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大家都非常渴慕禅宗、大圆满的境界,但我们必须知道,没有菩提心的人是无法真正修持禅宗与大圆满的。如果没有出离心与菩提心就可以成就,那么佛陀又何必为后人制定出离心与菩提心的修法呢?我们总不能认为这是为别人准备的,而不是给自己准备的吧!
从物质的本体来说,烦恼就是菩提,除了菩提以外没有烦恼,轮回就是涅槃,轮回就是佛的坛城,除了佛的坛城以外没有轮回。但在没有证悟,或者没有彻底证悟,修行还没有到位的时候,二障是烦恼,不是菩提,不是智慧。如果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去接受烦恼,或者不放弃烦恼,结果就是堕恶趣,所以必须像《佛子行》里面所说的:“贪等烦恼初生时,铲除其是佛子行。”当烦恼刚刚冒出的时候,立即要去断除,要想一切办法对治烦恼。当内心状况越来越靠近物质的本性,也即佛性时,二障就是佛的智慧。二障可以接受,但二障的“杂”,也即“真实”的不清净烦恼,永远都不能去接受。
对修行人来说,区分“识”与“智”,是决定修行成败的关键所在,故而非常重要。如果闻思的时候有些观点或说法不是很理解,影响不一定很大;但假如修行的时候,这个问题还分不清楚,就永远无法修空性。
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的时候,印度还是一个很小的地方,当时佛陀经常来来往往,他所在的城市里大概有70万人。这70万人当中,50万人是学佛的,10万人什么都不学,另外的10万人是学外道的。70万人的城市,我们现在看起来就是一个很小的城市,而佛陀这么一个伟人天天生活在这里,却没有把这个小城市的人都变成佛教徒。连佛陀的力量都不能改变所有人的选择和想法,那我们怎么有能力让所有人都吃素、学佛呢,这是永远都不可能的。
学佛人首先所需要的,就是虔诚、单纯、纯洁的,不能为其他神通之类的东西而动摇的稳固之心。只有始终保持这种心态的人,才能学佛、才能成就。
当我们的心完全静下来,没有任何念头的时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阿赖耶识;另外一种就是证悟空性的智慧。 虽然心完全静下来了、放松了,处于非常清净、宁静、平静的状态,没有任何杂念,没有思考问题,也没有观想,但也没有空性的感受。即使这种状态能够保持五分钟、十分钟、半个小时……也只能叫做识——阿赖耶识。这种修法,叫做寂止。
在佛教里有一个很严格的要求:如果是一个严格遵守戒律的人,当看到一个破戒的、不清净的人时,不能轻视他,更不能去侮辱他,不然比自己破戒还严重。吃素也是一样,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比如你自己坚持吃素,在吃素方面他们不如你,但有可能在其他方面他们未必比你差,甚至可能做得更好,或者已经远远超过了你。所以我们不能单方面地认为,他们不能吃素我能吃素,那他们就不如我,这是不对的。 因此,我们看到他人吃肉,尤其是吃活的东西的时候,如果他是你很好的朋友、家人,能够劝的话就劝,劝不了那就不要去管他,只能这样,我们永远都不可能把全世界的人都变成素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