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上师教言
2022.02.16

因为了义和不了义是相对的,所以一部经典有可能同时既是了义的,也是不了义的——从世俗谛的角度看,是了义经;但从胜义谛的角度看,又是不了义经,它只经得起世俗道理的检验,如果以胜义谛的观察方式去剖析,就只能全盘否定了。

2022.02.15

精神痛苦指失去亲人、失去财产、失恋、失业等引起的焦虑、抑郁症等各种精神病,现代人非常需要这方面的帮助。在这个问题上,佛教将来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大乘佛教徒在遇到精神病患者的时候,应该去帮助他们。在大乘佛法里,也有很多真正能解决心理疾苦的方法。这样就能有效地帮助对方缓解各种精神上的痛苦。所以,佛教徒,尤其是学大乘佛法的人,应该带头去消弭众生的心理重负。

2022.02.14

在观修生起次第时,确实可以见到一切外境、众生皆为佛的坛城。通过圆满次第证悟空性以后,虽然佛的坛城依旧存在,却能了达这一切并不是实有,而是如梦如幻的。这就是修圆满次第的意义所在。

2022.02.13

如果已经有了菩提心,为何还要受菩萨戒呢?其原因是:如果不受菩萨戒的话,菩提心就无法变成戒体;如果不是戒体,菩提心就只是一个发心而已,谈不上是大乘的菩萨戒。所以,仅有菩提心是不够的,必须通过仪轨受戒,才能得到真正的菩萨戒。 反之,要是没有菩提心做基础,就算重复念诵受菩萨戒仪轨成千上万遍,也无法得到真正的戒体。在我们佛学院听课时,都要先念受菩萨戒的仪轨。凡是大乘佛法的仪轨或修法前面,都有或长或短的发菩提心与受菩萨戒的偈子,但如果只是嘴上念,而没有生起菩提心,就得不到戒体,所以,戒体是很有讲究的。

2022.02.12

三世可寻思,生缘时决定, 若悟己身法,己身云何有? 心的本性光明,是值得我们三世都去寻求、思维、求索的目标。任何因缘或时间,都不能动摇心的本性。因为它是决定的、固定的、永恒的,既不受时间的影响,也不受生缘的影响。如果它是一个有为法,那就会受到生缘与时间的影响。所有的世俗谛都是不决定的,而圆通却是决定不动、恒然不变的。 “若悟已身法,已身云何有?”中“己身法”,是指我们自己具备的法,也即心的本性。如果证悟了心的本性,我们怎么可以说我是实有的呢?心的本性本来就是空性。

2022.02.11

世俗谛的上师,我们已经有了,但胜义谛的上师我们究竟找到没有,就只有问自己了。胜义谛的上师不需要到别的地方去找,就往自己的心里去找。如果没有找到胜义谛的上师,就没有达到世俗谛的上师的目标,所以我们还需努力。

2022.02.10

认识到世俗万法的虚幻不实,不单对我们的修行,也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很大帮助。如果我们认为金钱、名利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就会过度地执著,并渴望拥有。在追求的过程中,就会遇到接二连三的痛苦,直到临终也一无所获,而不得不带着对人世的强烈不满愤愤离去。

2022.02.09

我们凡夫在看到色法、听到声音的时候,第六意识自然而然地会去分析这些所见所闻的好坏与否等等。如果觉得好,紧接着就是贪心;如果觉得不好,不同程度的嗔恨心又会紧随其后,所以都是障碍。 从根本慧定当中出来以后,虽然照样看得见东西,但即使看到也不会有障碍,而会将一切看做如幻如梦,所以不会执著,正因为不执著,所以菩萨一地以后,不会造新的业。凡夫地的时候,虽然也在努力忏悔,想方设法清净罪业,但在清净业障的同时,也会造作各种各样的业。

2022.02.08

因为我们自己的福报不够,既没有看到释迦牟尼佛,也没有看到龙树菩萨、无著菩萨等了不起的上师,但有些人见过法王如意宝。法王如意宝是真正的佛,虽然每个弟子都会说他的上师是佛,但法王如意宝却是当之无愧的佛。这不是因为我是他的弟子才这样说,包括莲花生大师的授记、释迦牟尼佛的授记等很多经论中,都有关于法王如意宝是佛的化身的证据。

2022.02.07

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尽量去帮助那些穷困潦倒、一贫如洗的人。这也是六波罗蜜多当中的布施度。金钱的价值是解决贫穷的痛苦。而舍不得用,舍不得给的金钱等于不存在。有机会帮助穷人是很荣幸的,得到帮助的人也会很高兴的。菩萨需要的就是让众生高兴,这就够了。

2022.02.01

只要能具备成佛的决心,并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就算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虽然现在不能立刻成佛,立刻去度化众生,但总有一天会成功的。这就是菩提心的内涵。 因此,菩提心是一种伟大的思想,因为它的目的既不是为了某一狭小范围内的生命,也不是为了解决他们的温饱等暂时性问题,而是为了解决所有生命生老病死的根本性问题。我们所发的菩提心,就应该是这样的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