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灯·问道》“莘莘学子篇”第1期

 

主持人: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本期的《慧灯·问道》节目。

大学生活很新鲜,同时也有很多让我们无所适从的地方。如何在人生的关键阶段做出正确的选择?如何才能够找到人生未来的方向?今天,我们将围绕这些让我们感到烦恼和困惑的问题展开讨论。有请这一期的嘉宾——慈诚罗珠堪布!

接下来,大家可以向堪布提问。

 

观众1:堪布,您好!如今,不管科技还是人文都在逐渐发展和完善,新生的会取代老旧的。但我觉得佛教一直都没有什么变化,现代人读的还是古人留下来的经典。佛教会不会太守旧了?佛教为什么不能与时俱进呢?

堪布:佛教肯定是需要与时俱进的。佛教里面的有些内容,虽然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观点,但是从现在的角度看,当时那些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有很多至今仍然很超前。比如,关于微观世界的结构和人类解决精神问题的方法等,这些观点确实非常新颖,到现在看起来一点儿也不落后。

主持人:非常具有前瞻性。

堪布:对,但也有一部分内容需要与时俱进。早在两千五百年到三千年前,佛教就在印度诞生了。在当时的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下,佛陀为了让人们接近佛法,就讲了一些他们容易接受,但与现代科学有冲突的内容。虽然这部分内容不属于佛法的核心要义,但是现在一定要更新,否则现代人可能会无法接受。

另外,佛教的传播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因为时代在变,而且变的速度非常快。佛教里的一些方法是给当时的人讲的,比较适合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方式,但这些方法放在我们现在这个年代,其中有些可能就不太适合了。

主持人:过时了。

堪布:对,已经过时了。那么,这些传播方法和表达方式就需要与时俱进。像汉传佛教的很多佛经,还是唐朝时期的文字和表达方式,一直都没有什么变化,所以我们现在读起来就很吃力。本来佛教讲的内容就比较深奥、复杂,再加上文字和表达方式没有后续更新,几乎没有白话文的佛经,这样很多现代人读起来就有点儿吃力。如果这些方面不与时俱进,人们就不太容易接受。

还有,佛教的一些观念也需要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如果不结合的话,很多人可能不容易接受,这些方面是要与时俱进的。

主持人:现在佛教其实也在做着自己的努力,比如在传播方面,就选择了新媒体来推广自己。

堪布:对。另外,佛教还要与现代的一些观念结合。其实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是非常开放、非常人性化的。我们对佛教最大的误解是什么?就是很多人觉得佛教里面有很多规矩,学了以后会有太多的约束。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这就成为一种压力,以至于很多人都不敢学佛。

其实不是这样的。从表面看,佛教的宗教色彩好像很浓,比如我们进寺庙,各方面的规矩特别多。但这些规矩并不是非遵守不可,只要有原则性的东西在就可以。大乘佛教的原则与核心就是利他,如果你的动机和目标是自利利他,那么无论方式怎样都可以。

主持人:而且,这些规矩其实是为了帮助我们生起恭敬心。

堪布:对,是这样。

 

观众2:堪布,您好!感谢您今天来这里,我的问题和刚才那位同学的有点儿类似。您刚才也说佛教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宗教,它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而现在的科技发展特别迅速,尤其是目前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我想问一下,现代科技会不会对佛教有冲击?如果有的话,应该如何解决?

堪布:对佛教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从表面上看,现在新科技的一些观念与佛教的理念是有一些冲突的地方,比如佛教的宇宙观、世界观,但佛教所讲的微观世界与科学没有任何冲突,而且一直都走在科学的前面。比如新近发表的经典物理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非常高端的科研成果,不但与佛教没有任何的冲突,而且还印证了佛教在微观世界方面的很多观点。

在宏观世界方面,佛教讲的宇宙观和世界观不是现代科学的观点,而是地心论。为什么呢?因为在当时的印度,大家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他所有的天体都在地球周围转。这其实是视觉带来的一个错觉,但因为当时人们缺乏先进的仪器去观察天体,还没有高科技,所以大家都这么认为。

这个认识并不太重要。所以,既然大家都这么认为,佛也就没有否定他们的认识,而是在此基础上,再添加一些其他的东西。这个“其他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一开始就去争论一个不太重要的观念,然后想要再传授一些东西给他们,那他们可能就难以接受。用佛教的话来讲,这就断掉了他们的善根。也就是说,从此他们就没有机会学习佛法了。因此,佛就先忽略这部分内容,他们认为怎样就怎样,不与他们争论,也就是佛教里讲的随顺世间。佛这么做是因为考虑到当时的受众、文化背景,以及当时印度的一些宗教信仰,所以没有去反对。但是,按照现在科学界的宇宙观,地心说是不正确的,这与当时的佛教观点有所冲突。我刚才讲,佛教有一部分内容需要更新,这也是其中之一。

但在微观世界方面,近二十年来,脑神经科学、生命科学的一些重大发现,以及量子力学领域非常令人兴奋的发现,与佛教的观点非但没有任何冲突,反而可以互相印证。

此外,有一本佛经叫作《大涅槃经》,在所有佛教经典里,它的地位非常之高。无论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认为它非常重要。佛在这部经里说过,未来他不与世人争,但世人会与他争。佛为什么不与世人争呢?因为世人的眼耳鼻舌身,也就是视觉上看到的、听觉上听到的、嗅觉上闻到的、触觉上摸到的……这些东西在某种层次上是对的。虽然这不是一个终极的真相,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至少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用感官去了知这个世界的时候是对的,所以佛不会和世人争。然而,由于佛教讲的是一些很深奥的内容,世人不能理解,所以他们会与佛争。

我们肉眼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不是世界的真相,但佛不会否定它;如果我们换一个显微镜去看,世界就不是我们肉眼所见的样子,但这个结果佛也不否定;显微镜也有很多不同的类别,如果用高倍电子显微镜去看,就又会是另外一个结果,但这个结果佛也不反对。总之,会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取决于我们用什么样的工具去认知、了解这个世界。这些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对的,都是可以接受的,所以佛不会与世人争。

未来,科技在发展过程中的研究发现,虽然还不是终极的真理,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可以算是相对真理,佛对此都不反对、不否定。世间有智慧的人所肯定的,佛也肯定;他们所否定的,佛也会否定。

“不争”是原则性、总结性的一句话,这句话在佛教里面非常重要。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与佛教的理论永远都不会有冲突,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空间。

 

观众3:堪布,您好!现在很多发达国家,佛法并不是那么昌盛,学佛的人也比较少,而一些不太发达、相对贫穷的国家,学佛的人比较多。佛法里面不是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呢?

堪布: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我想这个是历史原因造成的。释迦牟尼佛当时只出现在亚洲,他没有出现在欧洲,也没有出现在美洲。如果释迦牟尼佛当时在欧洲、美洲,那么今天佛法最兴盛的地方就不是亚洲,而是欧洲和美洲。

当释迦牟尼佛出现在印度时,交通和各种传播工具并不像今天这么便利,没有飞机,也没有现在这么方便的轮船。因此,要跨越海洋到彼岸去传播佛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那时佛教就把印度作为传播佛法的中心,然后辐射到东南亚各国,这个是由历史决定的。

另外,为什么有佛教的地方是比较贫穷的地方?我们可以这么认为,这与工业革命有关系。工业革命起始于欧洲而不是东南亚,所以欧洲的经济发展就稍微快一些。东南亚以及其他很多地方,科技的起步稍微晚一点,这和他们的经济发展也有一定关系。这些都是客观因素或者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与佛教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没有太大关系。

当时印度佛法比较兴盛,有很多人非常虔诚,他们也特别喜欢供佛、修庙,积累了很多的福报。那个时候积累了福报、种下了很多善因、做了很多善事的人,是否就是今天的印度人呢?不一定是。这些人现在有可能在比较发达的国家当中,享受他们过去积累的福报。所以我们不能认为,印度人永远都是印度人,欧美人永远都是欧美人,不是这样的。

主持人:因为过去种下的善因,有可能他这一世会去发达国家享受自己之前积累的福报。

堪布:这都有可能。

 

观众4:堪布,您好!我的舍友有时候不顾他人的感受,乱翻别人的东西,侵犯他人的隐私,而且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跟他说了也不听。请问您有什么好的建议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堪布:有几个建议你看行不行。第一,如果你有一些非常私密的东西,绝对不能给别人看的,那就锁在自己的箱子里,每个星期换一次密码。(众笑)

主持人:就不给他机会。

堪布:对,不要给他机会,这样他也就没办法了。第二,如果不是很隐私的东西,他来翻一翻,你也别太计较了,反正也不是很隐私的东西,没关系的。

主持人:愿意看就看去吧。

堪布:对,看就看吧。第三,你们寝室里的人可以开个会,民主决定晚上什么时候睡,早上什么时候起。大家商量决定后,如果其中某一个人不遵守这个规矩,那就适当地惩罚一下他。

主持人:比如说,让他打扫卫生。

堪布:对,这样我想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主持人:重要的是用一些善巧的方法,避免让大家反感。在这个情况下,把问题说明白就好了。

堪布:对。如果后面的方法实在不管用,在没办法的情况下,那就调整自己的心态,这也是可以的。要认识到,人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强的。如果觉得周围的环境特别糟糕,心里不接受、抗拒,那么身边的任何一件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都会影响到你,让你特别烦躁,所以你要接纳、适应这个环境。想适应这个环境,就要从内心去调整自己。调整好了以后,哪怕再大的声音也不会影响到你。

实在行不通的情况下,就去调整自己,不要去要求别人。这样的话,那些问题应该都是可以解决的。

观众4:谢谢堪布!

主持人:如果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环境,那就只能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这个环境。总不能让自己永远不开心,对吧?

堪布:对!

主持人:非常感谢堪布的精彩解答,希望今天的节目能够帮助大家解开心中的疑惑,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慧灯·问道》“莘莘学子篇”第1期

 

主持人: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本期的《慧灯·问道》节目。

大学生活很新鲜,同时也有很多让我们无所适从的地方。如何在人生的关键阶段做出正确的选择?如何才能够找到人生未来的方向?今天,我们将围绕这些让我们感到烦恼和困惑的问题展开讨论。有请这一期的嘉宾——慈诚罗珠堪布!

接下来,大家可以向堪布提问。

 

观众1:堪布,您好!如今,不管科技还是人文都在逐渐发展和完善,新生的会取代老旧的。但我觉得佛教一直都没有什么变化,现代人读的还是古人留下来的经典。佛教会不会太守旧了?佛教为什么不能与时俱进呢?

堪布:佛教肯定是需要与时俱进的。佛教里面的有些内容,虽然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观点,但是从现在的角度看,当时那些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有很多至今仍然很超前。比如,关于微观世界的结构和人类解决精神问题的方法等,这些观点确实非常新颖,到现在看起来一点儿也不落后。

主持人:非常具有前瞻性。

堪布:对,但也有一部分内容需要与时俱进。早在两千五百年到三千年前,佛教就在印度诞生了。在当时的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下,佛陀为了让人们接近佛法,就讲了一些他们容易接受,但与现代科学有冲突的内容。虽然这部分内容不属于佛法的核心要义,但是现在一定要更新,否则现代人可能会无法接受。

另外,佛教的传播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因为时代在变,而且变的速度非常快。佛教里的一些方法是给当时的人讲的,比较适合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方式,但这些方法放在我们现在这个年代,其中有些可能就不太适合了。

主持人:过时了。

堪布:对,已经过时了。那么,这些传播方法和表达方式就需要与时俱进。像汉传佛教的很多佛经,还是唐朝时期的文字和表达方式,一直都没有什么变化,所以我们现在读起来就很吃力。本来佛教讲的内容就比较深奥、复杂,再加上文字和表达方式没有后续更新,几乎没有白话文的佛经,这样很多现代人读起来就有点儿吃力。如果这些方面不与时俱进,人们就不太容易接受。

还有,佛教的一些观念也需要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如果不结合的话,很多人可能不容易接受,这些方面是要与时俱进的。

主持人:现在佛教其实也在做着自己的努力,比如在传播方面,就选择了新媒体来推广自己。

堪布:对。另外,佛教还要与现代的一些观念结合。其实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是非常开放、非常人性化的。我们对佛教最大的误解是什么?就是很多人觉得佛教里面有很多规矩,学了以后会有太多的约束。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这就成为一种压力,以至于很多人都不敢学佛。

其实不是这样的。从表面看,佛教的宗教色彩好像很浓,比如我们进寺庙,各方面的规矩特别多。但这些规矩并不是非遵守不可,只要有原则性的东西在就可以。大乘佛教的原则与核心就是利他,如果你的动机和目标是自利利他,那么无论方式怎样都可以。

主持人:而且,这些规矩其实是为了帮助我们生起恭敬心。

堪布:对,是这样。

 

观众2:堪布,您好!感谢您今天来这里,我的问题和刚才那位同学的有点儿类似。您刚才也说佛教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宗教,它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而现在的科技发展特别迅速,尤其是目前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我想问一下,现代科技会不会对佛教有冲击?如果有的话,应该如何解决?

堪布:对佛教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从表面上看,现在新科技的一些观念与佛教的理念是有一些冲突的地方,比如佛教的宇宙观、世界观,但佛教所讲的微观世界与科学没有任何冲突,而且一直都走在科学的前面。比如新近发表的经典物理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非常高端的科研成果,不但与佛教没有任何的冲突,而且还印证了佛教在微观世界方面的很多观点。

在宏观世界方面,佛教讲的宇宙观和世界观不是现代科学的观点,而是地心论。为什么呢?因为在当时的印度,大家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他所有的天体都在地球周围转。这其实是视觉带来的一个错觉,但因为当时人们缺乏先进的仪器去观察天体,还没有高科技,所以大家都这么认为。

这个认识并不太重要。所以,既然大家都这么认为,佛也就没有否定他们的认识,而是在此基础上,再添加一些其他的东西。这个“其他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一开始就去争论一个不太重要的观念,然后想要再传授一些东西给他们,那他们可能就难以接受。用佛教的话来讲,这就断掉了他们的善根。也就是说,从此他们就没有机会学习佛法了。因此,佛就先忽略这部分内容,他们认为怎样就怎样,不与他们争论,也就是佛教里讲的随顺世间。佛这么做是因为考虑到当时的受众、文化背景,以及当时印度的一些宗教信仰,所以没有去反对。但是,按照现在科学界的宇宙观,地心说是不正确的,这与当时的佛教观点有所冲突。我刚才讲,佛教有一部分内容需要更新,这也是其中之一。

但在微观世界方面,近二十年来,脑神经科学、生命科学的一些重大发现,以及量子力学领域非常令人兴奋的发现,与佛教的观点非但没有任何冲突,反而可以互相印证。

此外,有一本佛经叫作《大涅槃经》,在所有佛教经典里,它的地位非常之高。无论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认为它非常重要。佛在这部经里说过,未来他不与世人争,但世人会与他争。佛为什么不与世人争呢?因为世人的眼耳鼻舌身,也就是视觉上看到的、听觉上听到的、嗅觉上闻到的、触觉上摸到的……这些东西在某种层次上是对的。虽然这不是一个终极的真相,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至少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用感官去了知这个世界的时候是对的,所以佛不会和世人争。然而,由于佛教讲的是一些很深奥的内容,世人不能理解,所以他们会与佛争。

我们肉眼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不是世界的真相,但佛不会否定它;如果我们换一个显微镜去看,世界就不是我们肉眼所见的样子,但这个结果佛也不否定;显微镜也有很多不同的类别,如果用高倍电子显微镜去看,就又会是另外一个结果,但这个结果佛也不反对。总之,会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取决于我们用什么样的工具去认知、了解这个世界。这些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对的,都是可以接受的,所以佛不会与世人争。

未来,科技在发展过程中的研究发现,虽然还不是终极的真理,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可以算是相对真理,佛对此都不反对、不否定。世间有智慧的人所肯定的,佛也肯定;他们所否定的,佛也会否定。

“不争”是原则性、总结性的一句话,这句话在佛教里面非常重要。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与佛教的理论永远都不会有冲突,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空间。

 

观众3:堪布,您好!现在很多发达国家,佛法并不是那么昌盛,学佛的人也比较少,而一些不太发达、相对贫穷的国家,学佛的人比较多。佛法里面不是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呢?

堪布: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我想这个是历史原因造成的。释迦牟尼佛当时只出现在亚洲,他没有出现在欧洲,也没有出现在美洲。如果释迦牟尼佛当时在欧洲、美洲,那么今天佛法最兴盛的地方就不是亚洲,而是欧洲和美洲。

当释迦牟尼佛出现在印度时,交通和各种传播工具并不像今天这么便利,没有飞机,也没有现在这么方便的轮船。因此,要跨越海洋到彼岸去传播佛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那时佛教就把印度作为传播佛法的中心,然后辐射到东南亚各国,这个是由历史决定的。

另外,为什么有佛教的地方是比较贫穷的地方?我们可以这么认为,这与工业革命有关系。工业革命起始于欧洲而不是东南亚,所以欧洲的经济发展就稍微快一些。东南亚以及其他很多地方,科技的起步稍微晚一点,这和他们的经济发展也有一定关系。这些都是客观因素或者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与佛教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没有太大关系。

当时印度佛法比较兴盛,有很多人非常虔诚,他们也特别喜欢供佛、修庙,积累了很多的福报。那个时候积累了福报、种下了很多善因、做了很多善事的人,是否就是今天的印度人呢?不一定是。这些人现在有可能在比较发达的国家当中,享受他们过去积累的福报。所以我们不能认为,印度人永远都是印度人,欧美人永远都是欧美人,不是这样的。

主持人:因为过去种下的善因,有可能他这一世会去发达国家享受自己之前积累的福报。

堪布:这都有可能。

 

观众4:堪布,您好!我的舍友有时候不顾他人的感受,乱翻别人的东西,侵犯他人的隐私,而且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跟他说了也不听。请问您有什么好的建议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堪布:有几个建议你看行不行。第一,如果你有一些非常私密的东西,绝对不能给别人看的,那就锁在自己的箱子里,每个星期换一次密码。(众笑)

主持人:就不给他机会。

堪布:对,不要给他机会,这样他也就没办法了。第二,如果不是很隐私的东西,他来翻一翻,你也别太计较了,反正也不是很隐私的东西,没关系的。

主持人:愿意看就看去吧。

堪布:对,看就看吧。第三,你们寝室里的人可以开个会,民主决定晚上什么时候睡,早上什么时候起。大家商量决定后,如果其中某一个人不遵守这个规矩,那就适当地惩罚一下他。

主持人:比如说,让他打扫卫生。

堪布:对,这样我想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主持人:重要的是用一些善巧的方法,避免让大家反感。在这个情况下,把问题说明白就好了。

堪布:对。如果后面的方法实在不管用,在没办法的情况下,那就调整自己的心态,这也是可以的。要认识到,人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强的。如果觉得周围的环境特别糟糕,心里不接受、抗拒,那么身边的任何一件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都会影响到你,让你特别烦躁,所以你要接纳、适应这个环境。想适应这个环境,就要从内心去调整自己。调整好了以后,哪怕再大的声音也不会影响到你。

实在行不通的情况下,就去调整自己,不要去要求别人。这样的话,那些问题应该都是可以解决的。

观众4:谢谢堪布!

主持人:如果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环境,那就只能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这个环境。总不能让自己永远不开心,对吧?

堪布:对!

主持人:非常感谢堪布的精彩解答,希望今天的节目能够帮助大家解开心中的疑惑,我们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