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灯·问道》“初入佛门篇”第5期

 

主持人: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慧灯·问道》节目。本期节目,我们将继续解答初学者在学习佛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扰和疑惑。现在让我们一起欢迎尊敬的嘉宾——慈诚罗珠堪布!

 

观众1:堪布,您好!我正在自学佛法。我看到很多人皈依后每天都要念经、念咒,还要上课、受戒,觉得好辛苦!他们改变了原来的生活,也受到了很大的束缚,这让我打消了皈依的念头。请问,是不是只有皈依才能表达对佛法的尊敬?有没有别的法门可以让我们不皈依就成佛呢?

堪布: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关于学佛,我们之前简单提到过,在大乘佛教里确实有很多学佛的方法。大家可以看看《般若经》,其中有一部大家都比较了解的经典叫《般若摄颂》。这里面就讲过,如果具备菩提心的话,那所有的物质享受都不放弃也没有关系,这也叫作学佛。

你刚才讲了很多的约束,这些约束主要涉及佛教的戒律。我们之前也提到过,佛教所有的戒律里面,最根本的就是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这四个。不杀就是不杀人;不盗就是不偷别人的东西;不淫就是不去破坏别人的家庭;不妄就是不欺骗人。那么学佛以后,这几个是不是一定都要做到?也不是,这些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能做到四个就做四个;做不到四个,那就做三个;三个也不行,就两个;两个都不行,那就一个。这些都是很人性化的。还有,我们到寺庙时应该怎么做;磕头的时候,手应该翻过来还是翻过去……这些事情其实怎样做都没问题。在所有宗教里面,大乘佛教应该是最开放、最人性化的一个宗教了。所以,从佛教真正的价值观来看,可能有很多约束都是没有必要的。

刚才提到了,只要有菩提心,你什么都不需要放下。我们现在对放下的理解有很大问题,很多人认为放下就是远离、放弃,就是不要这些东西了。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放下,和我们现在理解的放下完全不同。放弃不等于放下,比如我放弃了,但内心仍然牵挂、留恋,非常地执着,那么这个根本就不是放下。用强制性的方法使我们远离很多东西,这样的放下和不放没有太大差别,这些都不叫放下。

真正的放下不需要放弃任何东西。比如房子、车子和存款,以及各种各样的东西,这些你都可以拥有,不需要放弃。一个非常好的修行人,同时也可以拥有富足的物质生活,这两者完全不矛盾;一个大乘佛教的修行人,同时也可以打扮得非常时尚,这并不矛盾。所以不要以为,学佛以后很多事情都不能做,打扮以及很多现代化的东西都不能碰。其实不是,只要我们不杀、不盗、不淫、不妄就可以了。简单地说,只要我们的生活、工作没有危害到其他人和其他生命,那生活水平高一点、低一点都没问题——你喜欢高一点就高一点,你喜欢低一点就低一点,怎么过都没关系。

我们要好好学一学大乘佛教对我们的真正要求。很多民间信仰导致的约束,以及一些不太准确的观念,都与民间风俗有关系。佛教毕竟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本土化之后,与当地的许多民间风俗、民间信仰等掺杂在一起,导致大家分不清这些到底是大乘佛教的意思,还是后人所添加的,然后又因为分不清楚而产生了很多没有必要的约束。像不杀、不盗等这样的约束,我们确实需要,但有一些约束是我们不需要的。

因此,在一个现代化的城市里过现代化的生活,同时拥有古老的佛教思想和智慧,这两者是完全不冲突的。很多冲突是我们自己想出来、造出来的,真正的大乘佛教其实非常开放。我们可以先读一读大乘佛教的经典,比如刚才提到的《般若摄颂》,里面讲得非常清楚,这两个完全不矛盾。

还有一点,你刚才提到了皈依。皈依跟这些约束有没有关系呢?没有关系。皈依了以后是不是多了一些约束呢?也不是。皈依虽然有皈依的戒律,但这些戒律都非常简单,根本就不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任何压力。

另外,有没有一个方法可以不皈依就直接成佛呢?“皈依”这两个字的意思,就是我们依靠佛走向解脱的道。在走解脱道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个依靠。比如学生在学校读书的时候需要老师、课本等,没有这些,他就没办法学。当然,更多的还是要靠自己。同样的道理,皈依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就是我们的老师,释迦牟尼佛宣讲的大乘佛法就好比是课本,我们要这样去学习。实际上,当你有“我要成佛”这个想法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皈依的心,只是缺一个简单的皈依仪式而已。所以,现在不需要去寻找不皈依而成佛的方法,我们可以寻找一个既没有太多约束,又可以成佛的路。这样的路有没有?有,绝对会有的。

主持人:好,我们继续问下一个问题,有请!

 

观众2:堪布,您好!我对藏传佛教不了解,我见到有寺院把上师和佛陀并排供奉,还要皈依上师。这样还符合“依法不依人”吗?

堪布:问得非常好,可能很多人也有这样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寺庙佛堂的摆设,最上面放佛经,然后佛像放在佛经的下面。佛像的序位,最高处放释迦牟尼佛,其次是莲花生大师或者其他佛菩萨,比如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等,最下面放我们自己的根本上师。

摆放位置的高低不代表谁高谁低,因为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所以释迦牟尼佛要放在最高处;然后就是莲花生大师、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等;离我们最近的是我们的上师,所以就是放在下面。顺序就是这样。

有些人把佛跟自己的上师放在一起,这个也没有太大的问题。是不是每一位上师的境界都跟佛一模一样呢?这个也不一定。但是对我而言,把佛陀的思想和智慧传递给我的,不是释迦牟尼佛,不是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而是我的上师。如果释迦牟尼佛今天来到我面前,那他度我的方法是什么呢?肯定是为我讲经说法,然后给我指一条非常好的路,仅此而已。那么这个度我的工作,今天是谁在做呢?不是释迦牟尼佛,也不是观世音菩萨,而是我的上师。所以对我来说,上师就代表了佛。因此我们观想的时候,把上师跟佛观想在一起,把他们的像放在一起,就是为了表达这样的恭敬。

那么,这是否违背“依法不依人”的原则呢?没有违背。我们对上师的恭敬不是因为这个人,而是因为这个人的心里有法,所以我们去恭敬他。如果他的心里没有法,那我们会这样恭敬吗?不会的。我们之所以这么恭敬上师,就是因为他的内心当中有佛的智慧,而且他把佛的智慧传递给我们了。恭敬的原因,实际上还是因为法。

在藏传佛教,尤其是密法里,在依止一位上师之前,必须要先观察很长一段时间。观察什么呢?不是观察他有没有权势等世俗的东西,而是观察他内心当中有没有佛法,他有没有境界,他有没有戒、定、慧……是在观察这些。正因为不能违背“依法不依人”的原则,所以才要这样去观察。如果不是依法而是依人的话,那就看谁有名气、有势力,就去依止谁了。因此,依止上师与这个原则是不矛盾的。

观众2:感恩堪布!

主持人:好,谢谢堪布!继续我们的问题吧,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让堪布为大家答疑解惑。我们请下一位朋友。

 

观众3:堪布,您好!都说佛度有缘人,请问谁是有缘人?

堪布:“佛度有缘人”是大家常说的一个口头禅。从佛教的观点来讲,这个世界上没有佛不度的人。佛经里讲,所有生命最后都会成佛,他们的心灵也一定会提升到巅峰,就是佛的境界。每个众生都有这样的机会,所以没有佛不度的众生。

但是,佛经里也讲到有一种断根的众生。“断根”的“根”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学佛的天赋和因素。每个人都会从上一世带来某些喜好,这跟过去有关系,跟现在的身体也有关系。有些人对学佛、修行特别感兴趣,这个兴趣,佛教里面就叫作根。断根是什么意思呢?有一些人,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无论怎么教育、劝导,对学佛、修行就是没有丝毫兴趣,这样的人在佛经里面就叫作断根的人。断根的人暂时是度不了的,不过,这个断也不是永久的断——没有永久断根的人,只是目前这个阶段断根而已。佛暂时没有办法度断根的人,所以除了断根的人以外,其他人应该都叫作有缘人。有缘的人,佛都会度的。

那断根的人,佛是不是永远都不度呢?也不是。总有一天,断根的人也会变成有善根的人。因为所有人的心底都是善良的,只是目前这个阶段,由于种种原因,他善良的部分还没有显露出来。有一天,当他显露出善的一面时,他也会变成有缘人。因为此时与佛的频率相应,他可以接收到佛传递给他的信息,只要他愿意接收,佛就可以度他。

观众3:谢谢!谢谢堪布!

主持人:谢谢堪布!今天我们得到了堪布的很多分享,虽然我们在学佛、修行的路上,会遇到很多疑惑和困扰,但在《慧灯之光》里有这么一句话:今生能遇到大乘佛法是非常不容易的,这种来之不易的机遇,让我们的人生变得非常完美、圆满而有意义,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

本期节目就到这里,下期节目当中,我们就初学者遇到的问题,继续为大家答疑解惑。下期节目再见!

 

《慧灯·问道》“初入佛门篇”第5期

 

主持人: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慧灯·问道》节目。本期节目,我们将继续解答初学者在学习佛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扰和疑惑。现在让我们一起欢迎尊敬的嘉宾——慈诚罗珠堪布!

 

观众1:堪布,您好!我正在自学佛法。我看到很多人皈依后每天都要念经、念咒,还要上课、受戒,觉得好辛苦!他们改变了原来的生活,也受到了很大的束缚,这让我打消了皈依的念头。请问,是不是只有皈依才能表达对佛法的尊敬?有没有别的法门可以让我们不皈依就成佛呢?

堪布: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关于学佛,我们之前简单提到过,在大乘佛教里确实有很多学佛的方法。大家可以看看《般若经》,其中有一部大家都比较了解的经典叫《般若摄颂》。这里面就讲过,如果具备菩提心的话,那所有的物质享受都不放弃也没有关系,这也叫作学佛。

你刚才讲了很多的约束,这些约束主要涉及佛教的戒律。我们之前也提到过,佛教所有的戒律里面,最根本的就是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这四个。不杀就是不杀人;不盗就是不偷别人的东西;不淫就是不去破坏别人的家庭;不妄就是不欺骗人。那么学佛以后,这几个是不是一定都要做到?也不是,这些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能做到四个就做四个;做不到四个,那就做三个;三个也不行,就两个;两个都不行,那就一个。这些都是很人性化的。还有,我们到寺庙时应该怎么做;磕头的时候,手应该翻过来还是翻过去……这些事情其实怎样做都没问题。在所有宗教里面,大乘佛教应该是最开放、最人性化的一个宗教了。所以,从佛教真正的价值观来看,可能有很多约束都是没有必要的。

刚才提到了,只要有菩提心,你什么都不需要放下。我们现在对放下的理解有很大问题,很多人认为放下就是远离、放弃,就是不要这些东西了。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放下,和我们现在理解的放下完全不同。放弃不等于放下,比如我放弃了,但内心仍然牵挂、留恋,非常地执着,那么这个根本就不是放下。用强制性的方法使我们远离很多东西,这样的放下和不放没有太大差别,这些都不叫放下。

真正的放下不需要放弃任何东西。比如房子、车子和存款,以及各种各样的东西,这些你都可以拥有,不需要放弃。一个非常好的修行人,同时也可以拥有富足的物质生活,这两者完全不矛盾;一个大乘佛教的修行人,同时也可以打扮得非常时尚,这并不矛盾。所以不要以为,学佛以后很多事情都不能做,打扮以及很多现代化的东西都不能碰。其实不是,只要我们不杀、不盗、不淫、不妄就可以了。简单地说,只要我们的生活、工作没有危害到其他人和其他生命,那生活水平高一点、低一点都没问题——你喜欢高一点就高一点,你喜欢低一点就低一点,怎么过都没关系。

我们要好好学一学大乘佛教对我们的真正要求。很多民间信仰导致的约束,以及一些不太准确的观念,都与民间风俗有关系。佛教毕竟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本土化之后,与当地的许多民间风俗、民间信仰等掺杂在一起,导致大家分不清这些到底是大乘佛教的意思,还是后人所添加的,然后又因为分不清楚而产生了很多没有必要的约束。像不杀、不盗等这样的约束,我们确实需要,但有一些约束是我们不需要的。

因此,在一个现代化的城市里过现代化的生活,同时拥有古老的佛教思想和智慧,这两者是完全不冲突的。很多冲突是我们自己想出来、造出来的,真正的大乘佛教其实非常开放。我们可以先读一读大乘佛教的经典,比如刚才提到的《般若摄颂》,里面讲得非常清楚,这两个完全不矛盾。

还有一点,你刚才提到了皈依。皈依跟这些约束有没有关系呢?没有关系。皈依了以后是不是多了一些约束呢?也不是。皈依虽然有皈依的戒律,但这些戒律都非常简单,根本就不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任何压力。

另外,有没有一个方法可以不皈依就直接成佛呢?“皈依”这两个字的意思,就是我们依靠佛走向解脱的道。在走解脱道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个依靠。比如学生在学校读书的时候需要老师、课本等,没有这些,他就没办法学。当然,更多的还是要靠自己。同样的道理,皈依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就是我们的老师,释迦牟尼佛宣讲的大乘佛法就好比是课本,我们要这样去学习。实际上,当你有“我要成佛”这个想法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皈依的心,只是缺一个简单的皈依仪式而已。所以,现在不需要去寻找不皈依而成佛的方法,我们可以寻找一个既没有太多约束,又可以成佛的路。这样的路有没有?有,绝对会有的。

主持人:好,我们继续问下一个问题,有请!

 

观众2:堪布,您好!我对藏传佛教不了解,我见到有寺院把上师和佛陀并排供奉,还要皈依上师。这样还符合“依法不依人”吗?

堪布:问得非常好,可能很多人也有这样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寺庙佛堂的摆设,最上面放佛经,然后佛像放在佛经的下面。佛像的序位,最高处放释迦牟尼佛,其次是莲花生大师或者其他佛菩萨,比如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等,最下面放我们自己的根本上师。

摆放位置的高低不代表谁高谁低,因为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所以释迦牟尼佛要放在最高处;然后就是莲花生大师、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等;离我们最近的是我们的上师,所以就是放在下面。顺序就是这样。

有些人把佛跟自己的上师放在一起,这个也没有太大的问题。是不是每一位上师的境界都跟佛一模一样呢?这个也不一定。但是对我而言,把佛陀的思想和智慧传递给我的,不是释迦牟尼佛,不是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而是我的上师。如果释迦牟尼佛今天来到我面前,那他度我的方法是什么呢?肯定是为我讲经说法,然后给我指一条非常好的路,仅此而已。那么这个度我的工作,今天是谁在做呢?不是释迦牟尼佛,也不是观世音菩萨,而是我的上师。所以对我来说,上师就代表了佛。因此我们观想的时候,把上师跟佛观想在一起,把他们的像放在一起,就是为了表达这样的恭敬。

那么,这是否违背“依法不依人”的原则呢?没有违背。我们对上师的恭敬不是因为这个人,而是因为这个人的心里有法,所以我们去恭敬他。如果他的心里没有法,那我们会这样恭敬吗?不会的。我们之所以这么恭敬上师,就是因为他的内心当中有佛的智慧,而且他把佛的智慧传递给我们了。恭敬的原因,实际上还是因为法。

在藏传佛教,尤其是密法里,在依止一位上师之前,必须要先观察很长一段时间。观察什么呢?不是观察他有没有权势等世俗的东西,而是观察他内心当中有没有佛法,他有没有境界,他有没有戒、定、慧……是在观察这些。正因为不能违背“依法不依人”的原则,所以才要这样去观察。如果不是依法而是依人的话,那就看谁有名气、有势力,就去依止谁了。因此,依止上师与这个原则是不矛盾的。

观众2:感恩堪布!

主持人:好,谢谢堪布!继续我们的问题吧,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让堪布为大家答疑解惑。我们请下一位朋友。

 

观众3:堪布,您好!都说佛度有缘人,请问谁是有缘人?

堪布:“佛度有缘人”是大家常说的一个口头禅。从佛教的观点来讲,这个世界上没有佛不度的人。佛经里讲,所有生命最后都会成佛,他们的心灵也一定会提升到巅峰,就是佛的境界。每个众生都有这样的机会,所以没有佛不度的众生。

但是,佛经里也讲到有一种断根的众生。“断根”的“根”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学佛的天赋和因素。每个人都会从上一世带来某些喜好,这跟过去有关系,跟现在的身体也有关系。有些人对学佛、修行特别感兴趣,这个兴趣,佛教里面就叫作根。断根是什么意思呢?有一些人,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无论怎么教育、劝导,对学佛、修行就是没有丝毫兴趣,这样的人在佛经里面就叫作断根的人。断根的人暂时是度不了的,不过,这个断也不是永久的断——没有永久断根的人,只是目前这个阶段断根而已。佛暂时没有办法度断根的人,所以除了断根的人以外,其他人应该都叫作有缘人。有缘的人,佛都会度的。

那断根的人,佛是不是永远都不度呢?也不是。总有一天,断根的人也会变成有善根的人。因为所有人的心底都是善良的,只是目前这个阶段,由于种种原因,他善良的部分还没有显露出来。有一天,当他显露出善的一面时,他也会变成有缘人。因为此时与佛的频率相应,他可以接收到佛传递给他的信息,只要他愿意接收,佛就可以度他。

观众3:谢谢!谢谢堪布!

主持人:谢谢堪布!今天我们得到了堪布的很多分享,虽然我们在学佛、修行的路上,会遇到很多疑惑和困扰,但在《慧灯之光》里有这么一句话:今生能遇到大乘佛法是非常不容易的,这种来之不易的机遇,让我们的人生变得非常完美、圆满而有意义,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

本期节目就到这里,下期节目当中,我们就初学者遇到的问题,继续为大家答疑解惑。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