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上师教言
2023.09.18

发了菩提心以后,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必须为众生着想。真正的菩提心生起以后,不需要提醒,我们一定会主动、积极、自然而然地利益众生。

2023.09.17

区分善与恶的标准,不是外在的行为,而是内在的发心。如果闻法的时候,因为讲课时间比较长,心里或身体受不了,一直希望讲课快点结束,心里十分厌烦和抗拒,这是非常不好的心态,会造作不善的罪业。如果发现自己有了这种心态,应该立刻离开现场。虽然闻思半途而废有点遗憾,但也没有厌倦、反感闻思所造的罪业严重。

2023.09.16

无论做任何善事,只有在法喜充满的情况下欢欣鼓舞地做,才能叫做精进。勉为其难地行善,都不敢判断究竟是不是善,因为内心已经播下一个厌恶行善的种子,其影响可能是很长时间无法遇到佛法,可见其后果相当严重。

2023.09.15

受居士戒、菩萨戒、密乘戒等,是一种承诺;发愿闻思修行,念多少遍经或咒等,也是一种承诺;如果做不到,就不要轻易承诺。一旦承诺了,就要言出必行。

2023.09.14

修行要有耐心与恒常心,否则将一无所成。只要方法没有错,早晚会有回报。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修行的力度。

2023.09.13

当修行方面没有任何体悟,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的认知时,不要失望,要有耐心。 做任何事情,包括工作、生意都是一样,不可能当即见效。赚钱、播种,都需要一个等待的过程,当机缘成熟的时候,才可以享受果实。

2023.09.12

有人会问:既然痛苦无法击退我们,不能给我们造成伤害,那证悟之后的我们是不是变成像石头、木头一样全然死寂呢?答案是我们不但不会变成麻木不仁的石头、木头,精神的灵敏度甚至会比过去强几十倍。之前,我们对轮回痛苦的认识,对众生的同情心、悲悯心都微不足道,证悟以后,我们对众生的慈悲心会比证悟之前强烈成千上万倍。

2023.09.11

没有智慧的禅定,就像动物的冬眠或发呆,不能解决生死问题,我们不要追求这些感受。即使有一些特殊的喜悦感受,也只是感受而已。这个感受叫做禅悦,外道修行人就喜欢追求这种感受。但这只是五蕴当中受蕴的一部分,不能让我们照见心的本性,所以没有用。佛教徒修禅定,不是为了这种感受,而是要断除所有的烦恼,最后解脱成佛。

2023.09.10

人类大多数的痛苦,来自于精神。解决精神痛苦的最好方法,就是证悟的智慧。修各种禅定,只能暂时减少一点痛苦,却治标不治本,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如果要根治痛苦,唯有智慧。

2023.09.09

开悟之初,此时的证悟还非常模糊,还不能得心应手地化解痛苦,如果不持续修行,就会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所以,证悟以后要继续打坐,祈祷上师三宝,积累更多资粮,阅读大圆满的书籍,精进地修持上师瑜伽,这样证悟境界会从模糊到清晰,直至手到擒来。

2023.09.08

即使在刚刚证悟的时候,修行的力量仍然比较薄弱。此时面对生活当中的巨大痛苦,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随着证悟境界的逐步提升,就可以在生起一个痛苦念头的时候,立即在第二刹那间把它化解。此时痛苦已经无法在自己心里立足,我们已经可以轻松自如地解决各种问题,不再像以前一样脆弱不堪,开始变得坚强自在,不由得法喜充满。

2023.09.07

初步证悟不是很难,但这种证悟还不稳定,证悟以后还任重而道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更加努力地用功,否则证悟的境界有可能完全退失。尤其是没有修加行的人,由于基础不扎实,根基不牢固,即使偶尔少数人修寂止或正行开悟了,也可能功亏一篑。