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感觉自己非常幸福,就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从而失去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紧迫感,这样一来,就会在碌碌无为当中错过所有的修行机会。另外,如同《中观四百论》所说:“有情无慢少,有慢则无悲。”凡是有钱、有地位的人,都有不同层次的傲慢心,傲慢心绝对可以不同程度地影响慈悲心。 阿底峡尊者在进藏时也曾经说过:“你们藏地这些所谓大德的做法,会影响、破坏我的慈悲心。”如果有了名利地位,就会因傲慢而使慈悲心受损,既然慈悲心已经受损,菩提心又从何而起呢?因为基础已经动摇了的缘故。由此可见,幸福并不一定是修行的顺缘。
回向时,如果想简单,就可以念诵《普贤行愿品》中的那八句二偈;如果想广繁,也可以选择其他较长的回向文,如《入菩萨行论》的最后一品是回向品,其中的内容都是大乘菩萨的回向,念诵这一品的颂词也很殊胜。 但值得注意的是,发愿文、回向文有无加持力,与其作者有极大关系。像我们这样的凡夫能否写回向文呢?如果自己发心清净,此清净心可能有一些能力,但是,我们写的回向文本身却没有任何加持,即使念上一千遍、一万遍,也没有任何作用。所以,回向文的作者最好是登地菩萨,至少也应该是加行道高层次的证悟者,只有他们的语言才会有加持力,平时我们也应念诵这种回向发愿文。
我们不能认为,《心经》、《金刚经》、《般若十万颂》就是般若波罗蜜多,这些都叫文字般若波罗蜜多。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本体,是心的本性。在显宗第二转法轮的经典中,心的本性叫做空性;在第三转法轮的经典中,心的本性叫光明、如来藏;到了密宗的时候,则将第二转法轮的空性和第三转法轮的光明结合、双运,并称之为“基”。基、道、果当中的基,也叫做基续。“基”意即基本,是无始以来存在的所有清净与不清净现象的基础。因为所有清净与不清净现象,都是从我们的内心当中显现出来的。空性和光明的结合体,是所有佛法中最殊胜的道。虽然用语言可以分为光明和空性两个反体,但实际上光明即是空性,空性即是光明,二者是无法分开的。我们的世界,就安住在光明空性的虚幻当中。
世俗谛和胜义谛两个世界是如何切换的呢?到底是只有一个是真理,还是两个都是真理呢? 对于世俗谛和胜义谛,凡夫是无法切换的,只能停留在世俗谛中,无法进入胜义谛;现在我们虽然知道有胜义谛的存在,却没有办法亲自证入。一地以上的菩萨则时而在世俗谛,时而在胜义谛:当他进入空性境界的时候,便处于胜义谛中;从此境界出来后,又处于世俗谛中。佛则永远超越了世俗谛,始终在胜义谛当中;但是,佛知道世俗谛是什么样子,佛知道众生在世俗谛中干什么,以及度化众生的方法等等。
宁玛巴的经续中有这样的记载:在没有证悟空性和没有生起菩提心的前提下,即使将愤怒本尊观想得再清楚,也不一定能得到修法的真实利益,反而有可能会引起一些解脱的障碍。由此可知,空性见和菩提心是修习密法的基础,而菩提心又是证悟空性的基础,所以我们要从菩提心开始做起。当然,在修菩提心之前,还必须具备出离心。
密法在藏地得到了弘扬,而且可以肯定地说,藏密的传承是非常清净的。因为密宗非常注重传承,而且一定要口传,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假冒之法的出现。有些密宗故意用很多奇怪的名词,外人无法理解,只有证悟的金刚上师们才能解释,同样也是考虑到鱼目混珠的问题。另外,藏传佛教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辩论。通过辩论可以澄清很多问题。无论任何一句话,都可以一直追溯,直到认定为佛陀亲口所说为止。因此,藏密的教义不会有任何问题。 唐密和东密好像本身也没有内密,只有在西藏才有内密修法的传承,所以我想,真正了解密宗内容的,只有西藏本土的修行人,他们才是真正的专家、真正的权威。除此以外,无论被冠以何种至高的称谓,都是门外汉,都没有资格为密宗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