽说没有到不洗手会难受那么严重的程度,但总觉得手脏。当我感觉这种状况影响到我的生活后,我去咨询了心理老师。老师说,这种情况再发展下去就是强迫症了,现在还只是一种强迫行为。后来,在老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克制之下,我已经把这个习惯彻底抛弃掉了。
于老师:您可能之前是强迫意向、强迫思维,虽然老是这样想,但是还没有每次都去洗手。当你真的每次都去洗的时候,那可能就变成强迫症了。
主持人:其实很多人都存在这种隐性的状态。
于老师:有强迫隐性意向的人实际上有很多。为什么刚才我会开玩笑说,我们“听得多见得少” 呢?因为有这种意向的当事人如果自己不说,谁都不会知道,而且这种行为就算做出来,也是在很私密的情况下做的。
主持人:堪布,您了解强迫症吗?
堪布:我了解得没有抑郁症那么多。
于老师:因为它本来就少。
堪布:是,抑郁症的患者我们接触得比较多,而强迫症确实像于老师讲的一样,听得多,但是见得不多。
主持人:您说不太了解,起码证明您自始至终没有过强迫症的感觉。开个玩笑!
堪布:有些时候也有啊,我坐飞机时,经常要查一下身份证到底带了没有,要看一下,再看一下。我开玩笑的!
主持人:其实这是谨慎的表现。不过,有人在整理物品方面也会有一种强迫行为,有这种情况吧?
于老师:是的,强迫症的核心就是完美主义,没有完美主义就没有强迫症。
主持人:所以说两者是约等于的,可以这么理解吗?
于老师:可以。
主持人:刚才我采访了两位老师和堪布,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没有过强迫症的表现?
观众1:您好,主持人,您好,堪布。我每次出门的时候,都感觉自己忘了关家门,忘了关燃气的阀门。有一次天下着雨,我都已经打着伞走到公交车站了,但一路上心里都极其不安。对于这种焦虑和不安,我没办法控制,而且每次出门都是这样。
主持人:不知道还有哪位朋友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强迫行为?
观众2:我有一个朋友,他每次买了新衣服都非常急迫地想把上面的标签剪掉。在去公司的路上,甚至到了公司以后,只要他想起这件事情,就要赶紧回家去处理。晚上回到家,爱人睡着后,他总是觉得家里还有什么事没处理掉,左思右想睡不着。自己非常痛苦,又无法控制,这种内心的煎熬甚至使他一度想过自杀,但这个问题就是解决不了。他这种情况属于强迫症吗?谢谢您。
主持人:他们两位说的情况其实代表了一些人存在的问题。我想问一下于老师,在您接触到的案例当中,有没有强迫症的案例?跟他们所描述的这种状况像不像?
于老师:真的不多,我接触的也就100来例。
主持人:不多还100来例?
于老师:“河里没鱼市上见”,因为我是专门做这个工作的。刚才这位女士,我没有听清楚,您是走到公交车站又返回家里去检查了,还是只有想检查的焦虑?
观众1:我有那种想检查的焦虑,总感觉自己没有锁门。
于老师:那可能我们还不能把这位女士的情况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强迫症。刚才那个朋友,如果仅对剪标签这一件事情执着,无论多么远都要回家去剪,无论什么情况都无法消减他剪标签的意愿,那这个可能就是强迫症;如果他晚上回家后,认为还有其他的事情没有做,就不停地找事情做,这可能跟我们刚才谈的一般概念上的强迫症不大一样。
我遇见过非常明显的强迫症行为,就是一个人去上学,他从楼上下来,再上去,往返七八次。他住六楼,而且还是走楼梯,上来下去七八次,他才真的走了。他洗手打上肥皂、冲掉,再打上肥皂、冲掉,一次就洗20多遍。
刚才我们谈到的是一些行为上的倾向,或者是一些情绪上的倾向,还有些其他的症状,可能跟我们谈的强迫症还有些差距。强迫症是一个相对专业的问题,以一般概念上的强迫症来衡量的话,我遇见的那些情况更像强迫症,刚才观众朋友们谈的这些是有强迫意向。
主持人:您遇到的其实更像是一种病,它是一种病态化的存在,而他们说的这些,我觉得其实有很多是生活当中不容易改掉的习惯,可以这样理解吗?
于老师:可以这么理解。我刚才举的上下楼梯的例子,肯定会导致他迟到,也就是说这种行为会影响他的社会生活,影响他上学或工作。我不知道两位观众说的那个情况对他们的工作、生活有多大影响,如果影响到了他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功能,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主持人:方老师,从您的咨询经验来讲,有什么强迫症的案例可以跟我们分享吗?
方老师:我非常同意于老师刚才的讲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强迫的行为、强迫的思维,这很正常。但是如果到了比较极端的状态,就真的要去注意,可能还要去医院检查。
我知道一个叫作“强迫计数”的案例:有个人走到一个大楼下面,看见上面的玻璃窗户,就不由自主地要数,而且一定要数清楚有多少层。更可怕的是,如果数错了,他就要重数。我们知道,这件事情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实质意义,它不像我们检查一下窗户,对我们生活还是有意义的,但是他一定要做,而且不能错,必须要做完整,这样就变成一种强迫了。
于老师:我说一个小例子,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谁家的孩子在学钢琴等乐器?孩子在练习一段曲子时,他其实已经会弹了,为了练得更熟,他会反复地弹。如果一个小节弹错了,正常情况下我们会重新弹一下这个小节,然后再继续往下弹。但有一部分孩子不会这样,他一定要从头开始弹。
主持人:跟我们录节目一样,如果我说错了,被卡住,那重新继续说就好了,但有的人一定要从头开始录。
于老师:对,所有的嘉宾都得听他再说一遍。实际上,这就是比较轻微的一个强迫行为。我说的那个孩子,如果他考级的曲子不是很长,比如三四级的曲子,他这样弹还是可以的。如果他弹的是五六级以上的长曲子,这样总是错了就从头弹起的话,那基本上可以判定是强迫行为。
主持人:没错,我想问一下方老师,强迫症大概可以分为几大类型呢?
方老师:通过我们刚才举的几个例子来看,强迫症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强迫的行为;一类是强迫的思维、观念、想法。
主持人:可以给我们解释一下强迫的思维吗?
方老师:比如说,我总不由自主地认为,这件事情我做得不好;我不由自主地认为,这个人对我有敌意。总是有一些观念重复不断地出现:我明明跟他确认过了,他对我没有什么恶意,但我就是觉得他对我不好,很多无法控制的念头会不断地冒出来。
主持人:我觉得这其实也是一种自我的不认可。
方老师:跟这个有非常大的关系。
主持人:也请教一下堪布,在佛教的理论体系当中,强迫症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堪布:精神方面的问题,佛教讲得很多,主要是关于人的贪、嗔、痴等各种各样的烦恼,以及解决这些烦恼的方法。这些都与抑郁症和强迫症的成因有一定的关系,但我还没有看到佛教里有专门针对强迫症的方法。不过,对于控制一些强迫行为,尤其是控制强迫思维的方法,佛教是有的。
主持人:为什么会有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呢?可以理解为它是“愚痴”的“痴”吗?
堪布:这与“愚痴”的“痴”当然有一定的关系,但如果说是“愚痴”的“痴”导致了这样的问题也不是很全面。到目前为止,在心理学上,关于强迫症的成因还没有非常确切的说法。各种各样的精神疾病,每一个都有它的特殊成因,但佛教里没有讲过具体成因是什么,所以我也不知道。
人的精神有一个承受度,压力或焦虑超过这个承受度后,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错觉。我们刚才谈到的这些强迫症,其中一部分其实是错觉。一个人的手没有那么脏,但因为他自己觉得脏、觉得手上都是细菌,所以反复地洗,这就是一种错觉。佛教里面有一些方法可以阻止这种错觉的产生,这些方法对强迫症应该是有用的,但好像没有专门针对强迫症的方法,因为两千五百多年前是否有强迫症还不好说。
主持人:我觉得强迫症可以归纳为一种都市病,因为在都市文化发展起来之前,没有听说过强迫症,我觉得它是近两年新兴起来的,可以这么理解吗,于老师?
于老师:这种理解实际上多少有一点片面。堪布刚才讲得非常对,有些人的这个强迫行为,初期可能是为了缓解他的压力。比如洗手,可能他对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接触水会觉得很舒服,所以他通过洗手,通过接触水去缓解某部分压力。而他一次次地去检查门是否关好,是对自己的一个认可——自己确实做到了,他要认可自我。我们没有做过区域发病方面的调研,可以说这与他生活在哪里没有关系,也许偏远的地方也有,只是他们不具备去看病和咨询的条件,不知道这是病,需要治疗。都市人可能对幸福感的要求更高,表述得也多,因此就出现了您刚才说的那种看法。
主持人:当您遇到这种案例时,您会如何去疏导呢?
于老师:这个没有统一的方案,要根据人的年龄、职业、性别,以及他的家庭成员情况而设定不同的方案。这个无法一下就说出一个具体的、针对所有人都有效的方案来,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方老师:我们具体举个例子来解释一下。刚才于老师讲,一个孩子去上学,他从楼上下来又上去,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想上学,但是家长给他很大的心理压力,要求他必须上学,他的内在就产生了很大的冲突。这个冲突外化就变成了行为,我去上学、不去上学,我去上学、不去上学……如果这个冲突一直没有办法解决,就会越来越严重,迟到了之后就会变成更大的压力。然后他就觉得,自己去上学会被老师批评,还是回去吧;回去又被家长批评,还是去上学吧。这样不断地反复,冲突就变得越来越大了。所以我们要针对每个人的情况,找到他的压力源,以此来缓解他的心理压力。
主持人:要直达病灶。
于老师:刚才方老师说的这个例子,总结下来就是:控制加上反控制,接下来再控制这个反控制。控制加上反控制再加上控制,就成了强迫症了。比如说不想上学,这是他自己内心的想法,但是得控制着自己去上学;然后去的时候确实又不愿意,还要控制这个不愿意去的想法。
主持人:所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病态的强迫症?
于老师:是的,就是内在冲突,冲突加冲突。
主持人:堪布,刚才您也提到了,其实强迫症的成因可能没有那么明确,那您是不是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佛教中的应对方法?
堪布:强迫行为来自强迫思维,如果强迫的思维能够得到控制的话,那么这些强迫行为基本上就可以得到解决。
解决办法有几种:一个是禅修。禅修是一种精神与心灵的综合治疗方式。人们生活中遇到了挫折,或者在工作中遇到的压力超过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可能会导致人精神崩溃,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甚至是错觉。有些思维比较杂乱无章,无法规范化分类,所以在心理学上就没有明确的专业名称。但像这种比较类似的强迫行为,我们把它归纳起来叫作强迫症,另一类行为就叫作抑郁症。
无论能不能分类,都可以通过禅修让一个人的精神从崩溃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当这个人的精神恢复到正常状态时,不管是抑郁、强迫,还是其他各种各样的精神问题,统统都能得到解决。禅修就是这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
另一个方法,就是当一个人出现这种强迫思维时,直接针对思维进行控制:首先他要察觉到这个问题出现了,然后用佛教里一些具体的方法,比如打坐,直接把这个念头打消。想要掌握具体的方法,需要去听一些相应的课程。简单地说,比如,当反复洗手的强迫行为或者念头闪现的时候,有一种方法是,这个时候先不要去想洗手,而去想另外一件事,这样注意力就转移到了其他东西上面,这个强迫的思维就不再继续了。注意力稍微转移一下,这虽然没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但是可以暂时不让它继续。因为抑郁也好,强迫也罢,如果放任让它继续的话,就会越来越严重,而早期的时候这些都并不严重。
主持人:都是小毛病。
堪布:对,小毛病。我们很多人都比较重视肉体上的疾病,但精神上的很多状况却不太重视,最后就会变成这样。其实早期这些都是非常容易解决的。当你有这样的想法时,给你提供另外一种思维的模式,让你去想一想别的事,这样强迫的思维就慢慢地忘掉了,再也不出现了。一次成功,两次成功,以后你随时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控制,这是一个方法。
佛教里还有另外一个稍微高级点的方法:不管是在产生强迫思维、特别生气,或是贪执某一个东西时,控制这种情绪的方法就是直接把冒出来的念头消灭掉,但这需要一点点的禅定功夫。
主持人:需要有功夫在,才能用得上这种方法。
堪布:对。虽然我刚才讲,佛教里没有“强迫症”这样的名词,也没有讲到强迫症出现后该怎么办,但是它有这样综合性的治疗方法,我想这是非常管用的。
主持人:好的。通过堪布精彩的解答,以及两位老师精彩的讲解,我们对强迫症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这种内心的冲突也提醒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正如堪布在《慧灯之光》中所说,“人的心是可以训练的”,而“探索自我、提升心灵,理应成为现代人滋养心灵、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环”。我们也希望大家通过这一期《慧灯·问道》,能够更多地感受到来自内心的强大力量。这一期的节目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我们下一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