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上师教言
2018.11.17

我们现在都是凡夫。什么是凡夫呢?所谓凡夫,就是从无始以来,一直都流转于轮回,没有什么成就的众生。作为凡夫,从无始以来一直在轮回,现在如果不修行,以后还会是这样,绝不可能在无因无缘的情况下中止轮回或者从轮回中得到解脱。如果需要解脱,就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没有方法,就无法解脱。

2018.11.16

修四种无量心时,都必须修四个具备。如修慈心时,这四个具备即指:具备想望——强烈地希望每一个众生都能获得利乐;具备发愿——在想望的基础上,祝愿——切众生都能获得利乐;具备发誓——发誓从现在起,要根据自己的能力为众生创造利乐;具备祈请——祈请上师三宝加持我能够为一切众生创造利乐。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时,都不能离开这四个具备。

2018.11.15

很多人虽然学了佛,但由于没有足够的闻思修,所以素质和不学佛的人一样。佛教团体中互不团结、互不理解,互相抱怨的现象也随处可见。他们为什么没有修行?就是因为不知道人身多么难得,不知道现在的机会多么难得。一个人买再大的房子,再贵的名车,都没有用。要珍惜当下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机会,这个非常难得。我们要知道,我们现在是最幸福的时候了,在这个时候,我们还不知道幸福,还不修行的话,再往后走就是下坡路了。

2018.11.14

虽然佛陀将这个世界描述成很多不同的形状,但并非意味着这个世界同时存在这么多不同的形状,而是表明一个世界在不同众生的眼里会显现出不同的面貌,其原因就在于内在因缘的不同,只有佛才能知道个中奥妙。佛经中对这个世界的各种描述就是由此而来的。

2018.11.13

很多不了解中观的人,在看到《金刚经》、《心经》等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里讲五蕴皆空、四大皆空、诸法空性等等时,因为不懂得将世俗谛与胜义谛分开,总是感到其中矛盾重重:到底有没有成佛之说呢?既然佛是空性,为什么要学佛呢?怎么能成佛呢?有没有因果轮回?既然因果、轮回、学佛、成佛以及度化众生都是存在的,又怎么会是空性呢?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分开二谛。

2018.11.12

回向和发愿有何差别呢?在行善(如放生)时造了善业,以此善业为前提,于行善后所发之愿即是回向。平时,不以所造善业为依托的发愿,即是普通的发愿。如看到佛像、佛塔时,于其前发愿“祝愿我生生世世……”这就不是回向而是发愿。回向和发愿的差别在于有无行善,有无所回向的善业。

2018.11.11

有些中年人想多挣点儿钱的目的,就是因为考虑到有能力时不存钱,老了孩子们又不照顾,晚年时就会面临很多困难,所以现在要多攒点儿钱,为未来做一些准备。既然为了今生的下半辈子都有这样的想法,我们为什么不为下一世做准备呢?这也是应该的呀!虽然晚年还未到来,可是我们知道它迟早会来,所以现在就要做准备;同理,后世、后世的后世也一定会来,既然会来,为什么不事先为它做好准备?这是非常重要的。

2018.11.10

佛教所讲的“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人我”,一种是“法我”。“人我”和“法我”当中的“我”,在藏文里面叫做“བདག”。虽然这个字被写成了你我的“我”,但它所表示的真正含义,却并不是你我的“我”,而是实在、实有、真有而非假有的东西。 中观所说的“有”,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真有,也即真正存在的东西;另一种是假有,也即从凡夫的角度来说是存在的,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东西。其中的真有,也就是“我”。 “人我”当中的“我”,还有一点儿你我的“我”的意思,比如说,在“我要挣钱”“我要上班”“我要过好日子”“我要健康长寿”等等当中,都包含了这个“我”;“法我”当中的“我”,就根本没有一点你我的“我”的意思,而仅仅表示一种实际的存在。

2018.11.09

针对释迦牟尼佛在不同场合谈及当初自己是如何发菩提心、如何走上解脱道前后说法之间的偏差,一位弟子就曾问到:为何从前您说是在某尊佛前发心,现在又说在另一尊佛前发的心呢?佛陀对此回答说:我传法的内容是随众生的根机而定。针对以前那些人,就要那么讲,他们才能接受;对于后来的这些人,只有这样讲,才能对他们有益。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众生的利益。由此可见,佛陀传法的内容,是随众生的根机而变的。 这是否意味着佛永远都不讲真理,只随众生根机而说呢?也不是。这只能说明:因为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所以进入佛门的途径也是各不相同的。在经由不同方法逐步将各类众生引导入门之后,最终的解脱道还是只有一条。

2018.11.08

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究竟如何? 有人说: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精神由物质创造,是物质的产物。 但事到如今,此说法已经越来越站不住脚了。科学发展到今天的量子物理学,物质被分割到目前最小的夸克单位。却未能发现里面有任何实质性的东西存在,科学家仍在继续探索物质的最终定义。 其实,世界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更不是物质和精神的集合体,而是一种幻相。物质或世界是由心创造出来的,是精神的产物。每一个生活的细节大至三千大千世界、六道轮回,小至生活里所有的一切,都是精神的一种幻相。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所有现象实际上就是内心的一种投影,中观称之为自显,也即自心投影出来的现象,而不是外在客观存在的东西。 这个观点既不像唯识宗讲的“万法唯心造”那么复杂,也不等同于唯心主...

2018.11.07

受持戒体的程序是:首先,在正式受戒之前,应当发菩提心,至少也必须要有出离心;其次,在受戒的同时,也必须受皈依戒,因为所有的戒律,都必须建立在皈依戒的基础上;第三个程序,才是正式受戒。

2018.11.06

有智慧的人是往内追求幸福,寻找痛苦的根源。他们知道:外界物质只是临时的助缘,幸福和痛苦的种子缘起在自己的内心当中。因为方向正确,所以最终彻底断除了痛苦,得到了绝对的幸福与自由——解脱。而凡夫却会往外寻找根源。因为寻找的方向错了,所以永远无法了断痛苦,于是世世代代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这就是凡夫和圣者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