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三恶道,法界理凝然, 本来常清净,诸相不能迁。 无论从世俗谛的角度来看,轮回三恶道是如何痛苦、恐怖、无常、不净、变化莫测,法界永远都是凝然不动、常住不灭、永不改变、清净无垢的。虽然从凡夫的角度来看有很多相,但任何现象都不能使法界受到影响或迁移。
前几年有几个人开车去西藏,只是到珠峰脚下所有游人都可以抵达、观光的地方逛了逛,根本没有登上珠峰,却回去宣称:“我们征服了珠峰!”征服什么呢?那是所有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开车上去的地方啊!他们的心态就是这样。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真正第一个登上珠峰的西藏人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记者问他:“你是第一个征服珠峰的人,你是不是觉得很光荣?”他回答到:“不能这样说。人类是永远不能征服大自然的!与此相反,我非常感谢珠峰,正是她的宽容,才让我有机会趴在她的肩膀上看这个世界!”前后两者迥然不同的心态,也暴露出当事人内心的浅薄与成熟。 所以,在某件事情上取得成功以后,我们绝不能有“因为我很了不起,所以才成功了”之类的想法,而要知恩图报,感谢给我们创造了条件的人或者大自然。
对因果洞若观火的佛陀,了知到众生的处境,以大慈大悲之心为众生指出了一条忏悔之路。要想削减罪业,获得解脱,只有励力忏悔。而忏悔的方法不是没有,而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看我们自己愿不愿意去忏悔,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去忏悔。如果不忏悔,这些罪业就会成为影响我们证悟空性的拦路虎。通过金刚萨埵等忏罪修法,就可以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在通过金刚萨埵修法断除罪孽,借助曼荼罗修法圆满资粮,使证悟空性的条件基本上具备了以后,证悟空性也就是指日可待的事。在机缘成熟的时候,肯定是会证悟空性的。所以,我们要修金刚萨埵修法。
现在是人口膨胀的时代,人口数量剧增,因而大家觉得人身好像很容易得到,但实际上多数人所得到的,并不是暇满人身。只有明白这样的暇满人身来之不易,我们才会珍惜机会,精进修行。
虽然现在讲大圆满、讲密宗、四处灌顶的人很多,口口声声宣称要修大圆满、要得灌顶的人也很多,但老老实实地说要修无常、修菩提心的人却很少,这就是为什么修行总是没有进步的原因。只有修好了无常、痛苦等基本的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到那个时候,我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都会全然改变,无论在人世间再辛劳、再痛苦,也不会有什么想不通、看不开的。
以前,我们每个人都造了很多杀生之业,现在都已经过去了,那么是不是让其白白过去呢?当然不是。现在唯一的补救方法,就是忏悔令其清净。就像一件漂亮的衣服,如果不小心弄脏了,是不是永远让它这样脏下去呢?当然不是,而是要将其洗净。同样的,我们心相续中已经留下了很多罪业,已经被污染了,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清净、忏悔这些罪垢,这是最关键的。
如果某件事对自己的闻思修行所造成的伤害,与对众生的利益是同等的,就应该牺牲自己的闻思修,去做饶益众生之事。
释迦牟尼佛出世转法轮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尽管在如此漫长的时间当中,整个世界已经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变迁,但佛法的内容却仍然能保留得完好如初,这不能不归功于文字般若。因为有了文字般若,才能让后来的修行人、证悟者依靠它而证悟,并将其一代代地传下来,直至今天,始终都没有间断。
阿弥陀佛修法对大多数人来说,原本就是非常重要的。已经证悟大圆满的人,或者是修持密法已臻很高境界的人,不一定需要修阿弥陀佛的修法,因为他们即生便可以成就,最晚在中阴之时也可以解脱,所以他们不会有来世,也就不需要选择往生的刹土。但对其他人来说,往生极乐世界却是相当重要的。
阿赖耶一词,各个宗派都在用,但不同宗派对其所赋予的涵义却是各不相同的;甚至同一宗派在不同的地方,对其所赋予的涵义,也是大相径庭。譬如,在密宗续部中,如来藏有时叫做阿赖耶,八识里的阿赖耶识有时也叫做阿赖耶。所以很多人就分不清阿赖耶识与如来藏的关系了。但在藏传佛教当中,这应该不是难题,因为二者的差别非常明显。首先,阿赖耶识属于八识的范围,但如来藏已经超越了八识。论唯识自己也承认,虽然说阿赖耶是不空、实有的,但也是无常生灭的;第二,阿赖耶识是不清净的有漏轮回之法,属于四圣谛中的苦谛;而如来藏却是无漏的清净之法,属于灭谛;第三,如来藏不能存储,而阿赖耶识就像电脑的储存器一样,可以储存各种轮回的有漏善、恶种子;第四,如来藏是恒常的,阿赖耶识是无常的,但我们必须知道,如来藏的本体也是空性,第三转法...
有些居士认为,上师替自己解决了一些世间的疑问,或有时摸摸头、拍拍肩膀,自己心里得到一些温暖,所以就认为对方是好上师。其实,这些与修法或成为密法的金刚上师并没有直接关系,因为一个普通人也可以让你感受到类似的温暖。密法的金刚上师不是要教你一般做人的道理,或是解决你家庭、事业、感情上的难题,而是要能教你通过修行来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有这样能力的人才可做你的金刚上师。
我们一定要发自内心地思维,不要只是表面上念念经,说什么“我要修加行,要是不修加行,我就不能听密法、修密法;如果不修密法,我就会堕地狱,那样好痛苦呀”等等,凡事都以自私为宗旨。当我们充分了解自己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既没有出离心,也没有菩提心,那就是十分可悲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