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上师教言
2020.12.19

世俗谛当中的任何物质,实际上都与兔角、梦境完全一样,其本体根本不存在。但在没有证悟空性之前,我们始终感觉不到现实的虚幻,一直认为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金钱、名誉等世间八风都是存在的,无论佛菩萨怎么给我们说这些都是虚幻的,我们也不会幡然醒悟。甚至连当下的梦境都不知道是假的,只有从梦境当中苏醒以后,才知道那是一场梦幻。 谁让我们产生这样的真实感呢?不是别的,就是我们自己的执著与无明。

2020.12.18

人的根机是各种各样的,所以人生的目的也是千差万别。有的人仅仅满足于温饱;有的人除了温饱以外,还要追求精神上的愉悦;而有的人却并不满足于感官的刺激,还要追究人生的究竟价值,探寻生死轮回的本原……如果仅仅将温饱作为人生目的,那就与普通的动物别无二致了。人应该有智慧,这是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也是人特殊的优点。要发挥这个优点,就要不满足于温饱,就要力图去看清这个世界,看清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真正看清了,可能会对原有的观点失望,但这个失望与其他的失望迥然不同,这就是证悟空性,这是非常重要的。

2020.12.17

行善的时候,不能过分执著于善根。但在我们还未证悟之前,这是没有办法克服的。通过回向,也可以减轻我们的这种执著。

2020.12.16

如果能够证悟,就可以不执著,但这是需要过程的;如果没有证悟,刚开始时就不执著于思维、修加行和因果的取舍,那么就如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里所阐释的那样,如果“不执著”就可以解决问题,那么所有的众生在修行上都是不执著的,但他们却并没有解脱。所以,我们既不能堕“有边”,也不能堕“无边”。所谓堕“无边”,就是指听到禅宗讲的一些“不执著”、“不可思不可言”,以及中观有关空性的字眼,就认为无须作因果的取舍,无须修行,无须做世俗的布施、持戒等等。所谓堕“有边”,是指因为听说了佛、三宝、四谛、因果和轮回的存在,就认为一切是实在的、不空的。首先,我们不要堕二边,行中道;最后,就无所谓中道或二边,完全没有边执了。在达到这个境界时,就能够自由自在了;在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之前,我们还是不要让自己走这些边道。

2020.12.15

藏地有很多规模不同的佛学院,其大部分课程是显宗的五部大论,另外的少部分课程安排了密宗的内容,所以,藏传佛教本身就是一个显密圆融的完整体系。

2020.12.14

证悟空性以后,就彻彻底底地断除了自私心,消灭了贪嗔痴。在那个时候,如果没有慈悲心,也会有这样一些问题:也许就会像小乘阿罗汉一样,认为所有该做的都做完了,自己已经万事大吉,随后就趋入灭定了。但大乘佛教却把菩提心灌输给了我们,让我们时时刻刻都知道,我的工作不是解决自己的问题,我还任重而道远,还有成千上万的众生等着我去度化。我要把自己如何断除烦恼的心路历程告诉别人,让他们沿着我曾经走过的路去走,并最终获得我现在的果位。这才是真正的利益众生。

2020.12.13

依止上师是刚刚开始学佛时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因不如法地依止上师而走错了路,就浪费了珍宝人身。人的生命本来就很短暂,在短暂的一生中,遇到正法很难,之后遇到真正的善知识——金刚上师就更难,此后能依止金刚上师如理如法地修行更是难乎其难。所以,要想学正法,就有一系列的困难。我们既然学佛,就要学一个正规的法,要走一条正规的道路。

2020.12.12

在显宗的经典中,认为成佛的道路极其遥远,要经过三个阿僧衹劫,也就是三个无数大劫,那是超越常人的思维、极为漫长的时间。但密宗却认为,心的本性就是佛,我们与佛并没有距离。只要进入那种状态,佛与众生当下融为一体。达摩祖师在《血脉论》中也提到此理论。他说:“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当然,如果因为修行程度不够,没有足够的定力,这种境界还会失去。但通过修行,必将达到佛与众生无二无别、永不分离的境界,这就叫成佛。 所以,从密宗的角度而言,佛与众生仅隔着一道窗帘。修习的方法也极为方便迅捷:拉开窗帘,即可成佛。所以,成佛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而是近在眼前、指日可待的。这就是密宗,特别是大圆满的殊胜之处。

2020.12.11

在人的一生当中,做什么事情才最有意义呢?修持菩提心。解决自己的生老病死,并以此来度化更多的众生作为自己的生存目标,就是最有意义的人生。其他类似挣万贯的家产、享受舒适的生活、博得公众的赞誉等等,都只是暂时的生存方式,在临终的关键时刻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

2020.12.10

提到心,很多人就以为是第六意识。唯识宗却认为心有八识,包括五根的五识,加上意识、染污意识以及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其他七识的根本。所以,心不仅仅是第六意识。 第六意识所认为的心在里面、境在外面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举出大量的事例来驳斥这一点。比如,我们的手接触到火的时候有烫的感觉,但什么叫做烫呢?这也是一种感受。还有当我们的手触摸到一样东西,就觉得外面肯定有这么一个东西,大部分人都是这样认为的。又比如说,大家都认为这个佛珠是圆的,为什么说它是圆的呢?如果我们用眼睛观察,但眼睛只能看到一面,就如同相片的图像。如果我们用手指去触摸,两根手指头有两个感觉,这些感觉加在一起就让我们认为它是圆的。其实,这些全部都是心的感受。有人认为这些感觉的源泉就是物质,谁能证明这些感觉背后还...

2020.12.09

《宝性论》用的三个逻辑之一是说,心的本性是佛的智慧,因为佛经中有大量证据证明,佛的智慧或者如来藏、法界是永恒、常住不灭的。一个人成佛了,会显现出佛的智慧。但同时也可以推理出,那时显现出来的常住不灭的佛性现在也存在,因为它是常住不灭的,所有常住不灭的东西,都不可能在本体上有任何变化。所以佛性当下就存在于我们心里。

2020.12.08

佛教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唯心、唯物都是西方哲学的主张,东方的很多文化都无法纳入其中。我们不能将全世界的所有观点,都硬性地归纳为唯心或唯物。 为什么佛法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呢?佛法的世俗谛概念,既承认物质世界,也承认精神世界。它不认为物质第一性或意识第一性,物质、精神都是需要的。而在胜义谛的概念当中,精神世界不存在,物质世界也同样不存在,一切都是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