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上师教言
2017.03.14

作为佛教徒,首先要做到的,是看破金钱、名利等等。“看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知道这些都是过眼烟云,其中没有什么好的东西。当然,即使今天知道了,我们也不一定能马上放弃,佛没有这样要求我们,即使要求了,我们也做不到,但不能放弃并不代表轮回不是痛苦的,也并不表示将来我们不能放弃。虽然我们从理论上知道了这些道理,但做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在修行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还是会执著世间的盛衰荣辱,还是会在乎物质世界的感受,只有通过修行,才能淡化乃至彻底断除这些执著,这是毫无疑问的。

2017.03.13

佛教认为,众生流转轮回的因不是身体,而是业力,如果业力存在,即使肉体一再地消失、完结也没有用!因为我们的阿赖耶识上留下了很多以前的习气,当这些习气成熟的时候,肉体随时都会产生。可以这么说,从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到众生的肉体,都是阿赖耶识的产物,就像唯物主义所说的精神是大脑的产物一样,只要阿赖耶识上有业力,再怎么折磨肉体,也无济于事,所以,释迦牟尼佛要求佛教徒不要故意去过艰苦的日子。因为无论多么艰苦,也只是自己痛苦而已,不可能从中看到解脱的曙光。

2017.03.12

居士的意思,就是接近、亲近善法。善法究竟是什么呢?从小乘的观点来看,是指阿罗汉。居士就是亲近阿罗汉——还没有成为阿罗汉,是预备的阿罗汉。但我们有没有预备,那还得看看够不够标准,够不够资格。如果是一个具格的居士,那就可称为预备阿罗汉。预备阿罗汉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简单地谈一谈:第一个是居士的见解;第二个是居士的修法;第三个是居士的行为。有了见解、修法、行为之后,自然就有了果。小乘的果就是阿罗汉;大乘的果就是成佛。

2017.03.11

佛教中包含了人天道与解脱道。所谓人天乘(人天道),就是在皈依并相信因果轮回的基础上,尽量地持戒、行善,以寻求人天的福报,也就是后世或这一世的健康长寿等等。这样修法虽然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却与解脱毫无瓜葛,因为没有考虑到解脱的缘故;所谓解脱道,包含了大乘法和小乘法。不考虑其他众生,只是为了寻求自己的解脱而去学法、行善、念佛等等,就是小乘法。不考虑自己,只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去受戒、皈依、念咒、修行等等,就叫作大乘佛法。

2017.03.10

佛经当中关于苦苦的定义,就是存在之时能感觉到痛苦;一旦消失,就会感到幸福的感觉。比如说,当我们生病的时候,就会觉得痛苦;只要身体康复,就会感到幸福,所以,病痛就属于苦苦。为什么要说两个苦字呢?这说明,这种苦是非常强烈的。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所有的生命公认为是痛苦,都不愿意接受的,很明显的痛苦感受,就是苦苦。苦苦主要是在三恶趣,在人道与天道也有苦苦,比如,人间的生、老、病、死等八种根本痛苦,就属于苦苦的范畴。

2017.03.09

纵使将一位病人照顾得无微不至,直到康复为止,但这样能防止他以后不再生病吗?不能。我们能解决的,只是这一次生病的问题罢了,他在以后的生生世世中所要经历的病痛,我们是爱莫能助的;任何形式的财物布施,都只能暂时地解决他人生活贫困、衣食无着的问题,却并非长远之计。只有让众生明了生老病死的真相,引导他们修行,从而踏上解脱道,才能彻底地、永久性地解决他们的所有痛苦,所以,这才是真正的利益众生、度化众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救度。

2017.03.08

作为一个佛教徒,究竟该怎么样生活,释迦牟尼佛早就给我们制订了一个模式,作为佛陀的后学者,无论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应该遵循这个共同的生活模式。如果按照这套模式去生活,人生就会很有意义,此生也不会很痛苦,这就是佛教徒的生活模式。那是什么样的生活模式呢?释迦牟尼佛在律藏里面对出家人说:生活不能堕两边,也就是陷入两个极端。中观也提到两个边,是指常见和断见。生活的两个边,是指太艰苦和不知满足的两种生活方式。

2017.03.07

在很多佛经上也讲过一个比喻:有一个人在一个又一个大劫期间,以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各种金银珠宝供养十方三世诸佛,其功德与末法时代于一昼夜中仅仅守持一条戒的功德相比,受戒者的功德也远远超过供养者的功德。此比喻说的是仅仅守持一条戒,而不是八关斋戒。可想而知,如果每月坚持守持八关斋戒的八条戒,其功德就更不用说了。假如再有出离心和菩提心的摄持,其功德又岂是凡夫所能衡量的?

2017.03.06

传播佛法的目的,不是为了统治什么国家、民族或区域,而是为了让众生减少或断除今生来世的痛苦。只要有菩提心,没有自私心,不讲条件、不图回报,无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可以传播佛法。当然,如果是密法,特别是大圆满的灌顶、传承和讲解,就不能随便草率地广播遍弘,而要观察自己的力量与对方的根机。但显宗的普通修法——诸如慈悲菩提心、因果不虚等等的修法,都可以广为传播。  

2017.03.05

日本东芝公司的一个前老总是佛教徒,他就堪称爱心企业老总的典范。他每天早上起来以后,会念一个小时的《法华经》。晚上回去以后,也是念经、打坐,一般不出席应酬活动。无论工作再忙,他都这样坚持。他非常关心所有员工,七十岁的时候,都要坐好几个小时的车,到郊外去和最低层的员工交流。事实证明,站在一个平台上的沟通,是可以打动人心的。他的动力从何而来?就是佛教的爱心。

2017.03.04

《宝性论》中有一个比喻,就是以世界来比喻心。世界最初不存在,虽然世界产生的原因有种种说法,但都只是推测而尚未加以证实。世界从太空中产生,至今在太空中存在,最后也必将毁灭于太空之中,并没有到其他地方去。这就说明世界来自于虚空,安住于虚空,毁灭于虚空。同样,我们的每个念头也是来自于法界,安住于法界,消失于法界。

2017.03.03

有些宗教喜欢说神论鬼,佛教虽然不否认鬼神的存在,但却认为潜藏在每个人心中的我执,才是世界上最大的魔鬼。外在的魔障最多只能影响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例如生病或不顺遂,却无法将我们束缚于轮回,就算集中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鬼,也无法使我们流转轮回,唯有我执有此能耐。但我们却一直没有意识到,这个常时存在于心中,并深得自己欢心的家伙竟然是个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