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灯·问道》“心理健康篇”第3期
主持人:我想采访一下两位老师,先请于老师来谈谈吧。于老师,从您的临床经验或者说咨询经验来讲,您会选择什么方式化解来访者的抑郁情绪呢?
于老师:在心理学里可能会引导他冥想,释放抑郁情绪,这是一种方式;另外就是倾诉,他要有一些朋友圈子,找到可信、可靠的人,把情绪倾诉出去;也可以通过运动减压,每天保持一定量的运动,能够使人的情绪愉悦一些;还有就是睡眠,有一种呼吸调整方法,让大家用呼吸调整自己的睡眠;再就是调整日常的饮食习惯,某些食物本身就能缓解人的情绪,比如含维生素C多的食物,就能让人的情绪比较平和一些。对于那些病情严重的患者,我们一般建议他们到医院接受辅助药物治疗。
主持人:以我个人为例,当我有抑郁情绪的时候,我会选择做家务,做大扫除。
于老师:这是很好的运动减压方式。
主持人:每次做完家务以后,我都觉得特别有成就感,然后会非常累,直接倒头就睡了。这个方法既治失眠,又治抑郁,效果非常好,可以推荐给大家。
于老师:这基本上属于运动方面的抗抑郁。
堪布:是,都有帮助。
主持人:方老师,您觉得呢?
方老师:刚才提到生活中的例子,还有一个大家都可以用的小方法,就是要多晒太阳,一定要补充身体里的阳气。
主持人:而且还可以补充一些微量元素。
方老师:对,晒太阳非常好。
于老师:方老师说的这个让我想起来,除了多晒太阳以外,也一定要多饮水,并且是温开水,凉水是不好的。在生活中,这些方式对抑郁症基本上已经有了治疗和预防的作用。现代人喝白开水越来越少,这也是导致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主持人:所以有两个方法是很有效的,一个是大扫除,一个是喝白开水。
于老师:对,还有晒太阳,而且一定要运动。
主持人:这些方法都很直接、简单。我想请教一下堪布,刚才馨戈女士还有于老师,都提到了催眠和冥想,它跟禅修会不会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堪布:冥想跟禅修是不同的名词而已,禅修实际上也是一种冥想。心理学就比较喜欢用“冥想”这样的词,佛教平时则用“观想”“修行”这样的词。这两者之间其实有很多内容是相通的,比如佛教的某一种观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就是一种冥想;心理学所说的一些冥想,从佛教的角度看,也是一种观想。
主持人:有相通的地方。
堪布:对。冥想也好,观想也罢,实际上都是禅修的一部分。而催眠与禅修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就是可以让意识的波动幅度降低。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意识的波动幅度都相当大,通过催眠,可以让人进入一个半睡半醒的状态,这个时候,在一定程度上,人的浮躁情绪就会缓解。
主持人:就沉静下来了。
堪布:对,禅修的原理也是这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杂念充斥大脑,这时候去思考一件事情,半天都想不出结果;很多记下来的东西,一会儿就忘掉了。但是,如果在禅修当中完成这些事情,记下来的东西很长时间都不会忘。
通过催眠的方法,也可以想起很多以前的事情,比如小时候,第一天上幼儿园,老师对你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妈妈和老师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你当天穿了什么样的衣服等,都可以想起来。因为我们平时杂念太多、太乱,所以很多记忆被埋葬了。
主持人:被覆盖住了。
堪布:被覆盖住是想不起来的,禅修也是把人非常浮躁的一面降下来,降到一定的程度。当然,禅修跟催眠最后达到的深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有一些相同的地方。这两个都是把很多的杂念抛掉,使人达到比较宁静的状态,然后在这个状态当中思考一些问题。
主持人:我想再问一下馨戈女士,您在患抑郁症期间咨询心理咨询师,他们给您的治疗意见跟两位老师或者堪布所说的这些有相似之处吗?
馨戈:有。比如说,堪布讲心理学的治疗方法中包括催眠。催眠唤醒了我记忆深处的东西,我当时哭得一塌糊涂,睁开眼睛会想:怎么会隐藏这样一段记忆?那是早已被我遗忘的小时候的事情。
用催眠这种方法的确把我小时候的痛释放出去了,但我觉得还是治标不治本。我的状态真正变好是从学佛开始的,在这之前,我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办法安静下来。
主持人:压根儿进入不了那个状态。
馨戈:对,我不会那么安静。
主持人: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
馨戈:对,包括现在遇到大的事情,我也不能马上安静下来,还是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整理,去慢慢疏通。
方老师:我想补充一下,通过馨戈前面的讲述,大家知道她在当时遇到了三个非常重要的生活事件:第一个是母亲过世;第二个是因男朋友的一些暴力行为而与其分手;第三个是她认识的一个女生自杀了。如果生命中接连发生这些严重的事件,我们的心是很难平静下来的,刚才说的一些可以帮助自己的方法,这时候就不管用了,找一些专业的支持会比较好。
主持人:或者像于老师说的,暂时需要去医院开一些药物来辅助情绪稳定,然后再通过一些咨询类的、引导类的方法,进行自我疗养。我想请教一下堪布,刚才我们聊的是如何消除抑郁情绪,那在佛教里面,除了禅修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消除抑郁情绪?
堪布:有。除了禅修以外,还可以有意地去帮助别人,每天亲自去做五件对身边的人有帮助的事:首先要计划好这些事情,然后亲自去落实、完成,最后亲眼看到自己做的事情对身边人有帮助。因为抑郁,人会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生命没有价值等。但在帮助了别人以后,人们就会开始有成就感,觉得这样特别好;也会有满足感,觉得自己的生命其实不是毫无价值的,而是非常有价值的。此外,当亲眼看到对方因为自己的帮助而受益、开心的时候,自己也会高兴起来的。每天有五次左右这样开心、高兴的机会,会让人从负面情绪中慢慢走出来,并且把这个情绪转化掉,这是一个方法。
另外一个方法就是持咒,还可以看看佛教类的书籍。有些心理医生的处方里面也有这类书,虽然医生不一定是佛教徒,也许不相信佛教,但是他们知道这对患者是有帮助的,所以也会建议患者:“你去看看佛教的书。”不仅佛经的内容对患者有益,它的表达方式也非常优美,如果患者能看进去的话,就会受益匪浅。现在的人都很现实,这个方法出自哪里没关系,反正只要对我有用,我就可以去用。
主持人:对,就是这样。堪布跟大家介绍了佛教化解抑郁情绪的两个很简单、也很实用的方法。大家都知道,得抑郁症是很痛苦的,一旦得了抑郁症,真的有可能家破人亡。我想请教一下两位老师,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让我们提前预防抑郁症呢?
方老师:说到这些,我们一定要熟悉自己的情绪。我想,我们很多人其实不懂自己的情绪。特别是男士,一般形容情绪不好就一个词——不爽,但究竟是什么情绪却不知道,所以我们要慢慢地去学习。比如说,今天的情绪是悲伤、难过,还是失望、焦虑?当我们慢慢地熟悉自己的心是怎么运作的,就可以逐渐地从这些情绪里走出来。只有认识了情绪,才有机会表达情绪,才能进行疏导,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学习的。
主持人:认知自己的情绪。
方老师:对。
主持人:于老师,请您也谈一谈。
于老师:我经常对别人说,在生活中有情绪时,一定要说出来、走出去、动起来,还有就是一定要信。
刚才堪布谈到做好事,这在积极心理学里边也有,帮助人是可以获得快感的,这种快感不仅可以满足自己,还可以产生成就感。这个时候你要相信,你要去做,你要坚持。要确信自己真的可以获得快乐,可以有价值;要坚信自己可以走出去,要真的坚持做。总结起来就是,要说出来、走出去、动起来。
堪布:嗯,很有意思。总结得很好。
主持人:刚才于老师说的这个,跟堪布说的每天做五件善事的方法,其实也相互印证了一下。
堪布:是。
主持人:我想请教堪布,在佛教的理论体系当中,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抑郁症?
堪布:刚才几位老师讲的方法都非常管用。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稍微有一点儿抑郁的苗头和倾向时,一定要把它处理好,不要憋在心里。
处理的方法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发泄。比如找一个什么都可以讲的朋友,把心中的所有想法全部说出来。如果没有这样的朋友,那就要找心理医生,心理医生都非常有经验,一定会让患者讲。讲什么都没问题,他会很认真地听,而且不会评判这里面的是非对错。这些话中也许确实有很多不对的地方,或者是带有患者个人的主观意识,但没关系,无论他说得对还是不对,医生都会认真地倾听。这对患者来说是一种发泄,是很有帮助的。
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比如我们刚才谈到的那些,也都是发泄的方法。当然,这些发泄不是用暴力之类不好的方法,而是把内心当中的很多想法说出来,不要憋着。运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发泄方法。
另外一种方法是把它化解掉。关于化解,佛教里主要的方法就是禅修。比如,你今天在公司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特别不开心,解决这个抱怨或者这种心态的方法,佛教里面有很多。有的是去思维一些道理;有的是冥想、观想;有的是什么都不想,静下来;还有数呼吸,这是整个佛教——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密法——都通用的方法,也是现在西方非常流行的一种方法。当稍微有点儿苗头的时候,如果能把它化解掉,那么这个情绪就不会累积下来。如果每一次有不好的情绪时,既不向他人诉说,自己也不想办法解决,憋在心里面,然后累积沉淀下来,最后就会变成抑郁症。
主持人:没错。通过堪布以及两位老师的精彩解答,我们更加了解抑郁症了;同时我们也知道了,我们的幸福与不幸福,和我们内在的精神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正如《慧灯之光》里所说的,“我们的痛苦与幸福,与外在事物没有关系,而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正面的心态获得正面的结果——幸福;负面的心态获得负面的后果——痛苦”。
感谢各位嘉宾为我们提供了这些非常实用的方法和建议。“心病还须心药医”,希望大家通过这一期节目,能够懂得调节自己的内心,获得真正的幸福。相信有了正确的方法以后,抑郁症这个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再一次感谢所有嘉宾的到来,以及所有观众的支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