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灯·问道》“初入佛门篇”第2期

 

主持人: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继续收看《慧灯·问道》节目。本期节目我们将继续解答初学者在学习佛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扰和疑惑。现在让我们一起欢迎这一期的嘉宾慈诚罗珠堪布,欢迎您!

大家现在可以提问了。哪位朋友有疑问呢?好,有请这位朋友。

 

观众1堪布,您好!请问佛菩萨要救度一切众生,这是不是一种执着?是不是佛菩萨无欲无求之后,想找点事情做?

主持人:找点事情做?这个关于执着的问题特别有普遍性。

堪布:你的意思是佛菩萨太闲了,需要做点事情。(众笑)

这是不是他的一个执着呢?也可以这么讲,比如说一个大乘佛教徒,他刚刚开始学佛的时候,他的动机就是为了做这件事情。大乘佛教里讲,学佛之人的终极目标其实不是成佛,而是为了帮助众生。所以这个确实是一种执着,尤其是早期的时候,如果他要做帮助众生的事情,那么就要牺牲自己的一些时间,放下自己的一些事情,这样才有时间去帮助别人。因此,他需要有一定的执着才会愿意去做,否则一般的人是不会去做的,这个执着就是他学佛、修行的动力。如果这个执着没有了,那么他就没有动力继续学佛,也没有心思去做这些事情了,所以这个执着必须要有。

对于佛教中的一些名词,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比如 “执着”和“放下”,这是对立的两个词,怎样理解、解释它们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我们会以为佛教徒不应该有任何的执着,但其实不是这样。佛教徒该执着的要执着,不该执着的不能执着,要有这样的区分。比如说行善断恶,这个在我们的价值观当中是非常好的,是应该去做的,从佛教的角度来讲这个就叫作执着。可是,这个执着是必须要有的,暂时还不能放下,因为这是我们学习、行善以及个人修行的一个动力。如果什么东西都不执着,那么学修也就上不去了。

第二个问题,是不是佛菩萨闲来无事想找点事情做?肯定不是。在大乘佛教的价值体系当中,任何事情都比不上利他,因为利他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情,所以在刚开始学佛的时候,他们就想做这件事情,然后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项事业,最后也成功地实现了目标。因此,佛菩萨并非闲得没事做了才想去做一件事情,而是在一开始的时候,他们的目标和动机就是这个。

观众1堪布,我还想请问一下,就是众生是否都想被度化呢?如果众生不想被度化,那是不是一定要度化一切众生呢?谢谢。

堪布:对,你问得非常好。佛教讲度化一切众生,但从众生自己的角度来讲,他们是不是都愿意被佛菩萨度化呢?也不一定。既然他们不愿意被度,佛为什么还要去度他们?这是不是有些矛盾呢?

首先要知道,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不愿意被度?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愿意被佛菩萨度?我们不太了解轮回,不太了解这个世界。从表面上看,我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没什么问题,一切都是顺顺利利的——这个世界多美好啊,生活多美满啊,我们不愿意离开。当有这种想法的时候,可能很多人就不太愿意被度。

但人生中总会有一些坎坷、磨难,这是免不了的。当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自己的力量无法与现实抗衡,此时会很希望有人能够来帮助我们。而我们的亲人、朋友在有些问题上确实无能为力,那么这时候我们就会希望有一个更强大的力量来帮助我们。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定愿意被度。

所以这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还没有到这个时间点的时候,我们有些人愿意被度,有些人就不愿意被度。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所有人都会愿意被度。这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或者是不同时间点上的一个区别。大概就是这样。

主持人:感谢堪布为我们做出这样一个非常棒的分享!我们看下一位朋友,哪位朋友有问题?好,这位朋友,有请。

 

观众2堪布,您好!我想请问灵魂从哪里来?它存在于身体的哪一个部位?谢谢。

堪布: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思考,也有很多人问。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身体跟灵魂在一起的时候,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有灵魂。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比如一块泥巴,它的成分是水和土。当水和土结合以后,原来的土就变成了泥巴。那么,当它是一块泥巴的时候,它的水分存在于这块泥巴的哪一个部位呢?答案是全部,因为只要有土的部分就有水。所以人活着的时候,我们的头顶有感觉,脚底也有感觉,我们身体的里里外外、每一个地方都有感觉,这在佛教里面叫作触觉。只要跟外界有接触,我们马上就能感觉到某种刺激,这个感觉就叫作触觉,触觉也是灵魂的一部分。

其实“灵魂”这两个字,用佛教比较常用的词,就叫作“意识”。把“意识”翻译成我们现代人常用的词,就是人的精神。有些时候我们把这个精神称为灵魂或者心灵,但是平时就叫作意识,佛教里面有些时候也称之为心。心不是指心脏,也不是大脑,就是这个意识,所谓的灵魂也是这个,除了这个以外别无其他。

人是由物质和精神构成的,触觉也是精神的一部分。所以在我们人活着的时候,这两个是分不开的。我们不能说人的意识在大脑里面,或者是在心脏里面——就像水充满了这块泥巴的里里外外一样,我们的意识也遍布整个身体的里里外外。

但是人死的时候,意识的部分就离开了。比如将这块泥巴放在阳光下晒,晒干之后,水的部分就不复存在了,但是土的部分最后还是存在的。同样的道理,人死了以后,意识或者说灵魂的部分就离开了,不存在了,但是身体的部分还存在,这个时候两者是可以分开的,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就像水和土,当它们是泥巴的时候,看起来似乎无法分开,但在某种条件下它们是可以分开的。人死的时候也是一样,虽然意识、灵魂走了,但是身体还存在。不过在人死之前,意识或灵魂和身体是完全融为一体的,有身体的地方就有人的意识。大概就是这样。

灵魂有没有一个位置?可以说有位置,全身都是它的位置;也可以说没有一个固定的位置,因为除了指甲和头发以外,从头顶到脚趾、手指全部都有这种感受,这个感受是灵魂和意识的属性。物质是没有感受的,就像我们的头发、指甲没有感受一样。所以,人们通过修持密法里面的一些修法,最后可以把全身缩小,甚至是消失,但是意识没有涉及的几个物质(一个是头发,一个是指甲),是没有办法把它虹光的。(详见“超越生死篇”第 2 期《解密虹光身》。)

另外,刚才还提到了“我们的灵魂是从哪里来的”。从佛教的角度讲,那就是我们上一世的灵魂。我们上一世的灵魂与现在的这个肉体结合之后就成了“我”;到了一定的时候它们又会分离,分离以后,我们的身体就化为尘土了;灵魂会继续走下一段路,与另外一个物质结合。就像刚才讲的水,它蒸发之后变成了水蒸气,然后这个水蒸气可能再次变成其他物质,这跟物理学中讲的物质不灭是一个意思。

就像这张桌子,现在它是以一个木头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家具来使用。当这张桌子被毁掉以后,它的分子、原子,甚至更小的这些粒子是毁不掉的,它们永远都存在。所以,说不定再过一段时间,两年、三年、五年以后,它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比如过去是一张桌子,现在就是一本书,构成这本书的原子、分子,其实就是过去这张桌子的原子、分子,这叫作物质不灭。灵魂也是这样,物理学讲“物质不灭”,佛教就讲“意识不灭”,实际上这两个都是不灭的。

主持人:明白,谢谢堪布。这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有的时候我们会想,生活中有很多我们看不见、无法理解的东西,它们到底存不存在。

堪布:对。

主持人:我的一个朋友跟我说,意识是人看不到的,难道就不存在吗?无线网络你也看不到,难道就不存在吗?这时候就需要堪布这样的上师来给大家做出解答。好,我们看下一个问题。这位朋友,有请。

 

观众3堪布,您好!我家里有人信佛,他们总是为我的学习或者工作祈福,有时明明是靠我自己的努力而提升的,他们却说是他们祈福的功劳;还说我如果没有变得更好,就是因为自己的业障,需要更多地去学佛和祈福。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释?感谢堪布。

堪布:你家里的人肯定非常希望你学佛,对吧?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你在学习、工作上面有一些成就,那应该是你自己付出了很多。如果家人否定了你的努力,说全部都是他们祈福的结果,这样可能也不是很对。不过,他们为了你的学习或者事业去祈祷,做一些善事,对你的提升肯定也有一定的作用。因此,你也不能否定他们祈祷的效果,他们也不应该否定你的努力。我觉得这两方面的因素都有,有些时候你自己努力的成分可能会更多一些,但是也不能说他们的祈福没有起到作用、没有效果,这是第一。

第二,你有些时候不顺利、不成功,家里的人就说是你的业障深重,然后要更加努力地学佛。那这个对你有没有帮助呢?肯定也有帮助。但是,如果说你这一次没有成功全都是因为你不学佛,这样可能也不是很对。所以我觉得,你们各自都有对的地方,也有不是很对的地方。

我想,你的家人肯定非常希望你学佛,这样的话,你就满足他们的愿望,努力学佛;同时也在工作、学习上面努力,这个在现实生活中肯定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因为事情的成败很多时候跟自己的努力有密切关系。

观众3感谢堪布。

主持人:谢谢堪布。其实一切都是因为爱。

堪布:是。

主持人:父母对孩子们的爱,就是希望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得到幸福。

堪布:对,确实是这样。

主持人:也祝福大家。好,我们看下一位朋友,哪位朋友有问题?

 

观众4我有一个小问题想请教您:咱们都说佛教就是要利益一切众生,那么我想问的就是,去利益好人或者善良的人,这个大家都能理解,但是为什么我们要去利益那些坏人,尤其是那些特别有钱的坏人呢?请堪布为我解答。

堪布:为什么不能帮助有钱的人呢?(众笑)有钱的人里面有需要帮助的,没钱的人当中也有需要帮助的,这与有没有钱没有太大关系。

好人和坏人之间,佛教更加重视坏人。因为好人他本来就好,而坏人则有可能做杀、盗、淫、妄等伤害自己、伤害他人、伤害社会的事情,所以他更加需要被帮助、引导。当然,佛教里面也没有说只帮助坏人,它认为众生平等,任何需要帮助的,它都会去帮助。

佛教里面有一个比喻可以说明这个道理:比如一个母亲,她有好几个孩子,这些孩子当中,其他几个都比较健康,唯独有一个是不健康的。这个时候,这个母亲更加关心的可能不是那些健康的孩子,而是生病的这个孩子,因为生病的孩子需要更多的照顾。同样地,佛就更关心那些不懂因果等诸如此类问题的人。不过,一般而言,只要众生需要,无论是好是坏、有钱没钱,大乘佛教都鼓励大家努力去帮助他们。

观众4好的。谢谢堪布,我明白了。

主持人:我发现今天观众朋友们提的很多问题,都是平常我们特别容易遇见,也是大家纠结许久的问题。今天堪布能够以自己的修行和理解为我们答疑解惑,令我们瞬间有种释然的感觉,再次感谢堪布!本期节目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我们下期再会!

堪布:谢谢!

 

《慧灯·问道》“初入佛门篇”第2期

 

主持人: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继续收看《慧灯·问道》节目。本期节目我们将继续解答初学者在学习佛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扰和疑惑。现在让我们一起欢迎这一期的嘉宾慈诚罗珠堪布,欢迎您!

大家现在可以提问了。哪位朋友有疑问呢?好,有请这位朋友。

 

观众1堪布,您好!请问佛菩萨要救度一切众生,这是不是一种执着?是不是佛菩萨无欲无求之后,想找点事情做?

主持人:找点事情做?这个关于执着的问题特别有普遍性。

堪布:你的意思是佛菩萨太闲了,需要做点事情。(众笑)

这是不是他的一个执着呢?也可以这么讲,比如说一个大乘佛教徒,他刚刚开始学佛的时候,他的动机就是为了做这件事情。大乘佛教里讲,学佛之人的终极目标其实不是成佛,而是为了帮助众生。所以这个确实是一种执着,尤其是早期的时候,如果他要做帮助众生的事情,那么就要牺牲自己的一些时间,放下自己的一些事情,这样才有时间去帮助别人。因此,他需要有一定的执着才会愿意去做,否则一般的人是不会去做的,这个执着就是他学佛、修行的动力。如果这个执着没有了,那么他就没有动力继续学佛,也没有心思去做这些事情了,所以这个执着必须要有。

对于佛教中的一些名词,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比如 “执着”和“放下”,这是对立的两个词,怎样理解、解释它们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我们会以为佛教徒不应该有任何的执着,但其实不是这样。佛教徒该执着的要执着,不该执着的不能执着,要有这样的区分。比如说行善断恶,这个在我们的价值观当中是非常好的,是应该去做的,从佛教的角度来讲这个就叫作执着。可是,这个执着是必须要有的,暂时还不能放下,因为这是我们学习、行善以及个人修行的一个动力。如果什么东西都不执着,那么学修也就上不去了。

第二个问题,是不是佛菩萨闲来无事想找点事情做?肯定不是。在大乘佛教的价值体系当中,任何事情都比不上利他,因为利他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情,所以在刚开始学佛的时候,他们就想做这件事情,然后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项事业,最后也成功地实现了目标。因此,佛菩萨并非闲得没事做了才想去做一件事情,而是在一开始的时候,他们的目标和动机就是这个。

观众1堪布,我还想请问一下,就是众生是否都想被度化呢?如果众生不想被度化,那是不是一定要度化一切众生呢?谢谢。

堪布:对,你问得非常好。佛教讲度化一切众生,但从众生自己的角度来讲,他们是不是都愿意被佛菩萨度化呢?也不一定。既然他们不愿意被度,佛为什么还要去度他们?这是不是有些矛盾呢?

首先要知道,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不愿意被度?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愿意被佛菩萨度?我们不太了解轮回,不太了解这个世界。从表面上看,我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没什么问题,一切都是顺顺利利的——这个世界多美好啊,生活多美满啊,我们不愿意离开。当有这种想法的时候,可能很多人就不太愿意被度。

但人生中总会有一些坎坷、磨难,这是免不了的。当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自己的力量无法与现实抗衡,此时会很希望有人能够来帮助我们。而我们的亲人、朋友在有些问题上确实无能为力,那么这时候我们就会希望有一个更强大的力量来帮助我们。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定愿意被度。

所以这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还没有到这个时间点的时候,我们有些人愿意被度,有些人就不愿意被度。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所有人都会愿意被度。这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或者是不同时间点上的一个区别。大概就是这样。

主持人:感谢堪布为我们做出这样一个非常棒的分享!我们看下一位朋友,哪位朋友有问题?好,这位朋友,有请。

 

观众2堪布,您好!我想请问灵魂从哪里来?它存在于身体的哪一个部位?谢谢。

堪布: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思考,也有很多人问。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身体跟灵魂在一起的时候,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有灵魂。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比如一块泥巴,它的成分是水和土。当水和土结合以后,原来的土就变成了泥巴。那么,当它是一块泥巴的时候,它的水分存在于这块泥巴的哪一个部位呢?答案是全部,因为只要有土的部分就有水。所以人活着的时候,我们的头顶有感觉,脚底也有感觉,我们身体的里里外外、每一个地方都有感觉,这在佛教里面叫作触觉。只要跟外界有接触,我们马上就能感觉到某种刺激,这个感觉就叫作触觉,触觉也是灵魂的一部分。

其实“灵魂”这两个字,用佛教比较常用的词,就叫作“意识”。把“意识”翻译成我们现代人常用的词,就是人的精神。有些时候我们把这个精神称为灵魂或者心灵,但是平时就叫作意识,佛教里面有些时候也称之为心。心不是指心脏,也不是大脑,就是这个意识,所谓的灵魂也是这个,除了这个以外别无其他。

人是由物质和精神构成的,触觉也是精神的一部分。所以在我们人活着的时候,这两个是分不开的。我们不能说人的意识在大脑里面,或者是在心脏里面——就像水充满了这块泥巴的里里外外一样,我们的意识也遍布整个身体的里里外外。

但是人死的时候,意识的部分就离开了。比如将这块泥巴放在阳光下晒,晒干之后,水的部分就不复存在了,但是土的部分最后还是存在的。同样的道理,人死了以后,意识或者说灵魂的部分就离开了,不存在了,但是身体的部分还存在,这个时候两者是可以分开的,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就像水和土,当它们是泥巴的时候,看起来似乎无法分开,但在某种条件下它们是可以分开的。人死的时候也是一样,虽然意识、灵魂走了,但是身体还存在。不过在人死之前,意识或灵魂和身体是完全融为一体的,有身体的地方就有人的意识。大概就是这样。

灵魂有没有一个位置?可以说有位置,全身都是它的位置;也可以说没有一个固定的位置,因为除了指甲和头发以外,从头顶到脚趾、手指全部都有这种感受,这个感受是灵魂和意识的属性。物质是没有感受的,就像我们的头发、指甲没有感受一样。所以,人们通过修持密法里面的一些修法,最后可以把全身缩小,甚至是消失,但是意识没有涉及的几个物质(一个是头发,一个是指甲),是没有办法把它虹光的。(详见“超越生死篇”第 2 期《解密虹光身》。)

另外,刚才还提到了“我们的灵魂是从哪里来的”。从佛教的角度讲,那就是我们上一世的灵魂。我们上一世的灵魂与现在的这个肉体结合之后就成了“我”;到了一定的时候它们又会分离,分离以后,我们的身体就化为尘土了;灵魂会继续走下一段路,与另外一个物质结合。就像刚才讲的水,它蒸发之后变成了水蒸气,然后这个水蒸气可能再次变成其他物质,这跟物理学中讲的物质不灭是一个意思。

就像这张桌子,现在它是以一个木头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家具来使用。当这张桌子被毁掉以后,它的分子、原子,甚至更小的这些粒子是毁不掉的,它们永远都存在。所以,说不定再过一段时间,两年、三年、五年以后,它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比如过去是一张桌子,现在就是一本书,构成这本书的原子、分子,其实就是过去这张桌子的原子、分子,这叫作物质不灭。灵魂也是这样,物理学讲“物质不灭”,佛教就讲“意识不灭”,实际上这两个都是不灭的。

主持人:明白,谢谢堪布。这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有的时候我们会想,生活中有很多我们看不见、无法理解的东西,它们到底存不存在。

堪布:对。

主持人:我的一个朋友跟我说,意识是人看不到的,难道就不存在吗?无线网络你也看不到,难道就不存在吗?这时候就需要堪布这样的上师来给大家做出解答。好,我们看下一个问题。这位朋友,有请。

 

观众3堪布,您好!我家里有人信佛,他们总是为我的学习或者工作祈福,有时明明是靠我自己的努力而提升的,他们却说是他们祈福的功劳;还说我如果没有变得更好,就是因为自己的业障,需要更多地去学佛和祈福。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释?感谢堪布。

堪布:你家里的人肯定非常希望你学佛,对吧?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你在学习、工作上面有一些成就,那应该是你自己付出了很多。如果家人否定了你的努力,说全部都是他们祈福的结果,这样可能也不是很对。不过,他们为了你的学习或者事业去祈祷,做一些善事,对你的提升肯定也有一定的作用。因此,你也不能否定他们祈祷的效果,他们也不应该否定你的努力。我觉得这两方面的因素都有,有些时候你自己努力的成分可能会更多一些,但是也不能说他们的祈福没有起到作用、没有效果,这是第一。

第二,你有些时候不顺利、不成功,家里的人就说是你的业障深重,然后要更加努力地学佛。那这个对你有没有帮助呢?肯定也有帮助。但是,如果说你这一次没有成功全都是因为你不学佛,这样可能也不是很对。所以我觉得,你们各自都有对的地方,也有不是很对的地方。

我想,你的家人肯定非常希望你学佛,这样的话,你就满足他们的愿望,努力学佛;同时也在工作、学习上面努力,这个在现实生活中肯定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因为事情的成败很多时候跟自己的努力有密切关系。

观众3感谢堪布。

主持人:谢谢堪布。其实一切都是因为爱。

堪布:是。

主持人:父母对孩子们的爱,就是希望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得到幸福。

堪布:对,确实是这样。

主持人:也祝福大家。好,我们看下一位朋友,哪位朋友有问题?

 

观众4我有一个小问题想请教您:咱们都说佛教就是要利益一切众生,那么我想问的就是,去利益好人或者善良的人,这个大家都能理解,但是为什么我们要去利益那些坏人,尤其是那些特别有钱的坏人呢?请堪布为我解答。

堪布:为什么不能帮助有钱的人呢?(众笑)有钱的人里面有需要帮助的,没钱的人当中也有需要帮助的,这与有没有钱没有太大关系。

好人和坏人之间,佛教更加重视坏人。因为好人他本来就好,而坏人则有可能做杀、盗、淫、妄等伤害自己、伤害他人、伤害社会的事情,所以他更加需要被帮助、引导。当然,佛教里面也没有说只帮助坏人,它认为众生平等,任何需要帮助的,它都会去帮助。

佛教里面有一个比喻可以说明这个道理:比如一个母亲,她有好几个孩子,这些孩子当中,其他几个都比较健康,唯独有一个是不健康的。这个时候,这个母亲更加关心的可能不是那些健康的孩子,而是生病的这个孩子,因为生病的孩子需要更多的照顾。同样地,佛就更关心那些不懂因果等诸如此类问题的人。不过,一般而言,只要众生需要,无论是好是坏、有钱没钱,大乘佛教都鼓励大家努力去帮助他们。

观众4好的。谢谢堪布,我明白了。

主持人:我发现今天观众朋友们提的很多问题,都是平常我们特别容易遇见,也是大家纠结许久的问题。今天堪布能够以自己的修行和理解为我们答疑解惑,令我们瞬间有种释然的感觉,再次感谢堪布!本期节目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我们下期再会!

堪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