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所得的果位
1.佛有法报化三身
大乘佛教的目标是饶益一切众生,而要饶益一切众生,必须自己先成佛。那佛是什么样子的呢?
佛有三身者:化身、报身、法身。化身亦云应身。若众生常作善时,即化身现;修智慧时,即报身现;觉无为时,即法身常现。
“佛有三身者:化身、报身、法身。”绝大多数显宗经论只讲三身,极少出现本体身。本体身和法身只有一点点区别,基本上是一个意思。
“化身亦云应身。”化身也叫做应身。佛陀度化众生是应时应机的,佛非常清楚应当何时、针对何种根机、用什么方法度化最为合适。
佛的三身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呢?“若众生常作善时,即化身现”,当大多数众生都在行持善业时,佛的化身就会显现。化身显现与否,并非由佛来决定,而是取决于众生的福报。只有当众生福报大到足以看到化身佛时,佛的化身才会出现。2500多年前佛陀出世转法轮,那时所有的印度人都能看到佛,无数人亲聆其传法并由此获得阿罗汉乃至佛的果位。这是因为当时的印度人拥有足够大的福报。
释迦牟尼佛圆寂以后,度化众生的事业是否也随之间断呢?当然不是,虽然化身佛的住世时间有限,但佛的事业永远不会停止。以现在的众生为例,其实我们也有机会看到佛,但不一定是释迦牟尼佛那样的佛。佛陀利益众生的方式多种多样,具体以何种形式、何种身份出世,由众生的福报来决定。所以,其他年代的众生虽然没有那么大的福报亲见释迦牟尼佛,但若经常行善,也有福报见到其他形式的化身佛。
“修智慧时,即报身现”,当人们不仅仅修福报,而且在修智慧的时候,就会显现佛的报身。修持空性并证悟一地之后,通达了无我的智慧,报身佛便会现前。
唯有菩萨才能看到报身,而普通人只能看到化身。报身佛不在我们这种世界里,他们在极乐世界等清净刹土中度化其他众生。据显宗的佛经记载,报身也分不同的类型,有的所有菩萨都能看到,有的八地以上的菩萨才能看到,有的则只有十地菩萨看得到。此外,密法中还有独特的报身佛及其刹土。
“觉无为时,即法身常现”。“觉”,指证悟;“无为”,即心的本性、空性或光明,也就是佛性。证悟心的本性时,法身佛就会显现。
化身佛表面上看是无常的,法身佛则是永恒、常住不灭的,因此说“法身常现”,报身佛基本上也是如此。
飞腾十方随宜救济者,化身佛也。断惑修善,雪山成道者,报身佛也。无言无说,无作无得,湛然常住者,法身佛也。
下面进一步讲解佛的三身。
“飞腾十方随宜救济者,化身佛也。”十方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任何时间和空间都有佛的化身,亦即化身佛随时到各处去救度众生。“随宜”,随其所宜,指佛陀根据众生的根机应机施教。
“断惑修善,雪山成道者,报身佛也。”此处的“断惑”和“修善”,指的都是一地菩萨以后的境界,证得一地才是真正的证悟,那时绝大部分烦恼已从本质上得以断除。学佛的过程中,尽管我们一直在努力修善,但到了一地时,修善的力度与普通人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届时无论断惑还是修善,各方面能力都会得到巨大的提升,而且能够见到报身佛并直接受其传法,如密法的灌顶、诀窍等甚深之法。化身佛需要通过语言、符号等传授佛法;报身佛则无需如此,当菩萨们看见报身佛时,便可现量得到他们要听的法,自然通达所学习的法要。
“雪山成道者”,指的就是像释迦牟尼佛那样的成道者。据佛经记载,佛陀在印度菩提伽耶成道前,曾经在某座雪山上打坐修行,故而有时被称为雪山大师,有了雪山成道这一说法。实际上,释迦牟尼佛作为化身在人间示现成佛之前,早已在其他的报身刹土成佛了。小乘佛教没有这种概念,他们认为悉达多太子从王宫出逃时还不是佛,六年苦行结束后才证得了佛果。大乘佛教则认为,这只是一种示现,目的是告诉人们不论是谁,只要放下凡俗琐事坚持修道就能成佛。
接下来讲法身佛。
“无言无说”,心的本性或法界已然超越语言的范畴,对此我们无法思维和表达,只能自己去证悟。
“无作无得”。每个人内心的本质都是佛性,是法身佛。“无作”,不需要做什么。佛性本来清净,无始以来自然形成并且一直存在,我们无需去做什么;法身佛是空性境界,在此境界中也没有可做之事。“无得”,本来就是这样,没有什么可以得到的东西。
“湛然常住者”。“湛然”,指心的本性或佛性永远纯洁清净,犹如清澈的水一般;而且“常住”,永远存在。
需要注意的是,提到佛性永恒、光明常住,也许会令人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佛性、法身是世俗意义上的永恒、真实存在,从而对其生起执著。要知道,对包括佛性在内的任何事物怀有执著,都是不对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搞清楚这个“常住”究竟是什么意思。
普通人概念里的常和无常属于二元对立,佛经讲的“常”显然不在此列。未证悟时,我们很难直接描述这种状态;退而求其次,也只能借助语言来表达。首先要知道,我们思维当中的常和无常本质上都是不存在的。然后可以确定,比起常,无常的说法更为离谱,所以先要否定法身是无常的。怎么否定?使用常住、永恒等词,告诉大家佛的法身不是无常,而是常住的。理解这一点之后,再告诉大家常住也不对。由此可见,佛提出“常住”“永恒”这类说法,是为了打破我们无常的观念,它们就像台阶一样,为我们顺利迈上更高阶层铺设了一个过渡。
事实上,法身既不是常,也不是无常,是“无言无说”。但大家不要以为,法身是含糊、笼统、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面对极其深奥的事物,人类的语言往往显得苍白无力。科学家说,量子力学中的部分内容也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量子力学再怎么深奥仍在世俗范畴内,语言对此尚且无能为力,更何况超越世俗的法界、光明和心的本性呢?
人类的感官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不只深奥的事物,就连物质世界中的很多东西我们都无法感知,例如眼睛看不到空气、暗物质、暗能量等,其他感官也同样如此。不要以为,凡是宇宙中存在的东西我们都看得见、摸得着,凡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就不存在。这种想法未免过于简单幼稚,早在佛陀的年代就已受到了驳斥。后来佛教的因明采用专门的逻辑加以推理后得出结论:并非所有的东西我们都能感知得到,我们无法感知不等于不存在,只是未以我们可见的形式存在。如今的科技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对于这些事物,我们的意识和语言常常束手无策。因为只有意识先进行思考,语言才能再加以表达,连意识都搞不定的东西,语言就更是难以如实表达了。
由此可知,我们的感官和思维是极为有限的,很难了解事物的真相,因此需要提升它们的级别。好比显微镜或望远镜,高级的比低级的能观察到更多的事物。当我们的感官和意识提升到佛智这一级别时,便能发现之前感知不到的层面了,那就是“无言无说”的境界。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通过逐步修行,在自己内心当中找到一种智慧——修所得的智慧,用这个智慧就能看到心的本性——只是看到,依然无法用语言表达。证悟之前,只能透过佛经的描述加以了解;证悟之后,才能完全领悟到那种境界,清楚地体会到那种感受。
综上所述,大家不能执著“常住”“永恒”这类词汇,否则也会成为问题,但凡执著都是不对的。要知道,所谓的“常住”离不开空性,与空性无二无别。空性并非一无所有,法身的一面是空性,另一面是光明、佛的智慧,这样理解才是正确的。
2.法报化三身因人而异
若论至理,一佛尚无,何得有三?此言三身者,但据人智,有上中下:下智人妄兴福力,妄见化身佛;中智人妄断烦恼,妄见报身佛;上智人妄证菩提,妄见法身佛;上上智人内照圆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智。
“若论至理,一佛尚无,何得有三?”“至理”,最根本的道理,此处指佛经中最究竟的理论。从究竟的理论而言,一尊佛尚且得不到,怎么会有三尊佛?三身从哪里而来?
“此言三身者,但据人智,有上中下”,此处的三身,是根据众生不同的智慧来讲的,人的智慧有上中下三种成熟度。哪三种呢?
“下智人妄兴福力,妄见化身佛”,下等智慧的人想要行善断恶、积累福报资粮,以此见到化身佛。
“中智人妄断烦恼,妄见报身佛”,中等智慧的人想要断除烦恼,以此见到报身佛。这是指普通大乘佛教的修行人。
“上智人妄证菩提,妄见法身佛”,上等智慧的人希望证悟菩提,以此见到法身佛。在世俗中可以这样讲,但就本质而言却属于妄想,都是不对的。
这三句话都带有“妄”字,说明这些全是妄想、分别念,统统属于错误的观念,因为他们的智慧并未达到最高层次——“无言无说,无作无得”的境界。
那么哪个对呢?“上上智人”。之前学习达摩祖师的其他论典以及弘忍大师的《最上乘论》时都遇到过,禅宗经常在区分上中下之后,又出现一个“上上”。那么“上上智人”指的是哪些人呢?按照比较保守的说法,应该是大乘佛教徒中的一部分,也就是修第三转法轮、修佛性如来藏的人;此外,也可能包括修大手印等密法之人。我们先按保守的说法来讲,这是众所公认的一种解释。
“上上智人内照圆寂”。“圆”,即圆融;“寂”,寂灭,即空性。上上智人不寻求外在的化身、报身和法身,因为他们明白三身就在自己心的本性当中,一切原本就是圆满、圆融的。法身佛的所有功德,无始至今一直存在于心的本性,没有需要重新获得的东西。
“明心即佛”,上上智人了知心的本性即是佛,所有佛的本质就是自己的心的本性。除此之外,不存在其他的佛。
如果尚未证悟——用禅宗、大圆满或大手印的术语叫做“还未识心”,即还未认识自己的心,则我们的心不是法身,也不是报身、化身,只是充满了各种烦恼的凡夫心。如果已经证悟——认出了心的本质,便会发现其实一切本来就在自己心中,无需到外面去见佛的三身。
“不待心而得佛智”,不需要依靠等待和用心学习来获得佛的智慧。上上智人非常清楚,并不是通过发出离心、菩提心等修持自心,最后获得一个佛果,其实心的本质即是佛。这就是大圆满和大手印等密法的见解。
这样看来,第三转法轮或者说禅宗讲的光明,与密法是不是没有区别了?就这个角度而言,确实没有什么区别。宁玛派著名学者、成就者麦彭大师在其著作中讲到,第三转法轮中阐述佛性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显宗又是密宗,属于半显半密。
这部分内容讲于第三转法轮,三次法轮都属于显宗范畴,所以不能说它不是显宗;但其内容和普通显宗(即般若经等第二转法轮的内容)又有所不同,所以也不能全归属于显宗。其中差异的部分与哪些佛经比较类似呢?这部分与大圆满、大手印等可以说是几无差别。
想来达摩祖师、五祖弘忍等禅宗大德也发现了这一点,他们没有像普通显宗那样只分上中下三类或大小二乘,而是在上中下之外另设了上上,其主要原因大概就在于此。保守起见,我们可以不说上上智是密法,但大家要知道,它们的内容是一样的,尤其是与大手印、大圆满的内容非常接近,甚至在某些层次上完全一致。
3.我们的心本自解脱
是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此即解脱心,成于大道。经云:“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证菩提。”此之谓矣!
“是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要知道三身佛乃至万事万物都不可取、不可说。
“此即解脱心,成于大道”,这就是我们的心之本性,它本来就是解脱的、清净的,本来就是大道。
“经云:‘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证菩提。’”这是从心之本性的角度讲的,不存在讲经说法,不存在要度的众生,也不存在悟与不悟。
“此之谓矣!”佛经讲的正是此意。
至此,《悟性论》的核心部分,也就是达摩祖师传授的核心要义——心的本性就讲完了,大家一定要去认真修行、仔细体会。
第三转法轮有几十函佛经,讲的全是心的本性,但用的都是《悟性论》中的这些词汇。不仅如此,大圆满、大手印用的也是这些词。可以说,《血脉论》《悟性论》以及《坛经》中的文字,属于佛教中最顶尖的级别。大圆满虽有一些专用术语,但其表达的含义也是这些。除了心的本性之外,经论中还有不少其他内容,我们也可以学习。不过,无论再怎样通过语言文字去闻思、讨论、辩论,最核心内容仍是上述这些。
所以,大家接下来需要做什么呢?就是自己去体会、去证悟。获得切身感受之后便会恍然大悟:原来心的本性真是佛法讲的那样啊!否则迟迟不去修行,只能永远停留在目前这种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状态。
总而言之,大家务必要想方设法证悟,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