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灯·问道》“初识生死篇”第4期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慧灯·问道》。
上一期节目,我们就“如何面对死亡”的话题与慈诚罗珠堪布进行了交流,这一期我们将继续探讨这个话题。让我们用掌声欢迎慈诚罗珠堪布!
观众1:堪布,您好!我经历过亲人病逝的过程。当时虽然有医疗上的帮助,但他还是很痛苦、很恐惧。我虽然不是佛教徒,家人也不信佛,但还是想请教堪布:在佛教中,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帮助那些临终的病人,减轻他们的痛苦和恐惧?谢谢。
堪布:在藏传佛教的密法里,这方面的方法确实非常多,现在西方的一些临终关怀也开始使用密法里的一些方法。不过,如果临终者一辈子都是一个无神论者、唯物论者,那么在生死关头,他能不能转变思想去接受这些?如果能够接受,那这些方法就能消除他的恐惧,帮助他以正常的心态去面对临终时的种种痛苦。但是有些老人非常固执,不愿意接受任何宗教方面的劝导和仪式。如果临终者自己不接受,那效果可能就没有预想的那么好。无论如何,临终时唯一能够帮助到临终者的,就是宗教方面的方法。这时候科学、哲学及很多世俗方面的东西,都会显得特别苍白无力,帮不上忙。
对临终者进行心灵疏导,这方面讲得最透彻的应该是佛教,尤其是佛教里的密法。临终者信不信都没关系,这个时候,根据对方的承受能力,跟他讲一讲这方面的内容,然后为他制造一个比较祥和的环境,比如放一些佛教音乐或者大悲咒等非常有加持力的咒语,这些可以起到放松的作用,对他会有一些帮助,能消除一些恐惧。总之,要尽量为他创造一个轻松、祥和的环境和气氛。
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果这些疏导方法他不接受的话,其他人是没有办法替他做的,因为这个一定要他自己跟着疏导去做,而且是死亡后他自己要做的事情。如果他自己不愿意,从源头上拒绝了,那就没有什么办法了。这个问题暂时还无法解决,但我们总会有办法的。
主持人:可能还是取决于临终者自己的态度。
堪布:这是最关键的。如果他能接受,哪怕是一点点,那方法就有很多;如果他排斥或拒绝,那就没有任何办法能帮助他了。就像一个患者要治病,那么他就要接受医生的处方,把药吞下去,或接受其他治疗;如果他不配合,医生给他开了很多药,他不肯吃,那就没有办法治疗。这都是一样的道理。
主持人:堪布,您与国外的临终关怀机构有过一些交流,相较于国外,目前国内临终关怀的发展现状是什么样的?
堪布:临终关怀在国外其实也只有四五十年的历史,不是很长。西方宗教机构的一些慈善团体做了很多事情,现在发展得还是比较不错的。国内相对来说起步稍微晚一点,只有20多年。目前国内很多医院也开始做这项工作了,这方面的机构也比以前多了,但我不是很了解具体情况。
2016年,我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临终关怀机构里与普通工作人员和负责人进行过交流。这个机构的服务对象是生命只剩下六个月的人,其中有一部分是年轻人,但多数是老年人。这些老年人最大的痛苦来自三个方面:其一,有些人曾经做过一些不太好的事情,比如对家人、朋友、同事,或者对社会做过有愧于心的事,当生命走向终点的时候,他会把这些事情全部放大、夸大,感觉特别内疚、痛苦,经常因此备受困扰。其二,虽然有很多人信仰基督教,但还是有一些人,包括科学家、哲学家等,他们过去健康的时候可能不会去想死后的事情,认为死亡等于一切都结束了。然而,当真正走到这个地步的时候,过去的理论会从根本上发生动摇,他们开始怀疑“到底是不是这样”,可是由于之前没有做任何准备,他们此时会感到很痛苦、迷茫,纠结自己死后到底会走向什么样的地方。其三,还有一部分人,他们特别担忧治病会给家人带来经济上及其他方面的困难,担心自己现在死也死不了的状态会拖累家人。
这三种情况在临终关怀机构里比较普遍,所以工作人员就想出一些办法去做疏导,其中一部分确实比较实用,效果也不错,比如让他们去禅修、打坐。尽管西方信仰佛教的人很少,但大部分人都有信仰。不过,有没有信仰都没关系,作为一种调整心灵的方法,打坐、禅修的确可以缓解他们内心的顾虑。另外一个办法,就是安排各种各样的宗教仪式,让有信仰的人去参与,这对老年人也特别有帮助。比如通过祷告,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一定的安慰。此外,让他们写下自己这一生的经历,尤其是好的一面,这对心理有问题的人也比较有效。很多心理医生也经常用这个方法:让大家写经历,尤其是回忆一些美好的经历,再让他们想一想自己健康的时候,或者一生中最幸福的那段时间,比如旅行或者是刚刚成家立业的时候。总之,刻意让他们去忆念自己觉得最幸福的时刻,就像我们佛教徒打坐观修一样,这样的观想对他们也很有帮助。
主持人:其实就是调整他们焦虑的心态。
堪布:对。这些工作人员也用了一些密法里的临终关怀方法,比如《西藏度亡经》里的方法,还是很有效的。
对于什么都不信的人,这些方法可能就用不上了。但工作人员会根据他们的喜好,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让他们想怎样就怎样,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尽量不拒绝他们。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就用这样的方法。国外临终关怀的情况基本是这样,我只去过一个地方,其他地方可能也差不多,但也许还有其他方法。国内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我不是很清楚。
主持人:黄泉路上无老少,在死亡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国内临终关怀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更多的方向让我们来探索。
堪布:对。在国内,每个人的血液里或多或少都有对传统文化的信仰或感情,先天就有一定的基础。所以,用一些传统的或者佛教的方法去开导临终的人,可能更容易被接受,对他们更有帮助。
观众2:堪布,您好!我看过一些国内外关于濒死体验以及轮回的纪录片,也渐渐地相信人死之后灵魂并没有消失。如果这些真实存在的话,那亲人去世时和去世以后,我们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堪布:国外有一个关于轮回的大型纪录片,其中一个主要人物是弗吉尼亚大学的一位科学家,这个人的老师叫史蒂文森,史蒂文森和他的团队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着手研究人死之后到底会是什么情况。除了南极洲以外,他们走遍了世界各地,并且在途经的各洲都发现了人死以后还存在的生命痕迹。所谓的痕迹,比如说一个小孩刚生下来没多久或者刚刚会说话时,就能讲出自己的前世是哪个国家的人等。这确实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佛经里也记载过,在近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出现过很多这样的公案。
史蒂文森团队收集了2500多个非常有说服力的案例,他们从这些案例中选取了最有说服力、最有科学依据的2000个案例输到电脑里,分析它们有没有相同的地方、有没有自然的规律。现在对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有意义。不光他们,我也遇到过好几个这样的小孩,这种情况其实不奇怪,全世界都有。这就说明人死以后其实并没有结束,仍然还会回来。
但是,我刚才讲的这些目前在西方还不是主流的思想。因为基督教在西方的影响很深,基督教并不这么认为;而科学在这两方面又都没有足够的证据,所以到现在既不敢否定也不敢肯定,什么也不敢讲。史蒂文森先生2007年去世之前说,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影响到主流科学,科学界还没有接纳他的想法。由于种种原因,这种观点要想成为主流思想,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无论现在是不是主流,它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事实,至少几千年来的人类历史上都有过记载,并非最近才被发现,这就说明人死后还存在一些事情。
虽然史蒂文森先生已过世,但是他的团队还在,团队成员都是非常严谨的科学家。我在2015年、2016年与该团队进行过交流,我问他们:“你们在半个世纪里进行了这么多的研究,你们觉得到底有没有轮回?”他们回答说:“至少可以认为,人死后还有一些东西是存在的。”因为他们是科学家,考虑到自己的身份,所以不会直接说轮回存在,但是他们说的这句话透露了什么呢?人死了以后,除了人的意识、灵魂以外,还有什么能继续存在呢?不会有其他的什么了。所以,这是一个非常科学并且有证据支持的观点。以前国内很少看到这方面的书和纪录片,现在确实有一些了,这些书是一些科学家抱着非常严谨的学术态度去调查后写出来的,有一定的可信度。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从佛教的角度来讲,这提醒我们应该提升自己的生命。我们整天都这么忙碌,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生活压力,辛辛苦苦一辈子,但在临终时什么都带不走,不管是名利、财富,还是其他有形、无形的东西。然而,有一些东西是我们可以带走的,但这往往不是我们平时追求的东西,而是我们平时不太在意的东西,比如提升自己生命的级别。什么叫作“提升生命的级别”?比如把自己一些不好的习气改掉,或者铲除自己的烦恼等。人的烦恼要从本质上铲除有点难,但可以把一些不太好的观点和想法逐渐减少。还有,去关怀、关爱所有的生命,从佛教的角度讲,就是增长自己的慈悲心。
就像一张被涂上了各种颜色的纸,我们把这张纸带到哪里,这些留在上面的颜色也就跟到哪里。同样地,我们尽量把内心当中一些不好的东西去掉,多灌输、串习一些好的东西,那么将来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虽然身体会回归尘土,但意识会把已经接受的东西带到下一次的生命轮回中,这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心灵资源。
我们平时常说天赋,虽然这有一部分和父母的基因有关系,但是同一对父母生下来的几个小孩,他们的性格也不完全一样,有的善良,有的不善良,这就是天赋。所谓的天赋,不是莫名其妙、无因无缘,而是长时间沉淀、积累下来的东西。如果一个人的一生积累下来的是好东西,那他下一世就会变成一个善良的、对人友好的人,这些东西是我们可以带走的。但遗憾的是,这些可以带走的东西,往往也是我们不太在意的;而那些我们特别在意的东西,却都是我们带不走的。
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尽量提升自己的心灵,说白了就是修行、打坐,把自己的心态塑造好,这样就可以带到下一世。
主持人:其实生命是有质量的,它不光是物质的那个质量,它本身是有质量的。
堪布:对,是。
观众2:谢谢堪布!那么,亲人在去世的时候和去世了以后,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堪布:一方面,不管亡者自己有没有信仰,他的亲人都可以帮他做一些善事,尤其是在他离世后四十九天的前期,第一个七天、第二个七天的时候。现在很多父母刚去世没几天,子女就来争夺遗产,为到底归谁而吵架,甚至告到法庭上,这确实对亡者特别不好。说句不好听的话,要争的话也不要在这时候争,先缓一缓。因为这个时候,从表面上看,我们以为亡者走了,但实际上他可以看到我们做的这些事情,而我们却看不见他。尤其是第一个七天、第二个七天的时候,不要做这样的事。
另外,尽量替他做一些善事。如果是佛教家庭,诵经、持咒、供佛这些都可以做;如果不是佛教家庭,那么可以去做一些慈善方面的活动。反正只要是好事,什么都可以做,肯定对他有一定的帮助。其他方面,比如超度,佛教里面这些方法是比较多的,但是要看家人愿不愿意去做这些佛事。
观众2:感谢堪布。
主持人:谢谢,感谢慈诚罗珠堪布的到来,同时感谢堪布细致的解答,也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我们下一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